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802.3ah协议总结
学习802.3协议及其标准
学习802.3协议及其标准⼀、定义⾸先百度802.3的定义:IEEE 802.3 通常指。
⼀种。
描述和的MAC⼦层的实现⽅法,在多种上以多种速率采⽤/CD访问⽅式,对于快速以太⽹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法有所扩展。
https:///item/IEEE%20802.3/3684685?fromtitle=IEEE802.3%E6%A0%87%E5%87%86&fromid=6813217IEEE 802.3简介IEEE 802.3 is a working group and a collection of IEEE standards produced by the working group defining the physical layer and data link layer's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of wired Ethernet. This is generally a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with some wide area network applications. Physical connections are made between nodes and/or infrastructure devices (hubs, switches, routers) by various types of copper or fiber cable. 802.3 is a technology that supports the IEEE 802.1 network architecture. 802.3 also defines LAN access method using CSMA/CD.IEEE 802.3是⼀个⼯作组,也表⽰此⼯作组制定的⼀系列IEEE标准,这些标准都是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有线以太⽹标准(802.11是WiFi)。
以太网接入技术(802.3ah)word版本
服务器将使用64位PCI总线,使网络容量提高1倍; 下一代PCI-X标准使PCI总线的运行速率达到 133MHz,该速率可支持10G以太网
局域网带宽需求将达到10G~160G,势必要考虑 从交换机到服务器的新的链路标准、多个千兆以太 网链路的汇聚以及办公楼群之间的超高速连接,从 而使10G以太网水到渠成
从自身布线和协议需求的限制,但这些互
连设备主要功能是决定如何发送分组到其
他网络,它们自己不使用CSMA/CD的机
33 理工作
接入网技术
建立企业网主干网的几种方法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为规模较大 的企业网建立一个高速、可扩展的主干 网
建立企业网主干网方法如下
利用LAN交换机 利用千兆比以太网 利用大中型路由器
能与10/100 Mb/s网络很好融合 使用相同媒体接入协议及相同帧格式和帧长 非常适合用作主干来连接路由器和集线器等
提高千兆比以太网使用价值的另一个特性是在非 共享连接上以全双工模式运行的能力
全双工不再需要冲突检测,这将加快高端服务器 与集线器之间或集线器与集线器之间的数据传输
千兆比以太网能够直接应用到桌面
28 媒体接入机制
接入网技术
工作组级LAN
指覆盖一个办公室的计算机网络 一般可使用一个或多个集线器将办公室中的所有
站点连接起来,这样在这些机器之间就能够共享 10 Mb/s或100 Mb/s的带宽 如果某些应用要求消耗更高的带宽,则需要用 LAN交换机来代替集线器
集线器
计算机 29
计算机
...
多播(multicast)帧(一对多),即发送给一 部分站点的帧。
15
接入网技术
IEEE802.3 协议简介
当以太帧发送到共享信道后,所有以太网接口查看它的目标地址。如果帧目标地址与接口地址相匹配,那么该帧就能被全部读取并且被发送到那台计算机的网络软件上。如果发现帧目标地址与它们本身的地址不匹配时,则停止帧读取操作。
Preamble(Pre) ― 7字节。Pre 字段中1和0交互使用,接收站通过该字段知道导入帧,并且该字段提供了同步化接收物理层帧接收部分和导入比特流的方法。
Start-of-Frame Delimiter(SFD) ― 1字节。字段中1和0交互使用,结尾是两个连续的1,表示下一位是利用目的地址的重复使用字节的重复使用位。
IEEE802.3、IEEE802.4、IEEE802.5三种局域网的区别?
