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弘一法师

合集下载

弘一大师的生平

弘一大师的生平

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生平集艺术家、革命者、与苦行僧之成,其超妙的英才、焕发的风仪、卓绝的悲愿、护教的虔诚,恰恰和二十世纪西方良心的代表——赤道非洲史怀哲医生,形成一种极堪玩味的巧合。

春风桃李,名满艺林,他的前半生,已然充满了天纵奇才的漫天霞彩;他的后半生,更是迥然超乎世人的想像之外,映现出一种庄严而圣洁的光辉,照耀着那个时代,也照耀着万千人们的心灵。

李叔同系出名门,五岁丧父,家境富裕;才华仪容,均有得天独厚之处,对于词章、金石、书画、戏曲等艺术,皆能灵思入神,妙语非凡,弱冠时即已名动京邑,为当时的艺苑名流交相推重。

事实上,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后来于他自己眼中,固如白云过隙,殊不足道;在我们后人看来,却委实有其鲜明突出的地位。

即以词章而论,迄今仍风靡大众,属于格调高绝的一些艺术歌曲,如“送别”、“忆儿时”,歌词即是出自他的手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其情韵之缠绵,吐属之自然,文采之优美,是任何曾唱过或听过这些名歌的人,都能深深体会的。

既负出尘的姿仪,复挟不羁之才情,翩翩少年,倜傥风流。

李叔同的早年,也曾留下许多人人艳羡的韵事,如愈家女、苹香的感情生活等等……走马章台,折柳平康,厮磨金粉,儇依红颜,诸般旧日才子优为之事,无不目击身经。

可是,温柔乡是羁糜不了真正的有心人的,而李叔同抱负宏深,志岂在此呢?生母王太夫人于其二十几岁病逝,李叔同,哀痛万状,改名李哀,终于他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国立美术专校深造,远离了那个少年荒唐的十丈红尘之地,行前一阕金镂曲,已淋漓地表露了他忧国的心绪与深沉的体悟,伏下了后来毅然出家普救众生的意愿: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

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他感到异常的欢欣和鼓舞: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

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简介展开全文弘一法师简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弘一法师杰出贡献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 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

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

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

大师的懿行在当代清晰可寻,天津、上海、嘉兴平湖、泉州、厦门、成都、温州、漳州、惠安、安海、青岛、台北等全国许多市区、寺庙建有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堂、设立大师塑像,成为城市名片、旅游景点,供人们祭奠瞻仰、参观学习。

1918年,弘一法师38岁出家,1942年62岁圆寂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依据有关他的大量史料和传记,吾认真地进行了有据可考的总结,弘一法师可成就中国近代历史第一的则有十三个之巨。

谨敬列如下:一、1906年考入日本东京最高美术学府学习西洋绘画,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

二、1906年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即《音乐小杂志》介绍西洋音乐和自己创作的歌曲到国内发行。

三、1907年组织中国第一部话剧《茶花女》在日本东京为国内赈灾义演,主演茶花女传为佳话,开中国话剧先河。

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

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

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

作曲家:●《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首《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南京大学校歌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校歌内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用“弘扬诚朴精神”、“培养精英人才”和“发展教育事业”来简要概括。

“诚朴”的求学和治学精神,是人才培养和大学发展的根基,它是铸就“雄伟”的必要条件。

诚朴的精神,符合办学的规律,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已经成为南京大学百年办学历程中一脉相承的精髓。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弘一法师是佛教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对佛法的理解和传播,以及对书法艺术的追求,都达到了极为高妙的境界。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更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佛教智慧。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以行、草、隶、楷四种字体为主,篆书和隶书也有所涉猎。

他的书法风格清秀俊逸,平稳自然,笔画流畅而且有力。

无论是字形造型还是布局、章法都是精益求精,严格把控,昭示着他对佛法和艺术的认真态度。

其中,行书是弘一法师的代表作之一。

行书又叫草书,是指笔画圆滑,形如草木般生长的一种书体。

弘一法师的行书带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匀称而不刻意,威严而不生硬。

字体刚柔相济,自然舒展,平和而不失庄重,让人感觉到佛法的神妙。

弘一法师的草书继承了王羲之、怀素等前人的传统,打破了传统草书的刻板印象,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的风格。

他的草书充满了生机和灵动,让人感觉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例如他的《生机图碑》、《梦想草书》等草书作品,给人以奇妙的视觉观感,仿佛看到了法相自然的景象。

