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展决定了“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

“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

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

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1]这种基本矛盾,第一,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而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无产阶级,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的剥削。

第二,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对两个决不会的理解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思考

对两个决不会的理解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思考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个决不会”。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他的唯物史观作的精辟的概括,经常被人们引用来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的寿命和社会主义的前景的依据。

然而不得不指出,人们对“两个决不会”这一原理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分岐,由此对在目前条件下资本主义会不会灭亡、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也产生了不同的判断。

例如,有人这样理解“两个决不会”:一种社会形态,只要经济还能够发展(不管经济是怎样发展的),它就不会灭亡,也不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他们根据这种理解,再从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仍有所发展(有时还比较快)这一事实出发,得出结论:资本主义仍具有活力,马克思说的私有制的丧钟敲响了这一判断,为时过早,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条件至今还不成熟;相应地,他们认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搞早了,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人为地搞出来的,是“早产儿”,因而注定早晚要垮台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的演变就是一个证明。

由此还必然得出一个他们往往不愿直接了当地说出来的结论: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比俄国还落后,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比苏联还差,因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更是人为的,更是必然要垮台的。

对“两个决不会”作这样的理解以及由此推论出的政治结论是值得探讨的。

一、“两个决不会”的实质是指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是不是增长来解读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决不会”,说的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是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的一般规律性,它的实质是指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必须把“两个决不会”与同一篇文章里的另一段话统一起来理解。

在同一篇文章里,马克思在“两个决不会”这一论断的前面,还有一段也是人们熟知的、经常引用的话:“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试用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试用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治经济学批判 序 言》 中又提 出了“ 两个决不会” , 即: “ 无论 哪

个社会形态 , 在 它所能容纳 的全部生产 力发挥 出来 以前 ,
是决不会灭亡 的 ; 而新的更高 的生产关 系 , 在 它的物质存在 条件 在旧社会 的胎胞里成熟 以前 , 是决不会出现的。” I 2 ] “ 两个 必然” 和“ 两个 决不会 ” 有着 内在的联系 , 应该结合 起来加 以 理解。“ 两个必然” 和“ 两个决不会 ” 是对 资本 主义必然灭亡和 共产主义胜 利必然性 以及这种必 然性实现 的时间和条件 的 全面论述 。 前者讲 的是资本主义灭亡 和共产 主义胜利的客观 必然性 , 是根本 的方 面 ; 后 者讲 的是 这种必然性 实现 的时 间 和条件 , 它告诫 我们 , “ 两个必 然” 的实现需要相应 的客观条
治建设 的理 论 , 包括 民主政 治建设 的 目标 , 阐明 了“ 长期共 存、 互相监督 ” 的方针 , 提出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 的战略思
想等等。虽然 由于“ 左” 的思想 的影 响 , 中断 了探索适合社会 主义 的道路 , 有 许多思想 理论未被很 好地付诸 实 。“ 两个必然 ” 、

会重新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邓小平 同志提出了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的理论 。 从党的十六大开始 , 以党的十七大为标 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科学发展 阶段 。 党的十七大把 邓小平理论 、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 科学发展观整合为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 系。党的十八 大进一步指出: “ 坚定不移沿 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荭,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两个决不会 ” 是马克思恩格斯详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 特别是在对 资本主义社 会 的发展历 史过程进 行详细 的分 析 与批判之后得 出的重要结论。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著名论断的思考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著名论断的思考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著名论断的思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一个中心,一个基本点:不把马克思主义建设成为“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的国家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决不会”指的是社会主义不会像资本主义一样走向衰落,对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者决不能放弃信念;“两个必然”指的是坚定不移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不断实现最终建设中国共产主义的目标也是必然的。

一个坚定的信念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才能坚守革命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文明的国家有文明的制度,有人民自由的思想,并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模式.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建设一个文明的国家。

第二,要坚持“改革开放”,发挥政治体制改革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改革在调整政府职能、完善经济体制、强化社会管理、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不断实施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够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更加安居乐业、更加幸福美满。

最后,要坚持创新和发展的道路。

任何发展都需要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

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我国的经济提高、社会全面进步。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前行,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建设文明的祖国,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只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中国就一定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意义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意义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意义已经过去的20世纪,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说,是一个凯歌高奏与艰难挫折并存的世界。

世纪之初的俄国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一国独秀发展到多国实践,成为支配世界的强大力量。

但在本世纪之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巨大的挫折。

然而,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

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理论变成了现实社会制度的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之前的众多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萌芽。

但是,他们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他们的构想的社会实践不可避免地归于失败。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现象,揭示了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革命实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

此后,中国、古巴等国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与资本主义抗衡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标志着时代奔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潮流。

二、一时胜负在于力,历史成败在于理20世纪80末至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演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

