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村人口

合集下载

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年鉴

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年鉴

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年鉴前言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人口城镇化率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重庆市人口城镇化率的统计年鉴数据,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第一章人口总体情况1.1 人口总量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重庆市总人口为1563.6万人,相较于2023年的1510.4万人有所增加。

1.2 人口年龄结构重庆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合理。

2023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6%,6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0.7%。

这表明重庆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均衡。

1.3 人口性别比例截至2023年底,重庆市男性人口为792.1万人,女性人口为771.5万人,男女比例为102.7:100。

重庆市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

第二章城镇化进程2.1 城镇人口数量截至2023年底,重庆市城镇人口为1100.8万人,占总人口的70.3%。

相较于2023年的1073.2万人,城镇人口数量有所增加。

2.2 城镇化率变化重庆市的城镇化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023年,重庆市的城镇化率为70.3%,相较于2023年的70.9%稍有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政府政策的调整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2.3 农村人口数量截至2023年底,重庆市农村人口为462.8万人,占总人口的29.7%。

相较于2023年的437.2万人,农村人口数量有所增加。

2.4 农村人口城镇化率重庆市农村人口的城镇化率也在逐年提高。

截至2023年底,农村人口的城镇化率为29.7%,相较于2023年的29.1%有所增长。

第三章城镇化影响因素3.1 经济发展水平重庆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就业,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

3.2 政策引导重庆市政府一直重视城镇化的推进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工就业等,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3.3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重庆市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三章-3三农问题

第三章-3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涉 及的不是抽象的经 济问题,而是八亿 多人的命运的问题。 中国大地上,还有 什么东西比八亿多 人的命运更重要的 呢?” ——温铁军
温铁军
• 温铁军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他 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源自两个主要 矛盾,一是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一 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这两个 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他对 “三农”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路径是“农民、 农村、农业”。
• 从历史上说,自从苏联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以后,农村实行集体经济体制以后,苏联和其他社 会主义国家的粮食和农产品的供给一直未能很好地 解决,这是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的一根软肋。 • 中国在实行合作化以前和合作化初期(1958年以前) 曾经是粮食和农产品的纯出口国。但从1961年以后, 我国就开始吃进口粮,成为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 的进口国。 • 从1959年,我们国家就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 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以后,国家就一直把发展 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工作的首位,投入了巨大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但是,一直到人民公社解体,粮食和 农产品短缺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
• 3.23:1
城乡居民收入比
3、 农民更散了
首先是职业分化了,已经不是单一的农民了,1989年我以职业 为标准把农民划分为8个阶层。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个 体工商户,农村知识分子,乡企管理者,私营企业主和农村管 理者。 其次表现在收入上。90年代就曾有过一个说法,说最富的人在 农村,最穷的人也在农村,这是有根据的。 从全国来看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平均数的只有10个省, 依次是上海(5871元),北京(5026),浙江4582),天津 (3947),江苏(3784),广东(3770),福建(3381)。 在平均线以下的有21个省市区,最低是西藏(1404),贵州 (1412),陕西(1491)甘肃(1509),云南(1534),青海 (1557)。最低的西藏和最高的上海相差4.18倍。

第三章:农村人地关系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 考研

第三章:农村人地关系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 考研
第三章:农村人地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学院
Contents
第一节:人地关系界定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人地关系
第一节:人地关系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人地关系概念
简单而言,人地关系就是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从宏观层次看,人地关系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要指土地承载
(一)农业内卷化

