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
关于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点梳理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三)从现代人的进化看木石复合工具的历史价值(初稿)

(三)从现代人的进化看木石复合工具的历史价值(初稿)

从现代人的进化看木石复合工具的历史意义——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之三陈明远金岷彬(B.Jinmin)【内容摘要】在生物进化史上,黑猩猩就开始能利用树枝和石块制作简易的工具。

此后,能人与猿人(直立人)都会同时使用单一的木质工具和石质工具,如木棒、手斧等,这是“木器和石器并用”时期。

到现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时期,开始发明“木石复合工具”——木柄石斧、投枪、木柄镰、弓箭、石网坠渔网、细石器镶嵌复合器等,弓箭这一远射程狩猎和战斗工具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晚期智人即新人又发明了用石燧、木燧取火的技术。

这些都表明新人的智力发生了飞跃突变,加速了氏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本文作者建议用术语“木-石器时代的木石并用时期”代替旧石器时期(Palaeolithic period)表示人类进化的能人与猿人(直立人)阶段;而用“木-石器时代的木石复合工具时期”代替中石器和细石器时期(Mesolithic and Microlithic periods)表示人类进化的现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阶段。

【关键词】木质工具石质工具木石复合工具猿人(直立人)现代人(晚期智人)【作者简介】陈明远,原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人文学者。

现居北京。

金岷彬(B.Jinmin),旅美学者,现居普林斯顿。

——————————————————人类和现代人的起源问题“从猿到人”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难题。

【注1】这个难题有两个方面,就是“人科的起源”和“现代人(智人)的起源”。

关于第一个大难题,百年来学术界已逐步达成共识:人科的共同祖先,在大约7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从南非和东非出土了大量南方古猿和人属的化石,特别是最近两年在东非发现了许多400到700万年之间的人科化石,充分而有力地证实了人类的“非洲起源说”。

关于第二个大难题,学术界目前仍存在争议。

人类学家应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检测各种古猿化石和人类化石的结构与成分,从而确定它们的距今年代;遗传学家则应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现代人类、各种猿类及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之间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别和变异速度,从而计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课文知识点解析全析提示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中国的农业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这一时期的农业被称为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业经济发展而来的。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都起源于驯化。

早期人类在采集的实践中,发现一些植物一岁一枯荣,知道按期采集它的果实、根、茎充饥;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这些植物的方法;在植物的栽培中,不断淘汰不满意的物种,保留一些优质品种,使这些品种不断优化。

我国原始农业是从多个中心起源而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2.早期农业格局: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摇篮。

北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半坡遗址,以旱地作物粟和半地穴式房屋为标志,南方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遗址,以湿地作物水稻和干栏式建筑为标志。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南方与北方在各自的传播和扩展中相互交融。

想一想: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解答:气候不同。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说明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3.畜牧业的产生:我国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

当时的主要作物有黍、稷、麦、稻、豆等,习称“五谷”,据甲骨文和诗经的记载,这些在我国商周时期都已经种植。

随着农业的发展,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为了补充食物,时常有意将一些幼小的野生动物带回家中饲养,逐渐发现有些动物可以饲养成对人类有用的家畜,比如耕作的牛、拉车的马等。

这就是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早期饲养的家畜主要有马、牛、羊、鸡、狗、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艰辛历程。

黄河流域因干旱而种植黍、粟等耐旱作物,长江流域因湿润而种植水稻,由此形成了我国旱地和水田两大耕作技术体系。

耒旁字与耒文化

耒旁字与耒文化

外文学院英师4班区玲玲耒旁字与耒文化摘要:本文从蕴含了耒文化意义内涵的耒旁字出发,根据字型构造、意义阐释方面统计考察,从侧面应证了耒在古代农业生产占据重要地位,继而结合古代社会生活,通过探索耒作为农器方面的功能,梳理耒文化的发展脉络,揭开耒文化的发展面纱。

关键词:耒旁字、耒文化、传统农业、农具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起源可追溯到先秦。

