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镇化对中国粮食消费的影响测度

合集下载

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

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

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技术创新与研发
鼓励和支持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培育新品种,提高粮食 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技术推广与应用
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0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回顾
城镇化对粮食生产具有复 杂的影响…
城镇化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可 能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农 业产业结构,对粮食生产产生 负面影响。
耕地保护与生态农业
严格保护耕地红线,通过发展生态农 业和有机农业,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 保护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与权益保障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提升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粮食生产提供 人才保障。
农业劳动力的权益保障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业劳动力的基本权益,调动农民参与粮食生产的 积极性。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影响粮食生产。
职业农民的出现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农民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 们具有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产业链得到延伸和完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 多的就业机会,也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
探究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有助于科学评估城镇化对粮食安全 的影响,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分析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效应,包括对耕地、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生产投入等方面的影响。

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分析(全文)

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分析(全文)

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分析一、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GJ统计局在我国人均消费与收入对比中,能够发现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2.9倍以上。

以理论分析的数据结果能够看出,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收入差距在逐步向内收敛,但是从根本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仍在整体社会居民消费中处于下游,但消费结构的晋升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刺激消费,而城镇化全面的地区仍有较大的消费潜能。

但是以全国的层面进行深度分析,也能过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消费差异化,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提升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消费率提升结果,虽然理论消费增长仍在提升,但并没有估量中的快。

从城镇化的角度分析,其带动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方面,目前我国依旧存在不完全城镇化的人口比例,而且规模较为庞大,对社会保障与户籍具有割裂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进城农民对未来进展和预期的不确定,那么从消费本源的考虑,消费意愿并没有在新增城镇化人口中得到释放。

那么即便是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生活,但是候鸟化的迁徙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收入方式或者消费模式,那么这部分居民在城市中的生活消费支出,本身也没有发生过高的改变,然而对未来生活的诸多考虑和主观思想,也促使其更加容易产生回乡消费的习惯。

那么隐性市民与正式农民的双重身份,实际上已经影响的这一部分人口的消费方式,没有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根本变化,那么促进消费增加的动机也就不为突出。

另一方面,城镇化的过程只是将农民从农村推进了城市,但是并没有在生存技能或者文化水平上促进其进展,这部分进城农民大多从事了体力劳动,无非促进了劳动力市场,但是也提升了在支出,在降低这部分劳动者的永久性收入,消费增长并不能完整消化,就无法产生过高或过快的增长空间。

从城镇化进展进程中,能够发现部分农民对进城的行为而言并非主观意识,完全属于被动行为的推进。

那么在征地或者变迁的过程中产生了被动城镇化的行为,当离开原有的生产环境,抛弃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又缺乏相应的谋生技能,在城市中就业不容乐观。

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机理、实证与对策

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机理、实证与对策

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机理、实证与对策摘要:一、引言1.我国人口城镇化背景2.粮食安全的重要性3.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二、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机理1.人口城镇化对粮食需求的影响2.粮食生产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3.粮食流通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三、实证分析1.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粮食需求的变化趋势2.粮食生产与人口城镇化的实证研究3.粮食流通与人口城镇化的实证研究四、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1.粮食需求增长带来的压力2.粮食生产与流通的挑战3.粮食安全的风险与挑战五、对策建议1.加强粮食生产与储备2.优化粮食流通与供应体系3.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4.建立健全粮食安全政策体系六、结论1.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2.应对人口城镇化挑战的策略3.实现粮食安全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机理,实证分析我国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粮食安全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机理1.人口城镇化对粮食需求的影响:随着人口城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改变,粮食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对粮食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2.粮食生产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人口城镇化对粮食生产产生影响,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对粮食生产带来压力。

3.粮食流通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人口城镇化对粮食流通产生影响,城市人口增加导致粮食消费量上升,粮食流通的压力加大。

三、实证分析1.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粮食需求的变化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我国人口城镇化率逐年上升,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

2.粮食生产与人口城镇化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粮食生产受到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农业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我国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我国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我国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国,在历史上,最初的经济发展形式就是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可以说,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粮食生产更是民生之本。

而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过程,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用地与城镇规划用地、农业生产劳动力和工业生产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使我国的粮食安全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关键字:粮食安全;城镇化;工业化;耕地一、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现状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向全球敲响警钟,首次提出了“食物安全”问题。

