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第三章《整数乘法》的第一节“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详细内容涵盖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乘法口诀的应用以及相关的生活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整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乘法口诀的运用。

2.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处理,以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整数乘法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乘法口诀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小明买水果的情景,提出“小明买了3斤苹果,每斤苹果5元,小明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整数乘法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进位处理方法。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步骤。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乘法口诀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乘法口诀的运用。

六、板书设计1. 《两位数乘一位数》2. 主要内容:a.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b. 乘法口诀的运用c.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处理3. 例题:展示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12 × 3、45 × 2、36 × 4b. 应用题:小华买了5个文具盒,每个文具盒7元,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2. 答案:a. 36、90、144b. 35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一章:认识分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 第十二章:面积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 第十三章:角的度量角的初步认识,用量角器量角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

2. 掌握面积的概念和单位,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 理解角的概念,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数加减法运算,面积的计算,角的度量。

重点:理解分数、面积、角的概念,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数卡片,面积模型,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分蛋糕、剪贴纸等生活情景引入分数、面积、角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分数: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

(2)面积: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角:讲解角的度量方法。

3. 随堂练习(1)分数:练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面积:练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3)角:练习使用量角器测量角。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概念及运算公式。

2. 面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3. 角的概念及度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数加减法:5道题目。

(2)面积计算:3道题目。

(3)角的度量:4道题目。

2. 答案(1)分数加减法答案。

(2)面积计算答案。

(3)角的度量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1)探索分数的其他运算方法。

(2)了解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进一步学习角的其他性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应着重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强调分数单位的重要性。

2. 面积的计算:重点关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案: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内容:一、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多位数的认识2. 数的运算:加减法运算、乘除法运算、混合运算3. 几何图形:平面几何图形、立体几何图形4. 计量单位: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5. 数据分析:统计图表、概率6. 数学应用:生活情境、逻辑推理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千以内数、万以内数的认识方法,理解多位数的组成和意义。

2. 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平面几何图形、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4.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量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5. 学生能够通过统计图表和概率分析,获取和处理信息。

6. 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数据分析、数学应用难点:多位数的认识、乘除法运算、几何图形的性质、数据分析的方法、数学应用的策略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练习本、学具盒学具:练习本、学具盒、画图工具、测量工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数的认识:通过数数、数位、数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和意义。

3. 数的运算:通过加减乘除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几何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画图,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平面几何图形、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5. 计量单位: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让学生熟练运用计量单位进行问题解决。

6.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图表和概率分析,让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数学应用:通过生活情境和逻辑推理,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活中的数详细内容:数的认识、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数的顺序等。

2. 第2章:认识图形详细内容: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图形的拼组、观察物体等。

3. 第3章:计算器详细内容:计算器的使用、计算器的基本操作、计算器的简单应用等。

4. 第4章:数据收集与整理详细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统计图表的认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理解数的组成,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 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并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的概念、图形的认识、计算器的使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教学重点:数的运算、图形的分类与拼组、计算器的操作、统计图表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计算器、图形模型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计算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结合教材实例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板书内容:按照教学过程,列出重点知识点、公式、图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数的认识: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2)图形的认识:画图题、选择题、判断题。

(3)计算器的使用:操作题、应用题。

(4)数据收集与整理:填空题、绘图题、分析题。

2. 答案:详细给出每个题目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被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加与减(一)详细内容: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第2章:乘与除(一)详细内容:表内乘法、除法的计算及应用。

3. 第3章:图形与几何详细内容:平面图形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4. 第4章:加与减(二)详细内容: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图形知识和计量单位,提高空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2)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及应用。

(3)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重点:(1)掌握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生活实例,引出加、减、乘、除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知识拓展:介绍图形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教学效果,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1)加与减(一)、(二)(2)乘与除(一)(3)图形与几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课后练习题。

(2)应用题: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际问题。

(3)图形题:绘制和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课后练习题答案。

(2)应用题答案:根据教材内容,给出实际问题的解答。

(3)图形题答案:根据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计算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第一章《数与代数》中的第1节《认识数字110》。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数字110的读写能力,以及数数和识数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读写数字110,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和识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字110的读写能力,数数和识数的基本技能。

难点:数字110的读写,以及进行快速的数数和识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点子图、教学课件。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数字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

