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总结复习-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个人观点)一、题型判断题20分/10个名词解释30分/5个简答题30分/3个计算题20分/2个二、名词解释1、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2、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后,在地震数据中仍然残留有各种剩余静态时移,对这些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3、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4、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5、视波数:k=f/v,由于地震勘探是沿测线观测的,因此可以用视波长、视速度、视波数来描述地震波特征,可表示为k*=f/v*,其中k*为视波数。
6、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P(w)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7、子波整形反褶积:将不同相位的子波转变为最佳子波的反褶积。
8、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的方法。
9、静校正:存在地形起伏、低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此时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对这些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10、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相当于自激自收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做动校正。
11、正常时差:在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跑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自激自收观测的旅行时之差,称为正常时差。
12、拉伸畸变: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
13、水平叠加:水平叠加是将CMP道集记录经NMO动校后叠加起来,目的是压制随机噪音,提高地震信噪比。
14、速度谱:把每一种速度所得的叠加结果并排显示在速度-双程零炮检距时间平面中,称此为速度谱。
15、速度扫描: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在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并将结果并列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NMO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扫描。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第一章~第六章复习要点总结第一章 地震数据处理基础一维谱分析数字地震记录中,每个地震道是一个按一定时间采样间隔排列的时间序列,每一个地震道都可以用一系列具有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相位的简谐曲线叠加而成。
应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地震道的各个简谐成分;应用一维傅里叶反变换可以将各个简谐成分合并为原来的地震道序列。
连续函数正反变换公式:dt et x X t i ωω-∞∞-⎰=)()(~ 正变换 ωωπωd e X t x t i ⎰∞∞-=)(~21)( 反变换 通常由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为一个复函数,称为复数谱。
它可以写成指数形式 )()()(|)(~|)(~ωφωφωωωi i e A e X X ==式中)(ωA 为复数的模,称为振幅谱;)(ωϕ为复数的幅角,称为相位谱。
)()()(22ωωωi r X X A +=,)()(tan )(1ωωωφr i X X -=(弧度也可换算为角度)离散情况下和这个差不多(看PPT 和书P2-3)一维傅里叶变换频谱特征:1、一维傅里叶变换的几个基本性质(推导)线性 翻转 共轭 时移 褶积 相关(功率谱),P3-72、Z 变换(推导)3、采样定理 假频 尼奎斯特频率,tf N ∆=21二维谱分析二维傅里叶变换),(k X ω称为二维函数),(t x X 的频——波谱。
其模量|),(|k X ω称为函数),(t x X 的振幅谱。
由),(k X ω这些频率f 与波数k 的简谐成分叠加即可恢复原来的波场函数),(t x X (二维傅里叶反变换)。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在f-k 平面上有差异,就可以利用二维频率一波数域滤波将它们分开,达到压制干扰波,提高性噪比的目的。
二维频谱产生空间假频的原因数字滤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数字仪器记录地震波时,为了保持更多的波的特征,通常利用宽频带进行记录,因此在宽频带范围内记录了各种反射波的同时,也记录了各种干扰波。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技术
C
RC无源网络形成的低通滤波器
一、数字滤波的概念
3.数字滤波器:用数学运算方式通过数 字计算机技术对离散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的 系统。 特点:①输入、输出都是离散数据; ②方便、灵活、多样。
一、数字滤波的概念
连续信号经过离散抽样得到离散数据,抽样过程 满足抽样定理,不然会频谱混叠,产生假频。抽 样定理可由下面两个公式描述: 1) 频率域 ω s = 2ω N ≥ 2ω max ………… (2-1-1) 式中ωs称为采样频率,ωN 称为折叠频率,也称 为Nyquist频率,ωmax为信号的最高角频率。 2)时间域 1 Δt ≤ …………. (2-1-2) 2 f max 式中Δt称为采样间隔,fmax为信号的最高频率。
X (ω ) = ∫ x(t ) e
−∞
∧
+∞
− jωt
dt