除了行、草书外,弘一法师的隶书和楷书也别有一番味道。

他的隶书刚毅有力,笔画整齐划一,端庄沉稳,给人以严穆庄重之感。

楷书则更注重字体的规矩和秩序,字体端正流畅,气势恢宏,彰显了佛法中的道理和宏大的气象。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不仅体现了佛法思想,也反映了他本人对佛法的领悟和修行;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追求和创新。

弘一法师的书法是佛教和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难得的艺术品,为我们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他的作品散发着淳朴、内敛、自由和精神力量,是书法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弘一出家的真实原因

弘一出家的真实原因

因为他对佛教文化的向往。

李叔同与佛教的渊源可以说是自他幼时起的,从小,他就从笃信佛教的父母那里受到了熏陶。

后来,他又跟随年轻守寡的侄媳妇去过庵里,并学会了背诵一些经文。

尤其是他父亲李筱楼在临终前,请僧人朗诵金刚经,在佛经诵读声中安详而逝,如入禅定。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到中国,到李叔同时期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发展得非常成熟,中国历史上爱好佛家文化的名人不在少数,比如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连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就是爱好佛教思想之人,年幼的时候受父亲影响,对佛教有好感。

后来接触到佛家教义,被深深吸引,觉得追求红尘名利都没有意义。

弘一法师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生平简介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

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

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

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

学名文涛,字叔同。

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其父李筱楼,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

文涛5岁失父。

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

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他遂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

22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

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

在日期间李叔同在由留日学生出版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

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

在校期间还参加“白马会”第12回展(1909年春)、第三回展(1910年春)。

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

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国民新闻”报曾刊登关于李叔同的访问记以及肖像照片。

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三年(1911年),文涛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

人物专题——弘一法师 李叔同

人物专题——弘一法师 李叔同

• 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 一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古 人有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 能为”。马一浮曾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 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 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 • 先生走了,他的人格魅力还在,如风常 拂,如月明澈
• 故事:

1.弘一法师深恐堕入名闻利养的陷阱,他律己极严, 生怕接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变成个“应酬的 和尚”,因此每到一处,他必定先立三约:一、不为人 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嘘。 • 他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素菜之中,他不吃菜心、 冬笋、香菇,理由是它们的价格比其它素菜要贵几倍。 除却三衣破衲,一肩梵典外,他身无长物,一向不受人 施舍,挚友和弟子供养净资,也全都用来印佛经。 • 夏丏尊先生曾赠给他一架美国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 镜,他也送给泉州开元寺,以拍卖所得的五百元购买斋 粮。 • 弘一法师对重病视若无事,工作如故,他曾对前 往探病的广洽法师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 我有没有念佛。”他这样虔敬的宗教情怀岂是常人可及? •
•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善心与禅意,弘一法师留给 后人的是人间至善至美的善的境界。 • [片断四] • 平常心,敏感心(潍坊) • 平常者,平静也;敏感者,机敏也。 • 人生难得有一颗平常心,弘一法师作为方外之人, 自然更有一颗平常心。平日的他看庭前花开花落, 观天外云卷云舒,生活上保持着”淡有淡的滋味, 咸有咸的味道“,可谓宠辱不惊,恬淡闲适,但他 的心又是敏感的。每次到学生丰子恺家做客,他总 是先轻摇藤椅,让里面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 座。法师平常心外更有一颗敏感的心,敏感来自何 处?来自对天地万物的尊重,来自对万物生灵的怜 悯。 • 法师的心可谓平常也,但法师的敏感之心足以光照 青史,惠泽万世。

