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现状和进展【摘要】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进展,药物治疗上传统药物及新型药物的联合使用,中医辨证与辨病施治相结合以及针灸、心理等非药物疗法的运用,虽使得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研究前景乐观,但通过纵观近年来文献,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今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治疗;综述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发性疾病,国内资料显示男性患者多余女性,男女比例胃溃疡为3.4-4.7:1,十二指肠溃疡为4.4-6.8:1[1]。
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为1.5-5.6:1。
溃疡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少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
在我国该病发病率存在着差异,南方患病率高于北方,城市高于农村。
发病亦有季节性,秋季和冬春之际是高发季节。
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病因与感受外邪、饮食失常、情志不遂、素体脾胃虚弱有关。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PU 致病机制中幽门螺杆菌(HP)作用的发现以及溃疡愈合质量(QOCU) 概念[2]的提出,使得临床药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治疗方法逐渐增多,疗效日渐升高以及复发率逐渐降低等方面,现将消化性溃疡治疗现状及进展分述如下:一.定义消化性溃疡(PU)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发生的溃疡,好发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以及异位的胃粘膜,如位于肠道的Meckel憩室。
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是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
二.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作为黏膜的损伤因素如胃酸及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Hp)感染,药物因素如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乙醇或胆盐等,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而胃黏膜-黏液血流屏障削弱、前列腺素和碳酸氢盐、细胞再生减少和表皮生长因子降低等黏膜保护性因素削弱,在胃溃疡的发生中占主导地位。
在溃疡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还有遗传、精神、饮食习惯、环境等因素参与。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的黏膜受到破坏导致溃疡形成。
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严格的饮食控制,同时也需要护理干预来管理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本文旨在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一、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的重要方面。
患者需要避免摄入过多的辛辣食物、粗糙纤维食物以及咖啡、茶、酒等刺激性饮品。
同时,患者需要养成定时进餐、饮食小口、咀嚼慢、不狼吞虎咽的良好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饮食控制的效果分析显示,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合理饮食可以缓解疼痛、减少饥饿感和胃胀感、促进溃疡愈合,同时也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护士应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饮食指导,并定期进行随访。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治疗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抗生素和胃粘膜保护剂等。
药物治疗的效果分析显示,药物能够有效控制酸性胃液的分泌,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
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药品的详细说明,特别是药品剂量、服用时间和服用注意事项等。
此外,护士还需要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异常、胃肠道不适等。
三、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改变是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患者需要戒烟、限制饮酒、避免精神压力、保持运动等。
生活方式改变的效果分析显示,戒烟和限制饮酒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
避免精神压力和保持运动可以减轻疼痛、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改变的指导,并定期进行随访。
此外,护士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四、并发症的处理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例如出血、穿孔、梗阻等。
护士需要及时识别并处理这些并发症,防止病情加重。
并发症的处理效果分析显示,及时处理并发症可以避免病情加重,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总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和并发症处理等多种手段。
消化性溃疡护理的研究进展课稿
消化性溃疡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是胃肠道粘膜的侵袭因素超过粘膜自身保护因素的防御能力的结果。
侵袭因素主要包括括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此外还有胆盐、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保护因素则主要包括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膜屏障等。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病因、多发病理机制的复杂疾病,其形成可以说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临床发现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多为慢性溃疡,而应激性溃疡则是另一类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急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复发率高,商建中[1]等调查表明,消化性溃疡愈合后其复发率高达60%~80%,给病人带来身心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
而提高护理质量,能降低其复发率,现将消化性溃疡病的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护理对策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胃肠粘膜的防御保护因素和损害攻击因素失去平衡的结果。
以往认为遗传因素(血型O型者或家族有易患消化性溃疡倾向者)、胃酸过高可致溃疡。
许多研究结果证实饮食的内容、药物与化学品、吸烟、环境因素与本病有关,也有研究提示性情急躁者较易患病。
叶瑞繁等[2]报道溃疡对负性事件体验较深。
20世纪80年代Tomas等[3]认为溃疡与正常人的生活事件刺激量并无差别。
近年王爱香等[4]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本人的心理状态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不良的心理状态及社会因素是溃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林玲萍[5]的测试结果也显示PU病人在社会支持方面存在缺陷。
周军等[6]认为A型性格是诱发消化性溃疡病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认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在该病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金兰[7]调查显示PU与精神压力、生活负担、劳动强度的大小关系密切;汤淑芳等[8]反映患儿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负性生活事件有一定的关系。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先从胃黏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其后许多研究证明HP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9,10]。
消化性溃疡病人负性情绪与自我管理知识的调查分析
12 2 资料 收集 方 法 ..
