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训练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方法[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重中之重。
阅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获取知识的质量。
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这样不正好达到了读书的目的吗?可这些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它需要学习循循渐进地培养出来。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孩子阅读是人一生的事,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阅读,而小学生阅读是人生起跑线上的第一站,就像是新开辟的一片土壤,等着去栽种。
小学生的阅读还属于启蒙阶段,首先要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心理还不够成熟,他们更注重于感知而非抽象,他们的阅读易变,由于好动,几乎不专注于一件事物。
所以,要耐心地引导他们,细心地培养,走符合小孩子阅读的方法应该被重视起来,阅读是孩子是绝不能耽搁的一件事,也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但小学生毕竟还只是初学者,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就很关键了。
小学生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还要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
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那就让我们看看小学生有哪些阅读方法。
一、小学生阅读方法1.目的阅读法可以在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小学生在读物中围着某个目标进行学习。
比如,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将读物分层,分析某个词语或者某一个句子,捕捉画龙点睛之笔,描述某个句子的意思,写出读物的宗旨,等等。
这些就是为了制定一个目标去学习,很好地避开了无关紧要的话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师,也就是启蒙人,要规划学生学习的目的,不要盲目地为了目的而去阅读,要注重整个读物的思想内容,和整个读物的完整性。
这种阅读方法的缺陷,是不能带领学生更好地读懂整个读物所表达的意思。
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指导者要适当地运用。
2.扫描式阅读法阅读时千万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阅读途中不回视、不重读。
另外,还应该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
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加强读的训练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加强读的训练,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宋代学者朱熹曾经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清代作家姚鼐也说过:“大抵文字须熟读为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
而我们常言也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的确,经常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语汇,掌握语言的规律,提高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地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指出要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一、激发读的兴趣心理学指出:“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爱好,便是一种精神需要。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内驱力。
因此,要让学生开口读,首先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1.重视范读,提供榜样“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把无声的抽象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能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有一种读的冲动,所以,老师经常给予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示范朗读,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
因此,老师要重视范读,在备课时要先备读。
要一句句、一段段的揣摩文章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每句、每段的感情基调,以及声调的高低、音量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以富有感情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读的兴趣。
如我在教《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由于自己对文章的的感情把握得比较好,范读的时候比较动情,所以学生听着听着,不由自主地小声跟着我读起来。
2.形式多样,重在激励学生有了想读的冲动,那是暂时的,要让学生保持读的兴趣,还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给他们以激励。
简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论文]
简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新课标下老师必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
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阅读训练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其实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诸多能力的培养一样,都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内容。
重视阅读教学,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如何使用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础,提升能力,完成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的重点。
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努力改变自己过去陈旧的作法。
始终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闪光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变过去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
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精心设计课前导语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
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
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
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摘要:朗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关键词:教学朗读训练语言思维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益处。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
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只有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
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
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优秀4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优秀4篇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加大学生阅读量,增加背诵篇目,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更丰富、视野更宽阔。
小学语文阅读课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效性,这是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
一、强化词句训练,提升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词句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基础。
阅读文章时,要想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首先要理解文章中的词语与句子。
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来造句,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词语的理解、累积、运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进行词句训练时,理解与运用要并重,注意学与用的结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说话与写作时积极使用所学的词句,让其体会到这些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与用法,语文教师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等进行变换,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展主动阅读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阅读课教师不能自导自演,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比较差,我们要学会引导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思索与发现,有意识地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
