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0041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Ⅱ)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 Science(Ⅱ)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分: 2.0适用对象: 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作物育种学等二、课程简介作物栽培学Ⅱ主要围绕南方(特别是广东省)栽培作物,如水稻、玉米(超甜玉米、糯玉米)、薯类(甘薯、马铃薯)、花生、甘蔗、烟草等大田农作物,从生产实际、特征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和措施与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系统的论述。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Ⅱof individual introduction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systematically the fe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ultural technology, cultural measures and its mechanism for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high efficiency ,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crops those were cultivated in south china, especiall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uch as rice, maize, potato, peanut, sugarcane, tobacco.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作物栽培学是农业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其课程性质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作物栽培学实验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验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本实验课是与《作物栽培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侧重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的实践过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农业实验的特点和熟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学会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目的和任务作物栽培学实验是一门既紧密配合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又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

通过实验中对预先设计处理或自行设计处理的作物个体(群体)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作物栽培理论的理解,掌握作物栽培学试验的手段,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与栽培措施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课程是农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实用性强、实践可操作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巩固和深化课堂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毕业生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2、主要要求(1)总体要求:要求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理论内容,系统掌握作物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熟悉作物形态特点、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农艺性状的考察与分析;了解作物栽培实验特点、技术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本课程介绍主要农作物播种材料(种子)的品质检验、植物学形态特征观察、幼穗(花芽)分化观察、作物田间长势长相诊断、作物播种和育苗移栽技术、产量测定、品种考查及实用技术田间实习等个人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

要求学生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的目的,操作要领和数据测量与处理方法;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认知、理解、操作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操作,亲自动手完成16个学时的实验,并认真按规范做好实验报告;实验后学生要对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科学真实地总结,并加以讨论。

(2)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气象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统计学、遗传学、病虫害防治。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学习预备
学习该课程前,学习者需要先了解一定的作物生产实践、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与施用、土壤耕作、 农业经济与管理等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和需水需肥规律;土壤、温、光、水、肥等条件 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产品品质的影响;调节、控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技术;高产优 质高效生态安全协调栽培原理和系统调控技术;以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清洁化为特征的现代作物栽培集成 技术。
所获荣誉
2000年,该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 2006年,该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一类精品课程。 2008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16年,该课程成为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7年12月26日,该课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教师简介
戴其根,男,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 张洪程,男,扬州大学教授,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 董桂春,男,扬州大学教授。 刘立军,男,扬州大学教授。 杨连新,男,扬州大学教授。 张祖建,男,扬州大学教授。 许轲,男,扬州大学教授。 朱新开,男,扬州大学教授。 陈德华,男,扬州大学教授。 张祥,男,扬州大学副教授。 冷锁虎,男,扬州大学教授。
作物栽培学
扬州大学建设的慕课
01 课程性质
03 学习预备 05 所获荣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02 课程简介 04 教学目标 06 教师简介
作物栽培学课程是扬州大学建设的慕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于2017年09月30日首次在中国大学 MOOC开课,授课教师是戴其根、张洪程、董桂春、刘立军、杨连新、张祖建、许轲、朱新开、陈德华、张祥、冷 锁虎、陆卫平、陆大雷、郭保卫等人。据2021年7月中国大学MOOC官显示,该课程已经开课8次。

《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1》教学大纲Crop Cultivation 1学时:64 学时学分:4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 0学时适用专业:农学课程代码:BK006016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产体系及其与环境、措施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产生系统,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人为措施的相互关系,并探讨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不断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它在作物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农业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

通过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应使学生能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掌握其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学会进行作物栽培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

这些学科各自都从作物生活和环境条件的某一侧面来研究与作物生产有关的某个方面,它们都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在作物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作物栽培学绝不是只综合运用或组装其它学科已有科学成果,而是它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栽培条件反应的规律和产量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行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与田间(试验田和大田)教学三结合的方法。

作物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作物栽培技术课程类别:职业技术课总学时:60,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40,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20适用对象:种子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耕作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着重作物栽培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

各论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水稻等作物为代表,讲授其播种、育苗与定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技术,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课堂采用启发式,主要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作物栽培技术是种子专业专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教学目的:通过对作物栽培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单元一作物栽培简介(一)目的与要求了解作物及作物栽培的概念,了解我国及世界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熟悉我国栽培作物的分布状况。