对 调 查 人 员 进行 专 业 培 训 , 到统 一 标 达
准 的 目的 。调 查 人 员 向 被 调 查 对 象 讲 解 问 卷 填 写 解 释 语 后 , 由 被调查对象独立完成调查问卷。 1 2 3 统 计 学 方 法 全 部 资 料 采 用 S S . . P S统 计 软 件 包 分 析 处 理, 进行 相关 统 计 学 处 理 。
( id P o l ’ s ia fHe e Ciy An u o i c . h i 3 0 2 C ia Thr e p e S Ho pt l fi t h i o Pr vn e An u 0 2 h n ) 2 摘 要 : 目的] 讨 负性 情 绪 的 消化 性 溃 疡 病 人 发 病诱 因及 自我 管理 知 识 掌握 情 况 。[ 法] 用 Z n [ 探 方 采 u g抑郁 自评 量表 ( D ) 焦 虑 自 S S和
1 2 1 调 查工 具 . .
溃 疡病 人 应 及 时 评 估 情 绪 状 态 , 康 教 育 因人 而 异 , 点 放 在 自我预 防保 健 、 制 发 病 诱 因 、 高 自我 管理 能 力 方 面 , 时 给 予 心 理 健 重 控 提 同 干 预 改善 精 神 健 康 水 平 , 预 防 发 病 和 复 发 起 积 极 作 用 。 对 关键 词 : 负性 情 绪 ; 化性 溃 疡 ; 消 自我 管 理 ; 因 ; 康 教 育 诱 健
中 图分 类号 : 4 3 5 R 7 . 文献 标 识 码 : c 文 章 编 号 :0 9 6 9 ( 0 8 1 A 一2 5 1 0 4 3 2 0 ) O 5 6一O 2 消 化 性 溃 疡 是 常 见 的心 身 疾 病 之 一 一 具 有 较 强 的 抑 郁 、 , 焦 家评 审 , 符合 一 般 量 表 的使 用 要 求 。
消化性溃疡患者护理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患者护理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作者:王彦鑫金昌德张萌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第8期王彦鑫金昌德张萌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3.08.065消化性溃疡(PU)主要指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导致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全球性多发病。
据国外资料显示,PU的患病率约为6%~15%,其中10%的患者有周期性发作症状。
PU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受该疾病的影响[1]。
PU的治愈率较高但很容易复发,其原因十分复杂,严重者可因大出血和急性穿孔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引起PU的因素有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感染(Hp)、遗传、体质、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神经精神因素等。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PU的护理重点转向以“生物—心理—社会”为核心的整体护理,针对溃疡病的各种护理干预模式对预防和降低复发率极为重要。
1 一般护理干预模式1.1 饮食护理 PU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2],胃酸的存在是溃疡发生的决定因素。
正确的饮食可抑制和中和胃酸,减轻食物对溃疡面的直接刺激,促进溃疡面愈合。
由于大部分PU患者缺乏饮食的相关知识,加之用药不合理等因素,致使溃疡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严重者导致死亡。
因此,做好PU患者的饮食指导及护理十分重要。
有研究显示[3],通过对患者进行个体化饮食教育、指导,如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正确管理饮食、并发症的饮食防治等,患者上腹痛、呕血、黑便等症状和粪便隐血实验阳性率均比接受常规饮食护理的患者明显减轻,其胃镜复查溃疡治愈率明显提高,复发率显著下降。
1.2 用药护理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是PU疾病主要的风险因素之一,可直接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指导PU患者合理用药尤为重要。
Gill 等[4]从临床药物使用的层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电子健康记录和临床决策支持指导患者对NSAIDs的合理使用可提高对PU等高危患者的护理质量。
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进展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多发病,而且属于世界性、全世界性的常见病。
该疾病属于慢性疾病,具有自然减缓、反复发作的特点,人群患病率较高。
消化性溃疡之所以被临床重视,不仅是其发病率高,更重要的是其会发生出血、穿孔、肠阻塞等严重并发症[1]。
随着对消化性溃疡病因、发病机制、诊疗技术的不断研究,消化性溃疡的医治效果显著提高,其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有所降低,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就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国论文网/1/1消化性溃疡病因、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P,一般以为是由于胃粘膜的损害因素与防御因素之间失衡造成的,在胃粘膜损害因素大于防御因素时,就会发生溃疡病,加上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参与,组成了溃疡病发生的复杂致病机制[2]。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主导作用初期消化性溃疡被认为与饮食、应激因素有关。
随着不断的发展,提出无酸便无溃疡的观点,因此人们认为消化性溃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胃酸。
胃酸对消化道黏膜的作用通常只在正常黏膜防御、修复功能障碍时才会发生,胃酸可对胃粘膜直接损伤,也可与蛋白酶结合发挥消化作用,使胃酸成为损伤黏膜的主要攻击因子,而胃蛋白酶在高酸状态下具有强力的消化黏膜作用[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因素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患者溃疡病的风险是阴性者的3~10倍,Hp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原因,临床在给于抗胃酸分泌药物治疗后,溃疡愈合,但只是短期的疗效。
若根除Hp,溃疡复发率较低。
Hp会使胃窦部的pH值升高,则其胃泌素反馈性释放会增加,促进了胃酸的分泌,进而形成溃疡[4]。
此外,Hp感染后会导致多重炎性介质的释放,炎性介质会在胃排空时进入十二指肠,进一步造成十二指肠黏膜损伤。
黏膜屏障损害胃粘膜自身具有抵御各种物理化学损伤的功能[5]。
目前,多种药物会造成胃粘膜损伤,例如常见的镇痛药、抗癌药、部分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NSA IDs)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其在消化道出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6]。
消化性溃疡患者开展自我管理干预很重要
消化性溃疡患者开展自我管理干预很重要消化性溃疡是一类由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具有易反复、病程长、病情易迁延等特点,患者主要以反酸嗳气、节律性腹痛为常见症状,呈现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受我国人口基数的影响,我国消化性溃疡的患病人数极为可观,目前临床治疗以药物控制为主,一般用药治疗周期为4~8周,为提升临床疗效,一般给予联合给药干预。
而临床诊疗中发现,受患者个体化因素的影响,如用药不规律、自行停药、饮食不节等,临床治疗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故而近年来除却开展对症干预外,对患者个人行为习惯干预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在提升药物控制效果、预防溃疡复发、降低并发症风险方面具有突出价值,本文主要结合笔者临床工作经验与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就消化性溃疡患者开展自我管理干预的具体措施与价值进行介绍分析。
