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开悟”范型的叙事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可以说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项。
禅宗起源于唐代中国,因在印度佛教中“禅那”一词的译音为“禅”,故名为“禅宗”。
禅宗的思想核心是“悟”,即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达到直接悟性的境界,体验真实的生命本质,从而看破生命中的种种幻想和束缚,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禅宗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禅宗的思想特点禅宗的思想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批判理性,“言语不逮”,强调直接悟性;二是注重方法,如打坐、坐禅、禅悟等,以求突破幻象,实现本我;三是“看心为觉”,将悟性当作认知的本源,不依赖于经验和因果。
禅宗思想的核心是证悟。
禅宗认为“诸法无我”,即某种表象下的存在,并不代表其真实存在,其存在并不等价于它的实在性。
禅宗不仅否认概念性知识的一切价值,而且也否定道德规范和所有客观存在的本质。
禅宗主张的是要去除所有假设和为真实所糊涂的瞎想,通过直接悟性而达到真实的认识。
禅宗把“觉悟” 看作是认知的一种,认为这种认知能够既跨越史学和经验,突出认识的有限性,又能够直接体验实在的生命。
这种认知不仅超越了理性、知识等传统学科范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开拓世界、创新历史的意义。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且广泛。
首先,在文学艺术上,禅宗与诗歌结合,产生了“诗狂论、古意、墨宝”等艺术形式,形成了赞美生命、自然与心灵的诗歌。
其次,在建筑和园林中,禅宗的思想以自然美、人文情、趣味性和精神节肢及所孕育的禅意修养,形成了丰富多彩、气韵环美的禅园建筑。
再次,在医学中,禅宗为中医学的疑问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从禅宗的角度看,病是由于人们的紧张、压力、忧虑等负面情绪引起的,体验禅悟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这种负面情绪,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最后,在哲学、道德、社会等领域,禅宗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禅宗代表了自我与大众性、理性与非理性、历史与超历史、经验与超经验等相对的一种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为当代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禅宗文化的名词解释
禅宗文化的名词解释禅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闪耀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千年智慧,展现了人类追求真理与自我超越的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禅宗文化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揭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1. 禅宗禅宗(Chan Buddhism)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是传承佛教禅定思想的一个分支。
禅宗注重体验直接认知的境界,通过悟道来实现心灵的觉醒与超越。
清净心境、专注与寂静均为禅宗修行的要点。
2. 禅定与参禅禅宗强调修行者通过禅定(Dhyana)来培养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禅定是指通过静坐冥想,使心灵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状态,融入宇宙的智慧与和谐之中。
参禅(Zazen)是禅宗修行者的主要行动方式,通过专注呼吸和肢体的姿势,培养内心的平和与觉醒。
3. 是与非禅宗倡导超越对传统论述的执着,以体验与悟性为准则。
禅宗强调的是直接体验,而非通过概念和逻辑的分析与推理。
在禅宗看来,真正的自性并不依附于任何概念或形式,通过突破对是与非的执念,可以开启智慧与境界的提升。
4. 禅师禅师(Zen Master)是禅宗传承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禅宗中具有开悟境地的智慧和经验,通过言传身教来启发和引领修行者。
禅师常常以无言无语的方式与修行者互动,通过问答、公案和直接示教等形式来点化修行者的悟性。
5. 禅堂与禅院禅堂(Zen Hall)是禅宗修行的场所,通常是一个安静的空间,用于禅定和开示。
禅宗修行者在禅堂中静坐,与禅师一同探索真理。
禅院(Zen Monastery)是禅宗修行者集体生活和修行的地方,这里提供了无尽的修行机会和交流的环境。
6. 公案与禅语公案(Koan)是禅宗中常用的修行工具,是一种蕴含悖理和矛盾的问题或故事。
禅师会给予修行者一个公案,通过思考和反思来超越对常识和逻辑的依赖,达到开悟的境地。
禅语(Zen Saying)是禅宗中具有警示和启示的短语或句子,通常简洁明了,却含有深刻的智慧。
7. 禅画与禅诗禅宗文化还涌现出精美的禅画和禅诗。
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2篇)
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申请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summaries, applicatio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2篇)公案是禅者引人开悟的一种途径与记录。
禅宗“多视角”叙事对传统“全知视角”的解构
禅宗“多视角”叙事对传统“全知视角”的解构作者:邱紫华余杰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1期摘要:禅宗的“多视角”叙事是指一种综合了多人的、多个观察视角的叙事手法。
