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课件
通过本课件,你将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意义和重要性。掌握环境影响 评价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步骤。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工具和常用技术。 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解。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开发项目或政策实施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综合和预测性评价的 过程。
目标一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目标二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原则、步骤,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目标三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结与展望
施可能 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重要过程。
展望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影响 评价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和广泛。
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对自然环境、人类健康、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
原则和步骤
环境影响评价遵循公平、科学和参与的原则,并包括问题定义、数据收集、影响评价等步骤。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定性方法
定性方法通过描述和分析环 境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来评估 其影响。
定量方法
定量方法通过数值化分析和 计算来评估环境影响的强度 和规模。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
1 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需求。
2 决策支持
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客观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确保项目和政策对环境影响的 最小化。
3 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公正性和可接受性。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目标
常用工具和技术
常用工具和技术包括生命周 期评价、风险评估、环境模 型等,用于支持环境影响评 价的实施。
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讲义(PPT 77页)
2.制度体系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是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手段。 (1)环境保护立法的依据和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定。 (2)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环境保护综合法, 依法确立和规范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用法律把 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行政法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 院颁布)是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极为重要和可操作性强的 行政法规。 (4)部门行政规章和地方行政法规。
(2)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制度建立:
2004年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2005年7月1日起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制度
具体要求:
①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必须受聘登记于一个有环境影响评
价资质的单位,并以该单位的名义接受委托业务。
②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按设定的类别进行登记,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了解)
1.环境的概念(简单了解) (1)主体是人类; (2)既包括天然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改造后 的自然环境; (3)不含社会因素,如治安环境、文化环境、法 律环境等。
2.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一般定义和法律定义。 《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是 规划和建设项目。
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引入确立。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第二阶段:规范建设。 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
3.1 大气湍流
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流场的各个特征量是时空随 机变量,它的统计平均值是有规律的。由机械或动力作用生 成的是机械湍流;由各种热力因子诱生的是热力湍流。
Kij最大者就是最主要的污染物。
2.5 污染源评价
2.等标污染负荷比
评价区内,第j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Kj:
n
Pij
Kj
i 1
P
式中: P——评价区域内所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Kj——无量纲,它可以确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价区的主要污染源及污 染源的排序。
Kj值最大者为主要污染源。
3. 污染气象参数调查
3.2 大气稳定度(P106)
大气稳定度: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在其中作垂直运动的 气团是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 。
确定方法:1. 干绝热法
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γ与干绝热递减率γd可以比较方便地判断 气温的稳定度(静力稳定度),如表所示。处于不稳定层结时, 促使湍流运动的发展,大气稀释能力加强;处于稳定层结时,对 湍流起抑制作用,减弱大气的扩散能力。
3.1 大气湍流 3.2 大气稳定度 3.3 逆温与熏烟 3.4 风场 3.5 大气混合层高度 3.6 联合频率 3.7 地面气象资料与高空气象资料调查
大气污染物浓度是由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气象条件共同决定 的,污染气象条件的好坏反映了当地大气自净能力的高低,污 染气象条件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3. 污染气象参数调查 4.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5.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预测模式 6.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管理
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1.9
第二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等级及评价范围