1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分析自我管理是基于各类慢性病变高发现状下发展而来的一种干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提升慢性病变患者自我应对、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如慢性病症状管理、治疗监测、生活行为方式改变等,从而有效提升慢性病的控制效果,改善预后,目前在糖尿病、高血压、哮喘、COPD等慢性病的临床干预中应用广泛。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的一类慢性疾病,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循用药疗程开展,才能在确保疗效的同时预防复发,近年来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开展自我管理干预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有较多临床调查显示,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出院短期内的治疗依从性普遍较高,而伴随临床症状的有效控制及患者出院时间的延长,患者用药依从性逐渐降低,同时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也逐渐恢复,继而导致受损胃黏膜组织未完全恢复而复发,这也是自我管理干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消化性溃疡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消化性溃疡患者开展自我管理的前提是需要明确影响药物治疗效果与导致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这会直接受到患者认知水平与记忆功能的影响,伴随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与记忆功能均会逐渐下降,出现用药剂量错误、随意停药或忘记服药等情况。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进展与挑战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进展与挑战引言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尽管现有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胃酸的生理与病理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胃酸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因此针对胃酸的调节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策略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途径。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解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新型治疗方法被提出,包括靶向胃酸分泌、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促进溃疡愈合等方面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药物治疗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些新型药物的问世,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等,能够更好地调节胃酸分泌,有效控制溃疡的形成和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和天然药物被证实具有一定的抗溃疡活性,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促进溃疡的愈合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手术治疗作为消化性溃疡的最后选择,针对一些严重病例和并发症进行干预。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和手术器械的改进,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例如,内镜下止血术和内镜下溃疡切除术等微创手术成为了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手段。
然而,治疗消化性溃疡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某些患者对传统治疗方法不敏感或出现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其次,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较高,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此外,一些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也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因此,为了更好地治疗消化性溃疡,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着重在寻找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靶点和治疗策略,以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综上所述,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在胃酸的生理与病理胃酸在胃的消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胃壁上的壁细胞会分泌胃酸来帮助消化食物和杀死病菌。
胃酸的产生主要受到神经、激素和局部调节的影响。
消化性溃疡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摘要:消化性溃疡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需要长时间规律、规范用药治疗,而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会对其用药依从性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疾病复发情况。
本研究结合国内已有研究,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展开分析,探索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因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提升管理能力的措施,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因素;提升措施消化性溃疡是因多种因素(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炎症等)造成的消化系统疾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
该病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控制,且一般为长时间、联合用药,且需患者严格根据用药疗程来展开治疗,而在诊疗中,部分患者因个人原因,如饮食不节、擅自停药、用药不规律等,通常会导致药物治疗效果难以实现,进而造成疾病反复发作的问题。
因此,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十分重要。
一、自我管理的作用自我管理是在慢性病发生率不断提高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干预措施,其实施目的是提升慢性病患者在自我管理、自我应对方面的能力,如促使患者根据医嘱规律用药、科学监测病情、改变生活行为方式等,从而改善慢性病的预后。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甚至还可影响患者的躯体化症状[1],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提升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十分必要。
二、消化性溃疡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分析目前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未根据医嘱规范用药,是造成疾病复发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见,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并不十分理想。
彭冬梅[2]等对9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展开服药依从性分析,发现只有37.50%的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而21.87%的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
夏莉莉[3]对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展开调查,发现其整体自我护理能力尚可,不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作者建议通过针对性干预方案,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进展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和困扰。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过去,幽门螺杆菌(Hp)感染被认为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然而,如今的研究发现,除了 Hp 感染外,其他因素如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异常、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使用、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以及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等,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过度分泌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直接原因之一。
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胃酸分泌过多,超过了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就容易损伤胃黏膜,形成溃疡。
NSAIDs 是一类广泛使用的药物,但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了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增加了溃疡的发生风险。
遗传因素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也逐渐受到关注。