(involution)理论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迚程中,
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紧张关 系一度成为社会发展中的 一个基本矛盾。对此,学 术界迚行了许多有价值的 研究,形成了一些经典的 解释范式,其中“农业内 卷化”、“高水平均衡陷 阱”以及“过密化”理论 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
“农业内卷化”理论是由美
第一节:人地关系界定及相关理论
(三)“过密化”理论 黄宗智提出,该理论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过密化”概念是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 动投入的增加; 2.“过密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 经营面积; 3.“过密化”的动力来源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人口的增长推动农业 密集化; 4.“过密化”的商品化是非质变的商品化,它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 商品化有着根本的区别; 5.“过密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是有限的,生产越是密集化,就越是难以 把劳动力抽出而走上通过资本化提高生存率的道路。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内卷化”概念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
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农业内卷化” 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在限定的条件下,劳
动力持续地被Leabharlann 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幵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 细、更复杂的过程。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发展
01
02
03
生态农业
通过生态农业技术,实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态环境 质量。
有机农业
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健康。
绿色食品
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提高 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 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05
人地关系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集约化利用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实现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优先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避免对环境 造成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多元化利用
鼓励土地的混合利用,实现土地功能的多元化, 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number {01}
目 录
• 人地关系概述 • 人地关系理论 • 人地关系实践 • 人地关系问题与挑战 • 人地关系未来展望
01
人地关系概述
人地关系的定义
人地关系
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是农村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人地关系研究
旨在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 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这种关系在不 同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和 演变。
04
人地关系问题与挑战
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压力
总结词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压力日益增大,导致土地资源紧张、粮食安 全问题突出。
详细描述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导致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粮食安全问 题日益突出。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

●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内容1、农村社会结构要素研究2、农村社会变迁研究3、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第一,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能够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提供科学的途径。

第三,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能够为制定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划、实现农村社会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四,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第二章:农民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农民的定义:农民是指具有农村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为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阶层。

农民的特征:第一,数量多,流动性大。

2006年乡村人口为7.37亿,2007年乡村人口为7.27亿。

第二,农村职业分化简单,阶层结构复杂。

农村八大阶层:乡村管理者阶层、乡村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或者私营企业的管理者阶层、乡村知识分子阶层、乡村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阶层、乡村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乡村贫困者阶层。

第三,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第四,农民观念中的现代化成分增加了,但传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

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一)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二)农业集体化时期是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三)转型时期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四)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社会化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按照农村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要求,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与农村社会活动的社会人的过程。

经过社会化这一过程,农民的个性得以形成,农村社会得以维持和延续。

农民社会化的必要性(1)社会化是农民适应农村生活、参与农村生活、在农村社会环境中生存的前提。

农村社会学分章习题:答案

农村社会学分章习题:答案
5、生活质量法;恩格尔定律法;生活标准法6、人情7、差序
第十章 农村社会保障
一、单选:
1-5、ABBCC 6-10、BCBCD 11-13、BBD
二、多选:
1、ABDE2、BE3、BCE4、ABC
三、填空:
1、法律法规
2、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救济、农村社会优抚和农村社会福利
3、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
4、心理
5、互助合作;相互平等
6、工具性;情感性
7、关系网络;互惠规CDDA 6-10、CCAAC 11-13、DDB
二、多选:
1、ABCD2、ABC3、BCD 4、ABC
三、填空:
1、大家庭;小家庭
2、从夫居、从妻居和新居家庭
3、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4、婚姻5、婚姻、血缘或收养6、夫妻平等7、氏族8、宗法式;世家大族式;族权式9、姓;氏
10、建祠堂;修家谱;置族田11、修族谱、建祠堂
第六章 农村社区和农村城镇化
一、单选:
1-5、CABBA 6-9、BCCA
二、多选:
1、ABCDE2、ABCDE3、BDE4、ABCDE 5、BDE
三、填空:
1、滕尼斯;费孝通2、社区和社会3、亲属社区4、小城镇社区
5、人口;地域;生活服务设施;文化;组织机构6、法林顿
一、单选:
1-5、ACBDC 6、B
二、多选:
1、AC2、ACD3、ABCDE
三、填空:
1、佩鲁2、以人为本3、以人为本;城乡协调发展4、农民现代化
《农村社会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
1-5、ACABA 6-10、CCDBC 11-14、BCDA
二、多选:

第三章农民

第三章农民

第三章农民第一节农民的产生和历史地位一、何谓农民?农民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农村社区生活的主体,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劳动者。

