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阴影下的“脆弱中产”
人生底层社会的挣扎与希望
人生底层社会的挣扎与希望在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差异逐渐拉开了贫富的鸿沟,底层社会成为一个相对困难的生存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人们必须应对种种挑战和困境,但是他们仍然怀揣着希望。
本文将探讨人生底层社会中的挣扎和希望,并探究如何改善底层社会的生活状况。
一、贫困的挣扎在底层社会,贫困是一种常见现象。
人们面对经济压力和缺乏资源,生活变得艰难。
首先,底层社会的人们常常面临就业困难。
由于教育水平和技能匮乏,他们无法获得高薪工作,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或低技能职位。
收入不稳定使他们很难维持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此外,住房问题也是他们挣扎的重要方面。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们常常居住在质量低劣、环境恶劣的地方,而且面临着租金困扰和居住安全隐患。
贫困的挣扎使人们陷入无尽的困境和焦虑之中。
二、希望的种子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底层社会的人们依然怀抱希望,努力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首先,他们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打破贫困的限制。
他们奋发努力,不断学习,希望能够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现状。
其次,他们积极寻求社会关系的帮助。
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支持底层群体的组织和机构,底层人士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得资源和支持,增加发展机会。
希望的种子在底层社会中扎根,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挑战,积极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改善底层社会的生活状况为了改善底层社会的生活状况,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底层社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福利制度,并且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底层人士的教育水平。
其次,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帮助底层人士提升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
同时,社会上应该有更多的志愿者和慈善机构关注底层社会,通过捐助和支持,帮助底层人士渡过难关,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总结起来,人生底层社会的挣扎固然艰难,但是希望的火种从来没有熄灭。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改善底层社会的生活状况,为底层人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他们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更好的生活。
打垮一个中产家庭比你想象中要容易
·中产家庭看似光鲜,其实脆弱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财富积累越来越多,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中产家庭。
中产家庭表面看似光鲜,有房有车过着小康生活,但其实不然,他们也有焦虑,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房贷要还,往往为了家庭的生活品质、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和医疗,过着高收入、高负债、高支出的生活。
实际上一年下来真正结余的钱并没有多少,没有太多积蓄,抗风险能力很弱,还要担心焦虑万一自己或者家庭成员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家庭是否能承受住突如其来的变故?会不会因病致贫?因病致贫是中产家庭的噩梦,相信大家时不时会听到身边有人说XXX得了白血病,XXX 患了癌症……在去年,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事件的主人公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存款,属于标准的中产家庭,原本看似富足的生活,但在家人患上重疾后一样不堪一击,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这篇文章深深地刺痛了广大中产家庭,引爆了中产阶级的群体焦虑:原来中产家庭这么脆弱,三代家庭成员中有任何一人患大病,就可能“一夜返贫”,是一场毁灭所有的灾难。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显示,在中国,超过一半家庭的储蓄为零,这不仅意味着穷,也意味着风险,意味着无钱治病。
稍有危机,都可以将一个家庭压得彻底抬不起头来。
·如何规避家庭风险面对生活中不期而遇的风险,我们到底需要准备什么?除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其实是为自己以及家人提前准备好一份保险,去规避这场人生最大的风险——疾病。
没有配置保险,一次重疾就可以把一个家庭打回原形,甚至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就在我们身边。
虽然很多人有偏见,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普通中产家庭来说,一旦生病或出意外,只有保险,才能在关键时刻,能让我们从容应对,不会让家庭因病致贫。
而解决大病医疗资金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保险,一旦被保险人不幸罹患重大疾病,满足赔付条件,保险公司就会做出相应赔付,可以有效补充医疗金、康复金及期间的生活支出。
贫穷的无形桎梏缺乏参与社会的机会
贫穷的无形桎梏缺乏参与社会的机会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贫穷如同一个沉重的枷锁,束缚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
它不仅限制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在无形之中剥夺了他们参与社会的机会,让许多人在社会的边缘徘徊,难以融入主流。
当我们谈及贫穷,首先映入脑海的往往是缺衣少食、居无定所的景象。
然而,贫穷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常常因为经济的拮据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本应是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却成为了他们难以触及的奢望。
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就失去了竞争力,只能从事一些低薪、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甚至面临失业的困境。
由于贫穷,他们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
生病时,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小病拖成大病,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健康都无法保证,又如何有精力去参与社会活动,追求更好的生活呢?交通和通讯工具的缺乏也是贫穷带来的一大问题。
在现代社会,便捷的交通和高效的通讯是与外界联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对于贫困人群来说,购买一辆汽车或者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可能都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使得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变得困难重重,信息闭塞,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更是加深了贫穷的桎梏。
在一些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等都集中在富裕的区域,而贫困地区则极度匮乏。
这就导致了贫困地区的人们在起点上就已经落后,想要改变命运更是难上加难。
此外,贫穷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和价值观。
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可能会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感到自卑、无助,缺乏自信和勇气去尝试新的事物,去争取参与社会的机会。
他们可能会陷入一种消极的循环,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在某个偏远的山村,_____一家几口人靠着微薄的农田收入维持生计。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却因为家里拿不出学费而无法走进校园。
_____没有文化知识,长大后只能在附近的工厂打零工,收入微薄。
由于交通不便,_____很少有机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对新的技术和发展一无所知。
贫穷的心理诠释被剥夺的尊严与自由
贫穷的心理诠释被剥夺的尊严与自由在这个繁华喧嚣的世界里,贫穷仿佛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将人们分隔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之中。
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更是对人的尊严与自由的无情剥夺。
这种剥夺并非显而易见的暴力行为,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人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渐渐失去了昂首挺胸的勇气和追求梦想的自由。
对于身处贫穷之中的人来说,尊严往往是一种奢侈品。
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为家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感到羞愧,在面对他人时不自觉地低下头。
例如,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因为穿着破旧的衣服而在学校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挤,这种来自外界的歧视会让他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自卑的情绪。
又比如,一位失业的中年人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为了生计不得不放下尊严去从事一些卑微的工作,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是旁人难以体会的。
贫穷还限制了人们的选择自由。
当一个人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时,他很难有精力去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比如,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很有绘画天赋,但由于家庭无法承担学习绘画的费用,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早早地进入社会打工赚钱。