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粮食安全”概念,并得到FAO、世界粮食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支持。

1所谓粮食安全,就是说粮食产量及生产现状能够持续的满足所有人的生存需求。

对于我国来说,耕地仅占世界耕地10%的,人口却占世界的22%,如何利用这有限的耕地养活13亿之多的人口是粮食安全的重点。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对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形成的对粮食的刚性需求,据估计,未来十年我国的人口仍以年均800到1000万的速度增长,2020年和2033年前后,我国口粮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5.84亿吨和6亿吨,既是粮食产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也难也满足更为迅速增长的粮食需求2;其次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外的粮食生产大国如美国等,向国内输入粮食,对国内的粮食市场形成冲击,打击了粮食生产业的生产热情,使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减少;还有就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最后,对粮食安全问题影响最为直接的则是城镇化的进程。

二、我国的城镇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

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张红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第19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妇女和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给中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生产成本上涨、生产效率下降、生产功能弱化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通过对陕西省关中农村的实地考察,期望阐释事关国计民生的粮食生产何以为继,农民的经济利益如何维系,国家的粮食安全又如何保障,导致粮食生产困境的根源在哪里等问题,以期针对调研实情为政府构筑粮食生产安全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口结构;粮食生产;半工半耕;小农经营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9-3778-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9.045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large numbers of young labor has flowed out for work,the left-behind women and elderly became the core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The phenomenon caused a major influence in the inflation of production cost, decline of productivity,and weakening of produc tion function for China’s food production. Through a field investigation in Guanzhong rural areas,it was expected to elaborat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How would do the food production which matters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How to maintain t 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farmers How to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Where’s the root that lead to the dilemma of food production Finally,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s for government to construct food security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Key words: rural population structure; food security; half work and tillage; small business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而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城市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

城市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

城市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城市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城市化加快了信息传播和交流,改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

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农村居民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到城市消费文化的信息。

他们开始意识到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体现与消费行为息息相关,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品质和消费享受。

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渐从过去的“能用就好”转变为“好用、好看、时尚”。

他们更加注重品牌和质量,例如购买名牌电器、家具和化妆品。

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引导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朝着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化拉动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改变了其消费能力和消费动机。

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

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能够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城市社会的消费风气以及商业环境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

农村居民过去可能只购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但现在他们愿意购买更多的奢侈品、文化娱乐产品和旅游服务。

这种收入增长与消费动机变化的双重影响,使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和高端化的趋势。

城市化还改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渠道选择。

随着农村电商和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在购买日常生活品、衣服、电器等商品时更加倾向于线上购物。

这不仅带来了更方便、更快捷的购物体验,还提供了更广泛的商品选择。

另外,城市化还带来了更多的商业连锁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建立了超市、购物中心等大型零售网点。

这些新兴的购物方式和渠道使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更加多元化,更具现代感。

然而,城市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加剧了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公平。

虽然一部分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获得了就业和创业机会,取得了较高收入,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因种种原因未能充分融入城市社会,收入较低,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

城镇化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机制研究

城镇化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机制研究

城镇化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机制研究作者:解李貌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01期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有效的发展,人口数量随着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粮食的需求量也不可置否的不断增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人口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重中之重,因此,粮食问题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粮食是立国之本,粮食是否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

因此,研究城镇化对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机制研究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国家粮食安全;影响机制研究引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有效的发展,人口数量随着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粮食的需求量也不可置否的不断增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探究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的作用机制,对于影响粮食的安全审查与布局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同时,能够帮助我国制定更加完善、更加有针对性的粮食政策和农业发展道路,改革粮食生产体制,保障粮食安全。

一、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一)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所有产业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物质基础。

因此,粮食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条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人口城市化与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关系

人口城市化与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关系
加强城市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间交流与合作,以 进一步扩大城市消费需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尽管本文的研究表明人口城市化与居民消费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具有长期稳定性 仍需进一步研究。
在政策建议方面,本文主要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2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刺激了居 民的消费需求。
3
研究人口城市化与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有 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为政策 制定者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人口城市化对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不同城市发展阶段下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
人口城市化求与关国系内居民消费需
汇报人: 2023-12-05
目录
• 引言 • 人口城市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 人口城市化对不同类型消费需求的影响 • 人口城市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 结论与政策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一个普 遍趋势,对各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 深远影响。
提高。
品牌化消费
品牌意识和品牌消费逐渐成为城市 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品牌影响力 在衣着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
网络购物兴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购物逐渐 成为城市居民购买服装的主要渠道 之一。
居住消费需求的变化
改善性住房需求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提高,对改善性 住房的需求增加。
02
城市化过程中,教育和培训资源的集聚,提高了劳动力素质,
进而影响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

