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贵与阿Q的悲剧人生
浅谈《阿Q正传》中阿Q命运的悲剧性
浅谈《阿Q正传》中阿Q命运的悲剧性浅谈《阿Q正传》中阿Q的悲剧性【摘要】:本文着重从阿Q的性格及生命历程来讲述阿Q悲剧的一生。
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
【关键词】鲁迅阿Q 悲剧性《阿Q正传》这部杰出的作品已经诞生了多年,阿Q这个不朽的人物已在人民的生活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小说创作是长期苦闷和反思以后积累起来的创作力的爆发。
他的许多不能忘却的亲身经历,是他的写作的源泉。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一生以笔为刀,剖析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了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
其姓氏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
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
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有些肃然的起敬了。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
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
阿Q正传探析人性的喜剧与悲剧
阿Q正传探析人性的喜剧与悲剧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讲述阿Q的故事,探索了人性的喜剧与悲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阿Q的形象和故事展开分析,深入剖析其中人性的喜剧与悲剧。
一、喜剧中的人性阿Q是一个典型的喜剧角色,他具有一定的荒诞可笑的特点。
首先,阿Q的自我吹嘘和自我安慰是喜剧的源泉之一。
他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夸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
例如,当他在与人打架中失败时,他会自称是被别人误伤,而不会承认自己的不胜之处。
这种自我膨胀的行为不仅令人发笑,也暴露出人性中的虚荣和自卑心理。
此外,阿Q的幽默表演也是喜剧元素的体现。
他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与他人争辩,挑战传统的权威。
当他在祠堂遭遇鬼魂时,他不畏惧,反而和“鬼”争论起来,展现出他的机智和幽默感。
这种荒诞性格和幽默行为使得阿Q成为喜剧角色的典型代表。
二、悲剧中的人性阿Q的悲剧特点主要体现在他内心的挣扎和失败。
首先,阿Q对于尊严和自尊心的渴望暴露了他内心的脆弱和不安全感。
他渴望被他人所尊重,但事实上,他总是被人们嘲笑和看不起。
这种挣扎和失败使得阿Q的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成为他的悲剧。
其次,阿Q的悲剧还在于他没有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
虽然他在表面上反抗了当时社会的束缚和剥削,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打破自己的桎梏。
他的抵抗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这种被困于虚幻自由中的悲剧成为阿Q形象中人性的映照。
三、人性的喜剧与悲剧的关联阿Q正传中的喜剧与悲剧并非孤立存在,二者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整个故事的氛围。
喜剧元素的存在增加了故事的幽默感和娱乐性,但悲剧成分的加入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深刻且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喜剧与悲剧在阿Q身上得以展现与凸显,正是因为阿Q的形象具有普遍化的特征,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情感的普通人。
他所经历的社会现象和人生逆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变革和社会矛盾。
喜剧与悲剧的交织,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阿Q个体的悲喜,更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浅谈《阿Q正传》的悲喜剧色彩
浅谈《阿Q正传》的悲喜剧色彩鲁迅先生曾经给悲剧和喜剧下过定义,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阿Q正传》的形式和风格并不是单一的,是喜剧艺术还是悲剧艺术,这就值得研究。
艺术的悲剧总是现实生活中悲剧性事件的反映。
鲁迅生活和创作的年代,就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悲剧时代,那时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和深刻,时代的悲剧气氛必然在文学中反映出来。
但“五四”时代有些作家的作品中明显带有倾诉个人痛苦和忧虑的特征,鲁迅却不然,他对时代的悲剧感受却“更广大、更深远了”,他所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为千百万劳苦群众的悲剧命运而忧虑,为人民大众的命运而呐喊。
先生卓越的地方,在于他的悲剧观点和广大人民的思想情绪有着血肉般的联系,他总把普通的被压迫群众认作是最美的、最善良的,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于是对他们的悲剧命运最关切、最同情。
初读《阿Q正传》,对于阿Q身上是否存在“有价值的东西”似乎难以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这个人物似乎没有优点。
但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回答是肯定的。
鲁迅先生在塑造这一形象时,注重了人物命运的双重悲剧,阿Q作为一个雇农,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身上有的勤劳吃苦的劳动人民的优点以及他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他一生备受剥削,人格屡遭污辱,最后又惨死于冤案,这样的命运遭际更加令人同情。
他的死会令人痛心,这是阿Q性格上的悲剧。
然而,鲁迅先生对阿Q的悲剧性描绘并非停留在这个上面,而是挖掘出更深刻的悲剧性的东西——精神胜利法。
在鲁迅先生看来,这种悲剧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弊端和黑暗势力造成的。
不仅造成了他们生活的艰难,更进一步造成他们的精神上的弱点,使他们缺乏革命觉悟。
悲剧的双重性质反映了鲁迅先生悲剧的深度和广度,这是鲁迅先生探索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产物。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这次革命暴露出来相当多的问题,革命失败以后种种事实使鲁迅极为愤慨,曾引起他深刻的苦闷和探索。
阿Q正传悲喜交织的平庸人生
阿Q正传悲喜交织的平庸人生阿Q正传——悲喜交织的平庸人生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平庸人生的悲喜交织。
阿Q,作为一个典型的平庸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与奋斗,喜悦与痛苦。