又或者,一位贫困的大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参加各种培训和实习,在就业市场上失去了很多机会,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这些无奈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本意,而是被贫穷所迫。
在社会交往中,贫穷也会让人感到被孤立。
由于无法承担社交活动的费用,他们往往被排除在一些社交圈子之外。
比如,朋友们一起聚餐、旅游,而贫穷的人却因为囊中羞涩只能婉言拒绝。
久而久之,他们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得疏远,内心的孤独感也会越来越强烈。
这种社交上的孤立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自信和尊严,让他们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贫穷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更是巨大的。
每天为了生计奔波劳累,担心明天是否还有饭吃、是否还能交得起房租,这种持续的焦虑和不安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人们容易变得敏感、易怒,甚至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产危机 五分钟演讲稿
中产危机五分钟演讲稿最为悲观的是中产。
学界对于中产有过定义。
我们也积累了一个不小的中产阶层。
他们年轻,有文化,最有活力,在网络上也有存在感。
中产悲观,是源于中产的脆弱。
中国的中产阶层在财富上有几个特点。
第一,财产性损失最大。
住房的缩水,股市的亏损,承受的主体主要是中产阶层。
第二,中产阶层债务沉重。
在正常的情况下,偿还这些债务对于其中的大部分人来说不是问题。
但在经济危机中,由于失业和减薪,债务将会成为部分中产阶层沉重的负担。
中产悲观,源于预期在变差。
中产阶层在经济危机中的损失,除了财富之外,更重要的是信心的受挫。
有人在网上说,现在过的最惨的就是中产阶层,因为富人早就有了房子和车子,穷人没钱买房子和股票,只有中产阶层,刚刚买了房子却成了房奴,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股票还被彻底套牢。
这种悲观,延伸到了资本市场。
资本始终是市场中,一群凶猛、残酷,聪明,又勤奋的人。
对于市场和资本的感受,最灵敏。
XXXX年,刚刚开年。
他们不但没有理会GDP,也没有理会增长率,就连降准、降息,这样对市场直接利好,以及央行直接喊话,都无动于衷。
股市,一路下行。
人们没有了信心。
中产的悲观,还源于对生活的切实感受。
脉冲式疫情也如找盲盒一般,在不同的城市间不断切换,可以数得着的大城市,几乎走了一个遍,每次出现都是风卷残云,留给实体经济一地鸡毛。
就连,高歌猛进的互联网大厂,也迎来了裁员潮,曾无比风光的大厂骄子,瞬间游落街头。
于是,数量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处境可想而知。
据统计,有多达50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还有,近八成中小企业面临流动资金难题,只有20.7%的中小微企业有足够的自有资金应付及维持运营,有30%的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以支撑3个月。
而且,中产是比较勉强。
标准低一点,有些人可能就算在里面了,标准高一点有些人就比较勉强;年景好一点,人们的预期好一点,在自己的内心里就把自己看做是中产了,年景差一点,预期差一点,可能就觉得自己够不上。
预期变差,自身脆弱,悲观在慢慢地散开,弥漫着。
贫穷的无形负担心理压力与生活质量
贫穷的无形负担心理压力与生活质量《贫穷的无形负担:心理压力与生活质量》在当今社会,贫穷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的匮乏,更隐藏着一系列无形的负担,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心理压力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深刻影响。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贫穷状态时,心理上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源于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担忧,比如能否支付房租、水电费,能否为家人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衣物。
每天醒来,面对的就是生活的重重困境,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如影随形。
这种持续的焦虑会逐渐侵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使其变得敏感、脆弱,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
经济上的拮据使得贫穷者在社会交往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
他们可能无法参与一些需要消费的社交活动,比如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聚餐或者旅游。
久而久之,与他人的社交圈子逐渐脱节,产生孤独和被排斥的感觉。
这种社交隔离进一步加重了心理负担,使人感到自卑和无助。
对于孩子来说,生长在贫穷的家庭环境中,心理上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他们可能因为没有漂亮的衣服、新款的文具而在学校里感到自卑,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而且,贫穷家庭往往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如课外辅导班、兴趣培养课程等,这使得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在就业方面,贫穷者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社交资源,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薪、高强度的工作。
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长时间劳作,身心俱疲。
而且,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有机会去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难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从而陷入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
贫穷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还会对个人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的焦虑和紧张容易导致失眠、神经衰弱等问题,身体的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而一旦生病,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去接受良好的医疗救治,病情可能会不断加重,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形成一个难以摆脱的困境。
从家庭层面来看,贫穷引发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
经济上的困境容易引发争吵和矛盾,夫妻之间可能会因为钱的问题产生分歧和冲突,亲子关系也可能因为无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变得疏远。
悲惨世界底层人民的苦难与希望
悲惨世界底层人民的苦难与希望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总有一群人生活在阴影之中,承受着生活的重压,他们是悲惨世界的底层人民。
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被镁光灯聚焦,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着生活的残酷与希望的微光。
底层人民的苦难,首先体现在物质的极度匮乏。
他们为了一日三餐而奔波,为了遮风避雨的居所而忧愁。
微薄的收入,让他们在物价的浪潮中艰难挣扎。
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买最便宜的菜,穿最破旧的衣服。
_____一家,就是这样的典型。
夫妻俩带着孩子租住在狭小阴暗的出租屋里,孩子上学的费用、生病的医药费,都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丈夫每天打两份工,累得直不起腰,妻子则在家里照顾孩子,同时做些手工活补贴家用。
可即便如此,生活依旧紧紧相逼,欠下的债务像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几乎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就业的艰难也是底层人民苦难的重要方面。
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只能从事一些辛苦劳累、报酬微薄的工作。
建筑工地上,工人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搬砖、砌墙;工厂车间里,工人长时间站立在流水线旁,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而且,这些工作大多没有稳定的保障,随时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
一旦失去工作,他们的生活就会立刻陷入困境,因为没有足够的积蓄来支撑。
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更是加深了底层人民的苦难。
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的繁华区域,而底层人民所在的地区,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孩子们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
生病了,也不敢轻易去大医院,只能在小诊所里拿点药勉强应付。
这种资源的差距,让底层人民想要改变命运的道路愈发艰难。
然而,在这无尽的苦难之中,希望的火苗从未熄灭。
底层人民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虽然身处困境,却从未放弃努力。
_____每天下班后,还会自学一些技能,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_____虽然生活拮据,但依然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这种对未来的信念,如同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他们前行。
社会的关爱也给底层人民带来了希望。
中产返贫标题文案
中产返贫标题文案中产返贫:消失的中产梦想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中产阶层不断壮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中产家庭却陷入了“中产返贫”的困境。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产返贫的原因,并探讨如何改变这一状况。
一、消费升级的两难境地消费升级是中产阶层的共同追求,但同时也是他们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中产家庭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的需求,不得不陷入高额消费的循环中。
