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沉淀与澄清
第一章给水处理概论
过 滤
消 毒
饮用水
图1典型地表水处理流程
23
混凝剂 原水 混合装置
絮凝池
沉淀池
过滤池
图2 地表水常规处理工艺
cl2 清水池 出水
常规处理工艺的局限性
国内外的试验研究和实际生产结果表明,受污染水源水经常规的混凝、 沉淀及过滤工艺只能去除水中有机物20%-30%,且由于溶解性有机 物存在,不利于破坏胶体的稳定性而使常规工艺对原水浊度去除效果 也明显下降(仅为50%一60%)。用增加混凝剂投量的方式来改善处 理效果,不仅使水处理成本上升,而且可能使水中金属离子浓度增加, 也不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地面水源中普遍存在的氨氮问题常规处理 也不能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大多数水厂都采用折点氯化的方法来控制 出厂水中氨氮浓度,以获得必要的活性余氯,但由此产生的大量有机 卤化物又导致水质毒理学安全性下降。
19
二、生产用水水质要求
各种工业企业对水质有不同要求,同时,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生产过 程对水质要求也不相同。例如,在发电厂中,冷却用水与锅炉用水对水质要 求迥然不同,而水力除灰用水却对水质无任何要求。因此,在确定生产用水 的水质标准时应进行调查研究,按生产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20
1.4 给水处理方法
14
水的循环——城镇用水循环 给水系统的水源和排水系统接纳水体的地方大多
是邻近的河流。取之于河流,还之于河流,形成另一 种受人类社会活动作用的水循环——城镇用水循环。
15
1.2 水源水质
一、 原水中的杂质
取自任何水源的水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这些杂质不外 乎两种来源: —是自然过程,例如,地层矿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中微生物的繁殖及其死 亡残骸,水流对地表及河床冲刷所带入的泥沙和腐殖质等。 二是人为因素,即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入水体所带入的。无论哪种来源的 杂质,都包括无机物、有机物以及微生物等。 从给水处理角度考虑,这些杂质可按尺寸大小分成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 三类。
化学反应的沉淀和澄清
化学反应的沉淀和澄清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化学反应中沉淀和澄清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影响沉淀和澄清的因素。
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三种常见的沉淀反应及其应用,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3. 学生能运用溶解度规律预测和解释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沉淀和澄清过程,学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方程式等方式表达化学反应的沉淀和澄清过程。
3.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化学反应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3. 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化学知识实用性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设计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化学反应沉淀和澄清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沉淀现象原理- 溶解度与溶解平衡- 沉淀反应的判断与类型-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过程2. 常见沉淀反应及其应用- 硫酸钡沉淀反应- 氯化银沉淀反应- 碘化银沉淀反应3. 澄清现象与澄清剂的应用- 澄清剂的作用原理- 常见澄清剂及其使用方法- 澄清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4. 影响沉淀和澄清的因素-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溶剂对沉淀生成的影响- 沉淀剂与澄清剂的用量控制5. 实践与案例分析- 沉淀反应实验操作- 澄清剂的使用与观察- 实际生活中沉淀与澄清现象的案例分析本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参照教材相关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
课程内容包括沉淀现象原理、常见沉淀反应、澄清现象及影响因素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化学反应的沉淀与澄清知识。
教学大纲明确各部分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水质工程学第4章沉淀与澄清3
——沉淀过程中,清水区高度不断增加
A澄清液层、B受阻沉降层、C过渡层、D压缩层
