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诗经》两首

合集下载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2.知识链接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廷设 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四处采访,收集民歌,把各诸侯国的 民歌集中起来;二是周朝还有“献诗”的制度,公卿士大夫在某些 场合要给天子献诗,《诗经》中的不少“雅”诗,就是这样汇集到 一起来的。
3.图解课文
【做一做·探究】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 得的过程。 2.“参差荇菜,左右„„”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3.图解课文
【做一做·探究】 1.《蒹葭》一诗描绘了什么景色?对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描绘了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衬托青年愁肠百结的心境。
2.《蒹葭》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是一个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 不渝的人。
3.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换了几个词语,这样重复吗? 答案:不重复。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 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越来越强烈。
答案:“参差荇菜,左右„„”反复出现,既写出了姑娘采摘荇菜的
忙碌和姿态的优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
特色。
3.诗中的淑女和君子各是怎样的形象?
答案:淑女:不仅有美丽的外表,还有美好的心灵。
君子:是一位德才兼备、有情有义、有礼有节的君子。
《蒹
【看一看·了解】 1.内容概览
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运用重章叠句、反复吟 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效果。时间的 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地点的转换,象征着 伊人的缥缈难寻;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第24课诗经两首课件ppt课件(精选)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第24课诗经两首课件ppt课件(精选)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sè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m芼ào之。
精品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最新中小学课件
11
二读,注意停顿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 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 参差 荇菜,左右 流之。窈窕 淑女,寤寐 求之。 求之 不得,寤寐 思服。悠哉 悠哉,辗转 反侧。
执着。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20
第二、三节:参差荇菜
兴 难求
君子思服
窈窕淑女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21
第四、五行是虚写君 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 女相会的情景。
诗歌仍以采摘荇菜的 情景起兴,设想这位 女子已经答应自己的 要求,于是君子弹奏 琴瑟来亲近她,敲击 钟鼓使她快乐。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22
第四、五节:君子因思成梦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18
第一节:关关雎鸠 (情意真挚,互相和唱)

联想
君子、淑女和乐恭敬相处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19
第二行:诗歌以眼前景
物 起兴,以时而向左时
而向右捞取荇菜的动作,
隐喻淑女难以追求,以
及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
第三行:通过对君 的追求。
子求淑女不得的具
体情态的细致描写,
逼真地表现了君子
对意中人的痴情和
最新中小学课件
5
《诗经》六义: 风雅颂
赋比兴。
汉武帝将《诗》《书》《礼》 《易》《春秋》称为五经。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6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诗经》四言诗的节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诗经(两首)之蒹葭》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诗经(两首)之蒹葭》课件
1、重章叠句。三章句式相同,每句 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 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2、借景起兴。
背诵指导

葭z xxk
《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zxxk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能力拓展
1、 选取诗歌中你感受最深的句 子,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2、 比较阅读《木瓜》。
谢谢指导!
小块陆地)学科网
四读: 赏析内容
1、诗中哪些句子写景? 有何作用?
2、诗中那些句子些人?学科网 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五读: 合作探究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 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你所感受到的诗歌的意境。
板书设计
追寻 意境
伊人
美丽女子 美好事物
凄清迷惘
艺术特色:
风(十五国风)
风土之音
雅(大雅、小雅)
朝廷之音
颂(周颂、鲁颂、商颂) 宗庙之音
赋 表现手法 比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 歌 朗 读 欣 赏
一读:读准字音
jiān jiā hí sì zhǐ 晞湄 跻 坻 涘 沚
自主交流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 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 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 籍中,被称 为《诗》、或《诗三 百》。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 之一,称为《诗经》。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24 《诗经》两首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背诵课文。

2.理解《关雎》《。

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

2.背诵理解《关雎》、《蒹葭》。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国风,共160篇,多为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多为周代贵族所作,也有小量的民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从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所谓赋是指“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所谓比,就是“以彼物喻此物”,也就是打比方;所谓兴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它事物以引起正题,先言的“他物”有的与正题有关,有的与正题无关。

《诗经》的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六义”。

《国风·周南·关雎》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

批注阅读感受,标明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雎鸠(jū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寤寐(wùmèi):醒和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第24课 《诗经》两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第24课    《诗经》两首