农民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建立、阶级的形成而出现的。

但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相同,早期的农民在很多地方只是奴隶或农奴。

二、封建社会的农奴所谓农奴,是指在封建领主制下,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人身依附于封建领主,并受其剥削和压迫的农业生产者。

封建领主在封建社会制度中,占有封赐领地,并在领地内掌握有行政、司法权。

封建领主曾存在于法国、德国、俄国等欧洲封建社会时代。

有的史学家认为,中国的西周时期即有分封土地和居民的制度,形成诸多的诸侯国和卿大夫的领邑,他们役使农奴劳动。

当时所谓的“庶人”即属农奴身份。

农奴不同于奴隶。

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被买卖、屠杀,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

可是对于农奴来说,农奴主则是占有土地而不完全占有农奴,对衣奴一般不能用杀,但能随意处罚以及随同土地出卖,抵押和转让。

农奴自己有工具和耕畜,在农奴主分给他的份地上生产,有自己的少量财产。

有自己的家庭,因而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但他必须用自己的工具和耕畜为奴隶主耕种土地,并服其他劳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主改革以前.中国西藏地区的藏族、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新疆某些地区的维吾尔族,大体上都还保存着农奴制或类似农奴制的社会经济制度。

现以西藏地区为例作些说明:西藏农奴制中,农奴主主要由三大领主,即官家(封建政府)、寺院和贵族组成。

他们占总人口的5%,占有全部自然资源和绝大部分牲畜。

庄园统称溪卡,官家庄园称雄溪,寺院庄园称都溪,贵族庄园称贵溪。

西藏贵族农奴主约有三四百家,最大的有七八家。

农奴分别隶属三大领主,他们占总人口的90%以上。

农奴分为差巴、堆穷和囊生三个等级:差巴有一定数量的牲畜和农具、土地;堆穷(小户)社会地位低于差巴,来源于破产、逃亡或分家的差巴;囊生即家庭奴隶,属最低等级,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人身完全依附农奴主。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我国产业与人口流动趋势

我国产业与人口流动趋势

我国产业与人口流动趋势我国产业与人口流动趋势人口流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通常是农村)迁移到另一个地区(通常是城市)的过程。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演变。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出发,探讨我国产业与人口流动的趋势,并分析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传统的农业经济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对外开放的大门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人口流动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1.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本来,农村人口流动可以追溯到旧中国时期。

然而,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人口流动与过去有所不同。

主要原因如下:(1)就业机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就业机会,而农村缺乏就业机会。

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2)收入增加:农村的农业收入相对稳定,而城市的工资水平较高。

通过进入城市,一些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3)社会服务:城市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服务。

农村居民通过迁到城市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升生活质量。

2.农村人口流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动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供给: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特别是在轻工业和制造业领域,农村移民填补了劳动力缺口,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2)消费需求:农村人口流动带动了城市消费需求的增加。

随着农民进城,他们的消费习惯也逐渐改变,对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服务业兴起: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城市服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农民工的到来带动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其中包括餐饮、娱乐、物流和建筑等行业。

(4)城乡间的产业融合:农民迁入城市后,有些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但在一定程度上将农业产业融入了城市经济系统。

第三章:农村人口与劳动力

第三章:农村人口与劳动力

断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
★ 强化行政控制,加强对农村的人口管理;
★ 制定优生法,建立对晚婚夫妇的奖励制度; ★ 广开就业门路,解决农村妇女的劳动就业,转移她们的时 间和精力。
第三节:中国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定义
劳动力:指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劳动能力,是人在从事劳 动时所能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农村劳动力:指具有从事劳动的体力和智力并且具有劳动 愿望的农村居民。
★ 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农业劳动的多数环节仍是手工劳动,农村
家庭劳动力状况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着农村家 庭经济状况;
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绝大多数地区没
有能力独立承担老年人的社会养老,社会化保 障水平低。
★ 传统意识根深蒂固
“不肖有三,无后为大”; “传宗接代”; “多子多福”; 重男轻女
★ 人口规模应与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状况相适应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文化教育设施和经费不能按造人口
增长相应得到发展,会使一部分学龄儿童得不到教育,同时由 于人均教育经费的减少,也会妨碍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 人口的文化素质。
2005-2007,“两免一补”; 2010,全部农村免义务教育费; 2015,义务教育全部免费。
我国流动大军在1.5亿以上
中国农村人口膨胀的原因
★ 农村人口基数大,比例高,年轻型年龄结构
近7.37亿农村人口; 年轻型年龄结构,正处于生育高峰期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
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 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1)人的口,指言谈、谈论等; (2)人; (3)居住在一定地域或一个集体内的人的总数。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要讨论乡土中国的每个章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乡土中国的定义和概念。