一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个体对 Hp 感染的易感性、胃酸分泌以及胃黏膜的修复能力。
心理社会因素,如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可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从而促进溃疡的形成。
二、诊断方法的改进传统的消化性溃疡诊断方法包括胃镜检查和 X 线钡餐造影。
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金标准,它可以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并进行活检以明确溃疡的性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胃镜对早期消化性溃疡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除了内镜检查,血清学检测也在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例如,检测血清中 Hp 抗体、胃蛋白酶原等指标,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 Hp 感染以及胃黏膜的功能状态。
此外,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简便、无创的检测 Hp 感染的方法,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治疗药物的发展(一)抗酸药和抑酸药传统的抗酸药如氢氧化铝、碳酸氢钠等,能够中和胃酸,缓解溃疡症状。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常见的消化性疾病,其发病因素除了与生理因素有关外,还和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联。
其发病的主要诱因往往与气候、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及饮食不洁有关,良好的护理有利于促进溃疡的愈合,也能预防溃疡的复发,在临床上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心理护理;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从单一的生物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及生物学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人们已经意识到由于身心疾病产生的复杂因素,心理护理打破了传统护理的局限性,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干预手段。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中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也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在该类患者的护理中,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均要考虑在内。
且其病程长,愈合慢,容易复发,大部分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1],但是部分患者还是会有心理压力,尤其是担心癌前期病变,这对患者的病情好转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发病、转归等有密切关系,该疾病的患者护理要从其心理、生理量方面进行干预。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由胃肠道黏膜被胃酸或者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而引起的溃疡,是指在幽门螺杆菌、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及胃酸分泌过多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的炎性反应,出现胃黏膜组织坏死、脱落,最终形成溃疡[2],病变通过进展可达到深层黏膜肌层或者更深的层次。
该疾病是全球性常见的消化疾病,一般人群消化性溃疡的终生患病率约为5%-10%,每年有0.15-0.3%的患者发病,且男性高于女性,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
消化性溃疡除了上述基本的发病因素,还有一些发病诱因,常见的为吸烟、应激和心理因素及饮食因素等。
患者常见的症状有上腹部痛、反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或出现恶心、厌食、纳差及腹胀等临床表现[3]。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患者要及时就医,以免病情进展,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临床常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必要时使用手术治疗的手段,同时在治疗新的过程中,要给予患者相应的临床护理,指导患者饮食、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重要的是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告知患者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
浅述研究消化性溃疡的护理进展
浅述研究消化性溃疡的护理进展摘要:现阶段,为证明消化性溃疡临床护理的研究价值,文章主要根据临床经验与研究结果简要分析了消化性溃疡的病发原因。
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消化性溃疡病发原因与临床护理方法,了解病症临床护理要点,减少病患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从而全面提高消化性溃疡护理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病;临床护理;研究进展消化性溃疡病被称之为胃和肠道的慢性疾病。
据临床表明,消化性溃疡病具有肿胀、恶心与反酸等病发症状,如果情况比较严重,那么及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与胃穿孔等症状[1]。
据实际调查表明[:2],在对消化性溃疡病进行治疗过程中,当患者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时,及其容易导致溃疡病症的高复发率,当患者采用临床治疗并将药物与临床护理之间深度结合过程中,能够减轻病发症状,缓解患者临床治疗的痛苦,缩短病患临床治疗时间,提升消化性溃疡症状治疗的康复效果。
1 消化性溃疡病发病原因消化性溃疡通常发生在胃和幽门部较小的弯曲处,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后壁。
消化性溃疡通常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其前壁较多。
同时这种疾病的形式通常为圆形或者椭圆形,胃的直径为5-25毫米,十二指肠的直径为2-15毫米。
因此,根据我国国内著名学者研究表明[3],胃溃疡的原因通常集中在一定环境下削弱胃粘膜屏障或者增加胃分泌而导致。
另外,十二指肠溃疡主要集中于壁细胞的普遍增大导致十二指肠酸化与溃疡。
据科学研究者实际表明发现,疾病频发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人与老年人身上,而且高危人群中女性人数多于男性人数。
2 消化性溃疡病临床护理方法探究2.1用药护理2.1.1临床用药反应观察护理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用药护理指导,既是消化性溃疡病治理的重要环节,又是迅速减轻临床病症的有效方式,以及缩短治疗时间的重要根本。
有效的临床药物护理能够抑制体内酸的产生,彻底根除HP,并提高临床治疗与康复的可能性。
有部分学者已经表明发现:在消化性溃疡病症临床护理过程中,间接治疗与逐步用药维持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发病率,减少患者的痛苦。
内科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内科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消化性溃疡在我国的患病率逐渐上升。
内科治疗是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方法,但对于一些临床复杂的患者,手术治疗成为了必要的选择。
本文就内科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医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内科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的现状内科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治疗方法及技术不断进步。
内科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消除疼痛、控制出血、防止溃疡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内科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胃切除术和幽门括约肌成形术。
胃切除术是将溃疡部位的胃切除,并进行空肠吻合,以消除疼痛、控制出血等症状。
幽门括约肌成形术则是通过对幽门括约肌进行松弛切开,并进行狭窄治疗,以增加食管和胃的通畅性。
虽然内科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患者的问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手术治疗风险较大,可能会导致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术后恢复周期较长,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内科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方法。
