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五、教学难点: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
这一节我们将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都有哪些影响。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缩小”灾情? 【提示】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 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所示:
举例 效果
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 失、荒漠化、洪涝、干 天然林保护 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避开受灾高风险区 不侵占行洪区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 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 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 寒潮、病虫害的可能 件的作物 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 合理利用草场 害
灾害环境看 人类活动:进入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 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 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的受灾 体。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
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人类社会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社会经济 人口、财产密 经济有所发展,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 发展水平 度低 人口相对集中 资产密度大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 社会经济基础雄 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 能“缩小”灾害的影 厚、政治稳定的 响 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 地区 灾区的生产生活 “放大”灾害效应, 社会经济基础薄 弱、时局动荡、 减灾不得力,防灾无措施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人心失稳的地区 化,天灾人祸并行 地区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影响(
)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影响( )程度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 )观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多种自然 灾害频发
例:
破坏森林和 草场植被
过量开采 地下水
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海水入侵、地表 沉降、地面塌陷
洪水和沙 尘暴加剧
诱发地震 或塌方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程度
3.工程措施影响受灾体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课堂小结】
生态建设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生态坏 正面影响 人口 负面影响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缩 小 灾 情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放 大 灾 情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 社会经济基础 来建设防灾系统,在 能“缩小”灾害的影 雄厚、政治稳 灾害发生时,能够迅 响 定的地区 速救援,恢复灾区的 生产生活 社会经济基础 “放大”灾害效应, 薄弱、时局动 减灾不力,防灾无措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荡、人心失稳 施 化,天灾人祸并行, 的地区 引起巨大灾难 地 区
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活动范围的扩大 自然灾害种类增 多,影响范围扩大。 不同时期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不尽相同。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 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 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 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 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 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 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 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 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 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 1) 我国位于
灾害带与
的位置,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带的交汇
( 2)根据自然灾害的分类,上图所示的自然灾害分别出现了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3) 根据各图判断, III 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用心 爱心 专心
4
( 4)与其它地区相比,Ⅳ地区
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答案:【自学探究】 1 、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 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灾情。
2.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自学探究】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修建水库
减轻
人类建设生 态环境
生态系统良 性循环
减少
植树造林、 水土保持
减少
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环境恶化
环境更不稳定
诱发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能力提升】 、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A 4 . D 5 . C 6 . D 7 . D 8. B 9 .B 10 . D
二、综合题:
17. (1) 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
环太平洋灾害带( 4 分)
修建水库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三、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四、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视;B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五、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2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多发火山地震(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多发生滑坡泥石流(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件湘教版选修(共54张PPT)
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发生改变
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造成土壤侵蚀、
、森林枯竭、
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大量的氟利昂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答案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处阴山山脉北坡,内蒙古高原南缘。
物种灭绝:人类活动对 、
的大规模破坏和对
致的损害还是区域性的,而
、 气候变化和生物臭多氧样层性耗减竭少所带来的损
害则是全球性的。
2.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温室的气增体加。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 是森林破坏和大气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
(2)后果:全球气候变暖导致 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海平上面升,“厄尔尼诺”现象一再发生,给各国
探究导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长江上游西南林区的森林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50% 以上,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已有50多个县区的森林覆盖率只剩3%~5%。金 沙江、雅砻江和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的旱地占34%,坡度大于35°的坡耕地占 总耕地面积的23%。洞庭湖的面积从1825年的6 000多平方千米减少到1985年的2 690平方千米。
解析 答案
2.牲畜头数的变化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盐碱化 C.水土流失 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 牲畜头数的不断增长意味着过度放牧,易造成土地的荒漠化。
解析 答案
探究点二 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探究导引
读“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领域主要有_生__物__多__样__性__、_气__候__变_化___、___国__际__水__域 臭和氧_的__消___耗_____等。 2.特别被关注的领域是生_物__多___样__性___,原因是 生物多__样__性__构__成_了__人__类__生__存_和__发__展__所__依__赖_的__生__命__保__障_系_____ 统;当__前__地__球__上__生__物_多__样__性__损__失__的__速__度_比__历__史__上__任__何__时___ 候都快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0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因素
【课标分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本节课的学习将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通过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农业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介绍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如何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为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农业知识学生并不感觉陌生,但学生只是了解其表面现象,没有形成农业的系统的认知结构。
所以,本节课就是在学生有大量感性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农业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农业区位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
(2)理解区位的含义;
(3)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4)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使用案例分析法,指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分类;
(2)通过组图的研读,探究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
(3)通过教师导学,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树立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念以及分析事物抓主要矛盾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教学方法】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本节课你究竟学的怎样?下面做几道检测题自我检查一下吧。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影响
制作:阳国强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 • •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 修建水库——径流量稳定——减轻旱涝灾害
•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
• 2、生态破坏 ——使环境更不稳定——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 例如: •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洪水沙尘暴加剧 • 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 震或塌方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 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 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 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 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 者小灾大害。 •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生态破坏 正面影响 人口 负面影响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缩 小 灾 情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放 大 灾 情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东西两坡在暴雨时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________ 坡,原因是什么? 东 坡度较大,又缺乏植被保护。
(2)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若 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怎样的后果?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地面沉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
(3)随着城市化发展,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这将会引 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
洪水水位抬高。
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加大,
•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 袭,地下管道宣泄不畅,某些路段积水成灾,给城市交 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 暴雨给城 市带来的损失远比附近郊区大,对城市“突发性考验”, 远比郊区严峻,主要原因是:( ) • ①城市绿化面积少,对雨水的调节功能差 • ②交通堵塞 C • 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 ④排水不畅 • 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物多而集中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 .①④⑤ D.②③⑤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
诱发地震 和塌方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 1.人类活动对人员本身的影响
灾前的防范意识 灾中的应急措施 灾后的互救互助行为
都影响到 人自身的 易损程度
在日本,75%的小学生认为“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 的人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但是,由恐惧而生的不是恐慌,而是从 娃娃抓起的危机意识和行动。每年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图为东京一 所小学的学生正在进行地震躲避演练。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 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
减小灾情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 1.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稳定性的影响
