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中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1论文
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
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低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禀赋优势,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我国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在蚀失。
本文在客观阐述我国低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弱势基础上,通过劳动力竞争优势的制度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廉价劳动力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字:廉价劳动力国际贸易优势劣势发展对策引言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造业人均实际工资的年递增率为7.1%,而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 6.75%,二者几乎相当。
但是包括非工资费用在内的劳动力成本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已达10.4%,是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的1.5倍。
尽管如此,在90年代末,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仍然低于国际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
1999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美国、韩国和墨西哥的9.08%,21.98%和51.50%;同期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分别是这些国家的3.94%,11.27%和35.66%。
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水平的40%-70%,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目前低廉的劳动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仍存诸多劣势。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其优劣势,采取措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廉价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分析我国经济赖以成功的廉价劳动力绝大部分为低级劳动力,所谓低级劳动力系指未受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
二、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分析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低效率,因此所谓的低成本优势也就要小得多甚或不存在。
其原因在于:首先,虽然发展我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临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
如配额,反倾销税和各种各样的技术标准都部分抵销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1996年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
经济分析国际贸易的利与弊
经济分析国际贸易的利与弊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国际贸易也存在诸多利与弊。
本文将从经济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利与弊。
一、国际贸易的利益1.市场扩大:国际贸易使得各国市场扩大,企业可以将产品和服务销售到更广阔的消费者群体,从而带来更大的销售额和利润。
市场的扩大也促进了创新和技术的发展。
2.资源配置优化:国际贸易使得不同国家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通过出口原材料获取外汇,而资源匮乏的国家则可以通过进口来获取所需的资源。
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
3.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国际贸易能够刺激出口,增加国内企业的产量,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4.就业机会:国际贸易能够为各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进出口业务的增加,企业需要更多的员工来处理相关工作,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国际贸易的弊端1.贸易不平衡:国际贸易存在着贸易不平衡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技术和资金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话语权,其贸易顺差较大。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制于资源和技术限制,易形成贸易逆差,这可能导致一些国家经济的不稳定。
2.产业转移:国际贸易可能导致某些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
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劳动力和廉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
这可能导致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面临衰退和岗位流失。
3.竞争压力:国际贸易使得国内企业面临来自全球市场的竞争,这可能对国内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
如果企业无法适应竞争,可能导致企业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倒闭。
4.贸易壁垒: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贸易壁垒,如关税、非关税壁垒等。
这些限制措施可能导致国际贸易受阻,限制了各国企业的进出口活动。
三、有效管理国际贸易的方法1.加强政府监管:政府应加强对国际贸易的监管,制定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对外贸易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1. 低成本劳动力中国拥有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国际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生产和制造环境。
工薪水平相对较低,使得中国产品的价格具有竞争力。
2. 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世界级制造技术。
各类产品的供应链和产业集群发展成熟,能够提供高质量和多样化的产品。
3. 多元化产品出口中国出口产品种类多样,从传统的纺织品、电子产品到高新技术产品等,涵盖了众多行业领域。
多元化的产品出口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4. 健全的贸易伙伴网络中国积极推进跨区域的贸易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伙伴网络。
多边、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多机会。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策略1. 转型升级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2. 扩大内需中国应加强消费者激励政策,鼓励居民增加消费,推动内需的扩大。
同时,加大对中低收入人群的扶持力度,提高居民购买力,促进国内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3. 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应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投入和意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
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竞争力和附加值。
4. 加强国际贸易合作中国应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贸易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
通过开放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便利化和公平性,实现互利共赢。
5.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中国应加强贸易便利化建设,推进单一窗口、电子口岸等贸易便利化措施的推广与应用。
优化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劣势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劣势一、巨大的市场优势我国人口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49.68%。
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消费市场的潜力无限,因此投资吸引力居世界首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企业经营战略中的重要战略目标,吸引了大批外商的投资,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明显我国的主要出口地是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出口产品多属纺织类等制造业。
