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一、概念题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9、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0、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1、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二、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
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三、简答题(一)简述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中“环境”含义的差别。
答:在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中因研究的主体不同,主要矛盾不同,各自“环境”的含义也各有差别:1、环境学领域的“环境”主要研究人体与环境的矛盾,是以人体为主体的污染环境。
2、生态环境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矛盾,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主体的“环境”。
3、地理环境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矛盾,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环境”。
(二)简述地理环境中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含义。
答: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1、环境的特征:(1)整体性和区域性:环境是由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又称系统性。
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网络,从而使环境具有特定的功能。
(2)变动性和稳定性:指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和特性。
(3)资源性和价值性;(4)公益性。
2、环境类型:(1)聚落环境:人群生活的场所,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及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特点是多为人工环境,是人类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
容量有限,可分为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
下起岩石圈表层,上至大气圈底部,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聚落环境是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
(3)地质环境:主要是指从地表向下的坚硬的地壳或岩石圈,为人类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再生的矿产资源。
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宇宙因素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宇宙环境: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围部分,即地球大气圈外的宇宙空间,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太阳辐射能,是形成地球环境的物质基础。
3、环境问题:因自然环境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和第三环境问题。
4、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5、环境地学的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学、环境物理学。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复习提纲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环境问题分类与具体表现1) 环境污染:水污染(富营养化、赤潮)、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2) 资源短缺:淡水、耕地、矿产、能源等3)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1)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营养元素的排放(3)适宜的温度2、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2、污染物:石油3、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一.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1)宏观性控制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2)技术性控制对策。
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3)管理性控制对策,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二.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2).城市废水的防治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3).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4).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5).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海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环境地理学重要概念解析
海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环境地理学重要概念解析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海南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过程中,理解环境地理学的重要概念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环境地理学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解析,以帮助考生加深理解。
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自然要素与现象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生物等。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海南省这样的热带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对研究热带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环境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各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工业生产、城市化、农业生产等。
在海南省的研究中,可以重点关注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农业发展模式对环境的影响等。
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海南省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研究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对人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等珍贵生态资源方面,需要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四、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在海南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中,可以关注大气、水体和土壤等不同类型的污染问题,并探讨相应的治理措施。
五、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破坏自然环境,保证子孙后代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
在海南省这样的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关注。
在复习中,可以通过研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六、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环境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由此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重大挑战。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关注海南省气候变化的趋势,如气温升高、降水变化等,并探讨可能的适应和应对措施。
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一、概念: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具有自己独特性质的物质体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1、物质组成: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2、要素组成: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和土壤3、能量组成: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潮汐能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5、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例如:从东倒西、从北到南,植被存在明显差别)第二章大气大气的结构(图:P173)1.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厚度最薄,质量最大,水汽最多。
特点:⑴.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约0.65℃)⑵.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⑶.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⑷.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⑸.纬度不同厚度变(低纬厚,高纬薄)2.平流层特点:⑴.气温初稳后升热⑵.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宜飞机飞行)3.中间层:上冷下热,高空对流特点:⑴.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下降⑵.大气强烈的垂直运动4.暖层:空气密度小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氧原子多的原故)5.外层:空气稀薄,质点之间距离很大特点: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而升高大气的组成水汽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1.水汽压:大气中水汽部分的分压力。