这种循环不仅迫使他们花费大量的金钱,还让他们缺乏财务储备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房价高涨的压力房价的不断上涨也是导致中产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高的房价让许多中产家庭不得不背上巨额的贷款压力。
即使他们拥有不错的工资收入,但大部分收入都用于还贷,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明显提升。
一旦遇到经济下滑或失业等突发情况,他们很可能陷入贫困。
三、教育投资的剥夺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许多中产家庭不惜倾其所有。
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开支让他们绞尽脑汁。
然而,即使用尽全力,他们也无法确保孩子能够进入顶尖学府或找到理想的工作。
长期以来,这种教育投资的剥夺也加剧了中产返贫的危机。
四、就业市场的竞争无论是原本的“白领”还是后来的“金领”,中产阶层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有潜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加入劳动力市场,中老年人也面临各种挑战。
许多中产人士发现,他们的工资增长不如预期,职业发展也不尽如人意,这也是造成中产返贫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社会保障的缺失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减少和预防贫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够健全,尤其是针对中产阶层的保障措施显得缺失。
缺乏完善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制度,使得中产家庭一旦遭遇意外或疾病,面临巨大的风险。
六、财富管理的难题财富管理是中产阶层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很多中产人士却缺乏足够的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
缺乏专业的金融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投资渠道,让他们的财富增值的机会大打折扣。
【精编范文】美国中产阶级崩溃:五成美国人生活贫困或在贫困边缘-word范文 (1页)
【精编范文】美国中产阶级崩溃:五成美国人生活贫困或在贫困边缘-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美国中产阶级崩溃:五成美国人生活贫困或在贫困边缘One in five US adults now lives in households either in poverty or on the cusp of poverty , with almost 5.7 m having joined the country ’s lowest income ranks sinc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五个美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生活贫困或是处于贫困边缘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已经有570万人加入美国国家最低收入保障行列中。
Many of the new poor , or near - poor , have become so even amid an economic recovery that is widely expected to lead the US Federal Reserve to raise interest rates next week for the first time inalmost a decade . More than 45 percent of them — almost 2.5 m adults — have joined the lowest income ranks since 201X, long after thepost - crisis recession was ostensibly over .许多新的贫困人口或接近贫困人口都期待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下周提高利率来实现经济复苏,这是近十年来的第一次。
成长中的中产阶层其实很脆弱
成长中的中产阶层其实很脆弱文/张翼在服务业产值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服务业从业人员又成为全社会主要从业人员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的劳动力显示出了“白领化”趋势。
而劳动力的“白领化”,就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中产化,也意味着中产阶层的崛起——主要是新中产阶层的崛起。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劳动力的服务业化、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白领化、白领工作人员的新中产化,会表现为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3年的GSS调查,在所有劳动力人口中,农民阶层所占比重已经降低到34.8%左右,工人阶层所占比重上升到33.6%左右,中产阶层所占比重上升到了31.6%左右。
最近两年,伴随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农民阶层的人数还会继续下降。
工人阶层的人数也会随制造业内部的调整与生产流水线自动化水平的提升而趋于稳定。
但中产阶层的人数却会随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伴随以互联网、金融业、各类研发、教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而趋于壮大。
中产阶层——尤其是新中产阶层是一个受雇的白领阶层。
他们的经济收入,完全取决于雇方经营状况的好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状况的稳定性。
一旦遇到经济大幅度下滑,刚刚成长起来的中产阶层的收入将下滑,其生存状况将受影响,其对未来的担忧会增加,这也会消解其消费的积极性。
一部分中产阶层艰辛维持的实体店营生,在电商的蓬勃发展中,面临利润进一步摊薄的命运。
城市生活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住房价格的迅速上升,使大批新进入中产阶层的白领们身负巨额按揭。
他们在购买了一套住房后,不得不在随后的20-30年当中“为银行打工”。
为什么表面看起来名义工资在上升,但感受到的生活改善程度却差强人意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消解了工资所能支持的生活改善的可能性。
中产阶层虽然其本身在职业上转变为白领,但其与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具有天然而紧密的血缘联系。
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的通道,改变了自己的阶层出身,将自己转变为中产阶层。
贫困的脆弱性研究综述
贫困的脆弱性研究综述章㊀元㊀㊀现有大部分研究都使用贫困来度量那些不幸家庭的福利状况,并将贫困定义为当期收入或消费与贫困线之差的函数.但是,我们知道,今天的贫困未必是明天的贫困,有很多家庭目前并非贫困,但是在未来可能会由于农业歉收㊁失业㊁疾病等原因而陷入贫困.所以,现有的这些研究只是度量了现在的一个时点上的贫困,但是却没有将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因素考虑在内.经济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一个家庭的福利状况不仅取决于它现在的收入或消费,而且也取决于其未来将要面临的风险.自从世界银行的2000/2001年度«世界发展报告»将 脆弱性 描述为 度量对于冲击的弹力 冲击造成未来福利下降的可能性 (W o r l dB a n k,2001)以后,很多经济学家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一术语.这种对于贫困的前瞻性研究方法成为这一领域中的前沿.贫困的脆弱性是对家庭未来福利状况的一种前瞻性的度量,所以,这一方法将风险和风险管理引入政策制定的核心.但是,对于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最困难的事情在于如何根据可观察的家庭特征及其历史消费或收入数据来预测未来的贫困,并将家庭将要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管理能力考虑在内.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都在使用着不同含义的脆弱性,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度量方法.关于风险与贫困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永久性贫困与暂时性贫困的区分可以追溯到R a v a l l i o n (1988).M o r d u c h(1994)认为,如果一些家庭在所有被观察期内都陷入贫困状态,则它们属于永久性贫困(c h r o n i c p o v e r t y),否则,就属于暂时性贫困(t r a n s i e n t p o v e r t y).关于暂时性贫困与永久性贫困的研究发现,很多样本家庭会从暂时性贫困陷入永久性贫困,或者相反(例如J a l a n&R a v a l l i o n,1998;D e r c o n&K r i s h m a n,1999,等),而且还有很多研究显示暂时性贫困的家庭比例比永久性贫困的家庭比例要高.所以,从政策制定和社会保护(s oGc i a l p r o t e c t i o n)的角度来看,相对于贫困研究而言,预测哪些目前并非贫困的家庭在未来会陷入贫困㊁哪些目前贫困的家庭在未来仍然难以脱贫就显得更加重要.脆弱性家庭的确认以及家庭脆弱性的决定因素就成为制定和实施成功的扶贫政策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开始关注贫困的脆弱性研究的原因.贫困是多纬度的,例如收入贫困㊁消费贫困㊁教育贫困㊁营养不良等,所以,贫困的脆弱性也自然就具有了类似的纬度.C o u d o u e l&H e n t s c h e l (2000)认为贫困的脆弱性是一个宽广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收入的脆弱性,还包括与健康相连的风险㊁来自社会排斥(s o c i a l e x c l u s i o n)的风险等,而这些风险对家庭的福利状况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成果一样,本文的综述也仅仅关注那些可以用货币度量的纬度,比如对收入和消费贫困等的研究.一、贫困的脆弱性的定义在一篇全面的综述文章中,A l w a n g,e ta l.(2001)认为脆弱性的定义包含五个方面:首先,它是前瞻性的,被定义为在未来承受一个相对于某种福利标准的福利损失;第二,如果一个家庭在未来会遭受福利损失,那么它就是脆弱的,而这种脆弱性来自不确定性事件;第三,脆弱性的程度取决于风险的特征以及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第四,脆弱性还取决于时间纬度,体现在家庭于下一个月㊁下一年会对风险具有脆弱性等,并且家庭的应对措施也随着时间而发生;第五,贫困和非贫困的家庭会因为有限的资产和有限的风险应对能力而倾向于具有脆弱性.根据这一总结,我们可以将现有研究对脆弱性的定义划分为三类:家庭将要面临的风险和风险所导致的陷入贫困的概率㊁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㊁家庭应对风险之后的福利结果.1.风险以及由风险所导致的陷入贫困的概率.贫困的脆弱性与贫困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前瞻性,在给定数据的前提下,在任何时点,我们是无法观察到脆弱性的.所以,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考虑将要影响家庭的风险以及家庭由于这种风险而陷入贫困的可能性.Küh l(2003)采用了F o s t e r,e t001a l.