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的空间组织,即

空间组织和的空间组织。

3、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和。

4、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的城镇人口由居住在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人以上“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

5、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人口

和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国的的概念。

6、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

心具有高度的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作为基本单元。7、以美国为例,从城市的景观地域出发,美国全国可以分成和;从

城市的职能地域出发,全美国分为和。

8、城市的经济活动按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和;以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

9、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有、和过渡类型。

10、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具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分为离散阶段、、和。

11、我国的城镇人口统计标准规定:城镇人口由市人口和镇人口两部分组成;市人口是指设区

的市所辖的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和县辖镇的人口。

二、1、城市首位律 2、位序-规模法则 3、生长极理论

4、城市金字塔

5、核心---边缘模式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3、影响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4、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5、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关系

6、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四、一、我国城镇地域概念和城镇统计口径混乱,城镇的行政辖区和城镇实体范围严重脱节,该问题的根源是简单的用城镇的行政界线代替城乡的实体界限,这影响到我国的城市研究和决策。在不更动现有行政地域划分体系的前提下,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一困境?

二、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省际差异对比分析的指标主要有哪些?依据这些指标可将我国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划分为哪几种类型?这些类型的特点各是什么?

三、已故地理学者孙盘寿先生的“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类型”是我国区域性城镇职能分类研究中最早且比较深入系统的一个例子。分类的对象包括四川、贵州、云南三省22个城市和515个非农业人口 2000人以上的镇(包括部分乡村中心)。试述孙盘寿先生划分“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类型”时采用的方法步骤。

一、1、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 2、区域的城市、城市内部

3、直辖市、市、镇

4、城市化地区、2 500

5、实体、城镇、乡村、城市建成区

6、城市功能地域、社会经济一体化、县

7、城镇、乡村、都市区、非都市区

8、基本活动部分、非基本活动部分、基本部门、非基本部门

9、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 10、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

11、区人口、街道人口、居民委员会人口、居民委员会

二、1、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符合首位分布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即为城市首位律。

2、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把一个城市体系中的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落到双对数坐标图上时,呈一条直线,可以此来考察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现状、并预测发展趋势。

3、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区,则该地区透过极化和扩散过程,形成生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济发展。

4、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2分)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2分)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1分)

5、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3分)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核心和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是模式的基础,是内部(空间的)发展变化的根源。

三、1、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③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问题研究

2、①内部结构的合理化②经济活动的高效化

③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④城市生态环境的优质化

3、①城市规模②城市性质③新老城市④时间推移⑤其它因素

4、⑴联系:城市性质是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⑵区别: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1分)

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1分)

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有合理与否之分,而城市性质是在分析城市职能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有正确与否之分。(1分)

5、位序-规模分布是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这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起飞前和发展后产生的。首位分布是社会不均衡发展造成的,这种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按此模式,一个国家或区域,在经济起飞前是属均衡状态,是位序规模分布,在经济大发展过程中,均衡状态被集中发展几个经过选择的大城市所动摇,城市规模呈首位分布。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渐渐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城市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在新的基础上,再现位序规模分布。

6、①城市化研究②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③城市体系研究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四、(一)1、建立一种反映城镇实体界线的城镇地域概念,并确定相应的标准,作为城镇统计的基本单元。(4分)◆城镇实体范围:包括城镇的建成区和周围的近郊区,该范围内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不超过20—30%。(2分)

2、在城市实体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不同空间尺度的互相衔接的城市地域概念,以便与国际接轨,具可比性:①城市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旧城区——市中心(2分)

②城市实体地域——行政上不含辖县的城市市区——城市经济统计区——大都市带

(二)1、指标:①省区内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反映省区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层次高低。(1分)

②省区内最大城市占省区城镇人口的比重(R),反映城市人口在第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简称首位比。(1分)

③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反映各规模等级城市分布的均衡程度(1分)

2、类别及特点:①高级首位型:首位比相当大,但各规模等级城市发育完善,有多个大中型规模的核心城市带动地方经济,小城镇也很发达,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核心区。(2分)

②中级平衡型:有强大的中心城市,高位序城市不止一个,其它等级的城市也基本齐全。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都属中等,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或经济规模较大的省区。(2分)

③中级首位型:省内二级中心不够发育,中小城镇虽有发展,仍不足以改变首位比大的特点。

④初中级平衡型:中小城市较多,第一位城市的规模相对于全省的人口规模来说并不突出,甚至很多情况下偏小,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在各类型中最小,是我国过去工业投资相对较少的农业省区。(2分)

⑤开发中的初中级不平衡型:多数位于边远地区,解放后开发性投资较多,省会城市的高速度增长是这些省区城市体系变化的最大特点。(2分)

⑥初级首位型:经济落后,城市体系很不发育,数量不多的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在规模不大的省会城市,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特大。(2分)

(三) 1、方法步骤①采取两种分段处理,把城市和镇的职能类型分别处理,但重点放在城市;

②对城市的基本类型和工业类型又分别处理,然后加以综合。(2分)

●对城市的职能分类(1分)

1、利用城市职工部门构成的资料,取其中工业、运输、科教文卫、机关团体四个部门的职

工比重进行城市基本类型的划分。(1分)

2、利用工业职工的部门构成资料,取其中冶金、煤炭、化学、机械、食品、纺织、造纸七

个部门,进一步划分城市的工业职能类型。(1分)

3、分类的定量标准:

①确定城市基本类型或工业职能类型的标准:(1分)

某部门既达到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的分类标准,又在本市部门结构中居于首要地位。

②辅助指标:城市各种职能在全部城市中所居地位以及在城市本身的重要性。

●对镇和乡村中心的职能分类(1分)

1、县级政府驻地,是相应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分)

2、依据非农人口的规模,细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1分)

●对其它城镇的职能分类(1分)

1、参考工矿企业分布及有关文字资料定性划分。(1分)

2、定性划分类型:商业镇、矿业镇、加工工业镇、郊区镇、区中心和乡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