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第一讲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1. 课程的必要性1.1现代社会,人们发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上升1.2心理健康是幸福和成功的前提2.心理健康的标准2.1 智力正常2.2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2.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5独立、自主、有责任心2.6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
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3.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学习问题–自我要求过高(学习压力过大)–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方法不当•自我认识问题–不自信、不了解不接纳自我、自我发展目标模糊•人际问题–寝室人际冲突–自我封闭–恋爱问题•就业问题–就业形势困难但自我期望高–毕业生社会支持系统差4. 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性质上不一致——重性精神病•程度上不一致——神经症–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重性精神病–幻觉(知觉障碍)•幻听(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幻视•幻嗅等–妄想(思维内容障碍)•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无自知力•神经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有充分的自知力–包括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等•抑郁症:–“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六无”症状•无趣—无兴趣;无助—失落感;无望—悲观感;无用—无能力;无力—疲乏感;无价值—低自尊5.什么是心理咨询?•关于心理咨询的几个误区–心理咨询=有病;心理咨询=算命;心理咨询=讨教–第二讲认识自我和自尊1.寻找自己1.1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概念是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
即个体关于“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的理解。
1.2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影响有多大?•自我概念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记忆、归因和对任务的选择1.3 自我概念形成途径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发展起来的这些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2为何自己2.1我们的过去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2.2我们一生中四次重要的认同A.童年期与父母的认同B.学龄期与老师的认同C.青春期与朋辈的认同D.成年期与社会的认同3.成就自己3.1自我价值感的定义自我价值感: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伴随这些认识和评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即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心得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心得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心得(精选8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心得(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心得1第一次接触心理课程是在上大一的第二个学期的时候。
我想学校可能是为了减小大学生学习与心理的压力,为我们排解心中苦闷与压力才开设了这门课程的。
自认为心理还比较康健的我,听完课后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和需要变更和疏导的地方。
从那时开始接触心理学,同样也开始慢慢了解心理学。
心理健康课为现代的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爱情观、价值观提供了条件。
认真回想一下,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和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及社会适应问题往往会导致冲突和矛盾,而这些冲突和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话,就会演变成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现代大学生都是经历了残酷的高考,倍受高考的毒害。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取胜,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呵护,学校的硬式教育,是我们缺乏生活经历,而且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的承受能力,每每遇到一些问题,总不能很好的处理解决,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能正确的疏导,以至于出现心理疾病。
这只是冰山一角,广泛的说,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是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从而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焦虑感,各种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心理将康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心得2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心理 学的基本知识和掌握心理学的基 础技能来认识自我和他人。
心理学与生活
想一想:我身边的心理学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哪些与心理学相 关的现象?
健商,代表一个人的健康智慧及其对健康的态度, 指的是一个人已具备和应具备的健康意识、健康知 识和健康能力。
密集恐惧症候测试图:如果你是密集恐惧症候群,会对密集排列的相对小物 体很敏感,就算这是一张美女的脸,你还是会感觉头晕,恶心,头皮发麻。密 集恐惧症几乎人人都有,程度因人而异。
上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越严重,看 到的直线越变形。你还是单纯的你吗?你能看出几条笔直的横线?
(1)由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引起,并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失落、愤怒 等);
(2)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 以下;
(3)短暂地失去理智,后来痛苦情绪有所减弱,但单 纯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 难以解脱,对工作、生活有一定影响;
(4)出现泛化,即痛苦情绪不但被最初的刺激引起, 而且与最初的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 可引起此类痛苦
第三类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心理不健康状态,接近神经衰弱、神经症 或者是神经衰弱、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 事严重心理问题,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但 没有严重人格缺陷列为这一类。
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变态,确诊的神 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整 5.自我评价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心理压力测试:心理压力越大,黑色小点闪动得就越快。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总结(通用9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总结(通用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总结(通用9篇)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
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总结(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总结1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
在今年的学生工作中,我就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密切关注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
为了更好的配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我所带班级财管08010804、会计1011班,每个班均选一名心理健康委员,和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有效沟通,密切关注学生特别是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作到让特殊群体学生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困难,也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他人的快乐;在这里,学生可以得到心情的调节、可以获得心灵的安慰。
从而,也构架起了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班级之间的心灵沟通的桥梁。
二、加强自身心理学知识培养,逐步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辅导员。
开学初到现在,一直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按照心理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使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自己所带的形势政策课程中,在课堂上不仅有效运用举例,而且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三、开展系列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利用班会和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多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和讲座,进行心理健康阅读,针对大三学生的特点,及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对心理困惑学生,学习吃力学生有效沟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有归属感和价值感,并不断与学校领导和上课老师进行协调,采取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排解成长中的烦恼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3、自我意识明确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有哪些长处? 我有哪些不足? 哪些方面是我能够改进的? 哪些方面是我应该接纳的? 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是一样的 吗?