美国海关统计,2012年美国自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份额为39.2%,欧盟市场上来自中国的产品占40.3%,我国在全球纺织品贸易中优势明显。
其他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高新科技、金融服务类等产品,从这一角度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出口商品的分类上,可以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互补。
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1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额38667.6亿美元,同比增6.2%,出口、进口分别增长7.9%和4.3%,全年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
三、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低。
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加工制造业,但在国际贸易中,主要的利润集中于产品设计,运输营销等后续环节中,贸易竞争集中于第三产业中。
这样看来,我国出口的产品构成需要进一步完善,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2.二是管理理念与营销手段落后。
在全球化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技术,设备,管理落后的企业注定不能走的长远。
我国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中,忽略了品牌概念,不重视人力资源的投资,自主研发能力差,只在一味的模仿加工,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有先进的思想,以全球的视野看问题,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站稳脚跟。
随着我国开放度的提高,国家为了吸引外资而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政策。
大批国外企业的进入,极大的考验了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迫使我国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国外品牌的层层夹逼中占住市场份额。
中国外贸竞争优势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外贸竞争优势的分析与评价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外贸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定的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成本优势中国外贸企业具备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成本优势,使中国产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中国还拥有完善的物流体系和相对廉价的能源等优势,为企业提供了更低的生产成本。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均工资以及各种成本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同时国外的新兴市场如越南、印度等开始崛起,对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二、规模优势中国在外贸领域具有较大的规模优势,其出口商品种类和数量较多,能够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需求。
此外,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系统比较完整,可以为海外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这也是中国外贸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之一。
但是,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也在不断扩大规模,中国的规模优势逐渐弱化。
三、贸易政策优势中国的政府为了促进出口贸易,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如退税政策、互惠贸易政策等,这些政策为中国外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和资金支持。
此外,在国际贸易谈判中,中国积极参与并推进自由贸易的发展,其拥有的规模和地位也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话语权。
然而,随着全球主义逐步转向保护主义,各国贸易政策增多,中国的贸易政策优势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相对稳定和高效的政治环境相对于一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和不稳定环境,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这为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和商业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
同时,中国政府提供的高效的政策执行和监管,也对于外商在中国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然而,政治环境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因素,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和领导人的更替都可能会对外商的商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外贸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定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存在转变。
廉价劳动力已成中国最大劣势
廉价劳动力已成中国最大劣势2011.5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和结果,少部分人得到了与其劳动不对称的过高的收入,而大多数人没有得到与其劳动相对应的收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廉价劳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持续了几十年,正是这种廉价劳动力,促进了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
但是我觉得当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不能及时实现优势转型的时候,到今天,廉价劳动力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劣势,有效的阻碍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廉价劳动力导致劳动者收入过低,中产阶级难以形成,少数人,主要是廉价劳动力的组织者和使用者,包括资方,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无论是民间资本还是国家资本,有过高的利润;但是廉价劳动者本身收入过低,消费不足,甚至严重不足,在大多数人没有支付的情况下,建立消费社会就非常困难。
建立消费社会就必须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跟确立社会制度,包括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刚才几位讲了很多,我这里不展开了。
另外一方面,需要提高劳动者收入,不能从劳动获得相应的收入,人们不会有消费能力的。
中国我觉得在很多方面如果依赖廉价劳动力,这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困难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投资方过多的剥削劳方,通过压低劳动工资,赚取巨额的利润。
这样的情况下,资方根本不会提高技术和改进管理水平,尤其是表现在外资企业,大量的外资到中国动机很单纯,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早期还有廉价的土地,现在土地价格上去了,所以用廉价的劳动力。
珠江三角洲从早期就开始使用农民工,现在还是使用农民工,表明什么呢?表明这么多年没有技术上的进步。
而亚洲四小龙,一般每十年有一次重大的产业升级。
也就是说从技术升级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国,廉价劳动力已经不是优势,而是劣势了。
同时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工厂的存在也使得劳动者本身没有动力去提升自己的技术和职能。
在很多地区,农民工能打败大学生,前者甚至比后者更有竞争力,这是一个国家经济畸形的产物。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国际贸易作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资源配置、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国际贸易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贸易逆差、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
本文将就国际贸易的利与弊展开探讨。
一、国际贸易的利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各国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补互利。
比如,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以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取外汇,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 扩大市场规模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
通过国际贸易,企业可以将产品销售到全球各地,拓展市场空间,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提升生活水平。
