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 稳态与环境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基础练+提升练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基础练+提升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基础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促进碳循环C.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B.植物体内调节生长的激素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动物行为信息只能在同种生物间传递信息D.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4.下列信息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楝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5.某同学依据生态学原理制作了“人工微型生态系统”的生态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动植物的数量越多,生态瓶的稳定性越强B.需不断向生态瓶内输入能量C.要对生态瓶中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D.白天给予生态瓶适宜的光照,晚上做保温处理6.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

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

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传递给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的天敌。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B.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给蚂蚁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D.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二、非选择题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训练(三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训练(三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的全部内容。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一、选择题1.(2017·南京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B.使用棉籽壳种植蘑菇,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D.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解析:选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2.(2017·泰州一模)“百草敌”是一种高效除草剂,专除小麦、玉米田间阔叶杂草,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小麦与田间阔叶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使用除草剂会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使用除草剂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光合效率D.可以使用样方法调查农田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解析:选C 小麦与田间阔叶杂草之间竞争阳光和营养物质;使用除草剂会使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减少,从而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使用除草剂后,农作物获得的阳光资源更多,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光合强度,但光合效率不一定提高;调查农田中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训练(三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

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训练(三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必修3的全部内容。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选择题1。

(2018·镇江学测模拟)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C.④可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过程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解析:选D 根据题意,丙为生产者,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在生物群落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2.(2018·南京学测模拟)蚂蚁在“行军"途中会留下独特气味的信息素,这些信息素会将同伴引向食物或水源,信息素所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以上都对解析:选B 蚂蚁“行军”途中留下的独特气味的信息素,其本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因此属于化学信息。

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C)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2.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重要作用的是(C)A.化能自养生物B.动物和微生物C.微生物和绿色植物D.绿色植物和动物解析: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如果没有这二者,生态系统就不会存在。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D)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生物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4.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途径是(B)A.碳酸盐;呼吸作用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CO2;分解作用解析:大气中的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不同的。

物质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而能量一是在流经各营养级时被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二是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6.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 )A.a>b>c B.c>b>aC.c=b>a D.a>c=b解析:由图可知a地区落叶量大,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最少,说明a地区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快,依次类推,b地区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小于a大于c,所以,分解落叶的能力a>b>c。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课时作业(三十四)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生物群落中能量的循环B.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发生各种信息交流,比如行为信息C.在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数量增加可导致第一营养级数量也增加D.恢复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营养结构一定很复杂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A错误;行为信息只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B错误;冻原地带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但一旦遭到破坏,也很难恢复,D错误。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废弃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B 解析: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A正确;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导致其他杂草种类、数量减少,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B错误;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抵抗力稳定性提高,但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一块废弃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抵抗力稳定性提高,D正确。

3.[2018·湖北武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依存答案:A 解析: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错误;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被大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因此二者相互依存,D正确。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3.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必修3)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3.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必修3)
一、碳循环 1.循环形成: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 ________形式进行, 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 2.过程
3.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燃烧使大气中 CO2________, 打破了 __________________。 (2)危害:加快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________,进而对人类 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 C、 H、 O、 N、 P、 S 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内。 2.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 __________________循环。 (2)________________。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二者 ________,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 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 网 )流动;能量作为 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________。 思考 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那 么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吗?
即时应用 “气候变暖将是一场灾难”,关于这种说法的不正确叙述是 ( ) A.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 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 CO2 的排放量 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D.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 CO2 将减少,有利于 阻止气温升高
④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以及在生物群落内传 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他成分之间 的传递都是单向的,如图所示:
即时应用 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 A~ C 代表生态系统的 3 种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请仔细分析 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考点练习(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考点练习(word版含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鼠的增加受到抑制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再生能力增强,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D.池塘被倾倒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3.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

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量不足0.01 mg,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出反应。

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却无动于衷。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B.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生物种群的繁衍C.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D.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4.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D.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5.下面是碳循环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C.生物群落内部碳传递的形式主要是二氧化碳D.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6.某湖泊因大量排入污水,藻类过度繁殖,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随之大量浮游动物及鱼类等死亡,水体发臭。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前自主预习案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前自主预习案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前自主预习案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素能目标★考向导航基础梳理——系统化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的过程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使其在机体内浓度的现象。

(2)特点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种类、概念、传递形式及实例2.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知识点三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平衡及调节机制(1)生态平衡的含义:生态系统的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3)调节机制:调节。

2.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3.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理解(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有关,还与生物的个体数量有关。

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具有一定的限度。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

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

基能过关——问题化一、判一判(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选择性必修2 P62正文)()2.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选择性必修2 P64正文)()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选择性必修2 P65正文)()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固定的稳定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选择性必修2 P73正文)()5.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