弘一大师-李叔同介绍

弘一大师-李叔同介绍

人格风范1
• 他的弟子丰子恺更以「温而厉」来形容他 认真的教学态度:「李先生从不骂人,从 不责备人,态度谦恭。」学生却个个「真 心怕他,真心学习他,真心崇拜他。」因 为他是「一位注重人格感化的教育家」。
人格风范2
• 西湖毓秀的山水,给了他很大的艺术灵感,这一 时期,可以说是他学堂乐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创 作了许多淡雅脱俗、意境深邃的歌曲,不仅启迪 了当代人们美的情操,也感染了后人。然而艺术 家的灵心,使他善感生命的朱华易消,众生的病 苦倩谁扶持?杭州佛寺的晚钟和生命庄严的钟声 同时响起,他,渴望另一层次的追寻。一九一五 年的创作歌曲「月」:「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 清」,最能体现这种仰望清凉的内心变化!
美的足迹7
• 《旅愁》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西风起 秋渐深 秋容动客心 独自惆怅叹飘零 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 思故人 高堂念双亲 乡路迢迢何处寻 觉来归梦新
• 而李叔同的《送别歌》歌词是: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聆听人籁
弘ㄧ大师-李叔同
其人生平1
• 祖籍:浙江省平湖县 • 出生:清光绪六年(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
生在天津 • 家世:父亲李世珍是名进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
同年会试,是挚友。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又是 天津最大盐商,还兼营银号,家财万贯。李叔同 为其三姨太所生 • 字号:名文涛,号广侯、叔同,出家法名演音, 号弘一法师。 • 在李叔同5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了。他是在长兄文 熙和母亲教导、关怀下成长的。

美的足迹3
• 早年入南洋公学,受教于蔡元培,后东渡日本, 在东京美术学校攻读油画,学习音乐,并创办 「春柳剧社」,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返 国后,历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城 东女学音乐、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授等 职。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儿。民国七年, 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僧。李氏多才多艺,能诗文、 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其书风秀丽, 严谨而明净、安祥。着有《李庐印谱》、《晚清 空印聚》等。

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简介

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简介

[键入文字]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简介弘一法师,在俗时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时是一个进出名场、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

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也因为其剧变的人生轨迹,而被世人视作是一个传奇。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1918 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 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这是1957 年3 月7 日,登载在《文汇报》上的文章,《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之手,写的是他亲眼所见,朋友与妻子诀别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创作了歌曲《送别》,歌词意境之高,让人叹服。

但没想到,这些文1。

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

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

弘一大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谢和琛“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被丰子恺称赞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后来他遁入空门,法号弘一。

194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中,沉疴久病的弘一法师临终弥留之际,他挥毫作书“悲欣交集”四字后右肋而卧,安详圆寂,走完了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四个字中蕴含了他对人生的多少难以言传的感慨,至今谁又能说得清呢?传奇的身世弘一法师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出生于天津。

父亲李筱楼是同冶时期的进士,曾官吏部。

李叔同排行第三,幼名成蹊。

他五岁时。

73岁的老父因病去世,母亲王氏是父亲四个妻子中最小的妾室,时年25岁。

就这样,一个身卑位贱的年轻寡妇带着幼年的挛叔同,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旧式大家庭中艰辛度日。

因此,依母教养成人的李叔同对母亲终生孝敬和怀念。

也许正是李叔同幼年丧父的悲苦和“庶出”身份的低微,小时候的李叔同就显出不同于人的特殊性情:他常常趋于偏激。

他从小就喜欢养猫,甚至爱猫如痴。

不仅养了许多只,并且敬猫如同敬人。

直到他十几年后去日本留学,仍未改变自己奇特的个性。

一次,他竟突然专门给家里发了一封急电,询问自己养的那些猫是否平安。

李叔同幼年聪慧过人,五岁便跟随母亲习诵古诗格言,六七岁时即攻读《昭明文选》,居然能朗朗成诵,人多异之。

八九岁时,他的侄媳曾与当地居士学习佛教《大悲咒》、《往生咒》等,他从旁听之,不久也能背诵。

十岁始读《古文观止》和《四书》、《尔雅》,尤喜《说文解字》,并开始临摹篆贴。

弘一法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

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世人以无限的思索和追仰。

研究他的一生对于了解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

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卒于1942年秋,浙江平息人。

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

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他是中国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

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除去童年时期(据说,李叔同天生聪慧,7岁攻读《文选》,即能“琅琅成诵”,8岁从其乳母背诵《名贤集》格言:“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不但能背诵如流,而且能通晓其义。

),李叔同的一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5岁到26岁(1894-1905)这十年,包括他在天津求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社”,考入南洋公学等求知历程。

这是他比较系统接受儒学经典,吸纳“新学”,全方位开发智慧的十年。

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他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十年。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偾世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

如写于1901年的《辛丑北征泪墨》,五律《透风愁不成寐》等。

这一时期的李叔同积极用世,奋发有为。

公元1905年,李叔同的生母王夫人在上海病逝。

李叔同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于是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他人生第二阶段的追求。

