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案
《空间与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教案:《空间与图形》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图形和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图形和模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图形和模型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如各种形状的积木、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形状各异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空间和图形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形状的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教师讲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如边的数量、角度的大小等,帮助学生理解图形。
3.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如让学生画出一些简单的图形,或者让学生用图形来解释一些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形状各异的物体,然后画出它们的形状。
2. 教师提醒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感知和理解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4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丨苏教版 (3)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4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丨苏教版 (3)
一、引言
本次课程的主题是“空间与图形”。
本教材的学习内容都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和实践经验,力求贴近生活实际。
本次总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检查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与图形意识,巩固强化其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巩固基本概念,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
•照片、物品等教具;
•PPT或黑板;
•学生课本及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导入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和实物照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和照片描述出物品的基本特征、颜色等,并找出相关的基本图形等。
2. 复习基本概念
1.教师出示几幅图,让学生找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图形的特征。
2.教师出示各种几何体图形并要求学生命名,并分辨它们的特征。
3. 综合应用
1.学生上课本修身一节,进行思考题复习。
2.学生分组进行昆虫繁殖场的建设设计,要求学生图纸的绘制遵从所学相关知识。
3.学生调查本班级同学的房间布置情况,并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和图形绘制等。
4. 课后作业
略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总复习,学生对所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学习与巩固。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教学效果良好。
同时,教师也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课下将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力争下节课教学更上一层楼。
《空间与图形》—点、线、角、面、体概念复习教案
《空间与图形》—点、线、角、面、体概念复习教案小溪塔三小罗君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P96,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网络。
2、复习所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特征,总结探索图形特征的方法,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形成知识网络图。
教学难点:平行线、垂线、三角形高的作法。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千金难买回头看”,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回顾与反思:让孩子们感受到“回头看”很重要。
师:我们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就像散乱的珍珠,我们今天要把他们串联起来,才能成为美丽的项链。
今天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你知道老师最欣赏学生什么样的精彩吗?(善于思考、踊跃发言。
)二、归纳整理(一)确定复习内容及目标1、宣布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知识是由哪些基元素构成的。
板书:点、线、角、面(形)、体2、选择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构建整体框架,重点复习点、线、角的相关知识。
(二)通过分类活动,构建图形关系网络图1.小学阶段我们围绕点、线、角、面、体都学过了哪些图形呢?你能用你的方法进行整理吗?2、学生交流自我整理的结果。
选取一种较好的方式呈现全班学生。
●构建总体框架:●构建各部分知识网络,点:一个点、两个点、多个点。
从用途说:一个可以做顶点、圆心,两个点可以画一线等。
线:直线(0个端点)、射线(一个端点)、线段(两个端点)、相交、平行线、垂直。
相交:在同平面内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垂直。
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线的应用:作平行线,作垂线,作各种图形的高。
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知识应用:画角、量角、数角。
面:不规则图形、规则图形: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任意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案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各种图形之间关系的网络。
2、复习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特征,总结探索图形特征的方法,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建立知识之间的网络图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你学过的图形,并对它们进行分类,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罗列学过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梳理出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网络图等形式呈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组织学生展示梳理的结果,并进行交流。
对于学生呈现的好作品,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整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反思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在分类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图形与名称结合起来,在整理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图形的名称画出图来。
二是通过分类,再次深化学生对图形之间的联系的认识。
(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对知识进行梳理,构建图形的知识网络。
)二、结合你熟悉的物体或图形,说说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材呈现了三幅图,是从不同的角度提示学生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第一幅图呈现了一个正方形,是从“视图”的角度沟通联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面在体上”;第二幅图呈现的是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一个长方形),是从“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角度沟通联系;第三幅图呈现的是一个圆锥的截面(一个三角形)是从“截面”的角度沟通联系。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小学阶段学过的几种立体图形,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虽然是学生已学过的内容的复习,也注意让学生适当动手操作,以实现所学内容的认识上的提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图形的认识课后记:线与角教学目标:1、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理解平行、相交关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应用,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21世纪新教材》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
所以,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不但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下面我想就小学数学第一册《空间与图形》这个课详细的说明。
《空间与图形》一、创设情景我们一起变魔术。
在这个正方体的盒子里有一些小东西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请同学到前面摸出物品,说说是什么放在桌子上。
〖环节意图〗“变魔术”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同时充满了神秘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才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才有可能积极思考问题。
活跃的课堂气氛为整节课做了情感上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1、观察桌子上的物品,师:“桌子上的东西很多,怎样才能清楚的知道都有些什么物品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把物品分类,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
多种方法比较后学生找到了最恰当的分法。
〖环节意图〗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到感性上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感受图形之间的不同。
教师鼓励学生“自圆其说”不人云亦云。
2、引出新课《空间与图形》个别学生已经能说出图形的名称,老师要给予肯定。
〖环节意图〗出示彩色的图形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巩固新知1、动手分自己带的物品。
要求:仔细观察物体的外形。
边摸边说是什么图形。
〖环节意图〗自己带的物品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
进一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是对先前知识的复习巩固。
通过动手触摸物体,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种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分辨不清楚。
)2、出示:“长方体”,说说是什么图形?〖环节意图〗老师先不给出准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空间与图形总复习 2教学设计
课题 教学 目标 空间与图形 课时 3 1.加深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和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 过程。 2.经历回忆和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本策略,发展数 学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转化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2.折一折 用纸折出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最多能分成 1 ( )个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1