(1984)(以下简称F G T)对于贫困的经典定义,将贫困的脆弱性定义为家庭遭受一个重大的冲击并导致福利水平降低到一个最低水平的倾向,P r i t c h iGt t,e t a l.(2000)也给出了一个类似的定义,他们认为脆弱性是一个家庭在不远的未来将要经历至少一个阶段的贫困的风险;C h a u d h u r i,e t a l.(2002)将时间t的脆弱性定义为家庭在时间t+1将会经受消费贫困的概率;类似地,M a n s u r i&H e a l y(2001)也将脆弱性定义为一个家庭在时段T内至少经受一阶段的贫困的概率.可以看出,他们的定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2.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在A l w a n g,e ta l.(2001)的综述中,他们将经济学领域内关于脆弱性的研究区分为四类,其中第二类就是基于财产的方法(a s s e t-b a s e da p p r o a c h),这种方法认为贫困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而第三种方法则强调贫困是由于家庭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应付他们生活中的不幸,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标准降低到 最低生活标准 以下,那么这个家庭就被认为是脆弱的(A h a m e d&L i p t o n,1999;C h a m b e r s,1989).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实际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强调家庭由于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应付未来的风险而具有脆弱性.此外,一些研究还强调家庭的消费支出对那些可观察的冲击的反应,如果家庭的消费支出的波动与收入的波动相一致的话,那么就可以推断出风险规避的家庭缺乏能力来平滑消费的波动(A m i n,e t a l.1999;D e r c o n&K r i s h m a n,1999;G l e w w e& H a l l,1998).3.风险事件所导致的福利结果.与前面两类定义不同,还有一些研究试图从风险事件或不幸事件所造成的结果出发来定义脆弱性.K a m a n o u& M o r d u c h(2002)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微观经济理论出发,沿用F G T的贫困度量方法,将脆弱性定义为贫困的未来预期值与其现值之间的差.L i g o n& S c h e c h t e r(2003)则认为沿用F G T的贫困度量作为制定政策的指导会低估信贷㊁储蓄和保险等风险防范机制的作用,所以,他们定义了一个功利主义(uGt i l i t a r i a n)的脆弱性,将其界定为以贫困线为自变量和以家庭预期消费支出为自变量的同一凹函数之差.二、贫困的脆弱性的度量对应于这些定义方法,贫困的脆弱性的度量一般也有三种方法:使用家庭消费的变动性来度量㊁使用未来消费支出(或其期望效用)与贫困线(或其效用)之间的差来度量㊁使用陷入贫困的概率来度量.1.使用家庭消费的变动性来度量.很多研究认识到,贫困的脆弱性是风险以及家庭对风险反应的函数,所以这些研究就将注意力放在了脆弱性与可观察的冲击之间的关系上.例如,G l e w w e&H a l l (1998)首先使用家庭消费的变化率来衡量脆弱性,然后运用下面的表达式来考察家庭对风险的反应: E(c i t+1/c i t| x,x i)=αi+ηt+βt x i其中x i表示不随时间而变的家庭特征,随时间而变的系数βt则可以反映出家庭对冲击的反应.D e r c o n&K r i s h n a n(2000)使用了类似的方法来考察家庭对风险的反应:c i t=αi+γx i t+βx t+e i t其中β度量了家庭对总体冲击(村级水平的冲击)的暴露程度,而γ则度量了家庭对特定冲击(i dGi o s y n c r a t i c s h o c k s)的暴露程度.K a m a n o u&M o r d u c h(2002)认为,如果冲击的历史能够作为未来冲击的一个预言的话,那么度量脆弱性的一个简单起点就是比较消费的标准差与收入的变动,如果一个家庭的消费支出变动的标准差更高,则可以说明该家庭是脆弱的.C o u d o u e l& H e n t s c h e l(2000)则使用平均收入和平均收入的标准差来度量脆弱性,但是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平均收入和其标准差仅仅是脆弱性的一个方面.尽管这些文献考察了脆弱性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考察家庭的脆弱性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方法显然都是静态的,它们的兴趣主要不在于预测未来的贫困,并且没有直接在分析中考虑家庭未来将要面临的冲击.与这些静态方法不同的是,下面的讨论中有些文献则以动态的方式来度量贫困的脆弱性.2.使用未来消费(或其期望效用)与贫困线(或其效用)之间的差来度量.基于F G T的贫困度量, K a m a n o u&M o r d u c h(2002)使用贫困的期望值与其现值之间的差来度量脆弱性:E Pαt+1-Pαt=1NðG t+1i=1ðs P r(s,y i t+1)(z-y i t+1z)α-1NðG t i=1(z-y i t z)α其中E表示期望,s是一个给定的社会状态,它与未来消费y t+1的联合概率分布为P r(s,y),G t和G t+1分别表示现在和未来的贫困家庭数量,y i t和y i t+1分别表示家庭现在和未来的消费.这一等式右边第二部分实际上就是F G T的贫困度量,而前一101«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期部分则是未来贫困的期望值.L i g o n a n dS c h e c h t e r(2003)认为使用F G T的贫困度量会低估风险应对机制的效果,所以,他们认为脆弱性是一种福利损失,从而使用下面的表达式来度量:V i=U i(z)-E U i(c i)其中U i代表家庭的效用函数,z表示类似于贫困线的某种消费水平.3.使用陷入贫困的概率来度量脆弱性.由于脆弱性是一个前瞻性的概念,所以,在现有的研究中使用陷入贫困的概率来度量是一个较普遍的做法.C h a u d h u r i,e t a l.(2002)将时刻t的脆弱性使用下面的表达式来度量:v h t=P r(c h,t+1⩽z)其中c h,t+1表示家庭在t+1时期的人均消费水平,z表示贫困线.M a n s u r i&H e a l y(2001)则用下面的表达式来度量脆弱性:V i t(T,贫困线)=P(在未来的T时段里至少经历一阶段的贫困)=[1-P(没有经历贫困)]其中P表示概率.P r i t c h i t t,e t a l.(2000)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来度量脆弱性.Küh l(2003)使用了F G T的贫困度量方法,并用下式来度量脆弱性:V h t=P r(c h,t+1⩽z)=ʏz-ɕf(c h,t+1)d c 其中f(c h,t+1)为家庭在t+1时期的消费的概率分布函数,z代表贫困线.三㊁对现有定义与度量方法的评论(一)脆弱性与变动性并非同义词由于脆弱性所度量的是家庭未来的福利水平,所以,一些研究就使用消费的变化或其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脆弱性,然而这种度量方法可能是有偏误的.假设有两个消费模式(4,3)和(10,7.5),如果使用变动的百分比来度量脆弱性,它们的度量结果都是下降25%,但是两个家庭的福利水平显然完全不同.例如,当贫困线等于5的时候,后者的消费虽然也下降了,但是它并未陷入贫困.这个例子表明了使用消费变动的比例来度量脆弱性的局限性,这种变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福利基准,而这一福利基准一般应该是被社会所认同的贫困线.使用消费的标准差或方差来度量脆弱性也依然会存在问题.比如,假设两个家庭分别拥有下列两个消费模式(3t-1,4t,5t+1)和(5t-1,4t,3t+1),角标表示时间.在当前时间t,第一个家庭的预期消费为5,第二个家庭的预期消费为3,这两个消费模式具有相同的标准差和方差,但是,如果贫困线等于4的话,第一个家庭在时间t+1将会脱贫,而第二个家庭在时间t+1将会陷入贫困,但是标准差的度量结果却表明他们具有相同的脆弱性,这显然是个错误的结果.所以,这种度量方法无法识别这种福利水平的变动方向从而会导致度量结果的错误.K a m a n o u&M o r d u c h(2002)也认识到,使用标准差来度量脆弱性会给予正向风险与负向风险以相同的权重,如果使用标准差除以其平均值则有助于克服这一局限性,但是当平均值为零或比较接近于零的时候,这一方法也是有问题的.使用消费的变动性来度量脆弱性除了面临上述缺陷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缺陷是这种方法很难确定一个恰当的 脆弱线 .由于贫困的脆弱性是对家庭未来福利水平的度量,所以,在考虑如何定义和度量脆弱性时必须考虑如何设定一个恰当的指标作为评判家庭是否脆弱的标准.而使用消费的变动性来定义和度量脆弱性,则将面临这一难题.(二)预测贫困的脆弱性需要一个动态框架贫困的脆弱性研究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的优点就是能够事先判断哪些家庭将会陷入贫困,从而可以提前制定和实施社会保护计划.然而,有些关于脆弱性的研究却没有从这一点出发来定义和度量脆弱性.例如,L i g o n&S c h e c h t e r(2002)的研究方法就是一个静态框架,他们将脆弱性定义为贫困线给家庭带来的效用与目前或过去的消费水平给家庭带来的效用之差,这种方法就丧失了前瞻性的优点.如前文所述,A m i n,e ta l.(1999),G l e w w e&H a l l (1995)和D e r c o n&K r i s h m a n(2000)等强调了家庭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并使用了类似的回归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也都是属于静态方法,因为他们都是直接使用可观察到的历史数据和家庭特征进行回归,然后通过风险或冲击的回归系数来反映家庭对风险的暴露或家庭对风险的应对能力,所以,这些系数充其量也只是对家庭过去的风险暴露或风险应对能力的度量,这未必就一定代表家庭在未来是否会陷入贫困,高应对能力的家庭也依然可能会陷入贫困,而低风险应对能力的家庭若在未来不遭受什么风险,也未必会陷入贫困.同时,这些方法也存在着前面讨论的脆弱线的确定难题.201另外,K a m a n o u&M o r d u c h(2002)的研究虽然是从动态的角度将脆弱性定义为贫困的未来期望值与其现值之间的差,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定义和度量方法只适用于对一个群体的未来贫困的度量而不适用于家庭,从而也就无法用来预测单个家庭的未来贫困.(三)使用概率来度量脆弱性需要加权吗绝大多数的现有研究都使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来定义和度量贫困的脆弱性,A l w a n g,e ta l.(2001)认为这一方法能够将风险及风险反应等概念结合起来,并且不失去传统的贫困分析的精确性.但是,他们认为,一个更好的定义应该使用未来消费水平跌落到贫困线以下的时间或者跌落到贫困线以下的深度给概率以加权.这样做的理由是:陷入贫困的时间越长,家庭的福利状况越糟糕,消费跌落到贫困线以下越深,家庭的福利状况也越糟糕,所以,给概率以权重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家庭的福利状况.C h r i s t i a e n s e n&B o i s v e r t(2000)也认为需要给概率以权重,并提出了一个更一般的度量方法: V h t,v=F(z)ʏz0(z-c h,t+1)v F(c h,t+1)F(z)d c h,t+1其中参数v控制着消费水平跌落到贫困线以下的程度的相对权重,与F G T的贫困度量方法中的参数类似.本文认为,给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以权重将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这种度量方式之下难以确定一个恰当的 脆弱线 ,用来判断哪些家庭是脆弱而哪些家庭不是脆弱的.(四)如何定义和度量贫困的脆弱性并确定脆弱线根据前面的讨论,为了满足贫困的脆弱性的前瞻性这一优点,进行定义和度量时必须在一个动态的框架下进行.