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民族旅游性格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对民族旅游性格的影响探析

中西方文化对民族旅游性格的影响探析

2半 封 闭 的地 理 环 境 造 就 了 中华 民族 保 守 、 . 自足 、 向 的 内 旅 游 性 格 中华 民族 生 活 在 东 亚 大 陆 . 临 浩 淼 的太 平 洋 , 有 漫 漫 东 北 戈 壁 . 南 有 险 峻 的 喜 马 拉 雅 山 . 北 则 被 帕 米 尔 高原 隔 断 。 西 西
第 5卷 第 9期
中 西方文化对 民族旅游性格的影响探析
于艳 邱 .王 莉
( 里 木 大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 疆 阿 拉 尔 83 0 ) 塔 新 4 30 摘 要 : 族 旅 游 性格 的形 成 与 该 民族 的 文化 密切 相 关 , 西 方 文 化 差异 导 致 了 中 西 民 族旅 游性 格 的 不 同 。 中 民 中
华民族具有稳健、 内敛 等 原 生 民族旅 游 性 格 , 西方 民族 具 有 冒险 、 勇等 原 生 民族 旅 游 性 格 。 而 英
关键 词 : 中华 民族 ; 西方 民族 ; 族旅 游性 格 ; 化 民 文
“ 民族 性 格 是 指 各 民族 在 形 成 和 发展 过程 中凝 结 起 来 的 表
中 央 观念 .使 中华 民 族 形 成 了 内 向 的思 维定 势 和 自足 心 理 。 在 相 当长 的 历 史 时 期 内 . 国 人 心 中 只 有 “ 国 ” 没 有 其 他 中 中 .
国 家 . 天 朝 大 国 ” 心态 傲 视 周 边 各 族 和 异 域 他 邦 。这 就 以“ 的
往 着 意 于 中 国 山川 旅 游 而 绝 少 海 外 旅 游 .倾 心 于 思 恋 家 乡 。 而 不 愿进 行 客 观 考 察
民族 旅 游 性 格 在 形 成 过 程 中 随 着 所 处 文 化环 境 的变 化 也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课题名称研究小组长:研究小组成员指导教师摘要首先,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客观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上与中国民族性格的基础,寻求出前者对后者有何影响、如何影响;进而回答如何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

然后,我们的课题小组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采取注重实事求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上网,上书店查找资料;询问历史科老师、对历史颇有研究的人士;小组讨论、分析。

其次,经过我们课题小组的努力,克服了种种阻碍,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成功。

最后,通过我们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我们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性格(爱国、守法、含蓄、忠孝、谦让等)的形成、发展,一个民族性格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进步非常重要,所以在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上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性格影响正文:一、问题背景:在课堂上,为什么中国学生保持沉默者居多,而西方国家的学生大多数踊跃发言?为什么在受到别人称赞时,中国人表现出来的是谦辞和愧疚,而西方人表现出来的是认同和感谢?这就是民族性格的不同。

这些现象表明中西民族性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正如上面所说中西民族性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性格生长的土壤也是相去甚远,所以说明影响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如今在国人眼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出路者甚众,他们崇信西学文化,彻底地否认中国之传统,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前途,已经不适应现今社会之发展,中国应当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学才有“前途”,他们瞧不起中国传统文化,藐视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相适应。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有这么一种现象,瞧不起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些人往往是中国人,外国人看中国传统比中国人看自己的传统更理智,这说明了什么?我觉得至少说明:一是在对待自己的传统上不够理智;三是崇洋媚外的心理由物质领域渗透到了文化领域。

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3000字

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3000字

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3000字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自古以来,中国的民俗文化就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交活动和节庆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对于中国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于旅游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民俗文化对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不仅仅需要美丽的自然风光,也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民俗文化正是为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支撑。

例如,传统的中国春节,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外,还成为了如今中国最重要的旅游节庆之一。

每年春节期间,中国各地的旅游景点都会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旅游。

其次,中国的民俗文化也为旅游业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中国的传统工艺品、民间故事、手工艺品等等,都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旅游业开发的重要资源之一。

例如,中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和景区食品,已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旅游的一种特色和独特之处。

遵循民俗文化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旅游业可以创新发展,推出更具个性化和文化性的旅游产品,以此吸引更多游客来到这些景点旅游。

此外,中国的民俗文化对旅游产品创新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虽然传统的民俗文化对旅游产品的创新有一定的限制,但对于具有现代化元素和设施的景点,民俗文化则为它们嵌入了独特的文化元素。

例如,中国的游乐园、主题公园等休闲场所,在其设计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文化等。