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和特点。

乡土中国所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了中国乡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下面将按照章节来概括乡土中国的特点。

第一章:乡村社会乡村社会是乡土中国一个重要的方面。

乡村社会特点是人际关系密切,社区意识强烈。

在中国的乡村地区,邻里之间的互助合作是非常普遍的。

乡村社会还注重传统价值观念,尊重长辈、重视家庭观念在乡村社会中非常重要。

第二章: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是乡土中国的核心。

大部分乡村地区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农民是乡村经济的主体力量。

乡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等问题。

但同时,乡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如农村电商和农村旅游等。

第三章:农村文化农村文化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之一。

乡村地区的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等。

乡村地区的教育和传承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方面。

第四章:农村环境农村环境是乡土中国的一个关键议题。

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污染等。

保护农村环境对于乡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第五章:农村改革与发展农村改革与发展是乡土中国的推动力。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乡村地区的改革与发展,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等。

乡村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六章: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乡土中国的重大决策。

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注重乡村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治理体系建设等。

通过以上对乡土中国每个章节的概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乡村中国的特点和挑战。

乡村地区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土中国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农村聚集度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聚集度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聚集度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研究第一章绪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农村地区则出现了人口减少、老龄化等问题。

而农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压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治理难度。

聚集度是农村人口数量相对集中的程度。

如何控制和治理农村聚集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治理难度的降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中国农村聚集度的影响因素2.1 扶持城市化政策的出台2002年,我国启动了城市化规划试点项目,加强了对城市建设的支持和扶持。

然而,扶持城市化政策的出台,吸引了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聚集度进一步加剧。

2.2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2014年,我国开始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并逐渐扩展到全国范围。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会引发农民聚集。

2.3 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不平衡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已经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农村就会出现人口减少,但同时农村经济也会逐渐衰退。

这样的发展状况加重了农村聚集度问题。

第三章中国农村聚集度的治理对策3.1 建立农村公共设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增加农村的吸引力,让农民留在家乡,避免过多的流动人口,减缓了农村聚集度的压力。

建设基础设施不仅仅包括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的设施,同时也需要建立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公共设施,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2 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的发展也需要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使农民实现更高的收益,增强留在农村的动力。

同时,也需要发展农村旅游等服务业,为农村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3.3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农民的聚集度。

例如,建立长期有效的社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

建立强大的农村分期医疗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医疗保障等等,这些都是降低农村人口聚集度的有效措施。

第四章结论在农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等问题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降低农村人口聚集度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单选题:1.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行的方针是又联合又斗争2.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是党的四大4.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5.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中国无产阶级6.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成熟的标志性文章是《论人民民主专政》7.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8.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9.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包括的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10.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的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1.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12.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13.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党的二大1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15.近代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最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16.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帝国主义17.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革命领导阶级的不同18.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是党的三大19.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五四运动20.中国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农民阶级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2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多选题:1.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的革命有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戊戍维新运动辛亥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3.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提出的策略思想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5.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主要依据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敌强我弱的形势,广大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7.反对帝国主义基本内涵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8.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9.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10.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内涵是允许民族工商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引导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节制或者限制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判断题1.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对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的演进第一章:改革开放前的乡村发展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农村发展水平较低,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相对较少,农民生活水平较低。

农村人口大多居住在小村庄和散居点,缺乏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农村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此时中国的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乡村经济缺乏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思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