二、内科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内科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正朝着更加安全、有效的方向发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展趋势:1. 微创技术的应用: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内科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开始应用于腹腔镜手术或者机器人辅助手术。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
2.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病情和病理机制都不完全相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治疗。
通过基因检测、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手段,可以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 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内窥镜技术在内科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可以更准确地观察溃疡的情况,进行溃疡的切除和修复。
【课题申报】胃溃疡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
胃溃疡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课题申报:胃溃疡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点是胃黏膜局部坏死穿透性慢性溃疡形成。
胃溃疡患者常常会出现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帮助胃溃疡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其生活质量,本课题拟深入研究胃溃疡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为患者提供相关指导和支持。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探讨胃溃疡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包括饮食调控、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等方面,并通过相关指导和培训,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分析胃溃疡患者的常见症状与疾病发生的原因,探究自我管理技巧对疾病的影响;2. 研究胃溃疡患者的饮食调控技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安排膳食、选择适宜食物等方式改善症状;3. 研究胃溃疡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技巧,包括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定期运动、减轻精神压力等方面;4. 研究胃溃疡患者的药物治疗技巧,包括正确使用抗酸药物、消炎药物、抗生素等,合理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5. 开展相关培训和指导,提高胃溃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研究方案与时间安排1. 第一年:调查研究胃溃疡患者的病情特点与自我管理现状,分析病因与自我管理技巧的关系;2. 第二年:开展饮食调控技巧的研究,设计相关的饮食指导方案,并开展培训活动;3. 第三年:研究生活方式改变技巧,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患者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病情;4. 第四年:研究药物治疗技巧,开发电子管理系统,提供胃溃疡患者用药信息和提醒服务;5. 第五年: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报告,并开展研讨会,推广研究成果。
五、预期成果与应用价值1. 提供胃溃疡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 研发电子管理系统,为胃溃疡患者提供便捷的药物管理服务,确保用药安全;3. 丰富胃溃疡患者的健康教育资源,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4. 推广研究成果,提升社会对胃溃疡患者的关注度,促进公众健康。
消化性溃疡护理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
据临床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主要是由于酸性胃液及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所致。
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口、空肠上段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又称美克尔憩室,位于远端回肠)均可发生消化性溃疡。
同时,由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所以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即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服用抑制胃酸、保护黏膜的药物。
但是,据临床实践及相关文献的报道,良好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消化性溃疡的严重程度,可以大大提高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护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6-0100-0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化、饮食习惯的不规律化、作息习惯的没节奏化,我国居民患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越来越大。
据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报道,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较其他疾病相对较高,是一种比较常见、比较多发的慢性疾病[1]。
同时,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机率和复发的机率也相对较高。
临床实践中,良好、合适、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以及缓解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据临床研究及文献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我国居民罹患消化性溃疡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所以,有效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主要工作目的。
本文就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消化性溃疡患者疼痛的特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对护理措施四个方面对消化性溃疡的护理进展进行系统的阐述和总结,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人员有效护理消化性溃疡患者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借鉴,从而减轻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痛苦和焦虑,提高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生活质量。
1.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
消化性溃疡病的护理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病的护理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0-09-16T11:34:23.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9期供稿作者:张春兰莫佩妙[导读]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尽量选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热量。
张春兰莫佩妙(百色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广西百色 533000)【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360-03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因其发病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有胃、十二指肠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所致,侵袭因素主要有胃酸、胃蛋白酶、微生物(如幽门螺杆菌)、胆盐、乙醇、药物及其它有害物质;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主要有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膜屏障、粘膜血流量、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复发率高,张洪霞[1]等调查表明,PU愈合后其复发率高达60%~80%,给病人带来身心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