这一“多视角”包含有各种差异的观察和体验角度的总和,其特点在于各个叙述视角、各个观察者之间所叙述的内容既不相同,彼此也不相“知”,也不相“通”,甚至欣赏者、接受者之间也不相“知”,也不相“通”。
这种叙事方式在现代小说与电影中的运用,颠覆了传统的“全知视角”叙事。
关键词:禅宗; 故事; 多视角叙事; 外视角; 不知; 全知; 解构中图分类号: I059.9;B946.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9.01.0001“叙事视角”又被研究者们称之为“叙事角度”(narrative perspective)、“视点”(point of view)、“视觉角度”(angle of vision)、“眼光”、“透视”(perspective),“叙述焦点”(focus of narration)。
无论是“视觉角度”、“眼光”、“透视”、“叙述焦点”,都包含有观察者的视角,叙述人对于人物、事件有着观察和理解上的切入点,叙述的重点和细节的选择等要素。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叙述人称总起来说有四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以及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叙事作品所采用的“人称”和“视角”变换的叙述。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结构主义批评家对叙述视角的形态作了比较精细的区分和多方面的研究。
例如,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其中,所谓叙述的“全知视角”(Omniscient perspective),直译为从“无所不知的角度观看”,指叙事者的观察视野大于故事中所有人物的视角;而“外视角”与之相反,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比所有人物知道的還要少。
试论显密视域下的禅宗开悟——兼谈心学悟道与禅宗开悟之区别
于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审。
主题词:显密
开悟
明心见性
心学
禅宗
自西祖达摩至有唐一代盛行的禅宗,以其拥
龙象般的师弟子和伶俐直捷的证量授受方式,与
华严宗、净土宗并称为汉传佛教为世界佛教做出
的三大特殊贡献。民国佛学泰斗太虚大师曾经为
“禅宗行鸟道”。禅宗本 “不可言说”。也即
禅宗本身所标榜的是界外禅定证量的授受,而不
依靠次第分明的理性逻辑,如因明、唯识、中观
般若等内学。所谓的证量指的就是明觉现量,而
非显宗因明比量之学。佛家内学实际存在一个由
资粮 道 (比 量),到 加 行 道 明 心 见 性 (现 量 感
受),然后进阶到菩萨入地的明空 (现量证悟)
坚固的悟境。相应的公案如 “打地和尚”:说忻
州打地和尚自江西领旨,常晦其名。凡学者致
问,唯以棒打地示之。时谓之打地和尚。一日被
僧藏却棒,然 后 致 问,师 但 张 其 口。僧 问 门 人
曰:“秖如和尚每日有人问便打地,意旨如何?”
门人即于灶内取柴一片,掷在釜中。⑤ 这就是典
型的入处境界。和尚用自己的禅宗入处证量直接
灭无法出声,故张口无声以示现气离出入的明体
专一境界。后来打地和尚的门人拿柴禾放在锅里
也是这个意思,喻示师父只是入处见水晶明体的
工夫,尚需 “出处、用处、了处”等多关三摩地
的修持。
3.“出处、用处、了处”的境界说明与功德
入处境界已经不是常人的经验范畴。“出处、
用处、了处”更有不可思议功德,其内容也非本
狂禅或口头禅的范畴。
禅宗的 “可言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
从《赵州草鞋》来看禅宗公案的特点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赵州草鞋》来看禅宗公案的特点丁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禅宗乃佛教的一个分支,二者虽根本思想、目标一致,但禅宗提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主张,甚至有呵佛骂祖之举,遂有不合佛教之处,从禅宗公案中便可见一斑。
在不了解禅宗背景的情况下读其公案,难免有不知所云的怪诞感,因此无法以日常的思维模式、情感经验阐释之。
结合具体的《赵州草鞋》公案,来领略禅僧富有禅意的语言动作,从而进一步总结出此类公案的总体特征。
关键词:禅宗公案;赵州草鞋;不立文字;非逻辑作者简介:丁丽(1994-),女,汉,河南信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74-02“公案”,原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在佛教禅宗中则指禅宗祖师、大德在接引参禅学徒时所作的问答或带有启迪性的动作。
之所以借用世俗之“案”名,因此类“斗机锋”的往来过程,可资后人参考学习,犹如古代官府的文书成例。
禅宗所追求的是参透生死大事,追求大彻大悟、桶底脱落的境界,且注重参的过程,强调自证自悟,旁人无可着力。
故禅宗在接引学人的方法上讲求“不立文字”,即不以只言片语来回应,以免落入文字泥沼,有时也以行为动作来开悟之。
然高僧终究不忍弟子不悟,遂时或以言语答之,只此语不可以世俗问答语视之,处处玄机,且不涉理路,为后世阐释留下了想象空间。
一、《赵州草鞋》公案解析“赵州草鞋”[1],是《碧岩录》中的第六十四则公案,与前一则公案“南泉斩猫”紧密相连,即围绕“猫”而开展的一场师勘验开悟僧徒的活动,兹将两则公案原文抄录如下:举:南泉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儿,南泉见,遂提起云:“道得即不斩。
”众无对。
泉斩猫儿为两段。
举:南泉复举前话,问赵州。
州便脱草鞋,于头上戴出。
南泉云:“子若在,恰救得猫儿。
”[2]从中可知,该则公案的背景是:南泉禅师见东西两堂的僧人为一只猫的归属问题而起争执,师适时而提出“如果能说出‘道’(真如佛性)就不斩杀猫”的问题,众僧一时无言以对,师遂斩杀了猫儿。
禅宗的公案
禅宗的公案
适用章节:第四章决策
目的:帮助与学生开阔思路,去接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所需的材料:茶杯、茶碟、咖啡(也可以是茶或水)、用来接溢出来的水的托盘。
步骤:
1、在发言开始时,把下面这个故事讲给与会人员听。
这是一段禅宗的公案,是一个流传了几个世纪之久的意味深长的人生故事。
日本高僧南院(Nan—in)法师接待了一位来研究禅宗的大学教授。
闲谈片刻后,南院法师随即上茶招待客人。
他把客人的杯子斟满后,还继续茶杯里倒茶。
教授盯着溢出来的茶水,终于忍不住了,叫道:“杯子太满了,再也装不进去茶了。
”
南院法师说:“你就像这杯茶一样,头脑里装满了自己的判断、见解和推测。
如果你不倒空你的杯子,我怎么向你揭示禅的真谛呢?”
