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教建筑

合集下载

道教建筑

道教建筑

一、道教建筑
道教建筑早期称呼杂乱而繁多,有“治”、“馆”、
“靖室”、“仙馆”等各式名称。

以后宫、观、洞、庙、庵、祠、院、台称呼逐渐普遍。

宋以后也有极少数的石窟和塔
(一)道教建筑的特点
1、道观布局
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
筑手法。

以道教正一派祖庭上清宫和全真派祖庭白云观为代
表。

山门以内,正面设主殿(即三清殿),两傍设灵官、文
昌殿,另外沿中轴线上,还设规模大小不等的玉皇殿或四御
殿。

另一种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然后再围
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

以江西省三
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

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
池、龙虎殿、涵星池、王佑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
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间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方位一一对
应排列。

2、道教建筑多选名山洞天福地,体现崇尚自然,追求超凡脱俗的思想。

3、道教鼓吹“酬神演戏”故道教建筑中多设道地的木构建筑“坛台”,以为“纵情欲乐”“天性自然”
4、建筑装饰常用扇-善、鱼-裕、水仙-仙、蝙蝠-福、鹿-禄莺-友情、灵芝-不老、鹤、龟-长寿、松柏-健康、竹-君子、狮、麒麟-辟邪、凤-祥瑞的图案。

中国道教建筑的典型建筑特点分析

中国道教建筑的典型建筑特点分析

中国道教建筑的典型建筑特点分析>摘要:中国道教建筑基本上由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组成,大多在中轴线上布置供奉神像的主要殿堂,并作为斋醮的场所。

建筑的构造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以砖、瓦为墙壁或屋面材料,由台基、屋身、屋顶组成单体建筑。

道教宫观多能综合运用雕塑、绘画、书法于建筑之中,不少道教宫观有精美的壁面、雕塑、书法、碑刻、匾联、题词,这些是构成道教建筑艺术的重要内容。

一、建筑形制及空间特色道教建筑按照规格分为不同形制,其中规格最高的要属帝王宫城式。

这种形制的建筑多属明、清皇朝敕建,其规制类似帝王的宫城,如五岳神庙以及武当山的玉虚宫等大多如此。

以祀泰山神的岱庙为例,这座明、清两朝皇帝敕建的庙宇,采用帝王宫城规制,“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一应俱全。

整个庙宇由高墙围绕,一如北京的紫禁城,南垣有五门,即正阳门、仰高门、见大门和左、右掖门;东、西垣有东华门与西华门;北垣有厚载门。

正阳门建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喻为北京紫禁城的午门。

庙内中轴线上,用配天门、仁安门及天贶殿喻为三朝。

天贶殿后有后寝三宫,寝宫后还有类似御花园的后花园。

东、西两路,东为炳灵官,西为延禧宫,也如同紫禁城的三宫之制。

殿宇造型也仿宫城,天贶殿面阔九间,建在高大的重台之上,重檐黄琉璃瓦顶。

殿前出高大的月台,围以石栏。

殿前庭院宽阔,可容数百人举行类似朝会的祭典仪式。

其次一级属宫观式,其规制比宫殿式小一级,也属皇家支持建造或敕建,如永济的永乐官、北京的白云观和成都的青羊宫。

青羊宫中轴线上布置一系列的道教殿堂,将八卦亭布置在三清殿前较为重要的地位,较之宫殿式就显得自由得多。

而且后院布置三座建筑——两台(说法台、降生台)一殿(唐王殿)呈品字形分布,以示整组建筑的殿尾。

而正殿两厢无配殿。

东、西院也只是布置祖师堂(西)、印经院(东)。

这种形制的布局、造型,较之宫殿式变化较多,更增加了生活气氛。

再一种形制是庭院式。

这种形制在道教建筑中采用较多,多属规模较小的建筑,便于道士静修。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概述中国古代宗教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既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又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于神灵和宇宙的崇敬与理解。

本文将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三大宗教为主,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二、佛教建筑佛教在中国传入后发展迅速,带来了许多壮丽的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修行者追求解脱的地方。

寺庙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主要特点包括寺庙山门、大雄宝殿和佛塔。

1. 寺庙山门寺庙山门是佛教寺庙的入口,通常是一座气势恢弘的牌楼式建筑,上方雕刻着佛教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和佛教经文。

山门两侧常常有金刚力士、天王像等守护神的塑像,寓意着护法庇佑。

2.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里最重要的建筑,供奉佛陀的圣像。

大雄宝殿多为木结构,屋顶翘角高翘,雕梁画栋,华丽而庄重。

殿内常有精美的佛像、壁画和经文雕刻,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3. 佛塔佛塔是佛教寺庙内的重要建筑物,用于供奉佛陀舍利或圣物。

佛塔的形制多种多样,有梯形塔、宝塔、舍利塔等。

塔身常常是多层的,层层相叠,寓意着修行者渐次超越世俗之苦,修成正果。

三、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密切相关。

在中国的宗教建筑中,道教建筑以庙宇为主,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

1. 道观道观是道教的主要宗教场所,是道教文化的核心体现。

道观以山为依托,建筑仿佛山水之间,兼具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正殿、配殿、厢房和道士居所等。