3. 促进技术创新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创新。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产业竞争力。
4. 促进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和需求,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出的增加,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
二、国际贸易的弊1. 贸易逆差问题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贸易逆差问题。
一些国家由于生产成本低廉或者汇率政策等原因,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强,而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导致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可能会影响国家的外汇储备、汇率稳定等方面,对经济造成一定压力。
2. 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中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现象。
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岗位,采取关税壁垒、配额限制等措施,限制进口产品的竞争,导致国际贸易不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还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和贸易战,对各国经济造成损害。
3. 不公平贸易国际贸易中存在不公平贸易现象。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垄断先进技术等手段,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实现经济独立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际贸易形势分析
中国国际贸易形势分析一、背景介绍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31.54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较上年下降2.8%。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4%,但在下半年逐渐恢复。
中国国际贸易形势近年来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下面阐述对国际贸易形势的深入分析。
二、中国国际贸易的优势与挑战中国国际贸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成本竞争优势:中国劳动力相对较为廉价,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
(2)劳动力规模优势:中国有庞大的劳动力规模,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优势。
(3)原材料资源优势: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制造业提供保障。
(4)产业链完备: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和规模化的生产制造能力,可以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
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中国的国际贸易也面临不少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质量安全问题: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如使用劣质材料、偷工减料、疏于监管等,影响着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口碑。
(2)协调国内外市场需求:中国市场需求与国际市场需求存在巨大差异,怎么把握双方市场需求并实现协调也是个难题。
(3)外商投资政策的调整:政策环境的变化和外国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剧了中国面临的竞争压力。
三、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1)互联网+/消息化的形势下,跨境电商逐步成为中国出口的新方式,适应了新市场、新趋势和新需求,同时也大力推进了国内市场的开放和转型升级。
(2)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得以快速开展,民众对外贸的认识不断良好,政策的支持更是让我们在国际贸易领域逐渐取得重要地位。
(3)中国的去产能以及机器人化、智能化等系列措施的推进,为我国制造业、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机遇,未来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也呈现良好态势。
四、中国国际贸易面对的风险挑战(1)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崛起:国际贸易战略形势发生变化,世界各国都推出了措施保护自身利益。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分析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成为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为一种相互依存的经济活动,国际贸易的成功与否关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这个背景下,比较优势成为了国际贸易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某种产品或服务生产上的相对优势。
它源于各国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差异。
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各国应将资源投入到自身具有相对较低机会成本的产业中,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首先,比较优势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不同国家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一国相对丰富的资源在另一国可能相对匮乏。
通过国际贸易,资源可以在各个国家之间流动,各国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生产出更高附加值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比较优势可以推动劳动力的专业化和技术进步。
比较优势要求各国将资源投入到优势产业中,这就促使各国对自身优势产业的劳动力进行培训和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
同时,优势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
另外,比较优势还可以加强国际间的互补合作。
各国的比较优势不同,这就促使各国之间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
以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合作为例,德国在工程技术和制造业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中国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具有大规模制造优势。
这种互补合作可以使得两国在产业链上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分享市场份额和利润。
然而,比较优势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过度依赖某一优势产业可能使得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失去竞争力。
比如,某国过度依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产业,一旦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下降,该国将难以与其竞争,进而导致其经济的困境。
另一方面,比较优势可能会导致贸易失衡和不公平竞争。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经济强国通过技术优势和资本积累形成了相对优势,从而在贸易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这可能导致贸易失衡,使一些相对劣势的国家面临贸易壁垒和不公平竞争。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经济活动。
自古以来,贸易就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互补。
现代社会背景下,国际贸易不仅仅是物品的交易,更是国家间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体现。
然而,国际贸易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的利益与不利之处。
一、国际贸易的优势1. 资源配置优化每个国家的资源分布是有限且不均匀的。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能够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专注于生产自己最擅长的商品或服务。
例如,拥有丰富农产品资源的国家可以将其余粮出口至缺乏粮食的国家,同时进口高科技产品,形成一个资源配置优化的良好局面。
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全球范围内商品和服务的供应效率,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2. 促进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为国家提供了市场接入机会,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当一个国家能够出口商品时,可以扩大其生产规模,从而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此外,外部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动力,有助于创业和新企业的产生。