师
生 活
动
思考与调整
3.填一填 P.109 第 1 题 4.估一估,测一测 出示图形,估计图形周长和面积,再测量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5.选一选 (1)用一根长 4 米的绳子将一只羊栓在一根木桩上,这只羊最多能 吃到( )平方米的草。 A、6.28 B、12.56 C、25.12 D、50.24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 2 倍,周长扩大( )倍,面积扩大( ) 倍. A、2 B、4 C、8 D、6.28 (3)用同样长的两根铁丝分别围成圆和正方形,比较它们的面积, ( ) A、圆面积大 B、正方形面积大 C、同样大 D、无法确定 6.摆一摆 用 12 个同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最大是多少?最小 呢? 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提问: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1.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15 平方厘米,图中环形的面积是 ( )平方厘米。 (∏取近似值 3)
教学 重难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和多媒体展台 教 师 生 活 动 学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知识 1.提问: 你是怎样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2.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你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 积单位描述身边的事物吗? 请你说一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3.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 2 2 板书:S=ab S=a S=Лr 4.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这些公式各是怎样推 导的?你能根据推导过程进行整理吗? 5.提问:通过整理,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说说转化的策略和方法。 三、展开练习,应用深化 1.画一画 画一条 10 厘米长的线段。这条线段长( )分米,是 1 米的 ( ( ) 。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整理与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整理与复习》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认识以及图形的测量和计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图形认识,对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系统化和理性化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对图形的理解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对图形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图形的特征。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各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图形分类盒,用于收集和整理各种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如玩具、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中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复习的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图形的图片,让学生对各种图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六年级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案以及反思
六年级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案以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平面图形复习(1)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性质和分类。
(2)圆的性质和圆周率的概念。
2. 第二课时:立体图形复习(1)长方体、正方体的性质。
(2)圆柱、圆锥的性质。
(3)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3. 第三课时:图形变换复习(1)平移、旋转的性质和应用。
(2)轴对称的概念和应用。
4. 第四课时:位置与方向复习(1)坐标系的认识。
(2)位置与方向的表示方法。
(3)坐标与图形变换。
5. 第五课时:面积与体积复习(1)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2)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3)面积和体积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1. 采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图形变换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注重练习设计,分层提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复习中提高。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合作交流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复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系统地复习了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
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篇一: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图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收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能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材分析:本课是总复习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在本学期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单元: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这两个单元涉及的知识点有: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把散落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从而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整体知识结构。
在具体设计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本学期学到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学习方法?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哪些内容有趣?那些内容最有用?哪些还感到困难?”等问题,只有把学生的这些问题设计为复习课的重点时,那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也可以把学生平时储存在“问题银行”里的问题作为复习的内容进行梳理,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教学重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一)活动一:回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本学期学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写在一张纸上,要求学生尽量详细的概括所学知识。
鼓励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表示1.让学生根据整理的内容汇报: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2~3人的汇报即可)知识内容主要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等。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整理。
①尽量纪录的详细(包括文字、举例等),避免漏掉内容。
②有意识的按照类别进行板书。
3.展示学生比较好的整理方法。
①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整理知识的。
②学生作出最初的评价。
六年级数学下册《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案设计
课题:空间与图形
复习内容:第12册100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1—8题。
复习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与区别。
2。
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3。
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课前设计:
(一)直导课题
1。
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
(二)整理复习
1。
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那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谁能任选一个。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教学目的】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描述物体的三维形状,对物体的长宽高、容积和表面积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仔细想象和仔细辨析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理解、认真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形成探究物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 物体的三维形状2. 物体的长宽高、容积和表面积【教学难点】1. 对物体的长宽高、容积和表面积的认知和计算2. 教师的教法,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一些学生所熟知的、具有三维形状的物品,如立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金字塔等,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考察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类,形成对物体的三维形状的初始认知。
二、讲授(20分钟)1. 分类与比较让学生把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
如立方体、长方体都有长宽高,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2. 认识长宽高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物体,观察和描述出它们的长宽高,通过测量和比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计算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通过上述基础工作,让学生根据所认识的长宽高,计算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长方体宽高相等、长不等,直接计算出它的体积和表面积,或者通过解题思维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三、操练(25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习题,并让学生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和探究。
2. 设计几个简单的活动,例如通过自己制作纸张,切割成几个小方块,根据长宽高自制出一个3D物体,让学生自主操作、感受物体的三维形状和计算出物体的长宽高、体积和表面积等。
三、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把所学到的知识及时梳理和归纳,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为下一次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5空间与图形的复习二》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5空间与图形的复习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立体图形的名称和性质。
