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模式及其政府角色

合集下载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区域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资源等存在差异,这导致各区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功能定位及协同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问题,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主体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参与创新活动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中介机构等。

这些主体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区域创新体系。

协同是指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创新等方式,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区域创新主体加强协同合作。

由于各区域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发展目标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协同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深入研究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机制、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背景介绍:阐述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加强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在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等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了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

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创新链条的衔接不够顺畅,影响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区域创新体系还需进一步提高开放性和包容性,加强与国际先进创新资源的对接与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和意义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三、区域协调发展应对的对策四、加强政策衔接与政策协调五、加强合作与竞争,构建合理的开发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经济的发展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跨区域的联动发展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了各省市之间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在不影响彼此利益的前提下,相互协调联动,使得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得到优化与提高的过程,这一点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面对着如此广泛和复杂的地区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就不可避免。

发展速度快的地区需要维持其优势,而落后的地区也需要追赶防止被淘汰。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所致;二是行政区划的藩篱难以有效逾越;三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三、区域协调发展应对的对策1.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建设。

政府在协调区域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地方建设要加强人员培训以及提高工作技术,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才,更利于协调各地区发展。

2. 其次,实行有效的地方分权。

针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分权方案,加强政策吸引,为地方真正实现自己的优势发挥提供合适的制度性保障。

3. 第三,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现代科技和技术都有着非常高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技术研究能力的地方,明显比不具备这些能力的地方表现要优秀。

4. 第四,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联盟。

区域联盟是各地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各领域合作的一种巩固机制。

联盟的实现将有利于推进区域开放,优化地区合作布局,实现互利共赢。

5. 第五,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要看到市场力量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加强政策法规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合作。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引言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通过区域内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创新活动的一种理论模型。

该理论旨在帮助政府和企业建立有效的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进行全面综述,包括概念、主要特点、实施方法和相关案例分析等内容。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概念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在区域内建立相互协作的创新网络,以促进创新活动的一种理论模型。

区域创新体系强调区域内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主要特点1.系统性:区域创新体系不仅仅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简单合作,而是建立在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复杂系统。

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

2.协同性:区域创新体系注重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

通过共享信息、共同研发、共享资源等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各个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形成合力,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

3.灵活性:区域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它能够根据不同的创新需求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4.多元性: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多样化,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等不同类型的组织。

不同类型的组织有着不同的创新优势和资源,通过合作共享,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创新效果的最大化。

区域创新体系的实施方法实施区域创新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组织结构: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第一步是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需要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主体的角色和责任,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沟通机制。

2.资源共享: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是资源共享。

各个主体应当共享各自的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

通过共享资源,能够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3.合作研发:区域创新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合作研发。

中国的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

中国的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

中国的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地方政府是中国国家政治权力机关在地方层面的组织和管理机构,负责地方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的运行。

地方治理是指地方政府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管理和调控。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领土的国家,中国的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一、地方政府的组织与职责中国的地方政府按层级划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分别对应省、市和县。

地方政府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很强的行政权力。

地方政府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1. 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负责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2. 社会事务:地方政府负责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务的规划和管理,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3. 建设规划:地方政府负责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以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活质量。

4. 环境保护:地方政府负责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5. 公共安全:地方政府负责公共安全事务,包括保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维护秩序。

二、地方治理的特点与挑战中国的地方治理具有以下特点:1. 多层级管理:中国地方治理采用多层级管理模式,不同层级的政府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的决策和执行机制。

2. 基层自治:中国注重基层自治,通过村委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组织,鼓励居民参与决策和事务管理,提高社会治理的民主和透明程度。

3. 地方特色:中国各个地方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地方政府需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和治理。

然而,中国的地方治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地域差异巨大,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地方政府需要兼顾不同区域的需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 政绩考核压力:地方政府在考核体系中往往受到经济指标和政绩的约束,容易导致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和短期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

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分析——以新新疆为例

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分析——以新新疆为例

不论哪种模式 ,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可 或 缺 ,即使 是在 崇 尚 自由市 场经 济 的美 国 ,也 始终 有政府作用的影子。因此 ,准确定位政府职能,发 挥其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对于我国新疆这样 个计划经济色彩较为浓郁 、市场机制亟待完善的 民族地 区显得 尤为重 要 。