这些元素不仅使游客得到了更好的旅游体验,也深化了游客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俗文化对旅游业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通过借助传统文化中的资源和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深度的旅游内容和体验,让全球的游客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中国的丰富文化。

传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与传承研究

传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与传承研究

传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与传承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了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则成为了各地旅游景点的独特魅力所在。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传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1.1 增加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瑰宝,具有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等特点,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丝绸、茶艺、京剧等,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和宗教信仰,都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

这些文化元素在旅游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1.2 扩大就业机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技艺的传授和保护,因此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也为就业提供了机会。

许多地方政府将传统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核心,积极培养相关的从业人员,并提供相关的工作岗位。

这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帮助了许多从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1.3 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传统文化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繁荣。

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景点周边的酒店、餐饮、纪念品销售等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比如中国的丽江古城以及厦门鼓浪屿等地方,就是以传统文化旅游为主题,使得当地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这也有助于提升地方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人民的幸福指数。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2.1 整理和收集传统文化资料要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首先需要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工作。

这些资料包括了传统经典著作、文学作品、传统工艺技术等。

通过系统化的整理和收集,可以使得传统文化的知识得以保存和传承。

2.2 培养传统文化的继承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专业人士来进行技艺的传授和继承。

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培养一批传统文化的继承人。

这些继承人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旅游业中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文化体验。

2.3 制定和推行传统文化政策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扶持措施。

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3000字

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3000字

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3000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中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吸引力增强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各地的民间舞蹈、歌曲、传说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例如,苏州的园林、婺源的古村落、西安的兵马俑等景点都因为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吸引了大量游客。

二、经济效益提升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也为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例如,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都会迎来大量游客,其中不乏外国游客,这些游客的到来直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文化传承促进旅游活动可以促进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一些传统艺术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被纳入旅游项目中,不仅可以让游客体验到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促进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也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形象和文化品牌。

例如,中国春节文化已经广泛传播到全球,各国都会在春节期间举办庆祝活动,这无疑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旅游业多元化中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也为旅游业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

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魅力,可以满足游客对于旅游内容的多样化需求。

例如,北京的皇城根遗址公园、西安的古城墙、婺源的古村落等景点都因其所代表的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而吸引了不同类型的游客。

总结来说,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吸引力增强、经济效益提升、文化传承促进、国际影响力提升等。

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应当充分利用中国民俗文化这一独特优势,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推动旅游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3000字

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3000字

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3000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消遣方式,也是人们追求文化与生活体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在众多旅游目的地中,中国的民俗文化一直备受世界游客的瞩目和追捧。

中国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同时也在现实中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那么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激发游客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了广泛的范围,包括宗教、祭祀、节日、民间习俗等方面。

这些独特的文化形式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也将这一优秀文化的精华传递给世界。

在游客与中国民俗文化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魂魄,于是愈发珍视和热爱文化。

二、促进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中国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不仅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为本地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各地的传统文化活动、民俗节庆等旅游资源不断被挖掘和发掘,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点。

三、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和民族的精神标识和独特文化符号。

在旅游业的推动下,许多地方的民俗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不少地方政府对民俗文化进行了投入,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政策,促进了地方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游客的到来,也让当地人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进一步推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提升文化产业的贡献率随着民俗文化资源的日益丰富和拓展,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了文化产业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方向。

旅游业的推动,让民俗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贡献率不断增加,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接受这一文化形式,进一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总之,中国的民俗文化无疑是中国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一文化标志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长久延续,同时也为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我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我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我影响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我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的影响通过这一学期对旅游审美学的学习,了解了旅游美学这个学科:它是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还接触到了,雕塑,书画,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熟不知这些与旅游审美也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审美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那就说说五岳之首泰山吧!在五岳之中,泰山并不算最高,风景也不算最美,但自古而今,这座不高的山,不是宗教名山,不以风光取胜,而依然具有超然地位呢?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孔子曾登泰山,俯临八方,心胸开阔,志向远大。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开创了儒家人本主义的“比德说”旅游观。

他将山水与不同思想修养、气质特点、个性品格紧密联系起来,使山水人格化、气质化;凡是人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赋予山水;而且人可以通过游览山水达到娱乐、长寿的目的。

中华民族自古便是一个向往自然,喜好自由,乐于游历的民族,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神秘、异已变成为理解、亲和,都表明人的山水意识已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都将人性美和山水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

历代大量旅游文化作品表明,儒、佛、道这三种旅游观念事实上都在影响和促进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