划分评价等级的依据 评价等级划分 评价范围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1993)规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三级,一级评价 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对于不同级别的地表水环 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等的评价工作内 容与技术质量要求有所不同。
态破坏型。 (3)界定新、改、扩建项目,明确是否有“以新带老”
的问题。
2.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
1993),结合建设项目外排水污染源的特点和当地水环境的 特征,确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3.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通过水质与水文调查、现有污染源调查,弄清水环境现 状,确定环境问题的性质和类型,并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要求)
(1)根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区域可持续发 展的要求,明确包括水质要求和环境效益在内的环境质量目 标;
(2)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排放标准),分析和界定 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污染源强(水质与水量指 标);
(3)选择合理的水质模型,建立污染源与环境质量目标 的关系,根据各种工况下不同的污染源强,进行水环境影响 预测评价;
必要时应进行工程涉及水域的水环境容量预测分析。
6. 提出控制水污染的方案和保护水环境的措施 根据上述的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比较优化建设方
案,评价建设项目对地表水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预测受影响 水体的环境质量变化和达标率,为了实现水环境质量保护目 标,提出水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四、 地 表 水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的 工 作 程 序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课件
评价指标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 能、土壤质量、水资源、空气质 量、景观美学等。
0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调查与监测
生态调查
对项目实施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进 行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 动物分布、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等 。
案例三:采矿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01
采矿活动可能导致地形改变、土壤污染和水资源破坏等问题。
评价方法
02
通过环境监测、实地调查和生态模型等方法,评估采矿活动对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案例分析
03
以某露天采矿为例,分析其对土壤质量、水资源和周边生态系
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
生态监测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的生态环 境进行监测,包括污染物排放、生态 因子变化等,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 在的环境问题。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估
生态影响预测
基于生态调查和监测数据,预测项目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短 期和长期影响。
生态影响评估
对预测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生态补偿和修复方 案提供依据。
公众参与度提高
未来将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透明度和公
信力。
05
结论
总结评价方法与实践经验
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评价方法的改进建议
对比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其 在实际操作中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
针对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实践经验总结
归纳总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经 验,包括案例分析、技术路线和操作 要点等。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其他领域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通过评估工业项目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和 土壤质量的影响,确保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评估建设项目对周边生态系统和社区的影 响,制定保护措施和规划。
如能源开发、城市规划等领域的项目,评 估其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课件PPT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课件PPT 简介 - 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 - 为什么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流程 -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素 -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和工具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 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 其他领域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 现有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 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 -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3 参与与沟通
识别利益相关者并与其合作,建立公众参与和沟通渠道。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和工具
环境检测与分析
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收 集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如 水质、大气污染、生态系 统状况等。
模型与预测
运用数学模型和预测方法, 模拟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 影响,如噪音、气候变化 等。
风险评估
通过识别潜在风险和不确 定性,评估项目对环境和 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评估项目潜在的环境影响有助于制定措施保护环境质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决策依据
评价环境影响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基本数据,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公众参与
评价过程有助于公众参与,并使他们了解项目可能对他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流程
第五章 大气环评
22
热力湍流:温度分布不均引起 机械湍流:风速分布不均及地面粗糙度引 起
2、大气环境预测所需污染气象资料
常规气象资料:年季地面温度、降雨量; 风玫瑰图;月平均风速变化图;小时平均风 速日变化;年季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 合频率图。。。。。。
23
