教育学有关常识
《教育学》常识学习要点
《教育学》常识学习要点樊秀龙编一、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含义教育功能是教育在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的结果和作用,教育功能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既产生有益的影响,也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1、个体发展的含义及特征个体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发展的特征:①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②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③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④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存在性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个体的体态、外貌、身高甚至个性心理特征带来一定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等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独特环境,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
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人的职业、身份的社会化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培养劳动力、促进科技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等促进社会政治发展。
通过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对社会文化的融合等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2、知识经济与教育功能的强化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教育,知识经济的发展强化了教育功能: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总量的增长、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知识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终身化发展。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基础,公共基础知识则是构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整理和归纳教育领域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原理。
一、教育的定义与功能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有组织地传授和培养人类特质和能力的活动或过程。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知识传递、人格塑造、社会适应和个体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教育体系与层次1. 教育体系:教育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按照一定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建立起来的教育机构和教育活动的总体安排和组织形式。
它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层次。
2. 教育层次:教育层次指的是从幼儿园到博士研究生等不同教育阶段的划分。
一般来说,教育层次可以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
三、教育理论与流派1.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教育研究的基础。
常见的教育理论包括进化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2. 教育流派:教育流派是指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的不同学派和观点。
例如,进步教育、传统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等都是教育领域的重要流派。
四、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1.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它可以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评价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等。
2. 教育质量保障:教育质量保障是指通过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育教学过程的科学、规范和有效。
包括教育法规政策的制定、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等方面。
五、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要求的提高,教育领域不断进行系统性的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方式创新,以适应时代需求。
六、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品质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
大二教育学知识点
大二教育学知识点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作为大二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教育学的基础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等几个方面介绍大二教育学的知识点。
一、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指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培养人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一般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
1. 一般教育学:一般教育学研究的是一般人的教育问题,包括普通学校中的教育、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等。
2. 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研究的是残疾人和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包括视觉、听觉、智力等方面的特殊教育。
三、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学的理论主要包括教育目标理论、教育方法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等。
1. 教育目标理论:教育目标理论研究的是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主要有学科目标、德育目标和智育目标等。
2. 教育方法理论: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是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和评价方法等。
3. 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四、教育学的实践应用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可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学的理论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政策制定、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等方面。
1. 教育教学实践:教育学的理论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材选用等,提高教学效果。
2. 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学的理论可以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 教育管理:教育学的理论可以指导学校管理者进行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监控,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4. 教育改革:教育学的理论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综上所述,大二教育学的知识点包括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以及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非常重视教育在国家开展和人的开展中的作用。
?礼记?是儒家著作,其中?学记?(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为经典。
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中。
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古希腊人。
启发式教育,?产婆术?,方法:讨论、谈话、提问等。
4.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①②③①柏拉图:古希腊人。
培养哲学人才,?理想国?和?法律篇?。
②卢梭:法国人。
?爱弥儿?,强调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主义思想。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③杜威:美国人。
?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代表,提出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历中心。
5.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年撰写?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要适应自然、分科教学。
6. 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传统教育代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围绕三个中心:教师、教书、教室。
7.教育起源:心理起源:孟禄,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如:中国。
第二章教育与开展1.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开展所起的作用。
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物+人〕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材〕③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多元文化〕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新〕: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第三章教育目的1.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①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
②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
根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开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
根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2.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精神:①我国教育目的表达了社会主义方向性;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根底;③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④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开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质量标准;⑤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原那么;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教育学基本理论
教育学基本理论一、日常语言世界中的教育1、语词中的教育教化、教训、教导教养、教授、教诲……教育是要使人向善的。
为了使人向善,教育者需要对受教育者施以感化、说教、启发与开导,以身为教,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并传授给受教育者必要的知识,并不排斥必要的强制和命令。
2、日常口语中的教育X对Y的言行不满而要教育Y;X因某种经历而受到了教育;X是受过教育的人;X认为某种自然事物或人为事情对人有教育价值和作用。