这一阶段包括他在日本东京留学六年,回国后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即从26岁到39岁(1905-1918)的13年间。

这是他生命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艺术创造的颠峰时期。

弘一法师故事

弘一法师故事

弘一法师(大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一个文化贵族,一个精神贵族。

在他身上。

博雅的知识教养,淡泊的人生态度,纯粹的精神追求,严谨的生活仪轨,浓烈的社会情怀,独立的精神取向,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也体现出传统知识精英注重道德修养、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

大师的一生。

展示了一个精神贵族对理想与信念执著的守望,也从一个角度诠释了人生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实则成为那个时代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永久地定格在后人的记忆中。

大师已去,留下的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他以生命谱写的中国传统贵族精神的挽歌,已经成为旷世绝唱。

然而,时间长河的流逝,非但不能拉开今人与大师的距离,反而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

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演绎了一个真正的贵族故事。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生于清朝末年的文化名人,他是一位文化、政治的才俊,曾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但他最终选择在西湖出家,成为了著名的佛教僧人——弘一法师。

这让人不禁想要探究一下李叔同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李叔同的经历。

李叔同早年就读于资政大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熏陶,思想开放、敢于挑战传统。

因此,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政治家。

他曾任清朝外交部的翻译和执政院的秘书,后来担任了湖南省省长等要职。

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

李叔同辞去了一切职务,随后开始了他的漫长的人生之旅,期间经历了若干人生巨变。

李叔同自幼就有点禅性,曾在书法和诗歌中体验人生的无常和莫测,时常思考人生和宇宙的意义。

他曾多次读经诵佛,对于佛学思想和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而他在长期奔波劳碌、历经巨大磨难之后,感悟到了人生无常和世间无常,开始反思起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

之后他开始频繁往来于佛家寺院,为了更深入地探究佛教思想,他决定在弘一法师门下学习佛法。

弘一法师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现代佛教大师,他的法名也叫“定海”,寓意“有大智慧的人在航行沧海”。

这个名字也很好地阐释了李叔同的改变。

在学习了几年佛法之后,李叔同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他写下了“吾生有涯,而学无涯”这句名言,这句话表达出了他对佛法思想的坚定追求。

他也意识到,只有修行者才能真正地懂得和领悟佛法真谛,所以他开始精进修行,最终在弘一法师的带领下,在西湖震泽楼出家成为僧人,并受戒为弘一法师的徒弟。

而李叔同的这次出家,也体现出了他对佛教精神的认同。

佛教强调的是自我超越、修身立德、慈悲为怀的内在精神,这与李叔同最终选择出家的决定不谋而合。

他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让他更关注这种精神境界上的获得和寻求,而非世俗的荣辱、权势以及物质的缘起和消逝。

此外,李叔同在选择出家之后,还不断地努力学习,深入研究佛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佛教大师和文化人。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李叔同,從風流高富帥到空門高僧張愛玲曾經說過,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

弘一法師,在俗時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時是一個進出名場、瀟灑無羈的風流才子,後半生成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門高僧。

他被林語堂譽為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也因為其劇變的人生軌跡,而被世人視作是一個傳奇。

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尋遍了杭州的廟宇,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裡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髮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歷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岳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錶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

岸邊的人望著漸漸遠去的小船失聲痛哭,船上的人連頭也沒有再回過一次。

這是1957年3月7日,登載在《文匯報》上的文章,《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之手,寫的是他親眼所見,朋友與妻子訣別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創作了歌曲《送別》,歌詞意境之高,讓人歎服。

但沒想到,這些文字竟在五年後一曲成讖,成為如今已是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與妻友別離一幕最合適的註腳。

這位被譽為現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的藝術大師,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家,他遁入空門的決定,在當年震動了整個中國知識界。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戶富有的鹽商之家。

李叔同系父親第五個姨太太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學名文濤。

成家後,李叔同攜母親妻兒定居上海,憑藉著詩書的才華,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很快成為上海灘上的名流。

他風流不羈,與藝伎坤伶過從甚密,時稱「天涯五友」。

在多年以後,回顧那段風流的歲月,李叔同寫下了這樣兩句詞,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這兩句詞寫於1905年,李叔同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就發生在這一年。

弘一法师一生与四个女人的交集,让他成为跨界大师,张爱玲在他面前觉得自己不够高傲,变得如此的谦卑!

