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与政策研究——基于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江苏省的调查
农村劳 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现状 及提升策 略
— —
基于- ) 2苏省 的调查
郑 爱翔
2 1 4 0 0 0 )
( 无锡职 业技 术 学院 经 济管 理 学院 ,江苏 无锡
摘
要
在 推进农村 劳动力转移 就业的攻 坚阶段 , 如何 创新农村 劳动力转移民素质 、 增强农 民就 业能力是进 行农村 劳动 力转移研 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江 苏省农村 劳动力转移就业
2 0 1 3 年第 2 5 期 第3 4 卷 总7 3 1 期
职业技术教育
VOC AT I ONAL AND TECHNI CAL EDUCATI ON
No . 2 5 . 2 0 1 3 Vo 1 . 3 4 Ge n e r a l No . 7 3 1
如何 进 一 步完 善 和 推 进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就业 加 了 1 8 0 0 万, 按 照 江 苏 省 近 年来 2 . 9 %以 内 的人 口 培 训工 作 , 创 新农 村 劳 动力 转移 就 业 培训 策 略是 进 自然 增长 率 , 可 以分 析得 出农 村 人 口向乡镇 大规 模 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的重要课题 。基于江苏省 转移 的趋势 , 见图l 。尤其是近几年江苏省农村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转移过程中培训工作 的现状 , 口以每年超过 1 0 0 万的速度负增长 , 其 中2 0 1 0 年前 通 过调 查 和分 析 , 针 对 当前农 村 劳 动力 转 移 培训 中 后 这一 数值 曾一 度达 到近 2 5 0 万 。大量 的农 村人 口 的具体 问题提 出强化农村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 向城镇 转 移 , 对 于原 有 以从 事农 业 劳动 为主 的农 村 作 的相 关 策 略 , 以期 为促 进 我 国农 村劳 动 力转 移 工 人 口的素质提 出了新的要求 , 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适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大大加快。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
本文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障碍和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及对策措施。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严重分割,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致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巨大。
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近8亿,占总人口的64%,农村劳动力近5亿,其中进入乡镇企业的约1亿,进城打工约0.8亿,农业劳动力约3.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5亿~2亿。
①刘克崮、张桂文:《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载《管理世界》2003年第5期。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不仅总量大,而且增长快,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就有1600万,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明显过剩,就业压力相当大。
第二,加入WTO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格局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入世后,从国外进口优质低价的大宗农产品,可能使我国粮食和棉花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走低,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就业,将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问题研究引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居民从农业生产劳动中离开,在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经持续多年,对乡村振兴带来了诸多影响与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及面临的问题,旨在为寻找推动乡村振兴的可行策略提供参考。
第一方面:经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经济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数量,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减少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其次,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高额工资和收入,为农村地区带来了资金流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农产品销售,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方面:社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很多年轻人选择去城市工作,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农村,加重了农村老龄化问题,增加了对留守老人和孩子的照顾压力。
其次,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城乡社会和文化的交流。
农村青年在城市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会带回一些城市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乡村的传统农耕文化。
第三方面:生态环境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对乡村社会经济产生影响,还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失,一些农田逐渐废弃,荒漠化和土地贫瘠的问题日益严重。
与此同时,劳动力转移还加大了对乡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水资源过度利用和土地污染等问题。
问题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还暴露了一些潜在的挑战。
