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12题题型各个击破 ——古诗中的传统文化辨识题(选择专练)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12题题型各个击破——古诗中的传统文化辨识题(选择专练)1.明朝著名爱国诗人于谦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诗歌中的乌金指的是煤炭B. 乌金燃烧时加入生石灰可以减少的排放C. 乌金中含有苯、甲苯等,因此可以通过分离乌金获得苯、甲苯等工业原料D. 将乌金转化为可燃性的气体或液体燃料,可以使其燃烧充分、减少污染2.《经典咏流传》是一档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和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
下列有关古诗词中蕴含化学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A. 《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粮食发酵产生的酒精分散在酒糟中,可以通过蒸馏与酒糟分离B. 《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丝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 《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石油燃烧产生的黑烟可以用来制墨D. 《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黏土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3.明朝著名爱国诗人于谦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诗歌中的乌金指的是煤炭B. 乌金燃烧时加入生石灰可以减少的排放C. 乌金中含有苯、甲苯等,因此可以通过分离乌金获得苯、甲苯等工业原料D. 将乌金转化为可燃性的气体或液体燃料,可以使其燃烧充分、减少污染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古代文献涉及的化学研究成果,对其说明合理的是A. 《周礼》:“煤饼烧蛎房牡蛎壳成灰”,“蛎房成灰”主要发生化合反应B. 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诗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酸盐,该句诗表明“玉”的硬度很大C. 明代《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利用到过滤D. 宋代《开宝本草》中“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利用到重结晶5.中国不少古诗词清晰的描绘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如刘禹锡的浪淘沙“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二轮复习《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小专题突破过关训练试题
(人教版)高考化学复习《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小专题突破过关训练试题(原卷版)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体现我国悠久金属矿物开发历史的诗文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B.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D.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镁合金硬度大且密度小,常用于航天领域ClO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灭菌消毒剂B.黄绿色气体2C.利用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的缩聚反应可以制造全降解塑料D.服用硫酸亚铁补铁剂时加服维生素C效果更好,原因是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3.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铝及其合金是使用广泛的金属材料,通常用电解氯化铝的方法制备铝B.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常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石英坩埚中加热熔化C.采取“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等方法,可提高空气质量D.氰化物泄漏时,可直接将其冲入下水道,让其自然消解4.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芦苇可用于制造黏胶纤维,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聚氯乙烯通过加聚反应制得,可用于制作不粘锅的耐热涂层C.淀粉是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几十万的天然高分子物质D.大豆蛋白纤维是一种可降解材料5.我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蜡炬成灰泪始干”,古代的蜡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只涉及化学变化D.“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熘成卤”,该过程涉及的分离操作为蒸馏6.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成果显著。
下列成果所涉及的材料为金属材料的是A.“天宫二号“航天器使用的质量轻强度高的材料——钛合金B.“北斗三号”导航卫星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材料——砷化镓C.“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的高效燃料——液氢D.“C919”飞机身使用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和环氧树脂7.化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物质性质与应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硅胶吸水能力强,可作食品干燥剂B.CaO能与SO2反应,可作工业废气脱硫剂C.Na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作织物漂白剂D.Na2S具有还原性,可作废水中Cu2+和Hg2+的沉淀剂8.化学源于生活,化学让生活更加美好。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考命题(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考命题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文物,如青铜面具、青铜大立人、鎏金青铜面具等。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古代的鎏金工艺利用了电镀原理B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有大量铜锈,其主要成分为()223OH Cu COC .青铜是铜中加入铅、锡制得的合金,其成分会加快铜的腐蚀D .文物中做面具的金简由热还原法制得2.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无疑是辉煌的。
下列瑰宝中主要成分不是陶瓷的为 名称 刻花鹅颈瓶 人面鱼纹彩陶盆 唐兽首玛瑙杯 青花瓷中华瑰宝 选项 A B C DA .“绛矾(绿矾)本来绿色,……烧之赤色”说明灼烧后有Fe 3O 4生成B .“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此处的“石”通常指煤炭,可用作燃料C .“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中用到蒸馏的分离方法D .“乃焰消(KNO 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极”这是利用KNO 3的氧化性4.古文献《余冬录》中对胡粉[主要成分为2PbCO3•Pb(OH)2]制法的相关描述:“铅块悬酒缸内,封闭四十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
化不白者(Pb),炒为黄丹(Pb3O4)。
黄丹滓为密陀僧(Pb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2PbCO3•Pb(OH)2属于碱式盐B.Pb3O4与硫酸反应只生成PbSO4和水C.“化不白者,炒为黄丹”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密陀僧与碳粉高温加热可以制得铅5.《考工记》记载:“金(青铜)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六齐”是铜锡合金的6种配比B.“大刃”比“斧斤”中锡的含量高C.“六齐”之金,日久会有铜绿生成D.改变铜锡的比例可以配成黄铜6.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B.古书记载用矿石制绿矾:“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入釜金中煎炼。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小专题训练试题及参考答案中国传统古文化描述