第二章:改革开放的推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乡村经济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人口大量流入乡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经济体制改革让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乡村经济迅速兴起。

在政策的支持下,乡村经济和农业逐渐走向现代化。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集体收益和农民家庭收益逐步增加。

现代化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成为乡村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

第三章: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乡村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现代化农业建设,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研发、现代农业规划设计、现代农林业生产和营销等方面。

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提升,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

现代农业的建设,也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计和社会保障,从而让乡村人口更好地融入整个社会。

第四章: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是近年来非常受重视的方向,其成功恰恰说明了中国乡村发展的潜力。

由于乡村环境优美、文化传统深厚,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增长,乡村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当前乡村旅游涵盖了休闲度假、自然野生、文化交流等类别。

通过推进乡村旅游,可以更好的发展乡村经济,提升生活品质。

第五章:乡村发展中的挑战和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消费模式的不断更新,中国的乡村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乡村经济覆盖的方面,尚需推出更多支持措施,让乡村更能融入市场。

此外,还需要加强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安顺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安顺市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划分办法的通知-安府办发〔2015〕40号

安顺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安顺市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划分办法的通知-安府办发〔2015〕40号

安顺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安顺市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划分办法的通知正文:----------------------------------------------------------------------------------------------------------------------------------------------------安顺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安顺市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划分办法的通知安府办发〔2015〕40号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安顺市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划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5年10月30日安顺市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划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精神,做好我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根据《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等相关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作为统计上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划分依据,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城市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等有关规定。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域范围内常住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划分和市域范围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统计。

第二章以居住地划分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第四条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其常住人口划分为城镇人口。

第五条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驻地实际建设区域以及周边连接区域内的村(居)委员会辖区,其常住人口划分为城镇人口。

第六条建制镇政府驻地实际建设区域以及周边连接区域内的村(居)委员会辖区,其常住人口划分为城镇人口。

第七条与市、县(区)、镇(乡)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其常住人口划分为城镇人口。

优化农村人口空间布局,推进乡村振兴

优化农村人口空间布局,推进乡村振兴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
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 产值
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培养新 型职业农民
优化农村人口空间布局,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 业竞争力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
优化农村人口空间布局, 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优化农村人口空间布局的措 施
第四章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水利设施,保障农 业灌溉用水
建设农村道路,提高交通便 捷性
加强农村电力设施建设,提 高供电可靠性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 农村通讯水平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完善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将考核结果与政策支持、资金分配等挂钩。 鼓励社会参与,提高考核评价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防止考核评价过程中的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农村人口空间布局现状
第二章
农村人口分布情况
农村人口数量及占比
农村人口年龄结构
农村人口性别比例
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
农村人口流动趋势
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建设带动人口 流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城市周边农村地区人口增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趋势

乡土中国第三章段落详解

乡土中国第三章段落详解

乡土中国第三章段落详解第三章节的内容主要围绕中国的乡土文化展开,深入探讨了乡土中国的特点和意义。

本章段落详解如下:第一段:乡土中国的定义本段落主要介绍了乡土中国的概念和定义。

乡土中国指的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文化形态,包括农村的地理环境、农村社会结构、乡土风俗习惯等方面。

乡土中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段:乡土中国的特点本段落详细介绍了乡土中国的特点。

乡土中国的特点主要包括:农耕文化的传承,农村社会的稳定性,农村生活的朴素和传统习俗的保留等。

这些特点使得乡土中国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与现代城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乡土中国的意义本段落阐述了乡土中国的意义。

乡土中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乡土中国不仅代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研究乡土中国,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重要参考。

第四段:乡土中国的保护与传承本段落重点讨论了乡土中国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乡土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流失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乡村旅游开发、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等。

同时,应该加强对乡土中国的研究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段:乡土中国的发展前景本段落展望了乡土中国的发展前景。

虽然乡土中国面临许多挑战,但是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乡土中国有望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农村产业的发展也为乡土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只有充分发挥乡土中国的优势,才能实现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段:结语本段落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强调乡土中国的重要性和价值。