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还来不及发育健全,必然出现各种失误和挫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我们坚信“两个必然”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看到它与“两个绝不会”是辨证的统一体。

“两个必然”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趋势;“两个绝不会”强调的是“两个必然”实现的条件,描绘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

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虽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要经历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这是由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

任何消极的、旧的事物,都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其生命力没有完全用尽之前,都将做垂死挣扎。

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如此,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才会被撑破,才会被一种更高级的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新的社会形态也才会出现。

资本主义作为旧事物,为了维护其生存,也必然要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大的框架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经常性的局部调整,从而使之仍能部分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当代资本主义内部关系的调整和一定时期的繁荣,正说明了这一点。

而任何新生事物在刚诞生的时候,都是十分弱小的,只有当它真正成熟起来之后,才能战胜旧事物,而成为世界的主宰。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力量还十分弱小,自身也存在着亟待完善的诸多缺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正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弱小和不成熟。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著名论断:“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产生的是自己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即“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后的结论。

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重要思想。

他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我的理解是:一、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发展完善有一个过程,且受到他们所处历史社会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的著名论断,是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高涨时期提出的。

是时,《共产党宣言》发表,其中充满了革命的激情煽动。

而“两个决不会”的论断的提出是在1859年1月,当时是欧洲工人运动低落的时期,“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是对前一个论断的补充。

马恩曾7次为《宣言》作序,对其中不成熟的观点加以改进。

《宣言》发表25年后,马克思在德文版序言中深刻地指出,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因此,《宣言》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反映出马克思学说在不同时期确有不同的表述。

这两个论断使我想起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必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必是现实的”。

前者是说规律的不可抗拒,后者则说理想的必然实现。

“两个决不会”说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可抗拒,“两个必然”则说的是理想社会的必然实现。

两者似乎是矛盾的,但又是在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中。

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意义论文

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意义论文

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的意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387-02摘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理论。

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科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的结论,即“两个必然”。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命题,都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者存在内在的高度统一,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深刻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坚定共产主义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坚定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过去,在“两个必然”的实现问题上,存在着一种盲目乐观的错误观点,认为资本主义马上就要灭亡,明天就可以进入社会主义。

这种错误的观点不仅导致工作上的许多失误,甚至当社会主义遇到挫折时,人们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信心,对“两个必然”的实现产生了怀疑。

纵观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无论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度,还是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都经历了错综复杂、曲折漫长的过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落后的剥削制度,创造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消灭阶级和阶级压迫,这必然是一个长期、艰苦和复杂的过程。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上春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2012211665)[摘要]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同时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原理。

因此正确认识“两个决不会”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它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各种变革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两个决不会”;理论、实践意义;当代启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作了精辟的概括,他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决不会”。

这个原理虽然提出已久,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

因此,在当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仍然主导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系的情况下,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两个决不会”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审视和看清两种不同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对我国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的由来及其认识1、“两个决不会”的由来在马克思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尚未完成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其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缺陷性和局限性,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他于1844年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在书中,他讲法、德两国的革命进行了比较,并得出结论说:“在法国,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础;在德国,全部接访视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条件。

在法国,全部自由必须由逐步解放的必然性产生;而在德国,却必须由这种足部解放的不可能性产生。

”[2]马克思在这里错误地认为,德国可以跳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至接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当然,再后来马克思与恩格斯亲自纠正了这种错误的认识:“当时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必然消灭、从而也使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必然颠覆的物质条件尚未在历史中、尚未在历史的运动中形成以前,即是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的政治统治,他的胜利也只能是暂时的。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5/4(打钩)班期末考试论文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两个必然”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就是无论哪一种社会主义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社会形态或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系统,在旧社会形态的胞胎里成熟以前也是绝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联系和区别“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分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数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

“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必然性”展开的。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致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和疑虑。

这些困惑和疑虑集中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制1度到底还有没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能不能成立,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

但是,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辩证统一及其重要意义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辩证统一及其重要意义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辩证统一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在总结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必然”的理论,该理论通常还表述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必然”理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

"可以说,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

“两个必然”的理论在当代遭到不少的曲解和挑战,对于这样一个直接关系到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和当代中国改革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当代实践的高度进行新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个绝不会”。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他的唯物史观做的精辟的概括,经常被人们引用来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前景的依据。

然而有人这样理解“两个绝不会”:一种社会形态,只要生产力还能够发展(不管生产力是怎样发展的),它就不会灭亡,也不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他们再从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仍有所发展(有时还比较快)这一事实出发,认为资本主义仍具有活力,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条件至今还不成熟;相应地,他们认为,俄国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人为地搞出来的,是“早产儿”,因而注定早晚要垮台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就是例证。

按此逻辑,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更不成熟,应该退回到资本主义去。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两个绝不会”的原理,科学地解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考