如:车牌号、电话号码等。

2. 学习数字110(10分钟)(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字110,并读写。

(2)学生分组进行数数游戏,每组学生用手指按照顺序数出数字110,并说出数字的读写。

(3)学生独立完成点子图,将数字110标在点子图上。

3. 识数练习(10分钟)(1)学生用彩笔在练习本上写出数字110,并读一读。

(2)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快速数出物品的数量,并说出数字。

(2)学生分组进行数字接龙游戏,比一比哪个组数得快、数得准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数字110的读写和数数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数字110的读写练习。

(2)数数练习: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

2. 答案:(1)数字110的读写:1 2 3 4 5 6 7 8 9 10(2)数数练习:5 7 9 11 13 1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学习数字110、识数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数字110的读写能力和数数、识数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活中的数数的概念与数位认识100以内的数整十数与整百数的加减法2. 第2章:图形与几何认识平面图形观察与描述图形简单的图形变换3. 第3章:时间的认识认识时分秒时间加减法时间的应用4. 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统计图表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的概念,掌握100以内的数及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

2. 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学会观察与描述图形,了解简单的图形变换。

3. 学会认识时分秒,掌握时间加减法,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

4. 学会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十数与整百数的加减法,时间加减法,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图形的认识与描述,时间认识,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PPT,挂图,模型,计算器,时钟等。

2. 学具:练习本,画图工具,时钟模型,统计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的例题,引导学生思考。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出章节名称。

2. 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难点。

3. 例题:用清晰的字体书写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4. 练习题:列出随堂练习题,方便学生查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题。

描述生活中的图形,并画出对应的图形。

计算时间加减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2. 答案:详细写出每道题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拓展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7. 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与答案的详细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新版齐全)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新版齐全)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新版齐全)2016-2017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一班现有学生63人。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

好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问题意识。

中等生学习知识比较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

差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佳。

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除法的口算、估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合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空间与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

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

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

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学年一学期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备课记录第一单元备课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知识,了解三种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将三者形成对比,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自然界中的数学,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

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吨的认识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课时备课课时备课课时备课第二单元备课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学会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2.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在分部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学会分布解决“求比一个数的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分部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备课课时备课课时备课课时备课第三单元备课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的方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4.能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究过程,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1. 结合具体情境,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2.结合现实情境,体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时、分、秒的认识2. 认识厘米、分米和米3. 两位数加两位数4. 两位数减两位数5. 乘法口诀的应用6.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7. 位置与方向8. 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时、分、秒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熟练使用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熟练进行两位数的加减运算;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特点;能够辨别位置和方向。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换算;两位数的加减运算;长度单位的换算。

2.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的加减运算;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时钟模型、米尺、厘米尺、教学挂图、磁性黑板、计算器。

2. 学具:学生用尺、计算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讲述时钟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时钟的起源,激发学生学习时、分、秒的兴趣。

(2)组织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学习。

(3)设计购物场景,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导入两位数的加减运算。

2. 例题讲解:(1)通过具体实例,讲解时、分、秒的换算方法。

(2)利用教具,演示长度单位的换算过程。

(3)结合生活实例,讲解两位数的加减运算。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动手操作时钟,进行时、分、秒的换算练习。

(2)组织学生分组测量物体长度,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3)设计数学题目,让学生练习两位数的加减运算。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时、分、秒的认识:1时 = 60分,1分 = 60秒2. 长度单位换算:1米 = 10分米 = 100厘米3. 两位数加减运算:(1)两位数加两位数: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相加。

(2)两位数减两位数: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相减。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一章:整数的认识11.1 数一数,认识数位11.2 认识计数单位11.3 整数的读写方法2. 第十二章:加减法12.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2.2 加减法的速算方法12.3 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的认识,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熟练进行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数的读写方法,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加减法速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计数器、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数字卡片,让学生数数,引出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

2. 例题讲解介绍整数的读写方法,通过PPT课件展示例题。

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讲解速算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数一数、读写整数的练习。

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练习。

4. 知识拓展讲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如购物找零、计算距离等。

六、板书设计1. 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

2. 整数的读写方法。

3. 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步骤和速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56+34、7218、89+0。

解决实际问题:小明有20元,买书花去10元,他还剩多少钱?答案:123:一百二十三;456:四百五十六;789:七百八十九。

56+34=90;7218=54;89+0=89。

小明剩下10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如家庭预算、购物比价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章节,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百数的认识,加减法估算方法,以及分数的概念和大小比较。

2. 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进行测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整百数的认识,分数的概念及大小比较,长度单位换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分数的大小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直尺、计算器、挂图。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整百数,引出整百数的认识。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整百数的概念,举例说明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3. 课堂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直尺进行长度测量,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

