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2地球上的大气高频考点10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练习: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练习: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8·福建福州模拟)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解析:1.C 2.B 第1题,由图示可知,甲、乙两地的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均介于2 600和2 700之间,丙地小于2 000。

从图示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变化看,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

第2题,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组成下垫面物质的热容、下垫面的海拔高低等都影响其温度的高低,进而影响地面辐射的强弱。

大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天空云量越多,湿度较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2018·湖南长沙模拟)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3.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会导致( )A.①减少B.②增加C.③增加D.④减少4.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解析:3.B 4.D 第3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导致气温升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增强,故①、②、④增加,③减少。

第4题,昼夜温差大,说明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即大气削弱作用弱;晚上散失的地面辐射多,即大气逆辐射弱。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爱PPT的老范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爱PPT的老范
风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如 风能、风力发电、风力侵蚀等。
04 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局地风
定义
影响
局地风是指在一个较小区域内,由于 地形、地表状况或局部热力差异所引 起的风。
局地风对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 响,如山谷风可以影响山区植被的生 长和分布。
形成原因
局地风的形成通常与地表热力差异、地 形和障碍物有关。例如,山谷风是由于 白天和夜晚地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
洋流
定义
洋流是大气运动在海洋中的表现 形式,是由地球自转和海水的温 度、盐度差异所引起的。
形成原因
洋流的形成与地球自转、海水的 温度和盐度变化有关。例如,赤 道洋流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和地 球自转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
洋流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 响,如调节全球气候、影响海洋 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等。同时, 洋流也影响人类的航海和海洋运 输。
热成层
位于中间层之上,该层的气温 随高度升高而迅速升高。
对流层
贴近地面的最低层,是大气的 最活跃层,天气现象主要发生 在对流层内。
中间层
位于平流层之上,该层的气温 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
外太空
大气层的最外层,与太空相接, 空气极其稀薄。
大气温度结构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在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 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5℃。
季风
定义
季风是大气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季节性温度和压 力变化引起的风。
形成原因
季风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和地表温度变化有关。在某些地区,夏季时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异,形成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冬季时则相反。
影响
季风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 季风带地区,季风对当地的气候、农业和水资源有显著影响。

202X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oc

202X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oc

202X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为你精选了202X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供你参考,更多相关资讯本网将持续更新,请及时关注。

202X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探究点一: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

例1(2011•连云港调研)2010年6月11日早,连云港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

回答⑴~⑶题。

⑴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答案:⑴C⑵D⑶A探究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可采用因果联系法学习。

复习时抓住气温高低→上升或下沉→密度差异→气压高低→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这条线索,分析气温、密度和气压三者关系,层层推进、由因及果。

注意:①高低压的理解:所谓高低气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

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大气密度降低,气压逐渐降低。

②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探究点三:常见的热力环流要学会解释生活中相关的问题、现象,并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

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和特点,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成因(受热不均)绘制热力环流图。

1.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

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2.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考试内容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2.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形成过程
二、考查方式
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主要通过等压线图考查有关风力、风向等问题,或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三、考点分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热力环流原理:受热地区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其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形成了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2.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特点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3.风的形成过程
(1)形成风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F(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地F(水平气压梯度力)、F(地转偏向力)
四、考点训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专项练习(带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专项练习(带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专项练习(带答案)大气运动首先是垂直运动,其运动缘由是受热不均,其次是水平运动,其运动缘由是同一水平面上有气压差。

以下是查字典天文网整理的冷热不均惹起大气运动专项练习,请考生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空中辐射与空中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单位:MJ/m2) 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散布,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添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添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增加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增加2.关于空中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空中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空中温度越高,空中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3.(2021广州模拟)如下图,该地当天的天文环境最能够出现()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表示图A.白昼多云,夜间阴沉B.大气逆辐射较强C.夜间风力较大D.昼最短夜最长(2021银川模拟)雾是近空中大气层中少量庞大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

2021年入冬以来,华北地域遭遇屡次大雾天气,有些地域的能见度甚至只要50米左右。

气候台也屡次发布大雾黄色预警。

据此完成4~5题。

4.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分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空中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枯燥空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5.白昼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缘由之一是()A.大雾削弱了空中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动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加弱小气逆辐射读图,回答6~7题。