语文教师要为师生搭建好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探究、感悟、体验、交流。
三、树立整体观念,促进整体发展四、启发学生质疑,调动其主动性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喜欢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我们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对于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要学会主动查字典,查字典不能解决的再主动请教老师。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提出来交流讨论。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论文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
只有把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用心去体验生活,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在积累与运用中加强人文教育,对小学生要加强正确阅读的引导,教会小学生有选择地面对这复杂且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让学生能够博览群书,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结合教学工作,现从以下几方面谈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爱迪生有这样一句名言:“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经过10年时间的训练,都可以有天才般的表现。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必须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使他们真正喜欢阅读。
1、利用名人“效应”,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如毛泽东、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以鼓励学生热爱读书,从中汲取知识。
2、以身作则。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
3、随机指导。
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句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及时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读书的氛围。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理解文章、掌握信息。
阅读技巧也就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每篇文章所包涵信息的方法。
阅读方法不同,每个人理解文章所花的时间也会各不相同。
要一方面教给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浏览读、略读、精读、细读),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着重提高阅读效率,反复训练理解技巧;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辨析,包括如何理解和阐述支持中心思想的事实和细节、如何从字里行间去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如何进行梳理归纳、如何进行逻辑推断、如何理解人物性格等。
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训练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阅读训练教学初探【摘要】语文阅读训练对于我国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语文阅读训练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文基于这个观点,系统地阐述了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阅读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正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为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语文科目的阅读训练教学还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训练状态,仍然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
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因此,学生对阅读训练也不感冒,从而滞怠了语文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入手:一、抓文本阅读,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阅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
我们一方面强化读的形式和内容训练:——朗读:增强语感,加深体味;——默读:提高读速,思考推敲;——精读:深钻细研,融会贯通;——略读:提纲挈领,观其大略;——跳读:避轻就重,抓住要点;——批读:圈点批注,品评褒贬。
另一方面根据各种读的特点和不同的文体,引导学生要掌握的读书方法: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通过朗读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运用略读,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通过默读,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揣摩特定环境中所表现的人物的精神风貌;通过精读,分析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了解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
钟 的具体教 学 中 , 能真 正科学 的发挥 老师 的主导 作用 , 正确 的 样 的 问题 , 学 生边读 边想 , 情 不 自禁 的回忆起 自己学过 的《 一
强指导 , 可 进一步增 强学生 的朗读兴趣 , 培 养他们 自觉朗读 的 虑不 同年级 的学生有 不同的要求 ,而且还 应认 真的备好 每一 习惯 。大家知道 , 语文 教材 中选编 的文 章 , 都是专 家苦心孤 诣 课的朗读 要求 , 也就是为 什么要读 , 读 后要达到 什么 目的 。在
【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读的训练 读熟
语文 课 程应 特 别关 注 汉语 言文 字 的特 点 对学 生 识 字 写 首都 人 民为什 么不分 男女老少 冒着 刺骨 的寒风 ,在长安街 两
字、 阅读 、 写作 、 口语交 际和思维 发展 等方面 的影 响 , 在教学 中 旁迎 送总理 的灵车 ? 他 们等 了多长时间 ?为什么用 “ 焦 急而耐
3 、 重点 地方 反 复读 , 品 词 品句 , 提 高 学生 分 析理 解 的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 的训练
么艳艳 ( 河北省馆—县房寨联合小学. 馆一 0 5 7 7 5 0 )
【 摘 要】 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 精思。 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
运 用语 言的能力 , 同时也有助 于学 生道德 修养和 审美教育 。
文 内容心领 神会 , 说起 话来滔 滔不绝 , 口若 悬河吗 ?心理学 家 研 究表 明 : 要使 课文 的“ 外部语 言” 转化 为学生头 脑 中的“ 内部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训练之我见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训练之我见通用版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十分明显,也是学生能够深入透彻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渠道,通过学生阅读,对于学生学好普通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好处,也是帮助培养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朗读,要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发展学生语言、陶冶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出现这样两种现象:一是总是害怕教学不够用,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事无巨细都要讲到,十分害怕学生没有学到,上课中,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让学生读的时间特别少,为了确保40分钟内多讲一些,往往在课堂上拼命提问,拼命讲解,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即使读也是走过场,好点的情况读上几遍,大多是开始读一遍,中间读一遍,结束再读一遍,学生根本得不到训练,提高也就无从说起。
二是能够认识朗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又过于片面地追求“多读”。
课堂上留了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多次、反复地朗读,但教师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总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流于形式。
表面上看起来“书声朗朗”,学生似乎读有所得,实际上学生没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学方面的训练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长期没有目的,没有方法的朗读,也会挫伤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严重的,还有可以让学生养成“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朗读习惯。