IEEE802.3是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局域网的标准。同时需要理解总线网的特点,即它进行媒体访问无优先权,信息的发送是通过竞争进行的;结构简单,媒体介入方便,价格便宜;但节点之间的最大距离有限制;信息负载少,数据吞吐量较高,延时短;反之,冲突的增加,数据吞吐量下降,网络延时增加;实时性差;采用点到点或广播式通信。通过这些特点,大家可以对局域网的性能有所了解,同时对于10BASE5、10BASE2、10BASE—T三种以太网从长度、连接数、接口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局域网组网选择提供依据。
信号如何通过组成以太网系统的各个介质段有助于我们掌握系统拓朴结构。以太网的信号拓朴是一种逻辑拓朴,用来区别介质电缆的实际物理布局。以太网的逻辑拓朴结构提供了一条单一信道(或总线)用于传送以太网信号到所有工作站。
多个以太网段可以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较大的以太网,这通过一种能够放大信号和重新计时的叫做中继器的设备实现。通过中继器,多段以太网系统可以像“无根分支树”(non-rooted branching tree)一样扩展。“无根”意味着系统在任意方向上都可以生成链接段,且没有特定的根段。最重要的是,各段的连接不能形成环路。系统的每个段必须具有两个终端,这是由于以太网系统在环路路径上不能正确运行。
IEEE802.3ah协议介绍
1 、以太网OAM 简介以太网技术诞生几十年来,以其简单、低廉的特点逐步成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的主导技术。
随着业务和网络技术发展,设备制造商和标准化组织开始致力于将这一技术向城域网(MAN )和广域网(WAN )方向拓展。
但最大的障碍是缺乏较好的运营管理维护机制。
OAM :将网络的管理工作划分为3 大类,操作(Operation )、管理(Administration )和维护(Maintenance ),简称OAM 。
以太网OAM 是一种监控网络问题的工具。
它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利用设备之间定时交互OAMPDU (OAM Protocol Data Units ,OAM 协议数据单元)来报告网络的状态,使网络管理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网络。
2 、以太网OAM 标准化过程WorkingMaking itIEEE– IEEE 802.1ag CFM– IEEE 802.3ah EFM-OAM – IEEE 802.1AB LLDP– IEEE 802.1ap VLAN 桥接的MIBITU-T– ITU-T SG 13 Y.1730 以太网OAM 的需求 – ITU-T SG 13 Y.1731以太网OAM 功能和机制MEF– MEF 7 EMS-NMS 信息模型–MEF15网元管理需求–MEF16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E-LMI)–MEF17业务级OAM需求与框架电信级以太网为了实现与传统电信级传送网相同的服务水平,以太网OAM 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IEEE、ITU-T、MEF 等各研究团体和标准组织都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目前这些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对应的以太网OAM 层次,如上图。
IEEE 802.3ah 协议已经标准化,此协议主要用于以太网“最后一公里”上的设备管理和链路管理;802.1ag 关注于以太网端到端的故障管理;ITU-T Y.1731 在设计思路上与802.1ag 高度一致,它定义了类似的管理功能,同时对性能管理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给出了定义。
IEEE802.3 协议简介
IEEE802.3局域网协议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02.3 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 千兆位以太网-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页脚内容1在所有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 C)子层和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802.3 物理层对应于I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LLC 由IEE E 802.2 标准定义。
IEEE802.3 协议简介word版本
I E E E802.3协议简介IEEE802.3局域网协议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 02.3 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 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 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 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 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 千兆位以太网- 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 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 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 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802.3 物理层对应于 I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 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 LLC 由 IEEE 802.2 标准定义。