而提高护理质量,能降低其复发率,现将消化性溃疡病的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和复发因素及护理对策近十年的研究和临床资料充分证明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ori,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再加上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在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以神经内分泌为中介,使胃液分泌,胃蠕动失调,胃壁血液循环障碍,最后导致胃或十二指肠溃疡[2]。
随着医学的进步,治愈该病已经不成问题,但是该病容易复发,复发原因是:消化性溃疡治愈后,中断维持治疗量药物是溃疡复发的重要因素。
因此,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正规、综合及长期的治疗,包括根除HP、抑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治疗等,以提高溃疡愈合质量。
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层。
消化性溃疡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
因此,对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护理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旨在回顾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以期提供指导临床实践的最新证据和护理干预策略。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病;临床护理;护理进展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它通常由胃酸和消化酶的不正常分泌以及黏膜屏障功能的受损引起,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产生了重要影响[1]。
针对该疾病,临床护理的研究逐渐得到关注,能够深入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护理内容,旨在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1消化性溃疡病概述1.1定义及分类消化性溃疡病是指胃和十二指黏膜发生的慢性非感染性疡。
根据溃疡发生的位置,可以将消化性溃疡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发生在胃黏膜的部位,而十二指肠溃疡则发生在十二指肠黏膜的部位[2]。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消化性溃疡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且患病率逐年上升。
据统计,发达国家的患病率约为1%—2%,而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可高达10%—15%。
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均与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有关。
1.2病因及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主要认为以下几个因素与其发病相关:胃酸和胃黏膜抵抗力失衡、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物使用以及生活方式因素等。
胃酸和胃黏膜抵抗力失衡:胃黏膜的细胞和黏液层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但当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黏膜抵抗力下降时,溃疡易于形成。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黏膜感染者,其感染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和黏膜损伤,进而导致溃疡的形成[3。
非甾体抗炎药物使用:长期和过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会对胃黏膜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溃疡的风险。
消化性溃疡接受饮食护理的进展研究
消化性溃疡接受饮食护理的进展研究?发布时间:2022-11-21T09:27:04.10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9期作者:罗霞[导读] 消化性溃疡疾病为临床中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此疾病目前在临床中治愈效果并不理想。
罗霞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消化内科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消化性溃疡疾病为临床中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此疾病目前在临床中治愈效果并不理想。
消化性溃疡疾病患者就算在接受对应性治疗之后,出现疾病复发的概率依然比较高,使得患者日常生活被困扰与影响。
该疾病作为在机体胃部与十二指肠部位发作的慢性溃疡病症。
患有此疾病患者,需重视饮食管理,规避因为饮食不当病情出现恶化问题。
基于此,本文将综述消化性溃疡接受饮食护理的进展,报道如下:关键词:消化性溃疡;饮食护理;饮食原则;饮食习惯;心理护理因为消化性溃疡疾病隶属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类疾病,此疾病的患病机制较为复杂和多样。
该疾病好发年龄段为20岁~50 岁。
目前临床并无完善的治疗干预方案,若是想提升疗效,需重视饮食护理管理,对护理方案进行完善[1]。
1 遵循饮食原则1.1溃疡期饮食原则处于溃疡期,患者需秉承着少食多餐的基本饮食原则。
此期间患者需尤其注意饮食的合理性,规避因为暴饮暴食造成病情进展迅速。
于春辉,姜瑞波[2]学者指出,如果机体出现消化性溃疡病症,处于溃疡期需保障少食多餐,按时的进餐,确保饮食规律,使得饮食控制效果明显提升。
有学者指出,经过摄取食物,能够显著地将机体中胃酸中和,但进食之后,亦会对胃部造成刺激,使得胃部分泌出更多胃酸。
若是胃部一直处于此种高频率应激状态之下,会引起溃疡面被侵蚀,引起康复效果受到影响。
对此,为了能够有效地规避胃酸对溃疡位置长期的侵蚀,造成病情不断进展、加重,需确保患者在一日三餐的基础之上,适宜的加餐,进而保障食物可对胃酸有效中和,促使溃疡的位置能够迅速地恢复健康。
1.2恢复期饮食原则处于恢复期,患者需多摄入粗纤维类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性溃疡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蒙丽1,廖喜琳2(1.防城港市中医医院,广西防城港538021;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中医学校,广西南宁530022)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干预;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441(2018)02-0102-04收稿日期:2018-05-07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自筹项目(编号:Z2015014)通信作者:廖喜琳(1970-),女,主任护师,主要从事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及神经内科康复护理研究;E-mail :2535369326@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 ,PU )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病,病程长,呈周期性发作,患者一般需服药4~8周,且所服的药物种类多、症状消失时间短,大多数患者在症状减轻后会掉以轻心或不在意。
患者依从性较差,导致该病反复发作,容易复发是该病的重要特点之一。
有调查显示消化性溃疡未经治疗人群的复发率为45%~60%[1]。
因此,临床上除了对消化性溃疡对症治疗以外,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对预防溃疡复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另有研究表明,自我管理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2]。
现将PU 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消化性溃疡患者自我管理现状所谓自我管理是患者在应对慢性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包括对症状的管理、治疗的监测、行为和情绪调节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3]。
自我管理最先应用于哮喘、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领域,随后被逐渐应用于其他疾病。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应该规律、按疗程服药,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幽门螺杆菌,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
未按医嘱连续用药,是PU 复发的主要原因。
尹翱翔[4]认为许多患者在临床症状减轻后便自主停药或减药,导致受损的胃黏膜没有完全修复,引起PU 复发。
姒健敏等[5]调查发现,仅47.1%的院外患者按照医嘱要求进行治疗。