从 国外经 验看政 府角 色
1 .政 府 主导 型 。在 韩 国 ,采 取 的是 典 型 的政 府 主导型 的技 术 创新 模 式 。政 府 为 鼓励 科 技 创新 , 提 供 了大量 的税 收优 惠支持 政策 ,包 括技 术开发 准 备 金制 度 、新技术 推 广所需 资产投 资税 金减免 或折 旧制 度 、研 究 实 验 用 设 备 投 资 税 金 减 免 或 折 旧制 度、技术及人才开发费税金减免制度等。此外 ,政 府 还加 强对 技术 创新 的资 金支援 ,主要 形式有 政策 性金融扶持和技术开发基金等形式。不仅鼓励吸引 外资 和引进 技术 来发 展高新 技术 产业 ,同时还 通过 “ 产学研 协 同技术 开 发 ” 行 为 ,提高 企业 技 术研 官 发 的水平 和 效率 ,使 韩 国 的区域创新 体 系取 得 了令 世 界瞩 目的业 绩 。 2 .市场主导型。美 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全以 市 场为 主导 ,其完 善 的市场运 行机 制 、健 全 的市 场 法 律法规 ,明 显 体 现 出 “ 市 场 、弱 政 府 ” 的 特 强 征 。企 业 以市场 为导 向 , 自觉 增加对 科研 开发 的资 金 投入 ,建 立企业 技术 中心 ,并 吸引优 秀的人 才加 盟 。美 国还 形成 了以市 场为 核 心 的 区域 创新 网络 。 由于企 业作 为 市 场 创 新 主 体 的 作 用 得 到 了充 分 发 挥 ,政 府 的作用 退居 幕后 ,主要 承担政 策引导 与环 境营 造 的 职 能 ,发 挥 辅 助 、 协 调 和 监 管 的 间 接 作用 。 3 .政 府市 场 双重 推 动 型 。战后 日本 经 济 迅猛 发展 ,究 其 原 因 ,在 于 日本 实 施 了 “ 以技 术 创 新 为主 导 ,辅 以组 织 创新 和制 度创 新 ” 的 国家 战略 。 通 过 市场 、政 府 这两 只手 ,一 方 面 推动 了社会 的 、 科技 的创 新 资源 向研 发方 向倾 斜 ,另一方 面在成 功 进行 技 术引进 与应 用创 新 的基 础上 ,对各 种技术 加 以消化吸收 ,进而发展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 ,推 动 了 日本 经 济 的快 速发 展 。

地方政府准确的角色定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余姚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地方政府准确的角色定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余姚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效 提 升 了 区 域 科 技 持 续 创 新 能
广 >演创导者 色 > 好新航角 扮
>扮 演好政策制定者 角 色 > >扮 演好创新 激励者 角 色 > >扮演好创新 参与者 角色 > >扮演好创新服 务者 角 色 >
和 市 场 的 双 重 作 用 , 场 对 创 新 市
的 促 动 作 用 主 要 表 现 为 市 场 需 求 和 市场 竞 争 对 技 术 创 新 的拉 动 ,
企 业 , 对 未 来 市 场 行 情 变 动 做 会 出 理 性 的 分 析 和 预 期 , 是 单 个 但 企 业 掌 握 的 信 息 和 资 源 是 非 常 有
个 , 认 定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2 新 1家 , 新增 宁 波 级 以上 名 牌产 品 3 2个 、 宁 波 级 以 上 商 标 及 商 号 品 牌 1 6 件 , 与 国家 ( 业 ) 准 制 ( ) 参 行 标 修 订 3 6项 。 余 姚 被 评 为 “ 国 科 技 全 进 步考 核 先 进 单 位 ” “ 江 省科 、 浙
能 得 到 广 泛 认 同 。 同 时 , 们 完 我
技 强 市 ”, 荣 获 县 级 “中 国 优 秀 并 创新 型城市” 号 。 称