用e表示,单位是hPa(百帕)e=ρRT (ρ是密度;T是绝对温度,T=237℃+t;R是水汽比气体常数)2.饱和水汽压:一定体积的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气量所具有的压力。
用E表示,单位是hPaE=E0×10at/(β+t)(1)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大(2)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变化比实有水汽压变化迅速(3)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改变量,在高温时比在低温时大(4)冰面饱和水汽压比过冷却水面饱和水汽压小(5)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6)大水滴面的饱和水汽压比小水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3.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的百分数。
环境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系统和环境问题1、环境:在环境地理学的研究中,通常把环境理解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2、按空间结构分类:居室、聚落、区域、地球、宇宙按环境介质分类:大气、水、土壤-岩石、社会按环境性质分类:物理、化学、生物、心理3、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4、环境要素:构成人类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却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5、环境要素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4)环境诸要素虽然在地球演化史上出现有先后,但是他们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特点6、环境结构的特点:圈层性、地带性、节律性、等级性、稳定性和变异性7、环境问题: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包括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第二章大气环境第一节大气的基本性质1、大气的组成: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汽和杂质组成,干结空气由氮、氧、氩组成2、大气能量来源: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能很少,太阳辐射经大气层到达地面被吸收后,转变为长波辐射,发射到大气中,被大气吸收,这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第四节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散布的其他过程1、烟气抬升理论:喷出、浮升、瓦解、变平2、影响因素:排出烟气本身的性质、周围空气的性质、下垫面的影响第三章水环境第一节水圈与水环境1、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不连续全层,是地球表面和接近地球表面各类水体中水的总称。
2、地球水环境的特点:(1)水体状态的可变性:固液气(2)水体物质组成的差异性:咸水、淡水等(3)水体时空分布的不均一性(4)水的可循环性第二节地球水资源1、全球水循环系统特点:(1)水循环系统不仅密切联系着地球水圈的各个水体,而且是联系水圈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纽带,并形成许多彼此耦合的子系统(2)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是水循环系统的基本属性2、水循环四个环节:蒸发、大气环流、降水、径流3、城市对城区和下风向有增加降雨的作用,原因是:(1)城市热岛效应(2)城市阻碍效应(3)城市凝结核作用4、我国水资源特点(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河川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3)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4)河流泥沙量打,水质差异明显5、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同时发生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1)水体恶化的过程:溶解氧下降过程水生生态平衡破坏低毒变高毒过程低浓度变高浓度过程(2)水体自净过程,即受污染的水体在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的过程:污染物的自我衰减过程污染物被水体同化过程污染物由溶解变为不溶解污染物由不稳东变为稳定污染物由高毒害变为低毒害、无毒害的过程从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为简单的有机物耗氧、溶解氧降低到复氧的过程第四章土壤环境1、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母质: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直接决定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2)气候:①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②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分循环的速度(3)生物因素:①植物: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质,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的吸收富集②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残体作为土壤有机质来源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动物活动可以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是土壤肥力的指标③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合成腐殖质,增加土壤胶体性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中氮含量;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性(4)地形:(5)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2、土壤容重:也称假比重,是指单位容积的土壤的烘干重3、土壤比重:土壤固体部分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4、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中单粒、次生单粒或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空隙状况等综合特征性。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1)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学科背景:1.环境科学的内涵:环境科学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交叉边缘科学,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组成的庞大科学体系,国际上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呈现理工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
2.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3.自然环境:(1)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系统(距地面15-40km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伤害;适量CO,的存在,使地球保持着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温度;地球土壤圈为植物提供了营养和生长的基地;更有厚度适中的地壳将岩浆覆盖于地下足够的深度,但又能维持一定的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从而实现地壳深部和浅部一定的物质交换,这就是地球的表层系统。
)(2)表层的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①物质循环: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人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和生物间的交换称为物质循环。
②能量流动:生命的维持除了依赖于物质的提供,还需要源不断地获取能量。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③信息传递:生态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信息传递,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各种信息流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正是有了信息流,生态系统才具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4)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
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
海洋表层亦有表现。
高手整理的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
高手整理的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环境地理学复习提纲1、环境、环境系统环境是对中心主体周围的空间事物而言的,中心事物和周围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刘培桐。
通常把环境理解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物质和能量)和条件(地质地貌、大气、水、土壤、生物)的综合。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称为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环境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不断进行,从而实现太阳能的转换、大气的运行、水分的循环和有机质与无机质的转化,成为一个动态平衡体系。
2、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如在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银河系中的恒星、星团、星云、星际物质,以及河外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星系际物质等。
人造卫星、宇宙火箭、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行星际探测器等则被称为人造天体。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
如地球与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
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
3、水体与水体污染水体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沼泽、冰川、海洋等。
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水以外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水生生物和底泥等。