802.3ah(oam)
1-2
H3C SR8800 系列业务路由器 操作手册 OAM
第 1 章 OAM 配置
802.3 ah 不保证所有的 OAMPDU (OAM Protocol Data Units,OAM 协议报文)都能 够传送成功,事件通知 OAMPDU 应该传送多次以减少丢失的可能性,同时使用一 个计数序列来标识传送的 OAMPDU。
1-1
H3C SR8800 系列业务路由器 操作手册 OAM
第 1 章 OAM 配置
设备可以选择主动(Active)模式与被动(Passive)模式来进行OAM的连接,主动 模式和被动模式下的DTE( Data Terminating Entity,数据终端实体)的处理能力见下 表 1-2。
表1-2 主动模式 DTE 与被动模式 DTE 的处理能力比较
表12主动模式dte与被动模式dte的处理能力比较处理能力初始化oamdiscovery过程对oamdiscovery初始化过程的响应需要发送informationoampdu允许发送事件通知pdu发送loopbackoampdu发送不携带tlv的informationoampdu允许发送变量请求oampdu允许发送变量响应的oampdu允许发送环路控制的oampdu对环路控制oampdu的响应允许发送组织指定的oampdu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但需要对端dte也处于主动模式下可以可以但需要对端dte也处于主动模式下可以主动模式dte被动模式dte不可以可以可以可以不可以可以不可以可以不可以可以可以如果两端的oam配置是匹配的那么将在链路层开始oam操作
802.1ag和802.3ah区别
今天看CFM协议,终于找到了802.1ag和802.3ah的区别
今天看CFM协议,终于找到了802.1ag和802.3ah的区别,归纳一下,大家分享:
物理介质:
IEEE 802.3ah只用于802.3类型的网络;
IEEE 802.1ag能传输802帧的所有物理介质网络
环回:
IEEE 802.3ah在远端打环,数据真正被环回,影响正常数据传输;
IEEE 802.1ag不打环,数据没有被环回,只是类似于ping的请求与响应,不影响正常数据传输
连接性检查:
IEEE 802.3ah周期为1s,只能检查到链路是否连接,不能检查到是否是预期的连接;
IEEE 802.1ag周期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选择,既可以检查是否连接,也可以检查到非预期的连接错误.
监控范围:
IEEE 802.3ah只能监控单条链路,不可以监控共享链路;
IEEE 802.1ag既可以是单条链路,也可以是部分或者整个网络,可以监控共享链路
功能:
IEEE 802.3ah可以获取远端接口的统计信息,提供错误信息的超出门限告警
IEEE 802.1ag提供LT
扩展性:
IEEE 802.3ah允许厂商定义自己的TLV,也允许用私有的操作码来定义新功能;
IEEE 802.1ag只允许厂商定义自己的TLV;不允许厂商扩展新功能。
IEEE8023ah协议总结
1 、以太网OAM 简介以太网技术诞生几十年来,以其简单、低廉的特点逐步成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的主导技术。
随着业务和网络技术发展,设备制造商和标准化组织开始致力于将这一技术向城域网(MAN )和广域网(WAN )方向拓展。
但最大的障碍是缺乏较好的运营管理维护机制。
OAM :将网络的管理工作划分为3 大类,操作(Operation )、管理(Administration )和维护(Maintenance ),简称OAM 。
以太网OAM 是一种监控网络问题的工具。
它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利用设备之间定时交互OAMPDU (OAM Protocol Data Units ,OAM 协议数据单元)来报告网络的状态,使网络管理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网络。
2 、以太网OAM 标准化过程IEEE– IEEE 802.1ag CFM– IEEE 802.3ah EFM-OAM – IEEE 802.1AB LLDP– IEEE 802.1ap VLAN 桥接的MIBITU-T– ITU-T SG 13 Y.1730 以太网OAM 的需求 – ITU-T SG 13 Y.1731以太网OAM 功能和机制MEF– MEF 7 EMS-NMS 信息模型 – MEF15网元管理需求– MEF16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 (E-LMI )WorkingMaking it–MEF17业务级OAM需求与框架电信级以太网为了实现与传统电信级传送网相同的服务水平,以太网OAM 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IEEE、ITU-T、MEF 等各研究团体和标准组织都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目前这些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对应的以太网OAM 层次,如上图。