扮 演 好 创 新 导 航 者
前 谋 划 区 域 创 新 发 展 战 略 , 断 不 提 高 企 业 创 新 的 前 瞻 性 和 实 效
l。 生
召 开 领 导 小 组 会 议 、 技 企 业 座 科 谈 会 , 究 解 决 推 进 自主 创 新 的 研 重 大 问题 。 特 别 是 对 重 大 科 技 创 新 项 目 、 要 创 新 制 度 政 策 、 点 重 重 科 技 攻 关 项 目等 , 姚 市 均 采 取 余 民 主 协 商 、 合 决 策 、 体 决 定 等 综 集 方 式 , 保 每 个 项 目、 项 政 策 都 确 每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

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涉及到政府改革和现代化治理的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进行深入研究。

一、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对我国政府改革的追求和理论创新的产物。

在我国的地方政府协同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管理者向服务者和协调者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求和政府自身的改革。

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理论主要包括政府治理能力、协同机制和政府间协作等方面的内容。

1. 政府治理能力政府治理能力是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方政府应具备完善的治理体系、能力和资源,以应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

政府的治理能力涉及到公共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

地方政府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推动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实现优化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协同机制地方政府协同治理需要建立一套协同机制,以促进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在这个机制中,地方政府需要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政策协商等方式,协同推进区域内各方面的发展。

同时,协同机制也需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起来,以确保协同治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3. 政府间协作政府间协作是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间协作是指地方政府之间进行资源整合、政策协商、合力行动等形式的合作。

通过政府间协作,地方政府可以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互相学习借鉴,推动共同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实践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实践研究,涉及到政府改革和区域发展的多个方面。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以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在实践中的作用。

1. 区域协同发展本着“一体化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我国各地积极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例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联合制定了深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体化发展规划",旨在通过加强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协同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影响简介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影响简介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影响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影响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影响
▪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影响
1.提高经济效率:区域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经济 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推 动经济结构优化,提高经济质量。 3.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区域发展水平。 5.提升区域品牌形象:区域协同发展可以提升区域品牌形象, 提高区域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6.推动区域创新:区域协同发展可以推动区域创新,提高区域 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 金融支持
1.金融支持:通过金融支持,可以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2.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可以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区域间的经济 需求,推动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3.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低金融风险,保障金融稳定,推动区域间的经 济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持
▪ 基础设施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区域间的交通、通信等条件,促进 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2.资源共享:通过基础设施的共享,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 率,推动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3.环境保护: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区域间的环境条件,保护生态环境, 推动区域间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与背景
▪ 区域协同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1.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资源 分配不均、政策协调难度大等问题。 2.区域协同发展需要采取的对策包括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等。 3.区域协同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 要持续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创新。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一、本文概述1、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这些挑战和机遇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中国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挑战方面,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着多元利益冲突、社会阶层分化、公共服务需求增长等多重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增加了社会管理的复杂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这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社会建设的需求增长催生了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力。

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多元利益冲突和社会阶层分化也为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

通过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推动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推动社会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拥有着难得的机遇。

只有紧紧抓住这些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才能推动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2、协同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协同治理理论源于协同论和治理理论的结合,它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公共问题的有效解决。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协同治理理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打破了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界限,倡导建立平等、开放、包容的协同关系,共同应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挑战。

在中国,协同治理理论的实践与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

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别与联系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进行分析,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国家为主导,由政府、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以区域为主导,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别在于主导作用、组织形式和创新内容。

二者的联系在于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国家和区域的发展。

本文分析了两种体系的互动机制和协同创新的关键,探讨了如何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加强政策协同、加强人才合作、优化金融支持等建议,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协同创新;优化建设一、引言科技创新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科技创新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科技强国必不可少的战略选择。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创新体系正在不断推进。

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是我国创新体系中的两大主体。

本文将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两种创新体系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关键问题,提出如何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的建议,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思路和方法。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和特点国家创新体系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体系之一,以国家为主导,由政府、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我国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战略要求,是推动科技创新全面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为支撑,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并重、协同创新为基础的创新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协同作用,推动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和生态环境。

我国区域一体化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国际经验借鉴研究

我国区域一体化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国际经验借鉴研究

我国区域一体化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国际经验借鉴研究姓名:王海燕学号:13120725专业:企业管理摘要:区域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在其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国的区域一体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区的一体化过程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几个国家及我国在本国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然后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发现我国政府作用的不足之处,最终对我国政府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其今后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政府作用中外对比经验借鉴1引言区域一体化最开始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内部的区域一体化不仅可以使区域内各地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使其自身实力发展壮大,而且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甚至能对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如何顺利地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近些年来,我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长三角地区,其核心区的16个城市认真应对各种挑战,区域发展十分迅速,GDP总量逐年稳步上升,2013年达到97760亿元,逼近10万亿元,比上一年增加7809亿元,增速均值为9.7%。