6.假定上图表示热力环流情势,那么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的大小关系是()A.PaTaC.Pa7.假定图示地域在北半球,实际上,c、d两地间的动摇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A.南风B.西南风C.西风D.西南风2021年8月28日至9月8日中国水上运动会在山东省日照市举行,海下风力适中,帆船项目顺利完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010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010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 明前
上层大气层降温较慢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空气层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逆温 锋面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
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较冷的
空气抬挤上升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
度差异显著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锋面活动地区
考 向 利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自然现象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反射 逸出
逸出 太阳短 地面 地面长 大气 (大气辐射波)辐射 吸收 波辐射 吸收
吸收 散射
大气吸收 地面吸收
地面反射
大气逆
返(回大地气大面逆气辐的射削)弱作用:
辐射
反射 吸收
散射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减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增
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
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大气污染
影响航空
逆温的类型 从形成原因上看,常见的逆温类型主要有: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由于地面
辐射逆温
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
•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形式
参与的物质
主要作用
典例
对流层大气中的__水__汽_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_吸__收_ 和___二__氧__化__碳____;平 红外线;臭氧吸收紫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典例引领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其影响因素是箭头( ) A.① B.②C.③ D.④1.B 2.B [第1题,近地面大气增温的过程是大部分①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增温后又以②地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

第2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是②地面辐射。

]3.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D [“露重见晴天”指的是晚上是晴天,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水汽凝结形成露。

]4.下列四幅图所示地区中,昼夜温差最小的一幅是( )A B C DD [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可知,陆地白天升温夜晚降温都快于海洋,因此陆地昼夜温差大于海洋。

晴朗的天气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夜晚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昼夜温差大于多云天气。

综合判断多云的海洋为昼夜温差最小的地区。

]5.下列表示热力环流的等压面图中(图中虚线表示等压面),正确表示空气流动方向的是( )A B C DB [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再根据等压面“高压上凸,低压下凹”的弯曲原则判断,此地近地面大气应由右流向左,高空中大气应由左流向右。

]6.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是( )A B C DA [风向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受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近地面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有一夹角;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二、考点透析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直接热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4.两大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必刷题: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必刷题: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必刷题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A.①组成中能量最强的部分是红外线B.②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③只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大气长波辐射2.金星大气层比地球更为厚重与浓密,主要为二氧化碳所构成。

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地球比较A.到达地面的①较少B.被大气吸收的②较少C.射向地面的③更多D.返回向宇宙的④较少雨雪分界线是降雨与降雪(含雨夹雪)的界线。

下图示意某年1月19~22日我国局部地区寒潮过境时雨雪分界线推进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雨雪分界线推进的天气系统是①冷锋②暖锋③气旋④反气旋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果农在寒潮来临前为柑橘穿上了“羽绒服”(塑料薄膜)(右上图),可有效地防御冻害,其原理是C.减弱大气逆辐射D.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2018年4月初,北京突降大雪,延续2日。

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有网友在市区某停车场拍到了“雪馒头”景观(如下图)。

“雪馒头”都位于渗水方砖(中心空洞,露出土壤)的中央。

5.“馒头”景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A.方砖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B.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C.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D.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6.下列现象与“雪馒头”形成原因类似的是A.山区桃花盛开时晚于平原B.深秋晴天出现霜冻概率大于阴天C.四川盆地太阳辐射总量小于青藏高原D.白天滨海地区陆地温度高于海面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

而在特定降温条件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

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下列地区中,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A.绿洲边缘的荒漠B.荒漠边缘的绿洲C.绿洲中心D.荒漠中心8.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A.导致沙漠扩大B.加剧风力侵蚀C.改善土壤条件D.导致降水增多湖陆风是一种存在明显日变化的天气现象。

2019-2020学年高考地理分类题库【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高考地理分类题库【专题3】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2019.7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1.(2011上海地理,15)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答案】B【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B项正确。

2.(2011上海地理,16)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答案】C【解析】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而最为严重的地方是南极附近上空,C项正确。

【考点2】热力环流及其应用【考点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下图是某一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

读图回答下题。

1.(2011 ,5)图中M地的风向是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答案】C【解析】图中M地东侧气压低于西侧的气压,风从高压向低压吹,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即形成西北风,C项正确。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下题。

2.(2011 ,10)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答案】C【解析】读图发现有经线0°、90°、180°,结合陆地形状可以判定此图从北极上空俯视、中心为北极点,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再读出①地气压为1020hpa,①地风向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地转偏向力向右(向南),合力方向为东南,风向为西北风,C项正确。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读图完成3—4题。