2.训练学生观察立体图形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立体图形的辨认能力。
3.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1.复习各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和性质。
2.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的立体图形。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内容1. 复习立体图形1.确认之前学过的立体图形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等,并复习它们的性质。
2.给出一些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辨认不同的立体图形,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实践操作1.让学生用纸板、透明胶带等材料制作不同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物体中的立体图形,并总结它们的特点。
3. 应用题训练1.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应用立体图形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性质。
2.互动教学法:通过互动讨论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视觉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直观展示立体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热身•复习之前学过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性质,让学生回忆记忆。
第二步:新知输入•展示不同的立体图形图片,让学生识别并描述每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第三步: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手工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图形,并展示给同学们观察。
第四步: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立体图形,让学生举例,并交流讨论。
第五步: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立体图形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核对订正。
六、教学反馈1.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练习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2.教师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发表观点,促进交流和思考。
七、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利用空间想象力,设计新的立体图形,并展示给同学们。
2.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或博物馆,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拓展知识面。
大数的认识与空间与图形复习课教案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
(1)师生共同整理数位顺序表。
区别数位与计数单位。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大数的读、写法。
怎样读一个多位数,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读下面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怎样写一个多位数,指名写下面各数。
四年级 主备人:李红军
课题
空间与图形复习
第十单元4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含义,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3.理解几种四边形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各种图形的意义以及关系。
教学难点
按要求画图。
学情分析
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属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也许正因为传统往往忽略了一些反思。
说说你的想法。
(4)练习二十一第12题。
先说一说美中图形有什么特点,再动手填。
三、课堂总结
通过整理和复习,你对相关知识是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成功做法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3)复习四边形。
我们学过哪几种四边形?
这些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119页第12题的表格里打勾。
二、练习指导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学设计
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丰富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形成网络1.提出要求:①分别画一条直线、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
②看图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④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并板书。
a相交(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相交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b不相交(当两条直线不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二、巩固练习,反馈校正完成教科书第100页“练习十九”(1)完成第2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先分小组说,再全班交流(2)完成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独立思考,最后指导学生用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知识说明。
(3)完成第4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一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通过两个点呢?再指导学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最短的知识说明(4)完成第5题:指导学生说思考过程时,师着重指出:因为从直线外的一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是最短的,因此从A或B点出发,连通主管道的小管道应该与主管道相应部分垂直。
最后让学生独立操作。
三、拓展延伸,整理反思1.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角?你能填写下表吗?学生独立做好后全班交流。
2.师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上面的各种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讨论后,师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第6题学生独立填后反馈校对。
4.画角、量角器量角(1)让学生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师让学生尝试画45度和135度的角各一个,在用量角器量,并让学生对比,这两个角画时和量时有什么不同?要注意什么?(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第7题5.补充练习:判断:(1)一条直线5千米。
《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第一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类图形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定义和特征2. 常见平面图形的名称和分类3. 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
3. 利用操作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剪裁和拼接平面图形,体验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平面图形的特征。
2. 新课讲解:讲解平面图形的定义、特征和分类,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平面图形,让学生学会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平面图形。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平面图形的定义和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描述其特征,并进行分类。
第二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类立体图形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二、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2. 常见立体图形的名称和分类3. 立体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
3. 利用操作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拼接和观察立体图形,体验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立体图形的特征。
2. 新课讲解:讲解立体图形的定义、特征和分类,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立体图形,让学生学会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立体图形。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时空间与图形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空间与图形(教材第115~117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掌握对称的知识,对图形的旋转有更深入的认识。
2.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能更扎实地掌握体积和容积单位,并能恰当地使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单位,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掌握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3.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空间与图形。
本学期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
今天我们逐一地来复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梳理知识要点。
(1)引导学生回顾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知识。
(2)全班反馈。
指名说说,教师根据学生回顾整理板书。
2.交流反思。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1)你能分别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
(2)你认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组讨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①要注意正确地应用所学的公式,求表面积用表面积公式,求体积要用体积公式。
②要注意单位统一,当长、宽、高单位不统一时,要先统一单位。
③在求与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119~120页练习二十八第11、12、13、14、1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部分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能说说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教学板书
空间与图形
教学反思
本课复习时可采取知识回顾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意在进行知识回顾时应让学生自己回答,教师可画图予以引导,最后师生要一起完成教材的习题,以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