弘一法师一生与四个女人的交集,让他成为跨界大师,张爱玲在他面前觉得自己不够高傲,变得如此的谦卑!

弘一法师一生与四个女人的交集,让他成为跨界大师,张爱玲在他面前觉得自己不够高傲,变得如此的谦卑!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出名的女作家,她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她在弘一法师的面前,都觉得非常谦卑。

这是因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文学成就是无与伦比的。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朴素唱火了一首歌叫做《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两天......这首歌被广为传唱,而这首歌的作者就是弘一法师。

这首歌的背后,还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当时,弘一法师还未出家,有一天,他和老友许幻园把酒言欢,那时的上海正是一片凄凉,窗外大雪纷飞,而这位老友要离开上海了。

这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见面,李叔同看着老友离去的背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在李叔同的房间里,还有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叶子小姐,当老友离开之后,李叔同就让叶子小姐弹琴,而他有感而发,含泪写下了这首《送别》。

这首歌充满了离别之情,真情实感,讲述了人间的美好缘分,字里行间讲述了人生无常,花开花落,生死离别,看完,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这首歌感动了很多人,而弘一法师的作品大多都具有这种风格,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有一种魔力,“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

李叔同一生被总结为三个过程: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赵朴初写了一首诗,总结了弘一法师的一生: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这首诗里提到了一位茶花女,这个茶花女叫做杨翠喜,她是名妓,当初在烟花柳巷,那时的李叔同正值青春年少,被杨翠喜给迷住了。

于是,李叔同爱上了这个杨翠喜,只是可惜天意弄人,由于杨翠喜的身份,必定会接触很多男人,所以,后来,她被别人带走了,李叔同伤心欲绝,对这份感情久久不能释怀。

弘一法师(李叔同)推崇的品质

弘一法师(李叔同)推崇的品质

弘⼀法师(李叔同)推崇的品质弘⼀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涛,⼜名成蹊、⼴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等,别署甚多。

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官宦富商之家。

1942年10⽉13⽇圆寂于泉州。

幼名成蹊,取“桃李不⾔,下⾃成蹊”之意。

学名⽂涛,字叔同。

法号弘⼀,世称弘⼀⼤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新家。

作为中国新⽂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在⾳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化领域中都有较⾼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批优秀艺术⼈才。

名画家丰⼦恺、⾳乐家刘质平等⽂化名⼈皆出其门下。

1.虚⼼ 虚⼼⽵有低头叶,傲⾻梅⽆仰⾯花。

常⼈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

今举数例:孔⼦⽇:“五⼗以学易,可以⽆⼤过矣。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蘧伯⽟为当时之贤⼈,彼使⼈于孔⼦。

孔⼦与之坐⽽问焉,⽈:“夫⼦何为?”对⽈:“夫⼦欲寡其过⽽未能也。

”圣贤尚如此虚⼼,我等可以贡⾼⾃满乎!2.慎独 群居防⼝,独处防⼼。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佛菩萨乃⾄诸⿁神等,⽆不尽知尽见。

若时时作如是想,⾃不敢胡作⾮为。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 泰⼭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造物所忌,⽈刻⽈巧。

圣贤处事,惟宽惟厚。

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 能受苦⽅为志⼠,肯吃亏不是痴⼈。

古⼈云:“我不识何等为君⼦,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

我不识何等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古时有贤⼈某临终,⼦孙请遗训,贤⼈⽈:“⽆他⾔,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 守⼝如瓶,防意如城。