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交融。这首诗还运用了
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
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
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
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
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
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
并茂。
2019/5/27
21
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第一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文静美好
君子好逑。
逑:配偶。
2019/5/27
译文 雎鸠关关鸣叫, 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姑娘, 是男子的好配偶。
12
第一节以起兴手法开篇,由关雎立在水中 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 的联想。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比 如此处,,写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欢爱,又 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2019/5/27
13
叁差荇菜,
译文
左右流之。
长短不齐荇菜,
窈窕淑女流,:寻求,择取。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姑娘,
寤寐求之。
日日夜夜追求她。
寤:睡醒。寐:入睡。
求之不得, 寤优寐哉游思哉服,。思服:思念。 辗转反侧。
2019/5/27
追求她成了空想, 日日夜夜思念她。 思悠悠,思悠悠, 辗转反侧睡不着。
仍然运用“比兴”手法写小伙子因 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 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 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2019/5/27
20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句的手法,每一章
都有句子反复咏唱,将男子真挚热烈的感情
一步步推向高潮。同时“兴”与“比”巧妙
结合,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将自然景象与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 《诗经》两首蒹葭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 《诗经》两首蒹葭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雨巷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雨巷
像梦中飘过 一支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圯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 另外,诗歌在总体上有一种象征意味: 诗中的“伊人”不坐实,且飘忽不定、 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 难测之感,引人遐想。既可看作是 意中情人,也可看作是贤才高士, 还可看作是某种理想境界……
★ 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什么?你对这 一中心意象的象征意义有何体会?
★ 这首诗哪些地方比较朦胧?诗意可 否容许有些朦胧?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彷佛她在水的中央
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顺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疑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中伫立
空间的变换:“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水 中坁、水中沚
——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 难觅
艺术分析
★ 艺术手法上,采用了比兴手法: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写景之句,不光 是为了交代背景地点及时间,更主要的是 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渲染一种情绪。
艺术分析

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第24课《诗经两首》第二首《蒹葭》

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第24课《诗经两首》第二首《蒹葭》
方法:从用词用韵、 抒情方式、诗歌结构几个 方面思考。
展读·固能力
木瓜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佩玉。瑶:美玉。 一说似玉的美石。玖:浅黑色玉石。匪:非。 必做: 1.请你谈谈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采取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诗所要表达的 主题是什么? 选做: 3.用现代语言改写 《木瓜》。
《 诗 经 国 风 秦 风 》 · ·
回顾旧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 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305首,又称 诗三百。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运 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风、雅、 颂、赋、比、兴合起来 称之为《诗经》 “六义”。


就是铺陈直叙。
就是比喻。

托物起兴,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内容。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真挚的情感,在此 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结合人物形象,感受诗歌优美的意 境(重点)。 3.学习诗歌中多种表达方式(难点)。
初读·知内容
要求:自己大声朗读,根据注释,读准字 音,把握节奏。
思考:这首诗歌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方法: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诗歌内容。
道阻且跻(


宛在水中坻( chí )
要求:展开想象,品读诗歌,揣摩诗歌 的感情基调。 思考:在这个爱情故事中,主人公的情 感是如何变化的? 方法:小组合作,想象故事情境,自我假 设,再品读诗歌,揣摩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过程。
赏读·析手法
思考:诗歌运用了哪些抒情方式传递感情 的?
回顾·谈小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_735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_735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24 课《诗经两首》教课设计内容预览:24《诗经》两首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色。

3.频频朗诵,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形象思想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办感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乞降神往。

教课要点、难点1.创建性地运用朗诵手段剖析抒怀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领会它的表达成效。

3.品析语言,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境界美、委宛美。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曰:“不学,无以言。

”先人《》教化,能够令人“温柔敦朴”。

《》在古代向来被作各学校的教材,甚至大字者玄家的婢女都熟《》,平时生活中能以《》相。

今日我学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料助多媒体示以下内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集,原来只称《》,以后被儒家奉典,改称《》。

收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歌 305 篇,也称“ 三百”,些歌分”“雅”“ ”三个部分。

“ ”又叫“国”,是各地的歌,人民大众的口作,是《》中的精部分。

有许多篇章揭穿族治集人民的迫和盘剥,也反应了人的生状况和情生活。

《关雎》是《》之始也,也是《》第一篇。

先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明它价很高。

《史·外戚世家》曾述:“《易》基乾坤,《》始《关雎》。

《》美厘降⋯⋯ 夫之,人道之大也。

’,孔子:“《关雎》而不淫,哀而不。

”其声、情、文、俱佳,足以《》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全,整体感知1.学生听音配朗,正音,同出示投影:睢 (j ū ji一种ū)水。