Who am I?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4、有效发挥心理效能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5、行为正常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6、人际关系和谐
三、健康与心理健康
“一个健康的乞丐比患 病的国王更幸福。”
—— 哲学家叔本华
(一)健康观的新内涵
1 0 0 0 0 0 ......
健 财 地家 事美 等 康 富 位庭 业丽 等 没有了“1”,赢得再多又如何呢!
(一)健康观的新内涵
•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身体健壮,没有 疾病就是健康,不难发现,这种诠释 更多的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仅仅 停留在躯体健康的层面。
2、认知水平提高、思维活跃与认知偏差
“我的青春我做主。” 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 9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 优势分析: 独立意识强; 思想早熟,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善于表达,积极主动. 劣势分析: 自我中心; 社会实践经验不丰富、基础知识不广博; 容易向消极方面转化。
3、情感丰富、反映强烈与情绪不稳定
“我喜欢的我就要” 反映了90后大学生关注时 尚与追逐潮流的需求需要是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 础。 优势分析: 精力充沛,感知敏捷,情绪强烈奔放; 高尚情操日益发展; 心理需要多样、感情丰富。 劣势分析: 容易对情感缺乏控制; 不善于情感的表达,产生偏激情绪。
4、自我意识增强与理想的失落
“我的事情我来做”,这不再是出自孩子或儿童 口中任性的语言。在90后大学生的心目中,它是 独立自信而成熟的标志。 优势分析: 强烈的独立意识; 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 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 致力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 注重塑造自身形象。 劣势分析: 若遇到挫折就会萌生自卑、自疑 、自贬,甚至 产生嫉妒,丧失信心,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该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对自
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至于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 弃,而是能够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对自己也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和 要求,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
6 社会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大学生也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 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表现为: (1)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 (2)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又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3)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宽以待人,乐于助人; (5)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交往动机端正。
7 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
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 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为都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发展的要 求相符合。当发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的时候,能迅 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和社会需要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是 妄自尊大,一意孤行,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
8 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表现为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等,
一个大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和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生理因素主要有
四种: 1 2 3 4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6、指甲成像,变化异常:中医认为,人体躯干四肢、 脏腑经络、气血体能信息层叠融会在指甲成象上称为 甲象。如指甲出现卷如葱管、相似蒜头、剥如竹笋、 枯似鱼鳞、曲类鹰爪、塌同瘪螺、月痕不齐、峰突凹 残、甲面白点等,均为甲象异常,病位或在脏腑、或 累及经络、营卫阻滞。 7、潮前胸胀,乳生结节:妇女在月经到来前两三天, 四肢发胀、胸部胀满、胸胁串痛,妇科检查,乳房常 有硬结。 8、口吐粘物,呃逆胀满:常有胸腹胀满、大便粘滞 不畅、肛门湿热之感,食生冷干硬食物常感胃部不适, 口中粘滞不爽,吐之为快。重时,晨起非吐不可,进 行性加重。
青年期突出特征
变化迅疾 任务繁重 困扰多出
二.青年期的划分
一般以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育为根 据划分的,即: 生理上:是从第二性征出现直至性成 熟; 心理上:则是从脱离儿童期到意识、 情绪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成熟。
1 西方:
青年前期:12~15岁
青年期
青年中期:16~18岁
青年后期:18~23岁
2 东欧:
3.意志过程:个体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 实现目标而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包括决定 阶段和执行阶段。
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知之深,爱之切),情绪情感有对认知产 生巨大的影响(感时花落泪)。意志在前面两个过程之中产生,并影响
以后的认知和情绪情感(卧薪尝胆)。
(二)个性心理 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1.个性倾向:是一种内在地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 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体在心理活动方面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 的、稳定的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 Psychology has a long past,but only history.__Ebbinghaus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导论篇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 强烈的心理冲突和薄弱的自控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往往会面临彼此不相容、相互不可兼 得的选择,这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往往给人以挫 折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仅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各种价值观念之 间发生冲突,也使他们陷入无尽的困惑和苦闷之中,极大地消 耗 心 理 能 量 , 会 使 心 理 功 能 得 不 到 发 挥 而 影 响 心 理 健 康 。 有些 同学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和调控能力,在感情和理智发生冲突时, 往往不能冷静及时地用理智正确调节自己。相反,受情绪的作用, 还会随意放任感情,行为冲动,常常因此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 悲剧。
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定义了健康的概念:“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对于健康的阐释更加全面、科学、完整和系统。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关于心理健康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探讨过它的定义和内涵,提出过许多观点和看法。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 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 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 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还具体指 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 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 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特征及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苏格拉底说:“去认识你自己吧。”其实,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之一就是为了
认识我们自身。
1、1 心理学发展历史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
人们可以通过问问题来探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苏格拉底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 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 究心理学的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意义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 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 中,生理、心理、社会适应 方面所具备的良好的功能状 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有 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有 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发挥潜 能;有助于维护和增进身体 健康,预防疾病;有助于校 园安全与稳定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第四节 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 原因分析
