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考课外议论文专题阅读训练精选
2007-2006议论文中考阅读
议论文中考阅读一、考点分析、答题规范见领军中考(P113)二、中考真题(2008年中考试卷)阅读下文,完成20至24题。
(13分)记住回家的路①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
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
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
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
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阑不起。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②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
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
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③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
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
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
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知足①“知足常乐”这一古老的命题,在当今纷繁杂乱、诱惑多多的世界里,我看应是我们立身处世、自制自律的金玉良言。
②曾读过“齐人攫金”的故事,说齐国有个财迷,整天想着要有许多金子。
一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一家金店,直奔柜台,揣起金器就跑。
几个路过的巡吏将他抓住。
县官审问他:“当着那么多人,你竟敢去抢别人的金子!”那人这才清醒过来,答道:“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了金子,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
”③明代的刘元卿曾撰写《王婆酿酒》的寓言,读来颇为有趣。
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
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好酒,王婆自然发财了。
以后道士又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
道士听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
”写完之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④这些故事、寓言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目眩神迷于五色之惑不能自拔,成为贪欲的奴隶。
古人总结教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人贪酒色,如双斧伐孤树,未有不仆者!”一个人,尤其是执掌权力的人,一旦对自己的地位、待遇不知足,欲壑难填,迟早会出事。
那么,如何识高低、知满足?这道问题确实考验着每个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⑤现实生活中,知足之乐是以忍痒换来的。
权力、地位、金钱、美色,对人的诱惑和杀伤力极大,见之“心痒”可以理解,关键是对非分之利要忍痛煞痒。
有位县官死后留下一只小木箱,后人打开一看,是满箱血迹斑斑的草纸,以及一封信件。
原来这位县官生前面对贿银,内心也曾一次次发痒。
为戒贪拒贿、煞住心痒,他以锥刺股,以纸拭血,久而久之,集满木箱。
信末,他以苏轼名言告诫儿孙:“忍痛易,忍痒难!”⑥极少数位高权重的“聪明人”,书读得比别人多,见识比别人高,可关键时刻,忘记了祖宗的良言,忘记了前车之鉴,见利便如蚁挠心,奇痒难支。
2007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8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07年江苏省议论文阅读8篇独处与思考石庆华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
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
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
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
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
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
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
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
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
这样的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
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
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
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
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
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
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
卢梭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
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
”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 13.“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14.作者为什么说“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3分)15.“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
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3.这句话中“无知的人”处于“闲暇”时,虽独处却不思考,会导致精神的死亡,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200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07年广东省议论文阅读5篇衡量幸福的新标准衡量幸福,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标准,那就是生活水平。
过去我们盼过年,为什么盼过年,无非是盼“生活幸福”,吃好穿好。
现在的人把过年不当回事了,从实质上说就是因为生活好了。
如果说过年曾经是我们盼望和理想的幸福生活,那么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达到“天天过年”。
过去人们过年感到幸福,现在人们过年感觉不到怎么幸福。
其实幸福还有一种精神因素,精神达到了一定的满足,够幸福标准了,也叫幸福。
比如一个人从穷到富,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吃饱了拍打着肚子在大街上散步,他觉得很幸福。
忽然发现路边有个新装修的店铺,走进去一看,万万没想到,这个店铺是他从前一个熟人的,这老兄本来比他穷多了,可几年时间,却有了这个黄金地段价值百万的沿街房!这一震动,几乎被震昏了,从此他就不再感到自己幸福了。
实际上他的幸福没有减弱,可他的心理却不能承受,烦恼便来了,原来衡量幸福的新标准是烦恼!现代人的最大特点是烦恼增多了。
现在要衡量幸福不幸福,就是要看你的烦恼多少,烦恼越多就越不幸福,衡量幸福与经济上的差别不成正比。
现代人的烦恼是怎么来的?一个是从外部来的,一个是从内部来的,从外部来的烦恼对一般人来说比较公允,就是所承受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
还有一部分来自内部,就是从你个人心里产生的,这一部分烦恼无限,可以像蘑菇云一样生长,烦恼长满了肚子,这个人就不幸福了。
成天与烦恼相伴,吃肉肉不香,睡觉觉不香,住高楼大厦也不幸福,已不知道“生活幸福”是个什么概念了。
其实,幸福与不幸福都是自己的选择。