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应对

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应对

新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应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现象也日益普及。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城镇化率突破了60%,意味着六成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城市中。

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哪些影响?本文将会探究这个问题,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一、城镇化带来的粮食消费变化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为了适应城市生活的需求,人们对粗粮的需求较少,而渴求更多的食品选择和美味食品。

这些品种食品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粮食作为原料,如面包、糕点等。

因此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人们的粮食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多的粮食被用于生产加工食品,而非作为粮食直接消费。

二、城镇化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带来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土地资源的压力。

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公共建设和城市居住区的需求增加了,土地资源十分紧缺。

因此,一些农村土地很可能会被用于城市建设,造成耕地的流失。

据统计,我国已近2000万公顷的耕地已经被城市化过程占用,占耕地总面积的10%。

由于土地面积的缩小,耕地的生产力也随之下降。

根据司法部发布的《中国土地利用报告2018》,中国的耕地面积正在快速减少,并面临着生产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应对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要解决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其中,总体上,我们需要把粮食安全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重视粮食资源的保护和更新。

以下是几点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1.加强农村土地保护。

政府需要拟订更周全的政策,发扬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实施耕地保护奖励政策,完善耕地流转制度,以有效地保护土地耕作和提高生产力。

2.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和集体环境需要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对农民素质提高和农业发展十分必要。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指标。

消费水平不仅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购买力,还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优化消费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全面探讨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各种因素。

文章首先对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宏观经济、社会人口、消费环境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各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认识,还能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能为其他领域的消费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凯恩斯在其消费函数中明确指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且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即存在所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现象。

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实证支持,他们通过计量经济模型验证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除了收入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在影响着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例如,价格水平、消费者信心、社会保障制度、教育水平、人口结构等都被认为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其中,价格水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消费者信心则反映了消费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对消费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和消费决策;教育水平则通过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来影响消费水平;人口结构的变化,如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也会对消费产生深远影响。

快速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检验_陈欣

快速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检验_陈欣

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6期·总第426期快速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检验陈欣,吴佩林(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山东威海264200)摘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而粮食安全是“新四化”实现的基本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1997年以来,城镇化增速始终保持在2.5%以上,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可能从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影响粮食生产。

文章定性分析了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构建多维中介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快速城镇化进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

结果显示,快速城镇化进程会使得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种植业的比重显著下降,但只有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是城镇化率与粮食产量之间的显著中介变量。

关键词:城镇化;粮食生产;影响;多维中介变量模型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15)06-0124-0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0YJAZH088)作者简介:陈欣(1981-),女,山东邹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经济学。

吴佩林(1963-),男,山东潍坊人,教授,研究方向:资源经济学。

1问题的提出中国正经历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伴随快速城镇化而来的城镇建成区扩展、非农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和农业水资源占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和素质下降等因素,是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严峻挑战。

2012年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8957万吨,实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九连增”,但全年粮食进口超过了7000万吨,是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一年,如果算上大豆,粮食自给率已经不足90%,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L.Brown 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他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民将失去大量土地和水资源,粮食产量下降;而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粮食需求则大幅度增长;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

我国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我国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我国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作者:王丽彩徐辉来源:《中国经贸》2017年第01期【摘要】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正经历飞速发展,为了实时地了解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状况,我们利用31个省市1997-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已呈现出不利的一面;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区域,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这就要求我国对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作一更合理的规划布局。

【关键词】城镇化;粮食安全;影响一、引言目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粮食供求关系和背景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任何时候对待粮食安全问题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肖俊彦估计:“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条件十分脆弱,稍有松懈即会引发全局性严重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人口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耕地面积一直处于只减不增状态,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也大大增加了粮食的消耗量。

另外,工业化、人口城镇化对环境的破坏,又使得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进一步恶化,粮食生产雪上加霜。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将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即18亿亩作为约束指标,这是一个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谁都不能突破。