3.(2011,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答案】D【解析】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所以西侧空气密度大于东侧,从垂直方向看甲地空气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空气最不稳定,而丙处则最稳定,D项正确。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基础训练】下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甲和图乙可知()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能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A.①增强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

据此,完成3~4题。

3.此时天气最可能是()A.晴朗、无风B.阴雨、无风C.晴朗、大风D.阴雨、大风4.图示大气现象()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绒布冰川分布于珠穆朗玛峰北侧海拔5400-7500米处,5400米以下为碎石。

下图为“绒布冰川表面气温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差(T冰-T石,单位:℃)”,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11时绒布冰川表面气温较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A.甲较大B.乙较大C.丙较大D.丁较大6.绒布冰川表面()A.6时为上山风B.ll时为下山风C.下山风历时长D.昼夜风向相同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7~8题。

7.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A.E→F→H→G→EB.G→E→F→H→GC.G→E→H→F→GD.G→H→F→E→G8.下列关于城区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EF代表城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C.甲处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穿堂风”是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穿堂风的形成过程。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8版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2地球上的大气高频考点10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8版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2地球上的大气高频考点10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

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该日,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A.陆风转湖风8:30~9:30B.陆风转湖风10:00~11:00C.湖风转陆风12:00~13:00D.湖风转陆风13:00~14:002.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湖陆的热力差异 B.湖陆的湿度差异C.湖陆的海拔差异 D.湖陆的面积差异读“我国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以城乡最低气温差表示)表”,完成3~4题。

3.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力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①城市建筑规模膨胀,降低风速,降低与郊区热量交换难度②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③城市大气污染物如CO、SO2、NO x以及悬浮颗粒物增加④工业、交通和生活排放大量废热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4.有关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温带B.太阳辐射强度是造成7月热岛效应差异的主要原因C.发生城市热岛效应最多的是高原区D.1月份温带和高原区热岛效应较强与生活采暖有关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6.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A.太阳辐射较弱B.气温较低C.暖湿水汽充足D.风力较弱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

据此回答7~8题。

7.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地的较大B.②地的较大C.两地相当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8.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此时的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 B.西南风C.东北风 D.东南风读“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第9题。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附:经典题及解析)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附:经典题及解析)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附:经典题及解析)1.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分析a.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分析大气受热状况(1)(经典题,4分)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大气中( B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解析:臭氧吸收紫外线,臭氧层破坏导致大气吸收紫外线的能力降低,即导致①减少,故A项错误。

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减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减少,即会使②减少,故B项正确。

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和散射作用,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

雾霾的出现加强了夜间的大气逆辐射,即④在夜间增强,故D项错误。

b.利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现象(2)(2015广东文综,4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D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解析: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来说,影响地表温度的大气受热环节有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火山爆发,空气中火山灰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由此可知,地表温度降低主要是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故D项正确。

地面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关系不大,与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无关,故A、B项错误。

地表长波辐射的强度与地面温度有关,因果倒置,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2.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昼夜温差(3)(经典题,4分)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261 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海拔高,夏季凉爽;(2分)气温日较差较大(2分)。

解析:西宁地处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夏季气温较低;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气温日较差大,夜晚气温较低。

2020高考地理精准大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2章 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020高考地理精准大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2章 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问题。

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3)应用——解释“高处不胜寒”现象:海拔越高处,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近地面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称为C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知识拓展]__大气的削弱作用表现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②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与云层厚度有关。

③散射作用: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容易被散射。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填图: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2)画图:用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3)完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区间的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太阳辐射分布的差异。

[特别提醒]“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

在垂直方向上气压永远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特点比较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知识拓展]__狭管效应原理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这种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新】版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2地球上的大气高频考点10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新】版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2地球上的大气高频考点10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

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该日,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A.陆风转湖风8:30~9:30B.陆风转湖风10:00~11:00C.湖风转陆风12:00~13:00D.湖风转陆风13:00~14:002.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湖陆的热力差异 B.湖陆的湿度差异C.湖陆的海拔差异 D.湖陆的面积差异读“我国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以城乡最低气温差表示)表”,完成3~4题。

3.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力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①城市建筑规模膨胀,降低风速,降低与郊区热量交换难度②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③城市大气污染物如CO、SO2、NO x以及悬浮颗粒物增加④工业、交通和生活排放大量废热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4.有关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温带B.太阳辐射强度是造成7月热岛效应差异的主要原因C.发生城市热岛效应最多的是高原区D.1月份温带和高原区热岛效应较强与生活采暖有关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6.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A.太阳辐射较弱B.气温较低C.暖湿水汽充足D.风力较弱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