谱写出中国旅游文化史上绚丽灿烂的篇章!第二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对旅游审美行为的影响的思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对旅游审美行为的影响的思考一、审美(一)、旅游审美文化的类型:⑴ 然审美文化:以大自然为载体的审美文化,也可谓之物态审美文化;⑵ 社会审美文化:人类的社会交往、社会活动过程,也是美的创造过程,旅游者所到之处,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观察、体验这些美,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审美文化形态;⑶ 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艺术品发生“同构” 关系而产生的文化形态。

中 国古典文化在当代旅游业中的应用价值如何

中 国古典文化在当代旅游业中的应用价值如何

中国古典文化在当代旅游业中的应用价值如何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吸引力成为了旅游行业关注的焦点。

中国古典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哲学和人文精神,将其应用于当代旅游业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中国古典文化为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丰富的民俗活动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例如,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其宏伟的建筑规模、精美的装饰艺术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又如平遥古城,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风貌,展示了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筑风格,让游客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此外,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如苏州的刺绣、景德镇的陶瓷等,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还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中国古典文化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

旅游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观赏,更是对当地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将古典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中,可以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比如,在旅游线路中安排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文化讲座,让游客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或者开发以古典文学、诗词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如“唐诗之路”,游客可以沿着古代诗人的足迹,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中国古典文化增强了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一个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更容易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例如,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于世,“兵马俑”更是成为了西安旅游的标志性符号。

杭州凭借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如西湖、灵隐寺等,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吸引了众多游客。

通过挖掘和宣传当地的古典文化,旅游目的地可以树立起鲜明的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古典文化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古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资金和动力。

古典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古典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古典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愈发快节奏,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习惯都在发生着诸多变化。

然而,尽管现代化进程已经深入到血液和思维之中,人们对古典文化的重视依旧没有减少。

事实上,古典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甚至愈加明显。

一、古典文化的价值观贯穿现代社会古典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累积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底蕴。

在当今社会中,尽管我们拥有了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先进的技术,但古人凝聚的价值观却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承了下来。

比如孔子的“仁爱”、“孝道”、“忠信”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在社交场合、家庭教育、职场交往等方面,这些价值观一直被人们所尊重和追求。

尽管社会价值观与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但始终是以人为本,古典文化秉持“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人的价值观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古典文化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二、古典文化的文学艺术影响深远在文学艺术方面,古典文化同样在现代社会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诸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著,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意义,早已不仅仅局限在文学艺术领域。

这些经典名著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人际关系、情感表达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了大量的文学、影视作品创作。

同时,中国的诗词、歌曲、戏曲等传统文化形式也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承。

随着电子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音乐与艺术,诸如京剧、评剧、黄梅戏等传统形式,受到了更广泛的喜爱和推崇。

三、古典文化的科技创新影响明显古代科技创新是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却同样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很多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成果。

这些科技创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使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能,更是一种知识体系,包含良好的科学精神、审美品味和工匠精神。

古代科技创新必然与文化有紧密联系,而现代的科技创新必然需要在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

宋代游记文学对现代旅游文化的影响

宋代游记文学对现代旅游文化的影响

宋代游记文学对现代旅游文化的影响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学风格丰富多彩,其中以游记文学最为特色。

宋代游记以文学性强、意蕴深厚、内容丰富而著称于世。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描绘了古代旅游的风光和文化背景,也对现代旅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代游记文学为现代旅游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宋代游记作品多为游记杂记,其中不仅有对著名景点的描写,还包含着历史事件、传奇故事、风俗习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内容不仅能为旅行者提供参考,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历史文化背景。

现代旅游文化也借鉴了这种方式,不仅注重景点本身的介绍,也更多地加入了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其次,宋代游记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对现代旅游文化产生了影响。

宋代游记文学作品虽然是一种记录性质的文学,但是也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表现形式。

这些游记以文学的手法和技巧表现出景物的美丽和哲理内涵,启迪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体验到作者的情感和情绪。

现代旅游文化也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景区的宣传和规划,也更注重游客的文化素养和精神体验,这些都是对宋代游记文学的借鉴和延续。

再次,宋代游记文学作品对现代旅游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国内,还涉及到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

这些游记描绘了中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向海外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了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

现代旅游业也更多地注重海外旅游市场,并以旅游交流为契机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开展了诸多的文化交流和互鉴活动。

综上所述,宋代游记文学对现代旅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内涵与意义不仅限于旅游本身,更涉及到历史、文化、交流和艺术等方面。

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探寻、学习和借鉴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和传承文化遗产。

古代文明对现代文化有多大的影响力?

古代文明对现代文化有多大的影响力?