所以,使用家庭未来陷入贫困或保持贫困的概率来度量贫困的脆弱性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在另一个研究中,我们将贫困的脆弱性也定义为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或保持贫困的概率(章元和万广华,2005),并用下式来度量:V h t=ʏl n z-ɕf(l n c h,t+1)d l n c h,t+1其中l n z表示贫困线的对数,c h,t+1则表示家庭的期望消费水平,即家庭当期的永久性消费水平, l n c h,t+1为其对数形式.在确定了脆弱性的定义和度量方法之后,我们还必须确定一个 脆弱线 以判断哪些家庭是脆弱的.C h a u d h u r i,e t a l.(2002)认为脆弱线的选择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有两条脆弱线值得注意,一个是等于在总体观察到的贫困率,一个是50%,后者被称为 高脆弱线 (s t r i n g e n t t h r e s h o l d).类似地, Küh l(2003)和P r i t c h i t t,e t a l.(2000)在他们的研究中都选择了50%作为脆弱线,只有那些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高于50%的家庭才会被认为是脆弱的.在C h a u d h u r i,e t a l.(2002)的文章中,50%被称为 高脆弱线 (h i g h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t h r e s h o l d).但是,所有这些研究都没有解释选择50%的脆弱线背后的理由是什么.本文认为,在研究中我们必须明确回答:为什么那些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低于50%的家庭被认为是 不脆弱 的?如果选择50%的脆弱线,那些陷入贫困的概率低于50%的家庭应该被排除在政府的社会保护政策之外吗?另外,无论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贫困线来度量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50%都能够被选择作为脆弱线吗?在我们的研究中,也选择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等于50%为脆弱线,原因在于:当采用我们的度量方法时,如果期望消费水平与所选择的贫困线相等,则我们的度量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正好等于50%,如果期望消费水平高于贫困线,则我们的度量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低于50%,反之则高于50%,所以,选择50%作为脆弱线是恰当的,它的背后隐含着一个相对应的福利水平 贫困线.在我们采用的度量方法之下,脆弱线的选择并非是一个主观的事情.而且,脆弱线的选择必须考虑所使用的定义和度量方法,不同的定义或度量方法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脆弱线,因为脆弱性本身也就是对家庭未来福利水平的一个度量.在我们的这种方法下,选择不同的贫困线并不影响脆弱线的选择,比如选择每天1美元的贫困线,那么此时的50%可以被看做是 低脆弱线 ,比如选择每天2美元的贫困线,那么此时的50%则可以被看做是 高脆弱线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而且其背后还隐含着明确的被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福利基准.四㊁后续研究方向脆弱性研究已经发展成为贫困研究的一个全新而重要的领域,但是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前面的综述中可以看出,关于脆弱性的定义和度量方法还存在很多争论和没有解决的问题.然而,除了继续探索脆弱性的科学定义和度量方法之外,还有很多课题构成了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方向:第一,如果要在动态的框架下定义和度量脆弱性,则面板数据往往是必要甚至必需的.但是,面板数据往往很难获得,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301«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期所以,在缺乏面板数据的情况下,探讨如何度量贫困的脆弱性就构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例如, C h a u d h u r i,e t a l.(2002)提出了一个使用截面数据来度量脆弱性的简单方法,他们认为,如果消费支出的变动的大部分能够被可观察到的家庭特征的差异所解释,那么即使是一个截面数据也能够用来预测哪些家庭将会陷入贫困.另外,如果拥有混合截面数据,则可以使用队列分析方法.第二,关于贫困的脆弱性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脆弱性的决定因素.从本文的综述中可以看出,现有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给出一个非正规的度量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其决定因素,这显然可能会带来有偏误的结果.所以,在建立了一个严格而科学的度量框架之后,再考察贫困脆弱性的决定因素将是这一领域中的核心研究任务.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这种科学的度量结果进行政策评价.第三,类似于贫困研究,脆弱性对家庭决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考察家庭的脆弱性与家庭决策间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例如,是否脆弱的家庭会倾向于减少子女的教育投资㊁是否脆弱的家庭会倾向于借助信贷市场或保险市场来回避风险等问题,都是这一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参考文献:A d a m s,R.(1997), N o n-f a r mi n c o m e a n d i n e q u a l i t y i n r uGr a l E g y p t a n dJ o r d a n ,m i m e o,T h e W o r l dB a n k,W a s hGi n g t o nD.C.A l w a n g,J.,P.B.S i e g e l&S.L.J o r g e n s e n(2001), V u l n e r aGb i l i t y:A r e v i e w 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d i s c i p l i n e s ,T h e W o r l dB a n kS o c i a lP r o t e c t i o n D i s c u s s i o nP a p e r,N o.0115,T h e W o r l dB a n k.A m i n,S.,A.S.R a i&G.T o p a(1999), D o e s m i c r o c r e d i t r e a c ht h e p o o ra n d v u l n e r a b l e?E v i d e n c ef r o m n o r t h e r nB a n g l a d e s h ,w o r k i n gp a p e r28,C e n t e rf o r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C h a m b e r s,R.(1989), E d i t o r i a l i n s t r u c t i o n: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c o p i n g,a n d p o l i c y ,ID SB u l l e t i n,20(2):1-7.C h a u d h u r i,S.,J.J a l a n&A.S u r y a h a d i(2002), A s s e s s i n g h o u s e h o l d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t o p o v e r t y f r o m 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d a t a:A m e t h o d o l o g y a n de s t i m a t e s f r o mI n d o n e s i a ,d i sGc u s s i o n p a p e rs e r i e s,N o.0102-52;D e p a r t m e n to fE c oGn o m i c s,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C h r i s t i a e n s e n,L.J.&R.N.B o i s v e r t(2000), O nm e a s u r i n g h o u s e h o l d f o o d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C a s e e v i d e n c e f r o m n o r t h e r n M a l i ,w o r k i n gp a p e r2000-5;D e p a r t m e n t o fA p p l i e dEGc o n o m i c s&M a n a g e m e n t,C o r n e l lU n i v e r s i t y.C o u d o u e l,A.&J.H e n t s c h e l(2000), P o v e r t y d a t aa n d m e a s u r e m e n t ,m e m o.,T h e W o r l d B a n k:W a s h i n g t o n, D.C.D e r c o n,S.&P.K r i s h n a n(1999) I n s i c k n e s s a n di n h e a l t h:R i s k-s h a r i n g w i t h i n h o u s e h o l d si nE t h i o p i a", J o u r n a l o f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V o l.108:688-727.D e r c o n,S.&P.K r i s h n a n(2000), 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s e a s o nGa l i t y a n d p o v e r t y i nE t h i o p i a",J o u r n a l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u d i e s,36(6):25-53.F o s t e r,J.,J.G r e e r&E.T h o r b e c k e(1984), Ac l a s s o f d eGc o m p o s a b l e p o v e r t y m e a s u r e s",E c o n o m e t r i c a,52(3):761-766.G l e w w e,P.&G.H a l l(1998), A r es o m e g r o u p s m o r e v u l n e r a b l e t o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 s h o c k s t h a no t h e r s?H y p o t hGe s i s t e s t sb a s e do n p a n e l d a t a f r o m P e r u",J o u r n a l o fD eGv e l o p m e n tE c o n o m i c s,56:181-206.J a l a n,J.&M.R a v a l l i o n(1998), T r a n s i e n t p o v e r t y i n p o sGt r e f o r m C h i n a",J o u r n a lo fC o m p a r a t i v eE c o n o m i c s,26:338-357.K a m a n o u,G.