它从树枝制作而成的一种二分叉形的翻土工具发展为木耒,再逐步演变为石耒,铜耒与铁耒。

耒的演变发展过程应证了耒在古代农业生产占据重要地位。

“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

耒耜的发明开创了汉族农耕文化——独特的耒文化,而耒旁字则记录并传递着耒文化。

随着时代的更迭,时间的推移,农具革新日新月异,耒这一农具与现代日常生活的联系减弱,但农具与农业依然占据现代大规模生产的部分资源。

因此,研究耒旁字与耒文化,对于了解汉民族的文化源流,理解耒旁字所蕴含的耒文化,感受其中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往的研究近年来,学者对于传统农具的关注度逐年上升,文献数量逐年增加。

研究成果主要分为:论文类研究成果和工具书类研究成果。

但对于“耒旁字与耒文化”甚至“耒部字与耒文化”这命题,文章甚少,仅在少部分文献中略有提及,不过作为书的一小部分,内容较为笼统,并不细致,没有形成系统。

且大部分文献侧重中国传统农具的种类及其中对农业贡献极大的铁制农具的研究,鲜有耒文化的研究。

(一)工具书类研究成果早在汉代,许慎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五百四十个部首,按部首将汉字归类,《说文解字》成为后代字典辞书编撰者的范本。

许慎将“耒”列为一个部首,并解释了耒的本义:“耒,手耕曲木也。

”此后的《康熙字典》《辞海》《辞源》《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均立“耒”部。

后编的字典不断扩充着耒字的义项和词条,使“耒”字的内涵逐渐丰富。

(二)专著类研究成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事任何生产都离不开工具。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案考纲展示:(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手工业的发展。

热点提示:(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概况;(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田园风情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③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思考] 古代耕作工具图图1 图2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有何重要变化?这一变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提示:变化:图1反映的是西汉的二牛一人犁耕法,图2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出现的曲辕犁,反映了古代耕作工具的进步,由于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意义: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

2.农耕技术(1)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②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耕作制度: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3)水利灌溉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点拨]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三农问题修改2

三农问题修改2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 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 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关键提示 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 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 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 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农副产品成为商 品。
4.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 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 组织形式。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严 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 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 剧下降。 关键提示 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5.“文化大革命”时期 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 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 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 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
3.抗战时期,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 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 满地。国民政府推行“经济统制”政策,在 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 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 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 等地开荒成绩显著。 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肆 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 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也严重打击了 中国农业。这时期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整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整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整合【阶段特征】先秦时期是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政治上:早期国家出现,形成以“家国一体”、借助神权强化王权、权力未高度集中、等级严格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经济上:由渔猎采集向农耕经济发展,青铜时代,生产工具金石并用,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适应了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工商业由官府垄断;文化上:从夏商到西周,鬼神崇拜相对淡化,提出敬天保民的人文思想;在官府,贵族通过教授礼乐维护等级秩序。

【知识梳理】:主干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1.概念: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性遗址:①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

②代表性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3.生产生活现状:①能以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

②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③已经学会用火。

【考点】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的特点及说明的问题?(1)特点:①分布区域广泛;②大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的平原地带;③分布区域的自然条件较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等。

(2)说明:①中华文明起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②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二)新石器时代1.概念: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时间及主要代表:距今约1万年前;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

主要代表:①距今约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作物。

②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的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③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

④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3.生产与生活:已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4.主要特征:早期:打磨结合制作石器、陶器、农业起源,饲养家畜、修建村落。

人类的第一个时代是木石器时代修改二稿

人类的第一个时代是木石器时代修改二稿

人类的第一个时代是木-石器时代——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之一陈明远金岷彬(B.Jinmin)【内容摘要】在史前史三分期的第一个时代,木质工具跟石质工具同等重要、同时发展,而且经常并用——木头及石头结合起来的复合型工具,发挥了比简单石质工具更强力和重要的作用。