王文秀等[6]调查显示,60%以上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出院3个月内遵医行为良好,随着出院时间延长,其原来不良的生活方式开始逐渐恢复,将医嘱抛诸脑后,成为诱发疾病复发的主要因素。
此外,多数PU 患者的自护能力处于较低水平,PU 患者的自护知识和自护技能亟待提高[7]。
2影响PU 患者自我管理的因素2.1年龄因素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记忆和认知能力下降,自我管理知识缺乏,服药依从性差,易发生误服、漏服、多服、少服、未按要求服药或随意停药等现象,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同时由于老年患者行动不便,限制了其遵医复查等自我管理行为而导致治疗依从性差。
顾旭升[8]调查发现高龄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发生率是非高龄患者的2.59倍。
2.2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可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局部组织营养障碍、胃肠平滑肌和血管痉挛,胃肠黏膜抵抗力下降,诱发溃疡[9]。
已有研究证实,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方式与复发率密切相关,不良的饮食习惯、酗酒、吸烟、焦虑、紧张的情绪可导致病情加重和旧病复发。
食物和饮料对胃黏膜及其屏障可能有物理性(过热、粗糙等)或化学性(如过酸、辛辣、乙醇等)损害作用,如咖啡刺激胃酸分泌;饮食时间不规律可破坏胃酸分泌调节的规律性;吸烟(尼古丁)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使胆汁及胰液反流增加,从而削弱胃黏液及黏膜屏障;酒精可刺激胃酸分泌,对胃黏膜也有直接损伤作用[10]。
因此,要确保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效果,必须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
2.3疾病相关知识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以及复发具有重要关系,因此,根除Hp及预防Hp感染是防治消化性溃疡的关键。
掌握疾病相关的知识是培养患者自我管理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疾病相关知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陈世耀等[11]调查发现上海地区Hp感染人群对Hp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仅为33.2%。
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在治疗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理解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治疗依从性差,影响PU治疗效果。
顾旭升[8]通过调查显示,就消化性溃疡而言,缺乏相关知识的患者依从性差的发生率是具有一定相关知识患者的3.45倍。
文素英等[12]也发现,在开展健康宣教前患者对Hp概念、Hp传播途径、Hp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等知识的知晓率极低,而这一情况可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严重影响康复。
2.4用药依从性用药依从性是指患者严格按照医嘱坚持用药的程度。
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溃疡病复发、减少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目前针对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这些药物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部分略懂医药卫生知识的患者,由于担心服药后产生不良反应,自行中断治疗[13]。
因此,患者在疗程结束后,仍未完全治愈,病情易反复,生活质量不高。
2.5心理因素PU被公认是一种源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疾病。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是PU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14]。
而PU的反复发作,则反过来又会造成患者负性情绪不断加剧,一方面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继而导致消化道平滑肌痉挛或缺血缺氧等,造成消化道黏膜损伤,同时还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患者更容易出现溃疡,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治疗时间,增加费用;另一方面,患者的依从性随之下降,对治疗的进展和持续造成明显障碍[15]。
3提高PU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措施3.1建立全面的健康教育体系,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自我效能指的是人们对成功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境能力的信念[16]。
消化性溃疡患者自我效能感将直接影响患者遵医行为及治疗信心,进而影响患者康复。
黄柳清等[17]使用辨证施教路径干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结果显示能有效提高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陶方等[18]研究显示,不同文化程度PU患者对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预防、精神心理对疾病的影响等需求程度有差异,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做到因人施教。
王婷[19]把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应用于PU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提高了患者对PU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使患者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
郑成城等[20]研究表明,规范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消化性溃疡疾病的认识,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让患者自觉地改善生活方式,从而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配合治疗。
万小云[21]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分层强化教育,即依据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年龄、文化水平等,分层次、有目的地进行PU知识强化教育,研究结果显示分层强化教育能有效提高PU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3.2心理干预PU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心身疾病,负性情绪会影响患者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因此,护理人员须及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通过心理指导消除患者各种不良心理因素,增强治疗信心。
娄敏华等[22]的研究认为,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PU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降低Hp的感染率,减少复发。
沈锦萌等[23]探讨了结构式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通过给患者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持、劝说、暗示、疏导等,让患者正确面对自己的病情,保持心理平衡,增强和疾病斗争的动力与信心,可有效地减轻消化性溃疡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利于疾病的痊愈。
因此加强患者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改变患者心理状态,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正性情绪,提高患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些对于疾病治疗效果和复发是十分必要的。
3.3服药护理李士静[24]研究结果显示,在消化性溃疡治愈之后,很多患者中断了维持治疗的药物,这也是可能导致溃疡复发的重要因素。
护士应该反复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PU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其用药依从性,要按医嘱坚持规律、联合、足程服药,不宜在症状稍好转或出院后就停药。
尤其是Hp阳性者,为了根除Hp,须避免服用易致溃疡复发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如果必须服用,则应安排在饭后服,且不应长期使用。
为了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利于长期服药,应尽量避免使用贵重药品。
对于老年人,为了便于老年人识别和记忆,宜用较大字体、颜色鲜明的标签标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或用鲜艳的大字直接写在药盒上,并督促家属做好监督工作。