2、替代游戏:
等到有一位自认为无所不知的的与会人员站出来说,他以前听过你要讲的内容时,再开始讲这个故事。
把它当作一则寓言,供所有人进行反思。
(这需要高超的技巧,还可能要冒得罪至少一个人的风险)
3、不是把故事叙述出来,而是把道具摆出来,然后请一位助手(另一位发言者或一位与会人员)帮你演出这出短剧。
如果表演到位的话,这种意料之外的真实感会对与会人员产生巨大影响。
讨论题:
1、这与你的发言有什么关系?
2、谁有过与禅师类似的经历?谁有过与教授类似的经历?感觉如何?
3、在这些角色中突出体现了哪些基本的观念?。
佛学 公案
佛学公案
佛学是一门研究佛教思想、佛教哲学和佛教实践的学科。
它涉及到对佛陀所传授的教义、佛陀的修行方法、佛教的历史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公案,又称公案禅或公案观,是禅宗中的一种修行方法。
它主要通过对于一些看似矛盾或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激发禅定和智慧。
公案通常以一个故事或对话的形式出现,禅宗修行者需要通过不断地思考和观察,逐渐领悟故事或对话中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对禅宗教理的直接体悟。
公案在禅宗修行者中被广泛使用,旨在帮助他们超越概念和思维的限制,直接触及真实的智慧本性。
公案禅是禅宗修行的一种重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观察和思考公案中的问题,推动禅修者对自己的心性和世界的直接认识。
公案禅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修行方法,能够帮助修行者超越对于事物的表面认知,进而领悟事物背后的真谛。
公案禅的开示通常由禅师给予,禅师会提问或回答修行者的问题,并通过对话和引导来帮助修行者领悟公案中的问题。
禅宗强调经验的直接体验和直觉的觉醒,公案禅正是其中的一种手段,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问题的类型,禅修者可以突破概念的束缚,直接见证佛性的体验。
总而言之,公案禅是禅宗修行中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对公案中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帮助禅修者触及佛性的直接体验,并达到开悟的境地。
禅门公案之浅析
禅门公案之浅析作者:胡涛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6期摘要:禅门公案作为禅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创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既彰显了禅门宗师门庭施设之智慧,也凭借其特有的方式指引学人获得般若体验,开悟人生。
禅门公案,于社会、于人生、于禅宗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禅宗;禅门公案;门庭施设;现实意义公案是禅门中的一个重要名词,关于这一名词的使用始于唐代,兴盛于五代和两宋。
公案原意为官府的公文案牍,具有法律效用且可断定是非曲直,而禅宗祖师之言行同样具有判断迷悟是非的权威性,故而“公案”一词最终被引申为“禅门公案”之意。
公案者,是囊括历代宗师的轶事、语录及各宗派门风等事项用于指引学人开悟见性的历史事件,据考证,记录在案的公案多达1700余个。
公案中所阐述的禅法,于不同时代的人皆有妙用。
因此,了解、参究公案,不仅禅门中人责无旁贷,禅门外人为之也不不无好处。
一、禅门公案的概念及特色禅宗作为一门本土化的佛教宗派,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外界文化精粹的同时不断创造出实用、高效的传授方式,而这类传授方式,常以“公案”的形式被继承下来。
公案并非是一堆枯燥的文字,而是对大乘佛教教义的具体实践,宗师与学人间的机锋接引与应对,无不显露禅门之智慧[1]。
“公案”一词取“公”之意是为了缓和与“私”的矛盾,取“案”则是将其贴上佛陀或祖师的标签为其流行于世提供保障。
至北宋时期,“公案”一词才得以最终确立特指“禅门公案”,这一时期,“公案”在意识形态、文学和政治制度等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故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禅机时代。
在后人看来,公案俨然已是禅宗的血脉,是后代禅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文本材料。
然而公案常常包含模糊的典故、双关以及灵巧的文字游戏,使得部分学者将其视为神秘主义的“遗产”。
也曾有学者将公案直接论述为是禅师引导学人开悟的途径与记录。
通过禅师与学人的机锋接引与应对,禅门公案迸发出耀眼的智慧火花,使禅才能成其为禅。
可以说没有公案,便没有禅,没有禅宗。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公案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种类型,是以佛教禅宗思想与道家哲学为基础,用一种充满哲学思考和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真谛。
而“三言”“二拍”典籍中的公案小说更是在其源头上体现了草根文化的特点,充分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命运感悟。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禅师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公案小说往往以禅师或和尚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为主线,主要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这些问题和答案往往只言片语,但却充满哲理,从深层次上寻找人们内心的诉求和答案。