首先,劳动力转移使得乡村地区发展变得不平衡,一些地区受益于转移产业的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无法吸引转移劳动力,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其次,劳动力转移还可能引发就业问题,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就业,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就业压力增大。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问题并促进乡村振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介 绍 了近 年 来江 苏省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转移 的特 征及 形 成原 因,分析 了转移 中存 在 的 问题 ,最后探 讨 了江苏省农 村 劳动 力转移 的新 趋 势。
关键词:劳动 力转 移 ;就 业结构 ;返 乡创 业
中图分 类号 :F 6 . 0 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6 62 1)4 1—5 0 82 4 (0 00 —90
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左 楠 ,仲 崇 高 2
( .南京 农业 大 学 经 济管理 学院 ,江 苏 南京 2 0 9 ;2 1 10 5 .东南大 学 经 济 管理 学院 ,江 苏 南京 20 9 10 6)
摘 要: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 转移是 农村 经 济社会 发展 和 农村 现代 化过 程 中出现 的 必然现 象。本 文
总 体来说 ,江 苏省 近年 来 劳动 力 的转 移一 直 处 于上 升趋 势 。据 江苏 省第 二 次农 业 普查 来 看 ,到 20 06
年底 ,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人数为 10 . 万人 ( 68 2 8 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 ) ,占江苏省农村劳动力 总量 的 6 . 05 与 年初 相 比 ,比重提 高 了 24个 百分 点 。2 0 新增 转移 人 数 6 . %; . 0 6年 26万人 , 长 40 %。 0 0 增 .5 2 0 年以来 , 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 每年的转移增量分别为 : 0 1 2 . 万人 , 20 年 4 O 3 20 0 2年 6 . 30 3万 人 ,2 0 年 136 03 2. 5万人 ,2 0 0 4年 1 11 1. 7万人 ,2 0 0 5年 7 .6 0 6年 7 .1 42 ,2 0 1 万人 ,从 中 2
浅析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的现实状况和主要特征 , 并对存在问题提
出解决 的建议 。
决 “ 农 ” 问题 的 重要 途 径 。尽 管 省 和 部 三 分 市县财政设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补 上 的 农 村 转 移 劳 动 力 ,远 超 苏 南 和 苏 北 。 助 资 金 ,但 对于 面广 量 大 的农 村 劳 动力 来 资 培 而苏北转 移到第二产业的农村 劳动力 比较 看 , 金 投 入 仍 然远 远 不 足 。 训网点 少 、 设施差 、规模小 、师资短 缺较 为普遍 ,这 少 ,转 移 到 第 三 产 业 的 比 较 多 。 3 转 移 方 式 。 北五 市 的 外 出就 业 劳 些 制 约 了培 训 数 量 的 增 加 和 质 量 的提 高 , 、 苏 难 以满足市场对农 村劳动力 的技能要 求。 动力 比重最高 ,因为苏北地 区人 口较多 , 07 劳动 力资 源丰 富 ,经济发 展水 平相对 较 2 0 年底 ,全省的转移劳动力 中,接受过 72 低 ,劳 动 输 出成 为 了 经济 发展 的一 个 重 要 专 业 技 能培 训 的 人 仅 仅 占了 3 .%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仍 以转 向第二产业 ( 一)人 口分布 概况 为 主 。工 业 和建 筑 业 的 吸纳 能力 最 强 , 从 9 年 代起 ,伴 随 着 招商 引 资 , 苏 0 江 20 年 , 0 7 全省大约有 6 %的农村转移劳动 0 省全省经济 飞速地发展 ,全省 人口逐渐增 长 ,但 是农 村 人 口的 比例 逐 渐 减 少 ( 图 力 转 移 到 了这 两 个行 业 。从事 第 一 产 业 农 如 林 牧 渔 1)1 3 人 ,占了 3 .c;第 二 产 (】. 万 ( 7 6% 11 。 . ) 业 中 ,建 筑 业 3 2 2万 人 , 占 1 .%,工 l. 17 ( 二)农村 劳动力转 移区域 差异性 7万 15 江 苏 省 以长 江 为 界 ,从 南 向北 依 次 为 业 5 3 人 , 占 2 .%;第三 产 业 中 ,社 5 .万 .%,交 通运 输 苏 南 、苏 f、苏 北 。三 个 地 区 由十历 史 和 会 服 务 业 l9 4 人 ,占6 0 { 1 0 .%,批零 贸易业 16 3 0 . 自然 等 多种 原 因 ,差 异 很 大 。 下 面 主 要 针 业 18万人 ,占4 1 万人 ,占40 .%,住 宿餐 饮 业 2 2 .%,文 教 对几个方面重点分析 : .%,其 他 占 1 .%。 15 1 、转 移速 度 。以 1 9 2 0 年 的 数 卫 生 占 1 4 90 08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转移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就业机会:农村就业机会有限,而城市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工作相对稳定,工资收入较高,这吸引了许多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
2. 收入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但相对的工资收入也更高。
因此,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来获得更好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
3. 教育和医疗条件:城市具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农村劳动力会选择转移到城市。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和城市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农村影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力下降。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学龄儿童减少,给农村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 城市影响:城市劳动力的增加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动力。
但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也给城市的就业市场、住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带来了压力。