理解作物布局及立体种植的基本原理。

掌握作物的主要种植方式及立体种植技术。

(二)教学内容1.作物及作物栽培的概念与特点2.作物生产现状与展望3.我国栽培作物的分类与分布4.种植制度4.1 作物布局4.2作物的种植方式5.立体种植技术(三)实践环节实验一观察识别常见农作物,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为理论课,采用板书教学。

本次课在整门课程学习中占据引导学生入门和兴趣培养作用,提请学生给予充分的重视。

单元二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一)目的与要求了解谷类、豆类、薯类、油料及其他特种作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植物实验班学生全面了解作物栽培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调控关系、作物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及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分析作物生产管理中的问题,从事作物栽培学及相关关学科的科学研究。

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植物实验班学生在充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各个作物的栽培原理与技术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作物起源、分布与利用(2学时)第一节作物的起源1.作物的起源2.作物的传播习题要点:1.栽培作物的概念2.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第二节作物的分布1.世界栽培作物的分布2.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习题要点:1.主要栽培作物的起源2.主要栽培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与利用1.作物的分类2.作物的利用习题要点:1.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2.大田作物的主要类型本章重点、难点: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特征,大田作物的分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主要作物的起源地,理解主要作物的传播及空间分布特征,掌握作物的分类方法。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及形成与发展(6学时)第一节作物栽培学内涵与特征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栽培学的特征习题要点:1.作物栽培学的定义2.作物栽培学的特点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与作用1.作物栽培学的任务2.作物栽培学的作用习题要点: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节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1.作物栽培学发展历程2.作物栽培学发展前景3.作物栽培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习题要点:1.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史2.作物栽培学的拓展方向本章重点、难点:作物栽培学的内涵与特点,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及拓展方向。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了关于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基本理念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模式和评价等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灵活地组织教学。

讲解时要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注重实践。

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2)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1)作物及作物栽培学得概念;(2)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3)作物生产概况: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4)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沿革;(5)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难点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3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2)掌握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选修课34学时)(陈建军)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选修课34学时)(陈建军)

作物栽培学(34学时选修课)(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生育规律和产量形成机理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探讨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理论和措施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在作物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物栽培学可作为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阐述作物栽培学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南方几种主要作物的形态特征、生育特性和一般栽培方法及原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1. 掌握南方水稻、玉米、甘蔗、花生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

2. 理解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3. 了解几种主要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栽培的关键技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几种主要作物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形成规律及其高产优质栽培的关键技术。

教学难点: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栽培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课堂教学与田间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贯彻少而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70学时) 课堂讲授301. 作物概述 21.1 世界和我国粮食现状以及我国的对策了解 11.2 作物的分类及特征掌握 12. 水稻102.1 我国水稻分区与稻种起源及分类了解 22.2 水稻品种的光温反应特性及其应用了解 22.3 水稻的生育过程理解 12.4 水稻产量的形成掌握 12.5 水稻栽培技术掌握 43. 玉米 63.1 玉米概述了解 13.2 玉米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了解 33.3 玉米栽培技术4. 甘蔗4.1 概述4.2 甘蔗的生物学基础4.3 甘蔗栽培技术4.4 收获与贮运5. 花生5.1 概述5.2 花生生物学基础5.3 花生栽培技术5.4 秋植花生实验几种主要作物形态结构特征的识别掌握了解理解掌握理解了解理解掌握理解2612216122144五. 考试范围与题型1. 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1)作物概述5~10%(2)水稻25~30%(3)玉米20~25%(4)甘蔗(5)花生2.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20~25% 20~25%(1)名词解释10~15%(2)选择题20~25%(3)简答题30~40%(4)论述题30%六. 教材与参考资料1. 教材:苏广达主编. 2000. 作物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 参考资料:(1) 刁操铨主编. 1994. 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 中国农业出版社,(2) 杨文钰主编. 2003.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 中国农业出版社(3) 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 1986.中国稻作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撰写人:陈建军审核人:梁计南)。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共56学时)1绪论(7学时)介绍课程的性质、地位及任务;作物的概念与分类;作物栽培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1.1作物栽培的概念与地位1.1.1农业的定义与内涵1.1.2作物与种植业的概念1.1.3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性质与任务1.2 作物的概念和分类1.2.1 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类1.2.2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1.2.3 根据植物科、属、种分类1.2.4 发展中的特种作物1.3 作物栽培学的历史与现状1.3.1作物栽培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1.3.2作物栽培学的建立与发展1.3.3 20世纪作物栽培学科的主要成就1.4作物栽培科学技术的未来方向1.4.1优质高产栽培1.4.2省工、省力、节本型、持续高效栽培1.4.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1.4.4设施栽培1.4.5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1.4.6信息化栽培第二章水稻(8学时)本章重点:水稻三性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育秧技术,需水需肥特性与肥水管理技术。