拥挤沉淀试验
——利用沉淀过程线分析: Kynch 法、 Fitch 法
——建立沉速—浓度函数关系v=f(C) (多筒试验):固体通量法、吉冈法
——作用:用于分析静置沉淀;确定水中悬 浮颗粒的沉降特性
1、自由沉淀试验 2、絮凝沉淀 3、拥挤沉淀(高浓度悬浮液的沉淀试验)
自由沉淀试验
自由沉淀一般采用单筒沉淀柱试验确定悬 浮颗粒的沉降特性。
1)试验装置 2)试验方法 3)沉淀效率η的求取
自由沉淀试验
沉淀柱有效水深H,
悬浮物原始浓度为C0。 在时间t1时从水深H处取样测得C1,则认为沉速大于 u1(H/t1)的颗粒均已通过H,残余颗粒必然具有小 于u1的沉速,则沉速小于u1的颗粒与全部颗粒的比 例x1=C1/C0。
——沉淀时间: 絮凝沉淀
因此,设计沉淀池时,除了对表面负荷率有要 求外,还对停留时间、池深、进出水构造、排泥 方式等均有要求。通常,对于静置沉淀得出的试 验结果,在用于设计时还需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 一般在设计时:
q=q0/1.25~1.75,T=(1.5~2.0)T0
沉淀池
概述
一、平流式沉淀池 (horizontal flow Sedimentation Tank) 二、竖流式沉淀池 (vertical flow ST) 三、斜板(管)沉淀池(tilted-plate ST) 四、澄清池(clarifier,clarification tank)
概述
沉淀池构造根据功能分为五个区:
进水区: 保证进水均匀分布在整个进水断 面上,避免短流,减少死角和紊流影响,提 高容积利用系数。 出水区: 均匀出水(目的同上),阻拦浮渣 沉淀区: 污水与颗粒分离,工作区 污泥区: 污泥贮放、浓缩、排除 缓冲区: 分隔沉淀区,保证沉下的颗粒不 因水流搅动而再次浮起进入沉淀区。
水质一(给水工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混凝: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过程称为混凝,是凝聚和絮凝的总称。
絮凝:脱稳胶体或微小悬浮物聚结成大的絮凝体的过程。
凝聚:胶体脱稳并生成微小聚集体的过程。
混凝过程涉及:①水中胶体的性质;②混凝剂在水中的水解;③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用。
2.沉淀和澄清:通过重力作用,使水中的悬浮颗粒、絮凝体等物质被分离去除。
3.浮选:利用固体或液滴与它们在其中悬浮的液体之间的密度差,实现固-液或液-液分离的方法。
4.过滤:以石英砂等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
5膜分离:利用膜的孔径或半渗透性质实现物质的分离。
6吸附:通常在水处理中指固相材料浸在液相或气相中,液相或气相物质固着到固相表面的传质现象。
7离子交换:在分子结构上具有可交换的酸性或碱性基团的不容性颗粒物质,固着在这些基团上的正、负离子能和基团所接触的液体中的同符号离子交换为对物质的物理外观毫无明显的改变,也不引起变质或增溶作用的过程。
8中和:把水的pH 调整到接近中性或是调整到平衡pH 值的任何处理。
氧化与还原:改变某些金属或化合物的状态,使他们变成不溶解的或无毒的。
9胶体稳定性: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
10助凝剂:凡能提高或改善混凝剂作用效果的化学药剂可称为助凝剂。
11异向絮凝:由布朗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称为异向絮凝。
12同向絮凝:由水力或机械搅拌所造成的流体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称为同向絮凝。
13自由沉淀:单个颗粒在无边际水体中沉淀,其下沉的过程颗粒互不干扰,且不受器皿壁的干扰,下沉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密度保持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沉速也不变。
14拥挤沉淀:当水中含有的凝聚性颗粒或非凝聚性颗粒的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大量颗粒在有限水体中下沉时,被排斥的水便有一定的上升速度,使颗粒所受的摩擦阻力增加,颗粒处于相互干扰状态,此过程称为拥挤沉淀。
15絮凝沉淀:在沉淀的过程,颗粒由于相互接触絮聚而改变大小、形状、密度,并且随着沉淀深度和时间的增长,沉速也越来越快,絮凝沉淀由凝聚性颗粒产生。
水质工程学Ⅰ思考题
第1章水质与水处理概论一、选择题1.地表水水质特点是()A. 浊度变化大B. 水温不稳定C. 含盐量大D. 易受有机污染E. 细菌多2.地下水与地表水相比,其特点是()A. 分布广B. 水温稳定C. 受污染少D. 含盐量少E. 浊度低3.水中杂质按颗粒尺寸大小可分为()A. 胶体B. 悬浮物C. 溶解杂质D. 有机物E. 细菌第2章水的处理方法概论一、问答题1、三种理想反应器的假定条件是什么?研究理想反应器对水处理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有何作用?2、3种理想反应器的容积或物料停留时间如何求得?试写出不同反应级数下3种理想反应器内物料的平均停留时间公式。
3、在实验室内作氯消毒试验。
已知细菌被灭火速率为一级反应,且k=0.85min-1。
求细菌被灭火99.5%时,所需消毒时间为多少分钟?4、设物料i分别通过CSTR型和PF型反应器进行反应后,进水和出水中i浓度值比均为C0/Ce=10,且属一级反应,k=2h-1。
求水流在CSTR型和PF型反应器内各需多少停留时间。
5、PF型和CMB型反应器为什么效果相同?两者优缺点比较。