其实,改变上面出现的问题,改变上面出现的情况,只要掌握了方法,也是非常简单的。
教学中要让朗读训练扎实有效,教师要做到少讲解,多指导,多朗读;讲解中注重方式方法,需要结合课文进行讲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
只有弄懂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的思想情感,才能读得有感情;流露真情实感读课文,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把朗读训练分成初读、细读、品读三个阶段,让学生对课文从初步感知至细细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各种阅读中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
层进取 。 读 一次有一次的认识 、 所得 、 进展 。 在读书的过程 中 , 由 表 及里逐步 引学生入书 中 , 领会文 章的思想 内容 , 弄清作者 的
多读 固然知其意 , 但并 不是一遍又 一遍的机 械的 、 重复 地 选材 立意 、 谋篇布局 , 并探 索写作脉络 , 积极 吸收别人的长处 。 读, 要 讲究方 法 , 形式多样 , 这样才 能调动学 生的读书 积极 性 , 教学生朗读和熟读了许多课文以后, 课文里许多词句, 许多语 避免单调枯燥感 。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 言的表达方法 , 以及课文的篇章结构等 , 不断地被学 生吸 收、 积 1 、 提 出要求 , 有 目的地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 能力 , 要 累和 掌握 , 说话 、 写作就 能够做到 出 口成章 、 信 手拈来 , 熟读 了 循序渐进 。 否则欲速不达。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 不但要 考虑不 课文 , 词 汇多 了, 语 言丰富了 , 他们的写作 能力也就提高了。
下到水里游 , 才能学会。因此 , 凡是教材上 的课文都要让学生正
5 、 自读批注 , 边 读边悟 。读书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
确、 流利 、 有感情地 朗读 , 使 书面上 “ 静态 ” 的语 言“ 活化 ” 起来 , 书的好习惯 。高年级学生 已经具 备了一定 的阅读能力 , 可安排 在学生头 脑 中形成鲜 明的表象 , 从而 内化为 内部 语言 , 为转 化 学生在课前或课 中进行边读边想边批注 的练 习 , 发挥学生 的主 成书面 语言和 口头语言奠定基础 。 正所谓 “ 读书破万卷 , 下笔如 体作用 ,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能力的形成非一 日之功 , 有 神” , 语言知识积累多了 , 基础扎实 了 , 作文 时才 能游刃有余 、 阅读批 注应先交给学 生方法 , 然后让学 生反复实践 练习 , 练中 下笔成文 。教学 中, 凡是教材上要求背诵的段落 , 应该要求学 生 提高批注的质 量。 人人熟读成 诵 , 烂熟于心 , 并立足在 课堂教 学 中完成 ; 凡是教材 6 、 读 写结合 , 相互渗透 。 读是写的基础 , 写是 自内而外的表
论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读”的训练
XIAOXUE SHIDAI ·2019年第02期(下转73页)(上接71页)三、“勤诚”阅读,让心飞扬【备注:本文为江苏省宜兴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培育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课外阅读研究》研究成果。
】·课内外·师生共读72一、“读”的训练有助于提高识字、解词和掌握句子的能力论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读”的训练河北省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卢文清XIAOXUE SHIDAI ·2019年第02期(上接72页)师生共读·课内外·73如引文中的“塞”读sài 还是sāi,“号”读hào 还是háo,“杆”读gān 还是gǎn,“恶'”读è还是wù,学生在用字典查读音的过程中就掌握了这些多音字。
对“堪”、“陡”、“坠”、“峭”“讥”等字,可在初读课文时提醒学生注意与之行近的字,学生会想起“湛”、“途”、“堕”、“俏”、“饥”等字,这样在比较中又掌握了这些形近字。
至于词语的理解,如“恶劣”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单独解释比较困难,不过在读课文时,上下文联系,从“狂风怒号”“黄沙满天”“坠入深谷”“攀山越岭”等词句,学生自然会体会出它的意思。
句子是由词构成的,理解了句中的词语,句子也就不攻而破了。
二、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如《草原》一文中,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就被哪里的美景陶醉了。
可以从作者对天空、空气、平地、羊群等的直接描写中看出来,“天空是那么清朗”“天底下一壁千里”“羊群走到哪里就像给绿毡上绣上白色的大花”“到处翠色欲流”初读课文,反复朗读句子,体会出草原的美丽;然后教师抓住“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愉快”“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回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些表达作者思想感受的句子,反复默读,进入意境,细细体味,让学生和作者一样爱上这美丽的大草原,心里生长这样的想法“我也要去草原看一看,领略它的优美”。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人教版新课标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从古至今加强文学方面的修养都离不开一个“读”字。
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语言学习的乐趣,提升文学素养。
一、“读”可以加深理解感悟,增强记忆效果阅读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默读所能记下的内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而朗读一遍则会对二分之一的内容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这是因为相对默读来说,朗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教师的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某些知识点给学生讲得多了,说得多了,自己都能很准确地说出来,而学生总是模棱两可。
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让学生每个人都张嘴跟我一块儿说。
当他们重复得多了,自然就掌握了,不用再花费专门的时间去背诵了。
二、“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阅读类文章中心的把握、问题重心的揣摩、词句运用的作用这类题型,经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要么就是分析不到点上。
其中的原因,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还不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悟性”还不高。
此时,就不能仅从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找原因,更应当多多朗读。
这样,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读”可以提升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与能力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易受教师感染,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
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会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训练论文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语感;目的;意义;方法;重心;指导教学;引导学习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31-01小学语文教学要强化“读”的训练,通过读来解释,积累和内化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学习写作方法,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的“读”而获得的。
如何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更加的教育教学的效果呢?下面我就一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要明确“读”的意义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多读,最大的好处,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的语感。
具体地说,多读有四大好处:1、多读可以记住生字。
阅读是汉字的基本途径。
多读可以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理解字义。
2、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更能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会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感情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升华。
4、多读可以记住佳词妙语,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引导出来的。
二、“读”要到位“读”要到位,教师必须做到如下三个方面:1、是要给学生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
这样教师就会想方设法把课文讲精粹,讲到点上。
即只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不讲学生可以掌握的知识,不讲学生通过读能弄懂的问题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口读课文,亲自参与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
2、是要保证学生有足够读的时间,有时间保证,学生就能扎扎实实地读课文,而不是走过场。