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木质非常容易腐烂,所以木器或复合工具的木质部分遗物的留存极少;但是考古学提供了原始社会曾使用木制工具的一些证据;人类学的调查研究,也提供了先民曾普遍使用木器的旁证。

石器的制作,有时反而需要由木器来进行加工,如“软锤技术”就是一种用木棒打制石片的方法。

原始社会的先民最初是将木器及石器并用,后来发展到同一件工具上同时采用石质及木质材料,成为木石复合工具。

实际例证之一就是从手斧到石斧的演化。

细小石器是随着木石复合工具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如果没有时代更早的木石复合工具的发明,也就不可能有为镶嵌使用的细小石器出现;木石复合工具有:用细小石片镶嵌在木柄上的刀刃、匕首、枪头、箭头、刮刀、刻刀、木石锥子、木石锤子、尖形器、钻孔器、刮削器、切割器等等。

弓箭是人类技术的一大发明创造,也是木石复合工具的一个典型;原始纺织器械是木石复合工具的又一个例证;捕鱼业——装有石网坠的渔网以及用细石器组成的倒刺和尖头的鱼叉,也属于木石复合工具之列。

由此加工而成的木制住房及车船交通工具等等,为人类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直影响到现代。

总之,人类进化到智人(现代人)以后的数十万年间,“木石复合工具”起了重大历史作用。

远古从来没有过一个只单独使用木器不用石器、或者只单独使用石器而不用木器的历史时代。

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Wood- Stone Age”(代替过去所谓旧石器及中石器时代Palaeolithic and Mesolithic periods),加上“陶器时代Pottery Age”(代替过去所谓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

农具的发展史

农具的发展史

农具的发展史农具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史又是农业文明的缩影。

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到机械化农业时代的现代农具,人们一步步改进着农具的设计和使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1. 原始社会农具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农具主要是采集和打猎用的石器,能够帮助人们种植和移栽的比较简单的木制工具也出现了。

这些农具虽然简单,但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它们是必不可少的。

2. 农业时代农具随着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农具也出现了显著的进步。

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锄头、镰刀等工具进行农业生产,这些农具大大简化了耕作的流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 水利工程和农具农业生产虽然有了农具的帮助,但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仍然需要一些水利设施的协助。

水利工程包括水坝、排灌渠道、灌溉设施等,这些设施为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便利。

与此同时,农具的发展也紧密跟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1)水车。

水车是一种利用水力驱动的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排灌和提升各种物品的领域。

它的出现为水利工程的推广提供了方便。

2)犁。

犁是一种耕作工具,其在原始社会时代的基础上得到了改良。

在水力驱动的犁的条件下,劳作力得到了极大释放,耕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4. 机械化农具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不断地改进农具,设计了更为高效、便利,易操纵的机械农具。

如今,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大规模化与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现代化的拖拉机成为了农业生产的符号,它能够完成耕作、播种、收割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代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步。

总的来说,农具的发展史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历程。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化,人们对于农具的改进和不断创新,为农业的生产力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农具的升级换代仍将以人类农业生产的需求为导向,向更加高效和便利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农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农具发展史引言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国家,古代农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农具是农民耕作的工具,对于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简单的石器工具到后来的铜器、铁器和其他农具的出现,展示了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传承。

新石器时代的农具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石器农具进行耕作。

这些农具主要由石头制成,包括石锄、石镰、石耙等。

这些农具简单粗糙,制作工艺落后,但为古代农民提供了基本的耕作工具。

石耙用于平整土地,石锄用于翻地和除草,石镰用于割取庄稼。

这些石器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耕作效率,为早期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铜时代的农具青铜时代是中国农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青铜时代,人们开始使用铜制农具,这些农具相比石器农具更加坚固耐用。

铜制农具包括铜锄、铜镰、铜耙等,使用铜制农具可以更加轻松地完成农业生产工作。

铜制农具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推动了金属冶炼和加工技术的发展。

铁器时代的农具与铜器相比,铁器具有更高的硬度和耐用性。

铁器的使用标志着农具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铁制农具包括铁锄、铁镰、铁耙等,这些农具更加锋利、结实,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农业生产需求。

