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学科考点:德育概述
教师招聘考试重点分析: 德育和师德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重点分析:德育和师德教育一、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一)德育范畴1.小德育与大德育。
2.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
3.我国大德育出现的原因。
(二)德育功能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三)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2.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德目教育。
4.民主与法制教育。
5.理想教育。
6.心理品质教育。
二、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品德要素的发展 1.道德认识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发展。
3.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3.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
4.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
三、德育的原则与方法(一)德育原则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灵活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德育方法1.说服法。
2.陶冶法。
3.榜样法。
4.锻炼法。
5.奖惩法。
四、师德与师德规范(一)师德概念1.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
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二)师德规范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五、师德教育(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本文来源:浙江中公教育。
教师招聘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德育知识点总结一、德育概念及特点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并促使学生在道德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2. 德育的特点德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道德水准的培养,更包括了学生的思想境界、社会道德水准、心理品质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德育工作普遍受到人的认可和尊重,因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长期的、持续的。
同时,德育工作具有灵活性,在实践中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二、德育目标及任务1. 德育目标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自觉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集体利益,具有责任感、公民意识和民族精神。
2. 德育任务德育的任务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行为习惯。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德育引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德育原则1. 个别差异原则个别差异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不同的学生在道德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德育工作中,需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德育指导。
2. 社会性原则德育工作是在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教师需要将社会因素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
3. 以身作则原则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典范,教师本身的品质和行为是对学生最好的道德教育。
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道德品质。
四、德育方法1. 示范教育法通过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模式。
山西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高频考点解析:德育原则(二)
山西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高频考点解析:德育原则(二)通过山西教师招聘网可以了解到2016年山西教师招聘最新考试动态,一般山西教师招聘有笔试和面试两个重要环节,笔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面试以试讲、说课等形式考察,山西教师考试网整理了山西教师招聘真题供考生备考学习。
【高频考点——德育原则】一、导向性原则1.基本涵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要同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1.基本涵义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和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三、知行统一原则1.基本涵义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学科考点:德育概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学科考点:德育概述德育概述一、德育概念(一)含义:学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性质【常以简答题出】1. 德育具有社会性,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 德育具有历史性,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3. 德育具有继承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4. 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德育的意义【常以简答题出】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国家层面)。
2. 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学生层面)。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1.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确立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常以简答题出】小学:a.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b.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c.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维和评价能力;d.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b.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道德概念、法制观念;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和文明行为习惯;d.遵纪守法,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e.讲科学,不迷信;f.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归纳记忆:第九章 德育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归纳记忆:第九章德育【本章考核目标】1.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途径的定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主要的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
2.理解:德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教学和实践活动是德育的主要途径;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观点。
3.掌握:德育的基本规律、主要原则和常用方法的要求。
【本章知识点结构】各知识点板块分述:知识点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德育的重要意义(1)是实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二、德育的任务和内容1.德育任务(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准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点和文明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水平2.德育内容知识点二: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中,存有着三方面的矛盾,分别是:1.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2.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3.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其中,第二个矛盾是主要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升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动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知识点三:德育原则(具体参见本章知识点表格一)一、德育原则概述二、主要的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统一原则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知识点四: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德育途径1.德育途径的定义: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德育组织形式。
教育学德育部分必背考点附录
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一、德育是什么(一)德育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等方式,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
(二)广义&狭义德育有大德育与小德育之分,即有广义的德育和狭义的德育。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狭义的德育就指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
换言之,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之间的关系的教育。
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要把道德规范内化到学生的内心,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思想教育就是试图通过某一类思想去武装和占领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站在如此这般的立场去“思”、去“想”。
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我国就是要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
思想教育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等。
政治教育主要是对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国际关系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和认同某种政治机构和政党理念。
我国德育中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就是政治教育的范畴。
《小学德育纲要》中的“热爱祖国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中学德育大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属于政治教育。
第二节德育功能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品德的三个维度:品德内容、形式、能力)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第三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1.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政治教育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党和国家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目标、民主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世界观教育目标、人生观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青春期心理教育目标、健全人格心理教育目标第四节德育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德育大纲的核心)(四个方面)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道德原则的核心)(三个方面)三、道德品格教育——德目教育:即德育条目,如正直、诚实、亲切、勇敢、善良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德育概述.doc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主要是通过促使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道德活动,以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品德的含义和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含义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品德在我国又称为品行、德性或操行等。
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按照学生守则的要求,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助人为乐等,我们就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即品德构成的基本成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种成分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相互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从心理构成的层面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成熟地把握品德的实质,而且能为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中学生品德的发展及其特点(一)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道德思维的水平上;二是表现在道德观念的程度上。
1.中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道德认识,首先表现在道德知识、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上,它实际上是道德思维水平的反映。
同时,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也往往影响到道德认识的水平。
中学生道德思维水平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1)道德思维发展是有年龄特征的。
就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刚人中学处于不理解或停留在表面认识的阶段,初三下学期处于初步揭露实质的水平,高中之后则达到了能够理解行为规范的实质阶段。
(2)道德思维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随着个体整个思维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到高一末趋向于基本定型。
这是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的一种表现形式。
(3)道德思维的发展,反映了个体品德发展有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塑造和转化学生品德的可能性。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要考点十五: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考点1】德育的任务德育的任务包括以下几点: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考点2】德育的目标德育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考点3】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德育的核心内容。
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们以现实为基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生活目的和奋斗目标。
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就是要使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具有集体荣誉感。