第3章凝聚和絮凝一、选择题1.混合阶段要求快速剧烈,通常不超过()A. 5分钟B. 2分钟C. 1分钟D. 30秒2.破坏胶体的稳定性可采用投加()A. 氧化剂B. 食盐C. 消毒剂D. 混凝剂3.胶体稳定性的关键是()A. 动力学稳定性B. 聚集稳定性C. 水化膜D. 范德化力作用4.异向絮凝是由下列因素造成的颗粒碰撞()A. 布朗运动B. 机械C. 水力D. 水泵5.影响混凝效果的水力控制参数是()A. 流量QB.流速υC. 水温TD. 速度梯度G6.胶体能稳定存在于水中的原因是()A. 具有布朗运动B. 溶解度高C. 表面积大D. 表面水化膜E. 双电层结构7.同向絮凝中,颗粒的碰撞速率与下列因素有关( )A. 速度梯度B. 颗粒浓度C. 颗粒直径D. 絮凝时间E. 搅拌方式8.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为()A. 水温B. 水的PHC. 水的碱度D. 水的流速E. 水中杂质含量9.在机械絮凝池中,颗粒碰撞主要靠()提供能量A.机械搅拌器B. 自身能量消耗C. 水平流速 D . 布朗运动10.压缩双电层与吸附电性中和作用的区别在于()A. 前者会出现电荷变号B. 后者会出现电荷变号C. 前者仅靠范德华引力 D . 后者仅靠静电引力11.为防止絮凝体破碎,在絮凝阶段要求速度梯度()A. 逐渐增大B. 逐渐减小C. 维持不变D. 都可以12.在混合阶段,剧烈搅拌的目的是()A. 造成颗粒碰撞B. 药剂快速水解、聚合及颗粒脱稳C. 使速度梯度减小 D . A、B、C都有二、名词解释1.胶体稳定性2.同向絮凝3. 胶体脱稳4. 异向絮凝5.聚集稳定性6. 动力学稳定三、简答题1、在净化水时投加混凝剂的作用是什么?2、试写出常用的三种混凝剂及一种有机高分子混凝剂。
沉淀和澄清(给排水工程)
废水从进水管进入环形配水三角槽,混凝剂通过投药管加在 配水三角槽中,再一起流入混合室,进行水与药剂和回流 污泥的混合。由于涡轮的提升作用,混合后的泥不被提升 到反应室,继续进行混凝反应,并溢流到导流室。导流室中 有导流板,使废水平稳地沿伞形罩进入分离室,分离
室中设有排气管,将废水 中带入的空气排出,减少 对泥水分离的干扰,泥渣 便靠重力自然下沉,清液 由集水槽和出水管流出池 外。
此外,一般d难以测定,在层流区,颗粒太 小。可以通过测定u,算出d(注意是名义 上的)。
拥挤沉淀
特点:1.发生在SS浓度较高的情况 2.分层沉淀,出现清水-浑水交接面
3.出现4个区,参见图16-2。 A:清水区 B:等浓度区(与原水颗粒浓度相同)或称受阻降
层 颗粒沉速等于界面沉降速度,等速下降(Vs) C:变浓度区
一、自由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二、絮凝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一、自由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一、试验装置 二、常规计算法及沉降曲线 三、Camp图解积分法及沉降曲线
φ100mm Δh
试验装置示意图
H0=1.5~2.0m H=H0-Δhi
二.常规计算法(数据记录与处理)
t t0
t1
t2
t3
…
ti
…
tn
H H0
沉降的基本原理
Fd
Cd
As
l u2
2
Ff l V g
Fg mg s V g
式中:As——运动方向的面积
Cd——牛顿无因次阻力系数: Cd=f(Re) u——颗粒沉降速度 当受力平衡时,沉速变为u(最终沉降速度)
沉降动力学 :颗粒受力情况分析
第4章沉淀
4.1杂质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 4.2沉砂池、平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 4.3斜板、斜管沉淀池 4.4澄清池 4.5浓缩 4.6水中造粒 4.7气浮
No. 1
4.1杂质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
一、概述 二、沉淀类型的分析 三、理想沉淀池的沉淀原理
No. 2
一、概述
沉淀法的处理对象:悬浮物质 根据悬浮物质的性质、浓度和絮凝性能, 沉淀可以分为四类: 1、自由沉淀 2、絮凝沉淀 3、成层沉淀 4、压缩沉淀
No. 14
(三)成层沉淀与压缩沉淀
当水中悬浮物质的浓度很高时 (5000mg/L以上)时,开始沉淀以后,水 样会很快形成上清液与污泥层之间的清 晰界面。污泥层内的颗粒之间的相对位 置稳定,沉淀表现为界面的下沉,而不 是单颗粒下沉,沉速用界面沉速表示。
No. 15
A:等速沉淀区 B:过度区 C:压缩区
3、成层沉淀
定义: 沉淀过程中絮凝的悬浮物形成层状物, 成整体沉淀状,形成较明显的固液界面。 常见于: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污泥浓 缩池、化学凝聚沉淀
No. 6
4、压缩沉淀
定义: 沉淀过程中最后悬浮颗粒相聚于水底, 互相支撑,互相挤压,发生进一步沉降
No. 7
在实际的活性污泥法二沉池及浓缩池中 沉淀与浓缩的过程中,都顺序存在着1、 2、3、4这四种类型的沉淀过程,只是 产生各类沉淀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是一种通量的概念
No. 22
可见,沉淀池的截留速度u0等于其表面 负荷。也即沉淀效率取决于颗粒沉速或 表面负荷,与池深和停留时间无关。 通过静置沉淀试验,根据要求达到的沉 淀总效率,求出颗粒沉速后也就确定了 沉淀池的溢流率。
No. 23
在实际沉淀池中,情况要比理想沉淀池复 杂得多,前面的假定都会因紊流、风吹、
第四章水的沉淀沉降与澄清详解
• b-c段为直线,表明交界面等速下降。
• a-b曲线段一般较短,且有时不是很明显,所以可以认为是
b-c直线段的延伸。
• c-d为下凹的曲线,
表明交界面下降的
絮凝过程
速度逐渐变小。此
交界面等速下沉
下降速度 逐渐变小
B区消失
时B区以消失,故C 点称为沉降临界点, 相应于C点的交界面 下的浓度均大于C0 。