3. 增加就业机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企业往往会扩大生产以满足外部市场需求,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可以吸引更多外资,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相较于封闭市场,开放市场对劳动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实现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
4. 技术转移与创新国际贸易还为技术转移创造了条件。
很多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往往源自一些发达国家,通过进口技术或合作研发等方式,发展中国家也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此外,通过对外贸易竞争,各企业也会更加重视研发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5. 增强外交关系国际贸易常常被视为国家之间建立外交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深厚的经贸合作基础上,各国往往能够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实现利益共赢。
这种良好的关系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政治上的稳定性。
二、国际贸易的弊端1. 本土产业受到冲击尽管国际贸易能够带来许多好处,但与此同时,它也可能对本土企业造成有害影响。
分析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
分析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国际贸易中,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是两个关键概念。
竞争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具有的优势。
而比较优势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的相对优势。
竞争优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种商品或服务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意味着它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或更高的质量生产这种商品或提供这种服务。
这种竞争优势可以来自多个方面,包括自然资源的丰富、劳动力的廉价、技术的先进、市场的规模等等。
例如,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因为它拥有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成熟的供应链和规模经济效应。
然而,竞争优势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较优势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某种商品或服务方面的相对优势。
比较优势是基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差异而产生的,它可以使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互利互惠。
比较优势的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比较优势所在的商品或服务,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所需的其他商品或服务。
比较优势的实现需要通过国际分工来实现。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优势的发挥。
通过国际分工,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例如,沙特阿拉伯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中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两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然而,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也会发生变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领域的竞争优势可能会因为其他国家的技术进步或市场变化而减弱,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领域的比较优势也可能会因为其他国家的资源配置调整而发生变化。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西部科教论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 卢青 武汉430073摘要:长期以来,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创造了无比丰富的物质财富。
在对外贸易和国际竞争中,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的比较优势。
我国出口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占领市场的潜力大。
但是廉价的劳动力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如劳动者的收入低,贫富收入差距加剧。
我国工业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的生产,不注重技术的创新的知识的进步。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出口商品的成本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也较低,容易引起外国对我加出品商品,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
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经济;国际贸易;劳动力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廉价的劳动力是否还能继续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否还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持优势?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成因我国廉价的劳动力绝大部分为低级劳动力。
所谓低级劳动力是指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包括农民,下岗工人和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教育的青年。
(1)其中农民工占有大部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其中农村人口有8亿之多。
.但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37亿亩,人均占有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就必然导致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加上我国又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相对先进的部分城市和落后的农村并存。
农民的收入低。
当农民工在城市所得工资高于农村收入时,就很可能会选择在城市谋生。
正因为农民的低收入也就决定了农民工工资普遍偏低,不可能有较高或是合理的工资水平.我国又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
在收入消费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后连年明显扩大,现在城乡差距还维持在3.21:1(2) 而我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为3:7“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就造成了虽然劳动力工资偏低的情况下还是有大量农民涌向城市。
据资料显示2005年5月我国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约1.2亿人,进城农民工约1亿(3)。
国际贸易中的发展中国家优势与劣势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发展中国家优势与劣势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优势一:人口红利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众多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赢得了人口红利。
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竞争力。
中国的劳动力廉价且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
优势二:资源丰富中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稀土等。
这些资源为中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能够以低成本向世界供应所需资源。
同时,中国的资源丰富也为国际贸易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与其他国家开展资源互通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劣势一:技术落后尽管中国在近年来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技术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处于生产端,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技术落后不仅影响了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能力,也使得中国很难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更高的份额和价格优势。