2.1 概述2.1.1 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上的意义2.1.2 水稻生产概况2.1.3 我国水稻的分区2.1.4 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2.2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2.1 稻的起源与分类2.2.2 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2.2.3 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2.3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2.3.1 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3.2 水稻产量形成模式与品种源库类型2.3.3 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2.4 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2.4.1 稻米品质及其评定方法2.4.2 稻米品质的形成2.4.3 稻米品质的调控2.4.4 稻米品质的保优贮藏方法与技术2.5 水稻基本栽培技术2.5.1 育秧2.5.2 稻田耕整、种植密度与移栽2.5.3 水稻营养与施肥2.5.4 稻田的水分管理2.5.5 稻田诊断与管理2.6 水稻其他栽培方式与技术2.6.1 水稻抛秧栽培2.6.2 水稻机械栽插栽培2.6.3 水稻直播栽培2.6.4 再生稻栽培2.6.5 水稻旱种栽培2.6.6 水稻清洁栽培2.6.7 发展中的栽培技术第三章小麦与大麦(6学时)本章重点:小麦与大麦的生育阶段、温光反应特性及在生产上的应用,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小麦需水需肥特性与肥水管理技术。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为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各类主要作物的基本栽培实践技能,了解各类主要作物的研究动态,为学生今后从事具体的农作物新品种栽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能够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了解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掌握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了解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

【讲授内容】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第二章小麦目的要求】1.了解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掌握小麦的栽培技术。

讲授内容】1.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小麦的栽培技术;5.北方小麦几种专项栽培技术。

第三章其它麦类作物目的要求】1.掌握大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2.掌握燕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3.掌握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4.掌握小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509B1学时:80 学分:5适用对象:农学专业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遗传学考核要求: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董钻沈秀瑛王伯伦主编,《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官春云主编,《现代作物栽培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杨文钰屠乃美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刘選浩主编,《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官春云主编,优质油菜生理生态和现代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郭庆法主编,中国玉米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93刘国顺,烟草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作物栽培学,自从高等农业院校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农学专业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

其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安全、生态目的。

该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直接为作物生产实践服务。

作物栽培学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即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总论讲述作物栽培的一般知识、基本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栽培技术措施。

各论主要讲授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栽培调控的途径和措施。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作物栽培学是古老的且内容不断更新的科学,从生产实际而言,人们栽培作物的种类和品种是丰富多彩的,栽培环境和条件是千变万化的,栽培措施和技术又是灵活多样的,这些正是总论要讲述的。

总论与各论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总论是基础、是铺垫,学了总论,再学各论,要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作物栽培学实验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验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验大纲一、实验课的性质与任务该实验内容附属于《作物栽培学》,它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侧重于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的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该实验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进行作物生产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作物栽培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关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甘薯等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与功能;熟悉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穗分化过程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认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甘薯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长势长相,学会其田间诊断和测产方法。

三、实验大纲基本内容实验一大田主要作物形态识别实验二作物群体结构动态观察及测定实验三整地质量检验实验四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技术实验五作物播前播种材料处理实验六小麦越冬前田间诊断实验七小麦分蘖习性观察实验八小麦幼穗分化观察实验九小麦估产及成熟期考种实验十小麦品质测定实验十一玉米形态特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十二水稻的植物学特征及籼、粳、糯稻的识别实验十三水稻秧苗素质考察实验十四稻米品质鉴定实验十五大豆类型及结荚习性观察实验十六甘薯脱毒薯苗培育实验十七甘薯、马铃薯淀粉含量测定实验十八油菜形态特征观察及三类型的识别实验十九油菜种子粗脂肪及芥酸含量的测定实验二十棉花形态特征观察及栽培棉种的识别实验二十一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实验二十二棉花蕾期田间诊断实验二十三棉花经济性状考查及棉田估产实验二十四棉纤维质量测定实验二十五麻类作物形态特征的观察与识别实验二十六麻类作物纤维品质的简易测定实验二十七甘蔗形态观察及含糖量等工艺成熟度测定实验二十八花生植株性状经济性状的考察实验二十九花生品质成分分析实验三十烟草化学成分分析及烘烤技术实验三十一主要绿肥及饲料作物的识别四、教学方式及课程考核办法本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讲授和实践课同时进行,以便加强学生的学习和认识。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