&M o r d u c h,J.,(2002), M e a s u r i n g v u l n e r aGb i l i t y t o p o v e r t y",d i s c u s s i o n p a p e r,N o.2002/58,W o r l d I n s t i t u t e f o rD e v e l o p m e n tE c o n o m i c sR e s e a r c h(W I D E R).Küh l,J.J.(2003), D i s a g g r e g a t i n g h o u s e h o l d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a n a l y z i n g f l u c t u a t i o n s i n c o n s u m p t i o nu s i n g a s i m u l a t i o n a p p r o a c h ,m a n u s c r i p t,I n s t i t u t eo fE c o n o m i c s,U n i v e r s iGt y o fC o p e n h a g e n.L i g o n,E.&L.S c h e c h t e r(2003), M e a s u r i n g v u l n e r a b i l iGt y ,E c o n o m i c J o u r n a l,113(486):C95-110.M a n s u r i,G.&A.H e a l y(2001), 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p r e d i c t i o n i nr u r a l P a k i s t a n ,m e m o,W a s h i n g t o nD.C.:W o r l dB a n k.M o r d u c h,J.(1994), P o v e r t y a n d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A m e r i c a n 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84(2):221-225.P r i t c h i t t,L.,A.S u r y h a d i&S.S u m a r t o(2000), Q u a n t i fGy i n g 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t o p o v e r t y:A p r o p o s e d m e a s u r e,w i t h a p p l i c a t i o n t oI n d o n e s i a ,p o l i c y r e s e a r c h w o r k i n gp a p e r, N o.2437,T h eW o r l dB a n k:W a s h i n g t o n,D.C.R a v a l l i o n,M.(1988), E x p e c t e d p o v e r t y u n d e rr i s k-i nGd u c e dw e l f a r ev a r i a b i l i t y ,E c o n o m i cJ o u r n a l,98(393):1171-1182.W o r l dB a n k(2001),W o r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p o r t2000/2001, A t t a c k i n g P o v e r t y.N e w Y o r k,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章元和万广华,2005:«非农生产行为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研究»,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责任编辑:香伶)401。
中产家庭困境调查报告
中产家庭困境调查报告在现代社会中,中产家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中产家庭通常被定义为具有中等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家庭。
他们不够富有以便享受豪华生活,同时也不够贫困以便获得社会福利和救济。
然而,尽管中产家庭的收入在整体上相对较高,他们却面临着许多经济和社会压力。
首先,中产家庭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随着物价的上涨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中产家庭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用于住房、教育、医疗和日常开支等方面。
然而,收入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使得中产家庭难以应对这些压力。
他们经常需要借贷或削减开支来维持生活水平,这在长期来看可能导致财务危机。
教育成本是中产家庭面临的另一个困境。
为了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并增加他们的竞争力,中产家庭通常需要支付昂贵的学费和培训费用。
然而,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上涨,这对中产家庭的经济负担不可忽视。
他们可能需要牺牲其他方面的支出或寻求额外的贷款来支付这些费用,给家庭带来额外的压力。
另一个困扰中产家庭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中产家庭中的父母通常需要在工作和家庭责任之间取得平衡。
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以赚取足够的收入,同时也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家庭和照顾子女。
这种平衡的挑战使得中产家庭常常感到压力巨大,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此外,退休储蓄也是中产家庭面临的困境之一。
许多中产家庭可能面临没有足够储蓄以支撑退休生活的问题。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长期失业、家庭紧急事务或医疗费用,他们可能无法积累足够的财富来应对退休的需要。
这对于中产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担忧,他们可能不得不延迟退休或依赖于社会福利。
总之,中产家庭面临着许多困境,包括经济负担、教育成本、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退休储蓄等方面。
这些问题对于家庭的稳定和幸福都产生重大影响。
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中产家庭所面临的困境,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解决方案,以确保他们能够维持可持续的生活和未来。
中产返贫故事
中产返贫故事“中产返贫故事”中产返贫是指原本生活在相对富裕状况下的人逐渐陷入贫困的一种现象。
这种情况并非仅限于某个地区或特定社会群体,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的问题。
下面我将以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讲述中产返贫的背后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这个家庭的父亲是一位技术行业的专家,母亲是一名会计师。
他们曾经生活得相当幸福,有一辆豪华轿车、漂亮的房子以及孩子们所需的一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陷入了经济困境。
首先,这个家庭没有节制地追求奢侈品和消费。
他们经常购买昂贵的时尚品牌服装、电子产品和其他奢侈品,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开支对他们的财务状况的影响。
他们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消费预算,也没有合理规划每个月的开支。
其次,他们没有对未来进行充分的规划和储蓄。
他们没有为孩子们的大学教育、退休生活或突发事件留下足够的储蓄。
相反,他们过度依赖信用卡,并且没有及时还清欠债。
最后,这个家庭没有进行有效的理财规划。
他们没有投资于股票、基金或其他理财工具,而是将大部分资金存放在低利率的储蓄账户中。
他们没有利用合适的金融工具来增加财富,错失了许多机会。
为了避免中产返贫,我们可以从这个家庭的教训中吸取经验。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过度消费的危害,合理控制自己的购买欲望。
其次,我们应该对未来进行规划,制定合理的财务目标,并储蓄足够的资金以应对突发事件。
最后,我们应该进行有效的理财规划,投资于适当的金融工具,增加自己的财富。
总之,中产返贫是一个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合理控制消费欲望,规划未来,并进行有效的理财规划,我们可以避免中产返贫的发生,保持自己的财务稳定。
让我们从这个家庭的故事中吸取教训,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财务基础。
中产返贫故事
中产返贫故事中产返贫是指原本属于中产阶级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贫困的境地。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因为中产阶级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全的阶层。
以下是一个中产返贫的故事,以及其中的一些参考内容。
故事背景:王先生是一个40岁的中产阶级人士,他在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担任高级经理的职位。
他有一辆豪华轿车、一套市区的公寓,孩子上的是顶尖的私立学校,生活看似幸福安逸。
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他的公司遭受重大损失,不得不进行裁员,王先生也成为了其中的受害者。
参考内容:1. 全球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危机是导致许多中产阶级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故事中所述,金融危机导致公司裁员,从而使王先生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陷入了贫困境地。
2. 高房价和贷款压力:对于许多中产阶级家庭来说,购房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和稳定财富的方式。
然而,某些地区的高房价和贷款压力可能使其难以承担,尤其是当经济状况恶化时。
3. 子女教育压力:中产阶级通常会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也是一种提高社会地位和扩大人脉关系的途径。
然而,优质教育的费用不断上涨,使得许多中产阶级家庭陷入经济困境,无法维持原先的生活水平。
4. 职业威胁和竞争加剧:全球竞争的加剧对许多中产阶级人士构成了威胁。
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和机器人替代了许多传统工作岗位,导致许多中产阶级人士失去了工作。
同时,全球化也使得某些职位在其他国家更具竞争力,中产阶级可能会失去就业机会。
5. 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一些人在中产阶级时期形成了一种过高的生活标准和消费习惯,这使得他们在经济状况下滑时难以降低开销。
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陷阱,当收入减少时,支出超出预算,导致贫困境地。
中产返贫的问题对社会有许多警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财富和安全感并不总是长期存在的,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不稳定。
政府可以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为失去工作的人提供援助,并提供培训和职业重定位的机会。
个人也应该谨慎管理自己的财务状况,不要滥用信用和过度消费。
中产返贫 相关的书