铁器的广泛使用也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和农具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农具的出现除了传统的石、铜、铁制农具外,古代中国还发明了许多其他类型的农具,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犁犁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农具,用于耕地。

早期的犁多采用木材制作,后来逐渐发展出铁犁。

铁犁相比木犁更加坚固,能够更好地犁耕土地,提高土地的透气性和肥力。

播种机古代中国发明了一种叫做播种机的农具。

播种机可以自动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农田中,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减少了人工撒种的劳动强度。

水车水车是古代中国农民在旱季灌溉用的一种设备。

水车利用水力原理提供动力,将地下水或近距离的河水引入农田,满足作物的灌溉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高中历史必修试题《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与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试题《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与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试题《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与答案自主预习新知导学知识点一农业工具的变化1.耕作工具(1)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演变过程(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2.灌溉工具: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____________进行灌溉。

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________,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朝出现了_________,借助________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豢养驯化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

【自主思考】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取代石器锄耕,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知识点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纺织工具(1)古代中国①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__________缝制兽皮。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________________作为纺线工具。

③汉朝: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

当时,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___________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④元朝:元朝以后,___________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制陶工具: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等。

(1)人们最初用______________的方式来制造陶器,由于用手工控制形状,陶器的圆度并不理想。

(2)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________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而且能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

(3)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________中。

(4)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________。

3.金属冶炼工具知识点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家庭式劳作: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农业发展历程农耕具

农业发展历程农耕具

农业发展历程农耕具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耕具的使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耕具的不断改进与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下面将对农业发展历程中的农耕具进行简要介绍。

古代农耕具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手工工具,如石锄、木耒等。

这些工具能够较为有效地开垦土地、翻耕泥土,为作物的种植提供了基本条件。

然而,这些手工工具存在施力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研制出了更加高效的农耕具。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发明了木犁,它能够更加深入地犁耕土地,提高了犁耕的效率。

古希腊人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发明了旋耕机,进一步提高了耕作效率和收获。

到了中世纪,欧洲出现了农业革命。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复杂的农耕具,如犁车、耕牛等。

这些农耕具改变了人们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民能够在大规模耕作的同时减轻体力劳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到了近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农耕具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蒸汽机的发明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动力支持,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20世纪初,内燃机的应用使农耕具进一步提升了效率和生产力。

农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设备的普及,使农民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农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农耕具也在不断地创新与更新。

现代农耕具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如精准农业技术、卫星导航等,使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和现代化。

总之,农耕具在农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古代简单的手工工具到现代高科技的农耕设备,农耕具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学习实践】高二历史会考复习知识点(必修二)

【学习实践】高二历史会考复习知识点(必修二)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知识点(必修二)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唐代曲辕犁。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

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内容摘要】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史前“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和耜。

“农业革命”时期,农具的种类分为农耕用具、收割用具和加工用具三类。

农耕类有耒、耜、锄、铲等;收割类有刀、至、镰、柌等;加工类有杵、臼、柫等,有些是木制,有些是石制,而大多演化为木石复合工具。

在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了一批留存在远古土层中的木制农具的痕迹,而且,近年来出土了远古农具耒耜等考古实物。

民族学调查也为研究远古农具耒耜等提供了许多旁证资料。

考古发掘出的磨制石器刀、斧和斤(斫、斨),大多装有木柄,是古代狩猎、格斗、切割的武器,又是伐木、砍柴、斨材的工具;到“农业革命”时期,加工木石复合农具是磨制石器最基本的功能类型。

此外,先民还发明了木石复合的汲水灌溉农具——桔槔等。

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wood- stone age)。

【关键词】农业革命;木石复合农具;耒耜;臿;杵臼;桔槔;斧;斤;犁。

【作者简介】陈明远,人文学者,现居北京。

金岷彬,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美国普林斯顿。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原始农业的出现,起初仅作为采集、渔猎活动的补充而已,在先民生活中,并不占有非常突出的经济地位。