道观的建筑风格以淡雅、自然为主,体现出道教崇尚自然、求得心灵宁静的思想。

2. 神桥神桥是道教寺庙中重要的宫观建筑,通常横跨于水面或渊涧之上,架起连接外界与庙宇的桥梁。

神桥的建筑造型独特,常常是石拱桥,桥下布置有千年古树和奇石,寓意着去除世间尘嚣,登堂入室的过程。

四、儒教建筑儒教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儒教建筑则主要以学堂和书院为代表,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古代建筑中的道教元素

古代建筑中的道教元素

古代建筑中的道教元素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不乏道教元素的存在。

道教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早在东周时期,就有一些类似于道教的信仰。

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与宗教、哲学、医药、武术等方面相互渗透,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探讨古代建筑中的道教元素。

一、建筑中的道教符号古代建筑中常出现的道教符号有五行图、卦图、方位图等。

五行图是道教传承一个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的图形,其中五行互相蕴含,蕴涵了自然的运行模式和生命的普遍性。

五行图的运用广泛,常常在特定位置拓印,作为一种庇护和保护的象征。

卦图是道教文化和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是由六条长劝的连续形成的。

卦图是由中国古代先哲发明的,它部分融合了古代儒家和道教思想。

卦图的形态和编排有严格的约定,有时也呈现出一些信息和寓意。

在古代建筑中,方位图也被广泛运用。

方位图分为正方位和副方位,是以一定的规律构成的,每个方位图都有特别的意义和象征。

在某些建筑中,方位图被放置在大门或大厅的转角处,有一种寓意是引导人们的方向,另一种则是祈祷和庇护的作用。

二、建筑中的道教风水格局古代建筑中的道教元素大量涵盖了道教的核心概念:风水格局。

风水命理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建筑中,有一种特殊的风水格局被广泛应用,即“九宫格”。

九宫格是由九个等大的正方形形成的图形,每个正方形都印有一个阴阳图案,在图像上标注了各种符号和数字。

九宫格的原理是根据宇宙生命运动的道理、先天八卦、人体五行等,依靠天、地、人三者相互关系的变化而综合而成的坐向编排法。

在建筑中使用九宫格,可以根据自然环境、地形条件、建筑面积等因素,制定科学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达到风水理论的最佳效果。

三、建筑中的道教建筑式样与道教文化密不可分的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道教建筑又称道观,是以神仙信仰为主题,以室内空间为核心的建筑形式。

它的结构复杂、装饰精美、风格独特,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建筑的宗教与信仰影响

中国古建筑的宗教与信仰影响

中国古建筑的宗教与信仰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与信仰影响。

古建筑既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宗教信仰的载体。

宗教与信仰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建筑的设计、结构和装饰等方面。

下面将从道教和佛教两个主要宗教角度,探讨中国古建筑的宗教与信仰影响。

一、道教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道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十分深远。

道教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自然和谐与平衡。

在建筑领域中,道教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教影响了古建筑的布局和设计。

道家思想强调风水和谐,认为宇宙之间存在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而建筑的位置和朝向对风水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建筑位置和布局时,古人倾向于依据道教的原则,力求与自然环境和谐。

其次,道教对古建筑的装饰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道教建筑通常采用红、绿、金等明亮鲜艳的颜色,以及云纹、祥云等装饰元素。

这些装饰元素代表着祥瑞和吉祥之意,符合道教追求幸福吉祥的信仰。

最后,道教信仰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体现,更多体现在道观的建筑形式上。

道观是道教的重要场所,倾斜的屋顶、石柱和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常常会出现龙、凤、花草等吉祥图案,以及石雕和木雕的艺术品等。

这些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都是道教信仰的象征。

二、佛教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佛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外来宗教之一,它的传入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主张历经轮回追求解脱,反映了人类对虚无和超越的渴望。

佛教对古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佛教影响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风格。

佛教寺庙通常采用亭、塔、阁、殿等建筑形式,以及回廊、飞檐和攒尖的设计,这些都体现了佛教寺庙的氛围和特色。

其次,佛教对古建筑的装饰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寺庙的壁画、石刻和彩塑等都是佛教信仰的宣传和表达方式。

佛像的造型和雕刻都非常精美,寺庙内的壁画通常描绘了佛教故事和神话。

这些装饰元素使得佛教寺庙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道家建筑文化

道家建筑文化

道家建筑文化的设计理念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集“无为”、“有与无”、“大象无形”、“柔与静”、“道法自然”等诸多道家的思想于一体。

在聚落环境的选址相地过程中,通过对哲学思维、一般程序、普遍应用和实例分析,可见古代风水之术中所包含的道家建筑文化因子。

在建筑空间中,通过对院落、厅、天井、街道的分析,也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玄、静、反、守常等在建筑中的反映。

道家思想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

道家思想渊源广博,道家的建筑文化主要有以下六大方面:“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古村落山林文化。

二、空间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建筑文化。

老子的道家文化思想以空间为主,形式为辅,奠定了空间在建筑中的核心主体地位,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丽珍宝。

三、时间与空间统一的建筑文化。

道家的这种建筑文化形成了中华名族特有的“思维”建筑空间特征。

四、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的建筑文化。

它形成了由近及远、由有限至无限的建筑空间文化。

五、生命节奏与变化的建筑文化。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节奏与变化的认识,也是一种处世态度。