jω t
……………. (2-1-7) ………….. (2-1-8)
1 x(t ) = 2π
∧
∫
+∞ ∧
−∞
X (ω ) e dω
对于一线性时不变系统,褶积运算在频率域可方便地用乘积实现。 若 x(t ) = x(t ) * h(t ) ,则有
x ( n) = x ( n) * h( n) =
∧
x(τ )h(n − τ ) ∑ τ
= −∞
+∞
式中, x 为输入,h 为滤波因子(滤波器的时间特性,也 称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 x 为输出。
∧
傅氏变换
Fourier 分析是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工具,是频率滤波的基础。 离散 Fourier 变换有快速算法(FFT) ,在数字处理中有广泛的应用。 故在此再作简单介绍。傅氏正反变换的公式如下:
成都理工地震勘探考试覆盖题目
2. 纵波、横波的达朗贝尔解和波动方程解,并说明其物理含义。 球面纵波的达朗贝尔解:������1 =������1 (t − 会聚波。波动方程解:υ = f(t −
������ 1 ������−������ ������������
)
f 为任意函数。力位函数不为零的波动方程
解为υ (r,t)=Φ 1· (t-r/Vp)/(4π r·Vp2 )用震源函数表示的波动函数位移位解, Φ (t)也称为震源强度。 3. 为什么要求解球面波的位移解,位移解能说明什么问题? 因为在地震勘探中,接收到的地震波振幅值反映的是质点位移,所以要求位移解。 位移解描述了介质质点的振动的规律,在地震领域称为地震子波。 4. 什么是振动图和波剖面?它们各有什么含义? 振动图:在某一确定的距离,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图形; 波剖面:在某一确定的时刻,沿波的传播方向各质点的位移形态图形。 5.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说明什么物理含义?克希霍夫积分在哪些方面发展了上述原理? 物理含义(也是定义) :由波前面各点形成的新扰动(二次扰动)都可以传播到空间 的任意一点 M。形成互相干涉的叠加振动。该叠加振动就是 M 点的总扰动。 克希霍夫积分: 能计算某一点的波场, 在空间任意点的波场就是所有绕射子波的积分和。 6. 射线和视速度的定义? 波场的射线:根据费马原理,波沿着垂直于波前面的路径传播时间最短。此路径就是 波的射线。 视速度:沿侧线方向传播的速度是视速度。沿波传播的射线传播的速度是真速度。 视速度定理:V*=V/cosα , V*表示视速度,V 表示真速度,α 为地震波射线与其自身的 地表投影的夹角。 7. 在弹性分界面,P、SV、SH 波分别以α 角入射时,①各能产生哪些波,②哪些是同类 波,哪些是转换波?产生转换波的原因?③各种波射线之间满足什么关系? 答:①纵波 P 入射产生反射 P-P 波,反射 P-S 波,透射 P-P 波,透射 P-S 波;SV 波入 射产生反射 SV-SV 波, 反射 SV-P 波, 透射 SV-SV 波, 透射 SV-P 波; 但是 SH 波入射, 界面水平,介质各项同性,不产生转换波,只产生反射 SH-SH 波和透射 SH-SH 波。 ②与入射波型相同的波如称为同类波,有:反射 P-P 波、透射 P-P 波、反射 SV-SV 波、透射 SV-SV 波、反射 SH-SH 波和透射 SH-SH 波。波型改变的则称为转换波,有 反射 P-S 波、透射 P-S 波、反射 SV-P 波、透射 SV-P 波。 原因:转换波的产生,是由于入射波作用在分界面上可分解为垂直界面的力和切 向力两部分,结果产生体变和切变及其相应的纵波和横波。 ③波射线与界面法线的角度满足 sinα /V1=sinβ /V2=sinα 1 /V1 8. 在弹性分界面,P、SV、SH 波垂直入射时,问:各能产生哪些波;反、透射系数满足 什么关系式,产生反射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P 波,SV 波,SH 波垂直入射不产生转换波,既只有反、透射同类波;②反、 透射系数和为 1 产生反射波的条件:Z=ρ ·V,称为波阻抗,反射 P 波存在的条件是 Z1≠Z2,既界面 R 两边底层的波阻抗不相等。 (反射界面也称为波阻抗界面) 9. 瑞雷面波与产生折射的滑行波有什么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是存在于弹性界面处;不同点:瑞雷面波是椭圆极化波,而滑行波是 线性极化波。瑞雷面波既有 P 波,又有 SV 波,但是没有 SH 波,而滑行波都有。 10. 地震波在黏弹性介质中与理想弹性介质中传播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答:主要差异:地震波是弹性波,在黏滞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岩石颗粒间的内摩擦力, 质点的振动能量会转化成热能消耗掉,从而弹性波的波形与振幅均发生变化,损失了 高频成分保留了低频部分,振幅按指数衰减,我们称此地层对弹性波的吸收作用(大 地滤波作用) 。而在理想弹性介质中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11. 粘弹性介质中,地震波衰减与什么因素有关?降低地震记录分辨率的原因是什么? 答:介质内颗粒之间的内摩擦力的大小;地震波的传播距离;地震波的频率; 主要原因: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得脉冲地震波频谱变窄,地震波延续度增长,降低 了地震记录的分辨率。
地震勘探几种资料处理技术概述及应用分析
料 处 理 , 要 针 对 地 震 资 料 的 特 点 用 好 五 项 关 键 技 需 术 : 叠前 去 噪 , 高信 噪 比 ; 地 表一 致性处 理 , ① 提 ② 消 除 各 种 因 素 造 成 的 横 向 不 一 致 性 I 高 精 度 的 静 校 ③ 正 以 及 多 次 剩 余 静 校 正 和 速 度 分 析 ; 针 对 不 同 地 ④ 质 条件 选 择合 适 的 反褶 积 方法 来 拓 宽 频 带 , 高 分 提 辨 率 , 证 同相叠 加 , 利用 叠后 信号 处理 进一 步提 保 ⑤ 高 分 辨 率 。其 主 要 的 技 术 特 色 有 ;
维普资讯
2 2
内 蒙古 石 油化 工 Leabharlann 20 年第 1 期 08 5
地 震 勘 探 几 种 资 料 处 理 技 术概 述及 应 用分 析
徐 权 辉
( 都理工大学) 成
摘 要 : 震 资料 处 理 是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的 重 要 内容 , 料 处 理 技 术 是 地 震 勘 探 必 不 可 少 的 重 要 手 地 资
1 1 地 震 资料 叠 前 提 高 信 噪 比 处 理 .