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称为水体污染。
4、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在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免遭污染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负荷。
土壤环境容量属于一种控制指标,土壤容量是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的重要依据,是限制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主要指标。
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1环境的含义:环境地理学上,环境是指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物质和能量)和条件(地质、地貌、水、土壤、生物等)的综合。
2环境的分类:①按环境的空间结构分类:居室环境、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
②按环境的介质类别分类:大气环境、水环境、岩石—土壤环境、社会环境(客观的物质因素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因素)3环境问题: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4环境问题的分类:按成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问题,指各种自然力引起的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干旱)。
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指人为作用引起的各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5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研究对象: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某一区域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与发展、组织与结构、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的科学,具有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双重性。
内容:着重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环境的历史发展、演化与预测、环境污染物质的发生、分布、迁移、转化和自净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
任务:目的是要认识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演变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趋利避害,是地理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6大气的结构:平流层臭氧的保护作用;对流层天气现象变化多端;等详细知识点。
7大气污染:人类的生产活动及自然过程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以及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恶化大气质量,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造成损害的现象。
8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分类:(1)按污染物的来源: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2)按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或流动污染源(3)按污染物排放方式:点源、线源、面源(4)按污染物的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
天津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环境地理学要点总结
天津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环境地理学要点总结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天津市考研地理学复习中,环境地理学是一个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本文将对环境地理学的要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
一、环境演变规律地球的环境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系统,而环境地理学就是研究这种演变规律的学科。
在复习环境地理学的过程中,考生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环境的演变自然环境的演变与地球内外部力的作用密切相关。
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地貌演变等方面的内容。
2.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人类的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是环境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考生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变以及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可持续发展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考生需要了解环境问题的种类和解决方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二、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环境系统则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体。
考生需要了解环境要素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它们在环境系统中的相互关系。
1.大气要素大气要素包括气候、天气、大气污染等,它们对环境地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考生需要了解大气要素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2.水文要素水文要素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它们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考生需要了解水文要素的特点、运动规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土壤要素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植物生长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考生需要了解土壤的形成、类型和特点,以及土壤的肥力和保护等问题。
4.生物要素生物要素是指地球表层的生物群落,它对环境和人类活动都具有重要影响。
考生需要了解生物要素的种类和分布规律,以及对环境的调节作用。
三、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状况和影响进行评估和判断,而环境规划则是基于评价结果进行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措施。
地理地球环境知识点复习
地理地球环境知识点复习地理地球环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将对地理地球环境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
一、地球的形状与尺度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几何体,其形状可以用椭球体来近似描述。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14千米,极半径约为6356.75千米。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赤道略微膨胀,所以地球并非完全的球体。
地球的尺度可以通过经线和纬线来衡量,经线为地球表面上连接两个极点的曲线,纬线为地球表面上与赤道成角度相等的曲线。
经线和纬线的交点称为地理点,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理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层次: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内部结构。
1. 大气圈:大气圈是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大气圈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太阳辐射、保持地球的温度和调节气候。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总体涵盖范围,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
水圈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地球上水循环的基础。
3. 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上固态的岩石层,包括地壳和上部的部分地幔。
岩石圈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同时也是地质活动的主要发生区域。
4. 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幔、外核和内核三层。
地幔由固态岩石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两个基本运动。
1.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被称为一天。
地球自转的结果是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进行公转,公转周期为365.25天,被称为一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轨道,由于地球轨道的离心率,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距离太阳的距离不断变化,导致季节的变化。
四、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可以根据不同纬度区域的气温、降水量和气候特点来划分。
常见的气候带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
1. 寒带:位于南北极附近的区域,气温极低,降水量较少。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 地球环境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地球环境
,地球属于银河系之中的太阳系,处在金星与火星之间,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有一颗天然卫星。
地球的现有重量为6兆吨的百万倍说法有一定的争议,测量地球的重量不能仅凭几个数学公式来计算,也不能够抛开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
地下王国之说,引发了科学界一场有关“地球空洞说”的剧烈争论,结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但是它启发了我们地表人,当地球气候发生骤变或其它地表灾难发生时,我们地表人转入地下或许比移居外星球更具现实意义。
其一,地幔岩浆的频繁活动导致了造山运动,从而形成了自然的岩石空洞现象。
其二,在人类亿万年的开展过程中,为了防止大自然的伤害而开凿的地下洞穴。
