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时达标17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
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优秀课件(共29张PPT)
[对点演练]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 ④
D.①④
(2011.福建)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 料回答问题。
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 异性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 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
地貌
海水倒灌,海岸线侵蚀加剧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掌握 核心知识]
• 一、一个概念——自然带 • 1.形成
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以北半球为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分异规律
1.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分析
地域分异规 律 主导 因素 成因 总结
2.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
(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纬度 地带性的变化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 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 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 (3)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 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第五章_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章末综合提升_word版有答案
章末综合提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答题模板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多以某种地理事象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中各大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这四大要素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应用,其答题思路为:区域图―→区域内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答题思路为:地理关联图―→分析主要地理要素―→把握该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高考上海卷)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017·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联考)“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
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
材料二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地发展趋势对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大面积沼泽地一般具有地势低洼、来(降)水量大、排水不畅的共同特点。
东北地区纬度高,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气温低、蒸发弱和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
第(2)题,自然地理环境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图示三江平原沼泽率降低,湿地面积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影响明显。
全国通用近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优选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优选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优选学案的全部内容。
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情回顾考纲展示命题趋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7·全国卷Ⅰ,6~8;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以区域图、景观图、数据资料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以区域图、模式图等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016·全国卷Ⅰ,37;2016·天津卷,10~1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17·全国卷Ⅰ,37;2017·全国卷Ⅰ,1~2;2017·北京卷,8,41;2016·全国卷Ⅰ,10~11;2016·全国卷Ⅲ,10~1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①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__生物__、土壤、地形等。
②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__岩石圈__物质循环等过程.(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①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光合作用__。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讲 自然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 故 A 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 貌对土壤的影响,故 B 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 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 壤的影响,故 C 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 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 D 错误。第(2)题, 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 貌的影响。
[答案] (1)A (2)D
[一站归纳] (一)图示地理环境 5 大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二)表解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 2 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
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
(2018·淮 安 调 研 ) 人 类 活 动 会 导 致
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
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
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右图,回答
4~5 题。
4.图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
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概念 有的合成有机物 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是自然 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 性质 而非单个地理要 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素的功能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中__纬__度__地 区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成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 条件发生变化而形 成的。 (2)变化规律: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 度向 高纬 方向上的水平带谱相似。
带着问题>>> 进课堂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怎样?受哪些因素 影响?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3.说出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第 二 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No.1 No.2 No.3 No.4