有些词语、句子、段落、层次,要让学生反复的读,反复读会韵味,才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的含义。
论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读”的训练
论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读”的训练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读”的训练,通过有效的教学训练,使他们能够将书面语言内化,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习专业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读”的正确方法与技巧,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
通过对课内教材以及课外教材地熟读、精思,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利于学生的发展。
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以供广大同仁进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重视;训练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读”的训练,中国有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有效阅读以及熟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还应对他们加以引导和点拨,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在阅读训练中事半功倍。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师应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思想理念,在教学方式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通过有效的教学调动起他们的学习主观意识,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读书贵在读熟教师在开展有关“读”的语文教学训练时,应率先做好示范。
在课文朗读过程中,保持语言的连贯性与流利性,这样学生才能模仿教师的“读”的方式,并在读的过程中将课文的内容心领神会,和作者的情感达成一定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部编版《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首先教师应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语间体会到对秋雨的喜爱以及赞美之情。
接着教师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尝试,让他们通过读,将课文理解得更加深入,进而在文中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倡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练习自己的语感,能够将文章读得流畅,促使他们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前言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的重要性、方法和策略。
阅读训练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阅读训练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能够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其次,阅读是思维的锻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后,阅读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因此,阅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训练的方法和策略1. 课堂阅读课堂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阅读训练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在课堂阅读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让学生听读,指导学生做好阅读之前的预习工作,让学生阅读时聚焦于文章的主题和重点,做好阅读之后的复述和总结工作。
2. 阅读理解训练阅读理解训练是针对学生阅读能力弱点的针对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从语言、知识、思维等角度出发,设计多种形式的阅读理解训练活动。
例如:阅读理解填空、选择题、阅读理解简答、判断、配对等题型的训练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阅读习惯养成阅读习惯养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比较长远的阅读训练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每天晚上看书半小时、每周阅读一本书、每周整理一次自己的书架等,让学生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结束语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训练是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阅读训练的重要性,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而阅读训练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阅读的重要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的目的和方法,以及教师的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技能,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阅读能力不仅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阅读训练应该占据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适合他们的课文和阅读材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让他们从中获取信息,理解材料的含义和要点。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训练,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和知识背景,加上语言的积累,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的方法应该多样化,灵活运用。
首先,要注重课堂阅读。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课文,让学生进行课堂读书,通过朗读、声音比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其次,要注重阅读体验。
学生应该通过阅读来感受文字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并进行读后感的撰写和分享。
此外,还可以通过戏剧表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最后,要注重阅读的实际应用。
学生应该将阅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阅读各种信息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本身应该是一个阅读爱好者,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受,向学生传递阅读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摘要】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精思,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的训练;读熟;精思;方法科学【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20-02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但在四十分钟的具体教学中,能真正科学的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的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却并非易事。
不少老师往往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常常使学生陷入无谓的思考,进行繁琐的分析,加上过多的毫无价值的问题回答,表面上看,一节课学生参与其中,活动不少,而实际上学生是在瞎子摸象,跳跃思维。
由于没有整体的感知,没有完整的思路,要不了多少天,课堂上零乱不堪的发言,支离破碎的回答,谁还能记忆犹新呢?即便是记住了,对于训练学生积累词汇,锤炼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又会有多大帮助呢?曾听一位新教师上汇报课,讲到课文《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的片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红军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新教师先通过“之”字形与“s”形的对比,分析了路如何陡;接着,通过“一直追到天上”、“浑身紧张”等词句,分析了山如何“险”;然后,再与红军风趣幽默的对话,“哈哈大笑”的神情对照,从而得出红军乐观豪迈的结论。
但是学生们除了偶尔眉头紧皱地盯几下课本以外,就是呆滞地朝前望着,眼睛里充满困惑。
显然,学生对那种以苦为乐的生活情趣缺乏实际的体验,教师理性的分析很难使他们走进作品的境界。
像这样尴尬的课堂局面不只是那位新教师会遇到吧?琐屑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
怎样才能进行有机的、系统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学生读的训练。
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可见读的位置多么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学生就会更加事半功倍,受益终生。
深感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并没有特别重视读的训练,而是把功夫都化在了对课文的分析上,以讲代读,以答代读,造成了学生不会读书,害怕作文的严重后果。
培养良好的语感更无从谈起。