2020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1.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B.“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2.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巨大。
《本草纲目》“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则这种方法是( )A.分液B.升华C.萃取D.蒸馏3.《中华好诗词》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烟雨”指悬浮在空中的固体小颗粒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中所指的爆竹燃放过程有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野火”是伴随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的4.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与蒸馏原理有关的是()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A.AB.BC.CD.D6.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B.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C.“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D.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4O10,可改写成BaO⋅CuO⋅4SiO27.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经过5 年数不清的失败,2016年9月,中国太钢集团利用家常和面原理在钢水中加入添加剂试验成功,造出圆珠笔头,可完全替代进口,由此信息可知笔尖钢为合金,且具有良好的切削性B.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C.《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D.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4O10,可改写成BaO⋅CuO⋅4SiO28.《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B.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燃豆萁”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9.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12题题型各个击破——中古传统古文化辨识题(选择专练)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12题题型各个击破——中古传统古文化辨识题(选择专练)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B. “日照香炉生紫烟”所描述的紫烟,来自碘升华C. “木活字”是由元代王祯创制的用于印刷的活字,“木活字”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D.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可由天然磁石制成。
2. 古往今来,生活处处有化学。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唐代《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磺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描述了黑火药的制作过程B. “梨花淡自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中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的相同C.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黄白》记载“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曾青”是指硫酸铜,记载中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 草莓棚中使用的“吊带式二氧化碳气肥”的主要成分可以是碳酸钙3. 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文献,理解错误的是A. 《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
”这里的胆水是指溶液B. 《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 《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记载:“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里的“朱”指的是朱砂,古代常用的一种红色颜料,其主要成分是HgSD. 《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4. 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息息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古成语“刀耕火耨”,其化学原理是以灰肥田,并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酸度B. 东汉蔡伦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较低成本的书写纸,史称“蔡侯纸”。
“蔡侯纸”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天然纤维C. 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可改写成D. 《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利用“焰色反应”区分硝石和芒硝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2020届高考化学人教版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强化训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学知识(含解析)
2020届高考化学人教版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强化训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学知识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A.英文的“中国”(China)又指“瓷器”,说明我国很早就应用化学技术制作陶瓷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答案 B解析B项,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不是碘的升华;C项,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鉴别KNO3和Na2SO4;D项,明矾中的Al3+水解使溶液显酸性。
2、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
下列关于陶瓷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品质的白瓷晶莹剔透,属于纯净物B.瓷器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因此陶瓷属于金属材料C.氮化硅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D.“窑变”是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颜色的变化答案 D解析白瓷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A项错误;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项错误;氮化硅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项错误;“窑变”时,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由于还原程度的不同,形成不同颜色的低价态化合物,D项正确。
3、《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答案 C解析考查物质的主要成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统考版)2023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题型分组训练1 化学与STSE
题型分组训练1 化学与STSE(A 组)1.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 .用胆矾炼铜B .用铁矿石炼铁C .烧结黏土制陶瓷D .打磨磁石制指南针2.《菽园杂记》对海水提取食盐有如下记载:“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侯晒结浮白,扫而复淋”。