• 沉淀柱高度=实际沉淀池深度 • 1)在时间ti,不同深度测Ci • 2) 计算各深度处的颗粒去除百分率 p=(C0-Ci)/C0 *100%
• 3)绘制去除百分率等值线
层状沉降(拥挤沉降)
❖ 如水中悬浮颗粒的量较多,则它们在水中沉降时常常会形 成一个由许多颗粒聚集成的“毯状毯”。此时,可看到水 体中有一个清水和浑水的交界面在不断地下移。此种沉降 称为层状沉降。
2Ca(OH )2 Mg(HCO3)2 2CaCO3 Mg(OH )2 2H2O
石灰软化法主要除去了水的碱度和碳酸盐硬度,但不能除去 非碳酸盐硬度和碱性水的过剩碱度:
Ca(OH )2 MgSO4 CaSO4 Mg(OH )2 2NaHCO3 Ca(OH )2 CaCO3 Na2CO3 2H2O
✓ 石灰处理原理
在天然水中加入Ca(OH)2,由于pH值的增加,破坏了水的
碳酸平衡并使之右移:
H2O CO2
H HCO3
2H CO32
2OH 2H2O源自Ca(OH)2可以和水中各种形式的碳酸化合物反应生成沉淀除
去: Ca(OH )2 CO2 CaCO3 H2O
Ca(OH )2 Ca(HCO3)2 2CaCO3 2H2O
• c-d段后表示B、C、
❖ 产生碰撞的原因:对于密度相同的颗粒,大颗粒的沉降速度大 于小颗粒的沉降速度,此外,也有风力、水的撞动和温差等因 素。当颗粒变大时,其沉降速度就加快,因此,颗粒的沉降速 度不是恒定的,而是随流程逐渐增大的。
第4章、沉淀
式(4-14)表明,截留沉速u0和表面负荷q在 数值上相等,但两者含义不同。
2、沉淀效率 (1)沉速为ui<u0的某一特定颗粒的去除率E 设原水中沉速ui<u0的颗粒的浓度为C,由图4- 7,沿着高度h内进入沉淀池的沉速为ui的颗粒能全部沉 到池底被去除。故有:
QcC hBvC h h/ t ui = = = = E= QC HBvC H H / t u0
在水处理中,根据悬浮物的浓度和絮凝性能, 悬浮物分离沉降分为下列四种形式: 1、分散颗粒的自由沉淀 当颗粒浓度较低,在沉降过程中不受颗粒彼此间影 响时,称为自由沉淀。 分散颗粒系指不具絮凝性能的颗粒,即下沉过程 中,颗粒的大小、形状、重量不会发生变化。分散 颗粒的沉降也称为自然沉淀。 低浓度沉砂和预沉一般属此类沉降。 2、絮凝颗粒的自由沉淀 絮凝颗粒指具有絮凝性能的颗粒,絮粒因碰撞聚集 生成更大的絮体,在沉降过程中颗粒的沉速随絮凝 体增大而改变。絮凝颗粒的沉降也称为絮凝沉降。 大多数混凝沉淀均属此种类型。
第4章 沉
概述
淀
原水经过混合与絮凝过程后,水中胶体杂质已形 成粗大絮凝体,必须采取某些处理方式使絮凝体从水 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澄清水。通常可采用沉淀池、 澄清池或者气浮池工艺来去除水中悬浮颗粒。 当水中悬浮颗粒比重大于1时,可采用沉淀方法 去除。沉淀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将悬浮颗粒从水中沉降 分离的工艺 。沉淀可用于简单的沉砂、预沉和混凝、 软化后的悬浮物去除,以及污泥的浓缩等。 当水中悬浮颗粒比重小于1时,可采用气浮方法 去除。气浮方法通常用于处理含藻类较多的湖泊水。
C0 H 0 CP = HP
(4-8)
式(4-8)为—个很重要的关系式。它表达了下 述关系:在高度H0 内均匀浓度为C0 的悬浮物总量, 与高度为HP 内均匀浓度为CP 的悬浮物总量完全相 等。 该切线的斜率即表示浓度为CP 的浑液面下沉速 度,其值为: HP − H vP = (4-9)
水质工程学_章北平_沉淀
第4章 沉淀一.填空题1.颗粒杂质能否在沉淀池中沉淀下来,主要取决于颗粒杂质的 和 。
2.在水中作沉降运动的颗粒杂质,主要受 、 、 、三种力作用。
3.在理想沉淀池沉淀区,表面负荷和 在数值上相等。
4.在理想沉淀区的沉淀效率只与 有关,当处理水量一定时,沉淀效率只与 有关。
5.根据水的流动方向,斜板沉淀方式分为 、 、 。
6.自我造粒型流化床高效固液分离设备主要由 、 、 、、 5个部分组成7.浓缩池的深度由 、 、 三部分的高度组成。
二.选择题1.平流式沉淀池的构造主要分为( )四部分。
A.沉淀区、配水区、进水区和浑水区B.沉淀区、分离区、配水区和出水区C.反应区、存泥区、进水区和浑水区D.沉淀区、存泥区、进水区和出水区2.设计某一水厂平流沉淀池,一般采用以下参数( )是合适的。
A.沉淀时间90min、 有效水深3.2m、 长宽比取5、 长深比取20B.沉淀时间45min、 有效水深3.2m、 长宽比取5、 长深比取20C.沉淀时间90min、 有效水深2.5m、 长宽比取5、 长深比取10D.沉淀时间4h、 有效水深3.2m、 长宽比取5、 长深比取103.平流式沉淀池的处理流量为15000m3/d,水厂自用水量按5%计,颗粒截留沉速为0.7mm/s,其表面负荷约为( )。
A.110m3/(m2·d)B. 600m3/(m2·d)C. 16.8m3/(m2·d)D. 60.5m3/(m2·d)4.二沉池的功能是( ),排除清澈的处理水,对( )进行浓缩,使( )的污泥及剩余污泥达到一定的浓度。
A.去除颗粒物质;活性污泥;污泥处理B. 有机物和无机物;污水;进入消化池C. 泥水分离;沉淀污泥;回流到曝气池D.去除悬浮颗粒;沉淀污泥;初沉池5.平流沉淀池的水平流速可采用10-25mm/s,水流应避免过多( )。
A.急流B.转折C.涡流D.交叉6.平流沉淀池宜采用( )配水和溢流堰集水,溢流率一般可采用小于500m3/(m﹒d)A. 穿孔墙B.导流墙C.左右穿孔板D.上下隔板7.异向流斜管沉淀池宜用于浑浊度长期低于( )度的原水。
室外给水设计 (47) 混凝、沉淀和澄清
混凝、沉淀和澄清所述沉淀和澄清均指通过投加混凝剂后的混凝沉淀和澄清。
自然沉淀( 澄清 ) 与混凝沉淀( 澄清 ) 有较大区别,本节规定的各项指标不适用于自然沉淀( 澄清 ) 。
9.4.1 关于沉淀和澄清池类型选择的原则规定。
随着净水技术的发展,沉淀和澄清构筑物的类型越来越多,各地均有不少经验。
在不同情况下,各类池型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