(选择性必修2 P73正文)()6.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选择性必修2 P74正文)()7.由于正反馈调节的存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兔子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选择性必修2 P74正文)()8.一般而言,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高中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高中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习题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1)范围:生物群落和________之间。

(2)循环形式: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

(3)特点:________、循环性。

(4)过程(如图所示)(5)①原因:大量________________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

②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________,进而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2.物质循环(1)概念①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

②循环途径:无机环境⇔________。

③范围:________。

(2)特点①具有________。

②反复利用,________流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1)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能量流动是________的,是单方向的。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1)二者________,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________,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______。

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_____等生态因子相关。

6.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流程项目案例1 案例2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进行________处理A烧杯中加入30 mL______对照组对土壤不作任何处理B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是否含有微生物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________对照组AA1 加碘液________A2加斐林试剂________BB1 加碘液________B2加斐林试剂________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课前小测】1.判断正误:参与物质循环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无机物。

2019高考生物一轮训练【必修3】5.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稳定性(含答案)

2019高考生物一轮训练【必修3】5.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稳定性(含答案)

必修③第五章第二讲一、选择题1.(2018·武汉模拟)如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则以CO2形式进行循环。

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哪一营养级,哪一营养级即是生产者,而生产者、消费者均有所指向的那一类生物应为分解者,且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均有指向无机环境的箭头(即它们靠呼吸作用产生CO2)。

答案:A2.雌萤火虫通过发光来招引雄萤火虫完成交尾;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可以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壤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得不到寄主而死亡。

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解析:萤火虫发光属于物理信息;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属于行为信息;植物根分泌的化合物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弱解析: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B4.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解析:受到干扰后,种群数量波动范围小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

答案:C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只发生于同种生物个体之间B.“花香引蝶”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D.物理信息只能来自无机环境解析:花的香味是从花中扩散出来的化学物质引起的,属于化学信息,上述信息的传递发生于植物和蝴蝶之间,因此A、B均错误。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时训练1(青岛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下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 .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D .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述错误..的是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3(北京市西城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日本福岛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131I )泄露。

震后一段时间内,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空气或蔬菜中检测到了131I 。

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 .131I 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 产品输出太阳能B.131I 通过海洋生物捕食被带到其他区域C.131I通过食物链富集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D.131I插入蔬菜细胞的DNA造成基因突变4.(2012安徽黄山七校联考)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搞的桑基鱼塘是将部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提高并加宽塘基,在塘基上种桑,用来养蚕。

这样可以做到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

这是哪一方面的典型例子A.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的稳定性B.根据人类需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C.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5.(2012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B、表中A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碳的吸收量与释放量相对平衡C、由于过度人工碳排放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并引起气候变化D、化学燃料的燃烧对现代碳循环影响巨大6.(2012山东曲阜一中第一次摸底)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B.恢复力稳定性越强的生态系统,其群落内部的营养结构越复杂C.生态农业中由于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积累D.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7.(2012山东曲阜一中第一次摸底)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良性循环B.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C.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D.每一环节部获得产品,循环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8(衡水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2021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训练1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1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训练1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1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训练1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诗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所蕴含的生命科学知识是( )。

A.自然界的物质循环B.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强C.生物的变异现象D.生物的种间斗争关系解析:“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矿质营养、无机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

从生物系统的意义上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答案:A2.下面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A.化学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解析: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CO2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学燃料的燃烧。

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

答案:D3.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光合作用⑤呼吸作用⑥蒸腾作用⑦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⑦C.②③;⑤⑥⑦D.①③;④⑥⑦解析: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则通过分解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答案:B4.为了验证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淀粉,取两只烧杯甲和乙,都放入等量的淀粉溶液20 mL,甲中加入30 mL制备好的土壤浸出液,乙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7天。

然后从甲中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试管A1、A2,从乙中也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试管B1、B2,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下列对该实验结果的预测正确的是( )。

A.A1和B1都会有蓝色出现,而且颜色深浅一致B. A2有砖红色沉淀出现,B2无砖红色沉淀出现C. A2和B2都有砖红色沉淀出现D.以上结果都不正确答案:B5.(xx·豫南九校联考)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9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9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

word课时作业39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基础巩固1.(2019·某某模拟)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C.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D.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也会越强解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两者恰好相反。