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教学大纲一、适用对象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技术原理及措施效应等,并用于指导实践,服务于生产,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70~80学时。

四、学分4学分。

五、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物的分类分布、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2、了解作物的种植制度3、了解作物栽培的主要环节4、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生产的方针、政策等5、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6、基本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7、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措施(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认识不同类型作物的形态特征2、能正确使用农作物实验室的常用仪器设备3、熟练进行当地主要农作物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4、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播种(育秧、育苗)技术和移栽技术5、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田间看苗诊断和管理技术6、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预测和品质评定技术7、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收获技术8、基本具备拟定农作物生产计划和撰写总结的能力9、基本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六、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作物栽培技术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作物栽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通过模块与项目工作任务的有机组合,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1011101适用专业:适用于农学专业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六学期总学时:116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100学时,实验课学时16学时,实践课学时12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着重作物栽培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

各论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2、地位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它的任务,是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技术,阐明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综合研究农作物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实现在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

3、总体要求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初步具备制订大面积作物生产的技术措施,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还设有实验课和田间教学实践课,以加深理解学习实验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服务。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要求在修完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后开设此课程。

5、修订的依据本大纲修订主要依据2003年制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进行。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总论1、教学目的:总论详细阐述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特性、产量与品质的形成过程,作物栽培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目的使学生了解“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辨证关系,全面了解作物栽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2、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的起源及分类及我国种植业分区一、作物的概念二、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三、作物分类四、我国种植业分区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栽培研究法第三节作物生长发育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二、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三、作物生育的一般进程和器官同伸关系第四节作物群体及其结构一、作物群体二、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与光能利用三、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影响因素第五节作物的产量和产量潜力一、作物的产量及产量的形成二、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三、作物的产量潜力第六节作物产品的品质及形成一、作物产品的品质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的因素三、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3、本章的基本要求:明确本章各节内容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了解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和我国的种植业分区及作物栽培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群体发展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认识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机理、作物的产量潜力、障碍产量的品质提高的因素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途径。

4、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本章的教学了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群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和影响作物群体物质生产因素;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途径。

(2)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作物生育的一般进程和器官同伸关系;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与光能利用;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

5、自学指导:参考文书:郑培尧杨守仁作物栽培学概论沈秀英董钻作物栽培学总论于立河李金峰等粮食作物栽培学第二章小麦栽培1、教学目的:通过对春小麦植物解剖学、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生理学基础的重点讲解为学生掌握春小麦现代化栽培技术铺建良好的平台,通过主要栽培组件的精要讲解为学生以后的科学研究、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2、教学内容:绪论一、起源二、进化三、小麦的分布情况四、栽培区划第一节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小麦的一生二、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三、种子构成及萌发出苗四、小麦的根系五、分蘖与成穗六、小麦的茎七、小麦的叶八、结实器官的形成九、开花与结实第二节小麦的品种与利用一、春小麦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二、黑龙江省小麦生态类型种类三、小麦生态类型与光温反应型的关系第三节几项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一、合理轮作是小麦高产前提二、提高整地质量是小麦高产的基础三、科学施肥是小麦高产的关键四、合理密植是小麦高产的保证第四节小麦品质一、小麦籽粒品质及提高品质的意义二、栽培技术与小麦品质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学生掌握春小麦的植物解剖学基础,对于小麦的各个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动态有所掌握,为以后学习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春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生理学基础较好的掌握,只有对生长的原理精通的掌握才可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栽培组件的设计和生长的人工调控;最后介绍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各个组件以及生长生产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的调控手段。

4、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重要集中在三个部分:第一,小麦的植物解剖学基础;第二,小麦生长的生物学规律和栽培的生理学基础;第三,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主要组件。