但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耕地总量18.2亿亩,很接近18亿亩红线。

若从此不再批准新的住房、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项目似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建设用地坚持“占补平衡”原则,但非农建设用地占用的多为良田,使得优质农地面积逐年减少,18亿亩红线随时可能被突破。

因此,在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城镇化和粮食安全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得出两种结论。

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机理、实证与对策

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机理、实证与对策

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机理、实证与对策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到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而这对粮食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机理、实证和对策三个方面来探讨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机理。

人口城镇化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和农业劳动力不足,影响了粮食的种植和收获。

另一方面,农民转移至城市后,可能会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非农产业,进一步减少了农业劳动力。

这些因素都会对粮食生产和供应造成一定的压力。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实证关系。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一些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失,农田面积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对粮食生产和供应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对品质和安全性的要求也提高了。

这些都给粮食生产和供应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后,我们来谈谈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对策。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增加他们留在农村的动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革土地制度,鼓励农民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人口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这种关系,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障粮食安全。

只有实现人口城镇化和粮食安全的良性互动,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城镇化对我国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来自湖南14地州市的经验证据

城镇化对我国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来自湖南14地州市的经验证据

第40卷第1期 城市学刊V ol.40 No.1 2019年1月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Jan. 2019城镇化对我国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来自湖南14地州市的经验证据龚 波1,王 莉2(1.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 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运用中部地区湖南14个地州市面板数据所做的经验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对提高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与人均粮食产量均有着较为显著的正向效应,经济城镇化效应相对更为明显,二者当前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能显著提升人均粮食产量的同时,对人均粮食播种面积起着负向作用。

为此,需加大种粮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为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与机械化创造条件,以减少城镇化对粮食生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城镇化;中部地区;面板数据;粮食安全中图分类号:F 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9.01.015文章编号:2096-059X(2019)01–0088–006我国中部地区包含8个省级行政区。

除山西省外,其余7个省份都位列在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名单之内。

2017年,中部8省的粮食产量高达31 605万吨,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8%。

其中,7个产粮大省所产粮食占13个主产区产量的58%,中部地区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些普遍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随着城镇化发展与中部地区的崛起,中部地区的乡村人口正以年均1%的速率向城镇转移,而转移人口中较大部分为青壮年劳动力,这可能导致粮食生产面临缺乏劳动力的危机;城镇化与工业化导致的建设用地又占据了大量的农用耕地,进一步削弱了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可能;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的真实动力,经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种粮比较效益日趋低下,农户种粮意愿不足,农村耕地抛荒、双改单或改种其它高价值经济作物的现象较为普遍。

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中国粮食消费

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中国粮食消费
探索新型粮食流通模式
积极探索新型粮食流通模式,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损耗和浪 费。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 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经济发展与粮食消费
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增加, 对粮食消费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粮食消费的差异
消费水平差异
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对粮食消费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更高的要求。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粮食消费 的需求相对较低。
消费结构差异
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更加多样化,对各类粮食的需求更加均衡。而农村居民的饮食结构相对单一,对某些粮食的需求 量较大。
粮食安全问题突出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 需求不断增加,而耕地面积有限 ,粮食生产面临巨大压力,粮食 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02
城镇化对中国粮食消费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对粮食消费的影响
人口增长与粮食消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导致 城市粮食消费量增加。
生活方式与粮食消费
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饮食结构、饮食习 惯等,对粮食消费产生影响。
限制过度包装和浪费
限制食品过度包装和浪费现象,提倡节约粮食和减少浪费的行为。
加强粮食储备与流通体系建设,降低粮食价格波动风险
1 2
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建立健全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在粮食供应紧张 时能够及时补充市场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
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提高粮食运输和储存效率, 降低粮食在流通环节中的损耗和浪费。
粮食加工品消费增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加工品的需求增加。例如,方便面、 速冻食品、罐头等加工品在城市居民中的消费量不断增加。

我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论文报告标题一: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我国城镇化数据的计量分析,可以发现,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吸引优秀的人才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带动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

其次,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也逐渐扩大,贫富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

因此,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和城市内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尤其是国家政策应该加强支持和引导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