答案:D2.(2019·某某第一中学模拟)信息传递对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着重要作用,下列不属于信息传递的是( )A.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后膜兴奋B.人体剧烈运动所需能量由ATP直接供给C.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莴苣种子接受730 nm以上波长光照萌发受到抑制解析: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后膜兴奋,信息从上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A不符合题意;人体剧烈运动所需能量由ATP直接供给,不属于信息传递,B符合题意;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信息传递过程,C不符合题意;莴苣种子接受730 nm以上波长光照萌发受到抑制,属于物理信息,D不符合题意。

答案:B3.(2019·某某如东高级中学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不只发生在生物之间B.雄性孔雀的开屏属于行为信息C.信息传递的方向是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A正确;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信息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如狼可闻到羊的气味,同样羊也能闻到狼的气味,C错误;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答案:C4.(2019·某某省某某市一模)松土是农作物栽培的传统耕作措施,相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A.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B.能加快枯枝落叶、动物遗体和粪便等有机物的分解C.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D.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解析:中耕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有利于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氧呼吸,并能促进其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A正确;中耕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促进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因而能加快枯枝落叶、动物遗体和粪便等有机物的分解,B正确;中耕松土能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而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C正确;中耕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增加二氧化碳排放,D错误。

新高考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4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含答案)

新高考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4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含答案)

新高考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45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必备知识基础练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2023·青海模拟)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生产者和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①②⑥⑦为二氧化碳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C.该生态系统平衡时,③④⑤⑥⑦的总量等于①的总量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2.(2023·湖北模拟)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减少CO2排放与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B.城市中CO2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过程不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参与生态系统进行基本的碳循环D.城市生态系统产生的CO2可以被其他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利用体现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3.(2023·福建泉州调研)某生态系统中,镉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现象。

该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四个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C.镉沿食物链不断聚集并最终积累在最高营养级,随生物的遗体残骸等能回归非生物环境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4.(2023·重庆江北模拟)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郑重承诺:中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零排放”不等于“不排放”,简单来说就是“人为碳排放”≤“人为碳移除”B.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减缓温室效应需要各国配合C.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化石燃料的燃烧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一过程也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考点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自然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属于物理信息B.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非生物环境C.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诱捕昆虫,空气是“信道”D.唐菖蒲在每天的日照长度大于12小时才能开花,其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信息受体”6.(2024·广东惠州统考)科学家向做了彩色四点标记的实验箱内喷入特定的气味,同时追踪各组箱内雌性埃及伊蚊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时训练
1(青岛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下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
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 .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
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
D .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
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北京市西城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日本福岛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
131I )泄露。

震后一段时间内,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空气或蔬菜中检测到了
131I 。

下列解释中
最合理的是
A .131I 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
B .131I 通过海洋生物捕食被带到其他区域 产品输出
太阳能
C.131I通过食物链富集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
D.131I插入蔬菜细胞的DNA造成基因突变
4.(2012安徽黄山七校联考)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搞的桑基鱼塘是将部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提高并加宽塘基,在塘基上种桑,用来养蚕。

这样可以做到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

这是哪一方面的典型例子
A.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的稳定性
B.根据人类需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C.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5.(2012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
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B、表中A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碳的吸收量与释放量相对平衡
C、由于过度人工碳排放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
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并引起气候变化
D、化学燃料的燃烧对现代碳循环影响巨大
6.(2012山东曲阜一中第一次摸底)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B.恢复力稳定性越强的生态系统,其群落内部的营养结构越复杂
C.生态农业中由于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积累
D.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7.(2012山东曲阜一中第一次摸底)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良性循环
B.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C.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
D.每一环节部获得产品,循环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8(衡水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9(望城一中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10(黄山市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物质循环中的关系是D
11.(2012苏北四市一调)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填字母),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

(2)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示(填字母)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

(4)根据图2中四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写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

(5)若图1是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至少答2点)等不良后果。

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

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填字母)产生的催化降解。

[答案] (1)BCDEF(缺一不得分) F
(2)E
(3)数量都减少
(4)植物→乙→丙→甲
(5)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增加CO2排放、引起环境污染、容易引起病虫害传播、农业成本高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2分) C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12(中山市2012接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2010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坎昆市举行, “节
能减排”和“森林保护”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
受到人们重视。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碳在A→B和B→C过程中分别以、形式流动。

(2)根据右图请提出一项实现“低碳”、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E代表。

图中参与组成生物群落的是(填字母)
(4)请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若生产者固定了1000KJ的能量,则图中最高营养级理论上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 KJ。

(5)“周一请吃素”,这是坎昆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这一理
念符合能量流动的特点。

(6)每年的3月12日是全国植树节,在植树造林活动中,选种的植物必须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1)CO2 (含碳)有机物
(2)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
(3)分解者 BCDE(全对才给分)(4) B→C→D 40(2分)
(5)逐级递减 (6)协调与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