本文将从阿Q的出身、奋斗与挫折以及最终的悲喜结局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揭示平庸人生中的世俗现象以及人性的弱点。
一、阿Q的出身阿Q在小说一开始被描述为一个身份低微、智力平庸的人物。
他是一个贫穷的农民,自幼丧父,无依无靠。
阿Q出身平庸,便注定了他在这个世界中的无奈处境。
二、阿Q的奋斗与挫折阿Q并不甘于平凡,他渴望脱离贫困,希望得到尊重。
在小说中,阿Q通过打架、斗争来追求激动人心的胜利。
然而,这只是一时的胜利,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
他始终被视为一个愚笨的平庸人,无论他如何奋斗,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阿Q的挫折在于他的内心弱点。
虽然他喜欢表现自己的英勇,但在面对真正的困难和压力时,他总是退缩。
他缺乏真正的勇气和决心去改变自己。
每一次战胜和挫败交织的循环,使阿Q最终陷入了悲剧的深渊。
三、悲喜交织的结局在小说的结局中,阿Q被判了牢狱之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罪犯。
这样的结局既悲剧又可悲,他的平庸人生中充满了悲哀与无助,最终导致他成为了一个社会的弃儿。
然而,尽管阿Q的命运并不理想,我们也可以从他的故事中反思人性的弱点。
阿Q的平庸和失败源于他的内心,他的无名的愤怒和自卑感在他内心不断滋生。
阿Q的受挫并不是因为他是平庸的,而是因为他无法超越自己的平庸,无法摆脱自己的内心弱点。
正是因为这种内心的弱点,阿Q的一生才如此悲喜交织。
他喜悦于胜利的一刹那,痛苦于挫败的残酷现实。
他的故事是一个深刻的反思,提醒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弱点并不断超越自我。
总结起来,阿Q的正传中悲喜交织的平庸人生道出了许多世俗现象和人性的弱点。
通过阿Q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社会对平庸人的冷漠,看到了弱者在面对困难时的无助和退缩。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每个人内心的弱点和无助,这提醒我们要不断发展自己,超越自己的平庸。
欢笑声中的悲泣——《阿Q正传》的悲剧性简析
那朦胧的 ,多少有点变态的革命要求 , 都
性” 。他 的精神胜利 法概括 了当时国民的
打完之后 ,便心 平气和起来 ” “ ,心满意足 是文学创作 中难 以重复的一种独特的“ 个
害,一方面又解剖着阿 Q 的性格和精神
2 1 ・ o2 3
国民性 , 也就是病态社会 中病 态人们 的精
亥革命 失败 的一 个根 本原 因—— 脱离 农
这些状况都说 明阿 0所需要 的 , 是要 神 弱点。阿 0这一典型人物 , 提示 出了辛
是有反抗 的 , 而且是时时在反抗。 而他 连他向吴妈求爱 , 然 被赵秀才 的大竹杠打 了 觉醒 呢?
到 未庄 时 , 0的耳 朵里 , 听到过 “ 阿 早 革
形式表现 出来 , 喜剧 的外 形中包含 了悲 身 的觉醒 。 在 剧的 内涵 , 让读者在欢笑中悲泣 。
东西毁给人看 , 喜剧将那无价值 的东西撕
鲁迅 曾经说过 :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 的 那没有现 实根据 的 自尊 ; 他那最容易发生 不 觉得 自己骗不过 自己 , 以一个 被压 才 破给人看 。在 《 O正传》 , 阿 中 主人公阿 O 寻常的健忘。 的“ 0主义 ” 阿 是无价值的东西 , 当它被淋
不过有 时候 ,阿 0也 曾真的感 到失 剧命运 却又都是 通过喜 剧的形式 表现 出 败, 他非常痛苦 , 骗不过 自己了。 有一次他 来 的。 而构成其喜剧风格的重要手段是讽
舂米便舂米 , 撑船便撑船 。他也没有老婆 不幸赢 了一堆很 白很 亮的洋钱 , 可经过一 刺 , 充分运 用了夸张 、 漫画式的表现手法 ,
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与人生悲剧
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与人生悲剧《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的阿Q这一形象深入人心。
阿Q的精神胜利法成为了他应对生活挫折和困境的独特方式,但这种方式却也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阿Q是未庄的一个底层小人物,他无家无业,甚至连姓名都没有。
他靠着给人打短工为生,经常受到他人的欺负和嘲笑。
然而,他却有一种独特的心理防御机制——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他被人打了,他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心里便觉得自己胜利了。
他还会吹嘘自己“先前阔”,“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尽管这种阔只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
当他在赌场上输得精光时,他会用力地打自己的嘴巴,却认为这是“自己打了别人”,心满意足地睡去。
这种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精神胜利法,让阿Q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能够暂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然而,这种精神胜利法并没有真正改变阿Q的生活处境,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的悲剧之中。
首先,精神胜利法使阿Q失去了改变现实的动力。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虚构的胜利和荣耀中,不愿意面对现实的问题,也没有勇气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从不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而是一味地逃避和自我麻痹。
例如,他从未想过通过学习一门手艺或者努力工作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而是日复一日地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
这样的阿Q,注定无法摆脱贫困和被压迫的命运。
其次,精神胜利法让阿Q失去了尊严和人格。
他为了获得心理上的胜利,不惜自轻自贱,甚至把自己贬低到了尘埃里。
他对别人的欺负和侮辱逆来顺受,没有丝毫的反抗意识。
这种对尊严的漠视,使得别人更加肆无忌惮地欺负他,他在未庄的地位也越来越低下。
一个没有尊严和人格的人,又怎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呢?再者,精神胜利法使阿Q陷入了孤独和孤立的境地。
他的自我陶醉和与现实的脱节,让他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和沟通。
他的行为和想法在别人眼中显得荒诞可笑,没有人愿意真正理解和关心他。
阿Q悲哀的一生
阿Q悲哀的一生
————读《阿Q正传》感《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在1921年写的,是中国现代意义上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若不是鲁迅先生的批判作文十分的有名,我还看不懂呢。
文章的背景大噶是清末到一二十年代。
就第一章序中阿Q那似赵非赵的姓氏来看便体现出了那时对名利的看重。
《阿Q正传》虽然是以时间顺序写的,但章与章之间的衔接却不是很明确,有些像故事。
文中的阿Q被鲁迅刻画的是人云亦云毫无批判性,又像《风筝》中的“弟弟”一样对欺凌毫无反抗,使欺凌者横行无忌的人。
文中常有“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类似的句子。
文中批判阿Q的还有很多,最重大的莫过于革命啦。
到了革命,阿Q又跟风随潮的想加入了革命党,借此名义好干偷鸡摸狗的事。
最后革命党也没加入,也没干烧杀抢掠的事,就因上面压力大被诬陷成了小偷,替罪羊般稀里糊涂上了刑场。
