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的几种心理效应

合集下载

10个营销中常见的用户心理效应(下篇)

10个营销中常见的用户心理效应(下篇)

10个营销中常见的用户心理效应(下篇)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为大家分别介绍了微小属性策略、目标趋近效应、认知闭合需求、意见参考效应以及展示效应。

本文将继续上一篇文章的内容,为大家介绍后5种在营销当中经常使用的心理效应。

本文为大家归纳了10个营销中常见的用户心理效应:微小属性策略目标趋近效应认知闭合需求意见参考效应睡眠者效应中间项效应六、睡眠者效应感情是一种易逝品。

我想大多数人都见过这样一种广告,它通过文案、图片或者视频,讲述了一个故事或者陈述了一个观点,引发了你的强烈共鸣,你进而会帮助其进行传播或者产生购买行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唤起,内容营销。

人的行为根据持续的时间,分为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而情感唤起由于时间很短,所以一般只对人的短期行为产生作用,而对长期行为无效,这就是“睡眠者效应”。

听起来好像很玄乎,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小明是一个很贪睡的男孩,每天早晨都要赖床到很晚,昨天,他看到了一段励志视频,深受鼓舞,决定为了自己的梦想,以后每日早起奋斗,结果到了第二天,其依旧起不了床。

励志视频给小明带来的“热血”(情感唤起)只在当时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决定以后要早起),而到了第二天,热血冷却,“为梦想而奋斗”的长期目标是不可能战胜床铺的封印。

那么如何让小明早起呢?女神:“小明,明天早上7点,我们一起晨跑吧!”现实中,很多营销者都犯过此忌。

台湾某保险的电视广告——老人们骑着摩托追寻梦想,感动了无数人,可是广告播出后的数据显示,其保险的销售额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

确实,这则广告引起了你我的共鸣,可情感唤起只是暂时的,如果不及时转化,一切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七、锚定效应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和长得比自己丑的人拍照?锚定的核心在于参照物的选择,根据参照物属性的不同,锚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对照锚定,另一种称为同化锚定。

什么是对照锚定?路灯的光芒让天上的星星看起来黯淡无光。

什么是同化锚定?如果小丑遇到了倒霉事出了糗,我们会觉得更好笑。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受众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受众
受众与传播的关系是: 1、受众需要能够制约传播 2、传播可以满足受众需要 3、需要与传播可以良性互动
二、受众的动机 1、动机的审视 受众的动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审视 (1)、强度 有的强烈、激越,有的微弱、舒缓。马加爵 (2)、深度 有的将其挂在嘴上,有的深藏内心。薛宝钗 (3)、亮度 有的动机明显、清晰,有的动机模糊,没有特定的追求目标(考 研) (4)、广度 有的目标远大,有的鼠目寸光,只盯着眼前利益。 2、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受众的所有信息接受行为,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发生的。 (2)、指向功能 人的行为受动机所指引。 (3)、强化功能 受众怎样知觉、如何理解、如何思考,都要受到接受动机的性质和强度的影 响与左右。 3、外加动机与内发动机 4、表层动机与深层动机 受众的一些深层动机包括:逃避现实、发泄不满、印证偏见、平衡心理、幸 灾乐祸、寻找求爱秘诀、窥探性的秘密、搜寻闲谈话题、获取特殊经验等。
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社交的手段(提供丰富的话题);(6)、读报本身的变化
(读报成为一种习惯,读不到报纸就会觉得缺少了什么)。
(三)、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麦奎尔对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
等六种节目进行调查,抽出了它们之间共同的四种基本类型:
1、心绪转换(diversion)效用——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
一文中,认为读书的普遍动机有:实用动机、休憩动机、夸示动机、逃避动机(转
移日常生活烦恼)等;1949 年,发表的《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中,认为人们
对报纸有六种利用形态:(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2)、日常生活的工具
(如天气预报、交通、购物等消息);(3)、休憩的手段(安静和休息);(4)、获