后来木石复合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柴尔德和布雷伍德把史前农业的发明称为“农业革命”,首先指出农业在史前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1],然而这个“农业革命”不是一下子产生的突发事件,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

后人在考古与历史研究中才把“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加以联系。

由此产生一个重要问题:最初的农具究竟跟石器有多大关联?远古农业常用的专门的“农具”究竟是怎样的?农业革命常用的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史前农具的基本形式,通常主体部分是木制、以木柄装上轻便的石质或骨质刃口(后代定型时主要是铁片头),不可能整体都由石质构成。

二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农具_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农具_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农具_西师大版农具,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

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宽敞,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

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畴与局限性。

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奉献。

差不多含义编辑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现时期的农具—石磨业分为植物栽培(耕作、种植)和动物饲养(养殖)两大类。

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

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活,一个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

古代传奇最先显现的农具是耒耜。

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能够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小农具中国使用小农具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已有耕翻土壤用的石器农具。

战国时代有了锄、镰、铲、锸(即锹)、䦆等多种铁制小农具。

以后依照各地的自然气候、土壤性质、作物种类、耕作栽培技术、使用者操作适应和社会经济条件,又不断地有所制造、改进,有些至今仍在大量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小农具在复原和进展农业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小农具的年平均产量达4~5亿件,其中铁制小农具约占2/3,最常用的锨、镐、锄、镰4种,占铁制小农具的一半以上。

一些优质小农具还远销世界各地。

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小农具的材料、制造工艺和使用性能也正在进一步提高。

中国应用较广的几种小农具的结构、性能如下述。

分类介绍锨有铁锨和木锨两种。

铁锨一样用于铲土、开沟、作畦埂、调制肥料、撒土、撒肥、装卸砂石等作业。

锨头形状有矩形、圆弧肩形、尖圆弧形等,刃口呈直线形或尖圆形。

木锨又称木杴或扬杴,锨头由木板或三合板制成,多为矩形,用于扬场、晒场翻谷等作业。

初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

初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

初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1.春秋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农业产量的提高【答案】A【解析】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意味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2.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B.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C.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D.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答案】C【解析】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出现统治秩序的变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得以实现;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了政治进步,各国为提升国力进行争霸战争,纷纷改革政治经济制度。

故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是错误的。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准许土地自由买卖【答案】B【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4.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是在A.商朝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答案】B【解析】在西周以前,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主要是木石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铁器和牛耕得到广泛推广,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5.(10分)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评……材料二: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据此回答(3)(4)两小题:(1)“商君”是谁?材料一主要记载了他的什么活动?他的这一活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3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改革内容?这次改革历史上称为什么?它主要吸纳哪个国家的文化精华?(3分)(3)北魏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是通过哪一历史事件完成的?这次民族大融合主要促进了哪两个民族间的融合?(3分)(4)我们肯定(3)问中的这一历史事件,主要是因为它( )(1分)A.得到了汉族地区的支持 B.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贵族的统治地位【答案】(1)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秦国从此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3分)(2)日本;大化改新;中国(或唐朝、隋唐)(3分)(3)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和汉族(3分)(4) B (1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农耕老物件介绍

农耕老物件介绍

农耕老物件介绍农耕老物件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见证,它们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农耕文化的传承。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农耕老物件,让我们一起感受农民们的辛劳与智慧。

一、犁铧犁铧是农耕中最常见的工具之一,它是由犁身和铧铲组成的。

犁身通常由木材制成,而铧铲则是由铁制成的。

农民们用犁铧耕地时,将犁身插入土地中,用铧铲刨开土壤,翻耕土地,使土地更加松软,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犁铧是农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代表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土地的热爱。