(先自2007年1月23日《杂文报》作者山海夫,有删改)17.作者认为,衡量幸福的旧标准是:;衡量幸福的新标准是:。
(4分)18.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现代人的烦恼源自哪里,并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个例子。
(3分)答:19.结合上文,联系下面其中一则材料,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2分)(1)世界烟草大王杜克的女儿杜丽丝扣粘结剂时继承了不起2亿美元的资产,但她的一生却郁郁寡欢,最后寂寞地死去。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含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5题。
(10分)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
在国际上, 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
可以说, 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能力。
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
可以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就是他的阅读史。
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 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 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
无论是一个人, 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 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
共读共写, 一起交流, 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 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 这样的文化共同体, 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
所以, 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 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 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
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对于个体来说, 阅读是学习的工具, 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 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 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 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发现, 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 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 整体素质就越高, 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
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与(B)。
阅读需要专注, 在知识积累之外, 也是一种精神修行。
通过阅读感受书香, 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 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 从而增加幸福感。
书香的涵养, 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 让喧嚣的沉静下来, 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莫因“狼来了”流失善良过去几天,温州11岁男孩黄某的“失踪”,一直牵动着大众关注的目光。
12月5日,许多人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警方找到了孩子,并且确认平安无事。
不过,整起事件只是孩子母亲为测试丈夫是否在意自己和孩子,蓄意策划制造的虚假警情。
目前,孩子母亲已被刑拘。
人性是善良的,社会是温暖的。
当看到失联信息时,大部分人都会格外关注,媒体也会及时介入,在各类平台上发布消息,动员网友扩散信息、参与寻找。
这一点,从许多媒体平台的数据中可以得到证明。
许多网友的朋友圈都被诸如《温州11岁男孩失联4天,翻遍全城的爸爸几近崩溃》《第五天了!温州11岁男孩至今没有回家,家人重金50万苦求线索》的文章刷屏了。
还有成百上千的当地志愿者投入到实际搜寻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得到了充分展现和释放。
大众的关爱不难想象,真正想不到的是事件本身的虚假。
这竟是孩子母亲自编自演的一场闹剧。
5天的全城搜寻、5天的牵肠挂肚,等来的却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事实的真相被揭穿,始作俑者向公众道歉,但事件的严重性绝不是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消解的。
从法律上看,报假警消耗了大量公共资源,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从道德上看,对公众情感造成了伤害,对社会诚信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说,道德层面的危害更大,“狼来了”透支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既为防患未然,也是以儆效尤,这起颇为荒诞也颇为典型的事件,最好能成为一堂公开的道德法治课,让“狼来了”的故事不再上演。
难能可贵的是,不少网友没有因为被欺骗而指责谩骂孩子母亲,也没有后悔自己的一片善心付之东流。
这样的宽容弥足珍贵,这样的善良更值得呵护。
必须承认,人性也有善恶两面,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别人的伪善所蒙蔽,也很有可能被“狼来了”的故事所愚弄。
只有更多人选择相信美好和善良,这个社会才可能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才可能更有温暖。
长沙市2007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附答案)
修炼善良的心①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需要修炼一颗善良的心。
②善良是人性光辉的体现,是奠定人们高尚精神和道德的重要品质。
雨果曾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心地纯洁、仁爱无私是善良,宽容、奉献是善良。
人有善良,日子红红火火,生活蓬蓬勃勃;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
③《格林童话》里有一个名为《星星银元》的故事,说一个小男孩穷得只剩下身上的衣服、头上的帽子和脚上的鞋子。
当他在夜里赶路时,遇上了一个赤脚的光头小男孩,就把自己脚上的鞋子和头上的帽子给他;遇上一位寒冷的老人就把自己的衬衣和长裤给他。
当他光着身子走在树林里的时候,天上的星星变成银元落在他的身旁。
虽然这是个神话,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④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修炼善良之心。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世,强调心存善良;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个人修身,主张独善其身。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提倡善良更有必要。
和谐社会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其中人际关系的和谐非常重要,这需要人们有一颗善良的心。
⑤如何修炼善良之心呢?⑥善良虽宝贵如金,却又是人人都可以学会养成的:只要能自觉地承担起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你就善哉了。
作为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就是善良;作为医生,救死扶伤,就是善良;。
⑦善良虽博大如海,却又蕴于简单而平易的细节之中:有时,它是风雨中悄然为你撑开的一把伞;有时,它是黑暗中为你倏然点亮的一盏灯;有时,它是寒冬里为你燃起的一盆火。