主 要手段 是 压制异 常振 幅 。 常振 幅包 括 面波 、 异 声 波 、 值脉 冲 、 频工 业干 扰 、 域 振幅 异常 、 频 大 单 区 低 背 景 、 性 干 扰 等 ,叠 前 压 制 异 常 振 幅 一 般 在 振 幅 线 恢 复 和 地 表 一 致 性 处 理 之 后 , 样 , 震 记 录 的 振 幅 这 地 规 律 性 比较 强 , 异 常 振 幅 的 识 别 更 准 确 些 。图 l摘 对 ( 自贾 丽 华 , 长 江 等 地 震 资 料 高 分 辩 率 处 理 技 术 ) 吴 为 叠前净 化 处理 的单炮 记录 。
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复习资料及答案
1----断层在时间剖面的特征标志1)标准层反射同相轴发生错断,是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基本形式。
2)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断层下降盘地层加厚,上升盘地层变薄。
3)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作用所致。
4)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
5)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准。
2----伪门条件及消除方法滤波处理的是离散信号,由付氏变换的特性可知:离散函数的频谱是一个周期函数,其周期为1/△,即有:DFT(h(n))=H(k)=H(k+1/Δ)则通频带以1/△为周期重复出现,若称第一个门为“正门”,则其它的门为“伪门”。
②克服的方法:a)选择适当的采样间隔△使伪门出现在干扰波频率范围之外,一般采样间隔△取得越小,伪门处于频率越高的地方,离正门越远,b) 在离散采样之前让信号通过“去假频”滤波器,滤掉高频成分。
3--反滤波原理及影响因素地震记录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与地震子波b(t)的褶积,x(t)=r(t)*b(t),b(t)就相当地层滤波因子。
为提高分辨率,可设计一个反滤波器,设反滤波因子为a(t),并要求a(t)与b(t)满足a(t)* b(t)=(t),用a(t)对地震记录x(t)反滤波x(t)* a(t)= r(t)*b(t) * a(t)= r(t)* (t)= r(t),其结果为反射系数序列,即为反射波的基本原理。
影响因素:1)各种反滤波方法都必须有若干假设条件;2)反射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问题;3)噪声干扰的影响;4)原始地震资料的质量问题。
4----.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叠后偏移成像原理)①把地下地质界面看成具有爆炸性的爆炸源。
②爆炸源的形状、位置与地质界面一致。
③爆炸源产生的波的能量、极性与地质界面反射系的大小、正负对应。
④并假定当t=0时,所有爆炸源同时起爆,沿界面法线方向发射上行波到达地面观测点。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处理预处理一、数据解编将磁带记录上按时序排列的二进制数据转换成按道序排列。
二、编辑对不正常道、炮的记录进行充零处理。
三、抽道集将共反射点(共深度点)的记录道排成一组,并按共深度点次序排在一起。
四、真振幅恢复处理将被地震仪放大的振幅转换成只与地质因素有关的放大前的振幅。
参数提取与分析一、频谱分析对子波进行付氏变换求频谱(振幅谱、相位谱)的过程叫频谱分析。
求振幅谱的目的是了解有效波和干扰波所处的频段,求地震记录有效波的主频,掌握各种波的频谱特征。
二、相关分析(一)相关系数与相关函数:用相关系数表示两地震记录道的相似程度,对每一个时移都可计算相关系数,对一系列变化的时移求相关系数就构成相关函数。
(二)自相关、互相关与多道相关:对一道记录自身作相关运算叫自相关。
自相关在时移为零时有极大值;对两道记录作相关运算叫互相关。
为对共反射点道集进行剩余时差校正,需计算多道相关系数,对m道记录所有可能形式的互相关系数之和,称多道相关系数。
(三)相关分析的应用:1.用互相关求取道间时差;2.用互相关求取地震子波;3.相关滤波。
三、速度分析(一)速度谱分析的原理和制作方法:用一系列速度代入叠加振幅公式,计算叠加振幅,以速度为横坐标,叠加振幅为纵坐标描绘的曲线叫速度谱线,谱线上叠加振幅极大值对应的速度即叠加速度。
(二)速度扫描:用一系列速度对单张记录作速度扫描动校正,寻找各试验速度校正记录上的平直同相轴,便得到不同时间处的反射波速度。
(三)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速度叫射线速度,射线参数为零时的射线速度叫平均速度,炮检距为无限大时的射线速度为水平层状介质中的最高速度层的速度,射线速度大于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大于平均速度;对于单层介质,叠加速度是介质的真速度等。
数字滤波处理一、数字滤波数字滤波是根据有效波和干扰波频谱差异来压制干扰的方法,分一维滤波和二维滤波。
二、滤波器的一般特性(一)线性时不变滤波器的滤波机理:明确线性时不变滤波器的性质,在时间域对一地震记录进行滤波,就是让滤波器的脉冲响应与该地震记录道进行离散卷积运算,在频率域是相乘运算,也可在Z域进行滤波。
成都理工大学-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试题(可编辑修改版).
1地震时间剖面的显示方式为波形加变面积图。
2在地震资料预处理中,数据解编是把按时分道排列的野外磁带数据重新排列转换成按道分时排列的形式,方便对数据作实质性处理。
3数字滤波处理时地震资料处理中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的重要方法。
4沿测线闭合追踪同一反射层位时,To应该闭合,当闭合差超过0.5△T时,就认为没能闭合。
5将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一般采用的是平均速度,也可用层速度逐层求层厚度的方法。
6要想保留有效波,滤去干扰波,需要设计理想滤波器的类型为带通滤波。
7水平叠加处理所需要的道集排列形式是共中心点排列。
8不整合面是地壳升降运动引起的,与油气聚集有密切关系。
9在均匀介质中,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的一个脉冲,对应地质空间的反射界面是,而地质空间的一个点,对应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
10地震子波为零相位子波。
11根据作图等值线的性质不同,地震构造图可分为等深度构造图和等To构造图两大类。
12波动方程偏移是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偏移处理方法,主要由波场延拓和成像两部分组成。
13背斜构造断开后,下降盘等值线的范围比同深度上升盘的小。
14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应。
1什么是偏移现象?当反射界面水平时,反射波同相轴与地下界面形态一致,当反射界面倾斜时,反射波到同相轴与地下界面形态不一致,若将反射时间作时深转换,所得视界面与地下真实反射界面比较,不论是界面长度、界面位置及界面倾角两者均不一致,视界面相对于界面,想界面下倾方向偏移,而且倾角变小。
2简述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识别标志。
①标准层反射同相轴发生错断,是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基本形式。
由于断层规模不同,可表现为波组或波系的错断,这是中小型断层的反应。
②标准层反射波同向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断层下降盘地层加厚,上升盘地层变薄。
③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作用所致。
因断层的屏蔽作用,造成下盘反射同相轴凌乱,甚至出现空白反射带。
④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个人观点)一、题型判断题20分/10个名词解释30分/5个简答题30分/3个计算题20分/2个二、名词解释1、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2、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后,在地震数据中仍然残留有各种剩余静态时移,对这些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3、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4、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5、视波数:k=f/v,由于地震勘探是沿测线观测的,因此可以用视波长、视速度、视波数来描述地震波特征,可表示为k*=f/v*,其中k*为视波数。