去刑场的路上,就出现了“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的一幕。
要说将此书推荐给各位倒也说不上,只是谈谈感受,看与不看全凭各人的喜好了。
这本书或许根本不是写阿Q,而是写那个时代的中国人。
鲁迅先生用简明又富有丰富文学色彩的话语把清末至20年代的中国人的陋习撰写得是淋漓尽致。
此书使我了解了历史,了解了那个时代黑暗的原因。
说到收获我最大的便是侧面描写了,文章通篇如此,没有优美的结尾,留意人们想象的空间。
2012年2月8日
冯佳啸。
概述阿q的悲剧一生350字
概述阿q的悲剧一生350字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形象,他的悲剧一生充满了无奈和挫败。
阿Q生活在清朝末年,是一个农民,他天生聪明机智,却因为贫
穷和身份的限制,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
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痛苦
和悲惨的事情。
阿Q最著名的事情就是他的反动斗争,他一直希望通过反动斗争
来改变自身的命运和社会的结构,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他总是被
殴打、侮辱和抨击,让他更加绝望和厌倦自己的生活。
他的失败不仅
来自于外部环境的限制,也来自于自身的局限。
另外,阿Q的悲剧还体现在他的情感生活中。
他曾经爱上过许多
女人,却因为自卑和清贫,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他的一生中,没有一个人可以给他真正的关爱和支持,把他从困境中拯救出来。
最终,阿Q在内心的挣扎和精神的煎熬中,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他一次次地失去了自尊和尊严,成为了他内心最深处的一个“笑话”。
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助和失望,让人无法不为他的悲剧命运而感
到心痛。
总的来说,阿Q的悲剧一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反
映了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和悲剧。
他的故事鞭策着我们要勇敢追求自己
的梦想,同时也要思考社会制度和人性的问题。
阿Q正传揭示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剧命运
阿Q正传揭示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剧命运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刻画社会底层人物阿Q的形象,揭示了他们在社会中遭遇的悲剧命运。
本文将对该小说进行分析,探讨阿Q所代表的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困境。
首先,阿Q的命运悲剧源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阿Q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底层,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严重限制。
这个社会对底层人物的剥削和压迫使得阿Q难以摆脱贫困和无权的命运。
阿Q不仅没有受到公平的待遇,而且经常遭受冷嘲热讽和压迫,使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与无奈。
其次,阿Q的自卑心理也是导致他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
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歧视,阿Q逐渐内化了底层人物的自卑心理。
他缺乏自尊和自信,经常以自嘲的方式来减轻自己内心的压力。
然而,这种自卑心理使得阿Q对自己的处境没有真正的认识,无法以积极的态度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再次,鲁迅通过塑造阿Q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命运困境。
阿Q的思想和行为并非源于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价值观,而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同时也容易被操纵。
这种处境使得阿Q在面临困境时无法迎刃而解,最终导致他不断陷入悲剧的循环中。
最后,阿Q之所以成为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还在于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普遍性特点。
阿Q不仅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更是一个象征。
他代表了社会底层人物普遍存在的命运和困境,也代表了他们长期以来被社会所忽视和边缘化的现实。
通过描写阿Q的命运悲剧,鲁迅试图引起社会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和反思,呼吁对底层人物的尊重和关爱,以改变他们被动的命运。
综上所述,阿Q正传通过刻画底层人物阿Q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所面临的悲剧命运。
阿Q所遭遇的命运困境不仅源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与他的自卑心理和受外界影响的思想行为有关。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底层人物命运悲剧的揭示,更是对社会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和关爱的呼吁。
通过深入思考阿Q的命运悲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底层人物的困境,从而引起我们对他们的共鸣与关注,促进社会的公正与进步。
用悲剧美学的视角重读余华《活着》
用悲剧美学的视角重读余华《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它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农村家庭在20世纪上半叶的生活。
小说以贫苦农民福贵的人生遭遇为主线,通过对他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面对社会变革和家庭遭遇的悲惨经历。
我们可以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部小说,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悲剧美学要求作品要有悲剧感。
福贵一生的遭遇无疑是悲剧的。
他从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变成了无依无靠的乞丐;他先后失去了父母、妻子、儿女,生活经历了种种不幸。
整个故事就像是一部悲剧般的人生写照,充斥着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悲剧美学认为,这种悲伤与绝望可以引发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使人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悲剧美学强调人物的悲剧性格。
福贵的一生就是在悲剧性格的阴影下度过的。
他虽然善良努力,却屡遭不公与苦难,使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尽的煎熬和挣扎。
他的遭遇既受到历史的残酷夹击,也受到人性的无情伤害。
他在悲剧性格的塑造中,展现出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无情,触动着读者的内心。