研清教材——这是命题之“根源” 研细高考——这是命题之“样板” 研明热点——这是命题之“视野” 研透难点——这是增分之“利器”
课时跟踪检测
NO.1 研清教材
——这是命题之“根源”
抓住要点>点 1.成因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规律类型 由赤道到两 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 陆的地域分 异规律
表现
典型地区
自然带沿着_纬__度__变化的方向作有 规律的更替,每个自然带与_纬__线__ 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_低__纬__度__和 高纬度地 区
自然带沿着_经__度__变化的方向作有 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_经__线__大体 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考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贯通知识]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地域分异规律
影 主导因素 响 因 成因总结 素
分 延伸方向 布 特 更替方向 征
典型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 律)
热量(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 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 第2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冰原带
南北
东西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温带荒漠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温带草原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9版高三一轮总复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复习-学习文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复习【网络构建】【强化训练】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加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下面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分段中的中游)。
读图回答3~5题。
3.依据图中信息,分析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①B.② C.③D.④4.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5.下列植物分布的现象、规律,主要由热量差异造成的是( )A.密林底层与上层植物种类有明显不同 B.迎风坡、背风坡树种的差异C.由沿海向内陆出现了森林、草原、荒漠的植被景观变化D.海南岛橡胶树、四川盆地柑橘树、山东丘陵苹果树的分布差异读下图,完成6~7题。
6.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7.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自然植被由下往上是河谷灌丛带、高山森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寒漠带。
季节性转山放牧的牧民人口日增,而所产的山羊毛质量上乘,近年颇受市场欢迎。
少数藏民在缓坡地栽种旱作,以补充其所需要的部分粮食。
2019版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 少 环境要素的关联性 少 ,请填写下列相 大 戈壁、荒漠 应内容:降水 少 ;气温日较差 稀少 ;地表水 ;地貌多 ; 土壤有机质含量 ;植被 。 D 2.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 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 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少,会引起该地 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 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 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 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 带海拔上限降低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高山植物区
,
,D 热带雨林带
E、 ,F
距离海 水分 洋的 远 近
E 中纬度地 区
地形
,F 。其中属 于非地带性的 是 ,影
低纬度海
考点导析
建模思维流程 引导能力运用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真题剖析
(2016·江苏卷,8)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 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蒸发 B.下渗 )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 有统一的演化过 程,保证了自然 地理要素之间的 协调
整体性 的表现 地理要素的变化 会“牵一发而动 全身” 一个区域的变化 不可避免地影响 到其他地区
举例说明
意义
遵循自然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 规律,并以此指 导人们的生产 、生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 保护人类共同 的家园——地 球
C.蒸腾
D.地下径流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综合思维:利用图文资 通过影响径流量差异的 料,综合分析地理环境 因素,考查地理环境的 各要素相互利用,相互 整体性。 影响。
如何思 不同植被覆盖率的河流流量过程图——影响流量差异的因素 思考:森林火灾后,不同年份,植被恢复不同,因此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不同,导 致径流量不同。 迁移:植被多少与地表径流量关系:一般来说,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雨水的 涵养功能大,增加下渗时间和下渗量,可调节地表径流的大小。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新人教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7·河北保定模拟)2015年我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地区的冰川发生移动,侵蚀了当地1.5万亩草场,近70户牧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地损伤。
据此回答1~2题:1.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地壳活动活跃B.风力作用加剧C.全球气候变暖D.流水侵蚀加剧2.下列现象与该问题有关的是( )A.中纬度海域台风活动减少B.欧洲西北部夏季温度偏低C.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地震频繁D.雅鲁藏布江含沙量不断增大解析:1.C 2.B 第1题,我国新疆地区的冰川移动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温变暖,冰川消融,形成了冰裂缝和冰川移动面,在外力作用下,这个区域的冰川发生大规模移动,故选C项。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冰川融化,大量向南流的冷水削弱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势力,导致暖流增温作用减弱,所以欧洲西北部夏季气温偏低。
(2017·安徽安庆模拟)下图示意中国大陆海岸线纵深度变化,正值表示向海推进,负值表示向陆后退。
读图,回答3~4题:3.1990~2012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总体变化趋势是( )A.向海推进B.向陆后退C.保持不变D.进退各半4.导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泥沙淤积B.海平面上升C.海洋资源开发D.风暴潮频繁解析:3.A 4.C 第3题,中国大陆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经历了岸进与岸退基本平衡阶段、岸进明显阶段和岸进速度强烈增加3个阶段,变化以向海推进为主,向陆后退较小。
第4题,海岸线位置变化是各种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是影响海岸线向陆后退的主导因素,如海水侵蚀、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均是使海岸线向陆后退,风暴潮等海洋灾害也会导致海岸线向陆后退;人为因素是海岸线向海推进的主导因素,人类围海养殖、港口码头修建、围海造地等用海项目的使用,加速海岸线向海推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回顾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答案:(1)生物(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淮河、松花江所处的气候区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造成的;黑土退化主要是不合理地耕作造成的。