6、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P(w)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7、子波整形反褶积:将不同相位的子波转变为最佳子波的反褶积。
8、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的方法。
9、静校正:存在地形起伏、低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此时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对这些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10、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相当于自激自收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做动校正。
11、正常时差:在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跑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自激自收观测的旅行时之差,称为正常时差。
12、拉伸畸变: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
13、水平叠加:水平叠加是将CMP道集记录经NMO动校后叠加起来,目的是压制随机噪音,提高地震信噪比。
14、速度谱:把每一种速度所得的叠加结果并排显示在速度-双程零炮检距时间平面中,称此为速度谱。
15、速度扫描: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在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并将结果并列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NMO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扫描。
(完整版)地震数据数字处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勘查2011级复习重点总结第一章地震数据处理基础1、地震信号的特点:1)实信号2)离散3)有限长4)能量有限5)非周期2、采样定律内容:一个连续信号,如果其最高频率小于尼奎斯特折叠频率,即信号的采样频率大于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则利用离散采样后的信号可以恢复原始信号。
3、采样定律的应用条件:信号的采样频率大于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即:最高频率至少要在一个周期内采到两个样点4、采样频率、折叠(尼奎斯特)频率、信号最高频率定义:5、假频的定义:高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高频成分以尼奎斯特频率为中心向低频方向折叠,形成假的频率成分,称为假频。
6、假频的判断和计算:7、地震信号的频谱特点:1)有限带宽(带限)2)有一定主频(主频越高,分辨能力越强)8、判别相位性质的三种办法:1)相位延迟(不常用)2)能量延迟3)Z变换的多项式求根(根都在单位圆外,为最小相位(延迟)信号)9、一维数字滤波实现方法、具体步骤:1)频率域:实现方法:(以零相位为例,翻译略)具体步骤:a、地震频谱分析:确定分析有效频率范围b、设计滤波器:压制噪声保留有效信号c、地震记录FFT变换:标准化变换长度d、进行滤波运算:振幅谱相乘相位谱相加e、滤波结果IFFT2)时间域:(也叫褶积滤波)实现方法:(以零相位为例,翻译略)具体步骤:a、地震记录频谱分析:确定中心频率、带宽b、设计滤波器:确定滤波算子长度(频带越宽,长度越短)c、确定滤波因子离散值:双边对乘实参数d、进行滤波运算:地震记录与滤波因子褶积10、伪门的定义:对连续的滤波因子用时间采样间隔离散采样后,得到离散的滤波因子,若再按离散的滤波因子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的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连续的滤波因子的频率特性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很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
产生“伪门”的原因:由于对滤波因子离散采样。
11、吉布斯现象:当对滤波因子用有限项代替无限项时,在原始信号突变点(间断点)处,通过信号出现的明显的振荡现象。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物理学院 地震系列生产实习报告剖析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地震系列生产实习报告目录前言 (3)第一部分、成都地震基准台实习报告 (3)一、实习目的 (3)二、实习单位概述 (3)三、实习进度安排 (4)四、生产实习内容 (5)4.1、地磁观测 (5)4.1.1、地磁观测概述 (5)4.1.2、点击埋设 (5)4.1.3、磁传感器安装 (5)4.2、地震观测 (6)4.2.1、地震观测概述 (6)4.2.2、地震观测的作用 (6)4.2.3、台址选择 (6)4.2.4、地震仪工作原理 (6)4.3、重力观测 (7)4.3.1、重力观测概述 (7)4.3.2、重力观测原理 (8)4.3.3、重力工作流程图 (8)4.4、地电观测 (9)4.4.1、地电观测概述 (9)4.4.2、地电观测原理 (10)4.4.3、地电工作流程 (10)4.4.4、地电阻率观测台站选建原则 (10)4.4.5、具体技术要求 (10)4.4.6、外线路的维护与保养 (11)4.4.7、室内线路检查 (11)第二部分、地震预报及防震救灾 (12)一、地震预报 (12)1.1、地震预报 (12)1.2、地震预警 (13)二、防震救灾 (14)2.1、震害防御 (14)2.2、地震灾害应对 (14)第三部分、汶川地震遗址认识 (15)一、地震发生原因 (15)二、地震所带来的灾害 (16)第四部分、实习总结 (18)前言大学专业课程学习已接近尾声,专业课学习中我们先后学习了地球物理学中的四种基本方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
通过对成都地震基准台、地震预报及防震救灾讲座、参观北川地震遗址的实习认识,让我们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的生产当中,了解地球物理学方法在地震观测、预报中的实际应用,使我们有一次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我们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第一部分成都地震基准台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此次生产实习就是通过实习对地震台站地震观测(测震、电磁、形变、流体)各种方法原理、工作方法及相关仪器有初步了解。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范文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范文一、引言地震是一种地球常见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很大。
地震的监测和资料处理在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学期的地震资料处理课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地震监测和资料处理的理论知识,并学会了使用一些数据处理软件和工具。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地震监测和资料处理的原理、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将对我的学习总结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资料处理方法1. 数据获取在地震监测和资料处理过程中,首先需要获取地震相关的数据。
这包括地震仪器获取的地震波形数据、地震定位数据和震级数据等。
数据的获取方法主要有三种:实地观测、近地面监测和远地面监测。
在实际操作中,我主要使用近地面监测方法获取数据。
2. 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是地震监测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是去除噪声和干扰。