低空探空资料:1500m以下的风和气温 资料、逆温情况;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 化;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日混合层 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
18
5
统计分析之前应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 对少数极大、极小值要作科学认真的分析,剔除异 常值,保留真实值, 按照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特征的指标要求,大气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一般须统计时平均浓度 、日均 浓度、年日平均浓度及其相应的超标率、最大超标 倍数等,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及评价 对象的需要, 可增加季日平均浓度及超标率的统计分析。
•
根据有关原则和方法,论证排气筒设计高度的合理性;
• 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前提,作环 境经济损益分析;
• 根 据以上分析,对厂址选择、建设规模、总图布置等 作合理性分析,提出污染防治措施。
8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过程
大气现状监测 评价区气象条件 评价区地形条件 污染源条件 模 式 计 算 浓度影响值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019/11/12
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2
评因子的筛选
– 城市和各工业部门通常排入的水污染物; – 按等标排放量值大小排序在前的因子; – 在受项目影响 的水体中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或
已无负荷容量的污染物;
– 经环境调查已经超标或接近超标的污染物; – 地方环保部门要求预测的敏感污染物。
• 施工机械运作、清洗漏油等排放的含油和悬浮物 废水。
• 基坑开挖和降低地下水位等操作排放含泥砂废水。
• 施工场地清理和开辟施工机械通行道路常大片破 坏地面植被、造成裸土。
– 运行期影响:石油炼制工业,钢铁工业,铝和有色 金属生产,化学工业 ,食品工业,制浆和造纸业。
2019/11/12
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迁移和转化 • 推流迁移 • 分散稀释 • 转化和运移
2019/11/12
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2
– 衰减变化 • 污染物的好氧生化衰减过程 • 有机污染物的好氧生化降解 • 硝化作用
污染物的降解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 不含氮有机物的氧化,包括含氮有机物的氨化及 氨化后生成的不含氮有机物的继续氧化。第二阶 段为氮氮硝化作用的需氧量。
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河流和湖泊(水库)的水质模型
2019/11/12
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
第一节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水体污染
按排放形式不同,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
– 点污染源:由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通过 管道和沟渠收集和排入水体的废水。
i1
2019/11/12
第5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此处与往年大纲不同)(第五章)1.总则★1.1掌握声环境影响评价类别划分;(1)按评价对象划分可分为建设项目声源对外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外环境声源对需要安静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2)按声源种类划分可分为固定声源和流动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固定声源:在声源发声时间内,声源位置不发生移动的声源。
流动声源:在声源发声时间内,声源位置按一定轨迹移动的声源。
固定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指工业(工矿企业和事业单位)和交通运输(包括航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水运等)固定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流动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指在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上行驶的车辆以及从事航空和水运等运输工具,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注】①建设项目既拥有固定声源,又拥有流动声源时,应分别进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②同一敏感点既受到固定声源影响,又受到流动声源影响时,应进行叠加环境影响评价。
例题:1.在声源发声时间内,声源位置不发生移动的声源称(A )。
A.固定声源B.流动声源 C.点声源D.线声源★1.2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声源源强表达量、厂界(场界、边界)噪声评价量及应用条件;1.2.1声环境质量评价量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L d )、夜间等效声级(L n ),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 声级(L max )。
根据《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9660,机场周围区域受飞机通过(起飞、降落、低空飞越)噪声环境影响的评价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 WECPN)。
1.2.2声源源强表达量①A 声功率级(L AW ),或中心频率为63Hz~8KHz 8个倍频带的声功率级(L W );②距离声源r 处的A 声级(L A(r))或中心频率为63Hz~8KHz 8个倍频带的声压级(L P(r));③等效感觉噪声级(L EPN )。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污染: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即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按来源分为自然和认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点、线、面、体源。
按污染物排放时间分:连续、瞬时、间歇源。
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
按几何高度:高架源、地面源。
无组织排放: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以下的排气筒的排放。
连续点源源强:以单位时间内排放的物质或体积表示。
瞬时源源恰:以排放的总质量或总体积表示。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种类,分粉尘类,有害气体类,湿雾类,放射性污染,酸雨。
按烟雾分伦敦、光化学烟雾。
颗粒物按粒径分:TSP ≤ 100微米。
PM10≤10微米。
降尘>10微米。
粉尘>0.5微米。
4.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先行业,后地方,国家顺序执行。
5.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的因子:SO2,TSP,PM10。
6.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在大气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性质。
如TSP,NO X,SO2。
7.二次污染物:指在一次污染物之间或大气中非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如光化学烟雾,酸性沉积物,O3。
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监控浓度限值。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与》课件
目录