例如在《三言》中的《南华老仙祠》中,道士与追求长生不老的乡民的对话中,道士提问:“你炼药不得趱行四度,不得食肉葷酒,不得婬淫耽玩,得保持一方之净土,你可有所思?”,这样的对话,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境遇和命运,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二、平实的生活场景公案小说往往发生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真实反映了草根百姓的生活及命运的琐碎细节。
例如在《三言》中的《马丹阳三度任湖州》中,讲述一位文职官员马丹阳在湖州三度任官的故事,其中反应了官场风气的黑暗和矛盾以及老百姓受苦受累的生活,是一部典型的反映社会现实情况的小说。
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却可以引导读者在其中发现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三、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公案小说通过独特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如在《三言》中的《管鲍之交》中,通过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情,讲述了以德报怨、慷慨相助的故事,蕴含着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些文化符号涵盖了各个领域,如宗教信仰、婚俗礼仪、社会习俗等,为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唯心主义思想由于公案小说的禅宗根源,使得其思想中强调了唯心主义这一哲学思想。
在公案小说中,人们的外在世界常常是虚幻的,内在世界才是真正存在的,人的人性和生命的意义才是最基本的。
例如在《二拍》中的《杀一儆百》中,一位僧人为弥补自己过去的罪恶而自我牺牲,表现了对于自我把控和人性修养的高度强调。
生活经验中的美--对一则禅宗公案的现象学阐释
40美学2019/12一、禅宗修行特征简介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大宗派,禅宗在思想主旨及修行实践上也必然要与佛法契合。
佛教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即“空”,强调离一切相,于法我皆不执著,甚至这不执著本身也不能执著,可谓层层否定,并且抛弃任何二元对立的世俗成见,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之境。
这在禅宗具体修行实践中则体现为即入世又出世,不立文字不离文字,修行实践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紧密结合,既不刻意追求出世超脱于彼岸世界的幻想,又不耽着于现实有限事物的束缚,而是在自身原本的生活经验中不落入二元对立的虚假观念,做到心不为外物所累,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间尘世,不再轻易地起心动念,一味地从自身出发而生种种分别之想,而是深入禅定,在保持自心宁静清净的状态下直观万物世界为姻缘假合而生,从而不再远离世俗之见闻。
对于禅修境地,如惠皎在《高僧传》卷11中的《习禅篇》中曰:“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
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
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
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即澄,则凝照无隐。
”[1]要认识到万物的根本,必须通过禅定,在一种心地澄明,不带有任何主观成见的状态中直观事物对象本身,使事物之本然状态完全而透明地呈现在认识主体的意识中。
要达到这一禅定境界与认识,在禅宗看来,则应在具体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反观自心,尽可能地排除主观成见,舍弃主客对立的二元观念。
在最切身的生活经验中以禅定来直观事物自身,这才是禅宗修行的思想内涵与实践特征,“所以我们的生活经验只要足够原本,只要那个地方主客体还没有分开,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像禅宗讲的行起坐卧,无处不有禅,就是说无处不有经验发生的机制,你感受到的都是意义的视域”[2]。
二、向生活世界的复归与超越临济宗青原惟信禅师曾总结自己在未参禅时、初参禅时和最终开悟之后所证会的三重境界:“老僧三十年期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见前山知识山,见水只是水。
塞林格的禅意叙事
World Culture Book Story数百年来,古老的东方文化引发欧美文人无穷的玄奇想象和浪漫遐思,从而产生了众多文学的奇花异果。
而当我们在对他们蕴含着若隐若现的东方元素的作品细细品读之后,体味到的不仅仅是东方智慧对他们的诱惑,还有他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禅宗便以其纯净、空灵、超脱尘世的审美意蕴吸引着美国一些当代作家顾盼、接纳,使之在禅意玄机中捕捉禅的现代意义,赋予自己的创作以独特的韵味。
以《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而一举成名的“文坛隐士”——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2010)成名之后便离开了喧闹的大都市,在新罕布什尔州买下了一些土地并造了一座小屋,过着60年深居简出、与世隔绝的生活,到2010年去世前一直在发奋写作,只是1965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版过作品,被许多人看成是一位“遁世”的作家。