第2题,沙丘景观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属于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2016·吉林模拟)下图为各种生态问题关联图。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5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地理
第五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判断,该区域为 45° N 的北美洲太平洋沿 岸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山脉西坡山麓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因山麓海拔 相对较高,其自然植被应为针阔叶混交林。 【答案】C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地理
第五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形 成 基影 响 因 分异规律 典型地区 图示 础 素 由赤 道到两极 的 低纬度和高纬度 太 阳 地域分异 地区及中纬度一 ⑨ 辐射 (纬度地带性) 定范围内 从沿 海向内陆 的 海 陆 地域分异 中纬度地区 ⑩ 分布 (经度地带性) 山地 的垂直地 域 水热状 海拔较高的低纬 分异 况 山地 (垂直地带性)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地理
第五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
功能 生产功能 概念
性质
形成 过程
举例
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 交换 , 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机物的能力 的能力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 体功能 , 而非单个地理要素 具备的功能 的功能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 : 在海洋生物作用 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 下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 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 , 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在一定的条件下 , 生产出有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生 机物 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 ; 大气中氧气的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第五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1)成因: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纬度位置、⑤ 不同, ⑥ 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 之相对应的⑦ 和土壤。 (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⑧ 带。 分布的陆地自然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 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 水、地形
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 即成土母质
(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 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 生存造成影响。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
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
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 汽输送、降水、 下渗、径流(地表 径流、地下径流)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
[典例] (2017·天津高考·节选)读 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中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 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 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一般从气候、地形、 地质条件、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进行分析。矿泉水属于 地下水,矿泉水的过度开采直接导致矿泉水资源遭到破坏、 地下水水位降低;地下水水位下降,使地表水体获得的地下 水补给减少,从而导致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萎缩;由于 地下水水位下降,植被根系无法获得充足水分,加之地表径 流减少、湿地面积萎缩,使得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典题领悟]
(2018·开封一模)如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docx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I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识记一基础梳理]结合口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图,回答问题。
生物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牛: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肓区扫描][理解一要点突破]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对流层人][气中的热]:金和水分;:主要来自]大气V: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1: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I I: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十•壤处于岩扫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1 :用的结果,它的形成离不开大1 1圈相互作用的交界地带,是各种白然地; [气、生物、水等自然要索 ;:理耍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说明: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坏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2.气候对自然地理坏境的综合影响(1)对河流:气候影响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2)对地形、地貌:如两极或高山地区由于气温低,被冰雪覆盖,多永久性冻土;山岳冰川的存在,会促使冰川侵蚀、沉积地貌形成;降水多且集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改变地表形态,如黄土高原;降水多的石灰岩分布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3)对植被:有什么样的气候,就会发育什么样的植被。
气候影响植被的类型,如赤道地区,热量和水分丰富,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区,水分不足,形成了荒漠。
(4)対土壤:气候通过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或腐殖质而间接影响土壤肥力。
气候影响生物的分布,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对资源:气候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形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地质历史吋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时达标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时达标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下图为各种生态问题关联图。
读图回答1~2题。
1.此图说明了( A)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C.人类可征服自然界D.自然与人类是对立的2.由图可知,导致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B)A.植被破坏B.人口激增C.气候异常D.物种灭绝解析第1题,从关联图中可以看出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的是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出现都是人口增长导致的,因此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激增。
右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地上部分高度不足50 cm,但根系长度在20 m以上。