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特点,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善意待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品质,形成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老实、埋头苦干等优良品质。
自觉纪律教育。
纪律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章程、制度等。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与参与意识;树立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并勇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公民要知法、守法,教会学生学习和遵守法律法规中与中小学生活有关的规定。
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科学世界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建立在世界观基础之上,并受世界观支配。
教育学中的德育概述
引言概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学生的德育则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德育在教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以及塑造其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关键。
本文将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教育学中的德育,分析其意义、方法和实践,以期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德育指导。
正文内容1. 德育的意义a. 德育的定义: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的过程。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律性、正义感和责任感,使其成为有道德良知和行为自觉的公民。
b. 德育的重要性:德育不仅涉及个体的道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良好的德育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公民素质,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2. 德育的方法a. 传统教育方法:传统教育方法侧重于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行为的规范化,通常通过教育者示范、奖惩体系和道德故事等方式进行。
b. 全人教育方法:全人教育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通过个体的内部价值观改变来促进德育的发展。
c. 责任与参与教育方法:责任与参与教育方法要求学生在社会和群体中承担责任和参与公益活动,通过实际经验和实践中体验道德观念和行为。
3. 德育的实践a. 学校德育实践: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承担着培育公民的重要责任,通过课堂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实践。
b. 家庭德育实践: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习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可以通过家规家训、亲子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实践。
c. 社会德育实践: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涉及道德行为,社会德育实践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和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等方式来推动。
4. 德育过程中的挑战a. 价值观多元化: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价值观多样化,德育面临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力的差异,如何处理和融合不同价值观成为德育实践中的挑战。
b.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会影响到德育的实施,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德育机会,如何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是一个重要问题。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七章德育)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七章德育1.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性质: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
3.德育的意义: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的功能社会性功能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再生产;有利于政治意识观念与政治舆论的生产与传播;有利于政治行动的引导个体性功能生存、发展和享用(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5.德育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选择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控制和评价作用。
6.德育的任务: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7.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德育目标所选择的,是形成少年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8.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特点,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9.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的永恒主题。
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包括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
集体主义教育社会道德原则的核心。
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学会善意待人;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品质。
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是关于法律、纪律、民主、法制的意识与观念的教育。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多)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简答)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进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德育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德育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德育”,希望考生们能顺利报考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一、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①社会性。
②历史性。
③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
4、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
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四)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一、德育目标;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教资考试德育的内容
教资考试德育的内容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基石,而德育则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的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德育的内容应包括道德教育。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和价值观。
在学校教育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
通过道德故事、道德讲座以及道德评价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其次,德育的内容还应包括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所必须的教育内容。
在公民教育中,学生应该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宪法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公德和道德质量。
通过学习公民教育内容,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培养自律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此外,德育的内容还应包括文化教育。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藏。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文化教育,学生可以明白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的能力。
最后,德育的内容还应包括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育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教育部门在教育中应注重德育的内容。
这些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
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并且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品质。
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第一章德育概述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
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西方“小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大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制品质和心理品质。
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品德课程学习四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
中学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与保障。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基础。
公民社会的成熟度取决于政治公民的素质。
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一、新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制定1、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2、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山西教师招聘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山西教师招聘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德育这一章是教育学的高频考点之一,无论是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当中,都占有比较大的分值比例,出题形式一般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
在这一部分尤以德育原则为主要考察点,下面我们将就这一考察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学习产生帮助。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知行统一原则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
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要求(1)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2)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这方面的自我修养。
(3)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引导。
二、循序渐进原则1.基本涵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和德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依照一定的速度和顺序稳步前进,而不能冒进。
2.要求(1)要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现有的水平;(2)还要掌握教育者可能的发展状态,使德育要求和方法的选择在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1.基本涵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扬并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2.要求第一,教育者应该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固有印象,客观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四、爱和民主原则1.基本涵义爱和民主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活动时,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同时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德育及其主要内容20XX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考试越来越近,但是很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还是非常迷茫,为此本店铺整理了一些笔试备考模拟方面的精选试题给大家作为参考。
本店铺更为大家准备了海量试题,直接下载手机app即可在线做题,更可以在线和全国的筒子们进行在线PK,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本店铺祝各位考生顺利通关笔试!一、涵义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它们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新人。
二、意义(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三、主要内容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因此,明确德育目的及目标要求是整体认识、落实德育内容的前提。
(一)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20XX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 年)中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学科考点:德育概
述
德育概述
一、德育概念
(一)含义:学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性质【常以简答题出】
1. 德育具有社会性,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 德育具有历史性,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
3. 德育具有继承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4. 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德育的意义【常以简答题出】
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国家层面)。
2. 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学生层面)。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
1.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确立依据: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常以简答题出】
小学:
a.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b.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c.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维和评价能力;
d.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
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
b.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道德概念、法制观念;
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和文明行为习惯;
d.遵纪守法,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e.讲科学,不迷信;
f.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四、德育的任务
1. 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 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