悲剧美学要求作品能够引发观者对生命与价值的思考。
福贵一生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对生命和价值的沉痛思考。
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他的存在显得渺小而无助,他不仅失去了亲人和朋友,更失去了对生命的希望和信念。
正是在这种绝望的深处,福贵对生命的挣扎和对尊严的坚守,反而使他的悲剧更加令人动容。
小说通过福贵的遭遇,引发着读者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价值的深刻反思。
悲剧美学注重作品的审美意义。
《活着》通过对福贵一生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深刻的悲剧形象,使读者在悲伤和绝望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力量。
小说的文字功力和情感表达,使得福贵的一生成为了一部精彩的悲剧。
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它通过对悲剧人生的真实描绘,触动了读者内心的情感和智慧,使人们在悲伤与绝望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坚韧。
比较余华的《活着》与鲁迅的《阿Q正传》
比较余华的《活着》与鲁迅的《阿Q正传》摘要:余华的《活着》和鲁迅的《阿Q正传》是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叙事手法等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活着》更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更加关注个体命运;而《阿Q正传》则更多地关注社会背景和个人心理。
同时,两部作品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究。
关键词:余华,鲁迅,现实主义,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叙事手法前言:余华的《活着》和鲁迅的《阿Q正传》可以说是两部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两部作品都以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和叙事手法三个方面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探讨它们在文学上的差异和共性。
一、人物形象的比较《活着》描绘了一个名叫福贵的普通农民的命运。
小说中的福贵在历经战乱、饥荒、土地改革等社会变革中始终坚持生存下去,但他所受的痛苦和磨难却不断加深。
小说通过福贵这个人物,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贫困、政治斗争、传统观念等现实问题。
相比之下,《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则是一个典型的平民小人物,他无恶不作,却具有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欲望与痛苦。
阿Q所处的环境也是一个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的社会背景,小说通过阿Q这个人物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间接暴力、百姓的怨气与愤懑等问题。
二、社会背景的比较从社会背景上来看,《活着》所处的年代比《阿Q正传》要晚得多,福贵的身世和命运都更为困难。
在小说中,福贵所处的中国农村处在战乱时期,政治斗争和权力交替导致社会的动荡,福贵也因此受尽了饥荒、痛苦和忧虑。
相比之下,阿Q所处的故事背景则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社会上还没有出现较大的变革,但是阿Q仍然受到了社会中阶层的压迫和歧视。
在两部作品中,作者不仅描绘了人物形象,还描绘了身处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
通过描写社会背景,余华和鲁迅都揭示了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探究了人性的本质。
三、叙事手法的比较余华和鲁迅的叙事手法也有所不同。
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
鲁迅笔下的人物故事:被社会摧残的命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在他的笔下,有很多人物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们被社会的种种不公所摧残,让人深感同情。
本文将探讨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一、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在丈夫去世后,她被迫卖身为奴,为生计奔波。
然而,社会的残酷让她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孩子,最后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残害。
二、阿Q阿Q是鲁迅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饱受欺凌的底层小人物。
阿Q的性格中充满了自欺欺人和自我安慰的元素,他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普遍心理。
阿Q 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他个人的命运,更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命运。
三、闰土闰土是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青年农民。
然而,在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他的命运变得十分悲惨。
闰土的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农民的苦难和抗争。
四、社会意义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这些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让人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残暴和压迫。
其次,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本质。
最后,这些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感,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总之,鲁迅笔下被社会摧残的人物故事,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们的命运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感,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同时,这些作品也启示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反对不公不义,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阿q悲惨命运的原因作文
阿q悲惨命运的原因作文
关于阿Q那悲惨的命运啊,咱得好好说说。
首先,这阿Q啊,他活在个啥时代呢?就是那种封建礼教和新
思想打架的时代。
这让他啊,一会儿想跟着老规矩走,一会儿又想
去试试新玩意儿,可哪儿都容不下他。
你说他惨不惨?