古代文明对现代文化有多大的影响力?古代文明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分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明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一、艺术古代文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不可忽视。

1. 古希腊艺术古希腊艺术被誉为西方艺术的源头,对现代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

古希腊建筑,如帕台农神庙和雅典卫城等,成为了现代建筑的灵感之源。

古希腊雕塑作品的精湛技艺和优美姿态,对现代雕刻和艺术造型产生了广泛影响。

2. 古埃及艺术古埃及艺术以象征主义为特色,对现代艺术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古迹,启发了现代建筑师对于形式和构造的认识。

古埃及墓室壁画和彩画独具一格,其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装饰美学上,还在于其带有的宗教、神话和历史意义。

二、哲学古代文明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

1.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独特性格和社会文化风貌。

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四维观念,成为现代社会价值体系中重要的参照系。

儒家文化的传统,让中国文化拥有了担任起世界哲学重要角色的资格。

2. 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存在”和“本质”为中心探讨问题,对现代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实证主义”思想,促进了人们对现实和自然的认识以及观察数据论证推断等科学方法的发展。

三、科技古代文明的科技成就,为现代科技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启示。

1. 古印度数学古印度数学以“零”和“十进制”计数法为代表,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源头。

古印度数学不仅发展了计数法和代数,而且还为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等不同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 古中国科技古代中国在土木工程、农业、印刷和军事等领域都有着非凡贡献。

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不仅在古代推动了书籍文化的普及,而且在现代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古代中国所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且蓬勃发展的行业。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都被看作是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然而,作为一个充满多样性的行业,旅游业也需要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而传统文化正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体现在风俗习惯、建筑艺术、艺术表演等方面。

对于国外游客来说,他们往往渴望去了解并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

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得他们愿意前往那些富有传统文化的地方旅行。

以中国为例,传统的国画、京剧、太极拳等文化元素都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的兴趣。

因此,传统文化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商机。

各种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店、传统娱乐表演、文化节庆等都开始崭露头角。

这些传统文化的商品和娱乐形式成为了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客们在观光的同时,也会购买一些纪念品或者参加一些活动,从而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取之有道的传统文化产业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兴起。

举个例子,京剧这一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不仅在国内各地巡回演出,还成为了一些旅游景点的重要演出项目,从而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次,传统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文化影响。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国际游客,他们都愿意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交流和互动。

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或者地区的精髓之一,为旅客提供了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

通过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传统建筑等,游客们可以领略到当地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方面,这种文化互动可以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使其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另一方面,这种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激发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的思想、情感、风俗、道德、礼仪、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各种文化形态。

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管理也不例外。

本文将对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

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丰富的道德伦理、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方式,对于旅游管理理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倡导“人文关怀”,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尊严放在首位,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互动,强调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服务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这也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文化对旅游服务质量的影响
传统文化丰富的道德伦理和为人处事的方式,对旅游服务质量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礼”是重要的一环,表现在旅游行业中就是应让顾客感受到诚恳、与人为善、关注氛围、懂得回馈,为旅游者提供温馨服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传统文化主张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文化教育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使中国人习惯于珍惜自然资源,厚爱动植物,善待环境,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这种理念与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息息相关。

旅游业发展,离不开优美自然环境的支撑,传统文化的倡导使中国人越来越注重生态保护,让旅游业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得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已经在新时期中的中国旅游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强调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实现在旅游业中,对于旅游管理的各个领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古代旅游文化论中国人的民族旅游性格

从古代旅游文化论中国人的民族旅游性格

从古代旅游文化论中国人的民族旅游性格旅游0812 0820403236陈玲玲不同的民族处在各自不同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中,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风尚、生活习惯和审美标准,不同的旅游文化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旅游性格。

中国长期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早已根深蒂固,有着超强的高度稳定性,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观念,从而形成了比较封闭的旅游文化,形成了相对内向稳健内敛、安土重迁的民族旅游文化。

中国古代的“旅游”一词,常有着一种游离故土的感伤甚至哀愁,有了一种漂泊乡愁。

在农耕经济和宗法制度下,中国人特别重视乡土观念和血亲关系,一旦“失其本居”而游于外,便难免有思乡之苦。

其中《周易.正义》就将旅游定义为:旅者,客居知名,羁旅之称,失其车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

由于中国自古就有安土重迁的文化背景,使得旅游的概念添了几层淡淡的忧伤。

历览古代士大夫关于旅游的感慨诗句,各个字眼无不渗透着离愁别恨的那份感伤。

如唐.白居易的《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江海漂泊共旅游,一尊相劝散尽愁,夜深醒后愁还在,西滴梧桐山馆秋。