然后,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窗口选择、标定和检查等。
最后,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地震参数和相关信息。
3. 数据解释数据解释是根据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得出与地震相关的信息和结论的过程。
通过对地震波形的分析和解释,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位置等。
同时,还可以分析地震破裂过程和地震活动规律,为地震预测和地震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践案例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参与了一个实践案例的处理工作,该案例是对某地区的一个地震事件进行资料处理和解释。
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获取:获取了该地区的地震波形数据、震相数据和震级数据等。
2. 数据处理:首先对原始地震波形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了噪声和干扰。
然后,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该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和震级等参数。
3. 数据解释:通过对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确定了该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和震级,并分析了地震破裂过程和地震活动规律。
地震数据处理总结复习-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数据处理总结复习-成都理工大学1、传统手计算作了哪些假设:(传统手算的条件)仅限于规则的几何化形状,物性均匀、单个独立的矿体、不考虑剩磁、地表水平、而且多数是二维的规则几何形体。
2、电子计算机能够计算的情况是什么?1.任意形状2.物性分块均匀3.地表任意4、任意组合对一个不规则的复杂的“非均匀”的任意形体,可以通过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相对来说是规则的,物性“均匀”的简单的物性体并且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来计算3、什么叫正演:是在给定地质体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物性参数的条件下,求在它外部空间任意点上的物理场值。
4、各种正演方法对地质体的分割方式,以及对三重积分(二重积分)的处理方式,影响精度的因数有哪些?①“点元”法将一个任意形体按适当的方法划分为若干个规则几体形体(长方体、立方体),每一个均视作“点元”,先用解析方法求出各个点元的三重积分值,再累加求和即得整个形体的三重积分的近似值,近似程度取决于全部“点元”与该形体的吻合程度。
②“线元”法用两组相互垂直的平行面把任意形体分割成很多棱柱体,每一棱柱体的作用,以位于其柱中心线的“线元”来代替,用解析法求出各“线元”的作用值,然后在垂直于“线元”的截面上作二重数值积分,即得到整个形体的三重积分近似值,其近似程度除了取决于全部棱柱体与该形体的吻合程度以外,还取决于所采用的数值积分方法。
③“面元”法用一组相互平行的平面去分割任意形体,每个截面内用一个多边形去代替该形体在截面内的形状,用解析方法求出多边形域的二重积分值,然后在垂直于截面的方向上,用数值积分求出第三重积分,即得三重积分近似值。
其近似程度取决于各多边形吻合该形体的各截面的程度及所采用的数值积分的方法。
④表面积分法根据(1.1-11)式,积分是在包围形体的全表面进行的。
采用一系列多边形水平面的组合来近似全表面,用解析方法分别计算出每一个多边形水平面的积分值,然后累加求和。
其近似程度取决于多边形水平面对该形体外表面的吻合程度。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反演实验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反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对成都理工大学附近地下构造进行探测和研究,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地下资源分布。
实验原理:
地球物理反演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场参数,如重力场、磁场、电磁场等,来推断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的方法。
本次实验主要采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地球物理反演。
实验步骤:
1.我们选择了合适的地震源点和接收器点,布置在成都理工大学附近的不同位置。
2.我们使用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情况。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振幅和到达时间。
3.我们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测量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振幅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地下介质的速度、密度等物理性质。
4.我们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算法,进行地球物理反演。
通过对地下介质进行模拟和比对实测数据,可以反演出地下构造的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
根据地球物理反演的结果,我们得到了成都理工大学附近地下构造的大致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地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该地区存在一定的地质构造特征,并可能存在一些地下资源,如水源、矿产等。
实验结论:
通过地球物理反演实验,我们对成都理工大学附近地下构造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对于该地区的地质研究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也展示了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价值,为未来的地质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地震数据处理-知识点
第一章概述1.1 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
地震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地震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三大技术。
地震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叠加的目的是压制随机噪声提高地震信噪比;偏移成像包括射线偏移和波动方程偏移两大类,主要目的是实现反射界面的空间归位和恢复反射界面空间的波场特征、振幅变化和反射系数,提高地震空间分辨率和地震保真度。
1.2地震数据处理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个阶段。
常规处理包括反褶积、叠加和偏移三大技术。
预处理是把野外数据格式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格式并对数据做相应编辑和校正。
它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编辑、几何扩散校正、建立野外观测系统和野外静校正等。
数据解编:把按时分道的数据记录方式变换成按道分时的数据记录方式。
道编辑:噪音道、带有瞬变噪音的道或单频信号道都要删除;极性反转的道要改正。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野外静校正:对路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反褶积的基础是最佳维纳滤波。
特殊处理主要包括T-P变换、小波变换、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子波处理、属性分析和反演等。