再来说说这阿Q的性格吧。
哎,这人真是又自卑又自大。
他老
是觉得自己啥都不行,可有时候又觉得自己了不起。
一遇到点挫折,他就喜欢骗自己,告诉自己“没事的,这不算啥”。
可这能解决问
题吗?当然不能,反而让他越来越看不清自己。
还有啊,这阿Q跟周围人的关系也是一言难尽。
他老想让人家
看得起他,可他那说话做事的方式,谁见了不笑话他几句啊?结果
就是,他被大家孤立了,心里那个苦啊,都没人能懂。
最后说说这阿Q对未来的态度吧。
他啊,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啥,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哪儿。
每天就是混日子,过得那叫一个
苦啊。
这种迷茫和不安,让他连活下去的勇气都快没了。
所以啊,这阿Q的命运啊,真的是多种因素加起来的结果。
社会、性格、人际关系、对未来的迷茫……哎,你说这人活着咋就这么难呢?。
用悲剧美学的视角重读余华《活着》
用悲剧美学的视角重读余华《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农民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用悲剧美学的视角来重读这部小说。
首先,悲剧美学中的主人公通常是有悲剧性的人物,而余华的主人公福贵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福贵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一直幸福地生活着,直到震惊了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打破了福贵家庭的生活,他的父亲被迫自杀,他的哥哥也被害,他的妻子和女儿也相继离去,只剩下一个儿子和他的父亲一起生活。
尽管他经历了如此多的困难和苦难,但福贵仍然坚持生活,并且信奉着“活着就是希望”的信条。
他的坚强和勇气是可敬的,但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其次,悲剧美学中的命运常常是不可逃避的,福贵也不例外。
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生活,直到他被押上了监狱。
监狱生活极其艰苦,福贵不仅遭受身体上的痛苦,还经历了心理上的煎熬。
最后,他被释放出狱,但他的儿子却已经不幸去世了。
福贵的命运堪比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注定要面对不可逃避的命运。
最后,悲剧美学中的主人公常常被审视其道德和伦理的高度。
福贵虽然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品德和道德。
他的坚强和勇气值得大家称赞,他相信“活着就是希望”这一理念,这也启示了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的正确态度。
总之,《活着》是一部悲剧小说,它使我们重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挫折时要保持勇气和信念。
福贵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但他的坚强和勇气也是可敬的。
这部小说通过悲剧美学的视角,让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注重了人性的尊重和理解,给人们以启示和启发。
阿q的悲剧命运——浅谈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阿Q 的悲剧命运姓名专业语文教育专业准考证号指导教师联系电话二零一二年五月阿Q的悲剧命运——浅谈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产生原因阿Q精神上的胜利,不仅仅是一种自慰,更多的是勇气,是精神,是对革命胜利的希望。
阿Q是鲁迅塑造的一个文学典型,而一切伟大的文学典型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历史概括意义。
阿Q 处处充满了当胜利者的欲望,而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挫,所以只能退回内心,求得精神上的胜利,因此阿Q形象概括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具有阿Q精神胜利法弱点的这一类的人。
阿Q精神不是个别阶级、民族的现象,他具有普遍的意义,精神胜利法是人类的普通弱点。
本文着重从性格及悲剧历程一生。
一、阿Q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
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阿⑤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
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
当然,阿Q也有一些俗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
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
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
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经济、和人性及阿Q本身的原因。
(一)人性悲剧及个人因素鲁迅曾经说过,他之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民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者,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先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日本留学的经历,极大地伤害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回国后,亲眼目睹国民那种无聊的看客心理,使他认识到国民的凡此种种行为,都源自于他们精神上的愚昧、麻木。
从阿Q到福贵
从阿Q到福贵,从麻木到隐忍——比较文学视角下的鲁迅和余华绪论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万物更新、凤凰涅槃的新世纪,更开拓了中国文学史的新进程。
这是一个绵延百年的文学进程, 是一个由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变革、发展并最终完成的进程, 是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大交流中融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
伟大进程必然要有伟大的人物来诠释这一进程的伟大。