更多的时候,善良是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声真诚的祝福。
⑧仁爱是通往善良的路径,真诚是开启善良的钥匙。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心存仁爱,待人真诚,我们的人生道路就会永远有和煦的春风,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安定、和谐。
18.填入第③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播种善良就是收藏希望 B.与人方便就是为了自己方便C.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D.帮助别人就能得到金钱19.阅读第⑥段,仿照前面的语句,在下面横线上添加一句话,与前面两句构成排比。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也说颜值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
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
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
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
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
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
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颜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
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
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
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
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
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
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
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
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祢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2007年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07年山东省议论文阅读5篇是谁扼杀了哀愁迟子建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我没有把哀愁看作是颓废、腐朽的代名词。
相反,我将哀愁看作是悲天悯人的情怀,是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酵母。
③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声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
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说没就没了,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让人哀愁?我期盼了一个夏天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④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哀愁是花朵上的雾珠,是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
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斤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号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
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浪着。
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
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⑤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
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
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姜缩了。
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贵州遵义200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贵州遵义200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慈善的不是钱,是心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
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女孩来到了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守在庄园入口处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着一老一小。
“欢迎你们,请出示请柬,谢谢。
”安东尼说。
“请柬,对不起,我们没有接到邀请,是她要来,我陪她来的。
”老妇人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对安东尼说。
“很抱歉,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柬的人不能进去。
”安东尼说。
”“为什么?这里不是举行慈善晚宴吗?我们是老表示我们的心意的,难道不可以吗?”老妇人的表情很严肃,“可爱的小露西,从电视上知道了这里要为非洲的孩子们举行慈善活动,她很想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做带事,决定把自己储钱罐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我可以不进去,真的不能让她进去吗?”“是的,这里将要举行一场慈善晚宴,应邀参加的都是很重要的人士,他们将为非洲的孩子慷慨解囊,很高兴你们带着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着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去。
”安东尼解释说。
“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孩露西问安东尼。
她的话让安东尼楞住了。
“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但着是我所有的钱啊,如果我真的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小女孩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安东尼。
安东尼不知道是接还是不接,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
”说话的是一位老头,他面带微笑,站在小露西身旁。
他躬身对小露西说了几句。
然后直起身来,拿出一份请柬递给安东尼:“我可以带她进去吗?”安东尼接过请柬,打开一看,忙向老头敬了一个礼:“当然可以了,沃伦,巴菲特先生。
”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次,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
07年议论文阅读
07年议论文阅读训练(一)阅读《谈“忍”》,回答题目。
(13分)(河北省)谈“忍”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
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
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
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
“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