正确选择沉淀池、澄清池型式,不仅对保证出水水质、降低工程造价,而且对投产后长期运行管理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
设计时应根据原水水质、处理水量和水质要求等主要因素,并考虑水质、水温和水量的变化以及是否间歇运行等情况,结合当地成熟经验和管理水平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9.4.2 规定了沉淀池和澄清池的最少个数。
在运行过程中,有时需要停池清洗或检修,为不致造成水厂停产,故规定沉淀池和澄清池的个数或能够单独排空的分格数不宜少于 2 个。
9.4.3 规定了沉淀池和澄清池应考虑均匀配水和集水的原则。
沉淀池和澄清池的均匀配水和均匀集水,对于减少短流,提高处理效果有很大影响。
因此,设计中必须注意配水和集水的均匀。
对于大直径的圆形澄清池,为达到集水均匀,还应考虑设置辐射槽集水的措施。
9.4.4 关于沉淀池积泥区和澄清池沉泥浓缩( 斗 ) 容积的规定。
9.4.5 规定了沉淀池或澄清池设置机械化和自动化排泥的原则。
沉淀池或澄清池沉泥的及时排除对提高出水水质有较大影响。
当沉淀池或澄清池排泥较频繁时,若采用人工开启阀门,劳动强度较大,故宜考虑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排泥装置。
平流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一般常可采用机械吸泥机或刮泥机;澄清池则可采用底部转盘式机械刮泥装置。
考虑到各地加工条件及设备供应条件不一,故条文中并不要求所有水厂都应达到机械化、自动化排泥,仅规定了在规模较大或排泥次数较多时,宜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排泥装置。
9.4.6 关于澄清池絮凝区应设取样装置的规定。
为保持澄清池的正常运行,澄清池需经常检测沉渣的沉降比,为此规定了澄清池絮凝区应设取样装置。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解析沉淀与澄清的工艺原理与操作步骤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解析沉淀与澄清的工艺原理与操作步骤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解析:沉淀与澄清的工艺原理与操作步骤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中,沉淀与澄清是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之一。
本文将详细解析沉淀与澄清的工艺原理与操作步骤,带您深入了解这一环保领域的重要技术。
一、工艺原理沉淀与澄清工艺是通过重力沉降原理将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和难溶性物质沉淀下来,从而达到去除杂质和提高水质的目的。
其工艺分为两个主要步骤:一是加入混凝剂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物;二是通过沉淀池或澄清池使颗粒物在水中沉降,最终达到分离清水和沉淀物的目的。
在沉淀与澄清工艺中,混凝剂的使用非常重要。
混凝剂一般由无机盐和有机高分子两种类型组成。
无机盐类包括铁盐、铝盐等,有机高分子则是通过合成或提取天然聚合物得到的。
混凝剂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污水水质和处理要求进行,以获得较好的凝聚效果。
二、操作步骤1. 污水调节首先,将进入处理系统的污水进行调节。
这一步骤主要包括流量的调整、酸碱度的调节和温度的控制等。
通过这些调节措施,可以使污水的性质更适宜于后续的沉淀与澄清过程。
2. 混凝剂投加接下来,将预先配置好的混凝剂适量加入到污水中。
混凝剂的投加量需要根据污水的浑浊度、胶体物质的含量和混凝剂的种类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混凝剂的投加量为污水总体积的百分之几至千分之几。
3. 快速搅拌为了促进混凝剂与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发生反应,需要进行快速搅拌的环节。
快速搅拌可以提高混凝剂的分散效果,使其与污水中的杂质充分接触,形成较大的凝聚物。
4. 缓慢搅拌在快速搅拌后,进行缓慢搅拌。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保持水中悬浮物颗粒的稳定和均匀分布,为后续的沉淀提供更好的条件。
缓慢搅拌时间一般为15分钟至30分钟。
5. 沉淀与澄清经过搅拌后,混凝剂与污水中的杂质形成了较大的颗粒物,进一步进行沉淀与澄清。
在沉淀池或澄清池中,利用重力作用使颗粒物逐渐沉降至底部。
清水则从上方流出,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第四章 沉淀
第四章沉淀4-1 水和废水处理的主要单元方法沉淀是水中固体颗粒通过颗粒与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与水分离的过程,是水和污水处理中一种常见的工艺。
沉淀所能去除的颗粒尺度在20~100μm以上,水中的胶体物质需先经混凝处理后才能经固液分离操作去除。
4.1.1 沉淀的功能及基本类型1、沉淀和澄清在水处理中的功能(1)给水处理沉淀分离经混凝过程产生的絮体,常采用澄清池以得到澄清的出水,是饮用水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浊度<20°(2)城市污水处理一级处理的主要工艺(沉砂、初沉池),控制处理效果。
二级处理中:①作为预处理单元,减轻生物负荷。