唐.刘仓的《秋日寓怀》:旅途谁见客青眼,故园几多人白头。

所表达的是古代痛苦的旅程。

其中还有表达旅行在外的离愁别恨、登高远眺,如宋.范仲淹《苏暮遮怀旧》: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其中表达旅望的有:唐.崔曙《途中晓发》:旅望应交尽,乡心遇物悲。

表达旅怀的有:明.李贽的《客吟》:旅怀日不同,客梦翻相似。

表达旅愁的有:元.黄庚《书山阴驿》:寄驿通乡信,题诗记旅愁。

表达旅肠的有:唐.李咸用《和人相中作》:湘中湘岸两荒凉,孤雁号空动旅肠。

表达旅魂的有:唐.杜甫《夜》: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其中还有一些通过出门在外的各种旅况的艰辛来表达旅途的伤感,如明.屠隆《綵豪记》:穷愁旅况,都消在歌舞筵。

南朝.鲍照:乔装多阙绝,旅服少裁缝。

清.王端覆:旅费艰难,居大不易。

还有一些表达的是出门在外可能客死他乡的旅殡、旅坟、旅骨等的极致哀痛之情,如唐.孟郊《哭李观》:旅葬无高坟,栽松不成行。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旅游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旅游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旅游业的影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各行各业都有继往开来的名人名士。

如教育界有孔子、孟子,农学有神农氏、贾思勰,木匠业有鲁班,纺织业有黄道婆,茶家有陆羽,蚕丝业有嫘祖,商业有范蠡,盐业有葛洪,酒业有杜康……本人自从从事旅游业后,总想追溯历史,遍翻典籍来寻找中国古代旅游界的一二名人,可是时常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那些名人事迹实在是太多,谁让我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呢?我曾听有人要说,旅游是新兴行业。

非也,旅游其实在古代就很发达,古代许多名人志士偏喜欢旅游,“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驴友,当时他就写过许多流传百世的行者博客,如:《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天门山》。

先秦典籍《穆天子传》也叫《周王游记》就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旅游名著,它写的正是两千九百年前周穆王西行昆仑山到西王母之地的故事。

古代君王多喜欢“巡狩”或“巡游”天下,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就曾多次巡游天下,后来这位“驴友”就是病死在巡游归来的路上。

而古代中国,对旅游这个行业最早并且最具有的有影响力的人当属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

当年,秦始皇不顾天怒人怨,力排众议,修筑万里长城,将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工程留于后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地标。

如今到成为了一个绝好的观光景区,它穿越千年,透过历史烟云,我们看到了华夏文明的沧桑和博大。

秦始皇给我们留下的还有令世人更叹为观止的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它与万里长城一起成为中国至今门票收入最高的两大旅游景区,而且创外汇也是最多。

君不知,古往今来的名人志士都要去长城登高望远,吟诗作赋;君不见,国内外国家元首到中国,必去北京的长城与西安的兵马俑瞻望文明。

国内其它景区谁能有此盛誉?秦始皇开发的另一大景区--绵延三百里的阿房宫,被毫西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烧了个尽光,这一把火不但烧去了他的江山和虞姬,烧去了华夏百姓的劳动和艺术结晶;还烧去了包括美钞、欧元在内的数以亿记的当代中国旅游收入!秦始皇的工程对当代中国人文旅游业不仅开发最早,而且贡献最大。

文化对旅游产生的影响

文化对旅游产生的影响

文化对旅游产生的影响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趋势,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旅游的发展可以带来很多的经济和社会的利益,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神和道德基础,所以当人们去旅游时,他们会接触到当地的文化,这种接触会对旅游的体验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文化对旅游产生的影响。

1. 文化对旅游需求的影响文化是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的旅游需求往往是源于对文化的热爱和探索。

文化吸引力对于旅游业非常关键,因为人们往往会来到不同的地方去探寻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例如,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文化在形成旅游需求时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文化的差异会导致旅游需求的形成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历史背景造成的文化差异都会对旅游需求产生影响。

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人们往往会考虑到目的地的文化氛围是否适合自己的口味和需求。

2. 文化对旅游体验的影响文化是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来到陌生的地方,当地的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感受和体验。

当人们在旅游中了解和体验到当地的文化,他们的旅游体验将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例如,旅游者在去印度时会体验到印度的神秘风情,去苏格兰时会体验到苏格兰的历史文化。

同时,文化也会在旅游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冲突。

因为不同地区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习俗和传统,所以对于旅游者来说,在不慎触犯当地的文化习俗时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不快。