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
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
由此看来,。
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
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
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
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
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
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
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
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初中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
初中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谢冕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
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
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⑤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
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
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
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
2007年—201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议论文汇编
2007年——2012年北京市中考议论文试题及答案汇编2007年(三)阅读《创新不言败》,完成第20-22题。
(7分)创新不言败①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因素。
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要想实现创新,必须要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②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
在创新的过程中,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
沉醉于成功的辉煌,往往可能停歇前进的步伐;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就不能把握成功的机遇。
当年,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找到不易烧断的灯丝,进行了多次试验都没能成功。
当许多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时,'爱迪生却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
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用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③爱迪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失败与成功,总是相对的、辩证的。
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
成功的创新者懂得成败的辩证法,懂得"的深刻道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时一事的失败是常有的,只有不屈不挠,才能够走向胜利。
④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
因为创新是艰难的,不可能一疏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
⑤创新之路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
王安石曾经说过,世上雄奇伟丽的景观,往往在险要偏远的地方,只有具备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到达那里。
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所以创新者应当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
在创新的过程中,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⑥创新是创业者的追求,自信自强是创新者的选择。
自信,才能鼓起从头再来的勇气;自强,才能激发上下求索的潜能。
自信不是自负,自信者有自知之明,懂得扬长避短,不会一味蛮干;自强不是运强,自强者有清醒的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不达目的不罢休。
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希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专题三 安徽2007年中考复习 议论文阅读
第三部分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安徽中考探究 名师考点精讲 常考考点及备考策略
-11-
(3)论证。 ①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是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 在逻辑关系。 ②常用的论证方法。 a.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 应首先明确作者列举了一个什么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文,作者列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b.道理论证——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 点。分析道理论证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的特 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第三部分
考纲导航 考情分析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安徽中考探究 名师考点精讲 常考考点及备考策略
-4-
考查知识点及分值 掌握重要句、 划分结理解重要词、 掌握论据、论 提炼论点 段在文中的 构层次 句的意思 证及其作用 作用 12.第⑤段 10.第①段 11.本文第②③段,列举 画线句子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 中加点词语 《阅读是 在结构上 “这样说”具 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 2016 有重量的精 — 有什么作 体指代文中 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 用?请简要 神运动》 事例,证明 的哪一句话 分析。(4分 ?(2分) 这一中心论点。(5分) ) 2015 — — — — — — 年份 考查 篇目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论题
作者要议论的问题
词语或短语
骨气
创新与失败
第三部分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安徽中考探究 名师考点精讲 常考考点及备考策略
-9-
③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分论点一般在各段的段首 (多运用排比句式),是对中心论点的补充和说明。各分论点之间在结构上一般是并 列关系;在内容上可以是并列,也可以是递进关系。 ④论点出现的位置:a.文章的标题,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b.文章的开头,如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c.文章的结尾,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文章的 中间,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倒对方观点后,在文章中间提出了“我们有并 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e.没有明确论点,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 点的语句,需要自己概括。