据此回答7~8题。

7.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地的较大B.②地的较大C.两地相当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8.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此时的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 B.西南风C.东北风 D.东南风读“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第9题。

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第10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第10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第10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单项选择题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2.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读“我国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以城乡最低气温差表示)表”,完成3~4题。

3.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力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①城市建筑规模膨胀,降低风速,降低与郊区热量交换难度②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③城市大气污染物如CO、SO2、NO x以及悬浮颗粒物增加④工业、交通和生活排放大量废热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4.有关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温带B.太阳辐射强度是造成7月热岛效应差异的主要原因C.发生城市热岛效应最多的是高原区D.1月份温带和高原区热岛效应较强与生活采暖有关下图为北京某年7~8月850 hPa等压面高度和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1 460米处某点P,在①~④四个不同时刻的气压或空气运动状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时刻,P点的气压值最低B.②时刻,P点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C.③时刻过后,P点的气压将继续下降D.④时刻之前,P点空气一直持续上升6.关于图示时间段内,北京地区降水与850 hPa等压面高度变化曲线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与850 hPa等压面高度曲线的变化同步B.降水与850 hPa等压面高度曲线变化无关系C.降水与850 hPa等压面高度曲线变化成反比D.降水在850 hPa等压面高度曲线波谷前出现读“1960~2003年北京城郊温差变化曲线图”,完成7~8题。

高考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专项复习

高考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专项复习

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 关的是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解析 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 清晨。四川盆地内地形闭塞,水汽不易扩散,河流水系发达,近地面空气中 水汽充沛,由于秋、冬季节冷空气进入后,难以扩散,特别是晴朗的夜间地 面辐射冷却快,使近地面大气降温快,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
高考地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纲呈现
大气受热过程。
考纲解读
1.综合思维:联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及其原理,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 影响昼夜温差大小、太阳辐射量大小及气温高低等地理事象的要素。
2.人地协调观: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简单辨识人们 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施加 影响的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析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该城市中心气温比郊区的气温高,空气对流更旺 盛,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A项正确; 城市中心在热岛效应影响下,气温较郊区高,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小;由于 城市热力环流的存在,高空气流由市中心流向郊区,大气污染物较易扩散至 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中心导致城市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因此B、C、D项错误。
方法技巧 为使同高度比较气压更可靠,应先画出水平线作辅助线。
3.常见热力环流 (1)城市风环流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 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2)海陆风环流 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2地球上的大气高频考点10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

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的××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该日,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
A.陆风转湖风8:30~9:30
B.陆风转湖风10:00~11:00
C.湖风转陆风12:00~13:00
D.湖风转陆风13:00~14:00
2.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湖陆的热力差异 B.湖陆的湿度差异
C.湖陆的海拔差异 D.湖陆的面积差异
读“我国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以城乡最低气温差表示)表”,完成3~4题。

3.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力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①城市建筑规模膨胀,降低风速,降低与××区热量交换难度②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
③城市大气污染物如CO、SO2、NOx以及悬浮颗粒物增加④工业、交通和生活排放大量废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有关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温带
B.太阳辐射强度是造成7月热岛效应差异的主要原因
C.发生城市热岛效应最多的是高原区
D.1月份温带和高原区热岛效应较强与生活采暖有关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
6.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
A.太阳辐射较弱B.气温较低
C.暖湿水汽充足D.风力较弱
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

据此回答7~8题。

7.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
A.①地的较大B.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8.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此时的盛行风向为(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读“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第9题。

9.甲地的风向为( )
A.西北风B.东北风
C.西南风D.东南风
图1为我国西南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图,图2为我国西南某河谷地带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示①~④地中(双选)( )
A.①地为山脉B.②地地势低
C.③地为河谷D.④地地势高
11.甲地气温较高的原因是(双选)( )
A.地势较低B.暖湿气流影响
C.太阳辐射强烈D.温室效应显著
12.西南河谷地区降水日变化的成因主要有(双选)( )
A.夜晚降温迅速,易形成降水
B.白天逆温层,不易形成降水
C.夜晚多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
D.白天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太平洋南纬20°附近大气和海水运动示意图。