②作为二沉池,分离生物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得到澄清出水③作为浓缩池,降低污泥的含水率,减小其体积,以便于进一步处理处置。
(3)工业废水中作用多样,预处理,中间处理及最终处理均可采用。
一般与混凝工艺联用。
(4)在污水灌溉和氧化塘处理之前——去除粗大悬浮颗粒,稳定水质。
——去除寄生虫卵和堵塞土壤孔隙的物质。
2、沉淀的类型根据沉淀物质的性质、絮凝性、浓度分为四类。
(1)自由沉淀(discrete settling)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尺寸、质量、形状均不改变,下沉不受干扰。
非絮凝性颗粒、浓度低、颗粒间无絮凝。
颗粒独立完成沉淀过程,其物理性质(形状、大小、比重)不发生变化→颗粒沉速不变。
发生在沉砂池及沉淀池的前期沉淀过程(2)絮凝沉淀(flocculation settling)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尺寸、质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沉速相应提高。
絮凝性颗粒、浓度较低、颗粒间发生絮凝;沉淀过程中其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颗粒沉速度加快;发生在水处理沉淀池、污水处理初沉池后期及二沉池的前期沉淀过程。
(3)成层沉淀(zone settling )又叫拥挤沉淀。
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下沉过程中彼此干扰,形成清水与浑水的明显界面并逐渐下移。
絮凝性颗粒、浓度较高(矾花浓度≥ 2~3g/L 、活性污泥浓度≥1g/L )、颗粒间发生絮凝;沉淀过程中颗粒间相互干扰并形成网格状绒体共同下沉→形成清水浑水界面(界面的沉降);发生在沉淀池后期沉淀过程。
沉淀和澄清PPT
理想沉淀池的总去除率
所有能够在沉淀池中去除的,沉速小于u0的颗粒的去除率为:
p
p0 0
ui u0
dpi
沉速大于和等于u0的颗粒全部下沉,去除率为(1-p0),因 此理想沉淀池的总去除率为:
P (1 p0 )
p0 0
ui u0
dpi
式中p0—沉速小于u0的颗粒重量占所有颗粒重量的百分率;
非凝聚性颗粒的沉淀实验分析
在沉淀池中,增大v,一方面提高Re,加强水力的紊动性而不利于沉淀,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Fr,而加强了水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 沉淀效果的提高。 设u0为某一指定颗粒的最小沉降速度。 此时B区和C区已消失,故c点称为沉降临界点,相应于c点的交界面下的浓度均大于C0 。
可以先假定沉速u,再试算以求得u。 在实际应用上,常常以沉速代表某一特点颗粒而无需求出颗粒的直径。
理想沉淀池的三个基本假设: ①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沉速始终不变。
②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并在流动 过程中流速始终不变。
③颗粒沉到底就被认为去除,不再返回水流中。
原水进入沉淀池,在进水区被均匀分配在A-B截面上其水平流速为:
Q v
h0 B
设u0为某一指定颗粒的最小沉降速度。 当颗粒沉速u≥u0时,无论这种颗粒处于进口端的什么位置,它都
图 16-3 不同沉淀高度的沉降过程相似关系
16.2 平流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示意图
平流沉淀池在运行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池中 实际水流情况以及颗粒杂质的沉降过程是十分复杂的, 为了使问题得到适当简化,便于突出主要矛盾,暂将 一些次要因素去除,这样就提出了关于理想沉淀池的 概念。
非凝聚性颗粒的沉淀过程分析
沉淀和澄清
沉淀和澄清【水处理】2006-12-11 15:55:08 阅读19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水中悬浮颗粒的去除,可通过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进行分离。
密度大于水的颗粒将下沉,小于水的则上浮。
沉淀法一般只适于去除20~100微米以上的颗粒(与颗粒的性质与比重有关)。
胶体不能用沉淀法去除,需经混凝处理后,使颗粒尺寸变大,才具有下沉速度。
悬浮颗粒在水中的沉淀,可根据其浓度及特性,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自由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质量均不改变,下沉速度不受干扰。
(2)絮凝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其尺寸、质量均会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沉速亦随深度而增加。
(3)拥挤沉淀(分层沉淀) 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时,在下沉过程中将彼此干扰,在清水与浑水之间形成明显的交界面,并逐渐向下移动。
(4)压缩沉淀颗粒在水中的浓度增高到颗粒相互接触并部分地受到压缩物支撑,这发生在沉淀池底部。
2.1 自由沉淀对于低浓度的离散性颗粒,如砂砾、铁屑等,沉淀可以说是不受阻碍的。
颗粒在水中将加速下沉,直到作用于颗粒的推力与水的阻力达到平衡,平衡状态是开始沉淀后瞬时达到的。
在平衡时,颗粒开始以均速下沉。
这时,推力等于摩擦阻力。
(2.1)式中r s,P——分别为颗粒和水的密度(克/厘米3);g——重力加速度(厘米2/秒);r——颗粒体积(厘米3)。