2007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7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07年浙江省议论文阅读7篇谈天才朱光潜①生来死去的人何只恒河沙数?真正的大诗人和大艺术家是在一口气里就可以数得完的。
何以同是人,有的能创造,有的不能创造呢?在一般人看,这全是由于天才的厚薄。
他们以为艺术全是天才的表现,于是天才成为懒人的借口。
聪明人说,我有天才,有天才何事不可为?用不着去下功夫。
迟钝人说,我没有艺术的天才,就是下功夫也无益。
于是艺术方面就无学问可谈了。
②“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③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
有许多学者常欢喜替大创造家和大发明家理家谱,说莫扎特有几代祖宗会音乐,达尔文的祖父也是生物学家,曹操一家出了几个诗人。
这种证据固然有相当的价值,但是它决不能完全解释天才。
同父母的兄弟贤愚往往相差很远。
曹操的祖宗有什么大成就呢?曹操的后裔又有什么大成就呢?④天才自然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
假令莫扎特生在音阶简单、乐器拙陋的蒙昧民族中,也决不能作出许多著名的交响曲。
“社会的遗产”是不可蔑视的。
文艺批评家常欢喜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
这话也不尽然。
同是一个时代而成就却往往不同。
英国在产生莎士比亚的时代和西班牙是一般隆盛,而当时西班牙并没有产生伟大的作者。
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
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
伟大的艺术也不必有伟大的时代做背景。
席勒和歌德的时代,德国还是一个没有统一的纷乱的国家。
⑤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
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
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出大生意。
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2007年福建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6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07年福建省议论文阅读6篇学会做人郭振亚①一个初中学生对我说,老师要我们“学会做人”,难道我们这些学生不是人吗?我们有头脑、有五官、有四肢,我们本来就是会说话、会思考的人,为什么还要“学会做人”?②这的确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朱熹曾说过,“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曾国藩也说过,“不为圣贤,便为禽善”。
他们所说的“做人”、“圣贤”。
固然都有着历史的局限。
但他们强调的是“做人”要有道德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做人”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
③比如“圣贤”、“好人”的标准,在今天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妙解。
被誉为“共同致富的红色亿元村”的南街村,镌刻在街头的是:“大公无私是圣人,先公后私是贤人,公私兼顾是好人。
先私后公是庸人,损公利私是坏人。
“当代毕昇”王选院士对“好人”是这样诠释的:“我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儿就是好人.不过,我以为,这个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儿,就是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的就是好人。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哲学系教授,把“标准”又降低了一点儿:。
下品:一辈子损人利己的人;中品:一辈子偶尔损人利己的人;上品:一辈子都不损人利已的人。
”④对照这些箴言,大家不妨对号入座。
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你是大公无私,还是先公后私?是考虑别人和考虑自己一样多,还是一辈子从不损人利己?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即使不像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邦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人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
⑤倘若你是一个“损公利私”、“考虑自己总是比考虑别人多”。
抑或是“一辈子损人利己的人”,那就危险了,你“做人”的贵格,就值得怀疑了。
虽然你也有头脑、五官、四肢,但你只不过是一个徒具肉身,而缺乏高尚灵魂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贫官,那么,你就是蛀虫、硕鼠;如果你和歹徒勾勾搭搭,那么,你和他就是狼狈为奸;如果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你就是变色龙;如果你抢劫杀人,那么,你就残毒如蛇;如果你能把稻革说成金条,骗人上当,那么,你就是狡猾的狐狸;如果你一见权势人物,就点头哈腰,不讲原则,一味讨好。
2007中考课外议论文专题阅读训练精选
2007中考课外议论文专题阅读训练精选(一)要学会关心自己①初看这个题目你也许会觉得奇怪:关心自己?谁不关心自己呢?其实你错了。
也许正如你所说,每个人都关心自己,但不一定人人都会关心自己,其间难免有人走入误区,所以今天我强调:要学会关心自己。
②关心自己的道理其实是浅显易懂,但如果仅仅是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未免肤浅。
的确,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很必要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学识、文化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这些难道不值得关心吗?如果对这些问题都不关心,而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一个人又怎么能全面成长呢?可见,学会关心自己的确非常十分必要。
③要学会关心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除了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还要知道自己“欠缺”什么。
这里的欠缺不仅是指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匮乏,还有精神生活、道德品质、为人处世、学识文化等等各方面的欠缺。
一个人欠缺。
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欠缺的也各不相同,因此只有了解自己真正需要和欠缺的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完善自己。
要知道“药到病除”的前提是“对症下药”。
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说的上是关心自己,你才自己的关心才会有效果。
④要学会关心自己还要注意客观地评价自己,有褒有贬。
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高地估价自己,盲目自满,丧失进取的动力。
反之,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低地估价自己,妄自菲薄,动摇进取的信心。
关心自己的目的是要使自己在不断地自我发现和反省中驱恶扬善,不断进步,而不是在孤芳自赏中不断后退。
⑤同时,我们必须懂得学会关心自己和学会关心别人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会关心自己决不是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
社会是个大家庭,是由许许多多的人组成的。