这种思考方式最终演化为人的性格特征。

六、动与静辩证统一的建筑文化。

运动空间和静止空间互为组织,互相穿插,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交错,互为因果。

“柔性空间”的出现即具有这种建筑文化的特征。

与儒家建筑文化的“中和”、“中正”之美不同的是,道家建筑文化讲究“自然之美”。

道家以“道”为旨归。

道本无为,道本自然。

山水自然象征“无”、“道”,中国的山水式园林,诸如苏州留园,就是一种体“道”悟“道”的建筑方式。

诸如故宫这样的宫府体现的是儒家的建筑文化,追求对称、整齐与秩序。

而园林则体现道家的建筑文化,追求自然、变化与生动。

江南的园林建筑无疑是道家思想最集中的体现。

它努力避免对称、整齐与秩序,表现出道家无为、自由、逍遥的建筑文化。

道观外观的描写

道观外观的描写

道观外观的描写摘要:一、道观整体外观概述二、道观建筑特点1.屋顶形式2.墙体装饰3.门窗风格4.建筑色彩三、道观环境布局1.自然景观2.园林景观3.人文景观四、道观宗教活动与功能1.道教仪式2.信徒朝拜3.文化交流五、道观的历史沿革与传承正文:在我国,道观作为道教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道观外观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道观的整体外观呈现出古朴、典雅的氛围。

座座道观矗立在山间、水畔,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其建筑特点鲜明,屋顶多为歇山顶或硬山顶,线条流畅,极具韵律感。

墙体采用砖石结构,饰以精美的彩画、砖雕、石雕等,展示出道教的神秘氛围。

门窗则采用木质结构,雕刻精细,造型各异,为道观增色添彩。

此外,道观的建筑色彩以黑白灰为主,彰显出道教的清静无为理念。

道观的环境布局巧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周围山峦叠翠,古木参天,道观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其中。

内部园林景观优美,水池、亭台、假山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道观内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如碑刻、雕塑、壁画等,反映出道教的历史与文化。

道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这里,信徒们举行道教仪式,朝拜神圣,寻求心灵的慰藉。

同时,道观也承载着道教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道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道观的历史沿革丰富多彩,历经沧桑。

从古至今,道观见证了道教的繁荣与衰落,承载着无数信徒的信仰与期望。

在历史的长河中,道观不断修缮、扩建,融合了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总之,道观的外观及其内涵彰显了道教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代道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道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道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
什么?
中国古代寺院是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而闻名。

以下是中国古代寺院主要的建筑设计特点:
1. 山门:寺院的入口通常由一座宏伟的山门所标志。

山门通常由守门的石狮子和华严菩萨像所装饰,象征着走入寺院即进入了的世界。

2. 大殿:寺院的核心是大殿,用于举行仪式和供奉神灵。

大殿通常建筑庄严,屋顶多为重檐硬山顶,正中有尖顶,四周有庑殿环绕。

大殿内部常常供奉有神像或圣人像。

3. 侧殿:大殿的两侧通常设有侧殿。

侧殿是修道者研读经书、禅修或独自祈祷的场所。

4. 龙虎殿:龙虎殿是寺院中用于祭祀龙神和虎神的殿堂。

这些神灵在中被认为是有特殊能力的,保护寺院和修道者。

5. 鼓楼和钟楼:鼓楼和钟楼通常建在寺院前院或者山门两侧。

鼓楼和钟楼被用来报时,并在特定的时刻敲响鼓和钟,通知信众参与仪式。

6. 回廊:寺院通常有一个或多个环绕大殿的回廊。

回廊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息和漫步的场所,并在寺院建筑中起到衔接的作用。

7. 寺院园林:古代寺院经常建有精美的园林,供修道者修行和休憩。

园林中通常有小桥流水、绿树花草和庭院,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道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包括山门、大殿、侧殿、龙虎殿、鼓楼和钟楼、回廊以及寺院园林等。

这些设计特点不仅反映了道教信仰的核心价值观,还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道教的道观建筑和庙宇风格

道教的道观建筑和庙宇风格

道教的道观建筑和庙宇风格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之一,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信仰和文化。

在道教中,道观和庙宇是信仰生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信仰者对神灵的崇拜和敬意。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道观建筑和庙宇风格,并通过对相关建筑的描述和分析,展示道教信仰对建筑艺术的独特贡献。

一、道观建筑的特点道观是道教重要的宗教建筑,用于供奉神明和进行宗教仪式。

道观建筑所倡导的“虚静无为”理念在建筑外形、布局和装饰上得到体现。

一般而言,道观建筑通常包括门楼、庭院、大殿及其它辅助建筑。

以下是道观建筑的主要特点:1. 外形简洁:道观建筑以简约而不失庄严为特点,追求精神的宁静。

大多数道观外部呈现传统的砖木结构,仅使用基本的几何图形和雕刻装饰。

2. 门楼设计:道观建筑常常由门楼引入,门楼上有对联和匾额,以示庄重和仪式感。

3. 庭院布局:道观建筑通常由一道门、一个院和一个殿构成。

庭院布局通常符合“太极图”的原则,追求阴阳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和谐状态。

4. 大殿结构:大殿是道观建筑的重要部分,供奉神明和进行宗教仪式。

大殿常常以山墙结构为主,寓意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内部布局通常包括神龛、斗门和正殿等元素,展示道教信仰的核心理念和宗教仪式。