此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对措施为了合理引导和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2. 加大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以减少农村劳动力因教育和医疗条件不足而转移的情况。
3. 引导农村劳动力通过技术培训和创业扶持等方式增加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减少无技能劳动力的转移。
4. 发展适应农村地区经济特点的农村工业,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生产力提高、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及权益保障等多重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借此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对策一、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从而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农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因此部分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失去工作,形成剩余劳动力。
此外,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转移就业,以寻找新的生活来源。
同时,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
然而,耕地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可能性。
城市的建设、制造业的扩展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愿意流向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当前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政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政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相关政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民难以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2. 教育水平不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相较于城市工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不足,缺乏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等。
4. 就业技能不符合市场需求: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鼓励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通过拓宽就业的领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在政策引导下,一些农村地区实施了农村产业转移和农村电商等项目,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2. 加强技能培训:政府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
政府设立了培训中心,提供免费或低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农民工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机制,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
4. 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政府加强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信息。
通过网络平台和就业服务中心等,向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5. 支持创业就业:政府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通过提供创业支持政策、贷款利率优惠和创业培训等手段,引导农民工在就业转移过程中选择创业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态势,但同时也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现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难以满足生活需求。
因此,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来谋求更好的生活。
此外,农业劳动力过剩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大量农民失去了务农的机会,只能选择外出打工。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生产经营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力资源,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对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劳动力的积极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首先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较为艰苦,许多人面临着住房、医疗、教育等诸多问题。
其次,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后,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和技能培训,导致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促进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其次,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医疗、教育、住房等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关爱和照顾,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机制,保障他们的权益和福祉。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结构特点及对策思考——基于江苏扬州地区的经验
89个百分 点 。而建筑业 吸 收农村 劳动力 的份 额始 终在增 加 , .