传媒学研究中的媒介效应和受众行为

传媒学研究中的媒介效应和受众行为

传媒学研究中的媒介效应和受众行为传媒学是一门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在传媒学领域,媒介效应和受众行为是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对于传媒行业的发展和媒体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体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作用。

其包括三种形式:认知效应、情感效应和行为效应。

(1)认知效应:指媒介向受众传递信息,受众接受并消化这些信息的过程,即媒介识别、媒介注意、接受与理解等。

认知效应是媒体最基本、最根本的影响类型,是其他两种效应的前提。

(2)情感效应:指媒介对受众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

媒介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引起受众的愉悦、悲伤、愤怒等不同的情感。

(3)行为效应:指媒介对受众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无论是增强或改变受众对某种观念、政治主张、社会习俗等的认知,还是引导受众做出特定的行为和决策,都需要媒介发挥行为效应。

2. 受众行为受众行为指受众对媒介的接受和使用的行为。

从受众的角度分析,受众行为包括传媒路径选择、参与度、互动程度以及使用行为等。

(1)传媒路径选择:受众通过哪些渠道获取信息、媒体、内容等。

传媒路径的选择会影响不同类型受众的传媒体验,因此了解不同受众的传媒路径选择习惯对于媒体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2)参与度:指受众对媒介的关注程度,是指观众在观看媒体内容时的专注程度。

一般来讲,如果受众的参与度越高,则媒体的传播效果越好。

(3)互动程度: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受众可与媒体发生相互关系,互动的程度与深度得到提高,如通过社交媒体、在线电子商品销售等方式,促进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4)使用行为: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习惯、频率和方式等方面的行为。

受众的使用行为直接反映了他们对媒介的需求,因此,媒体企业必须了解受众的使用行为,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3. 媒介效应和受众行为的影响媒介效应和受众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不同的媒介效应和受众行为可能会对人们的认知、态度、行为以及社会影响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七章 受众

第七章 受众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一、个人差异论
1、提出:由霍夫兰先提出,德弗勒1970年 修正。
2、观点: 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 础,认为由于受众的先天条件不同,后天 环境和心理结构也不同,所以受众的个人 特性存在巨大差异。
3、个人差异分为5种:
a.心理结构。 b.先天禀赋和后天习性。 c.从不同社会环境习得、不同立场、价值观、信仰 和态度。 d.不同社会环境导致个性不同。 e.对客观事物理解不同。
d.广度。 长远利益有助于产生长远效果。
2、动机的功能 a.激活功能。能引起策动,有推动作用。
b.指向功能。行为受动机指引,决定受众 是否接受信息,接受什么信息。
c.强化功能。促使强化行为发生频率,形成 接受习惯。
3、外加动机和内发动机
外加动机:由接受者以外的重要人物提出的动机, 如父母、领导、老师等。 内发动机:接受者本身是信息接受的原动力。不 受外部驱使进行接受活动的动机。 内发大于外加。
2、形成:
最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人民的选择》。 推广是在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个人影 响》中,完善理论。
4、评价: 有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受众需要,为低 级趣味找借口。
五、社会参与论
1、提出:美国 巴伦
认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必须承认公民对 媒介表达自由的参与权。
2、观点: a.大众媒介是公众讲坛,非少数人的传声筒 b.公民及团体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 c.受众不满足当消极接受者,试图积极参与媒介 制作的表现欲在增长 d.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受众积极接受传播,主动 参与比被动接受更简单、更实用 e.参与传播是受众表达权、反论权的具体体现
3、局限: 没有完整描述受众行为有所不同的根据, 忽视了心里因素。

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

公安局长和儿子
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
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 “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 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 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 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 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 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 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 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 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 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1.集市卖驴
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
路上,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 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 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 的死活; 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
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 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
汽车修理工一听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 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 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 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 明。” 实际上,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关系,并不是 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 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 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管理学中的心理效应与定律

管理学中的心理效应与定律

心理效应与定律1、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有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意思是如果我们喜欢某个人,就会连同他的屋子和栖歇在屋上的乌鸦也喜欢。