乡土中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保护和传承乡土中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

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

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基于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对人口变动、人口结构以及人口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数据的细致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人口趋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结论。

本报告将对这些结论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指导未来社会发展。

第一章:人口增长与变动1.1 人口总量变动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总量达到xx亿,较上一次人口普查有所增长。

从历史趋势来看,我国人口总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这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2 人口增长速度变化本章节将对近年来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和相关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人口增长的情况,并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第二章:人口结构分析2.1 年龄结构特点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本节将重点分析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并对其特点进行描述和解释。

此外,还将比较不同省份和城市的年龄结构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人口分布情况。

2.2 性别比例变化性别比例在人口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将通过分析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探讨性别比例的变化趋势,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章:人口分布与城市化3.1 城市人口变动状况通过对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本章节将重点研究我国城市人口的变动情况。

我们将探讨城市人口增长的原因、城市化程度的变化以及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2 农村人口现状和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本节将对农村人口的现状和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四章:人口普查数据应用4.1 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人口普查数据是制定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章节将分析人口普查数据在政府决策中的应用情况,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便更好地利用人口普查数据促进社会发展。

4.2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普查数据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0—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预测
时间 人口数量(千人) 占总人口比例(%)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99078
113639 128684 143907 168919 210225 243848
8.6
9.3 10.1 10.9 12.5 15.1 17.1
• 3、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 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然深深地支配和束缚着 广大的农民,封闭保守的意识、安于现状的守 常观念、依赖心理和宿命观、宗派思想和家族 观念等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着。
• • • • • • • •
(二)人地关系矛盾 1、农村人口数量剧增 1949年为4.84亿 1980年为7.96亿 1990年为8.96亿 2000年为9.28亿 2010年为9.66亿 2012年为9.70亿
一、农村人口的构成与变动
• (一)农村人口的数量
时 间 农村人口(亿) 乡村人口(亿)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5年
8.9590 9.1675 9.2819 9.4907 9.6618 9.6808 9.7065
8.4138 8.5647 8.0837 7.4544 6.7113 6.5656 6.4222 6.0346
• 1978年江苏省粮食播种面积为631万公顷 • 1998年江苏省粮食播种面积为595万公顷 • 2005年江苏省粮食播种面积为491万公顷 • 2005年,江苏省总人口为7474万,粮食总产为 2834万吨,人均粮食380公斤。 • 2030年,江苏省总人口达到8200万,按人均粮 食400公斤计,约需粮食3280万吨。 • 2030年,江苏省耕地大约413.3万公顷,水稻和 小麦的总产量为2817万吨,粮食产量远远不能满 足全省人口的消费需要。
第三章
农村人口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社 会生产方式、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 的社会群体。 农村人口:具有“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 农村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区别:“农村人口”是 指按照户籍登记的农业人口,乡村人口是指农 村的常住人口,不包括长期在外且已有稳定的 职业与居住场所的从业人员。
• 2006年,我国农村人口性别 比为107,而全国总人口性 别比为104,城市人口性别 比为99。 • 2006年,农村0-4岁的性别 比为126,5-9岁的性别比为 121,而城市同年龄段的性 别比分别为112和115。
二、我国农村人口问题
• 农村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质量问题和 人地关系矛盾。 • (一)人口质量问题 •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
• • • • • • • •
1949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2.7亩 1952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 1980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51亩 1990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26亩 2000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54亩 2005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1亩 2010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6亩 2015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7亩
•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 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根本途径 • 农村教育主要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