二、石磨石磨是一种传统的农耕工具,用于磨碎谷物。

它由一个大圆石和一个小圆石组成,农民们将谷物放入两块石头之间,然后用力转动小圆石,使其磨碎谷物。

石磨的使用不仅可以制作面粉,还可以制作豆浆等食物。

虽然现在有了更加先进的磨粉机,但石磨依然是一种重要的农耕老物件,它让人们回忆起曾经的农耕生活和对土地的珍爱。

三、水车水车是一种用于灌溉的工具,它主要由一个水轮和一个水槽组成。

农民们通常将水车安放在河边或井旁,利用水流的力量带动水轮转动,然后通过一个连接器将水引到田地中。

水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民们的灌溉效率,使农作物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

水车的使用让人们感受到了农民们对土地的依赖和智慧。

四、耙子耙子是一种农耕工具,它由一根长柄和几根平行的铁齿组成。

农民们用耙子在土地上耙地,将土壤中的杂质去除,使土地更加适合种植作物。

耙子的使用不仅可以使土地更加肥沃,还可以帮助农民们清理田地,提高工作效率。

耙子代表了农民们对土地的细心呵护和对农作物的期望。

以上介绍的农耕老物件只是农耕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它们记录了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和智慧。

通过了解这些农耕老物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并对农民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敬意。

让我们珍惜土地,保护农耕文化,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之二陈明远金岷彬(B.Jinmin)【内容摘要】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史前“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和耜。

“农业革命”时期,农具的种类分为农耕用具、收割用具和加工用具3类。

农耕类有耒、耜、鉏锄、铲等;收割类有刀、至、镰、柌等;加工类有杵臼柫等,有些是木制,有些是石制,而大多演化为木石复合工具。

在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了一批留存在远古土层中的木制农具的痕迹,而且,近年来出土了远古农具耒耜等考古实物。

民族学调查也为研究远古农具耒耜等提供了许多旁证资料。

考古发掘出的磨制石器刀、斧和斤(斫、斨),大多装有木柄,是古代狩猎、格斗、切割的武器,又是伐木、砍柴、斨材的工具;到“农业革命”时期,加工木石复合农具是磨制石器最基本的功能类型。

此外,先民还发明了木石复合的汲水灌溉农具——桔槔等。

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Wood- Stone Age”。

【关键词】农业革命,木石复合农具,耒耜,臿,杵臼,桔槔,斧,斤,犁。

【作者简介】陈明远,原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人文学者。

现居北京。

金岷彬(B.Jinmin),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普林斯顿。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原始农业的出现,起初仅作为采集、渔猎活动的补充而已,在先民生活中,并不占有非常突出的经济地位。

后来木石复合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柴尔德和布雷伍德把史前农业的发明称为“农业革命”,首先指出农业在史前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注1】然而这个“农业革命”不是一下子产生的突发事件,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

后人在考古与历史研究中才把“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加以联系。

由此产生一个重要问题:最初的农具究竟跟石器有多大关联?远古农业常用的专门的“农具”究竟是怎样的?农业革命常用的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史前农具的基本形式,通常主体部分是木制、以木柄装上轻便的石质或骨质刃口(后代定型时主要是铁片头),不可能整体都由石质构成。

按照王国维先生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可将古文献记载(纸上之材料)与考古发掘的文物(地下之新材料)两相印证。

先看古文献关于农业起源所使用农具的记载:古文献记载:最初农具是木制耒和耜(吕)据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主要的农具,是耒(lěi)和耜(sì,原文“吕”)。

并非别的,只有耒耜的发明,才开创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

耒,象形字,是远古的一种翻土农具,形状像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尖头,用以松土。

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形,象一具直立的叉子,上端是直杆,下端分为两叉,旁边还有一只“手”。

甲骨文里还有一个“耤(ji)”字,左边是一把“耒”,右边一个人形,上部有“手”,下部表现“足”的符号,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