劣势二:环境污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形象和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中国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生产方式,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更大的优势。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既有自身的优势也面临不少挑战。
中国需要进一步发展自身优势,化解劣势,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大创新力度,才能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有何优势和劣势在国际贸易中?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有何优势和劣势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经济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不可忽视。
然而,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又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呢?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优势一:巨大的市场潜力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市场的潜力不可小视。
这也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首屈一指的优势。
据统计,2019年中国的进口总额约为2.13万亿美元,出口总额约为2.5万亿美元。
这说明了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和潜在需求。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拥有巨大的购买力和市场需求,这使得许多国家都想要进入中国市场,争取份额。
优势二:较低的生产成本中国有着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比较便宜的原材料,这使得中国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这也是中国能够在国际贸易中以极低的价格竞争的原因之一。
不过,部分为了保护自身劳工权益而采取的贸易措施,以及国际市场上的贸易争端,都带来了一定制约,使得中国的国际贸易面临着挑战。
优势三: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中国的制造业越来越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变,品质也越来越高。
中国企业针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调整,迅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制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这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有着显著的优势,可以更快速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
劣势一: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突出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自主品牌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中国需要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为自身商业利益、国际市场形象和声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劣势二: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在国际贸易中,对环保、绿色制造等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而中国尚需大力整治环境问题,提升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劣势三:部分技术水平较低在国际贸易中,技术是重要的竞争力。
尽管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技术实力已经不断提升,但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多种原因,中国在某些领域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优势和挑战
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优势和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同时也是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参与者。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市场的国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具备着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优势和挑战。
优势:1. 廉价劳动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相对较低的劳动成本使中国能够提供价格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从而吸引了国际市场的需求。
2. 大规模制造能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效益。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分销等各个环节,从而实现了高效的生产和供应。
3. 市场规模:中国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市场规模吸引了许多外国企业。
通过参与中国市场,国际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商机和利润。
4. 投资力度: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外资流入,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商投资。
外资的引入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技术和资金,也为国际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利润回报。
挑战:1. 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日益增加,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进口和提高关税的措施。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之一,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较大。
2. 知识产权保护:虽然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侵权盗版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国际企业对于在中国市场保护知识产权的担忧,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决策。
3. 高能耗与环境污染: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高能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但这也导致了制造业成本的提高。
4. 产业升级转型: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由低成本制造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这意味着中国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以保持竞争力。
结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既有优势又面临挑战。
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如廉价劳动力、大规模制造能力和庞大的市场规模,中国可以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的优势和劣势
国际贸易的优势和劣势国际贸易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之一,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优势和劣势,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的优势1.资源优化利用国际贸易可以促使各国按照自身资源禀赋和生产能力进行专业化分工,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比如,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通过出口资源类产品获取更多收入,而技术发达的国家则可以通过出口技术类产品获得更高利润,进而实现互利共赢。
2.扩大市场规模国际贸易能够帮助企业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销售量。
通过出口产品,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同时,进口产品也能够丰富国内市场,提供更多选择给消费者。
这种市场的拓展可以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3.促进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能够刺激经济增长,推动国家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国内企业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国际贸易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的整体增长。
二、国际贸易的劣势1.贸易不平衡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国家过于依赖进口商品,而忽视了自身的产业发展。