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考

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考摘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思想理论。

深刻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内涵,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念。

关键词: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的提出“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进而形成什么样的社会。

同时,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就会发生变革。

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人类社会注定要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科学结论。

但是欧洲1848年革命失败后,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资本主义的危机没有来临,无产阶级革命也没有发生,这一社会现实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有了更深邃的思考。

他们认识到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即使人们认识到了一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发展的阶段。

基于此认识,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撰写的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

这就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不同解读及启示解析

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不同解读及启示解析

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不同解读及启示“两个决不会”论断是学术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一段话的简要概括,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3页)如何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在不同的学者间存在理解的差异,甚至观点的对立。

一、当前国内关于“两个决不会”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存在以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把“两个决不会”看作是和“两个必然”高度统一的理论观点。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主流看法。

认为“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两个决不会”是服从于这个根本结论的一个论断。

如果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不能成立,整个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没有意义。

因此,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论断,是马克思“两个必然”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二者是统一的。

必须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联系起来思考,才能够全面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两个决不会”论断的理论实质。

(2)生产关系的消灭和另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都是以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为基础的。

这是单纯从生产力或经济角度理解“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观点。

有学者认为“两个决不会”的论断说明,一种生产关系的消灭和另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都是以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为基础的。

一种生产关系,当它还能容纳一定生产力从而还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时,它是决不会灭亡的,即使人为地把它“消灭”了,它也还会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复活”;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在没有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前,是建立不起来的,即使在某种情况下人为地把它强行建立起来,也是不巩固的,难以持久存在的。

如果政治上强制地维护这种生产关系,必然会造成生产力的停滞、倒退和破坏,付出惨痛的代价。

浅析“两个绝不会”的困境

浅析“两个绝不会”的困境

浅析“两个绝不会”的困境摘要:“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出自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对马克思主义表达的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对“两个绝不会”论断的研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例如与社会基本矛盾诸环节不相协调、忽略了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精神动因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两个绝不会”;困境;社会基本矛盾;精神动因“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但是,“两个绝不会”论断受到一些东西方学者的质疑,论断本身遭遇了困境,研究“两个绝不会”论断的困境,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当代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启示和帮助。

一、“两个绝不会”与社会基本矛盾诸环节不相协调“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里主要指生产力与社会形态(上层建筑)的关系,并重点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

而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生产工具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理论上应该是一致的。

按照马克思的论断来推导,在一种社会形态中,有代表这个社会形态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有对应的一种社会关系,此处我们主要指政治上层建筑。

但是历史发展并非完全如此,代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石器,对应石器时代;代表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铁器,对应铁器时代;代表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也是铁器,对应的仍然是铁器时代;代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蒸汽、电气和信息网络,对应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以及信息网络时代三个时代;代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电气和信息网络。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及重要意义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及重要意义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及重
要意义
刘柱海
【期刊名称】《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两个重要的思想理论。

它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它既是我们坚定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信念,同时又是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指针。

只有深刻理解"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科学内涵,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才不会盲目乐观和悲观失望。

【总页数】3页(P217-218,220)
【作者】刘柱海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3
【相关文献】
1.论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J], 朱海波;王岚
2.论“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现实意义 [J], 韩立娟
3.论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思想的发展 [J], 王一格
4.论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思想的发展 [J], 王一格;
5.论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重要思想 [J], 孙梦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摘要】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秘诀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风起云涌的历史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的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起到了启示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成功的道路,必须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关键词】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意义、启示、探索历程、成功的秘诀、马克思主义、发展、演变、历史贡献、结论、道路、精神。

1. 引言1.1 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是他在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规律时提出的重要概念。

这一原理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种现象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即资本主义不会把自己推向灭亡的边缘,也不会主动让位于社会主义。

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会利用一切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会自然地转向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正是在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的启示下取得的。

通过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个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走出的一条成功的道路。

早在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时,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逐渐总结出了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解读“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现实意义

解读“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现实意义

两个必然的正确性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2. 苏东剧变是历史在前进中的暂时的曲折;(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 结果,孕育着更大的发展条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 1997年10月20日在社会主义国家古巴首都召开的“面向2l世纪的社 会主义”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世界上97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组织的 212名代表一致认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灾难只能被解释为一种实 践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消亡。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的新路。(邓小平的论断:社 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可以计划)
同时美国社会面临的严重精神问题如贪婪的富有阶级日益加深的种族和贫困问题广泛的犯罪和暴力行为大规模的毒品文化流行社会上绝望情绪的内部滋生过度的性自由通过媒体大规模地传播道德败坏的世风日益弥漫的精神空虚感等等
解读“两个必然”和“两个绝 不会”的现实意义
刘亮、何博、朱枫、王雨楠、王小 杰、林午阳、于震维
两个必然
.
2.
3.
资本调控中的集中化和资本使用的社会本 位趋势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社会 的经济基础);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关系的改善(提高劳 动生产率,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管理日益民主化和内部政治日益民主化。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 和曲折性的统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前进性 和曲折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发展 道路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波浪起伏式的、螺旋式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 昭示了社会主义发 展的基本方向,“两个绝不会”则说明了社会主义发 展的曲折道路。
意义:
“两个绝不会”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 虽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 要经历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这是由新事物的产生 和旧事物的灭亡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任何消极 的、旧的事物,都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其生命 力没有完全用尽之前,都将做垂死挣扎。