谁都知道乌鸦很不讨人喜欢,就是因为我们对房子的主人太喜欢了,推及到他的房子不说,还推及到乌鸦身上。

这其实是一种认识的偏差,这种偏差在心理学上叫“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是指太阳周围的一圈光晕,有扩大化的意思。

晕轮效应就是说,人们在判断其他事物时,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即由一个优点推及所有优点,由一个缺点推及所有缺点。

在生活中也会有这种现象发生,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为避免晕轮效应产生的弊端,我们应该养成客观看待事物的习惯。

要知道事物并非完美无缺,有优点并不意味着就是完人,有缺点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

可爱的优点和讨厌的缺点,很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并存。

2、熟人链效应—六个人就可建立联系一直流行着一种通俗的心理学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只要通过五、六站的中间关系,就可以属于一个共同的熟人圈。

将两个毫不相干的人联系起来竟然只需要几步。

只要抓住几个关键人物,信息就能迅速地传播开来,这就是熟人链效应。

3、德西效应—不公正的待遇这一个效应是由心理学者德西发现的。

1971年,德西以他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请他们解决一些测量智力的问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所有被试者不给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以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一样没有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目的在于考察实验对象是否喜爱这项活动。

结果发现,奖励组的被试者,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很少;而无奖励组的被试者,有更多的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

这个结果表明,对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4、贝尔效应—慧眼识人,甘为人梯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曾经不止一个人预计说,如果他毕业后进行晶体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一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

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刻板效应

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刻板效应

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刻板效应
光环效应,投射效应与刻板效应是外界对一般受众偏好的三种偏见之一。

它们是社会心理学中比较流行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受他人影响,不按照自身价值观、审美观或认知结构进行评判而受影响。

光环效应,是一种自我权威结构之偏见,指的是受众对于态度或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力的社会群体会有偏见的认知偏差。

换句话说,具有较高身份的人,拥有良好的口碑,更有可能获得一般大众的认可,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投射效应指的是个体根据自身对某特定外部事物的偏好而对另一特定外部事物表现出类似的偏好。

投射效应常见于评级或评价行为中,一个个体受他人的影响,根据自己的积极情感或消极情感对一件事物进行评价。

最后,刻板效应是指受众缺少思考能力,采取依赖于某种内在刻板认知模式的判断,而无视自身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一种心理偏见。

一般来说,受众会无视行业中的其他信息影响而采取安全观点,使自己从有利差异中获得优势,尤其是在一些复杂因素交织的行业中,刻板效应尤其明显。

尽管流行了很长时间,但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和刻板效应仍然是人们经常出现的偏见。

如果要消除这种偏见,首先要自觉改变思维方式,独立分析问题,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理性思考行业状况,以便制定正确的投资策略与投资判断。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三)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三)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三)心理效应大多是心理学家通过心理实验得到的,有关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往往能体现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或基础理论。

而心理效应在传播活动中应用的范围很广,从研究领域来看,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从传播渠道看,主要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

本公众号将每双周与大家分享5个心理效应小知识,日积月累,带领大家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传播学。

01蔡加尼克效应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现象,就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在传播活动中十分常见,该效应产生的深层心理动因在于人们有一种做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也就是完成欲。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当受众因信息接收行为受阻时会处于心理紧张状态,从而使受众的心理活动指向尚未完成的信息接收行为,把对信息的短时记忆深化到长时记忆中,并在选择性回忆中显示。

蔡加尼克效应还常常作为广告营销的策略而被广泛使用。

依据该效应,当需要完成的任务被迫中断时,个体就会对该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回忆度。

如将一则关于饼干的广告拆成几个部分分开播放。

观众首先看到饼干被放进了牛奶里,接着饼干广告被中断,插进了两三个毫不相干的广告。

大概30秒钟之后,饼干广告接着放。

因为观众在心理上是要求广告完整播放的,即要求心理任务得到实现。

当广告被分开播放时,观众就产生了心理张力,广告播放一部分突然中止时,心理张力开始加强。

在下一部分广告播放之前,在心理张力的驱使下,观众开始积极地回忆前段时间所看到的广告,致使该广告达到了增强观众记忆的预期的传播效果。

02菜肴名称效应莱肴名称是用于区别各菜式之间的文字符号,借以表示各种莱肴的风味、特色与品质。

它们对顾客的就餐心理有重要的影响。

好的菜名会使顾客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激发食欲。

不好的菜名会压抑顾客的就餐动机,转移就餐行为。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如果将新闻和栏目内容类比为菜肴,则新闻标题和栏目名称就是菜肴名称。