这种情况下,一旦代表国际市场需求的进口出现问题,国内经济将面临严重的威胁。
同时,由于一些国家的生产成本较低,使得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从而导致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受到冲击。
2.贸易摩擦国际贸易往来中,由于各国利益的不同,易产生贸易摩擦。
贸易壁垒、关税壁垒、反倾销等措施的出现,可能对贸易造成限制,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贸易摩擦也容易引发贸易战,对全球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3.资源流失与环境问题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资源流失和环境问题。
一些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采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
同时,贸易活动中的运输、加工等环节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总结国际贸易既带来了优势,也带来了劣势。
发展中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发展中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原因,并分析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通常具备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这使得他们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使得这些国家在制造业领域具备竞争力,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提供商品和服务。
此外,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矿产等,这为他们获得资源优势提供了基础。
二、市场规模发展中国家通常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这为他们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动力。
庞大的市场需求可以带动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由于市场规模巨大,发展中国家能够吸引大量外国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技术创新虽然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领域相对滞后,但他们正日益重视创新力的培育和引进技术的转化。
通过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支持,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步培养起自身的创新能力。
此外,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他们能够更快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贸易便利化发展中国家逐渐推行贸易便利化政策,降低贸易壁垒,简化海关手续,提高贸易效率。
同时,积极参与区域和多边贸易协定的签署,通过开展自由贸易区合作等方式,拓宽国际贸易的市场空间。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基础。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增长。
其次,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也促使发达国家加强创新和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源于成本优势、市场规模、技术创新和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因素。
国际贸易的利弊分析
国际贸易的利弊分析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它可以带来利润和经济增长,同时也可能导致不利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的利弊。
一、利益方面1. 经济增长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相互交换商品和服务,以增加经济总量和提高国内生产总值。
这可以产生许多利益,包括提高投资水平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 廉价商品国际贸易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往往比国内生产的产品更便宜。
例如,从中国进口的廉价玩具和电子产品,价格比在欧洲和北美制造的产品低得多,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购买这些产品。
3. 扩大市场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市场,从而帮助各国的企业增加销售额。
这些企业可以出口他们的产品,同时从其他国家进口他们需要的产品。
这种贸易可以帮助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财富。
二、不利方面1. 失业虽然国际贸易可以创造很多就业机会,但也可能导致许多就业机会的流失。
例如,当一个公司将其生产从某个国家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时,会导致该国的失业率上升,因为该国的工人可能不再需要工作。
2. 贸易逆差如果一个国家进口的商品和服务远远超过其出口的数量,那么它将出现贸易逆差。
这意味着该国需要支付外国更多的货币来购买它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这可能导致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从而损害该国的经济。
3. 环境影响国际贸易可能会产生环境影响。
例如,随着商品的跨境运输量的增加,将会增加对大气的污染和对气候的影响。
此外,从其他国家进口商品时,可能不知道该商品生产的环境标准和是否采用了可持续的生产方法。
三、结论总的来说,国际贸易有利也有弊。
它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可能导致失业、贸易逆差和环境问题。
因此,政府需要制定适当的政策措施来管理国际贸易,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优势,同时减少其不利影响。
中国劳动力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比较优势
关于中国劳动力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比较优势的思考【摘要】长期以来,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出口贸易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成本低的优势,在国际上占领了一定的市场。
如果这种劳动力的成本优势能持续下去,无疑对中国的经济,尤其是进出口贸易增加了竞争的砝码。
但近来的周边国际市场的变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印度等国家已经成为一些跨国公司新的投资目标。
这个信息很明显地,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不再是我们独有的了。
【关键词】中国劳动力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最大的比较优势。
一般认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低价格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国内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
那么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逐渐开放,各种要素的流动性逐步增强的条件下,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会消失吗?这样的变化将会怎样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一中国劳动力现状在全球产业链上,中国企业只是处于低端。
由于中国目前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缺乏核心技术等深层次竞争资源,我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模式,产品附加值低,赚取的基本上是低廉的加工费。
因此,有人认为我国制造业只是世界制造业生产链中的组装车间。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美国一件价值120 美元的“bo ss”牌衬衫,渠道商获得利润60%,品牌商获得利润的30%,而中国的制造商只得到区区的10%,并且还为争夺订单争相杀价。
这一问题不仅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我国的服装、纺织、玩具、鞋类等产业上;而且还体现在其他产业,如电子产业、信息产业上。
“中国制造”的商品虽然盛行世界,但是缺乏核心技术,也缺乏风行全球的品牌,效率低,附加值不高,更多的是价格的恶性竞争。
因此,我国基本上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处于低附加值的弱势地位。
中国劳动力存量庞大。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在国际分工中从事市场容量较大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前提。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所从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而且体现在所有产业的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上。
论我国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