而珠三角地区2013年人均GDP更是达到2.2万美元。

现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正逐渐展开,今后其他的某些区域也可能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无疑,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重头戏,作为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角色,政府的作用该如何更好地发挥是值得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因此,汲取国际经验以及本国在之前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今后的政府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2我国和外国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分析2.1外国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分析本文分析了美国、英国、韩国和日本四个国家,主要是日本,在其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总结如下: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论文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论文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论文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论文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论文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论文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实现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不平衡、资源环境矛盾以及制度体制不完善等方面讨论具体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思路。

首先,产业结构不平衡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中部地区以农业为主导,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

这种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源的相对浪费和利用效率的低下。

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鼓励东部地区优势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跨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建设跨区域产业合作区、优化区域间的基础设施网络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其次,资源环境矛盾也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

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环境容量严重受限,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利用差异较大。

一些地区过度开发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而一些地区则因资源短缺而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资源环境矛盾,需要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应鼓励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制约和惩治;加强区域协作,推动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最后,制度体制不完善也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一大难题。

在我国现行的制度体制下,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然而,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的发展。

跨区域科技合作中的政府角色

跨区域科技合作中的政府角色
,科技合 作 日益成 为区域合 作 的主要 内容,对于提升 区域 科技 自主创 新能力和竞 争能力 , 对 于促进 经济 增长 与社 会全 面 发展 具有 重要 的作 用 。实 施区 域科技合作 是一个 事关全局 的重大战略任务 , 单靠某个 部门的 力 量 难 以推 动 和 实 施 ,必 须 从 政 府 层 面 进 行 整 体 设 计 和 系 统 推 我国跨地区科技合作 的基本 情况 国家 对 区域科 技 合作历 来十 分重 视 ,科技 部 早在2 0 年 00 ¥ 2 0 年 就 出 台 ,关 f 加 强 西 部 大 开 发 科 技 工 作 的若 干 意 见 》 10 1 3 和 《 于 进 一 步加 强 地 方 科 技 工作 的 若 干 意 见 》 , 当 时 国 家 的 关 区域 科 技 合 作 政 策 重 点 着 眼 于东 西 部 之 间 的 科 技 合 作 。2 0 年 06 年初 召开的全 国科 学技 术大会和 随后发布 的 《 国家中长期科 学 和技 术发展规划纲要 ( 0 6 0 0 )》明确提 出,把建 立 以 2 0  ̄2 2 年 企业 为主体、产学研 结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作为 国家 创新体 系建 设的突破 口,第 一次把 产学研结合提 升剑国家战 略的高度 。各 省区也都在 国家科技政 策的大 前提 下, 以国家总 体科 技规划 为 基础 制订 了跨地 区科技 合作政策 ,如 上海市与 国家科技部达成 合作协议 ,建立合作框架 ,形成工作机 制,初步确 定了新一批 战略项 目; 目前 ,香港 与国家科技部建 立 了有效 的科 技合作机 制 ,制 订 了 促 进 与 内地 科 技 合 作 ,包 括 科 技 资 源 共 享 和 进 行 研 发项 目合作 的政策和措施 ,新成立 的五所研 发中心 ,为香港和 内地 提 供 了一 个 开 放 的科 技 合 作 平 台 ,双 方 同 意 安 排 香港 的 大 学和科研机构 的实验室作 为内地国家重 点实验室 的合作 伙伴 , 加 强 香 港 参 与 内 地 科 技 发 展 计 划 ,包 括 “ 技 术 研 究 发 展 计 高 划 ”及 “ 国家 重点基础研究 发展 计划 ”;福 建省利用对 台的独 特区位优势 ,提 出 了建设 “ 峡西岸经济 区”的构想 ,并搭建 海 了许多区域科技创 新平 台,如台湾学者创业 园,把 台湾 的科技 成果引到福建 ;云 南省制订 了把 东南亚 、南亚地 区国家作 为开 展国际科技合作 ,尤其是推动技 术创新和新产 品 出口的重 点领 域 的 政 策 ,秋 极 深 化 和 拓 展 澜 沧 江— — 湄 公 河 次 区 域 以集 中 、 印 、 缅 、 盂 科 技 合 作和 其 他 形 式 的双 边 、多 边 合 作 ; 重 庆 市 制 订 了 打造 研 究 开 发 平 台 、 资 源 共 享 平 台 、 成 果 转 化 平 台 三 大 平 台 的政 策 。 二、跨 区域科技合作 中的政府角色 1 加 强 对 区 域科 技合 作 的 组织 领 导 、 是建立较高层次 的领 导机构 ,对 跨部 门、跨地 区的科技 创新 活动 实行统一领导 。围绕 国家 “ 十一五 ”规划和 各地 区中 长期科技发展 规划 的贯彻 落实 ,结合各地 的实际 ,制 定专 门的 区域科技创新 规划或方案 ,切实加强对科 技合作 的宏观 指导 。 二是设立相应 的机构 ,采取 政府办公会 、部 门联席会 、专 题协 调 会 等 形 式 , 定 期 进 行 协 商 , 促 进 科 技 、 教 育、 财 政 、人 事 、 发 展 改 革 等 综 合 职 能 部 门和 行 业 管 理 部 门 的 分 工 协 作 。三 是 建 立 政 府 科 技 创 新顾 问制 度 , 由科 技 界 、产 业 界 、 职 能 部 门 和 行 业组 织 等 方 面 人 士 组 成 顾 问委 员 会 ,为 政 府 组 织 领 导 科 技 合 作 提 供决策咨询 、方 案论证 、项 目评 估和 问题诊 断。四是建立 指 导推动区域外部合 作与 内部交流 的组织联络机 构,实现信 息、 人才、资金 、知识 和技术等创新 要素在不 同区域、不 同层 次间 的顺 畅流动 。 2 、制定和完善跨 区域 科技 合作政策 是 制 订 科 技 合 作 战 略 与 规 划 。 制 订 涵 盖 整 个 区 域 的科 技 发展战略、 中长 期科 技发展和创新 体系 的建 设规 划 ,在指 导 思想 、发展战略、政策制度 、科技攻 关、人才交流 、产业集群 等方面 形成协调 赢 的共 同体 。二是制 定科技合作 项 目管理 的