5、自学指导:自学参考书:[1] 星川清等. 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 余松烈. 山东小麦.农业出版社,1990[3] 王缨、戚昌瀚. 作物栽培学通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4] 杨守仁、郑丕尧. 作物栽培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5] 山东农业大学主编. 作物栽陪学(北方本,上册).农业出版社,1980[6] 王树安等. 作物栽培各论(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第三章水稻栽培第一节绪论(概述)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水稻生产概况;水稻植株体形成过程、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水稻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水稻在我国及我省的发展前景。

2、教学内容:一、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1、水稻种植面积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位置;2、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3、水稻生产副产品用途极广;4、稻田养殖等对人们生活改善很重要;二、种稻条件与水稻的生产潜力1、水分条件2、温度条件3、水稻的生产潜力三、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一)世界水稻生产概况(二)中国水稻生产概况1、种稻历史悠久2、种植区域辽阔3、品种繁多4、经验丰富(三)黑龙江省及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3、教学重点与难点:1、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2、种稻条件3、水稻的生产潜力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我国水稻种植区域的划分情况及其区域特点第二节栽培稻的分类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栽培稻的类型划分及划分标准。

2、教学内容:一、栽培稻的祖先与起源地1、栽培稻在植物学分类上的地位;2、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的区别及起源地;3、普通栽培稻的祖先与起源地,普通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关系;二、普通栽培稻的类型划分与划分依据1、籼稻与粳稻;2、早、中、晚稻群;3、水稻、陆稻、深水稻、浮水稻;4、粘稻、糯稻3、教学重点与难点:1、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关系;2、栽培稻(普通栽培稻)的类型划分与划分依据;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栽培稻的各类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节水稻的生长发育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稻生长发育的相关概念与内涵;2、教学内容:一、水稻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水稻生育期2、水稻生育时期二、水稻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三、水稻生长发育类型;四、水稻的生长发育特点;(补充内容)3、教学重点与难点:1、水稻的生育期概念;2、水稻三性及其应用;3、水稻三种生长发育类型的区别与联系;4、水稻生长发育特点;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划分方式第四节稻的器官建成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稻的器官建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期为栽培技术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2、教学内容:一、种子萌动和幼苗生长;1、种子萌动的过程和条件;2、幼苗生长的特点和条件;二、叶的生长;1、叶的形态结构;2、叶的生长发育规律;3、叶的功能;4、叶片长、宽、寿命与叶态;5、叶生长与发育的条件;三、分蘖的生长;1、何为分蘖;2、分蘖生长发育规律;3、田间群体茎数动态;4、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5、分蘖发生的条件;四、根的生长;1、根的种类;2、根的发生规律;3、影响根系生长与发育的条件;4、黑根及其防治;五、茎的生长;1、茎的结构;2、茎的分化发生规律;3、茎的生长与倒伏;六、穗的生长;1、穗的结构;2、穗分化发育规律;3、外部形态鉴定;4、幼穗分化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七、抽穗、开花、灌浆、结实;1、水稻抽穗、开花;2、水稻灌浆、结实;3、水稻成熟过程;4、灌浆结实与环境条件;5、水稻空秕率的形成与防治;3、教学重点与难点:1、水稻幼苗生长的特点;2、水稻叶的功能及叶的生长发育规律;3、分蘖发生规律、田间群体茎数动态及有效分蘖的判断;4、黑根及其防治;5、茎的发生规律与倒伏;6、幼穗分化的外部形态鉴定;7、影响水稻灌浆结实的因素;8、导致空秕粒形成的原因及预防;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第五节水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1、教学目的:通过讲解水稻产量类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生产技术体系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2、教学内容:一、水稻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二、水稻的产量构成与产量构成因素;三、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3、教学重点与难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产量形成第六节水稻的施肥与灌溉技术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稻的吸肥规律及水分需求规律,为合理施肥、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2、教学内容:一、水稻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二、水稻需水规律及灌溉技术3、教学重点与难点:1、水稻需肥规律;2、水稻需水规律;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的施肥技术与灌溉技术;第七节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教学目的:通过讲解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生产力分析,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技术体系的创建找到切入点。

2、教学内容:一、苗床制作,建设规范化秧田;二、种子处理与准备;三、秧田管理;四、移栽技术;五、本田管理(水、肥、植保技术)3、教学重点与难点:1、水稻苗床管理;2、水稻本田管理;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栽培技术第四章玉米栽培1、教学目的:介绍玉米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玉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掌握玉米科学施肥方法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