二、庙宇风格的变化与演变与道观相比,庙宇的规模更大,功能更广泛。

庙宇包括道教的宫观、观寺等,通常也供奉多种神灵,并且和其他宗教有时也会有交叉。

庙宇风格在不同地区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演变:1. 北方风格:在北方地区,庙宇常以黄色为主色调,屋顶呈拱形或层叠形式,显得庄严而宏伟。

例如,北京的天坛就是以黄色为主,结构复杂,雕刻精美的代表作。

2. 南方风格:南方的庙宇风格多采用黑色、白色、灰色等素净颜色,屋顶常呈折角形式。

例如,苏州的圆融寺和杭州的灵隐寺都是典型的南方庙宇,外观简洁、内部布局合理。

3. 易地风格:庙宇的风格也会受到地域特点和居民文化的影响而变化。

例如,四川的庙宇往往以绿色和红色为主色调,结构独特,融合了川西藏区的风格元素。

道教建筑配色方案图解

道教建筑配色方案图解

道教建筑配色方案图解道教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道教建筑中,配色方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体现建筑的氛围,还能够传达道教信仰的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解读道教建筑的配色方案。

道教建筑的配色方案通常以柔和、素雅、自然为主要特点。

首先,道教建筑的主色调通常选用素净的白色。

白色在道教中有着象征纯洁、无尘、寂静的意义,也是道教的标志之一。

白色的墙壁和屋顶能够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让人们感受到道教的教义和信仰。

除了白色外,道教建筑还会加入一些其他颜色进行点缀。

其中最常见的是红色。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祥瑞、喜庆的象征意义,也是道教信仰中所强调的。

在道教建筑中,可以看到红色的柱子、门框、门额等元素,这些红色的装饰给人一种热烈、欢快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道教对福祉和吉祥的追求。

另外,道教建筑中也常常使用金色作为配色方案的一部分。

金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尊贵、神圣、庄严,能够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

在道教建筑中,金色常常用于装饰瓦片、雕花等部分,使之显得更加华丽而高贵。

此外,道教建筑的配色方案还会运用一些自然的颜色。

比如,绿色通常用于道观的庭院和花园,它可以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与道教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相符合。

另外,蓝色也常常出现在道教建筑中,它代表了宽广、深远的意义,能够给人一种宁静而沉静的感觉。

在道教建筑的配色方案中,这些颜色常常以柔和、渐变的形式呈现。

墙面、柱子、屋顶等部分往往不会采用单一的颜色,而是通过不同深浅、明暗的组合来表达。

这种渐变的色彩搭配能够给人一种和谐、亲切的感觉,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独特理解。

综上所述,道教建筑的配色方案注重素雅、柔和、自然的特点。

白色作为主色调,能够体现道教的纯洁、寂静的内涵;红色和金色作为点缀,体现了道教对祥瑞、庄重的追求;绿色和蓝色作为与自然相关的颜色,给人带来清新、宁静的感觉。

这些颜色的巧妙搭配和渐变呈现,让道教建筑更加具有吸引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独特解读。

中国道教建筑

中国道教建筑
• 道教建筑讲究布局,在地形和山势的选择上有严格的规矩. 一般来说,它要求宫、观背依山体,面向北斗,就实而避虚,这 是取其常有观其暾,常无观其妙的经意.
• 艺术效果:借山势取雄;据险而筑;藏而不露;奇上加奇 ;占坡叠置、据水而旷
武当山建筑群
• 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 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 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 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
• 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向 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建筑空 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2023/10/26
Hale Waihona Puke 建筑结构• 道观的建筑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 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斗拱除美观, 实用之外,层数的多少也是衡量建筑等级的 标准之一
• 屋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 形成优美而多变的曲线,促使沉重的大屋顶 变得透逸典雅
中国道教建筑
——武当山古建筑群
中 国
道教简介
道 教 建 筑
建筑形式,结构, 规制 道教建筑
建筑文化
武当山古建筑群
紫霄宫
何为道教
• 道教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神学化后的宗 教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历史远可以追溯到先 秦时期,正式形成于东汉的中后期.
•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 教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有7个大派:真大道教;太 一道;正一道;全真道,净明道.上清派及其指派 茅山宗,武当派
道教建筑
• 道教建筑分为:宫观又 叫道观;庙宇
• 庙宇指供民间信仰的信 众祭祀、供奉和求庇佑 的地方;道观则指道教 徒们修炼、传道和举行 各种宗教仪式以及生活 的场所,多位于名山大川 附近以及大城市里

道教的道观建筑和庙宇建筑

道教的道观建筑和庙宇建筑

道教的道观建筑和庙宇建筑道教作为中国古老的宗教之一,其信仰体系凝聚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道观建筑和庙宇建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建筑物既是道教信仰的场所,也是道教文化的载体。

本文将从道观建筑和庙宇建筑两个方面介绍道教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一、道观建筑道观是道教信仰的中心场所,也是道士修行的地方。

道观建筑通常呈现出宁静、简约的风格,旨在营造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

在布局上,道观一般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构建出一种由外至内逐渐升华的空间序列。

在道观的外立面设计上,常见的特点是“四点一线”,即主体建筑物的四个角上都设置有角楼,中间则是一条直线轴线。

这种布局方式以及建筑中的拱券、琉璃瓦等元素,既体现了道教建筑的独特风格,也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趣味相契合。