20 00年 为 1.7 2 0 2 %,0 6年 为 1 . % ,增 加 5 7 85 7 . 百 分点 。 8个 19 ~2 0 9 0 0 2年 ,工业 与建筑业吸收份额差异逐渐缩小 ,0 2年 20 以后则逐渐扩大 ,建筑业 吸收农 村劳动的份额增长赶不上工业
维普资讯
E O O I A TC ・ C N MC R C IE 经济工作 ■■■_ P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与 就 业 的
结 构 特 点 及 对 策 思 考
— —
基于江苏扬州地 区的经验
文 / 向 阳 范
农村劳动力 的转 移与就业一般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 向非农 产业 的转移与就业 。 改革开放 以来 , 同江苏其他滨江 临河 的地 区
动力转移 的一般规律 , 即农村劳动力先 向工业转移 , 尤其是 2 0 02 年 以后扬州工业 吸收农 村劳动 力转移与 就业的作用 更加 明显 ,
成为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 的主体产业 。 2 .第 三产 业内部 , 吸收农村 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主要局限 于传统服务业 。9 0 0 3 , 19 2 0 年 扬州第三产业 吸收农村劳动力 的
一
次产业结构 比为 855 .:5 因此 , .:65 3 。 高比重 的农村人 口与低 比重 的农村经济并存 , 加上扬 州农 村劳动力仍处于缓慢增长 阶段 , 表
明 目前扬州农 村劳动力 的转移与就业 的压力仍在继续加 大。 扬州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 业的产业结构特点
样 , 州也实施 了以工业化为 主的经济 发展战略 , 扬 这对农村 劳
但 扬 州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转 移 存 在 产 业 之 间 、地 区 之 间 结 构 上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地区差异——基于苏南、苏中、苏北三地的实证分析
述了江苏省农村劳 动力转移 的概 况 , 通过对苏 南 、 中和苏北三个地 区的问卷调查进行 对 比分析 , 苏 找出转移劳 动 力在地 区之间的状态差 异 , 并对转移劳动力的收人和进城迁居意愿这两个方面进行 了重 点分 析。
关键词 劳动 力转 移 ; 区差异 ; 地 收入 ; 迁居意愿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83 5 (0 6 0 -0 10 1 0—4 6 2 0 ) 40 4-4 中图分类 号 : 2 F4
江 苏 省 农 村劳 动 力转 移 情 况 的地 区差 异
— —
基于苏南 、 中、 苏 苏北三地 的实证分析 张玉洁 , 唐 震 , 李 倩
(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苏 南京 2 0 9 ) 江 10 5
摘要
江苏省 区域经济 发展 不平衡 , 使得农村劳动力在 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中也 出现 了一定 的差异 。文章 阐
、
问题 的提 出
力转移 的高峰时期 , 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生产劳动率也大幅度 提高 , 富余 的农村劳动力开始 品价格下跌 , 民收人增长缓慢 。需求 的限制和供 农 悄悄流 动 。8 代 中期 , O年 由于 乡 镇 企 业 发 展 迅 速 , 给的放大 , 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 使得农村剩余劳动
大部分 劳动 力流 向 了当 地 的 乡镇 企 业 。到 了 8 O年 力的流动逐步陷人困境之中[ 。 2 ]
代后期 , 随着城市经济改革 的显著成效 , 工业化大发
近年来 , 国家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 展和第三产业 的崛起 ,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方 如户籍制度改革 、 社会保障制度改进 以及农 民工权 向的流动提供 了广 阔的空 间。9 年代是农 村劳动 益的维护措施等, O 都积极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但仍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约性因素。
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劳务经济资源配置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城乡二元经济基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出现了诸多需要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本文从中国现实出发,通过使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尝试把握和分析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流动现状和基本特征,特别是经历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当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将继续转移,国内学者对转移速度和流向持有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将从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假设入手,揭示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深入考察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征(一)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慢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速度来看,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与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或者是国家统计局存在着低估的现象。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高度代表了我国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率从78年的18%到2012年的53%。
其中,日本在这个三十余年里,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4.5%;韩国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5.1%。
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我国的下降速度。
(二)劳动力转移供求缺口大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52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