IEEE 802.3ah 协议已经标准化,此协议主要用于以太网“最后一公里”上的设备管理和链路管理;802.1ag 关注于以太网端到端的故障管理;ITU-T Y.1731 在设计思路上与802.1ag 高度一致,它定义了类似的管理功能,同时对性能管理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给出了定义。
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
以太网Ethernet: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02.3 suite)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 千兆位以太网-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10 千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1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2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3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802.3 物理层对应于I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LLC 由IEEE 802.2 标准定义。
以太网接入技术(802.3ah)
接入网技术
总结: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历程
1973 年Metcalfe(梅特卡夫) 博士在施乐实验室发明了 以太网, 并开始进行以太网拓扑的研究工作。 1976 年施乐公司构建基于以太网的局域网络,并连接了超 过100 台PC。 1980 年DEC、Intel 和施乐联手发布10Mbps 以太网标准 提议。 1983 年IEEE 802.3 工作组发布10BASE- 5“粗缆”以太 网标准, 这是最早的以太网标准。 1986 年IEEE 802.3 工作组发布10BASE- 2“细缆”以太 网标准。 1991 年IEEE 802.3 工作组发布10BASE- T“无屏蔽双绞 线( UTP) ”以太网标准。 1995 年IEEE 通过802.3u 100M以太网标准。
25
接入网技术
以太网技术发展30年
26
接入网技术
主要标准
802.3z:千兆以太网标准
802.3ab:802.3标准的1000BASE-T标准
802.3ad:链路聚合/捆绑 802.3ae: 万兆以太网标准 802.3ak:基于双绞线的万兆以太网 802.3ba:10万兆以太网标准
其中:
n: 以兆位每秒为单位的数据率
信号: 基带或宽带类型
物理介质:表示介质类型
9
接入网技术
例如:
100BaseT
表示传输介质为双绞线
表示以基带方式传输 表示传输速率为100Mbps
10
接入网技术
以太网帧格式
11
接入网技术
以太网的分类
传统以太网:标准为IEEE802.3,传输速率10Mbps,包 含有10BASE-5、10BASE-2、10BASE-T、10BASE-F等 标准。 快速以太网:标准为IEEE802.3u,传输速率100Mbps, 包含有100BASE-Tx、100BASE-Fx、100BASE-T4、 100BASE-T2等标准。 千兆以太网:标准为IEEE802.3z和IEEE802.3ab,传输 速率1000Mbps,包含有1000BASE-T、1000BASE-CX、 1000BASE-LX、1000BASE-SX等标准。 万兆以太网:标准为IEEE802.3ae,万兆以太网目前只能 在光纤上传输不能兼容在双绞线上传输,且这类设备价格昂 贵,现仍属初级阶级。
IEEE802.3 协议简介
IEEE802.3局域网协议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02.3 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 千兆位以太网-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802.3 物理层对应于I 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LLC 由IEEE 802.2 标准定义。
IEEE802.3ah协议总结
1 、以太网OAM 简介以太网技术诞生几十年来,以其简单、低廉的特点逐步成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的主导技术。
随着业务和网络技术发展,设备制造商和标准化组织开始致力于将这一技术向城域网(MAN )和广域网(WAN )方向拓展。
但最大的障碍是缺乏较好的运营管理维护机制。
OAM :将网络的管理工作划分为3 大类,操作(Operation )、管理(Administration )和维护(Maintenance ),简称OAM 。
以太网OAM 是一种监控网络问题的工具。
它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利用设备之间定时交互OAMPDU (OAM Protocol Data Units ,OAM 协议数据单元)来报告网络的状态,使网络管理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网络。