教学中,我大胆改进课堂教法,十分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愿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共商。
1 读书读书,贵在读熟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
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
试想,一个人读起书来,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
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大家知道,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专家苦心孤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从遣词造句,到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受到品德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此,在讲读课文中,我们都以读为先,将读贯穿教学始终。
一篇新课文,首先给学生正音范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语气、感情,掌握字里行间的抑扬顿挫,然后让学生自读,并要求他们认真读,把书读熟,做到发音准,咬字清,声音响亮不重复,理解意思带感情。
在此基础上,老师掌握火候,趁热打铁,对于疑难问题给学生以适当点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意思,深深地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之处,不知不觉中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
老师再也不用为绞尽脑汁的提问,学生拐弯抹角的回答而浪费时间了。
2 熟读精思,心知其义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这充分说明读书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
为此,我们总是在学生做到了对课文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地读,不过这时是带着问题而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哪是重点词,哪是重点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呢?通过一读再读,从而加深印象。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这篇课文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爱戴,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
但对于学生年龄小,了解总理事迹不多,所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
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首都人民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长安街两旁迎送总理的灵车?他们等了多长时间?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这样的一对反义词哪?作者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边读边想,情不自禁的回忆起自己学过的《一夜的工作》、《一个降落伞包》等课文。
周总理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艰苦朴素,关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随之跃然纸上,也肯定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一下子把自己同总理的感情拉近了,原来总理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操碎心的人。
学生对周总理的爱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
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
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3 方法科学,形式多样多读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重复地读,要讲究方法,形式多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感。
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3.1 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
否则欲速不达。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还应认真的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在训练中,教师要明确训练目标,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2 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
“打铁还要榔头硬”,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钟爱朗读,那么自己还真需是把硬硬的榔头,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试与天公比高的调皮小子们信服呢?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唤起学生的感情,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达到忘我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
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3.3 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
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如教《春笋》一文时,学生对于春笋的生长过程是很生疏的,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样子他们从未见过。
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
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
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也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
3.4 边读边想,再现情境。
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观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境。
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视听神经的协同活动,接受文字符号的音形复合刺激,从而形成对语言意义的整体组合,产生再造想象,实现再现。
朗读是一种好的方法,特别是低年级课文写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儿童又长于形象思维,还原并不难。
一般地说,只要稍加提示,学生即可入情入境,将课文读出感情来。
《关怀》一课第二段,写周总理走进教室听课的情景,提示学生:“你们一边读一边想,脑子里就会出现许多画面,总理是什么样的?他的表情怎样?动作怎样?不信你们试试看。
”带学生看完“电影”后,我又说:“下面你再根据想象的画面读,看谁读出感情来。
”果然,学生们都读得亲切柔和,感情表达得十分充沛。
通过读,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表象积蓄,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画面),通过读,又不断调整,使之更清晰、更准确。
3.5 重点地方反复读,品词品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重点地方一般指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
例如:《落花生》一课,抓住父亲的话指导朗读,体会话中含义,总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扣住“伟大”一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环境描写的句子,人物外表及内心活动描写的句子,体会邱少云的“伟大”之处。
3.6 自读批注,边读边悟。
读书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或课中进行边读边想边批注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阅读批注应先交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反复实践练习,练中提高批注的质量。
3.7 读写结合,相互渗透。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
在语文教学,“读”实际上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过程。
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进取。
读一次有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
在读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逐步引学生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并探索写作脉络,积极吸收别人的长处。
教学生朗读和熟读了许多课文以后,课文里许多词句,许多语言的表达方法,以及课文的篇章结构等,不断地被学生吸收、积累和掌握,说话、写作就能够做到出口成章、信手拈来,熟读了课文,词汇多了,语言丰富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
从读学写,以写固读,强化练笔。
借读之力促轻松习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要占一定量的时间,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要把学生读课文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
这样,语文教学将不再是学生被动的抄写、组词、拼合词语、组装句子,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学生们通过熟读背诵而自得的充满灵性的感悟,是乐此不疲的探索,是充满了激情的有价值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