主要心理问题: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 往问题、情感问题、求职与就业问题等 原因分析: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 因素等
第二章 大学生的自我 PART 意识与心理健康 2
第二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
1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2
第二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3
第三章 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心理健康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 PART
康导论
1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定义与大学生心理概述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
大学生心理特点: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其心理具有 独立性、稳定性、发展性和可塑性。他们的智力和 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快速发展,情感体验也变得丰富 而复杂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定义:有目的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心理 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全 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 内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 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 能力,提高心理问题解决能 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第一章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操作性定义视角看,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可 以概括为: ①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②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③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 ④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⑤人格统一和调和; ⑥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 ⑦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⑧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成长烦恼
校园暴力 案例描述 不久前北京某大学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在 北京某医院南区教学楼。事后,死者一同学被警方带走。据了解,此 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 案例分析 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工作节奏、生活节 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 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 成功。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 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 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 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 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 如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如果老师和学生 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问 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心理学堂
二 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 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内容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心理素质教育和心 理健康维护。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 进其学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健康的心理,从 而能适应学校、适应社会。具体而言:①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 状态,避免出现不利的心理状态;②帮助出现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 及时摆脱这种状态,恢复正常状态;③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 从目的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 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 健康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 对在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 使之恢复正常状态。发展性教育主要是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 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 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综上
• 人们的情绪情感和意志总是在认识的基础 上产生的。只有认识的正确深刻才能产生 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 人们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对认识起到推动作 用,促进认识不断深入。
心理现象——注意
• 人在感知、记忆、思考问题时必须有一前提, 集中注意力。 • 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认识、 情感和意志心理过程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们在进行心理过程的时候,对于同一事物, 有时我们能感知到,有时则感知不到了,为 什么聚精会神的解决问题与三心二意时不一 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注意。 • 注意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
1. 心理活动过程——意志过程
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构成意志过程。
表现为:
a. 行动的意识性和目的性,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b. 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一方面表现为抑制其他一切干扰实现预定目的的动机、 情绪,约束行为,防止冲动性动作出现。 另一方面表现为依据情境,调整心理状态,选择有效 方法,发动某些行为,以实现预定目的。
1. 心理活动过程——认识过程
• • • 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皮肤感觉、肌肉感觉、 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痛觉 知觉——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对感觉信息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比 感觉更复杂、更高级。如:听到一种声音,是感觉,知道是什么 发出的声音,是知觉 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比感知觉更高级、更复杂, 包括再认和回忆。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能够辨认 出来(选择题);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眼前,把他们重新 呈现出来(填空题、问答题)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 记忆。 思维——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认识外部特征到认识内 在本质,把感知和记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把握本 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过程。思维是人所特有的。根据思维活动 的方法,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想象——把过去脑中反映的事物表象进行重新加工改造创造出新 形象的过程。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过程。包括再造想象、创造 想象、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 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 社会环境因素 • 学校环境的因素
• 家庭环境因素
• 自身缺陷因素
五、心理的状态
心理健康 • 心理正常
心理不健康
• 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 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
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 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 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心理障碍