3、俗语中的教育关于劝学的;关于研究的方法和原则的;关于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的;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反映教育观念的……二、理论世界中的教育寻找理论世界的教育的意义,就是要通过考察“教育”这一概念的定义和以“教育”为核心的命题,发现教育的意义三、从教诲与糊口的关系中看教诲1、从教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中看教诲;2、从教诲与社会的关系中看教诲关于教育问题,似乎谁都必须能说上几句,那么,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你认为什么是教育?动物界有无教育?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第一章教诲与教诲学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本质的纷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复合现象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教诲文化说教诲的社会化说等2、教育的本质(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是“育”;教育的结果是“化”。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3、何谓教育?广义)教育:凡是有组织地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4、教诲的基本要素:教诲者受教诲者教诲措施(内容、手段)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诲起源的认识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生活起源论二、教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性(教学手段单一,口耳相传)非独立性无阶级性(原始平等性)2、古代社会的教诲教诲目标局促,学校教诲产生教诲具有阶级性与等级性教诲与生产劳动脱离,内容为古典文学和治人之术教诲方法机械,个别教学3、近代社会的教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诲与宗教分离,教诲走向世俗化正视教诲立法,以法治教4、现代社会的教育1)不断提高普及教诲,教诲工具具有遍及性(2)教诲密切接洽社会,教诲性质具有生产性3)研究内容极为丰富,教诲内容具有开放性(4)正视教诲立法,教诲具有法制性5)教诲贯穿人的一生,教诲呈现毕生性(6)正视教诲的交流与合作,教诲具有国际性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7)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第三节教诲学的研讨工具及历史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诲学是研讨教诲现象和教诲题目,揭示教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常识
教育学常识一、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啊,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呢。
你想啊,咱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教育,一直到大学,这里面肯定有很多门道的。
它包括教育的目的呀,就是为啥要接受教育呢?是为了学知识,培养品德,还是为了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呢?还有教育的方法,是该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还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呢?就像咱们上中学的时候,有的老师就只知道在黑板上写个不停,让大家死记硬背,而有的老师就会通过做实验、小组讨论这些有趣的方式让咱们学知识,这就是不同教育方法的体现。
二、教育的重要人物在教育学的历史长河里,有好多厉害的人物。
比如说孔子,他可是咱们中国教育的鼻祖呢。
他提出的“有教无类”那可不得了,意思就是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他还主张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教学。
像颜回比较聪明好学,孔子就给他讲一些高深的道理,而子路比较鲁莽,孔子就会教导他要学会冷静思考。
再说说西方的夸美纽斯,他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他写了一本大教学论,里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教育理论,比如班级授课制,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现在,咱们现在在教室里上课,一个班那么多同学一起上课,就是这种制度的体现。
三、教育的阶段教育有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学前教育,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小朋友的基本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
就像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会学习自己穿衣吃饭,认识颜色、形状,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然后是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和中学。
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学习基础知识,像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
小学的时候是打基础,中学的时候知识就开始变得复杂一些了,还会涉及到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
最后就是高等教育啦,咱们现在上大学就属于高等教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四、现代教育的趋势现在的教育趋势也有很多新变化呢。
一个是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越来越多。
教育学知识及学说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教育学=—孔子1、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2、”有教无类”——孔子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6、”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7、因材施教--孔子8、”学而时习之”——孔子9、”温故而知新"--孔子1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11、”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学记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5、”师严然后道尊"——《学记》6、”君子之教,喻也”——《学记》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8、"学不躐等”——《学记》9、教学相长——《学记》10、循序渐进——《学记》11、"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12、”不陵节而施”—-《学记》朱熹1、”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3、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陶行知1、“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2、《中国教育改造》其他1、”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2、”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5、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3、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古希腊=—苏格拉底1、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柏拉图1、《理想国》——柏拉图2、人的发展的最高境地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3、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的思想4、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5、是“寓学习与教育"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1、《政治学》—-亚里士多德2、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3、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亚里士多德4、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1、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2、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3、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4、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6、《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7、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8、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9、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夸美纽斯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2、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4、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5、"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7、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夸美纽斯8、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洛克1、《教育漫话》——洛克2、”白板说”—-洛克(英国)3、提倡绅士教育-—洛克4、”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1、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2、教育即生活——杜威3、”在做中学”——杜威4、儿童中心主义-—杜威5、《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卢梭1、《爱弥尔》-—卢梭(法国)2、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3、自然教育理论-—卢梭4、儿童是教育主体-—卢梭康德1、"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凯洛夫1、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2、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其他=-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2、西方最早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3、”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4、”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教育学心理学常识
教育学心理学常识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它的本质特点在于其社会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离开了培养人的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
教育的社会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总体目的上,而且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教育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这一点决定了教育社会性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二是怎样培养人,即教育的方法性问题。
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2、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教育必须针对一定的社会需要来进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教育的针对性也要不断变化。
这种针对性既表现在培养人的种类上,也表现在对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的针对性上。
3、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正是保证其社会性的必要条件。
4、教育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这种影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传播文化知识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对个人和社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教育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满足主体(人)的需要上。
教育的主体(人)包括教育者(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两个方面。
因此,教育的价值也就包括它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1、教育对个体的价值。
教育的个体价值就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二是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是指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作用和效能。
个体的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即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借助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与社会生活的广泛,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自己的个性,选择或创造自己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
教育综合知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2、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
3、美国心理学教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