文学巨人鲁迅和文学新锐余华便是这一进程中伟大人物的代表,他们的作品代表着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开端和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他们通过在作品中刻画受苦受难的农民形象,批判中国二十世纪国民沉睡的灵魂和撕开蒙着温顺面纱的劣根性。
《阿Q正传》和《活着》是两位文学大家阐述自己文学主张的代表作。
在这两部作品中,两位作家不仅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两个富有艺术光彩的典型农民形象——阿Q和福贵,而且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两部作品虽然创作的背景、产生的时代以及故事情节内容、主题、风格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在塑造人物的思想意识、语言、行为、命运、性格甚至美学内涵等方面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而这些“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恰好又反映出鲁迅对余华创作思想的巨大影响。
因此,余华也被众多文学评论家认为是“鲁迅精神最有力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①余华对鲁迅思想的继承及其创作风格的延续不言而喻。
因此,本文试图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阿Q正传》和《活着》这两部作品从内容、人物、作品结构、艺术风格、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探寻比较它们在创作中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第一章相似的社会背景蕴育出共同的文化巨人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共分9章。
《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创作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阿Q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
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浅谈《活着》中福贵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浅谈《活着》中福贵悲剧命运及其原因[摘要]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因其本身博大的内涵和福贵形象的塑造而蜚声中外。
福贵一生是悲剧性的,苦难和他就像一对“双胞胎”,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样一位善良的农民。
他在无奈中遭遇一次又一次无法回避的苦难,在不可改变的现实状态中被妥协,生命的沉重让他感到更为深刻的痛苦。
痛苦让福贵得以成长,面对痛苦时福贵选择用坚忍承受命运给予他的苦难,这种坚忍让福贵拥有了将生命继续下去的勇气与力量。
回忆,成了福贵消解苦难的良药。
在不断的回忆中,锥心的苦难慢慢被冲淡,幸福在脑海中日渐鲜明。
探究福贵悲剧命运的原因除了有他自身的原因,还有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因素。
福贵的悲剧命运深刻地诠释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苦难和不被人关注的内心痛苦世界。
[关键词]福贵形象悲剧原因《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因其本身博大的内涵和福贵形象的塑造而蜚声中外。
福贵一生是悲剧性的,苦难和他就像一对“双胞胎”,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样一位善良的农民,他在无奈中遭遇苦难,在坚忍中承受苦难,在回忆中消解苦难。
造成福贵的悲剧命运是多方面的,有福贵的自身原因,也有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因素。
本文就福贵形象及其悲剧命运作如下探讨。
一、福贵一生苦难的悲剧命运《活着》是一部具有强烈有悲剧意识的作品,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是苦难的,从遭遇苦难,到承受苦难,最后苦难得以被消解,他一生命运是有悲剧性的。
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深刻地诠释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苦难和不被人关注的内心痛苦世界。
(一)在无奈中遭遇苦难福贵的故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男人的故事。
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的那几代人,他们承受了战争、饥饿、贫穷、十年浩劫,一切生命最残酷的方式都以他们的生命做了实验,这个实验使人的生存状态直达底线,那就是“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作为一个人,最大的使命就是活着。
在最困难的时候,想到的不是死和放弃,而是希望。
即使与命运相互仇恨,却也深深感激,无法离弃。
活着读书笔记摘抄
活着读书笔记摘抄《活着》是一本写实主义小说,是一部道出中国农村贫困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一部关于家国、亲情、友情、爱情、人性的小说。
这是一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作品,读完《活着》后,在我的心灵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做了笔记,下面将通过我笔记的内容,来谈谈我的感受和理解。
生生死死,路路坎坷《活着》这本书,写的是一个中国农村家庭的故事,阿Qiong是主角福贵的妻子,虽然她的出场不长,但是她的命运也让人痛心疾首。
阿Qiong是个清秀的姑娘,与福贵结婚后,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
不幸的是,她在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时候,难产而死。
在得知阿Qiong死后,福贵十分悲痛,他背起麻袋把阿Qiong送到墓地,这一幕十分感人。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自发的感人,一种生生死死,路路坎坷的感人。
只有亲眼看到福贵背着妻子离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他的心情。