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和企业角色分工

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和企业角色分工
由千叶大学预防医学中心主导,协同健康管理相关区域性组织,针对都市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帮助推广实施促进市民身体健康的相关举措,并负责个人健康研究系统的开发、运营及支援,例如:健康数据收集及管理,健康信息社区,健身活动支援,开展社区市民讲座等活动。
从新型产业创造城市来看,这个区域主要扶持一些中小型企业,并且把视点扩大到亚洲,每年定期举办亚洲企业家大奖,主要是面向中小型创新型企业,积极推动先端技术的孵化,应用与推广。同时也为相关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等方面的资金平台。
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和企业角色分工
从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发展将会面向全球化、多样化、社会化和协同化的方向进行拓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竞争方式,治理方式、发展方式和合作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将要面临一些人才、技术和信息的全球化配置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挑战的协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目前有大约200个城市正在纷纷兴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已经制定实施智慧城市发展的专项规划。
从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发展将会面向全球化、多样化、社会化和协同化的方向进行拓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竞争方式,治理方式、发展方式和合作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将要面临一些人才、技术和信息的全球化配置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挑战的协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些课题,下一步中国城市发展趋势应该是迈向服务城市、创意城市、紧凑城市和低碳城市方向进行。
这个区域的农业创新也是一大亮点,它吸引了东京大学未来中心进驻,积极推进产·官·学的共同研究及社会实验的研究,建设了日本国内最大的植物工厂,占地1.27万平方米,推广太阳光栽培、人工光栽培等智慧农业的项目,已经吸引了60多家企业参与,进行新型的栽培、生产管理、销售及经营管理的研究开发。同时,也提供针对一般市民开放的体验区,提高市民对智慧农业的了解认知程度。植物工厂像工厂生产一样,每个货架上都有蔬菜类,像这样蔬菜它是通过系统控制光照,温度,以及灌溉来栽培的。因为不需要任何农药,安全性是可以保障的,因为是立体式农园,所以产量非常高,附加价值也很高。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 式
2023-10-27
目 录
• 模式一:珠江三角洲模式 • 模式二:长江三角洲模式 • 模式三:京津冀模式 • 模式四:西部大开发模式
01
模式一:珠江三角洲模 式
模式特点
特点一
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外向型经 济。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制造业 为主导,通过吸引外资和加工 贸易发展,形成了外向型经济
典型案例分析
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利用北京的大数据技术和天津的先进制造基础,共同打造涵盖数据存储、分析、 应用等领域的综合试验区,推动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京张冬奥冰雪旅游合作区
围绕2022年冬奥会,加强京张两地冰雪旅游产业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的冰雪 旅游目的地。
04
模式四:西部大开发模 式
的特点。
特点二
以港澳为依托的区域合作。珠江 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合作紧密 ,借助港澳的自由贸易港优势, 拓展国际市场。
特点三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珠江 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为中心,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和分工 ,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模式优劣势
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同时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网络, 便于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
VS
案二
陕西省西安市是另一个西部大开发的典型 案例。政府通过加大对西安的投资力度, 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吸引了众多外 资企业入驻,进一步推动了西安的经济发 展。
THANK YOU.
政府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给予了政策 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了该地区的 快速发展。
模式优劣势
• 优势 • 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长江和沿海两个经济带,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 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产业升级和转型。 • 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金融、商贸、物流等高端服务业。 • 政府支持力度大,政策优惠措施多。 • 劣势 • 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 劳动力成本较高,部分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 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摘要】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创新的重要力量,与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合作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从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创新中的角色、区域经济创新对地方高校的要求、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地方高校与政府合作的机制以及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分析发现,地方高校应当发挥其优势,与企业和政府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强调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协同机制、合作模式、合作机制、路径、重要性、未来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在区域经济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迅速兴起,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和发展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加快,地方高校需要更加深入地参与区域经济创新,进一步完善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但目前,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创新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建立更加高效的协同机制,加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推动地方经济创新发展。

对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定位、合作模式和发展路径,为促进地方经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是当前国家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其在区域经济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创新中的作用,可以为高校在科研方面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

区域经济创新对地方高校的要求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含义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含义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含义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产业体系的发展也在不断演进。

传统的产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经济的需要,创新引领和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探讨创新引领和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含义,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含义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简单来说就是以创新为核心,通过不同产业的协同合作,构建起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依赖的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将包括不同层次的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多个参与主体。

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的特点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协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

1. 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技术和知识,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紧密关注市场需求,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趋势,开展市场调研和开发,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

3. 协同创新: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知识、技术和人力的跨界整合,促进经验的交流和创新的跨部门协同。

4. 创造新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更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和转型。

二、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含义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指在创新引领的基础上,不同企业、机构和组织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发展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涉及技术、资源、市场等多个方面。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特点是:多方参与、协同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1. 多方参与: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包括不同规模、不同领域和不同功能的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个参与主体。

这些主体通过合作与互动,形成一个完整的、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2. 协同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强调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互补和合作。

通过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共享,实现各方优势的互补,提高整体的综合竞争力。

协同发展工作体系

协同发展工作体系

协同发展工作体系是指通过建立一套系统性的工作机制和平台,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该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
跨区域合作:协同发展工作体系注重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资源共享:通过共享资源,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各方利益得到最大化。

优势互补: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具有各自的优势,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互利共赢,各方在合作中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系统性:协同发展工作体系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执行体系等方面。

协同发展工作体系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合作平台、制定合作计划、加强交流与沟通、推进项目合作等。