•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和方法 •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应用 • 环境影响评价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CHAPTER 01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 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和不良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预 防和减缓措施的方法。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编写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是环境影响评价的 最终成果,需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 进行编写。
评估报告的编写需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和准确性,以及报告的完整性和可读 性,以便为决策者和公众提供科学的 环境影响评价信息。
评估报告需包括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环境现状、预测评价结果、环境保 护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农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结词
农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评估农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水资 源利用、生态等方面。
详细描述
农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关注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化肥、农药的使 用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影响,以及农业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评价过程中需 要综合考虑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提高 评价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 展。
CHAPTER 05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工业园区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结词
该案例介绍了某工业园区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包括评价目的、范围、方法、内容 等,以及评价结论和建议。
正性和透明度。
CHAPTER 03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应用
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环境容量 Environmental Capacity
• 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 业结构和污染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 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能承受的污染物 最大排放量。
可根据不同环境要素进行分类
12
二、 环境影响 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
26
• 1.2.3 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2002年)
在此阶段,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得到了不断改革和强化;加强了国际合作 与交流,把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向世界介绍,汲取国外有益经验,进一步完善 了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92年:颁发《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环保局、 外经贸部)、《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 知》(环保局、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原国家环保局成立“环境工程 评估中心”,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技术支持单位,随后,许多省市也成 立了“环境评估中心”。
(2003年9月1日实施) 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
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 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 法与制度。
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是规划和建设项目
15
环境影响评价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技术方 法和管理制度
技术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生态学、文化与社 会经济等
17
1.1.2 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 评价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
美国是第一个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1969年,《国家 环境政策法》1970.1.1),之后,瑞典(1970)、新西兰(1973)、 加拿大(1973)、澳大利亚(1974)、马来西亚(1974)、德国 (1976)、印度(1978)、菲律宾(1979)、泰国(1979)、中 国(1979)、印尼(1979)等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目前,已 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五章
D亏氧量,即饱和溶解氧浓度与溶解 氧浓度的差值,mg/L
D0计算初始断面亏氧量,mg/L K2大气复氧系数,l/d xc最大氧亏点到计算初始点的距离,m
适用条件
河流充分混合段 好氧性有机污染物 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河流为恒定流动 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习题3
某河段流量Q=216×104m3d-1,流速v= 46km/d,水温T=13.6度,k1=0.94d-1, k2=1.82d-1, k3=-0.17d-1, 河段始端 排放Q1=10×104m3d-1, BOD5为 500mg/L,溶解氧为0,上游河水BOD5为 0,溶解氧为8.95mg/L。求该河段x=6km 处河水的BOD5和氧亏值。
(3)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岸边排放
c ( x ,y ) c h H c p M Q p y x e u 4 x u M 2 y x ) p y e( x u ( 2 4 B M p y x y ) 2 ] [
c(x,y) (x,y)点污染物垂向平均 浓度,mg/L
适用条件
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 非持久性污染物 污染物排放为连续稳定排放
或非稳定排放 需要预测任何时刻的水质
(2) O’connor河口模式(均匀河口)与适用条件
上溯(x<0,自x=0处排入)
ccp Q p e Q h Q p
x 2 u M p lx (1 [M ) ]ch
下泄(x>0)
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五章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共13章)第5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点污染源:指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或工业企业废水 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后排入水体,通常由固定的排污口排放。
第一节 基础知识