因此,在旅游期间要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这对于旅游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 文化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文化对于旅游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文化成为了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的卖点。

丰富的文化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例如,在美国,大热的葡萄酒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独特的酿酒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从而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旅游消费行为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繁衍生息的中华民族,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都有其独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也是是多方面的,并是中国的旅游消费者形成了其特有的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

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对旅游企业在新产品设计、开发、服务的推广以及制定营销策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注重人情和求同的旅游消费动机中国人群体感强,注重规范,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

反映到旅游消费行为中就是:以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一般旅游消费观念和旅游消费行为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

一个人购买和消费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往往首先要考虑别人的议论与评价,即使自己非常喜爱的产品,如果说这种它不符合群体规范的要求,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会使人有一种“鹤立鸡群”和与他人格格不入之感,那么他们会考虑放弃这种购买行为,所以其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取向”和“他人取向”的特点。

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突出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强调个性化、力求多样化,敢于标新立异,以“自我取向”为特点的旅游消费行为显著不同。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营销模式、营销经验的时候,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当然,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与融合,加之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的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也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人们在消费求同的大背景下,开始购买和使用一些体现和反映个性的旅游,尤其是在年轻人身上出现了明显的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消费趋势。

对此,旅游市场营销人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的基础上,注重新情况、新变化,随时注意人们的消费新动向,以便在新的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服务等方面随时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

二、勤俭节约的旅游消费观念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以节制个人欲望为美德。

文化影响下的旅游现象

文化影响下的旅游现象

文化影响下的旅游现象文化差异是旅游活动的一大吸引力。

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使得旅游者对于未知的文化充满好奇和向往。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印度的异域风情、埃及的古文明等,都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旅游者通过参观古迹、品尝当地美食、体验当地民俗等方式,来感受和了解目的地的文化。

文化影响旅游者的出行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旅游者的出行习惯和偏好。

例如,我国的文化背景下,家庭观念较为重要,因此,家庭旅游成为一种流行的出行方式。

另外,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使得自由行成为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

再次,文化也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者往往会选择那些具有独特文化的目的地进行旅游。

例如,我国的西藏地区因其独特的宗教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同时,一些具有独特艺术、建筑或历史文化的城市或地区,也成为了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文化差异也带来了一些旅游现象的独特性。

例如,在一些国家,旅游业与当地的文化活动紧密相连,如我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等,都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另外,一些特殊的民俗活动,如我国的龙舟赛、西班牙的斗牛等,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旅游现象。

然而,文化影响下的旅游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旅游者过于追求文化体验,而忽视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一些地区的文化被过度商业化和消费化,失去了其原有的纯粹性和真实性。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

总的来说,文化对旅游现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旅游者的出行方式、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现象的独特性等。

我们应该在尊重和保护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文化差异,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旅游体验。

作为一个热爱旅行的人,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化对旅游现象的影响。

每一次的旅行都是一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

我曾在我国的传统佳节春节之际,前往西藏地区旅游。

那里独特的宗教文化和浓郁的节日氛围,让我深感震撼。

我看到了虔诚的信徒们在寺庙前磕长头,感受到了他们对信仰的坚定和对生活的尊重。

古代文人旅游与现代旅游

古代文人旅游与现代旅游

中国古代文人旅游与现代人的旅游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古代文人的一般生活出路是做官,到不同地方当官,这成为他们旅游的充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语。

因此,中国的很多文人都有游学的经历,他们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漫游名胜古迹,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传世佳作。

其中,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等人都是此中典型的代表。

另外,由于我国古代政府的人才选拔是通过科举的方式,而学子考学往往要赶南纬(南京的进士考试)或北纬(北京的进士考试),因此,举子赶考也就往往必须有一段旅行的必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形式的文人旅游。

文人旅游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当社会处于安定、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

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文人旅游活动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

现代人旅游则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现代人的精神压力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因而现代人对找回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再一方面,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人们有时间有经济能力去旅游;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旅游的交通,服务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人们旅游不再像古代那样靠双脚走遍天下,身心疲惫。

现代旅游活动的范畴也大大拓展了,相比古代文人,现代人有更多的选择,不仅是游历名山大川,还可以体验异域风情……古代文人的旅游,经常会留下旅游的感慨,例如《枫桥夜泊》等。

这种方式是现代游人随意题写“到此一游”的源头之一。

但是,中国古代文人旅游最突出的,其实是个性化旅游。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不是因为景点的著名才去旅游,而是因为他的一篇文章,成就了一个千古景点。