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实现最佳效果。

区域经济发展考核试卷

区域经济发展考核试卷
D.促进贸易往来
14.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A.科技投入
B.人才集聚
C.产业结构
D.自然资源
15.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的关系,以下哪个说法正确?()
A.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没有影响
B.人口迁移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C.人口迁移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D.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无关
A.成都
B.武汉
C.重庆
D.西安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____的合理配置。
2.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____是成员国之间消除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
3.区域经济发展中,____是衡量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
D.国际竞争
6.以下哪些措施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A.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B.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C.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D.加强环境保护
7.以下哪些城市属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
A.沈阳
B.大连
C.长春
D.哈尔滨)
8.以下哪些属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A.人口市民化
B.城市群协同发展
C.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2.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A.产业多元化
B.增强企业竞争力
C.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D.扩大内需
13.以下哪些是区域经济规划的主要任务?()
A.明确发展目标
B.制定政策措施
C.优化产业布局
D.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14.以下哪些因素影响区域间的产业转移?()
A.劳动力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引 言
区域 创新 体 系 ( R 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R I S )是经 济 、政治 和 制 度关 系的 集 合 ,发 生 在 一
个特 定 的地 理 区 域 ,生 成 一个 集体 学 习 过 程 以 便
o f RI S, i t n e e d s t o p l a y a r o l e o f t h e g o v e r nme n t b a s e d o n a v a r i e t y o f p a t t e ns r .
知 识 的快 速扩 散 。
R I S 协 同发展已逐渐成为学术 界普遍关注 的焦 点 ,学术 界关 于 R I S协 同发 展 的研 究 ,集 中于 战略
者_ 8 J ,以及协 同中发挥 导航者 、服 务者 、协 调者
与监管 者等 职能 ,实现 R I S良性运 行 。在 R I S协 同
基金项 目:北京市哲 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 1 2 J B 0 7 1 ) , 教 育部博 士点博导类课题 ( 2 0 1 3 0 0 1 6 1 1 0 0 0 3 )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 1 2 B G L 0 1 2 )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3— 2 7
a nc e, t r i p l e h e l i x, i nn o v a t i o n n e t wo r k a n d o p e n i n no v a t i o n, a c c o r di n g t o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i p be t we e n i n n o v a t i o n a c t o r s f r o m s i mp l e t o
作者简介 :崔新健 ( 1 9 6 2一 ) ,男 ,山东沂源人 ,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 跨 国公 司管理 与国际直接投资 。
c o mp l e x . G o v e r n me n t h a s d i f f e r e n t e f f e c t t o d i f f e r e n t mo d e s ,a n d i t s r o l e i s d i f f e r e n t .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mo t e t h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d e v e l o p me n t
中国科技论坛
( 2 0 1 5年 1 0月) 第 1 0期
区域 创新 体 系协 同发 展模 式 及其 政 府 角色
崔新 健 ,崔 志新
( 中央 财 经 大 学 商 学 院 ,北 京 1 0 0 0 8 1 )

要 :本 文依 据 创新 主体之 间协 同关 系由 简单 到 复 杂 ,更 能反 映发 展 的趋 势 ,将 区域创 新 体 系协 同发
中图分类 号 :G 3 1 1 文献标 识 码 :A
Th e Co l l a b o r a t i v e De v e l o p me nt Mo d e s o f Re g i o na l I nn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nd t he Ro l e o f Go v e r n me n t
A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mo d e s o f R e g i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 R I S ) ,w h i c h a r e s t r a t e g i c a l l i —
C u i X i n j i a n ,C u i Z h i x i n
( B u s i n e s s S c h o o l ,C e n t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E c o n o m i c s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1 ,C h i n a )
Ke y wo r ds: Re g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 ys t e m ; Co l l a b o r a t i v e d e v e l o pme n t mo d e s; Go v e r n me n t ’ s r o l e
联 盟 … 、三 螺 旋
与 四 螺 旋 J 、创 新 网络 和
开放 式创 新 一 等 几种模 式 。实证 研 究则 聚焦 于相 关行 为者 协 同的基本 特征 及 方法论 问题 。 政府 作为 R I S中的 重要组 成部 分 ,既是 创新活
动 的直接 参 与 者 ,也 是 外 部 环 境 建 设 的 政 策 制 定
展模 式依 次分 为战 略联 盟 、三螺旋 、创 新 网络和 开放 式创 新 4种 主流模 式 。针 对不 同的发展 模 式政 府有 不
同的作 用 ,其 角 色定位也 各 异 ;为 了促进 区域创新 体 系协 同发展 ,政 府 需要 基 于各 种模 式发挥 作 用。
关键 词 :区域 创新 体 系;协 同发展 模 式 ;政 府 角 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