有人说:“塞林格将生命中前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努力吸引世人的目光,又把余下的光阴用于努力遁世。
”作家之所以选择离群索居,《塞林格传》的作者斯拉文斯基认为,部分原因是塞林格在“二战”期间的从军经历加剧了他的疏离感。
内华达大学教授约翰·昂鲁说:“塞林格决定不再发表作品,这是受了他的佛教信仰的很大影响。
他希望尽可能不被人注意,放下他的自我。
”从1946年起,塞林格便开始研究佛教禅学,还把读过的与禅相关的书籍赠予身边的朋友以验证其是否拥有灵性。
之后他一边撰写《麦田里的守望者》,一边继续探索禅宗。
1950年,他与日本著名作家、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相识,后者多年苦苦追求的是将基督教神秘主义融入禅宗思想。
这种表述正合塞林格的口味,他一直相信艺术与精神有关,禅宗哲学与此信念结合之后使他深信,写作过程近乎于禅思,写作即精神救赎的源泉。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就已借人物之口向世人传达出对东方文化的向往,而佛教禅宗对他影响的痕迹则可以从小说中多次提到的“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等词语捕捉到。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公案与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公案与智慧公案,是指禅宗所创立的一种师徒问答的形式,旨在帮助学生触发顿悟之机。
公案经常引用历史典故,涉及佛教经典,又以语言欺骗析真常。
公案向来是禅宗的专利,然而,多年来,它的思想意蕴和智慧价值也得到了学者的大力挖掘和总结。
公案代表的不仅是禅宗的道理,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思考方式和智慧传承方式。
公案源出于“千古奇冤”——南朝梁代的侯景之乱。
梁武帝为平乱,任用胡僧德、惠能等高僧,成立景德寺论譬,以公案作为思想交流和徒弟与师傅之间的考验。
此后,公案成为了禅宗的主导形式之一。
它不只是一门哲学思考,更是禅宗修行中重要的一环,目的在于帮助修行者提高觉性,于真相之中领悟身心之谜。
公案具有常见几种形式,例如问答式、故事式、对话式等。
无论哪种形式,都是禅宗思考方式的具体体现。
其中的核心都是围绕一个问题,让大家去寻找答案。
答案不止一个,而且多数与表象不同,需要修行者多方面探究。
公案思维基于先发现问题,再思考问题,进而发现问题源头,最终获得答案。
这种思考方式与传统的求证思维有异。
它不同于对于一种摆在眼前的答案不停地查证、证实、揭示,而是基于问题开始,重在探究答案,而不仅仅是得出结论。
因此,公案思考方式的重点在于思考过程,而非答案。
公案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千变万化,适用范围广。
公案的出题者可以是禅宗高僧,也可以是道家、儒家经典中的古人。
不同的题材、背景、受众都让公案自有独特的思辨价值。
因此,公案思考方式并不是说所有思考方式的理想状态,而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思考方式之一。
它形式简单,却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传统,贯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
公案思维之绝妙,体现在它将生命艰难的经历、一言难尽的心境融入问题之中,以问题促发心境的顿悟和领悟。
透过五千年的文化谱系,我们看到了更加开阔的智慧微光。
除此之外,公案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密切相连。
公案得名之意为“公正有据”,公案做人,要有公正之心,追求真理与公理。
浅析禅宗公案对现代语用学的背离与超越
浅析禅宗公案对现代语用学的背离与超越禅宗公案是中国佛教禅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破除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达到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真正体悟佛法的境界。
然而,禅宗公案的语言结构和语用特点与现代语用学的研究理论存在一定背离和超越。
首先,禅宗公案往往采用形式简洁、语言幽隐的话语,直接点化禅理。
比如,颇有名气的一则公案是:“一只手能听得见吗?”相较于现代语境下的话语交际,这种话语显得相当反常识,难以理解其意义。
而禅宗公案的翻译也常常采用直译、投影等手法,更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
因此,禅宗公案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禅宗公案表达的思维方式与现代语用学的“意指”理论存在背离。
意指理论认为语言并非简单的传达信息,而是通过语言的方式和文化背景来产生各种隐含意义。
而禅宗公案追求的是直接的境界体验和领悟,因此并不强调隐含意义。
这种对“意指”理论的背离,折射出禅宗修行的独特性和特殊性。
然而,禅宗公案也有其超越现代语用学的一面。
禅宗公案在传播过程中所强调的并不是语言的信息而是其背后的内涵,它们的重点在于启迪人的智慧和悟性。
在禅修过程中,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领悟来达到对佛法的认识,这与现代语用学的讲究意指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禅宗公案在表达上强调的是简练、精炼、耐人寻味的特点,这与现代汉语的表达倾向往往存在明显差异。
综合以上分析,禅宗公案对于现代语用学的研究确实存在一定背离和超越。