【注2】。

《诗经》中多处说起耜,如《小雅·大田》云:“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

”又见《周颂·载芟》和《良耜》等。

耜不仅用于耕播,还用于挖沟。

如《考工记》谈到以“二耜为耦”“为沟洫”。

《易经·系辞》云: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礼·含文嘉》云: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

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始作耒”。

“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如:耕、耘、耔、耧、耜、耙、耦、耨、耞、耠、耡、耖……都与原始农具或农作有关。

又,根据汉画像砖的图形可以看出:“耒”是一根尖头木棍,捆绑上一段短横梁。

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再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

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便于撬土、省力的曲柄。

两个尖头的耒,是先民选用自然两分叉的树枝来制作;把耒改进为有省力的曲柄,最初也是选用树枝适合的天然弯曲度。

发明农耕的古华夏各部族,最初翻耕土地的专门农具耒,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肇始工具。

据《考工记》所载,“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周制),合今1.4米左右。

汉代有学者以为耒耜为一物。

如东汉许慎以为耒为上部,耜为下部,但都属于木制。

而郑玄也以耒耜为一物之两部分,上为耒,下为耜,《礼记·月令》郑玄注:“耒,耜之上曲也。

”将耜看成刃口的专称。

今据《管子·海王》等文献看来,直到战国时,耒、耜为两种农具。

这个判断,也被出土的实物所证实。

《周礼》记载了制作木耜的过程,《地官·山虞》云:“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

《易·系辞》曰:“斵木为耜。

”《淮南子·泛率》曰:“古者剡耜而耕。

”《后汉书·章帝纪》曰:“耜其柄,耜其刃。

”据《考工记》所载,“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周制),合今1.4米左右。

当时的耒耜,主要是木制的。

《考工记》中制耒的是“车人”,不属专司青铜农器的“段氏”所管。

《周礼·地官·山虞》:“仲春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凡服(车箱)耜,斩季材,以时入之。

”郑玄注:“季犹穉(稚)也。

服与耜宜用季材,尚柔忍也。

”这都是制耒耜以木的明证。

《国语·齐语》载,管仲建议以铁代替青铜铸造农具,他提到的农器种类是“鉏(锄)、夷(铲)、斤(小鉏锄)、劚(镢)”,这大概已包括了当时最主要的青铜农器,其中并没有耒耜。

【注】(补充)【注】鉏,今音zu;锄,今音chu;实际上,古代应为同一个字。

耜(吕)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具,到西周时仍为农民普遍使用。

《国语·周语》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句。

春秋战国时,继续沿用耒耜,《孟子·滕文公》云:“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庄子·天下》曰:“禹亲自操耜。

”《吕氏春秋·孟春纪》载: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

耒耜是耕田的最早的尺度标准,有了耒耜的尺度,才有田垅、亩甽的划分,才可以设置灌溉的沟渠;在这些基础上,才有后来的“井田制”。

甽同“畎”,指田间的小沟。

甽垅相间﹐甽宽一尺(秦汉一尺等于0.231米,约当今0.694尺)。

《荀子·成相》云:“举舜甽亩,任之天下。

”《吕氏春秋·任地》载:“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

”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

“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

而《考工记·匠人》则记载“耜广五寸”,看来,耜刃的宽度似因地而异。

从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易经》、《周礼》、《世本》、《国语》、《孟子》、《考工记》、《管子》、《庄子》、《吕氏春秋》到汉代许慎、郑玄等,上千年间,有关古代农具的记载,(据我个人浅见)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石鉏锄、石犁”等完全石制的所谓“新石器”农具。

华夏远古农具名的用字,在东汉《说文》里面,部首多为木、禾、耒、金。

这有充分的道理:(1)远古农具多为木制,既便是复式农具也离不了木;用人机工程学观点来解释古代的徒手木石工具现象,那就是与使用者身体结构尺寸相适应的(粗细、长短)木棍棒类器具,便于人体发力劳作;而相同尺寸的石头工具(如果能打制或磨制出来的话)则很笨重,人的体力不便于连续操作;人的力量能挥动的石头,尺寸又不适合手拿垦土使用。