5. 例题讲解: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配合实例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整百数、分数比较、长度单位换算、两位数乘法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整百数的认识2. 加减法估算3. 分数的概念及大小比较4.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长度测量5. 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课后练习1、2、3题。

(2)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3×4,45×10,34×12。

答案:(1)见教材课后练习答案。

(2)根据实际情况测量,无固定答案。

(3)92,450,408。

2.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检查计算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备课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备课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备课全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等。

二、指导思想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新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第四章《分数与小数》。

具体内容包括分数基本概念、小数意义和读写、分数与小数互化等。

我们将详细讲解分数分子、分母概念,以及如何进行分数加减乘除运算。

还将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小数读写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基本概念,掌握分数读写和基本运算。

2. 解小数意义,学会读写小数,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 能够将分数与小数进行互化,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基本概念,特别是分子、分母理解;分数与小数互化。

2. 教学重点:分数读写和基本运算,小数读写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分数与小数实物模型。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分数与小数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分水果实例,让学生解分数来源和意义。

2. 例题讲解:(1)讲解分数基本概念,如分子、分母等。

(2)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分数读写和基本运算。

(3)引入小数概念,讲解小数读写和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分数与小数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分数与小数互化,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列出本节课主要内容提纲。

2. 右侧板书分数读写、基本运算,小数读写、计算等关键知识点。

3. 中间部分展示例题和随堂练习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数读写和基本运算练习题。

(2)小数读写和计算练习题。

(3)分数与小数互化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反思自己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练习题,如分数与小数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分数与小数更多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分数基本概念及其读写和运算2. 小数意义、读写和计算3. 分数与小数互化4. 教学过程中互动环节和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分数基本概念及其读写和运算1. 使用实物模型,如切水果、分配物品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数含义。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6篇)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6篇)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6篇)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篇1第二课时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图片)涂色部分是多少?出示分数,学生涂色二、讲授新课1、成年人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多少?2、成年人上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3、八分之三是什么意思?(小组交流)你能在这条线段上表示一下吗?4、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3分子——分数线8分母5、成年人下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6、成年人的上身长还是下身长?(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三、练习1、自主练习2:看分数,涂颜色2、自主练习3:火眼金睛辨对错说一说对不对,为什么?3、自主练习4:先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中交流。

)4、自主练习5:写出下面的分数5、自主练习6:先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填空。

板书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3分子——分数线8分母:分数的比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强巩固与理解。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第四课时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简单分数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分数,认读2、2/7是什么意思?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交流)汇报:3/8+4/8=7/8全班交流算法:(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加与减(一)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两位数加或减一位数2. 第2章:乘法表内乘法乘加、乘减两位数乘一位数3. 第3章:图形与几何平面图形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观察物体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乘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混合运算。

2. 培养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基本认识,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加、减、乘运算的熟练运用,图形的认识及周长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教鞭、挂图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购物、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本章重点内容,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运算方法等。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步骤,强调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以章节为单位,列出重点知识点、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题(20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题(20题)表内乘法的计算题(20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题(10题)2. 答案:附在作业方便学生自我检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如探究图形的面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详细步骤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反馈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按照章节顺序进行,确保覆盖所有知识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数概念,提高对数认识。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图形。

3. 使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和乘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和长度观念,解时间与测量基本知识。

5.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能力,学会用数据说话。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减法运算中进位与退位,乘法口诀熟练运用,数据收集与整理。

2. 教学重点:数认识,图形识别,加减法和乘法运算,时间与测量,数据收集与整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PPT,挂图,计算器,时间与测量工具。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图工具,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设计相应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点知识,典型例题,解题步骤,注意事项。

2. 板书形式:采用提纲式、图表式、对比式等形式,清晰明,便于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第一章: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

(2)第二章:填空题、画图题、解答题。

(3)第三章: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

(4)第四章: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

(5)第五章: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

(6)第六章: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不足,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针对学有余力学生,设计拓展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我深知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是教学设计基石。

在上述教案中,我特别关注每个章节核心知识点提取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

例如,在“生活中数”章节中,我计划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时、分、秒的认识2. 认识人民币3. 加与减(二)4. 乘法口诀(一)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6. 位置与方向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时、分、秒的概念,认识人民币,熟练运用加减法和乘法口诀,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位置和方向。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发展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时间的换算,加减法中的进位和退位,乘法口诀的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教学重点:加减法和乘法运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位置与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时钟模型,人民币样币,加减法卡片,乘法口诀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具。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作息时间表、购物场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时、分、秒的认识:讲解时钟的构造,引导学生认识时、分、秒,并进行时间换算的练习。