虽然禅宗公案的表达方式与现代语用学存在不小的差异,但正是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传递方式,使禅宗公案成为一种有效的禅修工具,并影响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禅宗公案在语用学研究上的融合,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现代语言交际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浅析禅宗公案对现代语用学的背离与超越
浅析禅宗公案对现代语用学的背离与超越禅宗公案是中国古代禅宗寺院中常见的对话形式,旨在引导禅修者体会禅宗思想与实践。
然而,禅宗公案的语用特征与现代语用学所要求的交际功能相反,这使禅宗公案成为语用学探究的挑战和机遇。
禅宗公案的语用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公案对话的目的在于启示对禅宗思想的领悟,而非传达实际信息;第二,公案的对话往往极为简洁,甚至违反常理,旨在引发修行者的警觉和质疑;第三,公案的对话模式往往是开放的、模棱两可的,需要修行者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理解去把握其中的深意。
这些语用特征表明,禅宗公案更多地关注语用的隐含层面,而非明确表达和传达信息。
然而,现代语用学所要求的交际功能,则是基于言语交际的明确表达和相互理解之上的。
语用学强调人们通过语言交流传递信息和共同理解,对言语的社会功能进行研究。
因此,禅宗公案对现代语用学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这种对话形式并不追求明确的信息传达和共识的达成。
但是,禅宗公案也为现代语用学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语言学范式的思路。
首先,禅宗公案的隐喻性和开放性表明一种语言的多维度功能,即通过启示、警觉和启迪等方式引导修行者进行深层理解和体悟。
这种多维度功能不仅解构了现代语用学的信息传递模式,还拓宽了语言交际的思路和范畴。
其次,禅宗公案的简约和违反常理的对话形式也表明了一种非线性和非逻辑的语用路径,这种路径可以被视为一种超越了语言规则的“反语用”现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禅宗公案对现代语用学提供了一种反思人类语言天赋的方式。
综上,禅宗公案的语用特征与现代语用学所要求的交际功能背离,但禅宗公案的思想与方法也为现代语用学提供了一种离经叛道的思路和范式。
因此,只有通过对这种思路和范式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探究人类语用学的本质和多维度功能。
浅析禅宗公案对现代语用学的背离与超越
浅析禅宗公案对现代语用学的背离与超越禅宗公案是禅宗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其通过让禅师和学生对话或者询问问题,来引导学生超越语言概念,直接领悟无我境界。
禅宗公案的特点是严密、古怪,常常涉及到非常深奥的哲学问题,要求学生用直观、直接的方法去回答。
禅宗公案与现代语用学的研究相比,在一些方面存在背离和超越。
禅宗公案注重的是非语言性的直接领悟,而现代语用学则主要关注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禅宗公案的目的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超越概念和语言的束缚。
在禅宗公案中,学生的回答时常是一种不言自语的体验,而不是一个符合语用学解释的语言行为。
禅宗公案的问题常常涉及到人生、存在、自我等深奥的哲学问题,而现代语用学更关注日常交际中的语言行为。
禅宗公案中的问题往往是以哲学思考为基础的,很难通过语用学的分析方法进行解释。
而语用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如何根据语境、目的、礼节等因素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禅宗公案对于语境的处理方式也与现代语用学的观点有所不同。
禅宗公案往往采取一种特殊的语境设置,通过对话或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悟性。
而现代语用学强调语言使用的依赖于特定的语境,语言含义是依赖于语境的解释的。
尽管禅宗公案在一些方面背离和超越了现代语用学研究的范畴,但两者也存在相互影响和参照的可能性。
一方面,禅宗公案的直观体验可以为现代语用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禅宗公案中学生的回答常常可以通过非直接的语言行为来体现,这对于语用学研究非常有启发性。
现代语用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禅宗公案的解释和理解提供帮助。
现代语用学中的语用推理和语境分析方法可以为禅宗公案的翻译和解读提供参考。
禅宗的公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
点评:
慧忠国师与侍者谁负了谁,这不去论他,
但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担佛 祖的称谓,这是非常遗憾的事,禅门讲 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 三无差 别,而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 不承认自己是佛祖,沉沦生死,无法回 家良可悲也。 无门禅师说:‘铁枷无孔 要人担,累及儿孙不等闲,欲得撑门并 拄户,更须赤脚 上刀山!’老国师年高 心孤,对侍者用按牛头吃草的方法,使 其觉悟,无如侍者只是侍者,不是佛祖 耳。
吃茶去!
赵州和尚(778-897)问两位刚到的僧人:
“你以前到禅院来过吗?”一僧答: “没有。”赵州吩咐:“吃茶去。”又 问另一僧:“你以前来过吗?”“来 过。”赵州又说:“吃茶去。”院主问: “师长,对没有来过的人,请他喝茶去 倒也可以;可为什么叫来过了的人也去 吃茶?”赵州喊:“院主。”院主马上 应诺道:“在!”赵州和尚接着说: “吃茶去!”