读者阅读报纸的时候,通常都是先大致浏览一下新闻标题和栏目名称,首先对那些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标题和栏目名称予以关注,然后才去阅读相关内容。

受众的心理效应名词解释

受众的心理效应名词解释

受众的心理效应名词解释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的泛滥,人们对于各种广告、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曝光越来越多。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研究受众的心理效应变得尤为重要。

受众的心理效应指的是受众在接受信息和影响时产生的心理反应和效果。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心理效应名词的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

一、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接受到与已有信念、态度或价值观冲突的信息时所产生的不适和矛盾感。

当人们被迫面对来自不同方向的信息时,他们会感到不安和困惑。

认知失调的存在会推动人们采取行动,调整他们的信念或态度,以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

二、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与特定社会群体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和情感过程。

人们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具有共同特征或兴趣的人群产生认同感。

社会认同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还能够带给个体一种归属感和满足感。

三、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指个体在认知上对于某个事物或概念产生的主观感受。

它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情感距离和认知距离等方面。

心理距离的远近将直接影响个体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对于行动的决策。

四、群体化群体化是指个体在集体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群体中,个体容易受到群体压力、群体思维和集体决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人的意愿和行为与个体自身的意愿和行为产生分歧。

五、权威性影响权威性影响是指个体在面对权威媒体或权威人士的信息时,会更容易接受和相信这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

权威性影响的产生可以是基于媒体的权威性,也可以是基于个体对权威人士的信任和尊重。

六、心理辐射心理辐射是指个体对于一个相关信息片段所产生的整体评价影响了对其他相关信息片段的评价。

换句话说,当人们对于一个信息片段产生了积极的评价或反应时,他们往往会对与之相关的信息片段产生积极的评价和反应。

七、厌倦效应厌倦效应指个体在长时间接受相同刺激、相同信息或重复的媒体内容后,对于这些刺激或信息产生厌倦感,导致对于这些刺激或信息的反应和注意力下降。

广播电视学概论必考知识点

广播电视学概论必考知识点

1920年11月2日,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KDKA。

它被认为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广播的优势:受众多、覆盖面广,伴随性收听,移动性收听;声情并茂,引发联想;参与性强,及时反馈;技术简便,成本低廉;广告便宜,相对回报比较实惠。

广播的局限性:转瞬即逝,不易保存;容易产生歧义;线性传播的制约性电视传播特点:现场转播的“共时空效应”;视听兼备多元信息符号;时效性强;家庭式收视;电视媒介传播的明星效应;显著的广告效应。

电视传播的局限: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选性差;不良电视节目给社会的负面影响更为直接。

电视之父:英国人白尔德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936年11月2日,英国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电视台。

调幅波与调频波的区别:①调幅波抗干扰性能差;调频波抗干扰强,音质逼真②调幅波声音保真度较差;调频波声音保真度较高③调幅波除直线传播外,还能通过地面绕射,电离层反射,所以传播距离远,可达数千公里以上,但容易造成电台互相串音或差拍啸叫。

而调频波是直线传播,传播距离较近,一般只达一两百公里,需用微波中继传送才能达到远方。

(卫星传播当然就更远了)无线电波传播的特点:无线电波的传播因波长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反射的情况还与电波本身的频率有关;无线电波的传播与电离层中的带电粒子——电子和离子的密度有关。

.广播电视传播的制度:国营制度型;公共制度型;商业制度型。

.电视传播的制式:NTSC 制、塞康制(SECAM)、帕尔制(PAL)。

中国PAL制(帕尔)俄罗斯SECAM制(赛康)美国NTSC 美国四大广播电视网:NBC、CBS、ABC、CNN科学技术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起先导作用;广播电视事业需要先进的管理;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广播电视事业的运行环境。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时也特指精神文化,及所有的价值结构,规范结构,信仰结构等。