标题二:房地产市场对城镇化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城镇化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通过计量分析,可以发现,房地产市场对城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城市扩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泡沫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对城市的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家政策应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避免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其次,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存在着影响土地使用和城市规划的问题。

在城市扩张和房地产市场繁荣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违法和不规范的现象,需要国家政策加以规范和管理。

同时,国家政策应该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管理,避免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标题三: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城镇化是一项伴随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演变的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通过计量分析,可以发现,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镇化会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增加通勤距离,从而增加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可能。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国家政策应该加强公共交通建设,优化城市人口分布和门户结构,降低通勤距离和交通拥堵程度。

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

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

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何悦;漆雁斌【摘要】[目的]以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促进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方法]基于2003—2014年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测度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通过面板Tobit模型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我国各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差异性,\"完全有效型\"的省份只有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其他省份在纯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并未达到最优状态;人口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现\"倒U型\"的影响关系;土地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反向影响;经济城镇化有利于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种植结构的变化,对粮食生产又有负向影响;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废水的排放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结论]粮食安全是我国的重要议题,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外流、耕地面积锐减、资源环境压力可能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针对性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城镇化和粮食生产协调发展.【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10页(P101-110)【关键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城镇化;粮食主产区;DEA-Tobit【作者】何悦;漆雁斌【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成都 611130;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重庆408100;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成都 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10 引言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和世界关注的焦点。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坚定不移地推进“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从2004—2015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年增长率达到2.7%,成为粮食生产的奇迹。

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均衡关系论文

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均衡关系论文

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均衡关系论文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均衡关系论文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定富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粮食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是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之一。

1994年我国粮食产量约为45000万吨,之后的10年里该数值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增长,甚至有的年份还出现了小幅下降。

但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0年实现稳定增长,到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0193.5万吨,是1994年的1.35倍,正是由于粮食产量的这种持续增长,才使我国粮食安全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得以保障。

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资源被非农部门所占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并不乐观。

2013年1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土地要素流出粮食生产领域,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相互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约束构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挑战,如何在城镇化所导致的耕地约束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这一现实,本文利用1994一2013年20年间我国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估,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来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不以牺牲粮食产量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数据来源与处理1.1 数据搜集查阅《中国统计年鉴》(1994一2013年)等官方正式公布的文献材料,并收集自1994一2013年的国家民政部、农业部等机构网站相关统计资料,搜集的数据内容应该包括1994一2013年我国夏收和秋收粮食总产量FQ、城镇化率Cr等,数据搜集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1.2 数据处理数据要按照1994一2013年的时间段序列逐年排列,应用Excel 软件对我国20年里粮食产量和城镇化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

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所有数据均取自然对数后再进行分析,取对数后所得时间序列分别表示为lnFQ和lnCr,最后应用Eviews6.0经济计量软件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检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城镇化对中国粮食消费的影响测度作者:龚波尹风雨来源:《财经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05期摘要: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测度人口城镇化对我国粮食消费产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有利于减少直接用粮,但提高了间接用粮,总体上增加了粮食消费;直接用粮的未来自给形势较为乐观,而间接用粮缺口将会长期存在。

为此,应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粮食节约机制,合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以应对人口城镇化所带来的粮食消费影响。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城镇化;粮食消费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獻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8)05-0134-07一、引言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决定了在粮食生产受限时,粮食消费就成为了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因此,正确识别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研究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乡村人口以年均1.2%的速率向城镇转移,人口城镇化不仅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还对我国粮食消费市场产生了较大冲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粮食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资,更易受其影响。

韩俊在2014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指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乡村居民到城市就业和生活,适应城市食物消费结构后,每天直接和间接消费的粮食将增加20%。

钱克明也指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膳食结构将从低营养向高营养转变,每年需要新增1000万吨粮食、80万吨肉类和40万吨食用油消费[1]。

高营养食物需求的上升,使口粮消费量正稳步下降,饲料粮消费正随居民消费偏好的改变呈加速上升态势[2]。

城市每增加一个人口,粮食需求相应增加40~50公斤/年[3],钟甫宁(2012)认为相应增加22.34公斤/年[4]。

2020年的我国粮食需求量将达到了6.1亿吨[5],其中,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将取代口粮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用途。

据估算,2030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约为399.4公斤[6],2015、2020和2030年我国粮食消费量预期为5.84亿吨、6.8亿吨和9.17亿吨[7]。