‘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 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 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 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 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 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 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光涌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 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 你, 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 赞叹说: ‘光涌为肉身佛也。’
点评: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 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 如有所像, 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人像鬼,鬼中也有人; 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 鬼。金刚经说:‘凡 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 如来。’虚空像什 么?虚空无相无所不相,正 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 以像一切的 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 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 有见 到自己的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 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 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
事事无碍的公案
事事无碍的公案公案是禅宗故事集,以记录禅师的言行为主,通过揭示禅宗思想和修行的道理,帮助修行者触发悟道的体悟。
事事无碍的公案是其中的一则,下面将基于此公案进行相关的参考内容的探讨。
事事无碍,无碍于何?是指在修行道路上,心绪不受外界事物影响,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不为所动。
这种在世俗境界中保持心神不乱、心无杂念的境界,是禅宗修行的重要目标,被称为事事无碍。
在这个公案中,禅师澄心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体现出事事无碍的境界,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
首先,公案中的禅师澄心是个修行人,他在修行中领悟到了事事无碍的道理。
那么,如何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呢?首先,禅师澄心强调了对自我心性的觉察和分辨。
他说:“事事无碍,觉性故能明”,意思是在实践中觉知自己的心性。
禅修者应当时刻觉知自己的想法、情绪、欲望等内心活动,以此来认识自己的心性。
通过持续的觉知,禅修者能够建立起一种觉性,明辨自己心中的一切动态。
其次,禅师澄心提到了过问的观念。
他说:“无外、无内,不趋不止”,指出了事事无碍的观念。
实际上,事事无碍就是指心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也不产生对外界事物的执着心理。
在修行的过程中,修行者应该保持平静的观察心态,不要对外界事物产生过分的关注和执着,将心境保持在自然平和的状态。
此外,公案中的禅师澄心特别提到了对待喜、怒、忧、思等情绪的态度。
喜、怒、忧、思都是人类常见的情绪,而人常常被这些情绪所困扰,不易得到内心的平静。
禅修者应该学会如何以事事无碍的心态对待这些情绪,不将其放大也不压抑,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情绪,让情绪不能牵引和困扰自己的内心,保持心灵的宁静。
最后,公案中还提到了禅师澄心对修行道路上世俗事物的应对。
他提到了“若不然处,即是道场”这一观点。
意思是无论身处何地、遇到何事,只要保持事事无碍的修行心态,就能将一切都视为修行的机缘和道场。
这种观点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将其视为修行道场,将一切都看作是实现事事无碍的机会。
诗词中的禅宗思想
诗词中的禅宗思想简介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起源于中国,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思想深受人们喜爱。
禅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对文学、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诗词中所体现的禅宗思想,从禅宗的基本概念、修行方法到其在诗词作品中的具体表现进行阐述。
禅宗简介禅宗起源于印度佛教,由康僧铠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与理论基础。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真实性质(即“见性成佛”)以获得超越言语与概念之境界。
六祖惠能是禅宗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论,在后世影响深远。
禅宗修行方法1.坐禅:坐禅是禅修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坐着静默、专注于呼吸或其他对象来达到超越思维与心灵净化的状态。
2.看想:禅宗强调破除执着与執著的束缚,通过观察、了解和超越思维中的种种妄念,达到开悟境地。
3.公案:公案是禅宗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通过师傅提问困扰学生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和领悟。
诗词中禅宗思想的体现1.自然景物和禅意相融:许多诗词作品以自然界为题材,在描绘山水、花草时展现了与禅修相关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在寂静深夜中思考今昔人生的禅意。
2.破除世俗执着:禅宗主张超越对物质财富、名誉地位等世俗执着的束缚。