中产返贫相关的书《逆境中的中产阶级:返贫的故事》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社会中产阶级的返贫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产返贫是指原本属于中产阶级的人群由于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从中产阶级陷入到贫困状态的现象。
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涉及到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中产返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产阶级的稳定收入产生了冲击。
经济衰退、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机会减少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中产阶级的收入下降。
其次,社会福利政策的不完善也是中产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某些国家或地区,中产阶级无法享受到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一旦遇到意外或变故,可能会迅速陷入贫困。
此外,个人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中产返贫的一大原因。
一些中产阶级追求高消费、高负债的生活方式,一旦遭遇经济危机,负债加重,就会迅速陷入贫困。
针对中产返贫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寻找解决办法。
首先,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经济环境,提高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扶持中小企业等措施,提高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从而减少中产返贫的风险。
同时,政府还应完善社会福利政策,确保中产阶级享有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其次,中产阶级个体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性的生活方式。
中产阶级应避免过度消费和负债,理性规划个人财务,建立紧急备用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此外,中产阶级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和收入来源,降低中产返贫的风险。
然而,解决中产返贫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除了政府和个体层面的努力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中产返贫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学界可以开展相关研究,深入分析中产返贫的原因和机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媒体可以加强对中产返贫问题的宣传和报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可以积极参与到解决中产返贫问题中,为中产返贫人群提供帮助和支持。
中产返贫故事
中产返贫故事中产返贫是指曾经富裕或者相对富裕的中产阶级,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而沦为贫困阶层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的思考和反思。
下面将讲述一位中产返贫者的故事。
小王家在一个小城市中属于中等家庭,他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通过辛勤劳动和节俭生活,终于在城里买了一套小户型的房子。
小王自小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成绩优秀,大学毕业后得到了一家知名企业的工作机会,也曾经得到过不错的晋升和加薪。
一家人一度过得安定和幸福,小王也因此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好景不长。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小王所在的企业开始面临困境,裁员和减薪成了家常便饭。
小王虽然努力工作,但因为公司业绩下滑,实际工资已经不如之前,而且生活成本却在不断上升。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除了经济上的压力,小王的父母陆续发生了健康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
虽然有医保的帮助,但依然要支付不小的自付部分,这给小王家的压力又增添了一层。
父母脸上的忧色和家庭中的话语也隐约流露出一种难言的担忧。
在这种情况下,小王开始感到沮丧和无助。
他努力工作,却徒劳无功;他想要帮助父母,却无力承担医疗费用;他希望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却被现实的困境击倒。
日渐倦怠的他,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动力,也开始明显感到精神和情绪上的压力。
与小王一样,许多中产家庭都面临着类似的处境。
曾经的富足生活逐渐消失,代之以经济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挣扎。
这并不是个案,而是当今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的普遍问题。
这些人群的生活困境反映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不平等分配、不公正机会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
就像任何一种困难都会有解决的办法一样,中产返贫也并非毫无出路。
社会应该加强对中产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包括制定更加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社会保障,为中产家庭营造更加公平、健康的社会环境。
中产家庭本身也需要进行面对现实的调整,包括节约开支,增加理财意识,寻求更多的收入来源等等。
经济不景气 低学历年轻男性受害最深
经济不景气低学历年轻男性受害最深在美国,受经济衰退打击最大的群体莫过于年轻男性,比如25岁的波特兰人科迪•普雷斯顿(Cody Preston)和贾斯廷•兰多尔(Justin Randol),两人是高中时的好友,都没有上大学。
在美国,持有高中毕业证书的25岁至34岁男性失业率为14.4%──高于四年前经济衰退开始之前的6.1%,也远远高于目前9%的全国总体失业率。
更年轻一些的男性群体情况比这还要糟糕:20到24岁的高中毕业生失业率为22.4%,高于四年前的10.4%。
Robert Pizzo 相比之下,普雷斯顿和兰多尔要年长一些,已经有了一段就业经历。
两人在房地产市场崩盘前曾一起做过安装花岗岩台面的工作。
普雷斯顿和他的女朋友结了婚,进入一种他以为很安全的生活状态:工作时间有保证,有足够的钱旅游、下馆子和泡吧。
兰多尔一度也觉得手头很宽裕,他为自己的公寓添置了一台63英寸的电视机和一个50加仑的鱼缸。
随后,经济衰退开始了。
两人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找到和以前赚得一样多的稳定工作。
普雷斯顿的婚姻破裂了,和越来越多的失业年轻人一样,他搬回去跟父母住到了一起。
兰多尔则靠着女朋友们的帮助,再加上与多人合租聊以维生。
高失业率正在削弱这些男性的经济独立性。
两人的困境折射出的是整整一代美国人的艰难处境,他们正面临着现代史上最疲软的就业市场之一。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教授拉尔夫•卡塔拉诺(Ralph Catalano)说,“我们可能会有一整代年轻男性没能充分就业,对社区或社会也没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因为社区和社会并没有惠及他们。
”普雷斯顿现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在一家生产房车零部件的工厂,时薪11美元。
他说,和父母住在一起不用出租金,让他能够开始偿还在不济时欠下的债。
但他还在继续找像安装花岗岩台面那种时薪14美元的工作。
建筑类工作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是有很多加班机会,能让他多挣些钱。
中产返贫故事
中产返贫故事《中产返贫:曾经富有的陨落与重生》在当下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少家庭跻身于中产阶级,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有一些人却在某种意外或者选择下返贫,他们曾经富有,却因为某些原因又陷入了贫困之中。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启示和勇气。
**一、陷入泡沫:财富起落的故事**王先生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在房地产行业创业多年,曾经大赚一笔,家庭富裕,子女受到良好教育,生活舒适。
房地产市场的一次大幅调整让他的企业陷入困境,资产快速缩水,面临着财务危机。
重压之下,王先生不得不削减开支,裁员和调整生活方式。
之前的公务奢华,一夜之间变成了精打细算。
他曾经的财富仿佛是一场泡沫,瞬间破碎,他顿时沦为了普通人。
**二、选择离开:贫穷的另一种解脱**李女士原本是一名金融从业者,高薪的工作让她一家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她渐渐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压力和疲惫,对于生活的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选择了离开高薪工作,去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李女士选择了下乡,在乡村创办了一家小酒店。
由于经验不足和市场变化,她的生意并不如她所愿,最终面临着破产和贫困。
**三、自我挑战:从新起步的故事**刘先生原本是一名成功的程序员,他在互联网行业有着不错的收入和发展前景。
他渐渐觉得自己的工作并不能满足他内心的追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挣扎,他决定辞去稳定的工作,去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
自主创业的道路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创业初期面临着资金紧张和市场波动的困扰。
他曾一度陷入了绝望和贫困,然而他选择了不放弃,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新的突破。
**四、重塑信念:再次扬帆的故事**张女士原本是一名成功的医生,她在医院工作多年,收入丰厚,生活安逸。
她在一次医疗事故中失去了患者,遭到了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追究,最终从医院辞职。
失业的张女士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之前的财富和地位如同一阵烟雾般消失。
她并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重新振作,重新学习和工作,重塑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放在全球背景下,稳定中产阶层的人数仍然不多,而脆弱中产的规模却在剧增。
请点击放大英国《金融时报》对世界银行(World Bank)有关122个发展中国家30多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展示了这种命运的转变。随着贫困人口下降,生活水平位于贫困线之上狭小区间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往往只有较少的人能够超越这个水平。结果是,世界四成的人口现处于脆弱中产之列。
Financial Times Ltd.