所以,耕作农具以木制为多;或者木柄石刃。

(2)农具离不开农作物“禾”,所以农具名称用字又从“禾”;农具从“耒”部也从“禾”部,这反映出远古时代汉字的初创阶段,有的部落用“耒”造农具字,有的部落用“禾”造农具字,在后续的中华民族大融合里,两部的农具用字兼收并蓄。

类似的情况,还反映在表示陶器的汉字部,有“缶”部字,也有“瓦”部字。

(3)许多农具是由古农具“耒”发展而来,“耒”是农具的鼻祖;这从汉字的“耒”部造字可以得到证明。

(4)金属(主要指铁器)发明之后,农具的刃部才大都利用铁制,“金”部的字出现较晚,在春秋战国以后。

由此,古农具名称用字出现了许多通用字,如:吕、耜;斤、斨、釿;辱、耨、槈、鎒;杷、耙、钯;枷、耞;耡、鉏锄;等等。

但是,除了斫(砍)以外,几乎没有从“石”的。

在仰韶文化遗址里能见到现代考古人员认定的“石鉏锄”,但是从发布的图片来看,“石鉏锄”与“石斧”的外形没有多大的区别【注3】。

特别是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那种黄土地层地区,石鉏(锄)并不是用来翻掘土壤,而是用来铲除杂草,与石斧用来对付草木,功用也是一致的;就是说,姜寨遗址里的“石鉏(锄)”,并不是专门的农业垦土农具;显然,耒耜则是专门的垦土农具。

考古实物:近年来出土远古农具耒和耜考古学并不是对于历史文物的全面、通盘普查,而是随机地抽样调查、抽样统计。

所能抽取到的样本,受到历史与环境条件的种种局限。

远古木制农具最容易腐朽以至于在时光流逝中销形匿迹。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那就是史前的木质农具在损坏或者使用失效之后,很可能被先民当作燃料而烧掉。

直到当代仍然靠烧柴草为主要生活能源的地区,废弃的木器当作燃料烧掉仍是平常事情。

近百年来史前史考古中难以挖掘到木质农具,并不等于远古未存在过木制农具。

然而考古的生命力在于实证。

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

由此,多年来我们对于史前史上的木制农具未置一词。

幸好,近年来对远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出现了新的进展——(一)目前所知,在木石器时代(即所谓“中石器时期”)的遗址中,已发现了一批留存在远古土层中的木制农具“耒”的痕迹:(在北方,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西安半坡遗址,三里桥龙山文化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临潼姜寨遗址,庙底沟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甘肃齐家坪遗址,山东茌平尚庄龙山文化灰坑等处,分别发现了木耒或木耜、或双齿木耒的痕迹;)在安阳殷墟发掘中曾发现清晰的双齿木耒的痕迹;小屯西地305号灰坑,留存大型木耒痕迹,齿长19厘米,齿径7厘米,齿距8厘米;大司空村113号灰坑,留存小型耒痕迹,齿长18厘米,齿径4厘米,齿距4厘米;安阳武官屯村北地M260号墓地,墓壁留存一些双齿木耒痕迹,齿长20—25厘米,齿宽3—4厘米,齿距6—8厘米;同时还发现了镢头痕迹;齐家文化遗址,曾发现三齿耒的痕迹;河南偃师二里头的一些灰坑,房基、墓葬壁上,见到单齿木耒和平刃木臿痕迹;河南柘城孟庄商墓遗址,窖穴壁面上,见到木耜痕迹;在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许多木质和竹质工具的痕迹……【注4】(二)近十几年来,在木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发现一批木制农具耒耜等遗物:首先是,彭头山遗址发现木耒,年代为原始农业的初期。

这件木耒是利用一节树杈制成的,长约90厘米,上部有利用树杈制作的斜扶手;下部有斜状单刃,刃宽约10厘米。

【注5】这种带有斜状刃的木制农具,初次提供了史前农具“耒”的实物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