• 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 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 针对性。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 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绪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 可能表现很正常。 • 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 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 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者)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 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 需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心理健康小测试
请根据最近一个月的表现,做“是”、“否”回 答。 • • • • • • • • • • 1. 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2. 经常早醒1-2小时 ,醒后很难再入睡。 3. 学习的压力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4. 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5. 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6. 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7. 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8. 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 9. 参加秋游、聚餐等集体活动时,总有孤独感。 10. 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百分 人数 比 (%)
类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n
一、人的心理构成和心理健康
1. 心理是人的三大要素之一
心理社会生理(身来自)了解心理健康的原因和培养,要看到心理和生理及社会的关系
2. 人的心理构成基本形式划分:
• 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主要包括: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即通常所说的:知、情、意 意志过程
• 个性心理(人格)
㈤ 以个人主观经验为依据 • 人如果自觉痛苦、抑郁等,则被认为心理 不健康。
㈥ 以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为依据
• 个体身心两方面成熟和发展相当者为正常,心理 发展水平较同龄人明显低者为异常。
• 一、心理健康
– 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 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 应能力”。 – 心理健康: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 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 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问题的诊断:判断是否有心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心理评
估与诊断问题,需要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理论、技术、 方法和手段,根据严格的诊断标准,按照严格的程序去实施的一项专 业性很强的工作
•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布
– 大学生中可能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1%。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心理素质很高或 较高的”占45.1%,“认为自己心理素质很差或较差的” 占10.7%;而大学生对其他大学生进行评价时,他们 “认为目前大学生总体上心理素质很高或较高的”仅 占11.5%,“认为目前大学生总体上心理素质很差或较 差的”比例高达23.1% –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性别、年级和地域差异
五、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什么是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心理
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和绝对的界限,一般认为, 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 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
心理问题的类型:心理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
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各种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 ; 心理障碍:主要是指神经症、人格异常和性心理障碍等轻度心理 失调; 精神病: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 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 。
•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种类
– – – – – – 生活适应问题 学习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性格与情绪问题 神经症
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 • • • 个体原因 (心理发展、不同学术流派) 学校教育原因 (心理发展迟缓) 社会原因(价值观多元化、竞争压力) 家庭原因(多度保护、过度严厉)
“与众不同即变态”
不健康
不健康
㈠ 以统计学上的常态分配为依据
• 优点: 可使心理健康状态客观、具体、可量化,便于比 较和分类,易于操作,反映了心理健康标准的相 对性。
• 缺点: 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健康现象都是正态分布不是所有 对平均值的偏离都意味着心理有问题。
㈡ 以社会规范为依据
• 以每个社会都有某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为依 据为前提。 • 行为符合公认的社会行为规范为健康。
八、如何正确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 理 健 康 心 理 冲 突 心 理 障 碍 精 神 病
九、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 • • • • • • • • • 1.“生活在现在里”。 2. “生活在这里”。 3.“停止猜想,面向实际”。 4.“暂停思考,多去感受”。 5. “也要接受不愉快的情感”。 6. “不要先判断,先要讲出自己的感受”。 7. “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 8. “我就是我”。 9.“要对自己负责”。 10. “向大自然学习”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 • • •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 心理发展可塑性 心理发展矛盾性 心理发展阶段性
三、大学生心理的特殊性
• • • • • • 认知心理的特殊性 情绪情感发展的特殊性 自我意识的特殊性 性意识的特殊性 智力水平的特殊性 人生观的特殊性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 • • • • • • • 智力正常 情绪健康 意志健全 人格完整 自我评价正确 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适应正常 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 心理问题产生具有必然性、普遍性、可塑性 • 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
七、大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1、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有意识地培养和完善人格 3、投身社会实践,扩大人际交往,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 统
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途径和方法 1、倡导全员健心意识,进而达到学生自我实现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讲座 3、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 4、建立以发展性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
人的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
㈠ 心理活动
自觉性 注意 感觉知 觉 记忆思维 想象 认识过程 喜 怒 哀 乐 好 恶 欲 情感过程
果断性
坚持性 自制性 意志过程
㈡ 个性心理(人格)
需要
动机 能力
信念
理想
个性心理 倾向
个性心理 特征
气质
世界 观
性格
人的心理由此具有差异性
第一讲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㈡ 以社会规范为依据 • 问题:
– 1、社会规范本身的地域性和文化方面的局限。 – 2、社会规范本身的历史局限性。 – 3、社会规范本身的内容上的真理局限性。
㈢ 以医学上的症状存在与否为依据
• 从医学角度:没有心理疾病症状者为心理健康的 人。 eg: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精神分裂症
㈢ 以医学上的症状存在与否为依据 • 局限性:
– 1、忽视潜隐的心理问题。事实上,无医学病 因与症状者并不能都被认为心理健康。在很多 情况下,不健康的心态可能以潜在的方式隐藏 着,要在某种诱因下才能发作和表现。 – 2、忽视发展性的一面。有严重心理疾病者毕 竟是少数。
㈣ 以生活适应状况为依据
• 善于学习、生活和工作适应者为正常,学习、生 活和工作适应困难者则为异常。 • 局限: 社会文化环境的问题
•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1. 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六种依据
• • • • • • ㈠ ㈡ ㈢ ㈣ ㈤ ㈥ 以统计学上的常态分配为依据。 以社会规范为依据。 以医学上的症状存在与否为依据。 以生活适应状况为依据。 以个人主观经验为依据。 以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为依据。
㈠ 以统计学上的常态分配为依据
• 这种依据以正态分布理论为基础,根据个人的心理行为是 否偏离某一人群的平均值来区分心理健康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