2 、以太网OAM 标准化过程➢ IEEE– IEEE 802.1ag CFM– IEEE 802.3ah EFM-OAM – IEEE 802.1AB LLDP– IEEE 802.1ap VLAN 桥接的MIB➢ ITU-T– ITU-T SG 13 Y.1730 以太网OAM 的需求 – ITU-T SG 13 Y.1731以太网OAM 功能和机制➢ MEF– MEF 7 EMS-NMS 信息模型W orkingWorkingMaking it–MEF15网元管理需求–MEF16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E-LMI)–MEF17业务级OAM需求与框架电信级以太网为了实现与传统电信级传送网相同的服务水平,以太网OAM 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IEEE、ITU-T、MEF 等各研究团体和标准组织都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目前这些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对应的以太网OAM 层次,如上图。
IEEE 802.3ah 协议已经标准化,此协议主要用于以太网“最后一公里”上的设备管理和链路管理;802.1ag 关注于以太网端到端的故障管理;ITU-T Y.1731 在设计思路上与802.1ag 高度一致,它定义了类似的管理功能,同时对性能管理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给出了定义。
IEEE802.3 协议简介
IEEE802.3局域网协议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02.3 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IEEE 802。
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 千兆位以太网-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MAC -客户端子层.IEEE 802。
3 物理层对应于I 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LLC 由IEEE 802.2 标准定义。
IEEE802.3协议简介
IEEE802.3协议简介IEEE802.3 局域网协议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 ( 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02.3 suite )简介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 10Base-T 以太网 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 802.3z ) 10 千兆位以太网-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 MAC )子层和 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802.3 物理层对应于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 MAC )-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 LLC ),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 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 LLC 由 IEEE802.2 标准定义。
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 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享介质上采用载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问 /冲突检测( CSMA/CD )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 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有两种操作模波监听多路访网中 MAC缺点在于有效性低了其高速传输帧的最小长度为网桥实体,提供 LANs 之间的 LAN-to-LAN 接口,可以使用同种协议(如以太协议结构10/100 Mbps 以太网中的基本 IEEE 802.3 MAC 数据格式如下:7 1 6 6 2 46-1500 bytes 4 bytesPre SFD DA SA Length Type Data unit + pad FCSPreamble ( Pre )— 7字节。
ieee802.3协议简介
I E E E802.3协议简介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IEEE802.3局域网协议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02.3 su 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 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 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 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 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 千兆位以太网- 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 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 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 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802.3 物理层对应于 I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以太网OAM 简介以太网技术诞生几十年来,以其简单、低廉的特点逐步成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的主导技术。