道观的内部空间通常分为大殿和侧殿。

大殿是主要的供奉场所,供奉有道教的神仙和众多的神像。

大殿内通常有一座供桌,上面供奉着花果、茵蒿等物品,以及供奉神仙的神像。

而侧殿则是祭祀、修炼和举行仪式的场所,有些道观还设有涵碧阁、庐山阁等独特的建筑物。

二、庙宇建筑道教庙宇是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众礼拜祈祷的地方。

与道观相比,庙宇建筑更加庄严肃穆,具有更为宏伟的规模和布局。

庙宇建筑的外观常常是高大而壮丽的,带有一种庄严神秘的气息。

在结构上,庙宇通常由山门、大殿和后殿组成。

山门是庙宇进入的入口,常常是庙宇的标志性建筑,锦旗、彩楼等装饰在这里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大殿是庙宇中最重要的建筑,供奉有主神和其他神仙。

后殿则是辅助的祭祀场所,供奉有其他神明或祖先。

庙宇建筑中常常出现的一种特殊建筑物是塔。

塔是道教庙宇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实际功能外,更多地象征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追求高度境界的向往。

除了这些主要的建筑物,道教庙宇的园林风景也是其独特之处。

庙宇周围经常有一些亭台楼阁、假山小品和池塘水景等,使得庙宇成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之地。

三、道观和庙宇建筑的意义道观建筑和庙宇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道教是我国汉民族自已的创立的一种宗教,它的中心思想来自道家,而“道家之源,出于老子”(《魏书释老志》)。

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十分活跃,南方有葛洪、陶弘景、陆修静,北方有寇谦之,都是中心人物。

它的兴衰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生活、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宗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体现。

1: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谶纬之术黄老思想2: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是“道”,“道”原先是先秦道家的哲学概念,“道“是“神异之物,灵儿有性”, “为一切之族首,万物之父母”。

道教发挥道家的思想,并把道和老子合而为一,于是老子在道教中变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

六朝时又演化出至高无上的元始天尊,产生了三清尊神。

以后道教又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包罗许多天神、地祗、人鬼在内的神仙系统。

3:道教的诸神诸神:三清:道教最高贵的神,依次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三清神像主要供奉在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内,中间是元始天尊,左边是灵宝天尊,右为道德天尊。

四御: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四方之神,八仙。

4:道家仙境一:十洲三岛二:十大洞天三:三十六小洞天四:七十二福地5:道教奉祀建筑的起源源于华夏先民的墓葬祭祀活动。

最初的祭祀是在室外进行,以后便逐渐转向室内祭祀祖先神灵。

源于清寒的神仙思想,作为与神沟通的最初普通建筑,逐渐发展变成祀神之所。

6:道教建筑的种类狭义上是指道教徒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蘸等祝祷祈攘仪式的建筑,包括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阔、门、台、亭、塔、榭、坊、桥,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祈禳的坛台,修炼调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

道观建筑布局

道观建筑布局

道观建筑布局在中国古代,道观是由道德修行者来教导人们追求道德境界的地方。

作为道教的重要场所,道观的建筑布局一直被认为是有深意的。

本文将探讨道观建筑布局的意义和特点,带您领略古代道观的神秘之美。

道观建筑布局注重环境的和谐。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风水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道观建筑的布局通常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实现最佳的氛围。

一般来说,选址靠近山脚或半山腰,以便借助山势之气来助长修道者的修炼。

山川环绕的景观营造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氛围,助长人们修行道德。

道观建筑布局具有巧妙的对称性。

在布局设计上,道观往往遵循对称原则,以求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整体建筑通常由大门、中殿、左右厢房和后殿等构成。

大门是连接外部世界和内部修炼空间的桥梁,有着象征意义。

中殿是道观的重要场所,供奉了本尊神像,是修道者进行礼拜和修行的地方。

左右厢房则用于安置道士和举行道教仪式。

后殿则是通向内房和道观的重要出口,象征着追求更高境界的修道者。

这种布局的对称性给道观带来了平衡与美感,使人在其中感受到一种和谐的宇宙力量。

道观建筑布局鼓励内心的冥想和沉思。

道教强调内在的修行与悟道,而道观布局则为修行者提供了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

在道观中,重要的建筑元素如花园、庭院、池塘等都被巧妙地融入其中。

进入道观,人们不禁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氛围。

这种环境使修行者能更好地专注于自我反省和内在的冥想,以寻求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平衡。

道观建筑布局代表了道教的宇宙观念。

道观建筑除了追求美感和和谐外,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道观中的建筑元素如门楞、壁画、石刻等都与道教的宇宙观念密切相关。

例如,门楞用于装饰大门,起到了保护和祈福的作用。

壁画和石刻则刻画了神仙、仙境和奇异的自然景观,以表达对超凡境界的向往。

这些元素不仅增添了道观的宗教氛围,也是道教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道观建筑布局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为修行者营造一个有利于修炼的氛围。

建设一个道观的设计意义

建设一个道观的设计意义

建设一个道观的设计意义
道教建筑有一些与佛教建筑不同的特点。

道教的教义讲人经过修
炼可以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而传说中的神仙多居住在名山大海的胜境,东海里的蓬莱、瀛州、方丈成了东王公居住的三仙岛,所以道教
多选择在名山福地建造宫观以体现它崇尚自然,追求超凡脱俗的思想。