上述涉及的“灰”作用是( )A .吸附B .蒸馏C .盐析D .过滤3.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火法”冶炼锌:“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泥罐中掺有煤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倭铅是指金属锌和铅的混合物B .煤炭中起作用的主要成分是CC .冶炼Zn 的化学方程式为ZnCO 3+2C=====高温 Zn +3CO↑D .该冶炼锌的方法属于热还原法4.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有纤维素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A .①② B.②③C .①④ D.③④5.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文献,理解错误的是( )A .《咏石灰》(明·于谦)中“……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清白”是指氢氧化钙B .《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C.《天工开物》中记载:“以消石、硫磺为主。
草木灰为辅。
……魂散惊而魄齑粉”文中提到的是火药D.《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6.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中化学二轮复习试题中国传统古文化描述(解析、强化版)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题型对题必练——中国传统古文化描述1.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中含硅酸盐B. “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司南中的“杓”含Fe3O4C. 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颜料进行分析,其绿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铜D. “石胆最上出蒲州……色青,见风久则绿,击破其中亦青。
”石胆指的是CuSO4·5H2O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化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A. AB. BC. CD. D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在“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中,星桥铁锁开涉及到化学变化B. 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的熔点低于纯铁C.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这种对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属于化学变化D. “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高价金属硫化物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书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合理的是A.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丝质品)谓之为纸”,这里纸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 杜康用高粱酿酒的原理是通过蒸馏法将高粱中的乙醇分离出来C. 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D. 生物柴油与从石油中分馏得来的柴油都属于烃类物质5.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经过5年数不清的失败,2016年9月,中国太钢集团利用家常和面原理在钢水中加入添加剂试验成功,造出圆珠笔头,可完全替代进口,由此信息可知笔尖钢为合金,且具有良好的切削性。
2023届高中化学人教版二轮专题复习第7讲-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STSE(学案)
石油的分馏
物理变化,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
石油的裂化
化学变化,获得更多轻质油,特别是汽油
石油的裂解
化学变化,获得短链气态烃,如乙烯、丙烯、甲烷等
煤的干馏
化学变化,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焦炉气、煤焦油、焦炭等
煤的气化
化学变化,将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
主要是C(s)+H2O(g) CO(g)+H2(g)
(2)中国古代的冶金化学
胆铜法
用胆水炼铜是中国古代冶金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发明。早在西汉时就已有人觉察到这一化学反应,《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就提到:“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
冶炼青铜
过程大致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入炼炉内,点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弃去炼渣得初铜。初铜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绿色食品:
指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且有营养价值的卫生食品。
(2)环境污染
污染名称
主要污染物及形成原理
PM
2012年3月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新纳入的强制监测指标是PM。PM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水华:人为向淡水中投入(或排入)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N、P等)后,导致水面上的藻类疯长、繁殖,并使水质恶化而产生腥臭味,造成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温室效应
指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排放到大气中的CO2、CH4等气体大量增加,致使地表温度上升的现象。
酸雨
专项17 传统文化与化学-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核心 考点 专项 训练(解析版)
专项18传统文化与化学一、单选题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浪淘沙》中写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金不活泼,在自然界以单质形式存在B.《汉书》中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C.《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锤锻成钢”,意为生铁经不断高温锻打成钢,降低了含碳量D.《三国志》中记载的“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答案】B【解析】A.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故选项说法正确;B.石油在短时间内不能形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C.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生铁是含碳量为2%~4.3%的铁合金,钢是含碳量为0.03%~2%的铁合金,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D.“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古代文献涉及的化学知识,对其说明错误的是()A.《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猛烈,能蚀五金。
”强水为酸B.《抱朴子内篇·黄白》中记载:“曾青涂铁,铁赤如铜。
”曾青为可溶性铜盐C.《新修草本》描述“青矾”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中含Fe3+D.《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上食物中富含糖类、油脂、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答案】C【解析】A.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强水“性最猛烈,能蚀五金”,强水为酸,说法正确;B.铁能与可溶性的铜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曾青涂铁,铁赤如铜”,曾青为可溶性铜盐,说法正确;C.青矾是绿色,经煅烧后,分解成粒度非常细而活性又很强的Fe2O3超细粉末为红色,二价铁离子为绿色,氧化铁为红棕色,所以青矾应含有亚铁离子,说法错误;D.“五谷”包括玉米、小麦、水稻等,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五果”富含糖类;“五畜”富含油脂和蛋白质;”五菜”富含维生素,说法正确。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含参考答案)