(2)非点污染源:指污水或废水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 进入水体或携带污染物的自然降水经过沟渠进入水体。非点源 污染正是相对点源污染而言,是指溶解的或固定的污染物从非 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 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 的污染,污染物浓度通常较点源低,但污染负荷却非常大。
第一节 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为氨氮硝化阶段,此阶段的BOD被称为硝化耗氧 量(BOD2)。这两个阶段不是完全独立的,对于污染较轻的水 体,两个阶段往往同时进行,而污染较重的水体一般是先进行 碳氧化阶段,再进行氨氮硝化阶段。
第一节 基础知识
2.复氧过程 水体中复氧过程包括大气复氧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复氧。 (1)大气复氧:大气中氧气进入水体的速率与水体的氧 亏量成正比。氧亏量表示为:
湖泊中的弥散作用很小,而在流速较大的水体(如河流和 河口)中弥散作用很强。
第一节 基础知识
2.转化 转化指水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改变其形态或 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1)物理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蒸发、凝聚、渗透和吸附 等一种或多种物理变化而发生的转化。 (2)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而发生的转 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配位反应、沉淀反应、光化 学反应等。
(1)持久性污染物:是指在水环境中很难通过物理、化 学和生物作用而分解、沉淀或挥发的污染物。通常包括在水环 境中难降解、毒性大、容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 无机盐和许多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等。如果水体的BOD5/COD<0.3, 通常认为其可生化性差,其中所含的污染物可视为持久性污染 物。
jA环境影响评价培训课件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 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 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 评估,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施。
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 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 容性的人类活动。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1、具有法律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3、评价对象偏重于基本建设项目 4、分类管理 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第五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 标准体系
一、环境标准的概念和作用 二、环境标准体系 三、环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第六节 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 的应用与发展
自美国于1969年首先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 度以来,世界上先后有 100 多个国家陆续确立 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我国则是从1973年起进 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并尝试开展环境质量 评价的工作(以“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协作 组成立为标志)。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进行 的江西永平铜矿环境影响评价成为我国第一个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至 1979 年9月国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 才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其工作结果体 现为环境初评估报告。 筛选的基本方法:(1)根据拟议活动的类型 及大小;(2)对拟议活动进行初步研究,确 定其影响的重要性,进而决定是否进行全面的 环境影响评价。
划定范围:是指在确定了一项拟议活动应进行 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后,进一步确定影响评 价应关注的问题,并识别其中的主要问题,划 定范围在描述环境状况是用来选择相关的环境 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3预测方法
⑶类比调查法
调查与建设项目性质相似,且其纳污水体的规模、 流态、水质也相似的工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预 估拟建设项目的水环境影响。此种预测属于定性或 半定量性质。已建的相似工程有可能找到,但此工 程与拟建项目有相似的水环境状况则不易找到。所 以类比调查法所得结果往往比较粗略,一般多在评 价工作级别较低,且评价时间较短,无法取得足够 的参数、数据时,用类比求得数学模式中所需的若 干参数、数据。
K1c0 x x x [exp( K1 ) exp( K 2 )] D0 exp( K 2 ) K 2 K1 86400 u 86400 u 86400 u
c0 (c pQp chQh ) /(Qp Qh )
D0 ( DpQp DhQh ) /(Qp Qh )
对于持久性污染物,在 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流中, 可以采用综合消减系数K 替代上式中的( K1 +K3) 来预测污染物浓度沿程 变化
习题2
一个改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 水量q=0.15 m3/s,苯酚浓度为 25ug/L,河流流量Q=5.5 m3/s,流速 ux为0.3m3/s,苯酚背景浓度为 0.4mg/L,苯酚的降解系数K=0.2d-1, 求排放点下游10km处的苯酚浓度。
H平均水深,m B河流宽度,m a排放口与岸边的距离,m My横向混合系数,m2/s x,y笛卡尔坐标系的坐标,m
适用条件
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 混合过程段 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为恒定流动 连续稳定排放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 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3)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非岸边排放
5.3.3预测方法
⑷专业判断法
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当水生生 物保护对地表水环境要求较高(如珍贵水生 生物保护区、经济鱼类养殖区等)或由于评 价时间过短等原因无法采用上述三种方法时, 可选用此方法。
⑴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C=(cpQp+chQh)/( Qp+Qh)
适用条件
适用条件
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 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为恒定流动 连续稳定排放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 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5)Streeter-Phelps(S-P)模式
x c c0 exp K1 86400 u
D
xc D K K1 86400 u K ln[ 2 (1 0 2 )] K 2 K1 K1 c0 K1
(3)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岸边排放
uy2 u (2 B y ) 2 c ( x , y ) ch ) exp[ ] exp( 4M y x 4M y x H M y xu c pQ p
c(x,y) (x,y)点污染物垂向平 均浓度,mg/L
Φ混合角度,可根据湖(库) 岸边形状和水流状况确定, 中心排放取2π弧度,平直岸 边取2π弧度
适用条件