社会心理学的各种定理

社会心理学的各种定理

社会心理学的各种定理01为什么品牌要请代言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这个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经过验证而提出来的。

意思是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简单来讲就是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只是宏大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个局部,它还包括期待效应、暗示力量等,甚至是吸引力法则。

卡耐基在《人性的优点》书中阐述的28项成功黄金法则,源头可以说都来自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应证了为什么品牌喜欢找明星做代言人。

因为你总会觉得:我喜欢的明星,ta的推荐应该也不会错(但也许周杰伦根本不骑爱玛电动车)。

所以别用老板来站台了,可能内部是崇拜他的,但并不代表顾客喜欢他,除非他已经是属于大众的网红,比如马云雷军刘强东。

02为什么品牌总是对新用户格外重视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

它们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首因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形成影响很大。

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所以你会发现,品牌总是对第一次消费的顾客格外优待,不仅各种打折各种礼包,还有电话回访等一系列温暖人心的服务。

比如你现在去工行,开卡可以直接走贵宾通道。

你下载任何一款手游,都有丰厚的新手礼,首次充值都是买一送一,这些都是为了美化第一印象,并不意味着接下来你可以一直享受这种高位优待。

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有一批新用户体验糟糕,那么想扭转印象的成本非常之高。

所以退一万步讲,哪怕后续的跟进服务不到位,但首次消费时的服务一定要做好。

03为什么一支广告只适合传递一个信息奥卡姆剃刀定律(Ockham'sRazor)奥卡姆剃刀定律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威廉提出。

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

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

探究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摘要】对于整个传播系统来说受众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传播效果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探究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时就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受众的心理进行剖析,分析受众的认知心理、受众的需求心理、受众的好奇心理和受众的心理效应,只有对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进行有效的把握,才能使得传播效果更理想。

【关键词】大众传播;传播效果;受众;认知心理;受众心理一、受众的认知心理受众普遍存在的寻求信息的心理现象就是受众的认知心理。

受众寻求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人对事物的认知一般具有深浅层次之分,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的认知心理也具有深浅层次之分,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1.浅层次传播效果。

浅层次传播效果属于受众的环境认知效果,它形成于受众的知觉层面,天气预报、列车时刻更改消息等浅层次的传播内容,受众只需感知,无需经过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只产生浅层次的认知效果。

2.中层次传播效果。

中层次的传播效果又称为维护效果和价值形成,它在影响受众的思维和情感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新闻报道中,大众传播通常会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社会规范,受众通常要对该类传播内容进行思考,从而形成相应的价值取向。

3.深层次传播效果。

深层次传播效果又属于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它在浅层次和中层次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影响着受众的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一些报道和传播会使得受众的心灵受到震撼,使得受众在传播中学习社会角色,以获得社会的认同。

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从认知到态度变化再到实际行动,反映的是大众传播效果的不断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传播者要想使得传播效果良好,并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必须对受众的认知心理进行剖析,并认识到受众认知心理的层次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受众认知心理需求进行传播活动,才能让受众了解传播者的意图。

二、受众的需求心理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具有一定的需求心理,这种精神需求主要包括社会化需求、信息需求和调节生活需求等。

受众的几种心理效应解读

受众的几种心理效应解读
2
产生条件
在传播活动中,受众威信效应的产生主要取 决于传播者、传播机构或信息来源在受众心 目中的威望和地位,
这种威望和地位是由受众授予的,并且应是 可以证明的。
3
“名片”效应
是指传播者先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 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 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 印象,似乎传播者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 想观点是相近的。
具有使信息接受变简单、便捷的特点。获得 即时的短期的传播效果。(光环作用)
由于有专重虚名、以貌取人、以衣取人的倾 向,因而会使人以偏概全,对认知对象作出 不够客观公正甚至十分错误的评价(扫帚星 作用)
9
投射效应
在接受活动中,当受传者处于相对封闭状态, 有关方面没有提供理解作品的参考信息,而接 受对象(讯息)本身又具有模糊、含混、多义的 特点,此时,受传者往往以自己的特性与心理 为依据来理解和推断文本的涵义,这就是投射 效应。
而挫伤少数传播者探讨真理的积极性 抑制了受传者理解信息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12
题看法一致、观点相同 利益一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7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 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 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像刮 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环(即月晕或称 晕轮)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故称之为 晕轮效应。
8
作用
10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在真实 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 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 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 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
11