据此回答3~4题。
3.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判断该地区的自然特征是( A)A.气候干旱B.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C.水土流失严重D.植被以草原为主4.下面各图所示景观最有可能属于该地区的是( B)解析第3题,根据植被地上部分矮小、根系发达的生长情况可以判定该地区气候干旱少雨,A项正确。
该地区应该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降水少,地表水缺乏,不易引发水土流失。
植被应以荒漠植被为主。
第4题,A项反映的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B项反映的是沙漠景观,C项反映的是梯田景观,D项反映的是竹楼景观。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B项正确。
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分布的特征。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地表径流、侵蚀产物、有机质、氮及溶解养分中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
下图为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
读图,完成5~7题。
5.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B)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D.风化作用6.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D)A.增加湿度和径流B.减小风速和沙尘C.阻止冰川和固沙D.拦截径流和泥沙7.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A.荒漠地区B.沿海地区C.湿地区D.热带地区解析第5题,地表径流将泥沙带到灌丛斑块处,形成堆积物,应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限时检测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限时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xx·山东临沂一模)读“300多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全球变暖B.人口增加C.植被破坏D.自然灾害2.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B.河流含沙量减少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D.水资源短缺加剧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耕地和牧场面积增加,森林和草原面积减少,说明人类活动增强,故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加。
第2题,森林和草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此类用地减少必然会加剧水土流失、引起旱涝灾害。
故D项正确。
答案:1.B 2.D下图示意我国主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读图回答3~5题。
3.造成①②③④四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B.水分C.光照D.地形4.组成图中界线的主要自然地理事物是()A.湖泊B.等温线C.河流D.山脉5.关于图中海拔最高的自然区,说法正确的是()A.交通便利B.光热资源丰富C.淡水丰富,开发程度高D.冰川作用强烈解析:第3题,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距海远近差异很大,故它们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是水分差异造成的。
第4题,图中的界线主要是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干湿地区分界线以及气候分界线,这些界线主要是由山脉组成的。
第5题,我国海拔最高的自然区是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冰川广布,光照强烈但热量不足,淡水丰富但不易开发,冰川地貌发育程度较高,冰川作用强烈,交通不便。
答案:3.B 4.D 5.D荒漠指植物稀疏及人口密度很低的干旱地区,一般分为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和热带荒漠。
读世界荒漠面积(单位:百万平方千米)分布表及南美洲温带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6~8题。
大陆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热带荒漠亚欧大陆 5.9 4.7 3.7非洲大陆- 1.18.9澳大利亚-0.2 3.2大陆北美大陆0.60.90.4南美大陆0.50.50.8总计77.4176.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缺少温带荒漠的原因是()A.洋流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7.亚欧大陆荒漠面积最大的原因是()A.陆地面积大B.大部分受高气压带控制C.高大山脉分布较多D.平均海拔最高8.南美大陆温带荒漠的成因是()A.西岸山地阻挡湿润气流进入B.受信风影响C.沿岸寒流降温减湿D.受东风带影响解析:第6题,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主要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位于温带地区的陆地面积较小,且东西跨度小,故海陆位置使两个大陆缺少温带荒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时达标17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读“海陆分布示意图(甲)和某地气压、气温年变化示意图(乙)”。
据此完成1~2题。
1.图甲中与图乙所示气压、气温年变化状况相一致的地点最有可能是( A)A.①B.②C.③D.④2.与图甲中①地相符的自然带是( D)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C.温带荒漠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第1题,乙图中显示的地点在北半球(最热月在7月)且位于大陆上(北半球海洋上最热月在8月),且1月气压达1 030hpa以上,①处地点符合。
第2题,①地地处高纬且位于大陆的内部,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地球表面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
下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
3.①地所处自然带是( C)A.热带草原带B.热带荒漠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4.②处自然带中的树木大多没有年轮,其成因主要是( D)A.年降水量变化小B.气温年际变化小C.盛行风向变化小D.一年四季变化小5.图示①~⑥地自然景观形成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B)A.①②两地B.①③两地C.③④两地D.⑤⑥两地解析第3题,①地位于巴西东南部,纬度较低,气温高,虽离赤道较远,但其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故自然带应为热带雨林带。
第4题,②地位于亚马孙河入海口,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一年四季变化小,故大多没有形成年轮。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地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③地受地形起伏的影响,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故图示①~⑥地自然景观形成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①③两地。
下图是“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
读图完成6~7题。
6.造成我国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C)A.冰川B.降水C.海拔D.土壤7.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B)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解析第6题,根据图中地势阶梯分界线可知,我国30°N沿线、100°E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该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气温低导致热量不足,植物生长缓慢,而气温低又是海拔高造成的,故选C项。
第7题,结合图示可知,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与水分条件的变化一致,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②为( A)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9.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D)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解析第8题,②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应该为草原,故选A项。