明代在湖北武当山,清代在四川青城山都集中修建了规模较大的
道教建筑群。

道教相信仙人好楼居,得以接近天宫,所以楼阁也成了
道教建筑的特点之一。

道教祀神的场所称为观,观就是一种楼阁。

古代人称“观者,观也,于上观望也”,就是说在楼阁上便于观
星望气,所以后来道教寺庙都称为观,很大的观才称为宫,较小的观
又称为道院。

在许多道观中建有望仙楼、聚仙楼、万仙楼,都带有登
楼求仙的意思。

在有的道观中还有一种称为“天宫楼阁”的装饰,这
是用木料制造的楼阁模型放在室内墙壁或者天花板上,作为东海仙山
琼楼的象征。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它又是一种多神教,在道观殿堂中供奉的
偶像,上至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下至城隍、灶君,对象很广。

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内供奉的是太上
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三尊像;北京著名道观白云观邱祖殿内供
奉的是道士邱处机;山东泰山昭庆观供的是泰山神女碧霞元君的铜像,但是这些殿堂的外表和一般殿堂相同,没有什么特别。

在建筑群的布置上,道观也采取中轴规整的形式,主要建筑居中,前后组成几重院落。

在青城山、武当山的一些道观则依据地形,依山
就势作布局。

佛教寺庙与道观建筑的异同

佛教寺庙与道观建筑的异同

佛教寺庙与道观建筑的异同10资环陶宁04佛教寺庙与道观建筑的异同在今天的地球上,有三类建筑最能给人留下记忆和震撼,留下辉煌和赞叹,一是皇家建筑,二是工业文明的大亨建筑,三是宗教建筑。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其中,拥有信徒较多、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道教它们在中国的建筑各有特点。

一、佛教建筑及其特色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

我国佛教寺庙建筑的发展过程,就是印度佛教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民情风俗不同,佛教寺庙建筑的类型也不尽相同。

与佛教传入方式相适应,我国的佛教寺庙也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类为汉传佛教寺庙。

这类庙宇数量多、分布广,第二类为藏传佛教寺庙,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

第三类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

三类佛教寺庙,它们都是供奉佛像、存放佛经、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僧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然而,由于它们深受各地传统建筑和地形、气候等影响,在单体建筑和总体布局上,又各自具有明显的特征。

由于深受宫殿、王府、坛庙、住宅等传统建筑模式的影响,汉传佛教寺庙一般都由一组又一组的庭院式建筑组成。

中轴线分明,左右对称。

寺庙的等级不同,大小不同,寺中庭院的数目也不相同。

规模小、等级低的寺院,一般只有一、二个庭院。

规模大、等级高的一般有四、五个以上的庭院。

唐代的扶风法门寺,属于皇宫之外的内道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

其庭院数目,多达二十四个。

北京的潭拓寺,历来都是一座重要的全国名刹。

它的轴线有左、中、右三条,其庭院也依次布列在二条轴线上。

在汉传佛教寺庙中,单体建筑的种类非常丰富。

传统道观修建方案

传统道观修建方案

传统道观修建方案引言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民对自然界和宇宙的敬畏和崇拜。

传统道观的建筑风格独特,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

本文将探讨传统道观的修建方案,包括选址、布局、建筑风格以及材料选择等方面。

通过这些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选址和布局选址是道观修建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传统道观通常选在山丘或山脚下,或者临近湖泊或河流。

这样的选址可以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增强道观的神秘感和与自然的联系。

同时,选址还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和安全性。

道观的布局通常分为前、中、后三进。

前进包括山门、牌坊等,代表着进入修行的开始。

中进包括主殿和侧殿,是道观的核心区域。

后进包括僧房、后殿等,是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这样的布局既体现了道观中心和地位的层次感,也为信众和修行者提供了相应的功能。

建筑风格传统道观的建筑风格以古典的木结构建筑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建筑的主体通常采用亭台式的风格,结合了宫殿建筑和民居建筑的特点。

道观的屋顶采用重檐或歇山式,起到了保护建筑和增加视觉效果的作用。

传统道观的建筑材料主要使用木材,特别是优质的松木或柏木。

这些木材质地坚实而耐久,能够经受住风雨和时间的考验。

同时,这些木材还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增添了道观的神秘和宁静感。

建筑的装饰方面,传统道观注重细节和符号的运用。

香炉、雕花、佛像等都是常见的装饰元素,能够增加道观的庄严和美感。

传统的彩绘技艺也经常应用于道观的室内装饰,营造出富有艺术感和民族特色的氛围。

理念与设计传统道观的修建方案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设计,更是一种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与表达。

道观的设计要能够体现道家思想和哲学,传递出神秘和宁静的氛围。

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道家文化,以及道观的历史和功能,才能够创造出富有灵性的修建方案。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山水之间的和谐关系。

设计师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信众和修行者提供一个舒适和安静的空间。

道士塔主要内容

道士塔主要内容

道士塔主要内容引言道士塔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道教寺庙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道士塔的存在不仅是道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士塔的起源、特点、功能以及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地位。

起源与发展道士塔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道教寺庙中,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塔楼。