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不同解读及启示解析

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不同解读及启示解析

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不同解读及启示解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不同解读及启示“两个决不会”论断是学术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一段话的简要概括,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3页)如何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在不同的学者间存在理解的差异,甚至观点的对立。

一、当前国内关于“两个决不会”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存在以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把“两个决不会”看作是和“两个必然”高度统一的理论观点。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主流看法。

认为“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两个决不会”是服从于这个根本结论的一个论断。

如果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不能成立,整个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没有意义。

因此,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论断,是马克思“两个必然”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二者是统一的。

必须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联系起来思考,才能够全面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两个决不会”论断的理论实质。

(2)生产关系的消灭和另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都是以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为基础的。

这是单纯从生产力或经济角度理解“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观点。

有学者认为“两个决不会”的论断说明,一种生产关系的消灭和另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都是以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为基础的。

一种生产关系,当它还能容纳一定生产力从而还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时,它是决不会灭亡的,即使人为地把它“消灭”了,它也还会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复活”;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在没有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前,是建立不起来的,即使在某种情况下人为地把它强行建立起来,也是不巩固的,难以持久存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用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作者:王萌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6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道路;更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通过结合马克思“两个决不会”原理,并且立足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进程、历史必然性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分析。

关键词:“两个决不会”;道路;历史意义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01-02历史实践的发展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与远大发展前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正是因为遵循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正确地把握了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深刻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理想的追求。

1.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造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酝酿。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标志着无产阶级争得民主,上升为领导阶级,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为了改造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党中央因此制定了“一化三改”政策,到1956年底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的改造过程为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实践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做了充分的理论酝酿。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前的准备。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以苏为鉴,开创新道路”。

二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的发表奠定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理论基础。

三是提出了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两个并举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是提出一些新经济政策、开放自由市场、提出“商品经济是个大学校”的思想等等。

五是提出了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包括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阐明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等等。

虽然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中断了探索适合社会主义的道路,有许多思想理论未被很好地付诸实践,但是这一阶段的许多宝贵思想都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

从1978年到党的十六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初级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从党的十六大开始,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科学发展阶段。

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后来,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绝不会成为现实。

“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恩格斯详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批判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2.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左”的思潮的泛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左”倾错误的总根源,就在于忽视了生产力,盲目地认为只有先进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没有认识到只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大发展。

邓小平同志正是在遵循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前提下,真正地体会到“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他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按国情办事,而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在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作用。

目前,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优于社会主义国家,一些人就盲目地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甚至鼓吹要发展资本主义,这种思想是极其幼稚的。

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明确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新事物(新的社会制度)与旧事物(旧的社会制度)经过长期地、反复地较量,旧事物的所有能量全部释放完之后,新生事物才可以真正确立、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至今已有几百年,而社会主义从理论产生到现在只有一百六十多年[3]。

正如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样,社会主义制度要战胜封建制度也要经历挫折和反复。

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发展与世界人类历史发展相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与十八大报告中“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赛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革易帜的邪路。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加倍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1.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沉痛的历史教训使我们明白,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倒退,停止和倒退都没有出路,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不动摇。

改革开放是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改革开放。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宽泛的容纳力,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应该借鉴资本主义合理的东西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一些资本主义因素,都是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由于不完全具备自己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实际上是一种“不够格”的社会主义[5]。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拿来应用。

”这也充分说明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的正确性与重要性。

2.举什么旗决定走什么路。

面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一些人开始认为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甚至主张把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套东西全部拿来为我门所用。

这种观点不仅是不懂历史的表现,更是不懂当代社会主义,不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现。

盲目地被资本主义的表面繁荣现象所迷惑,没有从中国的历史出发,也没有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现在走不通,以后肯定也走不通。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断提高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坚信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绝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相同,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通过对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深刻理解,我们必须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与旧事物进行斗争。

同时更要坚持“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积极利用资本主义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明精神成果。

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努力,社会主义制度最终会显示出其强大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会显示出其无比的优越性。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十八大报告中所倡导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3] 袁琳.论“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5):67.[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5] 皮乾坤.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铜仁学院学报,2008,(9):18.[责任编辑吴高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