心理学三明治效应

心理学三明治效应

心理学三明治效应
心理学三明治效应是指人们对信息的处理方式,通常将新的和重要的信息放在“三明治”的顶部和底部,将次要的信息放在中间。

这种效应的基础是人类的注意力有限,因此,当面对大量信息时,我们会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信息上。

三明治效应的一个例子是在演讲中使用一个有吸引力的开头和
结尾,中间部分则是详细的信息和观点支持。

这种结构可以帮助听众更容易地理解和回想演讲。

除了演讲之外,三明治效应也可以用于其他形式的信息传递中,如广告、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

在这些情况下,重要信息通常放在开头或结尾,以吸引和保持受众的注意力。

然而,如果信息的次要部分太长或者过于枯燥无味,听众可能会疲劳或失去兴趣。

因此,使用三明治效应时,需要注意让中间部分的内容有一定的吸引力,以确保听众能够持续关注并理解信息。

总之,三明治效应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达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回忆信息。

在设计演讲、广告和其他形式的信息时,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效应,以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 1 -。

10个营销中常见的用户心理效应

10个营销中常见的用户心理效应

10个营销中常见的用户心理效应想要走进消费者的心,你首先得懂得消费者的心。

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地剥开用户的心……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目前有两个方案,方案A:所有的产品一律7折出售,限时限量。

方案B:购买所有产品,有70%的几率原价支付,30%的几率1折出售,同样限时限量。

那么你觉得,哪个方案更能提升产品的效率?实验告诉我们,是后者。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更倾向于承担一定的风险去获取更大的收益。

彩票就是这种心理的极端例子,2元的支出,500万的收益,却完全忘了几率。

所以,想要走进消费者的心,你首先得懂得消费者的心。

本文为大家归纳了10个营销中常见的用户心理效应:微小属性策略目标趋近效应认知闭合需求意见参考效应从众效应睡眠者效应锚定效应中间项效应互惠原则损失效应一、微小属性策略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市场红海中,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何实现差异化成为产品设计者、营销者们的心头大事,而微小属性策略就是快速实现产品差异化的一种途径。

实验表明,市面上大部分牛奶的营养价值其实相差无几,牛奶是个不折不扣的同质产品,而特仑苏通过牛奶场地的差异化,给其赋予了更加健康、更无污染的微小属性,实现了差异化并溢价,同样的还有“富含抗氧因子的矿泉水”、“添加果肉的饮品”等。

那微小属性策略与消费者心理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到了消费者的预期心理,我们对已有事物的预期,会影响我们对它的体验和态度。

举个例子:在我们的观念里“果肉=新鲜+健康”,那么当我们看到“添加果肉的饮品”时,这个饮品在我们潜意思里自然带上了新鲜、健康的标签所以,使用微小属性策略要和消费者的预期心理相结合,而不是一味追求差异化,为产品添加了毫无用处甚至冲突的属性——“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鲜猪肉!”。

二、目标趋近效应99%变成100%的这段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越是趋近某个目标,越是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它,这在心理学上就叫做目标趋近效应。

第五章心理效应

第五章心理效应

第三节 管理心理效应
一、霍桑效应 二、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三、木桶效应 四、南风效应 五、德西效应 六、超限效应 七、边际效应 八、鲶鱼效应 九、青蛙效应 十、自己人效应
一、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 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进驻西屋 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 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 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 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 主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 环境等因素,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 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在上升。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现实版