论我国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论我国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的巨大优势,廉价的劳动力使得我国的生产业得到源源不断的生产力补充,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我国存在的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样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本文主要以我国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分析提出我国劳动力在应对国际贸易格局不断变化时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国际贸易;优势;劣势一、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劳动力的优势所在1、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力充足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廉价的劳动力使得我国工业生产得到了生产力上的不断补充,我国劳动力的来源有着多种,大多数是由农民工以及外来务工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补充,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者,由于我国本身人口基数比较大,使得我国的劳动力资源能有良好的补充,远远超过了劳动力的需求,因此,相比较国外的加工制造业,我国在制造商品时所消耗的人力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占据的生产成本比例也比较小,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推动了国内的生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企业到国内兴办投资,在国际贸易进一步开放的同时,外来企业的数量也不断增多,而且大部分的外来企业主要是引进资金以及生长线并结合中国的丰富的生产力进行加工生产,因为在生产制造业中,即使拥有先进的技艺,在操作上还是需要人工的参与,利用丰富的国内生产力不仅可以促进生产规模上的扩大,同时也减少了外来企业在资本上的节约,使得外资企业能够迅速得到生产力上的发展,所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优势,促进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优势,保证了我国国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优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2、劳动力价格低廉,易于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基于人口总数的庞大,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在进行工业生产的时候能够为投资企业节省很大的资本,这也是外资企业纷纷进驻我国创办企业的原因,另一方面,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迈向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应该如何合理地配置拥有的稀缺资源,使得资源的优势能够发挥到最大,能否使得生产力在企业投入以及支出之间相互平衡,这是每个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这关乎到国家经济在未来的增长速度,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传统制造业方面已经充分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挥出来,我国的出口产业主要是由密集型产业组成,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水平的价格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其他的一些国家,在产业呈现密集型的国家中,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商品在使用要素上的密集与否,通常在技术和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自然资源以及丰富低廉的劳动力就成为了优势,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使得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1)论文内容论文摘要:长期以来,低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禀赋优势,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我国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在蚀失。
本文在客观阐述我国低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弱势基础上,通过劳动力竞争优势的制度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廉价劳动力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字:廉价劳动力国际贸易优势劣势发展对策引言 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造业人均实际工资的年递增率为7.1%,而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6.75%,二者几乎相当。
但是包括非工资费用在内的劳动力成本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已达10.4%,是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的1.5倍。
尽管如此,在90年代末,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仍然低于国际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
1999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美国、韩国和墨西哥的9.08%,21.98%和51.50%;同期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分别是这些国家的3.94%,11.27%和35.66%。
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水平的40%-70%,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目前低廉的劳动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仍存诸多劣势。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其优劣势,采取措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廉价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分析我国经济赖以成功的廉价劳动力绝大部分为低级劳动力,所谓低级劳动力系指未受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
在我国,低级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农民、下岗工人和因为各种原因中断教育的青年。
由于这类人口的巨大基数,使得我国的低级劳动力资源远远供过于求。
在供求关系作用下,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的价格极其低廉,相比国外,在我国进行生产的企业其产品制造成本中的工人工资可以压缩到很小的比例。
廉价劳动力资源不仅为国内的制造企业所利用。
同时也吸引了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在国际市场的大门打开后,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加工制造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这些企业中决大部分是引进资金和一条生产线便可以开工的低级制造企业,如玩具、纺织、制鞋业等。
即使是高段如需要较大规模的机电制造业,倚靠的依然是廉价劳动力,因为技术工艺可以引进,最终需要的仍然是装配流水线的熟练工人。
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我国的加工制造企业在国际上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市场。
同时还有更多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进行激烈争夺。
从国际背景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稀缺性资源的问题,能否保证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最优置换关系,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效率。
在过去的20年经济增长中,我国制造业充分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我们的出口产品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我们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水平是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欧洲的四十分之一,日韩的三十五分之一。
据称,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差异使这种低成本的优势有望保持10年到20年。
应当承认,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存在的。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以下简称 H—0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假定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
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无论是亚当·斯密或是大卫·李嘉图的“古典”,还是上述“新古典”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
通常的情况是,发展我国家缺乏资本与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的优势。