窈窕(yǎ o ti:文ǎ静o)美好的子。

逑(qi ú):配偶。

荇莱 (x ī 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昼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 ào):精选。

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标《语文》 九年级下册 诗经两首

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标《语文》  九年级下册 诗经两首

《蒹葭》
——《诗经· 国风· 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 )洄(huí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 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二读关雎
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 “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简介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六义: 风雅颂 赋比兴。 汉武帝将《诗》《书》《礼》 《易》《春秋》称为五经
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 24 课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 简要了解《诗经》。 2.了解四言诗的朗读特点。 3.初步认识“比”、“兴”等艺术手 法,理解重章复叠结构形式及其作 用。 4.感受古代民歌朴实、清新的艺术风 格,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诗经
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ppt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ppt课件

蒹 葭
《诗经· 秦风》
导入
原名《诗》,又名《诗三百》,共305篇. 按内容分为风(周朝15个诸侯国的地方民歌,160篇)雅(分大 雅和小雅 , 朝廷正声 ,105 篇 ) 颂 ( 宗庙祭歌 ); 按形式分为赋 (直接叙述铺陈)比(比喻)兴(起兴,即先言他物引出所咏之 辞).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六义‛ . 《 诗经》中的 《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合称‛风骚‛,用来代指文化 成就. 多采用重章(复沓) 、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表现形式.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抗剥削压迫,吟咏春种秋收, 歌颂美好爱情,开创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被奉为五经之首.
jū jiū
二读,注意停顿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 关关 参差 雎鸠,在河 荇菜,左右 之洲。窈窕 流之。窈窕 淑女,君子 淑女,寤寐
好逑。
求之。
求之 不得,寤寐 思服。悠哉
悠哉,辗转 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写隐士
……
品味诗的意境美
意象、意境 《蒹葭》意象: 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 起兴 气氛渲染、心境烘托(环境凄清,心情寂寞) 二次幻觉 虚实相生 ‚所谓‛ ‚宛‛ 景 秋晨雾霭 烟水迷离 凄清哀婉 苍凉幽缈 情 如痴如醉 如梦如幻 神情恍惚 惆怅失意 全诗读来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 人遐思,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章(前4句):见物起兴,写自己的 爱情和愿望。
zxxkw 学科网
爱慕 思恋

次章(中间8句):写自己的寤寐不忘。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课件1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课件1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主人公企慕和怅然若失 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 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 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 艺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 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 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 无止境的追求。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 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 重复?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低回不 已,飘逸自然,在回环反复中深化了意境, 使整首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运 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托物兴辞,含蓄委 婉。
所 谓 “伊 人 ”指的 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 子吗?
感知内容,再现意境美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 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小组讨 论
诗中描写了哪些 意象?特点是什么
描写艺术形象
特点
一、蒹葭、霜露、秋水 ——凄清的秋景
(渲染冷寂落寞的气氛) 二、伊人在水中央 ——可望不可即
(空灵悠远的意境)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 ——执著追求
(怅惘 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 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 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 惆怅之情。
• 蒹 葭 凄 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2018年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

2018年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分析《诗经》艺术表现手法在《关雎》和《蒹葭》二诗中的具体应用;2、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纯洁、真挚、健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诵读,体会古典诗文诵读的技巧;2、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分组自学、讨论,通过充分的吟咏,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程序: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关雎》。

一、导入:从我国悠久的文化入题,引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二、新授:(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

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解决字词。

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老师点拨:第一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起兴),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

第三章重叠“悠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四、五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写思极之幻。

“左右采之”、“左右之”抒写在他苦思冥想、神思飞跃的时候,姑娘优美的身影,水边美好的一瞥,一再重现眼前。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是神思飞跃时的幻境。

(三)总结、扩展《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四)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九年级下册:第24课 《诗经》两首.doc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九年级下册:第24课 《诗经》两首.doc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好逑qiú荇xìng菜寤寐wùmèi芼māo萋qī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未唏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君子好逑逑:配偶。

寤寐思服思服:思念。

左右芼之芼:挑选。

宛在水中央宛:仿佛、好像。

道阻且长阻:艰险。

白露未已已:止,这里是“干,变干”。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好姑娘美丽又善良,我从早到晚追求着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关雎》《蒹葭》这两首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

窃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脐。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人教九年级语文-拓展阅读第24课诗经两首-汉广

人教九年级语文-拓展阅读第24课诗经两首-汉广

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①有游女②,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③之永矣,不可方④思。