随着业务和网络技术发展,设备制造商和标准化组织开始致力于将这一技术向城域网(MAN )和广域网(WAN )方向拓展。
但最大的障碍是缺乏较好的运营管理维护机制。
OAM :将网络的管理工作划分为3 大类,操作(Operation )、管理(Administration )和维护(Maintenance ),简称OAM 。
以太网OAM 是一种监控网络问题的工具。
它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利用设备之间定时交互OAMPDU (OAM Protocol Data Units ,OAM 协议数据单元)来报告网络的状态,使网络管理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网络。
2 、以太网OAM 标准化过程➢ IEEE– IEEE 802.1ag CFM– IEEE 802.3ah EFM-OAM – IEEE 802.1AB LLDP– IEEE 802.1ap VLAN 桥接的MIB➢ ITU-T– ITU-T SG 13 Y.1730 以太网OAM 的需求 – ITU-T SG 13 Y.1731以太网OAM 功能和机制➢ MEF– MEF 7 EMS-NMS 信息模型W orkingWorkingMaking it–MEF15网元管理需求–MEF16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E-LMI)–MEF17业务级OAM需求与框架电信级以太网为了实现与传统电信级传送网相同的服务水平,以太网OAM 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IEEE、ITU-T、MEF 等各研究团体和标准组织都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目前这些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对应的以太网OAM 层次,如上图。
IEEE 802.3ah 协议已经标准化,此协议主要用于以太网“最后一公里”上的设备管理和链路管理;802.1ag 关注于以太网端到端的故障管理;ITU-T Y.1731 在设计思路上与802.1ag 高度一致,它定义了类似的管理功能,同时对性能管理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给出了定义。
Y.1731 是ITU 在2006 年发布的基于802.1ag 的一个标准,在故障管理方面802.1ag 与Y.1731 相互兼容,Y.1731 较802.1ag 增加了性能检测功能。
MEF16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E-LMI)是: (可参考文档《EVC技术》最后一个案例)通过E-LMI,PE可以将VLAN到EVC(以太虚链路)的映射信息下发给CE,实现CE设备的自动配置功能。
这样减少了业务建立的工作,同时也减少了业务提供商和企业用户间所需的协调工作。
由此,企业用户无需了解CE设备的配置,由业务提供商统一配置管理,减少了人为误操作的风险。
通过与OAM协议(比如CFM协议)的配合,E-LMI能够把业务提供商网络中的EVC状态信息及时反馈给CE设备,一旦EVC出现故障,可以及时通知CE设备进行接入侧路由的倒换。
3 、以太网OAM体系架构➢IEEE 802.3ah EFM-OAM提供点到点链路故障管理和性能检测➢IEEE 802.1ag CFM基于端到端业务级的故障管理➢ITU-T Y.1731基于端到端业务级的性能监测和故障管理4 、IEEE 802.3ah OAM技术IEEE 802.3ah OAM,也称为EFM(the 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主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以太网连接的OAM 问题。
作用:用于在两台直连设备间监测连接状态、测试链路性能。
功能:包括OAM 发现功能、远端故障通知功能、OAM 远端环回功能、OAM 链路监控功能(误帧误码检测)。
4.1 以太网OAM在网络上的应用随着数据业务的广泛应用,以太网在通信网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以太网与传统的SDH相比,在网络故障告警、链路质量、维护手段等方面都略逊一筹。
于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EEE,先后推出了802.3ah(2004)和802.1ag(2007)两个标准化协议来强化以太网在维护、告警方面的能力。
802.3ah的以太网OAM主要是链路方面的监测和维护,是一种偏物理层的OAM,它主要应用在网络的边缘设备上(接入层),且OAMPDU报文只能转发一跳,主要用来监测链路质量、收集链路告警等。
而802.1ag的以太网OAM是偏网络和应用的OAM,主要用在汇聚层和核心层上,它的OAMPDU报文能够传输多跳。
它不仅能够监测链路质量、收集告警,还能够实现电信级快速倒换以及traceroute、ping等功能。
802.3ah以太网OAM最主要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1、链路性能监测:可以对链路故障进行检测;2、故障侦测和告警:可以在链路出现故障时及时通知网络管理员;3、环路测试:通过将非OAMPDU 环回来检测链路故障。