T-P变换:将偏移距-时间域变换到射线参数-截距时间域,可用来压制面波和多次波。
小波变换:小波变换与多尺度分析可用于去噪、数据压缩、提高分辨率处理、信号增强和解波动方程等。
第二章数字滤波2.1 滤波器可以分为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采样定理时域实参数的滤波器,其频率振幅谱是偶对称的,而相位谱是奇对称的。
一个滤波器如果是稳定的,这是指当输入信号为有限信号时,其输出也是有限信号。
最小相位,在时间域中也称最小能量延迟,在频率域则常称为最小相位滞后。
纯振幅滤波器也称零相位滤波器。
又称为理想滤波器。
2.2 理想滤波器常设计成四种类型: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带陷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野外采集参数的影响。
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即分离出两个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非常相近的同相轴的能力。
●(a)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基本地震子波成为尖脉冲并压制交混回响,沿着时间方向提高时间分辨率;●(b)叠加是沿着偏移距方向压缩,把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压缩成零偏移距剖面,以提高信噪比;●(c)偏移是一个使绕射收敛,并将叠加剖面上的倾斜同相轴归到它们地下的真实位置上,通常在叠加剖面(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上做偏移,来提高横向分辨率。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建立野外观测系统:把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等测量信息都储存于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关于分辩率的讨论: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要增加时间分辨率只需要高频,这是不真实的。
只有低频或只有高频不能改善时间分辨率。
要增加时间分辨率低频和高频两者都需要。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有效信号的频带宽度.最小平方法---根据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来设计滤波器;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最小相位滤波器是具有同样振幅响应的一切可能的滤波器簇中能量延迟最小的滤波器,也称最小延迟滤波器。
若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输入是最小相位,则其输出也是最小相位,对于地震子波,除了零相位子波外,最小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下面的四个子波中哪一个是最小相位的:子波A :(4,0,-1)子波B :(2,3,-2)子波C :(-2,3,2)子波D :(-1,0,4)频率、视波数和视速度的关系为:**=k fV理想滤波器的滤波因子应为无穷序列,而数字滤波因子只能取有限个值。
地震数据处理 重点
1.一维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傅里叶变换是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数学基础。
它不仅是地震道、地震记录分析和数据滤波的基础,同时在地震数据处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采样定理:设x(t)是连续的时间函数,x(t)的最高截止频率为fn,则可用采样间隔为Δt=1/2fn的离散序列X(nΔt)唯一的确定。
采样过程:从模拟地震信号到数字地震信号的过程。
采样间隔/采样率:采样所用的时间间隔。
3.数字滤波: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
4.频率域滤波的步骤:①对已知地震道进行频谱分析;②设计合适的滤波器:为了滤去干扰波的频谱成分,应当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保留有效波频率,把干扰波频率成分滤掉;③进行滤波运算;④对输出信号谱X(w)进行傅里叶反变换,便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5.相位性质:最小相位也叫相位滞后或最小能量延迟,实际上最小相位滞后是指频率域,而最小能量延迟则是指时间域而言。
最小能量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首部;最大能量延迟子波:能量集中在尾部;混合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中部。
6.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单位脉冲响应:在时间域的表示方法中,令一个单位脉冲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观测滤波器的输出,这个滤波器输出的自然过程曲线称为滤波器的脉冲响应。
也称滤波器的时间特性。
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它相当于把地震信息x(t)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书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的起始时间、不同的极性和不同的幅度(这个幅度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幅度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7.数字滤波的特殊性质:离散性:数字滤波是对离散的信号进行运算,这是所谓的离散性;有限性: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时,滤波因子不可能无穷项,而是取有限项,这就是所谓的有限性。
8.产生“伪门”原因:由于对A离散采样造成的,可以证明“伪门”在频率域出现的周期为A,为了避免“伪门”造成的影响,可以适当的选择采样间隔A,使第一个“伪门”出现在干扰波的频谱范围之外。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考试复习提纲
4、一维滤波器
频率滤波器是根据信号和噪声在频率分布 上的差异而设计时域或频域一维滤波算子。它 压制通放带以外的频率成分,保留通放带以内 的频率成分。
Gibbs现象是由于频率域的不连续或截断误 差引起的,通放带和压制带之间设置过渡带可 克服此现象,设计滤波器就是控制过度带的形 状和宽度。
5、二维滤波器 二维滤波是根据有效信号和相干噪声在视 速度分布上的差异,来压制噪声或增强信号。 通常用来压制低视速度相干噪声,在f-k平面 上占据低频高波数区域。 二维滤波比较容易产生蚯蚓化现象,而且 混波相现象明显,在空间采样条件不满足或 陡倾角的情况下受到空间假频的影响,一般 常用于压制一些规则干扰,如面波和多次波 等。
3、叠加特性
(1)振幅平均作用:CMP中各道具有不同的炮检 距和入射角,因为反射系数随入射角而变化,所以, 反射波振幅随之变化,叠加=不同入射角的反射波 振幅的平均,也=各道波形的平均。 (2)统计压制作用:随机噪声受到相对压制,信 噪比提高 n 倍,n为叠加道数或覆盖次数。 (3)时差衰减作用:多次波和干扰波存在时差, 叠加具有压制作用。若时差较小或振幅较强,叠后 仍然可见。 (4)频率滤波作用:有效波残留时差导致相位移 动、波形畸变和振幅衰减,主要表现为高频损失。
包括面波、侧向反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次生的 线性干扰等。
线性干扰在时间空间域表现为局部和条带区域 的低频率和强振幅,伴随有频散现象,呈现出扫 帚状的特点。
面波具有主频低、视速度低和振幅强的特点, 面波的频率范围一般低于12Hz,而反射波的有效 低频一般高于7Hz。 在面波出现的区域里使高通滤波,既可以保证 其他区域的信号不受损害,又能消除面波。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一般流程 (1)观测系统定义; (2)预处理(道编辑、振幅恢复); (3)反褶积、静校正;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报告将介绍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并利用实际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1.数据收集:从地震监测站点收集地震数据,包括地震震级、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地震波形等。