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63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一
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 需要 在培训 内容 、方式 和手段 上积极 改 进 ,加大培训的改革力度 ,提高培训质量 。 4 .农 村 劳动 力参 加 培 训 的 积 极 性 不 高 。 农 村劳动力 自身教 育程度 不高 ,接受 教育水 平高低 直接影 响到培训 的效 果。同时 ,对农 村劳 动力来说 ,培训 时间长 、培 训 地 点 离 家 远 ,成 本 就 高 。 目前 以政 府 为 主 导 的 培 训 ,培 训 机 构的基础设施不 发达 ,专业 培训 教师少 ,培训 内容全 面 ,而 且 地方财政安排的培训 项 目工作 经 费不 足。技能 含 量 高的培 训 , 培训周期长 ,意味着 成本更 高。 因此农 村劳动 力担心 学习后 没 用 ,浪费了时间 、金钱参加培训 的积极性并不高 。 二 、解 决 农 村 劳 动 力 转移 培 训 问题 的对 策
1 . 积 极 完善 培 训 保 障 机 制
、
( 1 ) 政 府 、农 村 转 移 劳 动 力 、企 业 在 培 训 中 定 位 不 清 晰 。 自实施 农 村 劳动 力 转 移 培 训 阳 光 工 程 以 来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培 训工作大部分 以政府 为 主导展 开 ,很多培 训机 构过度 依赖政 府 财政补区 2 1 0家职业 中
农 村 劳 动 力转 移 培 训 存 在 的 问题及 对 策 分 析
— —
以江 苏省 盐 城 市 为例
戴 云
摘 要 :纯粹 的体 力劳动在就业过程 中空间越来越小 ,劳动者只有具备 一项或者 多项 劳动技能 ,提升 综合 素质 ,才能 够找 到 好 的 岗位 。本 文在 分析 研 究 了盐 城 农 村 转 移 劳动 力 培 训 存 在 问题 基 础 上 ,对 农 村 转 移 劳 动 力 培 训 保 障机 制 、 培 训 意 识 和理 念 、 培训 主体 多元 化 及 培 训 跟 踪 进 行 了构 建 与 思 考 。 关 键 词 :农 村 转 移 劳动 力 ;培 训 保 障机 制 ;培 训 意 识 和 理 念 ;培 训 主 体 多元化 ; 培训 跟 踪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分析与建议
纳 能力 面 临新 困难 , 重 制 约 了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 的转 移 严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往 往 带 有 自发 性 和 盲 目性 由 于 劳 动 力
市 场 发 育 不 充 分 .由 政 府 举 办 的 劳 动 力 市 场 中介 机 构 比较 少 . 就业 渠道 不 畅 . 移 往 往 以 自发 为 主 农 村 劳 动 力 外 出打 工 有 两 转
中 图 分 类 号 : 71 G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5 2 2 0) 8 0 21 0 1 7 — 7 7( 01 0 — 0 — 2
城 乡 经 济社 会 一 体 化 发 展 . 言 之 简 就是 要 让 更 多 的农 村 富 余 劳 动 力进 入城 市 转 移 到 第 二 、 产 业 , 三 让更 多 的 资金 、 术 、 技 人
同情 况 分 层 次 、 对 象 、 渠 道 地 进 行 专 业 技 能 培 训 . 高 农 村 分 分 提 劳 动 力 在 统 一 的劳 动 力 市场 中 的 竞 争 能 力 . 能 促 进 农 村 富余 才
开 农 民工 就 业 门路 . 极 扶 持 中 小 企 业 、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和 服 积 劳
制度 是 一 种 限 制 人 口 流 动 的 制 度 . 利 于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顺 不 利 转 移 。 同 时。 村 劳 动 力 的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也 不 完 善 农
对 农 村 劳 动 力转 移 政 策 的建 议
( ) 促 进 城 乡一 体 化 发 展 . 提 高 农 村 劳 动 力 文 化 水 平 一 为 要
21 O0 8
理 论 与应 用研 究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分析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镇地区或其他地区从事非农业或非农村相关的工作。
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生活和经济发展模式。
下面从不同方面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了农村劳动力总量,使得农村劳动力更加集中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转移劳动力的农民在城镇地区从事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部分劳动力还会通过创业、投资等形式带动就业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社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有一定影响。
随着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增加,导致家庭关系疏远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
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家庭因为转移劳动力增加了家庭收入,提升了家庭生活水平,但也会出现家庭矛盾和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
三、教育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会影响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由于部分家庭转移劳动力,导致留守儿童增多,加重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同时,转移劳动力的农民子女也会受到教育水平的影响,可能因为在异地生活学习而失去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环境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对农村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部分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导致农村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农田面积减少,土地荒芜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较为突出。
同时,部分转移农民在城市的生活方式也习惯了高能耗、高排放的生活方式,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政策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受到政策的直接影响。