热点1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1.《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答案 A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紫色的烟雾,A错误。
2.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答案 D解析C项,草木灰中的碱性成分是K2CO3,正确;D项所说的“石灰”指的是CaCO3,错误。
3.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钻木取火 B.百炼成钢 C.水乳交融 D.蜡炬成灰答案 C解析“钻木取火”是木头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错误;“百炼成钢”是生铁中的C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从而使含C量降低,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错误;“水乳交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C正确;“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错误。
4.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
据此推测,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 )A.CuSO4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答案 C解析根据实质性信息,“烧令汁尽”意思就是固体本身带有结晶水,“其色如雪”意为烧后颜色如雪一样白。
高中化学二轮复习试题中国传统古文化描述
2020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1.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B.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C. “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D.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2.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巨大。
《本草纲目》“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则这种方法是()A. 分液B. 升华C. 萃取D. 蒸馏3.《中华好诗词》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烟雨”指悬浮在空中的固体小颗粒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中所指的爆竹燃放过程有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野火”是伴随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的4.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与蒸馏原理有关的是()A.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C.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A. AB. BC. CD. D6.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B. 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C. “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D. 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4O10,可改写成BaO⋅CuO⋅4SiO27.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经过5 年数不清的失败,2016年9月,中国太钢集团利用家常和面原理在钢水中加入添加剂试验成功,造出圆珠笔头,可完全替代进口,由此信息可知笔尖钢为合金,且具有良好的切削性B. 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C. 《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D. 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4O10,可改写成BaO⋅CuO⋅4SiO28.《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 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B. 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 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D. 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燃豆萁”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9.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题型四实验探究题
4. 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常温下能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 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如 图是小亮将一小块金属钠加入氯化铁溶液中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小亮邀请小静同学一起参与对滤液成分进行探究的实验: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氯化钠 猜想二: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猜想三:_氯__化__钠__和__氯__化__铁___
气体燃烧, 听到轻微的 “噗”声
小彬的猜 想正确
【教师释疑】图1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锌失去电子,酸溶 液中氢离子在锌片表面获得电子生成氢气。 【学生感悟】图3实验中,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表面获得 __锌___(选填“锌”或“铜”)失去的电子生成了氢气。
【得出结论】图2中两种金属触碰后铜__没__有___(选
【提出问题】图2中铜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进行了以下 猜想:小知猜想是二氧化硫;小辰猜想是氧气; 小彬猜想是氢气。 他们作出猜想的理论依据是 _质__量__守__恒__定__律__(或__反__应__前__后__元__素__种__类__ _不__变__等__)__。
(1)先将乙醇放入盛有一定量氧气的容器中燃烧,然后将燃烧产 物通入上述装置,通入装置的顺序是__B_D__E_A__C_D___(装置可以重 复选用,也可以不选)。其中选用E装置的目的是_吸__收__并__完__全__除_ _去__剩__余__气__体__中__的__C_O__2,__防__止__对__C__O_的__检__验__产__生__干__扰____。
5. (2021云南)小英设计了探究SO2与AgNO3溶液反应的实验。将 SO2通入质量分数为1.7%的AgNO3溶液中,反应后过滤,得到 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B。对体系中有关物质性质分析得知沉淀 B可能为Ag2SO3、Ag2SO4或二者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Ag2SO4为白色固体,微溶于水;Ag2SO3为白色固 体,难溶于水,溶于过量的Na2SO3溶液。
2023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1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专项训练(教师版)
专题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化学与传统文化(建议用时25分钟)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市和张家口市成功举办。
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冬奥场馆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水立方”场馆中的水冰转换)B.北京冬奥会菜单上有678道菜,工作人员对食材进行的煎、炒、烹、炸过程C.冬奥会开幕式中火炬“飞扬”中氢燃料的燃烧D.冬奥会上采用紫外线杀菌技术使蛋白质变性解析:选A。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通过压力变化使二氧化碳汽化实现制冷,二氧化碳汽化属于物理变化,A正确;食材变熟,燃料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氢燃料燃烧时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蛋白质的变性为化学变化,D错误。