(2)认识人民币:讲解人民币的面值,进行人民币的换算和计算。

(3)加与减(二):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4)乘法口诀(一):教授乘法口诀,并进行随堂练习。

(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6)位置与方向:讲解位置和方向的概念,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时、分、秒的认识:1时 = 60分,1分 = 60秒2. 人民币的认识:1元 = 10角,1角 = 10分3. 加减法运算:进位:本位 + 1;退位:本位 14. 乘法口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为直角;正方形:四边相等,四个角为直角6. 位置与方向:上、下、左、右、前、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时、分、秒换算练习;(2)人民币的换算和应用题;(3)加减法和乘法运算题;(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填空题;(5)位置与方向的实际应用题。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案: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主要涵盖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的内容。

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了认识数字1到10,第二单元学习了加减法运算,第三单元认识了货币单位,第四单元则是学习了时间和日期的知识。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到10的数字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 学生能够理解货币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换算。

3. 学生能够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读写时间,进行时间的推算。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字1到10的认识,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货币单位换算,时间推算。

2. 教学重点:数字1到10的认识,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货币单位换算,时间推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计算器,货币模型,时间模型。

2. 学具:练习册,文具盒,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数字1到10的物品,并进行介绍。

2. 数字1到10的认识:通过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数字1到10,并进行随堂练习。

3. 加减法运算: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并进行随堂练习。

4. 货币单位认识:通过货币模型,让学生认识货币单位,并进行货币单位换算的练习。

5. 时间认识:通过时间模型,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并进行时间推算的练习。

板书设计:1. 数字1到10的认识2. 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3. 货币单位换算4. 时间推算作业设计:1. 数字1到10的认识:请写出数字1到10。

2. 加减法运算:请完成练习册上的第110题。

3. 货币单位换算:请完成练习册上的第1115题。

4. 时间推算:请完成练习册上的第1620题。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通过货币模型和时间模型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货币单位和时间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克和千克,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因此,教学中也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因此,本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三者的不同。

本单元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了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认识吨、综合与实践小调查。

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秤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克、千克、吨。

2、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

■教学建议1、质量观念的形成必须依靠丰富的感性经验做支持,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吨”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

2、教师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物品的质量。

尽可能多地列举出质量是1克、1千克的物体,有了这样的质量单位作参照物才能更准确的估计出相应物体的质量,加深对物体轻重的理解。

3、认识了克与千克,再来学习吨。

由于“吨”这个单位很大,学生很难直接体会,学习起来比较有困难,可以从千克入手让学生感知吨的大小■课时安排1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2-4,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提示:教学本课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初步认识克与千克,初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以及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克、千克。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天平、2分硬币、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食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好,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假期就过去了。

放假前老师安排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特别安排了大家走进超市,和爸爸妈妈学购物。

在超市里哪些同学调查了我们常用的一些物品的重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学生回答。

生1:一袋虾条重50克。

生2:我买了一个大西瓜重4900克。

生3:一袋盐重500克。

生4:妈妈说羊肉25元一斤。

2、师:通过你的调查,你认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哪些单位?生1:克、千克、斤。

生2:公斤、吨、两。

3、师:在生活中,表示物品有多重有两个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单位好吗?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在生活中做小调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习新知的兴趣。

师生谈话交流,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创设,学生比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探究新知1、认识天平及称重工具,体会1克有多重。

师:计量物体的轻重,通常要用到秤这个计量工具。

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生活中几种常用的秤。

(出示课件展示)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的是电子秤。

生2:药店里买中药见过秆秤。

生3:在商店里买东西用的是盘秤。

师:你们真厉害,知道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这样我们学习起数学来就更简单了。

师:大家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这是什么?出示天平。

生:天平。

师:称质量较轻的物体经常用到天平,怎样用天平呢?大家来看,天平的左右两边,这两个叫托盘。

左边这个放要称量的物体,右边这个托盘用来放砝码。

(小妙招:简称:左物右码)中间是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在中间的时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看看砝码有多重,物体就有多重。

二分的硬币有多重,大家想不想知道?那我们来称一称。

谁想和老师一起来?师生一起称重。

师:现在天平的指针指在中间,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相等。

这枚二分的硬币质量是多少?生:是1克。

师:1克究竟有多重呢?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里的2分的硬币,请你们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