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高端化与健康化[8,9]。

显然,关于粮食消费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针对人口城镇化与粮食消费关系的研究较少,且数据都是固定的,不能较好体现粮食消费的变化,也没有区分直接和间接用粮在粮食消费结构中的占比。

为此,本文将遵循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人口城镇化对粮食消费影响模型,并试图回答如下问题:在过去或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人口城镇化对人均、城乡以及全国的粮食消费影响有多大?这种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实现我国“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是否可行?二、人口城镇化对粮食消费影响机理分析乡村居民转移到城镇并适应城镇生活后,收入水平、劳动强度、营养需求以及饮食习惯会发生改变,以致对粮食的偏好也会有所变化。

总的来说,人口城镇化主要从以下四条途径对我国粮食消费产生影响:一是通过影响收入水平从而影响粮食消费数量与消费结构。

人口城镇化会提升转移后的乡村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越高意味着他们购买间接粮食的能力也就越强,而购买的间接用粮越多直接用粮就会相应减少。

从反馈关系来看,收入水平与直接用粮为负反馈关系,与间接用粮为正反馈关系。

二是通过改变劳动强度来影响粮食消费数量。

乡村居民转移到城镇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在乡村务农时不同,这意味着劳动强度会发生变化,所消耗的卡路里也是有差别的。

因此,从能量消耗角度来看,劳动强度降低意味着减少的间接和直接用粮会更多,即劳动强度与直接用粮和间接用粮之间都为正反馈关系。

三是通过提升营养需求改变粮食消费结构。

由于收入提高,转移后的乡村居民有更多能力去思考如何吃好吃得营养。

因此,间接粮食消费量即肉蛋禽奶类消费量所占消费比重会稳步上升,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及营养结构将得到逐步改善,间接用粮呈现多样化特征。

营养需求与直接用粮为负反馈关系,与间接用粮为正反馈关系。

四是通过转变饮食习惯影响粮食消费数量与结构。

在乡村生活时,乡村居民的粮食消费喜好大多较为固定,以直接用粮为主。

转移到城镇后,随着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饮食习惯可能会有所改变,从而引起对粮食消费结构的改变。

从反馈关系来看,饮食习惯改变意味着更多间接用粮与更少直接用粮。

长期来看,城镇化居民的人均收入效应要强于乡村居民。

因此,城镇居民的间接用粮量将会长期高于乡村居民,直接用粮量仍将低于乡村居民,但是当乡村居民转移到城镇并适应城镇生活后,增强的收入效应使其为获得更多的间接用粮、减少直接用粮提供了可能。

总的来说,人口城镇化会影响粮食消费数量和粮食消费结构产生长期影响。

三、度量方法、数据来源及模型的建立在现有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拟合粮食消费与城镇化水平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这类方法主要不足在于一是如果选取相关要素过多,可能会出现多重共线性等问题,相反则可能遗漏相关变量而引起较大误差;二是传统方法难以度量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本文所研究内容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问题,从系统学角度分析,它涉及到了城乡人口转化、城乡直接用粮消费、饲料用粮消费、工业用粮消费等多个领域。

要素多且相互之间存在制约关系,要素之间能形成一种信息动态反馈系统。

比如,直接用粮减少与间接用粮增加、乡村居民减少与城镇居民增加都是一种动态反馈结构,而系统动力学是一门研究反馈系统的学科,基于此,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开展研究。

(一)人口城镇化对粮食消费影响的度量方法本文通过把每年所累积转移的乡村居民数乘以该年度城乡居民的各类粮食消费差异量来测度人口城镇化对粮食消费的影响。

其中,粮食消费差异量又分为两大类:一是城乡居民的直接粮食消费差异量,也就是口粮消费差异量;二是对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的间接粮食消费差异量。

饲料用粮主要指获取相应猪牛羊禽肉、水产类、禽蛋类、奶类、提炼植物油等所消耗的粮食;工业用粮主要指提取酒精类,制作食品类、味精以及酱油等调味品用粮。

现有部分文献对粮食的生物质能源用途也进行了研究,由于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在此不作考虑。

另外,粮食消费种类中还包括种子用粮,考虑其年度变化率非常小,也不是人口城镇化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所以也不进行考虑。