2.(2022·茂名模拟)广东省化州市的拖罗饼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
拖罗饼是以面粉、白糖为主料,用上乘的椰丝、叉烧、伍仁等作馅料,刷上油脂、蛋黄烘烤制作而成。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面粉属于混合物B.糖类都能水解C.油脂属于高分子化合物D.烘烤拖罗饼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解析:选A。
面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含聚合度不同的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A正确;糖类中的单糖不能水解,B错误;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烘烤拖罗饼过程将面食由生变熟,发生的是化学变化,D错误。
3.下列我国科研成果所涉及的材料中,主要成分为同主族元素形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A.4.03米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B.2022年冬奥会聚氨酯速滑服C.能屏蔽电磁波的碳包覆银纳米线D.“玉兔二号”钛合金筛网轮解析:选A。
碳化硅(SiC)是由碳元素和硅元素组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且碳元素与硅元素均位于元素周期表第ⅣA族,A正确;聚氨酯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错误;碳包覆银纳米材料属于复合材料,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且银不是主族元素,C错误;钛合金为含有金属钛元素的合金,其属于金属材料,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且钛不是主族元素,D错误。
202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考点三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
考点三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一、化学与STSE近几年高考化学试卷的第一题大多是考查化学与STSE或者物质的组成、性质与用途,但是每年的侧重点不同。
我们须要重点关注:生活中常用材料的组成与性能,相识化学在日用材料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生活中的金属材料和新型合金;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生活中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
了解各类材料的利弊,探究其可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STSE试题一般不会简洁地考察类似“科普”学问的内容,更多地体现化学与STSE[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关系,以及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用途等基础学问。
意在考查考生的必备基础学问,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确定性质,性质确定应用”的观念,以及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相识环境爱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并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
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就必需在坚固驾驭双基学问的基础上,提高阅读实力、分析实力、学问运用实力。
关键在于学问的积累和化学原理的应用。
选材热点如下:1.化学与环境污染名称主要污染物及形成缘由PM2.5 大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入肺颗粒物)雾霾雾霾主要由SO2、NO x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前两项为气态污染物,最终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主要缘由,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变得阴沉灰暗酸雨SO2、NO x是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缘由:2SO2+O2+2H2O===2H2SO4;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光化学烟雾机动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光照条件下生成困难的污染物臭氧空洞氮氧化物、氟氯代烷等与臭氧发生作用,导致臭氧层的损耗水体污染化肥、农药的过度运用,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2023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02小题保分训练(2)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小题保分训练(2)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1.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现象有关,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沉淀溶解平衡的状态2.《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砒霜(As2O3) 的制取:凡烧砒,下鞠(注:在地上挖砌) 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注:烟筒),以铁釜倒悬覆突口。
其下灼炭举火。
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
”文中涉及的操作为()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3.《开宝本草》中记载了如何提取硝酸钾:“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文中对硝酸钾提取没有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溶解B.蒸发C.结晶D.升华4.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谓的“法”是指()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5.我国古代人民编写的古诗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6A.“时气错逆,霾雾蔽日”,雾所形成的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改进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提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C.刘禹锡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可以看出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D.“外观如雪,强烧之,紫青烟起”,对硝酸钾的鉴定过程中利用了焰色反应7.《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8.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2.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元质”即现代之“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多于六十四种B.“养、轻、淡”即“氧、氢、氮”三种元素,现代的元素命名更具科学性C.上文中提到的八种“元质”包括四种金属“元质”和四种非金属“元质”D.“微渺”因极其微小,故“微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如握雪不冰。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A.Na2SO4B.KNO3C.Ca(NO3)2D.KIO35.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6.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
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7.《》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
这里的“丹”是指()A.氯化物B.合金C.硫化物D.氧化物8.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扑子》一书中记载有“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其中是红色的硫化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汞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B.在空气中灼烧发生了分解反应C.水银在空气中继续加热又生成硫化汞D.水银温度计打碎时,立即用纸槽收集洒落的汞珠即可9.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