此事最为紧要。

孔⼦云:“驷不及⾆”,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1912 年中国采用图文广告艺术第一人,时 任上海《太平洋报》美术编辑,一改国内长期 单调乏陈的文词版面。 六 .1913 年第一位编着《西方美术史》教材, 讲授西方油画艺术,着名画家徐悲鸿等为推进 者。 七 .1913 年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采用男模裸体 写生课教学的美术教育家,着名画家刘海粟紧 为其后1914年采用女体写生课第一人。 八 .1914 年最早介绍《石膏模型用法》用于西 画教学,着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乃大师高足 也。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 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 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 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 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 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 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任南京 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美术主任教 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 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 社、宁社,倡导美育。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 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 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 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 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从 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 《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自画像》估 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 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 实能力。《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 《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 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 看晶莹明澈。
李叔同的幼年也和一般 当时的文人一样,攻读 《四书》、《孝经》、 《毛诗》、《左传》、 《尔雅》等,对于书法, 金石尤为爱好。他十三 四岁时,篆经写得很好, 十六七岁时曾师从天津 名师学填词及书法,曾 以文童身份进过天津县 学,受过八股文的严格 训练。
百日维新时,他赞同康、梁“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 存”的主张,曾私刻一印:“南海康君是吾师”。因 此在当局者眼中李叔同乃是不折不扣的逆党中人,他 被迫携眷奉母,避祸于沪上。 1901年入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受业于 蔡元培。但由于校内新旧思想相争激烈,校方禁止学 生阅读部分杂志、报纸,激起学生的愤怒,与校方发 生了冲突,蔡元培先生站在学生一边据理力争,但无 效果,于是带领学生和积极教师毅然离开南洋公学, 李叔同也在离开的学生之中。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 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 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 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 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 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 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 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 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 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 , 在近 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 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 名。 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 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 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 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 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和 义举更贯穿于一生。
还有一次,徐悲鸿先生又去看望弘一法师,他看 见一只猛兽在法师跟前走来走去,没有伤人的意 思,徐先生觉得很奇怪,便问:“此兽乃山上野 生猛兽,为何在此不伤人?”法师说:“早先它
临终遗偈: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廊而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临终遗言:
感谢您的聆听!
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 力于临碑。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 《勇猛精进》等。出家前的书体秀丽、 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 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 平易、安详。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 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 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 自辟蹊径。有《李庐印谱》、《晚清 空印聚》存世。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走近弘一法师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 幽美的歌词道出了别绪, 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 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代 表作《送别》。
弘一法师(1880——1942),又名 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 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 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先世移居 津门,经营盐业。父李世珍,清同 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 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
怜虫摇椅 李叔同去学生丰子恺家,每次坐木藤椅时总 要摇摇才下座,丰子恺刚开始不好问,但见 他多次如此,就开口问他为何这样,李叔同 答道,这个木藤椅可能会有小虫,这样摇摇 后这些小生命就跑开了,坐下去后不至于杀 生。
慈悲的力量 弘一法师出家后,徐悲鸿先生曾多次进山看望法 师。一次徐悲鸿先生突然发现山上已经枯死多年 的树枝发芽,是因为您,一位高僧来到此山中, 感动了这棵枯树,它便起死回生。”弘一法师说: “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 的。”
十三 . 第一位对传统书法审美观进行 革新的艺术大师,他的书法称古今绝 无的“弘一体”。他将中国书法艺术 别开生面依西洋画“形象”美学理念 表现,并用佛教静观法打破传统元气 论以动态气势美学作为书法的本体论 基础,开启了新的书法审美道路。
名家点评: 鲁迅:“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 师手书,幸甚!” 太虚大师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 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 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 月耀天心。”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 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 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一.1906年考入日本东京最高美术学府学习西洋 绘画,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 二.1906年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即《音乐小 杂志》介绍西洋音乐和自己创作的歌曲到国内发 行。 三.1907年组织中国第一部话剧《茶花女》在日 本东京为国内赈灾义演,主演茶花女传为佳话, 开中国话剧先河。 四.1908年作为中国第一位将西方通俗音乐介绍 到国内的音乐家,如填词《送别·长亭外》传唱 百年至今。
九 .1915年最早创作、倡导中国现代木版画艺术的 教育家。 十.1915年最早撰《西洋乐器种类概说》,开创了 钢琴音乐教学的先河,音乐家刘质平乃大师高足、 在俗弟子,情同父子。 十一.1931年第一位自撰自书佛教对联集——《华 严集联三百》弘法利生,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留下 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十二.第一位重兴泯灭了八百余年最难修的唐朝南 山四分律宗。他过午不食,苦行戒律,着述佛理, 办佛学院弘法,尊奉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 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 不是的,至少,在弘一 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 我是如此的谦卑。” 夏丏尊:“综师一生, 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 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 人,为严肃之教育者, 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 以倾心西极,吉祥善 逝。”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 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 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 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 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 僧。” ——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
1918 年 8 月 19 日,李叔同在杭州 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 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 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 的撰着,另据余秋雨《庙宇》, 李叔同曾经居于五磊寺。抗日战 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 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 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 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 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 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轶事典故:
书写送别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 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 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 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 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 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 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 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 徊”的传世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