根据量纲分析,可得(2.2)式中h——阻抗系数;A——颗粒在运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厘米2);u——颗粒沉降速度(厘米/秒)。
h不是常数,它随雷诺数Re的改变而变化。
根据实验得知,对球形颗粒,Re<1 h=24/Re1<Re<104由于式中d——颗粒直径(厘米);g——水的运动粘滞系数(运动粘度) (厘米2/秒)对于球形颗粒(2.3)对于紊流,500<Re<104,h趋于0.4,(2.4)对于层流,在Re<1时,(2.5a)这就是司托克斯(stokes)公式。
水质工程学——第4章 沉淀与澄清
一、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
1.自由沉淀过程分析
2.自由沉淀的沉速
达到重力平衡时,加速度为零,令式左边为零,加以 整理,得沉速公式:
10
阻力系数CD
u
4 g p 1 d 3 CD 1
10 10 10 1 0.4 0.1 -3 10 C=24/Re C=10/Re
CD与Re有关, Re与u有关
Re
ud
10
-2
10
-1
1
10
10
深度
沉降时间
图
凝聚性颗粒的去除百分数计算
P p2
h1 / t0 h /t h /t h /t ( p3 p2 ) 2 0 ( p4 p3 ) 3 0 ( p5 p4 ) 4 0 ( p6 p5 ) u0 u0 u0 u0
是沉速等于或大于u0的已全部沉降掉的颗粒的去除
减小水力半径R,
平流沉淀池的纵向分隔及斜板、斜管沉淀池
在沉淀池中,增大,一方面提高Re,不利于沉淀, 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Fr,而加强了水的稳定性,从而 有利于沉淀效果的提高。 所以,可在很宽的范围内选取,而不至于对沉淀 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我国各地一般=10~25mm/s,最 高可达30~50mm/s。
沉淀时间
t L v
对直线Ⅲ代表的一类颗粒而言,流速v、u0与沉淀时间 有关 h0 t u0
表面负荷
单位沉淀池表面积的处理水量,也叫溢流率 Q u0 L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2理想沉淀池理论
由上式可知,颗粒在理想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只与 表面负荷有关,而与其它因素(如水深、池长、 水平流速、沉淀时间)无关。
(1)E一定,越大,表面负荷越大,或q不变但E 增大。与混凝效果有关,应重视加强混凝工艺。
(2)ui一定,增大A,可以增加产水量Q或增大E。 当容积一定时,增加A,可以降低水深――“浅池 理论”。
OP OQ1 1 OP OQ2 2
A、 区交界面高度
(4-12)
沉淀管水深H1
P1
沉淀管水深H2
P
Q1 Q2
0
沉淀时间t
图 4-3 不同沉淀高度的沉降过程相似关系
4.2 理想沉淀池的特性分析
4.2.1 非凝聚性颗粒的沉淀过程分析
理想沉淀池的基本假设:
①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沉速始终不变。 并在流动过程中流速始终不变。
代入得阿兰公式:
4 ( 0 ) g u d 1 255
2 2 1 3
(4-8)
(4-9)
水处理中,大多去除颗粒为0.1mm以下,属于层流范围.公式可 得,粒径越大,u越大.
4.1.3 杂质颗粒在静水中的拥挤沉淀
1.沉降过程分析 如图4-2,整个沉淀筒中可分为清水、等浓度区、变浓度区、 压实区等四个区。上部澄清水和下部浑水之间出现明显界面称 界面沉降(浑液面).浑液面的高度H,随时间t的变化.
1 2
图 4-9 穿孔墙
图 4-10 出水口布置
1常采用:溢流堰(施工难),淹没孔口(容 易找平)见图4-10。孔口流速宜为0.6~0.7m/s, 孔径20~30mm,孔口在水面下15cm,水流应自 由跌落到出水渠。 为了不使流线过于集中,应尽量增加出水堰 的长度,降低流量负荷。堰口溢流率一般小于500 m3/m d,目前我国增加堰长的办法如图4-11。
4.2.3 理想沉淀池的总去除率
所有能够在沉淀池中去除的,沉速小于uo的颗粒的 去除率为: 图4-6
2
p0 0
ui 1 dpi u0 u0
P0
0
udpi
(4-22)
沉速大于和等于u0的颗粒全部下沉去除率为(1p0),因此理想沉淀池的总去除率为:
1 2 (1 p0 )
p0 0
式中p0—沉速小于u0的颗粒重量占所有颗粒重量 的百分率;
ui dpi u0
(4-23)
4.2.4 非凝聚性颗粒的沉淀实验分析 非凝聚性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实验,用一个圆筒 进行,如图4-5所示。在圆筒水面h处开一个取样 口,要求颗粒在在水中均匀分布,浓度为C0;然 后在分别在t1, 、 t2 、 …tn时取样,分别测得浓度 为C1 、 C2 、 …Cn,对应的沉速分别为h/t1=u1、 h/t2=u2 、…h/tn=un 。设p1、p2、…pn 分别代表 C1/C0、C2/C0、…Cn/C0则1-pi表示所有速度大于等 于ui的颗粒所占的比例,pi代表沉速小于ui的颗粒 所占的比例,见图4-5。 具有沉速u1、u2的两种颗粒之间的颗粒浓度分数
a b
交界面
清水层
a'
C0
H0
C0
沉 降 层
C0
H0 浓度Ct Ht
c
Ct
Ct
Ht
d 过渡层 淤积层 t=0 (a) t1 (b) t ∞ (c)
H∞ H H∞
t (d)
时间t (e)
图 7-2 高浊度水的沉降过程
2.肯奇沉淀理论
由图4-2可知曲线a-c段的悬浮物浓度为C0,c-d段浓度 均大于C0。
第四章
沉淀
思考题