政府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时会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如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就业援助和培训等。
这些政策也会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规模。
六、文化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文化层面的影响。
转移劳动力的农民在异地生活工作,也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可能会带回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对当地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七、技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会带来技术层面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点 。同时 , 大量农 村 劳动力 的转 移 , 有力 地 推动 了城镇 建设 , 加快 了城市 化 水平 的提 高 。
一
、
农村 劳动 力转 移的 阶段 性特 征
3徘徊阶段(95 . 19 年一2 年) ∞0 。上世纪 9 年代 0
中后期 , 乡镇 企业 发 展跌 入低 谷 , 中和 苏 北地 区更 加 【 键 词】 劳动 力 转 移 ; 力机 制 ; 约 因素 关 动 制 【 中图 分 类 号 】F 2 31 【 献标识码】A 文 【 章编号】 10 — 6 7 ( 0 9 O _ 0 6 0 文 0 3 8 3 2 0 ) l 一0 9 — 5
全部转移人数 的 3. , 19 年提高 了 2. 个 百 85 比 95 36
城” 。外 部转 移则 指 的是 农 村 劳 动 力从 一 个 地 区 向另一个 地 区的转 移 , 即离 土 又离 乡 。江 苏 省 农 村 劳动 力转移 , 明显 的 阶段性 特征 。 有
1 萌芽 阶段 ( 9 8年 以前 ) . 17 。改 革 开放 之 前 ,
济的发展 , 家庭副业 、 多种经营的不断兴起 , 尤其是乡
纯 收入 的 比重 达到 了 5 . , 农 民收入 增 长 贡 29 对
献 率达 到 了 5 , 4 已成为农 民收 入 提 高 的第 一 增
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 的转移 。
以江苏为例, 年均递增 1. , 05 转移率达到了 4. , 44 平均每年提高 20 个百 分点 。这一时期主要是 以内 .2 部转移 为主 , 占全部转移人数的 8 以上 。 o
从整 体上 看 , 一 时 期 农 村 劳 动 力 的转 移 不 但 速 这
比重下降到 6 . , 19 年下降 了 2. 个百分点 。 15 比 95 01
4跨越阶段 (01 -20 . 20 年- 06年) 。跨入新世 纪, 各 级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提高农 民收入 、 建立农 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的核心和龙头 。这一时期 , 民营 经济和外 资企业 的迅猛发展 , 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 的加 快, 有力地支撑 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呈现 出总量增 大、
突出。这一时期 ,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徘徊不前 , 总量
增加不快 , 转移率一直稳定在 4. 左右 。但这一 时 45
期, 转移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内部转移 比重下降 , 外部 转移大幅上升 , 表现为苏 中苏北地区的农村劳 动力 大 幅向经济发达地 区转移 。到 20 , 出转移人数 占 00年 外
农 村劳 动力转 移 , 对提 高农 民收 入 和生 活水
2成长 阶段 (98年一19 . 17 95年) 。以家庭联产 承
平 , 定 和巩 固农 民收入增 长 机制 , 稳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作 用 。2 0 0 6年 , 苏省农 民工 资 性 收入 占农 民 江
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激活了农 村经
・
96 ・
增速加快 、 结构合理 的 良好态 势。20 年到 20 01 06年, 转移率达到 了 6. , 20 3 I/ 比 00年末 的 4. 提 高了 9 6 49
度非常缓慢 , 规模较小 , 而且都集中在内部转移的
层面 J -。
[ 稿 日期 ] 2 0 — 1 — 2 收 08 2 0 [ 者 简 介 ] 冯 光 娣 ( 98 作 1 6 一 ) 女 , 津 工 程 师 范 学 院 副教 授 , 开 大 学 周 恩 来 政 府 管 理 学 院 博 士 生 , 天 南 胥传广(9z 1 6 一 ) 盐 城 市 统 计 碣 副 局 长 , , 高级 统 计 帅 , 城 师 范 学 院 兼 职 教 授 。 盐
分点 , 平均每年提高 47 . 个百分点 , 是全省外 出转移最 快的时期 。而 同期 内部转移 人数 占全部转 移人数 的
农 村劳 动 力几 乎 全 部 投 入 到 了农 业 尤 其 是 种 植 业 。在 全省农 村 劳动力 中, 9 以上 从事 农 业 有 O 生产, 只有少 数劳 动力从 事 作坊 加工 、 庭手 工业 家 和 个 体 贩 卖 活 动 , 要 集 中在 经 济较 发 达 地 区。 主
农 村 劳 动 力转 移 动 力机 制 与 政 策 研 究
— —
基于江苏农村 劳动力 转移的分析
冯 光娣 胥 传 广 ,
( 天 津 工 程 师范 学 院 , 津 3 0 2 ; 城 市 统 计 局 , 苏 盐 城 2 4 0 ) 1 天 0 22 2盐 江 20 0
【 摘 要 】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 的 转 移 具 有 明 显 的 阶 段 性 特 征 。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动 力 主要 是 来 自“ 三 农, , 的排 斥 力 、 自城 镇 化 的吸 引 力 和 来 自理 性 与 非 理 性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转 移 过 程 中产 生 的摩 擦 力 。要 实 现 来 农 村 劳动 力 的有 效 转 移 , 须 在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的组 织 工 作 、 策 制 定 、 济发 展 等 方 面 坚持 改 革 创 新 ・ 筹 必 政 经 统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主 要 是 指 产 业 取 向 ( 部 转 内
移) 与地 域取 向 ( 部 转 移 ) 方 面 。内部 转 移 是 外 两
指农 村 劳动力 在产 业分 布上 , 由第 一 产业 向二 、 三 产 业 的转移 , 基本 特 征 是 “ 土 不 离 乡 、 厂 不 进 离 进
2 葶月 篆9 D年 2 0
Jno a eTcsnr (mi &olie o af n盐 师h Uvi社 科i .cSn) u 】 Yc ge学 学et 会n s icc r h城a r 人 H a ・ a es l n 范 院 is u 学 S e 文 t y e
V_N9 ob0 l 0 F.. eo 22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