2.数据预处理: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无效数据、噪声滤波和数据校正等。
这些步骤可以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分析做好准备。
3.数据分析:根据收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和计算,包括震级评定、地震波传播路径的推测、震源机制的研究等。
这些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特征和规律。
4.数据可视化:将分析得到的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便于理解和传播。
常用的可视化方法包括地震波形图、震中分布图、震级时间图等。
5.数据存储和共享:将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方便以后的研究和参考。
同时,可以将结果分享给相关的科研人员和公众,提高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二、地震数据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际的地震数据,我们选取了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经度:120.05度,纬度:30.00度)和震级(7.0级)。
通过分析地震波形图,我们发现地震波传播方向主要为东西向,表明地震震源可能位于南北断裂带。
同时,我们通过分析地震震级时间图,发现该地震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震级变化范围较广。
这可能意味着地震活动较为活跃,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震级和震中位置,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地震的震源机制。
通过震源机制分析,可以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而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对地震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和建议:通过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对该地震的特征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提高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
2.加强地震救援和灾害应对能力,提高公众的地震意识和自救能力。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
地震资料处理期末总结一、引言地震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还对地质灾害预测、环境监测、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地震资料的准确分析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
现将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主要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如下。
二、资料获取本次地震资料处理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观测站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地震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仪器记录的参考波形资料、观测站记录的旁路波形资料以及其他补充资料。
我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收集这些资料,对地震的发生和传播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资料预处理在进行地震资料的分析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录入、数据质量评估、数据清洗、数据修正和数据校准。
我在预处理过程中,首先进行了数据录入,将原始地震波形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并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剔除掉质量较差的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杂乱的噪声信号。
接下来,对数据进行修正,对可能存在的异常值进行修正,并根据参考波形进行数据校准,使得地震波形数据具有更精确的信息。
四、资料分析在进行地震波形分析之前,我对地震资料进行了特征提取和数据预处理。
然后,我采用了谱分析、小波变换、模式识别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
在谱分析中,我通过计算谱线的频率分布和能量密度,得到了地震波形的频谱特征,揭示了地震波形的频率成分。
在小波变换中,我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地震波形进行分解和重构,得到更加精细的时间-频率图像。
在模式识别中,我通过计算各种特征参数,对地震波形进行分类和识别,建立了地震波形的模式库。
在统计分析中,我通过统计不同地震波形的特征参数,得到了地震波形的统计特征,为地震资料的处理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资料处理结果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准确分析和处理,我得到了丰富的处理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统手计算作了哪些假设:(传统手算的条件)仅限于规则的几何化形状,物性均匀、单个独立的矿体、不考虑剩磁、地表水平、而且多数是二维的规则几何形体。
2、电子计算机能够计算的情况是什么?1.任意形状2.物性分块均匀 3.地表任意4、任意组合对一个不规则的复杂的“非均匀”的任意形体,可以通过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相对来说是规则的,物性“均匀”的简单的物性体并且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来计算3、什么叫正演:是在给定地质体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物性参数的条件下,求在它外部空间任意点上的物理场值。
4、各种正演方法对地质体的分割方式,以及对三重积分(二重积分)的处理方式,影响精度的因数有哪些?①“点元”法将一个任意形体按适当的方法划分为若干个规则几体形体(长方体、立方体),每一个均视作“点元”,先用解析方法求出各个点元的三重积分值,再累加求和即得整个形体的三重积分的近似值,近似程度取决于全部“点元”与该形体的吻合程度。
②“线元”法用两组相互垂直的平行面把任意形体分割成很多棱柱体,每一棱柱体的作用,以位于其柱中心线的“线元”来代替,用解析法求出各“线元”的作用值,然后在垂直于“线元”的截面上作二重数值积分,即得到整个形体的三重积分近似值,其近似程度除了取决于全部棱柱体与该形体的吻合程度以外,还取决于所采用的数值积分方法。
③“面元”法用一组相互平行的平面去分割任意形体,每个截面内用一个多边形去代替该形体在截面内的形状,用解析方法求出多边形域的二重积分值,然后在垂直于截面的方向上,用数值积分求出第三重积分,即得三重积分近似值。
其近似程度取决于各多边形吻合该形体的各截面的程度及所采用的数值积分的方法。
④表面积分法根据(1.1-11)式,积分是在包围形体的全表面进行的。
采用一系列多边形水平面的组合来近似全表面,用解析方法分别计算出每一个多边形水平面的积分值,然后累加求和。
其近似程度取决于多边形水平面对该形体外表面的吻合程度。
5、频率域中正演方法的特点有哪些?(1)、任何一个均匀物体的模型,在空间域中,都可以变成两个函数的褶积,由于褶积要计算无限区域的积分,因而很困难。
由于(空间域的)褶积变成(频率域)的乘积形式。
然后再由富氏反变换,可以得到空间域中的函数。
回避了要在空间域中求无穷积分。
因此:具有:计算简单、快速的特点。