第9题,东部森林植被分布南宽北窄,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
因为夏季风势力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弱,所以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植被的覆盖范围也逐渐减小。
故选D项。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
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m)最可能是( A)A.1 800~1 900 B.1 900~2 000C.2 000~2 100 D.2 100~2 20011.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C)A.喜光喜湿B.喜热耐旱C.喜阴喜湿D.耐寒耐旱12.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C) A.光照增强B.水土流失加重C.气候变暖D.降水减少解析第10题,根据图例,4种情况均是海拔在1 800~1 900米处,该森林植被类型覆盖率最高。
第11题,4种情况中,阴坡、迎风坡该森林植被类型覆盖率达90%,为最高,据此可推知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
第12题,高山苔原带分布的高度比林带高,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面积增加,说明高山苔原带热量条件改善,应为气候变暖的结果。
下图为秦岭东段南坡丹江河源区垂直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导致Ⅰ、Ⅱ自然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C)A.地形B.光照C.降水D.热量14.Ⅲ处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B)A.温带草原带B.针阔混交林带C.荒漠带D.积雪冰川带解析第13题,阅读图示可知,Ⅰ自然带为温暖半干旱性、Ⅱ自然带为温暖半湿润性,二者没有明显的热量差异,但水分条件差别大,属于降水因素影响下的垂直地域分异。
故C 项正确。
第14题,该山地1 500 m以下以阔叶林为主,1 500 m以上的Ⅲ地带属于由阔叶林向针叶林过渡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带。
故B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该山地东坡为迎风坡。
读图回答15~16题。
15.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B)A.针叶林B.常绿阔叶林C.热带雨林D.热带荒漠16.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A.水分B.热量C.海拔D.土壤解析第15题,根据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而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图中显示甲的上面为落叶阔叶林,所以甲最可能为常绿阔叶林;而针叶林位于海拔高处;热带雨林和热带荒漠都不能与落叶阔叶林相邻。
故B 正确。
第16题,由图可知,该山地东坡为常绿阔叶林,西坡为荒漠草原;我国南方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因而东坡为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而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导致两坡自然带有较大差异。
故A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和降水分布示意图,当地居民随季节转场放牧。
降水量大于400 mm 为森林景观,200~400 mm为草原,小于200 mm为荒漠。
读图,完成17~18题。
17.森林景观出现在( B)A.甲B.乙C.丙D.丁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A.甲地大量掘井,可增加牧场扩大耕地B.冬季在乙地放牧,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C.丁地夏季草场生长好,宜扩大畜群数D.夏季到丙地放牧,可保护低地草场解析第17题,根据材料,森林景观出现在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区域。
读图可知乙地降水量大于400 mm,B正确。
第18题,读图,从甲地作垂线,与降水量线相交,可以判断交点的降水量约200 mm,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大量掘井,容易导致环境问题,不能增加耕地,A错误;结合前面分析,乙地是森林,不适宜放牧,B错误;丁地降水量很少,在50 mm 以下,应是荒漠,草场生长条件差,C错误;夏季到丙地放牧,可保护低地草场,D正确。
读世界著名山脉、高原的雪线平均海拔高度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有关图中山脉、高原雪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D)A.海拔越高,雪线越高B.纬度越高,雪线越高C.海拔是横断山与帕米尔高原雪线差异的主因D.降水是帕米尔高原与内华达山雪线差异的主因20.帕米尔高原上的布伦库勒湖冰山环绕,水草丰美,该湖泊湿地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D)A.发展航运B.旅游观光C.调蓄洪水D.维持生物多样性解析第19题,海拔与雪线不成正比关系,A错误;纬度与雪线高度成反比,B错误;帕米尔高原雪线低于横断山是因为前者纬度高、气温低,C错误;帕米尔高原和内华达山纬度相近,但前者身居内陆,降水稀少,后者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多,所以,前者雪线高于后者,D正确。
第20题,高山湖泊是多种候鸟繁衍之地,珍稀水生鱼类、植物等众多,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作用大,D正确。
A、B、C均不属于湿地的生态功能。
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9讲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突破训练资源评价就是对拟开发利用资源的合理性、可利用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进行评价。
读我国各省区(不含港澳台)资源条件评价示意图,回答1~3题。
1.在沿海省区中,资源条件最差的是( B)A.吉林省B.江苏省C.浙江省D.广东省2.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资源条件最好的省区之一,其优势是自然资源有( A)A.草场、煤炭、稀土B.煤炭、石油、天然气C.风能、水能、生物能D.乳品、土地、有色金属3.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相对不足,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 D) A.重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B.大力发展种植业C.开垦荒地,增加播种面积D.突出畜牧业的优势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在沿海各省区中,江苏省的资源条件最差。
第2题,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资源条件最好的省区之一,该自治区有广阔的草场资源,同时还有丰富的煤炭和稀土资源。
第3题,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不足,不适合大力发展种植业,但草场资源丰富,可以突出其畜牧业的优势。
4.下图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
该气旋( D)A.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解析一个气旋的发生,不能代表该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气旋不会诱发赤潮灾害,赤潮是海水富营养化所形成的灾害;用来监测气旋所造成灾情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RS),不是GPS;因该气旋途经瓦努阿图时变为强热带气旋,风力最大,所以对瓦努阿图的影响最大。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汉江流域1956年兴建了杜家台分洪区,1958年又动工修建丹江口水利工程。
(1)汉江在历史上曾经是长江支流中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河流,试分析形成的原因。
(2)近几十年,汉江水患已基本解除,据图说出治理汉江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考虑。
自然原因可以从气候(降水),地形地势,河道状况,流域面积等方面回答问题;人为原因可以从植被破坏,泥沙淤积,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河流规划与开发等方面回答。
第(2)题,治理河流洪涝灾害可以分河段叙述,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游退田还湖,裁弯取直;下游疏浚河道,建分洪区,开挖入海新河。
答案(1)汉江流域降雨集中,支流众多,水量大;上游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中下游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河道弯曲,人工大堤束水,汛期又受到长江洪水顶托,洪水宣泄不畅,经常决堤成灾。
(2)在干流上兴建了丹江口水利枢纽,支流建设的大量水库与杜家台分洪区相配合,基本解除了汉江下游的洪水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