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
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
发展我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
应该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局上是相当成功的,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
二、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分析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低效率,因此所谓的低成本优势也就要小得多甚或不存在。
其原因在于:首先,虽然发展我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临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
如配额,反倾销税和各种各样的技术标准都部分抵销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1996年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
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2003年年度报告指出,去年全球贸易有所恢复,但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我国成为反倾销的重灾区。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部署,中外企业同时享受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获得一个全面的提升,劳动力的市场供给必然会出现结构性的短缺,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充斥大量没有就业机会的劳动力,但是企业迫切需要的岗位却没有合适的人选。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必然会因为这种结构性矛盾而趋于紧张,劳动力的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上涨。
到那时,丰富的劳动力供给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
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但90年代以来逐步减小,已经降低了2 /3。
平均工资上升过快、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导致投资者将通过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而不是劳动力投入来获取利润的增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上升较快,导致就业不充分。
比如2002年城镇职工工资上升约14%,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水平。
这实际上是降低了我国劳动力的竞争优势。
学者胡鞍钢曾表示,工资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人均资本,特别是人均净资本向资本密集的方向延仲,它不是吸纳劳动力,而是排斥劳动力;而目_正规部门工资增长过快,不利于整个部门的就业。
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10年累计下来,工资也不过增长了12个百分点,而我国2002年一年就增加了14%。
的确如此,我国的正规部门特别是公共机构如政府工资增长过快,导致一些部门,如文教卫生等的工资跟着增长,它只利于正规部门的少数人就业,不利于非正规部门以外的人就业。
这也是很多发展我国家劳动力众多,却无法成为资源优势的原因之一。
而且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就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失衡,从而出现工资水平上升的情形,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
再次,如果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出口扩张,极易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
一般而言,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与福利增加是正相关的,即经济增长越快,国家净福利增加就越大,然而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却可能出现相反情况,即如果偏重于出口的经济增长造成该出口世界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使消费者福利的增加不足以抵消生产者福利的减少,导致国家净福利恶化,出现‘贫困化增长”。
所谓贸易条件就是国际贸易中的交换比率,反映了专业化国际分工所导致的世界范围内产出的增加在贸易伙伴问的分配关系。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福利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上升,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下降。
通常贸易条件用一国的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来表示,因此,又称价格贸易条件。
最早把贸易条件与国家经济福利变化、贸易战略选择联系起来的是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他们从发展我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这一贸易格局出发,提出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观点,原因在于初级产品需求疲软和技术进步的利益不能在发达国家与发展我国家间平均分配。
三、提高我国廉价劳动力国际竞争力的对策选择进入二十一世纪,也进入了全球化的市场,在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大趋势下,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技术扩散和知识的传播以空前的速度在进行,这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开始逐渐转向一些新的领域和新的层次,这些需求满足对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更高,也更需要高水平的劳动力。
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在新时代中对知识人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或者知识技能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在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使产业在全球环境中保持快速的增长,需要大力推进劳动力的发展。
也只有大力发展劳动力水平,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的竞争力集中表现为企业能否辨析内外部资源,并充分应用优势资源抢占市场,获取盈利的能力。
在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的充裕条件形成的低成本优势,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1)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成本低、利润高、风险小的特点,有利于企业积累资金,涵养人才,增长经营经验,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逐步为高科技工业的生长准备条件。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转向新经济的准备是并行不悖的。
广东省南海市昭信企业集团在发展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与第二军医大学合作研究生物科技项目,利用生物医药技术开发人发胶蛋白人工腱,就显示了劳动密集优势产业与发展培植未来高科技产业的关系。
劳动力充裕的条件,还有利于形成巨大的生产、制造基地。
据预测,21世纪,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目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有选择地引进外资,培养产业群落,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推进企业并购、重组与战略联盟,重视资本运作,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有机整体,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并且还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发展加工贸易,减少进入国外市场的学习成本,并发挥技术外溢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
(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也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曾是它们的支柱产业。
参照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其经济总量的重要来源。
到80年代后期,当它们的国民素质、受教育的水平提高后,它们才开始向高科技工业转型。
此时它们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如1998年我国的台湾每一万人口中有大、中专毕业生1010人,韩国1998年每一万人口中大、中专毕业生就有1273人。
在尚无人力资本条件时,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去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造成经济倒退,前后失据。
新加坡1985年就因采取这样的行政手段,赶走劳动密集产业,曾使经济一度受挫。
2、克服廉价劳动力的比较劣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取决于经济运行的质量,取决于国民福利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