3.4生活方式指导秦艳秋[25]探讨生活方式指导在消化性溃疡中的应用效果,生活方式指导有利于增加消化性溃疡的疾病认知,提高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
卢小红等[26]研究显示,通过不断训练、修正,逐渐改变原来不良的生活习惯,自觉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如培养定时定量、均衡的饮食习惯,参加文体活动改善心理健康,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以减轻焦虑心理等;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自觉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了身体素质,减少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危险因素,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5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有研究发现,延续护理干预在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和自护能力方面也具有较好的效果[27]。
为了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可以针对患者制定标准化的健康教育方案[20]。
跟踪随访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医嘱依从性,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并增加健康保健知识,同时使患者按医嘱顺利完成疗程,达到提高疗效和降低复发率的目的[28]。
虽然目前我国的延续性护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监管和政策资助方面相对较弱,92.31%的医院都没有相关资助,且92.21%护理人员有监管的需求,99.25%护理人员有政策支持的需求[29]。
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及时改进相关问题,加快延续性护理工作的开展,保障出院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利益。
4小结随着内科治疗的发展,PU的治愈率越来越高,死亡率显著下降。
但PU患者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疾病周期性、反复性的特点,使复发率也在增加。
综上所述,对PU患者开展延续性的自我管理的教育,增强患者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能力,可以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
而随着社会对健康期望值的进一步提升,为患者实施更完善的多样化的延续护理,仍是今后医院护理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1]张颖,张玉凤,尹志勤,等.消化性溃疡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6):890-894.[2]李雅娟,金萍,李萍,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自护能力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9):1645-1646.[3]杜世正.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实践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48-1050.[4]尹翱翔.消化性溃疡复发危险因素的Logoistic回归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5):902-904.[5]姒健敏,王杭勇,蔡建庭.中国人溃疡病流行状况及其治疗依从性[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3):153.[6]王文秀,李欣芹.健康促进模式教育对消化性溃疡生活方式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8):1103-1107.[7]齐越,秦杰,邱坤鹏,等.Orem自护理论在消化性溃疡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疗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4):2900-2902.[8]顾旭升.影响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6):141-142.[9]叶红,杜新华,董占才.消化性溃疡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20(1):84-85.[10]汪生华.消化性溃疡复发的预防教育与预防性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539-540.[11]陈世耀,刘天舒,樊晓明,等.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2):802-806.[12]文素英,陈瑜容,文政伟.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知识调查及健康宣教策略[J].全科护理,2015,13(32):3299-3301.[13]Gotteland M,Brunser O,Cruchet S.Systematic review:are probiotics useful in controlling gastric colonization by Heli-cobacter pylori[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6,23(8):1077-1086.[14]陈莹,和丽梅,李红樱,等.慢性胃炎患者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2):8-11.[15]罗燕君,何美花,曾映雪.心理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5):910-911.[16]Bandura A.Social Learning theory[M].New York:General Learn-ing Press,1977:8-12.[17]黄柳清,李春联,余权珍,等.自我效能增强干预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和生命质量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2):1828-1829.[18]陶方,高茂龙,李中侠.不同文化程度消化性溃疡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4):464-466.[19]王婷.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3):273-275.[20]郑成城,马丽红.健康教育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830-831.[21]万小云.分层强化教育在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的实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1):39-40.[22]娄敏华,罗利飞.心理护理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113-114.[23]沈锦萌,符智蓉,李海琴.结构式心理护理对消化性溃疡并穿孔非手术患者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0,21(14):137-138.[24]李士静.消化性溃疡复发原因及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51-52.[25]秦艳秋.生活方式指导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复发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杂志,2013,32(11):2586-2587.[26]卢小红,杨静华,刘付群.应用流程图健康教育模式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3-5.[27]张积慧,杜莉萍,叶绿,等.延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2012,11(5):14-16.[28]陈瑶.跟踪随访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对遵医行为的影响[J ].护理学报,2007,10(10):64-65.[29]胡雪慧,闰沛,张美霞.78所医院护理人员延续性护理认知与需求调查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2017,17(4):254-256.(编辑陈明伟)重症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龙佳佳,庄小强,谭树生,郑滕腾,邓直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南宁530001)关键词:重症康复;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441(2018)02-0105-04收稿日期:2018-04-25作者简介:龙佳佳(1981-),女,瑶族,广西桂林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重症康复及神经康复治疗通信作者:谭树生(1969-),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康复医学我国的重症医学与康复医学同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两者在现代电子及机械设备的支持下飞速发展,但重症医学的发展却明显快于康复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