在古代,人们常常在山巅或神庙旁边建造塔楼,用于祭祀神灵并传达祈福的愿望。

随着道教的兴起,道士塔逐渐出现并成为一种独特的宗教建筑形式。

特点与风格道士塔的最显著特点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外观。

通常,道士塔是由多层楼阁结构组成,每层楼阁的屋顶都呈葫芦状,象征着祥和与吉祥。

塔身多为红色或黄色,有时会有彩绘或雕刻,以展现其雄伟壮观的气势。

主要风格道士塔的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汉式、佛式和宋式。

汉式道士塔主要在山东、山西等地出现,它们保留了古代寺庙塔楼的风格,注重简洁和实用性。

佛式道士塔则在南方地区较为常见,它们受到了佛教寺庙建筑的影响,更加注重雕刻和细致的装饰。

宋式道士塔则是在宋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塔楼,它们通常更加宏伟和雄壮。

塔身结构道士塔的塔身结构分为塔基、塔座、塔身和塔顶。

塔基是塔的基座部分,用于稳定塔身结构。

塔座在塔基上方,起到连接塔身和塔基的作用。

塔身是塔的主体部分,通常由多层楼阁结构组成。

塔顶则是塔的顶部,常常有一个宝珠或塔刹。

功能与用途道士塔不仅仅是宗教建筑,它还具有许多实际功能和用途。

除了用于供奉神灵和开展宗教仪式外,道士塔也用作传递宗教文化和普及道教教义的场所。

此外,道士塔还具有观赏和游览的价值,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道士塔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地位道士塔作为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既是道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道士塔的存在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崇敬。

结论道士塔作为道教寺庙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道教建筑
来源:中华建筑报更多内容请访问:
欣赏道教建筑,首先要了解中国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曾和儒、佛并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教以先秦的道家学者老子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以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为主要经典。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这也是道教不同于佛教之处。

经过历史变迁,道教发展为今天的“全真”和“正一”两派。

道教的宫观建筑是从古代中国传统的宫殿、神庙、祭坛建筑发展而来的,是道教徒祭神礼拜的场所,也是他们隐居、修炼之处所。

道教建筑的布局曾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即“靖”(道教信徒所居之处)和“治”(道教修炼和朝礼之处)的布局;以“天尊殿”为中心的建筑布局;以“三清殿”为中心的布局。

但它们共同特点非常清楚,这就是南北中轴线上设正殿建筑,东西两侧设配殿建筑及其他附属设施。

道教建筑的传统形式
道教建筑,又称宫观建筑,所以道教建筑文化,实际上也是宫观建筑文化。

道教宫观多为我国传统的群体建筑形式,即由个别的、单一的建筑相互连接组合成的建筑群。

这种建筑形式从其个体来看,是低矮的、平凡的,但就其整体建筑群来讲,却是结构方正,对称严谨。

这种建筑形象,充分表现了严肃而井井有条的传统理性精神和道教徒追求平稳、自持、安静的审美心理。

这种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成千变万化的建筑。

群体使它在严格的对称布局中又有灵活多样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不影响整体建筑的风格。

这种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向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其组合原理与建筑样式,与宫殿、佛寺,宅第大体相同,不过道教因为讲“观星望气”所以多楼阁,如望仙楼、聚仙楼、万仙楼、梳妆楼;如灵宫殿、三清殿、玉皇殿、三官阁、三茅阁、文昌阁、真武阁、斗姆阁等。

并常用戏台“酬神演戏”,戏台又往往与山门结合,上为戏台,下为山门。

道教建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道教建筑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与神仙信仰密切相关,最突出的是以其所信奉的神仙的神位来确定宫观殿宇的规格、大小和装饰;其次,与传统哲学观念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布局、体量、结构等方面,与传统的阴阳五行和八卦及天人感应等哲学观念紧密联系;再次,与其宗教教义密切相关,道教建筑布局,可以聚四方之气,迎四方之神,也有利于区分长幼尊卑;最后,与民俗密切相关。

建有客堂、食堂、茶社、住宿部、歌舞楼、亭子、小卖部等,以供人们社交、游览、食宿、娱乐、休闲、交流、交易。

不少宫观还开展“花会”、“庙会”,形成民间节庆习俗。

道教建筑具有丰富的艺术内容,将绘画、雕塑、诗文、书法、篆刻、联额、题词、碑刻、园林等诸多艺术形式融为一体;除宫观建筑外,还仿效佛教开凿石窟和摩崖造像,以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理想和对吉祥如意、福寿和睦的追求。

道教建筑文化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是永存的。

道教建筑的独特风格
道教宫观在其布局、体量、结构上除十分鲜明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建筑格局和建筑方法外,同时也注入了道家与道教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太上老君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见《道德经》)。

“道”为宇宙万物之根本,而人则应当效法大而无垠的宇宙自然。

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讲得更加明确:“天与地法,上下相应:天有子,地亦有子;天有午,地亦有午;天有坎,地亦有坎;天有离,地亦有离,其相应若此矣。

是故丑未者,寅之后宫也。

申者属卯,侯王之婿也。

”经中将天地与人事相互对应的“天人对应”思想,是道教宫观建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

也是道教宫观建筑的重要特点。

《云笈七签·二十八治》云“谨按张天师二十四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时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