学生体验。

师:我们生活里像这样轻的物品还有很多,从你准备的小食品里打出大约1克的物品。

生1:2粒黄豆。

生2:半片奶片。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试一试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知,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的实践经验。

2、体会1千克有多重。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叫什么名字吗?(蜂鸟。

)它的体重大约是2克,也就是像两个2分硬币这样重。

把两个2分硬币拿在手里,体会一下2克有多重。

你能想像出蜂鸟有多小吗?估计一小袋黄豆的重量,体会10克有多重。

估计一包味精的重量,体会100克有多重。

师:这一包味精重100克,你知道两包这样的味精重多少克吗?生:200克师:10包呢?生:1000克师:(板书1000克)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另一个单位:千克。

我们规定:1千克=1000克(板书)。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也是1千克吗?生:这一袋食盐重500克,2袋就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

师:现在请各组同学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上,闭上眼睛掂一掂,体会一下1千克有多重。

生:1千克比较重。

师:再掂一掂1克重和1千克重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生:1克非常轻,1千克比较重。

师:所以,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品有多重,就用克作单位,而表示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就用千克作单位。

同学们可能在生活中还会经常听到有关“斤”“公斤”这两个重量单位。

其实公斤与千克的大小是一样的,1千克=1公斤。

板书:kg,公斤生:老师,我知道1公斤=2斤,1斤就是500克。

师:你的生活以验真丰富,好样的。

你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吗?来估计一下吧,看谁估的准。

出示:水壶、书包等学生估计。

用秤称重评判学生的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先估一估,再测一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加深对重量的理解。

(三)巩固新知:1.完成教材第5页自主练习第1小题。

准备好教材中出现的物品,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主要是通过操作加深对克的认识和体会。

2.完成教材第5页自主练习第2小题。

把前4道题一起练习,来让学生识别这些衡量工具,然后认识后4个说出包装袋上的质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具体感知的物体的质量。

引导学生感知这些质量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我们的身边。

(四)达标反馈1. 常见的计量物体轻重的单位有(),计量较轻物品有多重,通常用()作单位,用符号()表示。

我们常用()来称比较轻的物品。

计量较重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符号()表示。

2、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瓶酱油重1()一张白纸约重3()1名三年级学生约重30()爸爸的体重是75()一个苹果重100()一个鸡蛋约重55()一个铅球重4 ()一只母鸡重4000()一本数学书重300()一袋大米50 ()一个西瓜重5()一个冬瓜重10()一颗糖果重3()3、在()里填上>、<或=。

5kg○500g 90g○1kg 15kg○1500g809克○8千克4千克○4000克2千克○1200克4、填空2kg =()g 8kg=()g 7009 g=( ) kg( ) g ()kg=5000克(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与千克,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课堂小结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另外把问题带入生活,再生活中学习感知质量单位的存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他们更好地融入生活。

(六)布置作业一、填空1、1千克等于( )克;1千克又叫( )公斤22000克是( )千克;4千克是( )克。

2、( )千克是5000克;( )克是7千克。

3、比43千克多28千克是( )千克。

4、350克比80克多( )克。

二、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1、小平身高136千克。

( )2、教室长8米,宽6.5米。

( )3、一个苹果重60克。

( )4、千克一定比克重。

( )5、张红体重是60千克。

( )6、一个鸡蛋有一千克。

( )7、1000克和1千克同样重。

( )8、1个5分硬币有1克重。

( )9、1千克棉花重量等于1000克的鸡蛋重量。

( )10、1千克大于990克。

( )三、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克、千克)1()50()4()2000()10()四、选择题。

1、最轻的是()。

A.7000克B.2克C.2千克2、一枚2分硬币约重1()。

A.g B.kg C.吨3、2袋水泥重100()。

A.千克B.克C.吨4、1千克铁和1千克木材相比()A.铁重些B.木材重些C.一样重5 、一只公鸡的质量约是3()A. 千克B.吨C、克6、.买1千克香蕉需要3元钱,现有18元钱,可买()克的香蕉。

A、6B、60C、6000五、应用题1、一个小皮球重45克,一个大皮球重54克,两个球共重多少克?2、学校食堂买8箱苹果,每箱重9千克,又买来了28千克鸭梨,一共买了多少千克的水果?板书设计克、千克的认识克千克(公斤)g kg1千克=1000克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教学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