亲情爱情,牵动心灵《活着》这本书中,福贵与亲人、朋友之间的羁绊,让我感动不已。
从他的父亲去世,儿子挤断手指和被送往城市,到妻子去世,福贵都在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中寻找着温暖和支持。
在书中,福贵的父亲曾说过几句话:“啊,我的儿啊,这世上什么是重要的呢?人啊。
你不认识人,什么都不算。
”这些话让我觉得福贵是一个有爱的人,他对亲情和爱情的向往、执着与牵挂,是书中最真挚动人的地方。
福贵和女儿的感情也很让人感动。
女儿甚至不惜把肉串卖给了大土豪的来迎合风尘,换回了一袋子的红饼干,一辈子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点心。
人生追求,价值观的呈现《活着》中的福贵是个平淡无奇的人,但他经历了太多的人间浮沉,渐渐地成长了起来,并从中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让我对人生追求和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
在书中,福贵说过:“山间的人啊,只和土地对话。
所以他们都很有哲理。
”福贵是一个朴实的农民,但面对生命中的种种变故,却总能理解人、爱人,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人生追求。
福贵的一生,是对人性的真挚描写,也是对人文精神的深刻阐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题目:浅谈福贵与阿Q的悲剧人生作者: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所在学习中心:所学专业:学号:____年级:____________完成日期:__联系电话:____电子邮箱:__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福贵与阿Q悲剧形成的原因 (2)(一)福贵悲剧形成的原因 (2)(二)阿Q悲剧形成的原因 (3)二、福贵与阿Q面对悲剧的态度 (4)(一)福贵面对悲剧的态度 (4)(二)阿Q面对悲剧的态度 (6)三、福贵与阿Q体现的人生观及思考 (7)(一)福贵体现的人生观 (7)(二)阿Q体现的人生观 (8)(三)福贵与阿Q的悲剧人生留给我们的思考 (9)参考文献 (11)内容摘要:《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遭受苦难,亲人一一离他而去,却能乐观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诠释了活着的意义。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阿Q悲剧的一生。
两位主人公同为悲剧人生,却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联系到当前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珍惜生命的现象,我们应该思考,当人生遇到挫折时,应如何活出该有的姿态。
关键词:福贵与阿Q 遭受苦难悲剧人生生活态度一、福贵与阿Q悲剧形成的原因(一)福贵悲剧形成的原因1、福贵悲剧形成的外部原因《活着》是作家余华受到美国民歌《老黑奴》的启发,于1992年创作的经典作品。
小说讲述了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遭受苦难,亲人一一离他而去,却能乐观豁达地活着。
主人公在故事的开头是个地主少爷,因为活得太随意、太挥霍,一夜之间输掉家产,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农民,也导致了父亲的去世和妻儿的离开。
虽然徐福贵的悲剧人生,开始于他错误的年轻时代,但时代的历史背景更加重了他的悲剧。
当时,因为中国的内战,外出为母亲求医的福贵被拉壮丁,不仅没有为母亲请来医生,甚至没有能看到他娘最后一面。
解放后,虽然日子好过了些,但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落后,儿子有庆因为抽血过多死亡,妻子家珍的软骨病在那时是不治之症,女儿因难产也死在有庆死亡的那个病房。
后来女婿在工地意外死亡,在饥荒年代,外孙身体不舒服,出于疼爱煮了豆子给他吃,却因多吃了豆子而撑死。
战争、贫穷、落后是悲剧产生的土壤。
2、福贵悲剧形成的内部原因“事物的内部原因是导致悲剧的最深刻的根源。
黑格尔认为,它根源于一方面须有一种由人的某种现实行动所引起的困难,障碍和破坏;另一方面须有本身合理的旨趣和力量所受到的伤害。
”①徐福贵的一生充满悲剧,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他自己身上。
身为地主的儿子,拥有比常人更好的条件和资源,他却不思进取、花天酒地、沉迷赌博。
慈母无原则的疼爱,娇妻无条件的顺从,都不能让他悬崖勒马。
对师长不敬,私塾先生让他念一段书,他拿着《千字文》,对先生说:“好好听着,爹给你念一段。
”他长大真的成了先生嘴里的二流子,他骑着妓女招摇过市,还特意到丈人面前问好,给丈人难看。
败光家产之后,他爹直接被气死,妻子家珍也被岳父接回家去。
后来妻子带着刚出生的儿子甘愿跟他受苦,因过于劳累得了当时无法治疗的软骨病,卧床多年后离开人世。
若不是他败光家产,女①黑格尔:《美学》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79版,第271页。
儿凤霞也不会因为发高烧不能及时送医治疗变成聋哑,甚至后来因过于贫穷将凤霞卖掉。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
”徐福贵就是这样,因为年轻时的荒唐酿成大错,终究一生遭遇苦难,要饱尝亲人的一一离世的痛苦,却又无能为力。
(二)阿Q悲剧形成的原因1、阿Q悲剧形成的社会原因《阿Q正传》描写了阿Q悲剧的一生。
是鲁迅先生于1921年创作的,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是各种势力和利益集团此消彼长的动荡时代。
”①阿Q生于清朝末年,这是我国封建统治由鼎盛走向消亡的时期,统治阶级阶级拼命向人民灌输愚昧的封建思想,以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这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主要因素。
鲁迅先生提到精神胜利法在《阿Q正传》不是第一次,他说:“阿Q的影像,在我心中似乎确已有好几年。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就研究这种现象,也撰文批评过这种现象。
”中国农民一直遭受统治阶层的镇压和地主的剥削,农民本身又具有狭隘性和散漫性,内心渴望独立却又保守不思进取。
阿Q生活在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未庄,从小将封建思想随着生活深入到骨髓,他希望有好的生活,能出人头地,却又摆脱不了被剥削、被愚昧、被牺牲的现实。