翘翘错薪⑤,言刈其楚⑥。

之子于归,言秣⑦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⑧。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选自《诗经·国风》)【注释】①汉:指汉水。

②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③江:指长江。

④方:渡河的木排。

这里指乘筏渡河。

⑤翘翘:树枝挺出的样子。

错薪:杂乱的柴草。

⑥楚:灌木的名称,即荆条。

⑦秣(mò):喂马。

⑧蒌(lóu):草名,即蒌蒿。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四句诗前后出现了三次,有什么表达效果?3.请写出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

参考答案1.这首诗写一位青年樵夫钟情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

情思缠绵,无法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倾吐了满怀的惆怅。

2.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仰慕难求的感伤之情。

3.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

参考译文:南有大树枝叶高,树下行人休憩少。

汉江有个漫游女,想要追求只徒劳。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

滚滚长江长又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杂树丛生长得高,砍柴就要砍荆条。

那个女子如嫁我,快将辕马喂个饱。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

滚滚长江长又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杂草丛生乱纵横,割下蒌蒿作柴薪。

那个女子如嫁我,快饲马驹驾车迎。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

滚滚长江长又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第24课 《诗经》 两首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第24课  《诗经》 两首

《诗经》两首教学设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1、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1、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2、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法2、引导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2、知识归纳与拓展⑴、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⑵、教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第24课 《诗经》 两首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第24课  《诗经》 两首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关睢》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以声传情,以声达意。

2.通过对语句的品味,感受美好情感。

重难点通过对语句的品味,感受美好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对《诗经》的认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代表。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一、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音形意检测:窈窕寤寐淑女君子参差荇菜友之乐之(忿恚尉、甚异之、哀而生之)二、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理解三、默读课文,概括诗文内容1.《关雎》反映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2.朗读课文,读出这位男子每一阶段的情感。

【师示范,生体会】四、分析课文,感受美好情感1.这位男子为什么为一见而钟情于这位姑娘?2.这位男子追求这位姑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3.这位姑娘会接受这位男子吗?4.朗读课文,感受美好之情感。

五、再析课文,理解比兴手法《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

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一过程的呢?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分析《诗经》艺术表现手法在《关雎》和《蒹葭》二诗中的具体应用;
2、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纯洁、真挚、健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诵读,体会古典诗文诵读的技巧;
2、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
分组自学、讨论,通过充分的吟咏,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关雎》。

一、导入:
从我国悠久的文化入题,引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二、新授: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

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解决字词。

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老师点拨:
第一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起兴),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

第三章重叠“悠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四、五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写思极之幻。

“左右采之”、“左右之”抒写在他苦思冥想、神思飞跃的时候,姑娘优美的身影,水边美好的一瞥,一再重现眼前。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是神思飞跃时的幻境。

(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四)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蒹葭》。

一、复习导入:
1、比、兴手法在《关雎》的运用;
2、学生背诵《关雎》。

二、新授:
1、学生自由朗读诗文,体会诗歌意境。

2、教师点拨:
时令:深秋。

地点:水边。

人物:青年。

景物:拂晓,露浓霜重,河岸边的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在秋风飘摇不定。

行动:青年思念着心中的人儿,来到河边,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视着“伊人”所在的河对岸,可是心爱的人儿却可望而不可即,心中涌起淡淡的惆怅。

青年并没有就此罢休,决心追求“伊人”,但无论是逆水而上,还是顺流而下,
“伊人”总是无法靠近,宛如水中月、雾中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

情景交融:三章写出了景物的细微变化,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景,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心境,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三、归纳写作技巧:
1、四言、重章、重言的运用:
《诗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嫌短促,而重章、重言读起来又显得回环反复,节奏舒卷徐缓,二者互为补充,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具有很好的效果。

本诗运用重章,细致地表现时空转换和情感的发展。

寓变化于单纯,托繁复于简约,写出了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多层次和多角度,从而细腻地展现可主人公感情流程和变化。

2、赋、比、兴的圆熟运用:
本诗是起兴后以赋法叙写。

河岸边芦苇上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的感情。

三章的起兴不尽相同,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化,不仅勾画出三幅不同的图景,而且烘托出诗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思念“伊人”的心绪。

在铺叙中,诗人执着的追求、企慕思见的情状,跃然纸上。

四、学生再次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2、试分析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3、尝试在分析重章对诗歌表达情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附:板书
苍苍为霜在水一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
凄凄未晞在水之湄道阻且跻宛在水中坻
采采未已在水之涘道阻且右宛在水中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