“治”是五斗米道政教合一的管理机构,也是早期道教祭神之场所,它的建制便是按照天象方位之原则而设立的。

后来的道教宫观便本着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的思想,顺乎“自然”之规律来建造。

道教宫观根据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即天南地北,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的布局,使供奉道教尊神的殿堂都设在中轴线上。

两边则根据日东月西,坎离对称的原则,设置配殿供奉诸神。

这种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尊者居中”的等级思想。

对称的建筑也表现了追求平稳、持重和静穆的审美情趣。

在大的丛林,道众住房多在宫观之东部。

按照阴阳五行思想,东方作青龙,为木,属阳,正符合道士修炼达到“纯阳”,返还于“道”的目的。

西跨院则为配殿,或是作为云游道众和香客们的临时客房。

大多数宫观的建筑格局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

道教认为这种格局对应了木、火、金、水四正,加上中央土,五行俱全。

大的宫观由数进四合院、三合院纵向铺开,层层院落依次递进,形成鳞次栉比的发展势态。

道教认为这样可以聚四方之气,迎四方之神,也便于区分神的等级。

一些大宫观山门前建有影壁和棂星门,道教认为影壁可以藏风聚气,还有避邪的功能;棂星门是道士们观星望气,迎候神仙之处。

又有说法,棂星门为宋人祭祀灵星之坛。

因道教宫观多建于山中,故其大门称为“山门”。

山门多为3个门洞,这样既符合对称的格局,又寓示进山门,过了三界(无极界、太极界、现世界),才称得为真正出家道士。

另外宫观建筑在用色和装饰图案也有自己的讲究。

道教建筑的建筑规格
道教宫观的建筑规格与其所供奉神仙的神阶及封建帝王对道教的是否崇奉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教是多神教,有着庞大的神团体系,神仙中的长幼尊卑区别也是十分严格的。

早在南朝梁时,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撰写的《真灵位业图》,就是专门记述道教神仙排列次序的。

根据《真灵位业图》所记,神仙世界分为7个等级,每阶设有一中位主神,左右,配有若干诸神,道教认为这些等级不同的神仙居处,也与人间帝王将相居住在不同等级的宫殿、王府、官邸是一样的,故道教宫观建筑也有等级差别。

在世俗世界中,中国古代建筑可分为殿式建筑、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3个等级。

殿式建筑即宫殿式样,是帝王后妃起居之处;大式建筑低于殿式建筑,不许用琉璃瓦,不许描龙画凤,其斗拱、屋顶、基座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制;小式建筑即普通民房建筑。

奉祀道教的天神、帝君,或受到帝王敕封的庙宇多为殿式或大式建筑,一般供奉地方神或专用于修行的小庙,除少数庙宇为大式建筑外,多为小式建筑。

例如供奉三清、四御、玉皇、五岳、真武等神仙的庙宇和殿堂多是殿式或大式建筑。

奉祀东岳泰山神的岱庙,“秦时作畴”,“汉时起宫”,唐时增建,至北宋宣和年间,岱庙的规模已是“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主殿黄瓦朱甍,回廊环绕,古柏参天,碑碣林立。

其他四岳、主庙,包都是红墙黄瓦,殿、寝、堂、阁、门、亭无所不有,与帝王宫殿无异。

另外,道教宫观的规模、规格还与历朝帝王对道教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多数道教宫观的建筑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即以木架为骨干,墙壁用砖砌,用瓦盖屋顶,而墙壁隔扇仅作为内外间隔之用,不负屋顶重量。

这种木架结构是在柱顶架梁,再于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后一层梁上立脊瓜柱,搭成一个木构架。

在两组构架之间,用枋横向连接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再装檩,这些檩除排列承托屋面重量的椽子外,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

殿式建筑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用以承托梁头、枵头和支撑出檐的重量,出檐越远,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斗拱除负重外尚有装饰作用,同时斗拱层数的多少也是衡量
建筑等级的标准之一。

大多数殿式殿堂用斗拱建歇山重檐屋顶。

屋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形成优美而多变的曲线,使本来沉重的大屋顶变得透逸典雅。

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墙壁和殿宇下宽阔的月台,或是崇台的衬托下,使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和稳定;形成了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

传统的道教大型宫观的建筑规制为,中路宫观前建影壁,然后是山门、幡杆、钟鼓楼、灵宫殿(有的背后为戏台)、玉皇殿、四御殿、三清殿,还有各自的祖师殿(并有献殿在其前)等。

两侧有配殿、执事房、客堂、斋堂和道士住房等。

大的庙宇有东西跨院。

帝王敕封的大宫观前建棂星门、华表、石狮等。

华表,上古称为“谤木”,后又称“华表木”,相传是尧舜时为纳谏而设。

后世华表成为宫殿、陵墓的标志,偶尔也见于桥头。

一般小庙是不得建华表的。

帝王宫殿、陵墓的华表柱上雕有云龙,而道教宫观前的华表多为八角柱体,浮雕多为祥云或八卦图案。

多数宫观山门前有一对石狮。

狮为百兽之王,放在门前以示神威。

东边为雄狮,左蹄下踏一绣球,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混元一体和无限神权;西边为雌狮,右蹄下踏一小狮,俗称“太师少师”,象征道门昌盛。

现存多数宫观、道院的建筑体制是不完整、不严格的。

也有不少宫观依山势而建,也不可能完全符合规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