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A.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B.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C.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D.“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10.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A.CaO B.NaHCO3C.Ca(OH)2D.CaCO311. 《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A.CuSO4·5H2O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12.东汉成书的《》有“石胆化铁为铜”的(石胆是硫酸铜)。
这一方法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湿法冶金的先河。
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13. 《集注》“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鸡屎矾中含有极性共价键B.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C.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D.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14.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
在《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这里的“碱剂”或“石碱”是指()A.食盐B.火碱C.草木灰D.胆矾15.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1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化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A.《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
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水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17.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18.已知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它是由硫磺、木炭粉和硝石组成;②油条中铝含量超标十分普遍,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
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和臭粉组成。
下列关于硝石和臭粉的成份组合正确的是()A.KNO3、NH4HCO3B.KNO3、Na2CO3C.HNO3、(NH4)2CO3D.NH4NO3、Na2CO3 19.《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李自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20.我国古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近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了“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B.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KNO3)的描述如下:“(火药)乃焰硝、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C.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膏液”的描述为“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
”这里的“膏液”的主要成分为油脂D.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记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21.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用胆矾炼铜B.用铁矿石炼铁C.烧结粘土制陶瓷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22.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炼锡方法基本上就是现代用的碳还原法,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nO2 +2C==Sn+2CO↑中,作还原剂的是()A.SnO2 B.CO C.Sn D.C23.下列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古代用铜矿石、锡矿石冶炼铸造青铜器B.出土后的青铜器大多数已受到锈蚀C.古代用明矾溶液清除青铜镜表面的锈斑D.现代用双氧水去除青铜器上有害的CuC 24.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25.下列变化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鞭炮和烟火的燃放2627.英文“Chian”又指“瓷器”,反映西方人把中国作为“瓷器故乡”,优美的陶瓷制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早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就制得了陶器,约6500年前烧制出了红陶,红陶是黏土经焙烧后制得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体现红陶的红色是氧化铁B.烧制红陶黏土只发生了氧化反应C.黏土经高温焙烧,强度硬度提高D.传统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28.据《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3)来升炼倭铅(即锌),其原理如图2。
已知锌的熔点420℃、沸点906℃。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到的锌被氧化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29.中国炼丹家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将炉甘石(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石金。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鍮石金是黄铜或铜锌合金B.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包含分解反应、置换反应C.可在空气中灼鉴别鍮石金与黄金D.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30.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方以智)提到:“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惟乌桕树不畏其气”,“青矾”则绿矾,强热“青矾”得红色固体,气体冷凝得“矾油”。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矾油”的成分是SO3B.“青矾厂气熏人”的原因是SO2、SO3均有强刺激性气味C.“衣服当之易烂”的原因是SO3遇水汽形成硫酸酸雾腐蚀衣服D.“栽木不茂,惟乌桕树不畏其气”的原因是硫的氧化物形成酸雨污染土壤,植物枯死。
3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CaCO3→CaO”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B.上述转化过程放出大量热C.生成的CaO可作氯气的干燥剂D.CaCO3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之一32.出土的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常有Cu2(OH)3Cl覆盖在其表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锡青铜的熔点比纯铜高B.在自然环境中,锡青铜中的锡对铜起保护作用C.锡青铜文物在潮湿环境中的腐蚀比干燥环境中快D.生成Cu2(OH)3Cl覆盖物是电化学腐蚀过程,但不是化学反应过程33.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二该物质是()A.生石灰B.草木灰C.明矾D.漂白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