(2)、在频率域中三度体异常的频谱,在通过原点的剖面内与相应截面的二度体的频率有相同的表示式。
它们两者的曲线具有相同的形式,这样的一致性给在频率域中解释三度体异常带来很大的方便。
对三度体频谱通过原点的曲线可按二度体的公式进行迭代求解,从而可使解释的参数大为减少,便于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解释的可靠性。
(3)、在空间域中,均匀密度或均匀磁化物体的重磁位和异常,可表示为与物体几何形状有关的函数S(x,y,z)和一个与测点位置有关的函数的褶积。
(4)、只能用计算机来计算。
6、重力地改表面积分法与传统的地改方法相比,有哪些优点?传统的地改方法有园域法和方域法,不管园域法地改或方域法地改都是计算体积积分以求重力地改值的方法,园域法地改是采用许多同心园和放射线将地形分为许多扇形棱柱体单元,扇形顶面为水平的,这样使连续变化的地形起伏成为台阶状变化,从而会产生地形拟合的误差。
方域法利用方形棱柱体单元拟合实际地形,方形柱体顶面亦为水平的,同样使地形成台阶状,另外方域法在重力积分计算过程中进行了近似处理,采用梯形公式进行数值求积,这样虽然提高了计算速度,但却影响了计算的精度。
而表面积分地改法,它不是基于体积离散,而是基于对地形的表面积分而进行的,它利用三角形单元离散地形表面,从而提高了与实际地形的拟合程度,计算公式更为简单,并可选用精确的数值求积方法以提高计算精度,无论从理论分析和实验计算结果均表明,表面积分法地改无论在精度和速度上均优于方域法和园域法。
7、特征点法、任意点法、选择法的具体作法、优点、和问题是什么?①特征点法具体作法:是利用观测曲线上的某些特殊点,如极值点、半极值点、拐点、零值点等来确定地质体产状与参数,这类方法如特征点解析法、切线法等,优点:是简单快速,是野外物探中常用的方法,缺点:由于它只选用了几个特殊点,因而受这些点的精度影响很大,抗干扰能力差,而且它只适用于单个简单的地质体引起的规则光滑异常的计算。
②任意点法具体作法:是利用观测曲线上任意点来计算地质体的产状,优点:能利用较多的观测值来计算,从而可适当的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度和抗干扰性,且可将多个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评价计算结果的可靠程度。
缺点:由于它只选用了几个特殊点,因而受这些点的精度影响很大,抗干扰能力差,而且任意点法一般公式都比较复杂,手算很不方便,因而野外应用不多,并且对斜磁化、三度体目前尚未推出任意点公式。
任意点法同样只能适用于单个简单的地质体,对形状复杂或多个迭加的地质体计算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③选择法具体作法:以解释二度磁异常的扇形量板法为例,它是将实测曲线与一系列的已知模型的理论曲线进行比较,当实测曲线与某一条理论曲线符合时,就将该理论曲线对应的模型体作为实际地质体来解释,这在野外用得较多,优点:由于利用了整个观测值,它受个别被干扰所歪曲的点的影响较小,因而较适用于复杂异常的解释。
问题:目前除二度体有一些量板外,三度体还没有比较适用的量板,所以,仍采用工作量很大的二度体量板选择法,计算工作量大。
8、最优化选择法的特点(优缺点)有哪些?(1)整个计算过程全部自动化,使解释过程比较准确和客观,并大大加速了解释速度和提高了解释精度。
(2)事先不需要对实测异常作处理,如圆滑、滤波等,这是因为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最小二乘拟合.(3)地形起伏时仍可以适用,即不需要作地形改正工作。
(4)该方法受初值、模型体的选择及收敛标准的影响较大,而且在目标函数较复杂时多解性较突出。
9、在最优化选择法中,为什么要用偏差平方和来衡量?设:偏差为f Z k k -∆=ε如果选偏差,存在“+、-”相消,即使min →∑k k ε不一定达到最佳拟合;选绝对值(k k ε∑),我们是用ε∑k作为目标的,对目标函数求极小,就是求目标函数的一次导数为0的点,而绝对值不好求导,(会出现奇点,即不连续的点)。
因此:选择2k k ε∑来作为目标函数10、位场转换及处理的内容有哪些?(1).空间换算,(例如向上、向下解析延拓;地形改正)(2).不同分量之间的换算,(如磁异常的垂直分量化为水平分量)(3).不同磁化方向之间的换算,(如化到磁极);(4).各阶导数换算,(局部异常和区域异常的划分、滤波等等)。
11、位场转换及处理的目的是什么?1、将复杂异常化为简单异常,以满足某些解释方法的需要。
2、将实测异常分解及变换,从而可更方便的利用信息,为解释提供更多的手段,提高解释的效果。
3、突出异常的有用信息,压制干扰,区分异常的性质,及提供产状等。
12、什么叫等效源?等效的非真正场源。
13、等效源法的特点是什么?①把各种繁杂的位场转换,变成一个简单的正演计算,计算过程简单,便于统一处理。
②不丢掉边部测点,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外推。
③对地形起伏较大的观测面,作位场转换的效果仍较好。
④由于等效源产生的场仅在观测面内与真实场源产生的场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吻合,因而用等效源进行位场的转换,特别是向下延拓就必然只限于一定范围之内,而不是整个空间,这就是该法的局限。
14、直接解拉氏方程位场转换和位场转换数值积分法哪些地方对积分插值法作了改进?1)、用方形面积来代替无限平面的积分;2)、用一个有理分式来描述磁场沿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
上延:−→−解⎰⎰∞∞-+-+-=-232220])()[(),(21),,(z y x d d zZ z y x Z a ηξηξηξπ数方域⎰⎰∑∑∆-=-=1111m i n j ∑∑===-m i n j L k j i Z j i a Wu z y x Z 11),(),(8),,(ααπ下延:存在不适定性;无论是哪种方法,只能通过(利用上延来)差值外推得到。
15、地震波正演有什么用处?(1)对波场特征进行理论研究;(2)指导野外数据采集工作设计;(3)作为地震资料处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反演是建立在正演的基础上)(4)帮助资料解释。
16、用高斯射线束计算波场时,可分几步?它们分别是哪些?分为三步:i )作射线追踪,通常的作法是将程函方程化为介质中射线轨迹的微分方程组,然后用龙格—库塔法求足够密的射线轨迹;ii )作动力学射线追踪,沿射线求高斯射线束的解,即对多条射线求解微分方程组得到p 和q 的值。
iii )对检波点附近的高斯射线束的贡献进行加权叠加,求得波场值17、为什么要作静校正?1)、在石油地震勘探中,地表的起伏、近地表介质的不均匀变化会引起地震波传播旅行时的不均匀延迟,导致地震波剖面相位的绮变,极大的影响着叠加剖面的成象和构造形态。
2)、静校正是许多陆地反射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一项十分关键的基础工作。
静校正又分:短波长静校正和长波长静校正,短波长静校正量的变化会引起反射同相轴错位,叠加后不能很好地聚焦;长波长静校正量的变化会造组成地震剖面上的的虚假构造。
静校正不好,不仅影响后续各阶段的处理质量,而且会导致错误的解释结果。
3)、作好静校正和动校正就是要使共反射点反射波有相同的反射时间;实现水平同相叠加,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因此必须消除近地表介质对反射波的这种影响,也就是说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必须作好静校正。
18、为什么说规格化后(即乘法型)比原始形式(即加法型)对寻查方向的改变更为敏感?因为原始形式(即加法型)的矩阵方程为g I A=+δλ)(,I 为单位矩阵,规格化后(即乘法型)的矩阵方程为g D A =+δλ)(,⎥⎥⎥⎥⎦⎤⎢⎢⎢⎢⎣⎡=nn a O O a a D 2211,ii a 表示k f 函数对i x 的变化率,当ii a 越大说明k f 对i x 的变化反映越敏感,即是i x 对k f 函数的非线性影响越大,因而就应给予较大的阻尼以防止由于f 非线性而引起的发散,所以通常认为规格化后(即乘法型)比原始形式(即加法型)对寻查方向的改变更为敏感,它对起不同作用的不同参量给以不同的阻尼,这就使改进更为合理,加速收敛的步伐。
19、电法数值模拟的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积分方程法、边界元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限单元法:有限元法是从位、场所满足的偏微分方程出发,根据微分方程的解与泛函极小问题的等价性,将微分方程和其边界条件转化为相应泛函的变分问题。
其研究步骤是将研究区域按一定方式离散化,例如对二维情况,可以将地电断面分割成一系列小的三角单元,设单元内位、场呈线性变化,电性参数均匀,这时泛函是各节点位、场的二次函数,利用求极小的必要条件,即泛函对各节点位、场的变分为零,二次函数的变分为一次函数,由此可得到一个线性方程组,解此线性方程组便可求得各节点的位、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