由于地震的频繁发生,对于居住在洞穴的人类来说,其伤害将会大于地表层。
总结:人类不可能长期的生存在地下,地球的空洞学说是一种杜撰现象,没有任何的理论依据。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复习资料一▲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1、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人为: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④人地矛盾突出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蚀作用原因:自然: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人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①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③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淡水资源短缺: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东与非洲。
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1、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平均径流量排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人为原因: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2、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国家,试分析其原因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②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原因:水污染严重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09级7班《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概念:所谓环境,总是相对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行成的物质、能量自然现象的总体”常简称为环境。
2、环境结构: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内容与方式。
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总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的宏观概念。
3、环境规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4.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烟花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皂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二简答题:1、简述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环境学把社会和自然的直接演化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制约关系,从多层次乃至高层次上讨论人与环境协调演化的具体途径。
它涉及到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调整,社会经济模式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人与环境和谐,环境协同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规律与规划原理。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人口压力。
第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第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环境问题的特点有: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计化,政治化。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第一,人口激增和贫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
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复习资料自然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复习资料自然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复习资料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天然存在、并且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源。
地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介绍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地理资源形成和分类地理资源是地球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可供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源。
根据地理资源的性质和形成过程,可以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
1. 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能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通过自然过程得到更新的资源。
例如:水资源、森林资源、太阳能、风能等。
2. 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有限寿命范围内无法通过自然过程得到更新的资源。
例如: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稀有金属等。
二、地理资源的利用与问题地理资源的利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不合理的利用会导致环境问题。
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但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会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问题。
应进行良好的土地规划和管理,实施可持续利用。
2. 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的重要基础,但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水源匮乏、水污染等问题。
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
3.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
然而,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的大量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
应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
4.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过度开采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
应加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保护需要全球合作,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减少污染、植树造林、节约能源等。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措施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后代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发展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1环境的含义:环境地理学上,环境是指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物质和能量)和条件(地质、地貌、水、土壤、生物等)的综合。
2环境的分类:①按环境的空间结构分类:居室环境、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
②按环境的介质类别分类:大气环境、水环境、岩石—土壤环境、社会环境(客观的物质因素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因素)3环境问题: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4环境问题的分类:按成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问题,指各种自然力引起的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干旱)。
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指人为作用引起的各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5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研究对象: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某一区域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与发展、组织与结构、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的科学,具有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双重性。
内容:着重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环境的历史发展、演化与预测、环境污染物质的发生、分布、迁移、转化和自净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
任务:目的是要认识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演变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趋利避害,是地理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6大气的结构:平流层臭氧的保护作用;对流层天气现象变化多端;等详细知识点。
7大气污染:人类的生产活动及自然过程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以及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恶化大气质量,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造成损害的现象。
8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分类:(1)按污染物的来源: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2)按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或流动污染源(3)按污染物排放方式:点源、线源、面源(4)按污染物的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