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夜晚泛舟江上,胸中感慨,挥洒文字,使得赤壁这个没什么可看的“景点”,得以名垂史册。

其他如谢灵运、李白等等,大多都是一个文人造就了一个“景点”,而较少纯粹出于对“景点”的膜拜而单纯旅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民族旅游性格的影响作者:王晓娟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5期摘要: 中国现代民族旅游性格与其他民族的旅游性格有很大差异,传统文化对于本民族的旅游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古代华夏文明是以农业文化为主,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中稳求实、持贵中和,这种文化形成静态旅游;以家庭为主,用血缘远近划分亲疏,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影响外出旅游;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对旅游产生影响,表现为在旅游中喜欢人文景观,厌探秘大自然的旅游模式。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民族旅游性格;静态旅游;农业文化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5-0077-03所谓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民族旅游性格是指本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在旅游方面的性格。

比如:中国人喜欢内陆旅游,少海上游览,喜欢近距离走动,喜欢到没有危险的地方去旅游;中国人对于自然界强调“天人合一”,认为自然是神圣的不能征服的,中国人外出时对于社会责任很重视,比如单位是否走得开,家庭是否走得开,父母的身体状况如何,古代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人们注重家庭环境,集体利益,很少一个人出去旅游;其旅游注重内心审美和道德修养,目的是观物,修身。

中国人民族旅游性格的以上表现,受到古代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1.以农业为主的静态文明。

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从黄河、长江流域发源的,那里的沃土为中国先民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中国人的先祖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已经选择了农业作为基本的生产方式,大约在六千年前后,他们就逐渐超越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进入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

[1]“禹,稷躬耕而有天下”,中原地区的古代部落能够统治天下,是农业发展的结果。

最迟在战国时代,中原的牧地及林地逐渐变成农地。

至汉代,农耕技术已经发展到精耕细作的水平,在人多地狭的核心地区,精耕农业伴随着畜牧业及工商业逐渐被排斥而发展起来。

自汉代便形成的精耕农业与农舍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其间,虽也出现过诸如元、清等朝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在短时期内退耕还牧的状况,但终究无法抵御根深蒂固的农业经济传统的影响而被同化,而明朝中叶出现的城市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毕竟也未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流,农业经济一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中稳求实、持贵中和。

中国农业经长期发展可以说是一种与众民寡土现象相伴的精耕农业,中国边陲土地广袤,理应有大量移民屯垦。

但精耕制下的农田,往往是几代人辛苦经营的结果,农民不愿离开长期经营的良田。

人离不开土地,农业文化就是一种以土地为对象的文化,农业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把依赖于土地而进行生活当作唯一可信赖的生活方式,把农耕看作财富的根本来源,并导致了相应的价值趋向。

离开土地去从事其他生计,大多是因为生活所迫。

但是人们认为弃农经商是歪门邪道,工艺技术被贬为“雕虫小技”,只有固守本土、世不徙业才是正经生计。

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是从事周而复始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所必须的安宁和稳定,以“耕读传家”自豪,这与中亚、西亚多次崛起的游牧民族以军事征服、战争掠夺为荣耀的心理大相径庭,也与以商品交换和海外殖民为致富手段的民族对外拓展的意向迥然不同,体现出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大陆性农业民族重土避迁、平安求稳的文化心理。

2.中国人是以家庭为主,用血缘远近来划分亲疏。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社会根基,是氏族宗法血亲传统遗风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中国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征,即鲜明的以家庭为本的宗法集体主义倾向。

所谓宗法制,是起源于氏族社会的一种家长制、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作为决定个人贫富贵贱根据的制度。

[2]长期以来中国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孔孟主张以“仁”来治理国与家,“仁”的观念形成了儒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永恒的、最高的道德理想。

西方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强调上帝绝对惟一性、兼爱同仁、以上帝为父、人人皆如兄弟姐妹之亲、超脱世俗,这推翻了各家各邦的家神邦神,打破了家族小群体和阶级制度,人人均团结在超家族的组织——教会之中,这种风尚在城乡均表现得较明显。

现代西方商业城市中,集团生活的趋向更加明显,家庭亲族的概念相当淡薄,个体均处在大至国家、小至公司的各种利益集团中。

所以西方人外出旅游的阻碍较小,在个体的旅游条件具备时就可以出去旅游,不像中国人过多的考虑家庭、亲人的状况。

3.中国人崇尚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中,传统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一向居于重要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规范和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维系着社会统治秩序,并渗透和贯穿于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历史观乃至整个思想认知之中。

哲学、政治、文学等各领域的许多观念的产生,都以伦理思想为起点、为核心,向外水波形扩散。

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学说,不只是中国某一学派的观念,而且是整个中国文化系统的共同特征。