注:下文中“以太网OAM”如未特殊标明,均指802.3ah的以太网OAM。
4.2 、OAMPDU报文解析及工作原理4.2.1 报文解析几个重要字段的含义如下:。
Dest addr:以太网OAM 报文的目的MAC 地址,为组播MAC 地址0180c2000002。
Source addr:以太网OAM 报文的源MAC 地址,为发送端的桥MAC 地址,该地址是一个单播MAC 地址。
Type:以太网OAM 报文的协议类型,为0x8809。
Subtype:以太网OAM 报文的协议子类型,为0x03。
Flags:Flags 域,包含了以太网OAM 实体的状态信息。
Code:本字段指明了OAMPDU的报文类型。
0x00 表示Information OAMPDU、0x01 表示Event Notification OAMPDU 、0x04 表示Loopback Control OAMPDU➢Flags 域:主要用来标示链路的故障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Critical Event, Dying Gasp, and Link Fault 这些链路告警的具体定义,在802.3ah协议中是没有注明的。
这可能要厂家根据需要自行定义。
4.2.2 几种最常见的OAMPDU用法:在ETH OAM中最常见的三种OAMPDU报文分别是Information OAMPDU、Event Notification OAMPDU和Loopback Control OAMPDU,下面将分别加以介绍:4.2.2.1 Information OAMPDU用于将以太网OAM 实体的状态信息(包括本地信息、远端信息和自定义信息)发给远端的以太网OAM 实体,保持以太网OAM 连接。
具体的报文结构形式:4.2.2.2 Event Notification OAMPDU(事件通知OAMPDU)一般用于链路监控,是用于对连接本端和远端以太网OAM 实体的链路发生的故障进行告警。
具体的报文格式:4.2.2.3 Loopback Control OAMPDU(环路控制OAMPDU)报文主要用于远端环回控制。
环回控制OAMPDU 报文用来控制远端设备的OAM 环回状态,该报文中带有使能或去使能环回功能的信息,根据该信息开启或关闭远端环回功能。
具体的报文格式:4.2.3 以太网OAM工作原理:4.2.3.1 建立以太网OAM连接:以太网OAM 连接过程也称作Discovery 阶段,本阶段是OAM 实体发现远端设备的OAM 实体,并与之建立稳定对话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中,相连的以太网OAM 实体(即使能OAM 功能的端口)通过交互Information OAMPDU 向对端通报各自的以太网OAM 配置信息及本地节点支持的以太网OAM 能力信息。
OAM 实体收到对端配置参数后,决定是否同意建立OAM连接,如果两端的以太网OAM 对Loopback 功能、单向链路检测及链路事件的配置都通过检查时,以太网OAM 协议将在链路层开始正常工作。
我们可以选择两种模式来进行以太网OAM的连接: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两种模式下的设备处理能力如下表所示:处理能力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初始化以太网OAMDiscovery 过程可以不可以对以太网OAM Discovery 初始化过程的响应可以可以发送Information OAMPDU可以可以发送Event NotificationOAMPDU可以可以发送不携带TLV 的Information OAMPDU可以可以发送Loopback ControlOAMPDU可以不可以对Loopback Control OAMPDU 的响应可以,但需要对端也处于主动模式下可以发送组织指定的OAMPDU可以可以发送Variable RequestOAMPDUs可以不可以发送Variable Response 可以可以OAMPDUs可以可以发送带团队属性的特殊OAMPDUs当然在两个peer to peer 的端口上,都配置成active端口也是可以的。
以太网OAM 连接建立后,两端的OAM 实体通过发送Information OAMPDU 保持连接。
若在5 秒钟内没有收到对端OAM 实体的Information OAMPDU,则认为连接超时,需要重新建立OAM 连接。
4.2.3.2 链路监控链路监控用于检测和发现链路层的故障。
以太网OAM 利用Event Notification OAMPDU 的交互来进行链路监控。
当链路故障发生时,本地链路监控到故障后,将向对端以太网OAM 实体发送Event Notification OAMPDU,通报一般链路事件。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日志信息动态地掌握网络的状况。
一般链路事件的定义如下:一般链路事件定义错误信号事件单位时间内的错误信号数量超过定义的阈值错误帧事件单位时间内的错误帧数量超过定义的阈值错误帧周期事件指定帧数N 为周期,在收到N 个帧的周期内错误帧数超过定义的4.2.3.3 远端故障检测OAMPDU 定义了一个标志(Flag 域)允许以太网OAM 实体把该故障信息传送给对端。
该标志可以表示下列紧急链路事件:.链路故障(Link Fault):对端链路信号丢失。
.致命故障(Dying Gasp):不可预知的状态发生,比如电源中断。
.紧急事件(Critical Event):不能确定的紧急事件发生。
以太网OAM 连接过程中是不断的发送Information OAMPDU 的,本端OAM 实体可以将本端发生的紧急链路事件信息通过Information OAMPDU 告诉远端OAM 实体。
当A 与B之间的链路有一条发生故障时,B设备就会立即将含有链路故障信息的OAMPDU报文通过另一条链路发送给A。
这样,可以通过观察日志信息动态地了解链路的状态,对相应的错误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