9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活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分类:(1)按物理状态分为:气体状态污染物、固体颗粒状态污染物(2)按形成过程分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10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一、气象因子(一)风和湍流1风向决定着大气污染物的移动方向,即污染区域。
污染区总在污染源的下风向。
风速决定地面大气污染物的稀释速度。
2湍流是一种由大小不一的湍涡组成的极其复杂、不规则的流体运动。
湍流具有极强的扩散能力,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就越快,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
风和湍流是决定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因素,其他一切气象因素都是通过风和湍流的作用来影响扩散稀释的。
3大气扩散:受大气湍流作用,污染物进入大气候,在大气中逐渐分散稀释,得到充分混合的现象。
(二)逆温层P36逆温层的存在,导致上升污染物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聚集在它的下面。
则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三)大气稳定度P37大气稳定度影响到大气湍流,最终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
(四)降水降水净化大气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许多污染物颗粒充当降水凝结核,然后随降水降落到地面;2雨滴在下降过程中,碰撞、捕获了一部分颗粒污染物。
二、下垫面因子441山区地形的影响:山脉的阻滞作用,对风速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封闭的山谷盆地,因四周群山的屏障影响,往往是静风、小风,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2山谷风:在山风与谷风的转换期,风向不稳定,这时若有大量污染物进入谷中,由于风向的摆动,污染物不易扩散,在谷中停留时间很长,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3水陆界面的影响—海陆风建在海边地区的工厂所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考虑海陆风的影响,因为有可能出现在夜间随海陆风吹到海面上的污染物,在白天又随海风吹回来,或者进入海陆风局地环流中,使污染物不能充分的稀释扩散而造成严重的污染。
4城市热岛环流:是由城乡温度差异引起的局地风。
这种风在市区汇合就会产生上升气流。
因此,若城市周围有较多产生污染物的工厂,就会使污染物在夜间向市中心输送,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夜间城市上空有逆温层存在时。
三、其他因素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和排放方式;源强与烟囱高度。
11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对人体呼吸道、食物与饮水、皮肤的毛孔造成危害;如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作用。
12大气污染引起的全球环境问题(1)酸雨:PH<5.6包括雨、雪、霜、雾等各种降水形式。
成因:大气中形成酸雨的物质:S 、N 、Cl 、C的化合物;物质来源:天然的、人为排放的酸性物质。
对策:使用低硫燃料;改进燃烧装置;烟道气脱硫脱氮;控制汽车尾气排放;使用其他清洁资源。
(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变薄变弱,臭氧平均含量减少。
原因:氟氯烃类物质的排放控制途径:禁止生产和使用CFCs,研制和生产无公害的CFCs代用品。
(1985年《维也纳公约》)(3)全球变暖:全球温度上升趋势明显,平均每年上升约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4cm;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
原因:CO2 CH4 N20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策:调整能源结构;增加绿化;控制人口;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
13环境标准:为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对环境保护中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14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技术(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工业;(2)控制污染源:改善燃料结构,开发新能源;改革生产工艺,对废气进行治理;区域集中供暖供热;高烟囱排烟;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等。
(3)绿化造林(4)栽培抗污染作物(5)加强大气质量管理15水资源:指在当今世界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地球上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体和水量。
16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引起水质恶化使水体的水质和底泥的理化性质、生物指标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改变或失去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17水体污染源:指向水体排入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也包括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
18水体污染的水质指标(1)物理性指标:感官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味、浑浊度等;其他:固体含量、导电率等。
(2)化学性指标:一般指标:PH值、碱度、硬度、离子、一般有机物等;毒理学指标:重金属、氰化物、农药等;氧平衡指标: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
(3)生物性指标:细菌指数、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微生物等19水体自净: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的过程。
物理、化学、生物自净过程。
20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单元(或要素)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21影响水体自净的主要因素:水清要素、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环境介质条件。
22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沉淀—溶解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吸附作用;络合作用;某些重金属的甲基化作用。
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接纳过量的氨、磷等营养物质,使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发生变化,造成水质恶化,加速水体老化,从而使水生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影响和破坏。
特征: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
危害:影响水厂供水,增加治水成本;影响水产养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旅游业的影响;使湖泊死之,水体消失。
防治对策:控制营养物质来源,减少氮、磷的输入量;建立水体及其流域的良性生态平衡;综合治理如引水冲污、底泥疏浚、生物治理等。
24水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防治对策:(1)建立生态观念,保护水环境(开发新水源,减少耗水量,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2)制定法律、标准及划分功能区。
加强水环境法制建设,制定水质标准、制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划分功能区等)管理措施:(1)建立管理机构,制定水保政策、法规、标准和制度;(2)编制各种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总体规划;(3)实行用水收费和排污收费制度。
25污水处理技术:基本方法:分离处理、转化处理、稀释处理污染处理技术:物理法处理、化学法、生物法26土壤污染:人类活动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土壤的生态平衡破坏,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随之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7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根据土壤污染发生的途径分: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28土壤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物污染源29土壤污染物质:输入土壤环境中的足以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生物学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
有机污染物:化学农药、除草剂;重金属污染物:铜铅、镉、汞等;放射性物质;化学肥料;致癌的微生物。
30土壤净化及途径指在自然要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途径:物理自净、化学和物理化学自净、生物化学自净。
31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农药随空气和水体迁移;农药的降解(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农药的吸附(物理吸附、物理化学吸附)32土壤退化:一切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功能和属性衰退的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33土壤污染的防治(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2)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自净能力(3)污染土壤的修复:排土、客土改良;生物改良措施;施加抑制剂;改变耕作制度。
34固体废物:简称废物,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
危害:(1)对水体的污染:直接倾入江河湖泊;随地面径流进入江河湖泊;粉状和尘粉状固废随风飘入地面水体中;在降水中淋溶进入地下水。
(2)对大气的污染:尘粒随风进入大气;堆放时,有害气体释放;燃烧时,有害气体释放。
(3)对土壤和生物的污染:杀伤土壤里微生物和动物,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影响农作物生长(4)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经大气、水体、生物为媒介传播和扩散,危害人体健康(5)其他危害如浪费土地资源,可能发生塌方、滑坡和泥石流、垃圾爆炸等。
35固体废物综合防治的原则:减量化(最优先)、资源化、无害化。
36土壤资源化:即废物的在循环利用,回收能源和资源,有“资源化”“再生”“回收利用”等提法。
意义:经济意义:回收废物中有用成分,提供工业生产的原材料。
环境意义:减少废物排放及减轻对环境的危害;节约资源和能源,缓解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