我们要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风气,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温暖、可亲的大家庭。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有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一、坚持“一件事原则”亲爱的埃迪:①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
因此,只有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才能有所收益。
②在对一在昂然位获得最杰出成就的人士进行分析之后,著名行为学者哈迈尔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每个人都有专心致志的优点。
③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
譬如,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后终于完成了此项目标,而这项目标也使他成为成大事者。
林肯专心致力于解放黑奴,因此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
李斯特在听了林肯的一次演讲后,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专注于这项目标,结果成为美国最成大事者的律师之一……④孩子,这些人物都是你所熟悉的,从他们的成功可以看出,所有成大事的人物,都把明确的目标当作他们努力的主要推动力。
专心就是把意识集中在这个目标上的行为,并要一直集中到已经找出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而且将之付诸实际行动。
自信心和欲望是构成他们专心行为的主要因素。
没有这些因素,专心致志的神奇力量无从谈起。
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拥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缺乏自信心,而且没有什么强烈的欲望。
⑤孩子,对于任何东西,你都可以渴望得到,只要你的需求合乎理性,并且十分强烈,那么专心这种力量将会帮助你得到它。
假设你准备成为一个著名的的作家,或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或是一位成大事者的商界主管,或是一位能力高超的金融家……那么你最好在每天就寝前及起床后,花上10分钟,把你的思想集中在这项愿望上,以决定应该如何进行才有可能把它变成事实。
⑥当你要专心致志地集中你的思想时,你就应该把你的眼光望向一年、三年、五年甚十年后,假想你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假想你是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演说家;假想你是位极有影响的人物,并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中考课外议论文专题阅读训练精选李召峰(一)要学会关心自己①初看这个题目你也许会觉得奇怪:关心自己?谁不关心自己呢?其实你错了。
也许正如你所说,每个人都关心自己,但不一定人人都会关心自己,其间难免有人走入误区,所以今天我强调:要学会关心自己。
②关心自己的道理其实是浅显易懂,但如果仅仅是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未免肤浅。
的确,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很必要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学识、文化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这些难道不值得关心吗?如果对这些问题都不关心,而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一个人又怎么能全面成长呢?可见,学会关心自己的确非常十分必要。
③要学会关心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除了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还要知道自己“欠缺”什么。
这里的欠缺不仅是指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匮乏,还有精神生活、道德品质、为人处世、学识文化等等各方面的欠缺。
一个人欠缺。
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欠缺的也各不相同,因此只有了解自己真正需要和欠缺的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完善自己。
要知道“药到病除”的前提是“对症下药”。
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说的上是关心自己,你才自己的关心才会有效果。
④要学会关心自己还要注意客观地评价自己,有褒有贬。
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高地估价自己,盲目自满,丧失进取的动力。
反之,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低地估价自己,妄自菲薄,动摇进取的信心。
关心自己的目的是要使自己在不断地自我发现和反省中驱恶扬善,不断进步,而不是在孤芳自赏中不断后退。
⑤同时,我们必须懂得学会关心自己和学会关心别人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会关心自己决不是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
社会是个大家庭,是由许许多多的人组成的。
我们要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风气,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温暖、可亲的大家庭。
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人际关系似乎比以前“冷”了,这就更应提倡多关心别人,而我以为要关心自己都不懂得人会很好地关心别人。
因此,我们要学会关心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会关心别人。
⑥现在你明白关心自己并不是每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了吧。
当然要学会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你不断改正缺点,完善自己,使自己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你的人生道路一定会变得更加宽广,更加有意义。
1、解释第④段中加点的两个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妄自菲薄:孤芳自赏: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第②段中加点的“这些问题”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一个人怎样才能学会关心自己?5、文章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6、第⑥段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7、学会关心自己与学会关心他人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对文中使用成语的理解能力。
这两成语都不陌生,“妄自菲薄”在《出师表》一文中学习过,它的意思是“过分地看轻自己”。
“孤芳自赏”也是常用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2.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把握。
就本文来说,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文章第①段也提出了中心论点,全文都是围绕“要学会关心自己”这一中心论点展开的。
回答此题只要把题目照抄上去即可得分。
3.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
这道题的难度不大。
从第②段中即可找出答案: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学识、文化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对社会的贡献等等。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文章第③④⑤段都是从不同侧面谈“学会关心自己”的,所以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这三段的内容加以概括,再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
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都有一个揭示本段内容的中心句,把这些中心句组织起来就是本题的答案。