大湖、无风条件 非持久性污染物 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K1的确定同小湖库模式
5.4水环境污染控制管理
5.4.1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5.4.2达标分析 5.4.3水环境保护措施
适用条件
D亏氧量,即饱和溶解氧浓度与溶解 氧浓度的差值,mg/L
D0计算初始断面亏氧量,mg/L K2大气复氧系数,l/d
河流充分混合段 好氧性有机污染物 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河流为恒定流动
xc最大氧亏点到计算初始点的距 离,m
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习题3
某河段流量Q=216×104m3d-1,流速v= 46km/d,水温T=13.6度,k1=0.94d-1, k2=1.82d-1, k3=-0.17d-1, 河段始端 排放Q1=10×104m3d-1, BOD5为 500mg/L,溶解氧为0,上游河水BOD5为 0,溶解氧为8.95mg/L。求该河段 x=6km处河水的BOD5和氧亏值。
c pQ p
M (1 4 K1M l / u 2 )1/ 2
5.3.9.5常用湖泊(水库)水质模式与适用条件
⑴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与适用条件 ⑵湖泊推流衰减模式与适用条件
⑴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与适用条件
动态模式 平衡模式 适用条件
c
c
W0 c pQp VK h
5.3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预测是地表水环境 影响评价的中心环节,它的任务是通过 一定的技术方法,预测建设项目在不同 实施阶段对地表水的环境影响,为采取 相应的环保措施及环境管理方案提供依 据。
5.3.2预测的原则
可能产生对地表水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预测其产生的影 响: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等级、 工程与环境特性、当地的环保要求而定;同时应考虑预测范 围内,规划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预测环境影响时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 要求的方法 对于季节性河流,应依据当地环保部门所定的水体功能,结 合建设项目的特性确定其预测的原则、范围、时段、内容及 方法。 当水生生物保护对地面水环境要求较高时,应简要分析建设 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时一般可采用类比调查法和专 业判断法。
uy2 u ( 2a y ) 2 u ( 2 B 2a y ) 2 c( x, y ) ch exp( ) exp[ ] exp[ ] 4M y x 4M y x 4M y x 2 H M y xu c pQp
c(x,y) (x,y)点污染物垂向平 均浓度,mg/L
5.4.1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5.4.1.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确定
⑴确定总量控制因子 ⑵计算建设项目不同排污方案的允许排 污量 ⑶分配建设项目总量控制目标
5.4.1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5.4.1.3水环境容量与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内容
⑴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子:COD、氨氮、总氰化物、石油类等因子以及收纳水 体最为敏感的特征因子。 ⑵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 总量 ⑶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 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对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 环境容量。 ⑷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 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 染物排放总量 ⑸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基于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 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大于 上述二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即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c——污染物浓度,mg/L Qp——废水排放量,m3/s
河流充分混合段 持久性污染物
C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Qh——河流流量,m3/s 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河流为恒定流动
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习题1
计划在河边建一座工厂,该厂将以 2.83m3/s的流量排放废水,废水中的总 溶解固体浓度为1250mg/L,该河流平 均流速V为0.457m3/s,平均河宽W为 13.72m,平均水深h为0.61m,总溶解 固体浓度Cp为300mg/L,问该工厂的 废水排入河后,总溶解固体的浓度是否 超标(设标准为500mg/L)?
(2Qh q) 2 q2 c( x, q) ch exp( ) exp[ ] 4M q x 4M q x H M q x c pQ p
q=Huy
Mq=H2uMy c(x,q) (x,q)处污染物垂向平均 浓度,mg/L Mq累积流量坐标系下的横向混 合系数,m2/s x,q累积流量坐标系的坐标,m
5.3.3预测方法
(1)数学模式法
(2)物理模型法 (3)类比调查法 (4)专业判断法
5.3.3预测方法
⑴数学模式法
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方程预测建设 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
能定量给出预测结果,在许多水域有成功应 用水质模型案例。
一般情况此法比较简便,应首先考虑,但需 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而且污 染物在水中的净化机制,很多方面尚难用数 学模式表达。
5.4.1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概念: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环境功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
所能接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5.4.1.1估算方法
⑴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估算其环境容量 ⑵污染因子应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开发区可能产生 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⑶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不同断面的水质标准要求;通 过现有资料或现场监测分析清楚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受 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⑷在对受纳水体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质模型建 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⑸确定合理的混合区,根据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考虑相关区域 排污的叠加影响,应用输入响应关系,以受纳水体水质按功能达标 为前提,估算相关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5.3.9.4常用河口水质模式与适用条件
⑴一维动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 ⑵O’connor河口模式(均匀河口) 与适用条件
⑴一维动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