难怪穆廖科为未来发愁。他担心,如果家人需要紧急就医,他该怎么办?如果结婚成家,他的收入会多么吃紧?按照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对中产阶层的标准定义——日收入在2美元至20美元之间——穆廖科稳居这一行列。但他一点也不这么觉得。
“我感到不安,”他表示。
随着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以穆廖科为代表的群体日益受到关注。虽然新中产阶层颇受热议,但这位年轻的印度尼西亚人实际上更适合被归为世界的“脆弱中产”(fragile middle)一类:发展中国家有近30亿人每天依靠2到10美元生活,他们虽然生活在贫困线之上,但往往仍然难以实现财务安全——财务安全是中产阶层身份的标志。
中国领导人则面临生死攸关的挑战:一方面试图实现经济再平衡,一方面要让该国的脆弱中产满意。中国政府近期宣布的措施集中在提供保障房、实施户籍改革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这些措施旨在满足农民工的需要。农民工虽然从中国的繁荣中受益,但也受到物价上涨、难以享受到公共教育或医疗等因素的挤压。
巴苏仍然乐观地认为,发展中世界终将再现与近年来增长态势相近的局面。但他同样警惕,一些风险有可能使进展拖延数年:中国经济放缓,机器人和3D打印机等新技术,以及薪资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下降。
由于脆弱中产的阵容已经庞大到不可忽视的地步,该阶层正在推动各发展中国家的改变。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大型民主国家——两国都在举行意义重大的选举——民调显示选民更青睐许诺实施善治、推行改革、带来更美好经济未来的候选人。在经济面临缓慢增长和通胀加剧的巴西,脆弱中产日益不安——去年夏天,公众对公共交通落后的不满引发骚乱,便是例证。
贫困阴影下的“脆弱中产”
27岁的穆廖科(Muljoko)在雅加达最为光鲜的一座办公大楼担任清洁工。他身上有着新晋中产阶层的众多特征。他有一辆摩托车,身上挂着索尼(Sony)智能手机,腕上戴着新潮的可通话手表,用来在工作时与朋友发短消息。
穆廖科从小在苏门答腊岛南部的贫穷农村长大,他的现状比那时好得多。像过去30年世界各地的千百万人那样,穆廖科摆脱了贫困,成为亚洲新兴城市中产阶层中自豪的一员。
但“扩大战果”现在越发不易,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过去30年新兴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似乎正在终结。随着增长放缓,新兴市场中产阶层的崛起似乎不那么板上钉钉了。在上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警告称,“发展中国家增速可能比危机前的繁荣时期低2至2.5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Kaushik
“这一群体的人口数量高于其他任何群体,”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经济学家霍米•卡拉斯(Homi Kharas)表示。卡拉斯是世界上研究新兴市场中产阶层崛起的主要专家之一,他表示,这一阶层的日收入实际上应从10美元算起。“这个阶层比中产阶层要大,比富裕阶层要大,比贫困阶层要大。总体目标应该是推动这些人进入中产阶层。”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辩称,巴西等国强化了社保网络,即使与十年前相比,脱贫者重新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也降低了。但这些社保网络漏洞很大。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印度尼西亚经济呈双位数收缩,同强人苏哈托(Suharto)长达34年的统治结束,这导致数百万人重归贫困。近年来的强劲增长令印度尼西亚根基更为稳固,但仍有一大批人口处境十分脆弱。2010年,印度尼西亚2.4亿人口中的1.11亿仍然靠着每天不到2美元的收入生活。还有1.25亿人日收入在2到10美元之间。
他表示,世界正位于它可能从未面临过的转折点。“我认为,这是全球经济史的重要时刻,”巴苏表示,“但它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时刻,因为最为重大的潜在挑战并不是最为明显的挑战。”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问题回馈 联系方式 合作伙伴 服务条款 广告业务 版权声明 最新动态
© The Financial Times Ltd 2014 FT and 'Financial Times' are trademarks of The
Basu)表示,即便发展中国家像过去20年那样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增速,世界银行也很难实现到2030年在事实上根除极端贫困的目标。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的缓慢增长可能侵蚀近几十年的成果。那些脱离贫困的人有多大可能会重新陷入贫困?
“这是个好问题,”巴苏表示,“我认为他们仍然很危险。”
数十年来的成功让人们倾向于认为反贫困斗争是单行道:人们的经济状况不断好转,很少出现倒退。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每年仍有大量人口在贫困线上下之间来回移动。印度农村收入仍然容易受到收成不好的影响,因此陷入贫困和脱离贫困两种状况,与季风的来去密不可分。世界银行表示,无论是哪一年,印度尼西亚都有55%的贫困人口可能前一年还生活在贫困线之上。
在印度尼西亚,一方面几百位大亨控制着大多数财富,一方面99%的企业是小微企业。即使许多就职于这些企业的人理论上已经跨入中产阶层,他们也仍然经不起冲击。
诺丁汉大学商学院(Nottingham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马来西亚分校的经济学家拉夏德•帕林杜里(Rasyad Parinduri),将面条小贩和家庭小店店主称为“自给企业家”(subsistence entrepreneur),他们在印度尼西亚经济中占据一大部分。他在近期一项研究中发现,一位家庭成员在之前的5年中死亡,会导致家庭财产平均减少30%。
毫无疑问,世界没原来那么穷了,而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也在发展中国家创造出千百万消费者。世界银行(World Bank)估计,1990年有19亿人(超过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每天依靠不足1.25美元生活。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降低到12亿,不到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推倒柏林墙25年以来,日收入在2美元到10美元之间的这个群体,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不平等问题的世界主要权威布兰科•米拉诺维奇(Branko Milanovic)写道,富裕国家或许陷入了关于不平等加剧的辩论,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快速经济增长让世界变得更平等。
但细究他的经济状况和理想抱负便能发现,他的中产阶层地位比表面上更脆弱。
穆廖科挣着雅加达的最低工资——每月240万印尼盾,这意味着他每天靠7美元生活。这其中约一半用于购买食品和支付房租,他和弟弟合租一间狭小的寄宿公寓房间中。再扣除摩托车的燃油和养护成本后,他只剩下50万印尼盾(44美元)——每天不到1.5美元——的自由支配收入,或是寄回苏门答腊岛的家里,或是积攒下来,为婚礼这件人生大事做准备。
2010年(即所能获得数据的最近一年),世界上40%的人口——28亿人——每日靠2到10美元维生(以2005年购买力平价计算)。英国《金融时报》分析显示,在发展中国家,有24亿人每日靠不到2美元维生,只有6.62亿人日收入超过10美元。
这些数字反映出一种显著的转变。1981年,世界58%的人口每日靠不足2美元的收入生活。只有20%的人口——9.3亿人——日收入在2到10美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