5.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
解答这道题要具备“论证方法”的知识,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即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面加以论证。
其表达作用是使分析更加透辟,说明更加充分,给人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6.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句子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
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照应文章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7.本题考查对学会关心自己与学会关心别人这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其实学会关心自己与学会关心他人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学会关心自己是学会关心他人的前提和基础,而只有学会关心人人才能更好地学会关心自己。
(二)踏上上前的阶梯跃上自己的思路①我长期以来养成了定期到阅览室查阅闻新资料的习惯,不管工作多忙,都坚持不懈,因此我对世界上的各种最新的相关研究结果十分清楚,这就使我的研究工作始终立于最新研究基点之上。
不仅如此,我认为,在各种资料的整理与利用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
看资料主要看别的人思路和方法,从中得到启发,然后在形成自己思路的基础上,再去看别人的结果。
这样别人的结果便为自己的思路提供了资料,并往往使自己得到与他人的意图不同的结论,他人的研究成果成了说明自己思想的材料。
②例如氮素矿化问题,加了示踪化肥氮素后,释放量增加了,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另一方面,即化肥氮素残留在土壤中的问题。
据此,我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即释放与残留抵消后,是不是有可能没有净增加?净激发究竟有多大?其激发量有没有实际意见义?仅从释放与残留的差值还看不出来,还要看净激发量占施入氮量的百分率有多大!根据这一思路,我总结了所有收集到的国内外有关资料,发现绝大部分资料的显示值都很低,有的还出现负值;旱地中的情况也一样,一般仅在10%以内。
而这些实际的误差也在10%左右。
因此所谓的净激发量其实都在实际误差的范围之内,不能说有净激发。
于是我得出结论:氮素对土壤有激发,实际是通过微生物的转化,没有净激发,也没有净的释放,这看起来是机理问题,实际上是怎样评价氮妥的问题。
如果真有激发,它会促进土壤氮素的消耗,致使土壤氮肥降低。
这个问题关系到用什么指标来评价氮肥的利用,不能用示踪法作为农学评价的标准,而只能用差减法来评价。
这样,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结论,为评价氮肥利用的效果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③如果人云亦云,就永远不会超越,只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思想,多方面看问题,才能超出前人,千万不能受前人思想的束缚。
我认为,科学既有继承性,但也不能局限于前人的思路和结论,要多自己的角度去整理资料,提出观点。
④对于思路的形成,我认为应归功到长期的思想准备和一时的突现。
许多思路是长期工作后,顿悟出来的,而不是在工作台边产生的。
把问题放在心上,长期思索,终于有一天突然产生出“路子”。
这里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积储知识时要注意广度和深度,对各方面的情况、各方面的知识都了解,对各种资料都熟悉。
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跳出前人的材料和结论的圈子,自己的思想才能够闪现出来。
1、本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第①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作者的研究工作能够始终立于最新的研究基点之上的原因是什么?4、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5、本文的标题是“踏上前人的阶梯跃上自己的思路”,这里的“前人的阶梯”是指什么?“自己的思路”是怎样形成的?6、你从本文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议论文中最基本的提炼观点的能力,议论文的观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在中间,有时在文章的结尾,有时需要自己提炼,有时题目就是论点。
本文的论点可以从第一段中筛选出来:在各种资料的整理和利用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
2.本题考查的是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这是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题型,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一般而言找指代内容的方法是以代词为基准找它的前一句。
本题的“此”指代的是“我的研究工作始终立于最新的研究基点之上”。
3.本题考查提炼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先要学会分析,作者的研究工作能够始终立于最新的研究基点之上是结果,原因应当是“我长期以来养成了定期到阅览室查阅最新资料的习惯,不管工作多么忙,都坚持不懈”。
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一般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种,这是初中最常见的几种。
本题说的第二段是典型的举例论证,它的作用是,用具体可靠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论点。
5.本题考查信息转述能力,文中的“阶梯”使用的是比喻,找见它的本体即可,文中指的是“前人的思想,前人的思路和结论”。
自己的思路的形成靠“长期的思路准备和一时的突现”,“关键是做个有心人,积储知识时注意广度和深度”。
6.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思考。
如,要养成定期查阅最新资料的习惯;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要从自己的角度整理资料,为我所用;要做个有心人等等。
(三)魅力魅力,即对人的吸引力。
文章有魅力,人们就喜欢看。
人有魅力,别人就想亲近,就想与之交往。
人的魅力有三个层次。
一是容貌、仪表的魅力。
人长得美,打扮得体,别人就爱多看一眼,在街上行走,有人想靠得近一点,或者“回头率”高。
漂亮不完全等于美,美的内涵要丰富一些。
有的人漂亮,还浓妆艳服,并不一定美,总觉得差点什么。
差什么呢?风度。
风度是打扮不出来的。
二是人格、道德修养的魅力。
有些人长得不算漂亮,也不一定有权有势,也不一定著书立说,但别人爱接近他,向他讨见识,请求他的帮助。
他不一定显山露水,也不一定谄媚,也不笼络,但就是有凝聚力。
找找原因,就是他的人格,他的道德修养的魅力。
人的第一要义,是真诚。
这是一切偷奸耍滑、惹是生非、玩弄权术的人所不理解的,也是无法企及的。
三是思想的魅力。
有的人为享受而活着,也有的人为思想而活着。
当然他活着也得吃饭穿衣。
一切实践,一切活动,都是他思维的材料。
他在不停地思考,思想有时如电石火花,稍纵即逝,他努力捕捉,惟恐它溜走了。
一种思想,如一把利剑,能斩乱麻,能开混沌,甚至能照亮黑夜。
能成体系者,就是家了。
思想家也不是神,也会犯错误。
犯错误的思想家仍是思想家,他的思想贮存在他的著作、他的言论里,仍是这个世界的精神财富。
思想的魅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魅力。
它高于人格、道德修养的魅力,更高于容貌、仪表的魅力,它不仅有吸引力、凝聚力,而且有影响力。
平常说,某某有头脑,大抵是说他有思想。
做个有思想的人吧!大而言之,时代呼唤思想家!1、人的魅力有哪三个层次?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文章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4、有一句话叫做“人因可爱而美丽”。
读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了哪些新的认识?5、你认为自己的魅力如何?你准备怎样使自己更有魅力?6、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内容写一个句子。
例句:一种思想,如一把利剑,能斩乱麻,能开混沌,甚至能照亮黑夜。
参考答案:1.一是容貌、仪表的魅力,二是人格、道德修养的魅力,三是思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