1、简述杂质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和拥挤沉 淀的沉淀过程。 2、静水自由沉淀速度与雷诺系数是否有关?雷 诺系数不同,沉淀速度计算公式?沉淀速度和表 面负荷关系? 3、理想沉淀池理论基于哪些假设。 4、沉淀池的去除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相关 5、简述非凝聚颗粒、凝聚颗粒沉淀实验过程
2.沉淀区
沉淀区的高度一般约3~4m,平流式沉淀池中应减少紊 动性,提高稳定性。 R Re 紊动性指标为雷诺数, (4-25) 2 Fr 稳定性指标为弗劳德数, (4-26) Rg 能同时降低雷诺数和提高弗劳德数的方法只能是降低 水力半径R,措施是加隔板,使平流式沉淀池L/B>4, L/H>10,每格宽度应在3~8m不宜大于15m。
②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 ③颗粒沉到底就被认为去除,不再返回水流中。
理想沉淀池的工作情况见图4-4。
进水区
沉淀区 出水区
Ⅱ Ⅲ Ⅰ
污泥区
图4-4 理想沉淀池工作状态
原水进入沉淀池,在进水区被均匀分配在A-B截面上其水 Q 平流速为:
u
h0 B
考察顶点,流线III:正好有一个沉降速度为的颗粒从池顶 沉淀到池底,称为截留速度u0。 u≥u0颗粒可以全部去除,直线更陡; u<u0的颗粒只能部分去 除 对用直线Ⅲ代表的一类颗粒而言,流速与沉淀时间有关 L ( 4-13) t
出水支渠 出水支渠
图 4-11 增加出水堰长度的措施
4.存泥区及排泥措施
泥斗排泥:靠静水压力 1.5 – 2.0m,下设有排 泥管,多斗形式,可省去机械刮泥设备(池容不 大时) 穿孔管排泥:需存泥区,池底水平略有坡度 以便放空。 机械排泥:带刮泥机,池底需要一定坡度, 适用于3m以上虹吸水头的沉淀池,当沉淀池为半 地下式时,用泥泵抽吸。 还有一种单口扫描式吸泥机,无需成排的吸 口和吸管装置。沿着横向往复行走吸泥。
时间
图 4- 7 凝聚性颗粒沉淀实验及去除百分数等值线
水深
2.计算 对于某一表面负荷而言,根据凝聚性颗粒去除百分数等值 线,可以得出总的去除百分数(见图4-8):
1 2 1 C3 H 3 (C3 C4 ) H 4 (C4 C5 ) H 5 (C5 C6 ) H 6C6 C0 u0t0C0 u0t0C0 u0t0C0 u0t0C0
4.1.2 杂质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
假设沉淀的颗粒是球形,其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为: 1 3 F1 πd (ρ - ρ 0 )g 6 所受到的水流的阻力: 2 1 d 2 0u 2 F
8
(4-1) (4-2)
η 阻力系数,与颗粒大小、形状、粗造度、沉速有关。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3 du 1 1 d d 2 ( 0 ) g d 2 0u 2 (4-3) 达到重力平衡时,加速度为零,令式(4-3)左边为零,加 以整理,得沉速公式:
u 4 g 3
6
dt
6
8
0 d 0
(4-4)
η与Re有关,见图4-1。
10 10
阻力系数
10 10 1 0.4 0.1 -3 10
24/Re =10/Re
10
-2
10
-1
1
10
10
2
10
3
10
4
10
5
10
6
雷诺数Re
图 7-1
与Re的关系(球型颗粒)
1. 斯笃克斯公式
当Re<1时:直线关系呈层流状态
(4-27)
(4-28) (4-29)
二、第一种设计计算方法(实验计算方法) 1.根据沉淀实验结果选取u0 ,用uo=Q/A可以 计算得到沉淀池的面积A; 2.选取沉淀时间t和沉淀池的水平流速v,用 L=vt可以得到沉淀池的长度L; 3.用公式B=A/L得到B; 4.用公式H=Qt/A得到H;
三、第二种计算方法(经验计算方法) 1.根据经验选取平流式沉淀池的沉淀时间t, 得到其体积V=Qt 2.选取沉淀池的深度H,用公式A=V/H得到 沉淀池的面积A; 3.选取沉淀池的水平流速v,用L=vt可以得 到沉淀池的长度L; 4.用公式B=A/L得到B;
u
h0 t u0
(4-14)
令(4-13)和(4-14)相等,代入(4-12)得:
Q u0 LB
(4-15)
即:
(4-16) 一般称为“表面负荷”或“溢流率”。表面负荷在数值上等于截 留速度,但含义不同。 设原水中沉速为ui(ui<u0)的颗粒的浓度为C,沿着进水区高度为h0的 截面进入的颗粒的总量为QC=h0BvC,沿着m点以下的高度为hi的截面 进入的颗粒的数量为hiBvC(见图4-4),则沉速为ui的颗粒的去除率 为: h BC h
4.1 杂质颗粒在在静水中的沉淀
4.2.1 沉淀分类 1.自由沉淀 单个颗粒在无边际水体中沉淀,其下沉的过程颗粒互不 干扰,且不受器皿壁的干扰,下沉过程中颗粒的大小、 形状、密度保持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沉速也不变。 2.絮凝沉淀 在沉淀的过程,颗粒由于相互接触絮聚而改变大小、形 状、密度,并且随着沉淀深度和时间的增长,沉速也越 来越快,絮凝沉淀由凝聚性颗粒产生。 3.拥挤沉淀 当水中含有的凝聚性颗粒或非凝聚性颗粒的浓度增加到 一定值后,大量颗粒在有限水体中下沉时,被排斥的水 便有一定的上升速度,使颗粒所受的摩擦阻力增加,颗 粒处于相互干扰状态,此过程称为拥挤沉淀。
四、其它参数
平流式沉淀池的放空排泥管直径,根据水力学中 变水头放空容器公式计算:
0.7 BLH 0.5 d T
斯笃克斯公式:
24 Re
(4-5)
1 0 2 u gd 18
(4-6)
2. 牛顿公式
当1000<Re<25000时,呈紊流状态,η接近于常数0.4代入 (4-5)得牛顿公式:
0 u 1.83 dg 0
(4-7)
当1<Re<1000时,属于过渡区,η近似为
10 Re
4.3.2 影响平流式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因素
1.沉淀池实际水流状况对沉淀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