材料二亚洲及大洋洲部分区域气压中心及盛行风分布示意图。

(1)简述材料一所示空气环流运动的成因。

(2)列出材料二中G、L和N三个地理事物的名称。

(3)受材料一空气环流运动的影响,材料二中的W势力有所增强。

在此情况下,G和L 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14.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______,B与C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_。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3)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气压值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气温值TA、TB、TA′、T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

(4)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 )
(5)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其所受的力。

答案精析
1.B 2.A [第1题,可以借助海陆风知识分析,若陆地气温高、湖泊气温低,则陆地为低压区、湖泊为高压区,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即湖风,此时湖泊上空湿润水汽吹向陆地,则××市空气湿度变大;相反则为陆风,××市空气湿度逐渐减小。

图中10~11时是湿度明显变化的时间段,依上述分析可判断答案。

第2题,热力差异导致气压差异,从而形成风向的转变,即根本原因是湖陆的热力差异。

]
3.B 4.D [第3题,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相对周围地区较高,主要与城市的下垫面硬化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有关,城市的尘埃多,排放的温室气体多,排放的废热多,都使得城市比周围地区温度高。

城市建筑物多,建筑高大,不能降低风速,还可加强楼间的风速。

选项B正确。

第4题,由表中数据可知,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高原区,A错;是太阳辐射量的多少造成7月热岛效应差异,而不是太阳辐射强度,B错;高原区热岛效应明显不等于发生城市热岛效应最多,因为高原区城市数量较少,C错;1月份温带和高原区的热岛效应较强,与冬季气温低,需要生火取暖排放废热有关,选项D正确。

]
5.C 6.D [第5题,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谷地两侧山坡气流上升,中心气流下沉,不会形成雾;夜晚吹山风,谷地两侧山坡气流下沉,中心气流上升,气温降低使水汽冷却凝结,可能形成雾。

第6题,风力弱,吹散作用弱是浓雾弥漫数日不散的主要原因。

]
7.B 8.B [第7题,风力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有关,图中②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远大于①地,故其平均风力大。

第8题,根据经纬度位置知,③地位于南亚地区,其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区。

由图中两纬度等压线分布,结合经度知,陆地上气压比海洋低,故应为夏季,热带季风区应吹西南季风。

]
9.B [据海陆轮廓特征可判断图示为北极附近,该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自西
向东,先过甲地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该处等压线并从高压指向低压,然后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即可,故B正确。

]
10.AC 11.AB 12.CD [第10题,根据图中等温线和经纬度位置可知①是等温线向南弯曲,气温较两侧低,是山脉,②气温低于20℃,比周围气温低,地势高;③等温线向北弯曲,气温较同纬度高,为河谷;④气温高于28℃,比周围地区气温高,地势低,AC正确。

第11题,甲地是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势较青藏高原低,气温较高;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暖湿气流,气温较高且降水丰富,AB正确。

第12题,河谷地区白天吹谷风,山谷地区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夜晚吹山风,山谷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CD正确。

]
13.(1)南太平洋东岸为寒流,气流以下沉为主,近地面气压较高;西岸为暖流,气流以上升为主,近地面气压较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产生水平气流;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2)G为亚洲高压,L为西北季风,N为东北季风。

(3)变化:G的范围向东南方向扩展,L的势力增强。

原因:W势力增强,G与W之间的水平气压差变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

解析第(1)题,大洋东西两侧洋流性质不同产生气温的差异,气温差异导致气压差异,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第(2)题,根据其分布回答即可。

第(3)题,W势力增强导致G与W之间的水平气压差变大,西北季风(L)增强,亚洲高压(G)的范围向东、向南扩展。

14.(1)B C (2)B
(3)逆时针方向画箭头PA>PB>PB′>PA′(或PA′<PB′<PB<PA ) TB>TA>TB′>TA′(或TA′<TB′<TA<TB)
(4)B
(5)
解析第(1)题,由图中等压线数值即可确定。

第(2)题,根据热力环流中上升气流形成的原理可知,地面温度越高,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越多,近地面气压越低。

第(3)题,热力环流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

A、B、A′、B′气压大小的判定,A、B 大小明确,其对应高空的A′、B′相反,且越向高空气压越低,即高空的气压低于近地面。

气温判断时注意高空气温比近地面气温要低,而高空两处大小与近地面两处大小一致。

第(4)题,高空等压面弯曲状况与地面相反。

第(5)题,根据风向判断步骤及各个力的特点绘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