许多诗人通过反思世间纷扰来表达对物欲的抛弃。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呼唤人们远离功名利禄,寻求内心真实自我的解放。
3.空灵的语言与意境:诗词中经常出现以充满禅宗哲学意蕴的简练语言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
此类作品以其空灵、淡泊的笔触带给读者一种超越俗世的美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透过描述观鸟之景,让人产生沉浸在禅修氛围中的感受。
总结禅宗思想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描绘自然景物、反思世间纷扰以及探索内心境界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通过诗词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禅宗独特的修行理念和追求内心真实性质的精神。
(字数:37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 宗公案具有一种 “ 禅 开悟” 范型的叙事文化特 色。其叙事 的基本方式 即以简洁的
手 法 凸显人 物 的鲜 明个性 ,而禅 宗人 物 的个性 显现是 为 了衬托 禅 的核 心 宗 旨— — 开 悟 ,“ 明心 见
性”式的开悟 ,表征 着生命本 身的再造。禅宗公案文化所展 示的 “ 平常心是道 ”的格调,也正 是 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结晶。这一基本旋律 的格调及其变换 ,提示了所有真正的禅悟 ,都须出于内
在 的 自然 而然 。
关键词 :禅宗;公案;叙事;开悟
中图分 类号 :B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8 X (0 2 2— 0 0— 6 9 6 1 3 0 2 1 )0 0 6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禅宗的灯录尤其是公案 ,是禅宗各派宗风与人 物思想传承的最好载体 。质言之 ,禅宗得 以广泛传 播 ,很 大程 度上 是靠 了历代 禅僧及 文人居 士对公 案 的反复演绎与切身体验 ,从而形 成 了一种文化风 尚;从 中我们可得 出的结论是 :禅宗公 案中人个
赖功欧 :禅宗公案 “ 开悟 ”范型的叙事文化特 色
第 3 卷 4
的江河湖泊中 ,当然就幻化成了无数的月亮 ,而实 际上 这 无数 的 月亮无 不 为天上 那个 月亮所 含摄 。道 理很简单 ,一 ( 本质 )含一切 ( 现象) ,一切也在 之中。这个抽象与具体关系的比喻性解说 ,导致
一
者。但这一判断需要读者最后读透公案并完整地理 解后 才 能得 出 ,而没 有这一 判 断则很难 进入 其深 层 意 义之 中。用 著 名 叙 事 学 家 费 伦 的话 说 “ 事 判 叙
断” 是极 其重 要 的 :“ 事判 断 这 一概 念对 于 修 辞 叙 性 地理解 叙事 形式 、叙事 伦理 和叙事 审美这 三方 面
的言行范例来判断是非迷悟。《 五灯会元》 中的公
案大多短小而简洁 , 然而简洁而富有智慧正是禅宗 公案 的基本特色。这种特色,恰好针对着 印度佛教
知的 《 证道歌》 即出 自 永嘉玄觉 :“ 一性圆通一切 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
一
极其繁琐的教条 而求得在生活 中 自然 而然 的 “ 当
的一 种 范 型 。而 “ 观 ” 之类 的 “ 心 ” “ 壁 安 、 凝
心”则为另一种禅修范型 ,本文所 涉多为前 一种 “ 悟 ” 范型 。 开
、
方 式—— 叙事 简洁而 个性 鲜 明
所谓禅宗的 “ 公案” ,简而言之 ,是指历史上
禅宗 “ 大德” 的某些言行范例 ;这 些言行 范例是 禅者用来判断是非迷悟 以求开悟的。公案 ,本为官 府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特借此指经常用前辈祖师
了后来宋明理学 中 “ 理一分 殊”命 题 的诞 生。可 见其影响之大。而永嘉玄觉的真意在 :每个具体的
人 的人性 ,与佛性是相通的,而这普遍共通之性即 为真如佛性。因而 《 证道歌》后面必然要说 :“ 诸 佛法身人我性 ,我性同共如来合。 ” 玄觉禅师是温州永嘉人 ,少年即出家 ,曾精修 天 台止观 。玄 觉禅 师来 到曹 溪 ,参见 六祖 慧能 。故 事就从这里开始 :玄觉禅师一到宝林寺,见着六祖 慧能 便 有 意 绕 着 他 走 了 三 圈 ;所 谓 “ 祖 三 匝 , 绕 卓 然 而立 ” ,也 就 是 举 着 手 中 锡 杖 直 立 于 六 祖 面 前。六祖见此状 即日: “ 夫沙 门者 ,具三千威仪 , 八万 细行 ,大德 自何方 而来 ,生大 我 慢 ? 意 思 是 ”
理 与价值 ” 的意识 及 其 “ 人 世 的深 刻 反 省 ” 的 对
“ 人文意识”的参与 ,才在 中国禅宗历史上 ,大大 强化并涵厚了参究 “ 公案” 以求开悟的深层 内涵 , 使 其几 乎成 为所有 学禅者 的必 经 之路 。
一
个 “ 无”字 ,禅宗著名的 “ 门关” 无 ,不知难倒 了多少禅客 ;“ 无门关” ,自然成为了禅师 “ 开悟 ”
下 ” 开悟 ;故 马祖 倡 导 “ 常 心是 道 ” 的 日常 生 平
活中了悟式 的简洁,既符合中国人喜求简洁 自然的 人性 之本然 ,又有 禅佛 历史 发展 的必 然性 。 日本著
案, 本身即为某 一 “ 开悟 ”范型 的叙事文化之表
征 ,它相对地定格 在禅 宗历史文化传承 的经纬线 中。正如我们今天常用的固定成语甚至口头语 ,有 不少就来 自禅宗 的公案叙事中。当然 ,能被历史以 叙事文化的典范手法传承下来 ,只能表明其有高度 的智慧内涵。如历史上不少禅者 ,就一辈子都在参
月摄。 ”天上虽只有一个月亮 ,但 它映落在地球
收 稿 日期 :2 1 —1 0 0 1 2— 8
作者简 介 : 功欧 (94 ) 赖 15一 ,男 ,江西 省社会科学 院哲学所研究员 , 昌大学哲学 系硕士生导 师 ,主要 从事 中国哲学 南
与 中国文化研究。
・
’
6 ・ 0
第2 期
禅 宗公 案叙事 虽 简洁 ,但 再 简洁也 能让 人 见 出 其中人物 的鲜明个性 ,这是 其最为基本 的叙事 风
格。许多公案就是在简短而带有故事情节 的对话中 显现 人物个 性 的 。 《 五灯会元》 卷 二记载 着一段 颇有 趣 味 的公 案。故事发生在永嘉玄觉与六祖慧能之间。人所熟
第3 4卷 第 2期 21 0 2年 2月
宜春学 院学报
J un lo c u olg o ra fYih n C l e e
Vo 4 . No 2 L3 .
F d2 2 e 01
禅宗公案 “ 开悟 " 范型的叙事文化特 色
赖 功 欧
( 江西社 会科 学 院 哲 学所 ,江 西 南昌 3 07 ) 30 7
一
名学者柳 田圣山曾概括说 : “ 由马祖创始的新禅宗 的特色 , 就在于把现实的心灵的全部视为佛性的显 现” n )“ …( 9 马祖 以后 的禅认为 ,人们全部 的 日常 4
生活都有真理与价值 ,其中必然涵有对人世的深刻 反省。这种观点 的深 处 ,实 际上已经存有 人文 意 识 。 [(5 实 质 上 ,正 是 这 种 “日常 生 活 具 有 真 ”1P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