4、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5、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6、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学的萌芽: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语》、《孟子》、《四书集注》、《师说》。
9、《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10、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11、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1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的《爱弥儿》。
1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成稿于1632年,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传授,首先发生在德国,康德。
15、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16、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通常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代表。
17、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18、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伊;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观念,形成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教育教学观。
19、杜威被称作现代教育之父。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3、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教育学常识】“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内涵
【教育学常识】“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内涵第一,年龄发展适宜性,即教育要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适应。
关于人类发展的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的最初九年中,存在一个普遍的可以预测的生长和变化的顺序。
这些可以预知的变化出现在发展的所有方面,包括身体、情感、社会性和认知。
第二,个体发展适宜性,即教育要与每个儿童的特点相适应。
每个儿童在成长与发展的速度、需要、兴趣以及学习的形式上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这需要调整幼儿教育环境以适应儿童个体的语言需要、以及他的能力和兴趣。
这包括为每个幼儿提供时间、机会和资源,使他们都能达到他们自己的早期教育目标。
教师应该支持每个儿童的积极的自我认同感,积极创造机会与儿童互动。
教师有必要去收集关于儿童的一切资料,了解他们的能力、兴趣和需要,要促进每位幼儿在他们已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发展。
但是要明确,个体适宜性不等于降低对儿童的期望。
第三,文化适宜性,即教育要与每个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相适应。
目前幼儿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文化背景在幼儿学习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家庭和社区的成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外在的直接教授,以及他人行为的潜在影响逐渐掌握了他们的文化中的规则。
为了肯定这些差异和共性,一个早期教育环境应该鼓励对性别、种族、文化、能力发展以及残疾问题的探索。
为了消除任何导致对个体的不公平待遇的观念、态度和情感,为了营造反偏见氛围,早期教育机构应该避免成见和思维定势。
每个儿童都是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进入集体的,文化是儿童和家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他们的价值观或信仰、语言、思维方式、衣着外表和行为。
有些文化背景是不同于教师的,有的则不同于班级主流文化。
儿童需要得到教师和其他重要成人的尊重。
儿童所处的环境必须意识到儿童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并且能尊重这种差异,创设机会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分享与相互理解,创设将儿童与现实,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联系。
教育学有关常识
教育学有关常识教育学有关常识:1、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的理论。
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在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建立“普遍妥当教育学”的理想。
康德与赫尔巴特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倡导理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
2、21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3、教育的基本属性: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教育与经济基础:(1)、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中介因素和力量: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2)、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或削弱---消解作用:通常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从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
5、教育与政治制度:(1)、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教资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教资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教资考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考试,教育学是其中的一门科目。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方法、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学应用四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教资考试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活动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教育思想史、教育原理、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内容。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育学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 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现象的研究,探讨教育的发展过程、规律。
3. 比较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象和规律,寻找异同之处。
4. 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教育学理论,对教育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总结。
三、教育学理论1. 教育目标理论:研究教育应实现的目标和意义。
2. 教育过程理论:研究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教学方法等。
3. 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教育成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4. 教育思想史:研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四、教育学应用1. 教育管理:研究学校组织、教职工分配、教育资源配置等管理问题。
2.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教育教学的指导。
3.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指导教育实践。
4. 教育法学:研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法律案例,保障教育的合法权益。
总结: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
在教育学的考试中,需要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理论和应用。
只有全面了解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才能顺利通过教资考试。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学作为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学科,对于理解和改进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等方面,介绍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通过社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递,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方面。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这个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和需求逐渐增加。
教育学的发展受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 教育目的与价值理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能力和潜能,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教育的价值在于提供人类智力、道德、艺术等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2. 教育过程理论:教育过程是指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
它包括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等环节。
3. 学习理论:学习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学习理论研究个体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改变行为的过程和机制。
其中,行为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和社会构建主义学派是目前主要的学习理论流派。
4. 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育活动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对教学进行改进。
四、教育学的实践应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仅适用于教育理论研究,也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制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此外,教育学的发展还为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语: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重要性、目的和方法。
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和探索,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教育基础必学知识点
教育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教育基础必学的知识点:
1.教育理论:了解不同的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
义等,以帮助理解学习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2.发展心理学: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
以便在教学中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3.教学设计:学习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
设计,并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资源。
4.学习理论:了解学习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记忆、理解、应
用和评估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
的学习成果。
5.教育法律和伦理:了解教育领域的法律要求和规范,包括学生权益、教师责任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6.教学评估: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包括课堂评估、作业评估、标准化测试和学生反馈等方面的知识。
7.跨文化教育: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需求和教育差异,并学习
如何在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元素,以提高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
流能力。