——罗森塔尔的实验

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 和期待,而是被埋没在人群中, 那么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 下去;而当他被周围人寄予厚 望并频频鼓励时,他却能宛若 新生,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 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
罗森塔尔效应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科布松从 一所小学一到六年级中各抽出三个班进行测试,然 后随意从学生名册中挑选出一些学生的名字给任课 老师,说这些是从测试中发现的天才学生。学年结 束时,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任课 教师对他们也有较好的评价。研究者对这种现象的 解释是:当教师受到心理学家的暗示后,以为这些 学生有发展潜力,于是期待这些学生成为天才。这 种期待心理反应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对学生产生 积极影响,使他们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从而产生 心理上的暗示和激励作用,并在行动中做出反应。
思考: 管理者应注意什么? 个人应注意什么? 求职面试时怎样才能给主考官留下良好
印象?
二、晕轮效应

浅谈受众心理

浅谈受众心理

浅谈受众心理【摘要】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

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

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

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本文将简要的介绍受众心理。

【关键词】受众心理媒介传播一、何为受众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二、受众的特点1、广泛性这里指的是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新闻媒介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

从广义上讲,所有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传播的广泛也使受众超越了地域的间隔,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里,聚合而为传媒信息的接受者。

2、混杂性也正因为新闻媒体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早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他们在同为传媒受众这一点上是同一的,但他们彼此之间却又同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的悬殊,贫富的差别,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可谓千差万别。

3、隐蔽性尽管分散的受众成员有时也采用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参与新闻媒体工作,如加入受众参与节目,来信、来电反映意见和要求,或参与、接受媒体组织的受众调查等,但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三、受众的类型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如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4、按照受众不同信息的需求:一般受众(广受众)和特殊受众(窄受众)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四、受众的心理特征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
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
印象,似乎传播者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
想观点是相近的。
4
作用

有助于消除受众的防范心理,缓解他们的矛盾
心情

有助于减少信息传播渠道上的障碍,形成传受
两者情投意合的沟通氛围。
5
“自己人”效应

是指受传者在信息接受活动中感到传播者在许
7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
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
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像刮
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环(即月晕或称
Hale Waihona Puke 晕轮)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故称之为 晕轮效应。
8
作用

具有使信息接受变简单、便捷的特点。获得
即时的短期的传播效果。(光环作用)
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并在心理上
将其定位为“自己人”,因而提高了传播者的
影响力。
6
产生条件

立场相同:世界观、阶级立场、信仰、
背景相同:民族、籍贯、经历、职业、年龄
个性相投:兴趣、爱好、性格、气质 观点一致:传受两者对社会事务和面临的问 题看法一致、观点相同 利益一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受众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
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
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 受众的心理效应,是指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心理现 象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1
威信效应

是指传播者个人或群体的权威性、可信性对受众
的心理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为依据来理解和推断文本的涵义,这就是投射
效应。
10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在真实
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
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
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
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
11
表现

对已经有了定论的职业传播者和信息作品,几乎没 有人会再提相反的意见 规范人们接受行为的模式,使之成为一种接受习惯 某种一致性的群体行为能够形成接受“流行”


对那些真正富有独创意义的信息作品加以拒绝,从
而挫伤少数传播者探讨真理的积极性

抑制了受传者理解信息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12

由于有专重虚名、以貌取人、以衣取人的倾 向,因而会使人以偏概全,对认知对象作出 不够客观公正甚至十分错误的评价(扫帚星 作用)
9
投射效应

在接受活动中,当受传者处于相对封闭状态, 有关方面没有提供理解作品的参考信息,而接
受对象(讯息)本身又具有模糊、含混、多义的
特点,此时,受传者往往以自己的特性与心理
传播学研究认为,当受众把传播者或信息来源确 定在高权威性、高可靠性的位置上时,这种认定 就会转变为对信息内容的相信。
2
产生条件

在传播活动中,受众威信效应的产生主要取
决于传播者、传播机构或信息来源在受众心
目中的威望和地位,

这种威望和地位是由受众授予的,并且应是
可以证明的。
3
“名片”效应

是指传播者先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