• 3、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转机制 • 加强法制宣传的力度,确保耕地数量;对开发区进行 合理规划,压缩开发区占用的耕地面积;运用经济手 段,提高土地转为非农业用地的成本;提高农村建筑 业水平,增加农村住房楼层。
• 1994年9月,美国世 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 斯特〃布朗发表了长 达141页的研究报告 《谁来养活中国》, 认为21世纪中国将丧 失自己养活自己的能 力。
• (三)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途径
• 1、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农村人口管理 • 据测算,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了3.4亿人口。 • 按照总和生育率1.8预测,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和 2020年分别达到13.7亿、14.6亿,2033年前后将达 到15亿左右,以后才开始不断下降。 • 放开二胎,并不意味着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2025
2030 2035
289985
347776 391130
20.1
24.0 27.1
2040
2045 2050
404792
413434 431532
28.2
29.2 31.0
• 农村老龄化问题比城镇更加突出 • 2015年,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 比例为50.19%,加上镇老年人口的数据,则农村和 镇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未71.26%。 • • • • 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养老问题 劳动力问题 农村传统文化继承问题
• 美国杨伯翰大学的瓦莱丽〃赫德森和英国肯特大学的安德烈 亚〃博尔合作出版《光棍: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意义》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4岁以下儿童男女性别比率超过120 :100,认为这将导致在2020年中国将有3000万男人找不到 妻子。 • 妇女的缺乏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拥有金钱、技能和受教育 等优势的男子可以结婚;而没有这些优势的男子却结不了婚 ,他们在社会经济最底层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光棍阶层。 • 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成年男子,为了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 会通过暴力和犯罪方式联合起来。中国清朝末年的“捻军” 就是一个例子。 • 为了提防“光棍乱国”,政府会考虑将这股“祸水”引向国 外:或者通过鼓励年轻男子向外移民;或利用他们为政府的 海外军事冒险服务。
• 关于性别失衡的研究
• 哥伦比亚大学魏尚教授认为,单身男性对中国GDP增长 的贡献可能有2个百分点。现在的中国,单身男性要找 老婆,车与房成必需品,这让男性更努力工作。据他测 算,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每年平均增长10%,而性别失衡 每年贡献2个百分点。 • 景天魁:“剩女是伪问题,剩男是真问题”。
• 农村人口性别构成的总体特征:男性比例大,性别 比例失调,高于城镇和全国水平。
• 1、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 2014年全国和乡村人口的年龄结构
类 全国 乡村 型 0-14岁 16.5% 18.87% 15-64岁 73.5% 70.49% 65岁及以上 10% 10.64%
• 联合国关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 类 型 0-14岁 人口比例 40以上 30-40 65岁及以上 人口比例 4以下 4- 7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 1、身体素质比较差,农村死亡率较高
2015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 5岁以下儿童 死亡率 婴儿 死亡率 新生儿 死亡率 孕产妇 死亡率
全国 城市 农村
10.7 5.8 12.9
8.1 4.7 9.6
5.4 3.3 6.4
20.1 19.8 20.2
• 2、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 2012年,农村劳动力的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5.3%,小学文化程度占26.07%,初中文化程 度占53.0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01%, 中专文化程度的2.66%,大专及大专以上 2.93%。 • 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4.4%!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30以下
7以上
30以上
•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一个 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人数 10%以上,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65岁以上人口 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总数7%以上,那么, 该国家或该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亿人,占13.26%; • 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亿人,占 8.87%。
• 2、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大量土地
• 1981-1995年,我国城市化率从20.16%提高到 29.04%,城市建成区面积从0.74万平方公里扩大 到2.04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9930.53万公顷 减少到9497.09万公顷。 • 1996-2006年,我国城市化率从29.37%提高到 43.90%,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66万平方公里扩大 到3.26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13000.92万公顷 减少到12 000.18万公顷。
• • • • • •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原因: (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需求大 (2)家族文化的影响 (3)传统观念的影响 (4)人口政策的失误 (5)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 (二)农村人口结构 • 人口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域范围内人 口的组成情况。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 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等。 • 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 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 性别结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人口中男 女人数的比例关系。通常用男女人数之比(以 女性人口数为100)来表示。
• 2、农村人口的性别结构 •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人口性别比多 在100以上,发达国家在100以下,大多数 国家的人口性别比在95-105之间。 • 我国人口性别比大约为106。根据国家人口 计生委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前后,中国 可婚男性人口可能过剩2400万左右。也有 人计算,2020年,20岁至45岁的男性将比 女性多出3000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