《易经》最先出现“人文”一词,含有教化风化之意,显露出人伦至上、伦理经世的观念。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存在着本质区别。

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方人文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以法制为中心。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宗旨的道德人本主义。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是一种个性主义,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思想家由于重视伦理轻视自然、重视伦理研究而屑于对自然的研究,故存在明显的非科学主义倾向。

不仅如此,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研究,尤其是生产技艺,被排斥于读书人的视野之外,成为“雕虫小技”,是世林不齿、社会藐视的行当。

因此,走进自然,研究自然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没有了市场,到自然界中欣赏美景,和自然进行“亲密接触”的机会不是没有而是没有人愿意去做,远离自然,畏惧自然,崇拜自然成为中国华夏民族旅游性格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对民族旅游性格的影响1.以农业为主的静态文明形成了旅游性格的“静态旅游”。

所谓的“静态旅游”就是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旅游者的行为多数为静态的。

比如:选择旅游目的地是要求目的地的项目中没有危险,要风景优美,注重观光,修身养性,近几年的乡村旅游热就可以说明这点。

再比如目的地的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这些地方对于中国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像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杨柳青等。

另外一种静态的表现就是旅游者喜欢由旅行社来安排好旅行过程的生活细节,不能接受旅游过程中有任何的变动,如有的话,游客会投诉,就是说旅游过程只能按照原计划设施,如果有变动的话,游客会有不安全感。

中国人本身是喜静厌变,外出旅游就怕有点什么闪失,心里的不安全感会油然而生,所以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尤其注意游客的心理变化。

在几千年的农业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形成的是一种以内敛和稳健求实为主的旅游性格。

所以中国人的旅游多是内陆性的、求稳的旅游模式,西方人则是以对外开发、对外扩张的民族旅游性格。

2.以家庭为主的古代文化形成了旅游性格中“出游难”的情况,人们更愿意选择“周边游”。

儒家最重家庭血缘关系,提出了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古代有“父母在不出外”的说法。

以家庭为主的民族旅游性格形成以后,中国人外出旅游考虑家庭的因素很多,比如:父母的身体、家庭的经济基础,孩子的照料,配偶的工作情况,自己要尽到的责任等等。

据有关资料显示,父母年龄在七十岁左右,孩子的年龄在三岁以下的家庭外出旅游的几率很低,甚至没有出游的可能。

家庭中“走不开”、“离不开”成了旅游限制因素。

中国人家的范畴不仅仅指家庭,还有自己的单位、公司。

以单位为家的这种责任感很强,单位上有一点事情放不下,处理不了的肯定不会外出旅游,单位上的事情也影响他们的出行,同样单位上要是有事,即使他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也会马上回单位从而中止旅游活动。

如果有人家里的条件允许外出旅游,单位上条件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外出旅游的话,会被人认为没有主人翁意识,会被单位其他人谴责。

中国人旅游时一个人外出的情况很少,恋乡思家的情愫是中国游子内敛性格最集中的表现,如郭沫若在他的《登临》诗中便不可抑制地流露出思家的情感:“山顶儿让我一人登着,我又感觉着凄楚,我的安娜!我的阿和!你们是在家中吗?你们是在市中吗?你们是在念我吗?终久怕要下雨了,我要归去。

”旅游地大多是内陆地区,对于海洋有一种畏惧,因为我们祖先利用海洋主要是盐业和渔业,没有用于航运。

家庭观念强形成的“周边游”,这一点很容易说明。

在家庭条件允许旅游的情况下,又不放心家里(人、财产、其他事情),所以选择了到家乡的周边地区进行旅游,这里所说的周边指距离自己所在地区的二百公里以内。

这种旅游方式的优点就是符合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的要求,都市周边游的逐渐走俏正说明了这一点。

3.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旅游性格中对待自然的态度。

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心态的另一显著特征便是“持中和贵”,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这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明植根于“静态”的农业文明,表现为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的和合精神,最典型的体现是“天人合一”思想传统。

[1]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故可致和谐统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

这种“持中和贵”的特征对于旅游活动来说是一种屏障,阻止人们进入自然界。

当然在封建社会人们也有一些在名山大川间的旅游,但大多数是帝王将相的封禅活动为主,普通人进入的机会很少。

所以,中国人喜欢人文景观,喜欢已经开发、规划好的旅游景区,多是观光旅游,对于那种需要探索、有冒险因素的旅游模式中国人参与很少。

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意识文化的影响,在各民族中形成并成长起来的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