8.特殊教育:了解特殊教育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残疾类别、支持服务、教育法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等方面的知识。
9.教育技术:了解常见的教育技术工具和平台,如电子白板、在线学习平台和教育应用程序,以帮助创新教学和提高学生参与度。
10.学校管理和领导:了解学校管理和领导的基本原则和实践,包括教师领导、课程管理、学校文化和家长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支持,并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学科。
它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整体素质。
教育学基础知识是理解教育学核心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征教育学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学科,它关注教育的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影响。
教育学的特征包括: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它通过分析教育现象和评价教育成果,为改进和创新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二、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分为多个学科分支,其中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法学等。
每个分支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丰富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三、教育学的核心概念1. 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 教育内容:涵盖了学科知识、技能、文化、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教育课程的制定和实施。
3. 教育方法:指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等。
4.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和教育成果进行客观评判和反馈,帮助教育实践持续改进。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教育问题,常见的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研究者需根据具体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
五、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1.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学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帮助教育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规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引导教育制度的创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
3. 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教育学作为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教育思维和专业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
六、教育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教育学趋势包括:注重个性化教育、技术融入教学、创新教育模式和跨文化教育等。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力拓贝尔诺,理论观点:教育是一种生物行为,否认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理论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的发展过程1.古代教育一般而言,古代教育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1)古代中国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在我国,学校最早出现在商代。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以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特别是四书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2)古代印度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经典《吠fei陀》是主要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完整版)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2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教育本质: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的功能: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宗教本位论:主使人在宗教影响下,以诡异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代表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代表人:柏拉图、涂尔干个人本位论:观点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人的价值。
代表人:卢梭、罗杰斯积极意义:首先,它确立了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否定了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抑和灌输等弊端,在文艺复兴时期对反对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其次,提出了培养“自由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尝到民主的教育观,对现代学校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否定教育的一般性、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内有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表现两个方面:第一,它们都确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指明了教育培养人才、学校办学的方向;第二它们都确定了教育培养的人所应具有的素质。
这就是使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经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基本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①树立正确办园目标②转变观念,达成共同认识,《是推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③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1.以科研为龙头,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2.优化一日活动,让幼儿全面发展3.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共同提高4.构建一片创造天地5.打破游戏传统活动形式,容保育于游戏之中。
教育基础
1、广义教育:指有目的、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本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本质特性:a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b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c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5、教育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就会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6、教育的起源: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人类各人种的演化》又名《动物界的教育》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史教科书》);d教育的家庭起源说(凯姆佩尔《教育史学》);e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7、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1986年4月12日《义务教育法》)8、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趋势:a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日益结合紧密。
教育与生产劳动衔接和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已成为目前各国发展本国教育的共识;b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
教育民主化一方面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普及化的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可体现为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平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c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教资科目二文化常识
教资科目二文化常识
首先,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内容形式单一、身份地位的象征、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和死记硬背,以及教育组织形式为个别教学。
这些特点反映了古代教育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其次,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的历史性则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形式都会有所不同,这反映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密切关系。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则是指教育虽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但它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这体现了教育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此外,教育的起源也是教资科目二文化常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教育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包括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等。
这些学说各有其特点和依据,但都无法完全解释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最后,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是教资科目二文化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强调教育的创新、开放和国际化。
同时,现代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资源配置等,这些问题需要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来解决。
总之,教资科目二文化常识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古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起源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等。
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教育领域的挑战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有关常识(精选)
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
商代:序、庠、学、瞽宗
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
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
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
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道家没有书本教材,以自然之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听凭自然,主张贵“无”、知“常”、守“柔”,推崇人性自然论。
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强调严刑峻法,从根本上肯定法治的作用而忽视教育的作用。
9.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他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太学“养士”,改革选士制度;第二,兴教化,正万民;第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在当时条件下,对于巩固统一、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急需人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教育作用:通过人为的教育将人性中善的要素转变为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