故本文所设定的系统动力学水平状态方程为:其中,L(t)表示第t年城镇化对粮食消费的影响量,L0表示城镇化对粮食消费影响的初始值,Cin(t)为乡村居民数量的输入流,Cout(t)为乡村居民数量的输出流,Xi为乡村居民第i类粮食的人均消费量;Tin(t)为城镇居民数的输入流,Tout(t)为城镇居民数的输出流,Yi为城镇居民第i类粮食的人均消费量。

(二)数据来源本文所涉及的人口、粮食、肉类、蛋类、禽类、水产品、奶类、工业用粮以及植物油等相关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粮食统计年鉴》等,各类饲料用粮折算系数来自于钟甫宁、向晶(2012)[4]的研究。

考虑数据的一致性与可得性,模型中所有变量的初始数据均为2000年的相应数据。

(三)粮食消费模型建立根据式(1)的水平状态方程,所绘制的系统动力学(SD)流图如图2所示,该流图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左边部分主要仿真我国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右边部分功能主要实现对直接与间接粮食的消费测度。

运用系统动力学语言DYNAMO编写了各状态方程,并采用了统计回归、表函数、CD生产函数、灰色等统计与计量方法,对各参数进行了求解与设置。

由于篇幅原因,文中省略了这些参数的具体求解过程。

表1列出了模型涉及到的部分方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该完整模型。

四、仿真结果与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Vensim DSS建立仿真模型,分别从人均、城乡区间、全国三个维度,就2000-2030年间人口城镇化所带来的粮食消费影响进行仿真测度。

(一)人口城镇化仿真分析表2为2000-2016年我国人口实际值与模型仿真值的比较结果,该表反映了实际人口数对仿真人口数的检验情况。

从该表可以看出,模型仿真值与真实值的平均误差为0.06%。

其中,对城镇居民人口数的仿真误差为0.04%,对乡村居民人口数的仿真误差为0.06%,可见模型仿真精度较高。

根据模型的仿真结果,至203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5.08亿,城镇居民人口为10.45亿,乡村居民人口为4.63亿,2000-2030年累计转移人口3.8亿,203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二)人口城镇化对直接用粮的影响测度图3反映了2000-203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直接用粮情况。

由仿真结果可知,2000年乡村居民人均直接用粮量为250公斤,相比城镇居民多133公斤,此后二者的消费差距逐年缩小,2030年乡村居民的人均直接用粮量约为141公斤,相比城镇居民超出27公斤,与《中国统计年鉴》中已有的相关数据基本一致。

从对消费总量的影响来看,由于2000年有1859万乡村居民转移到了城镇,我国该年可节约257万吨直接用粮,此后,随着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该节约量逐年下降,至2030年该节约量仅为28万吨。

如果把2000-2030年每年所节约的直接用粮量累加起来,总量可达到3006万吨,相当于湖南省2016年的粮食产量。

可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直接用粮量变化较为平稳,而乡村居民的人均直接用粮量会持续减少,但总量依旧高于城镇居民,总的来说,人口城镇化会降低我国直接用粮量。

(三)人口城镇化对间接用粮的影响测度把城乡居民的年人均猪牛羊肉类、蛋类、禽类、奶类、水产品、植物油及工业用粮等的消费量乘以各自的折算系数,可得出城乡居民的年人均间接粮食消费量。

图4为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间接粮食消费情况的仿真结果。

由该图可知,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均用于间接消费的粮食量为234.6公斤,乡村居民为128.8公斤,即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人均多消费105.8公斤间接粮食,人口城镇化确实会增加间接用粮量,该结果也与上述理论分析相符。

2000年,我国有1859万乡村居民转移到了城镇,该年需多消耗的间接用粮可达196.7万吨。

从消费趋势来看,2000-2030年城乡居民的间接用粮都逐年上涨,2030年城镇居民的间接粮食消费量将达到315.7公斤,乡村居民将会增长至226公斤,城乡居民的年人均间接粮食消费差异从2000年的105.8公斤缩小至2030年的89.74公斤。

从总体情况来看,2000-2030年我国需多消耗的间接粮食达到了4984万吨,相当于山东省2016年的粮食产量。

可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人均间接用粮量都在增加,虽然乡村居民的增速略高于城镇,但总量仍低于城镇居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