2、阿Q悲剧形成的环境原因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时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商城建筑时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②阿Q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我国农民的代表形象,他们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他们思想落后、信息闭塞、眼界狭隘、性格①孔庆东:《正说鲁迅》,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第2页。
②王瑾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7版,第124页。
保守。
他们被束缚在一方土地上,没有社会交往,更没有通往外界的通道,导致他们眼界狭小、很难接受新的事物。
他们虽然具有劳动人民特有的勤劳、质朴、智慧,但作为资产被剥夺的阶层,他们的经济很不稳定,导致思想意识也很不稳定。
有的安分守己,有的求神拜佛,有的盲目,有的自轻自贱,自娱自乐,阿Q 就是逃避现实,借种种理由取得精神上的自慰,以消减眼前痛苦。
3、阿Q悲剧形成的自身原因阿Q是一个没有资产的农民阶级的一员,有其落后的一面。
在那个动荡的岁月,农民群众也是一个革命阶级,但由于缺乏正确的领导,他们有部分人觉悟不高,目光短浅。
“阿Q要参加,参加干什么,他自己也不清楚,打破天,能想到的无非就是劫富济贫,自己捞点油水。
”①他是分裂性人格,既麻木愚昧,又以强凌弱,他的身上集中了那个时代几乎中国人的所有弱点:愚味、奴性、自私、胆小、敌我不分、极度自尊与极度自卑、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等。
他愚昧,死到临头还耿耿于怀于圆圈没画好。
他奴性,见到县太爷就两腿一软跪了下去。
他自私,为了生存不惜与同为弱者的王胡、小D作对。
他胆小,欺负吴妈后,任由地保和赵太爷榨光了所有财产,参与抢劫只敢望风。
他敌我不分,想要参加革命,还要去得到假洋鬼子的批准。
他极度自尊与极度自卑,他忌讳人说癞,总是吹嘘自己怎么怎么厉害。
他欺软怕硬,对权威不敢说不,欺负比他弱小的人。
他自欺欺人,受到欺负后,嘴上求饶,心里用精神胜利法落个心里安慰。
阿Q的形象揭露了普遍的人性弱点,就像法国罗曼·罗兰说的:“阿Q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二、福贵与阿Q面对悲剧的态度(一)福贵面对悲剧的态度“《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①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21页。
钧一发。
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上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千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①小说中的福贵在面对悲剧时,从来只抱着一个信念:要活着。
当他败光家产时,曾想拿根裤带吊死算啦,但自己知道其实不想死,只是找个法子跟自己赌气。
被拉去做壮丁时,他看着县太爷的仆人从连长的枪下侥幸逃生,放弃了自己强烈想回家的欲望,再也不敢想逃跑的事。
后来被解放军俘虏,他一度怀疑可以给盘缠放他们回家的政策,直到亲眼见到同伴安然无恙地离开,才敢提出自己要回家的诉求。
在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因为有牵挂、有责任,他放弃了抵抗和冒险,一心只求活着。
回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土改时,他分到了从龙二那租来的五亩地,便能安心和家人共享天伦了。
龙二被枪决时,他告诉自己,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后来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日子再艰难,甚至到了要卖女儿的地步,他都没有放弃要活下去的信念。
他记得当时他爹说过,徐家的老祖宗的发家是由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期间还买过几次羊,给有庆喂着。
他没忘了他犯的那个天大的错,他一直想要弥补,想要翻身。
后来,有庆走了,凤霞难产而死,家珍油尽灯枯,女婿意外身亡,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他依然活着,他带着要买一头牛的信念还好好的活着。
后来,他买牛的钱凑够了,本想买头好牛替他干活,闲下来也有个伴。
但出于怜悯,他不顾旁人的嘲笑,从屠夫的尖刀下救下一头老牛。
这不只是一头牛,他给它起名福贵,他把它当成了家人,他与它用自己亲人的名字聊天,知道它什么时候需要休息,什么时候需要激励、敲打。
他把这一辈子得到的温情:爹娘的疼爱,妻子的忠贞,子女的孝顺,甚至是亲朋邻里的包容、善良都回报给了这头牛。
他不止给了这头牛活着的机会,还让它活得好好的,就如他自己一样,从容、①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147页。
豁达地活着。
(二)阿Q面对悲剧的态度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落后的贫雇农典型的形象。
他是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没有固定的职业,只能给人打短工,没有土地,没有家,只能住在土谷祠里。
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在未庄,他的地位极低,只有在农忙时人们才想到他。
“鲁迅说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①幸好阿Q有手有脚,能依靠一双手换来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勤劳、坦荡的。
但是他又有那个年代的农民的劣根性,容易满足,没有长远眼光,对未来没有规划。
假使有钱,他不图发展,只想到去押宝,钱便在庄家的歌吟之下进入了别人的腰包。
也不幸赢过一回,却因为别人的混战弄丢了所有的钱。
最终自己打了自己两个嘴巴,就骗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很是满足。
他总是这样用“精神胜利法”来欺骗自己、麻痹自己。
赵太爷不许阿Q姓赵,打了他耳光,却让阿Q觉得跟赵家扯上了联系是种荣耀的事,他很自尊,却活得没有尊严。
即使这样,面对与他一样的王胡、小D,他不是同病相怜,而是欺人不成反又成了别人眼中的笑话。
他畏强凌弱,却不识自己就是最弱的那个,谁都可以踩上一脚。
当闲人揪着他的辫子拿脑袋往墙上撞时,他便自贱是虫孚,事后又安慰自己是被儿子打了。
遇上比自己力气小的他举手就打,甚至还言语轻贱路过的尼姑,遭到反击后更是出言污秽,十足的无赖相。
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依我看,不幸是真,争倒是争过,却是不择手段,又愚不可及,少时读阿Q觉得可怜,现在觉得着实令人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