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 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 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3 级地震。震后救援频频受阻,骚 乱频发,霍乱 肆虐,损失惨重。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2004年12月26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近 海发生8.7级大地震并 引发强烈海啸,夺去了 二十多万人的生命。
在这次海啸灾难中,有一位值得敬佩的英国小 姑娘,她叫蒂莉·史密斯,那年才10岁。海啸来 袭时在,受她灾正严在重泰的国斯普里吉兰的卡海,滩当上听玩说耍出。现史了密难斯得一见的大浪时,人们纷纷涌 入回海忆滩当观时海的潮情。景第说一:波“大我海正浪在退沙去滩以上后玩,,海突滩然上留下无数的鱼,老的小的都 在发拾觉鱼海。水许变多得人有还些在古等怪待。更海多面的上乐出趣现,了接不着少第的二波更高的巨浪袭来,这些人 再气也泡不,能潮看水到也更突壮然观退的了景下色去了。。我感觉可能会有 海啸发生,就告诉了妈妈。”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 1. 地质历史进程中的“灾变 ▪ 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3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板书)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
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板书)1.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或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图片、数据、资料。
高中地理人教版目录
高中 - 地理 - 必修 +选修 --- 人教版目录人教版高中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 ,,,,,,,,,1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2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8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3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23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26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9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30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36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44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49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55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57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58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61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66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7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73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74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79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83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89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91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98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103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2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8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2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15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7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8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5第三节城市化 ,,,,,,,,,,,31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39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42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47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51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55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57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58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62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65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74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77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 ,,,,,,,78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82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87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89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90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99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 ,,,,,,105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7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15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7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8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31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4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45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46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55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6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65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66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76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86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87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88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94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101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一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选修三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01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02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07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9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 ,,,,,,,,24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25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31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 ,,,,,,,38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 ,,,,,,,,46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 ,,,,,,,56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62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63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 ,,,,,,,72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79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选修七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 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 GPS)第一节什么是 GPS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 GIS)第一节什么是 GIS第二节GIS 的基本功能第三节GIS 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GIS 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3S 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的、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2、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讨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诱发哪些自然灾害?⑴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蓄水能力减弱,土壤肥力下降;旱季加剧旱灾;雨季引发山洪。
⑵在地势起伏大的地区容易引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⑶下游地区的河、湖、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2、人类合理的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读课本P18图1.28,“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讨论:修建水库前后,河流径流量变化有何差别?说明水库有何功能?——差别:水库后,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枯水期流量增大,丰水期流量减小。
——功能:水库具有削峰补枯,调节径流的作用,使水流更加平稳,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程度.思考1.地表环境是指地面状况吗?【提示】地面状况≠地表环境。
陆地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地表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密切接触的地带,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地表环境等同于陆地自然环境。
地面状况仅是陆地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其特定的空间位置决定。
地面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质、能量运动和转化,从而影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阅读课本P19案例①,思考:北海道强震主要受灾体的对象是不是人口?为什么?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降低受灾体易损程度的措施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受灾体特性不同,导致同样强度的自然灾害发 生在不同地区造成的影响不同,也使得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成灾特点 不同。由于受灾体易损性的人为可控性,降低受灾体易损性成为有效 和主要的减灾措施。因此,人们可以运用先进的科技,通过一定的工 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保护受灾体免受致灾因子的损害,或降低损害的 程度,还可以在灾害发生之后及时(jíshí)救助,尽量减少损失。具体包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解析: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会引起受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 以看出,图乙中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 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 区域灾情。
答案:(1)在洪水高风险区,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 显增大。
图表导读教材(jiàocái)P18图1.28“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该图是坐标图,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径流量,用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建 水库前和建水库后的径流量的变化,从而说明水库具有削峰补枯、调节径流 的作用,使径流量更加平稳,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 频率和强度。
能“缩小”灾害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
薄弱、时局动 荡、人心失稳
减灾不力,防灾无措施
的地区
“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 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 祸并行,引起巨大灾难
第二十三页,共26页。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高风险区人类活动(huódòng)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第二十四页,共26页。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例题(lìtí)3】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甲到图乙受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
教学过程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读图P19分析]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径流量的大小,用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建水库前和建成水库后的径流更加平稳,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阅读指导P19]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而为人们对灾害的预报提供了可能。
据灾前兆、监测预报,会取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⑴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⑵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①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②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案例1]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学生阅读,然后分析讨论) 1、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 2、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①住户清楚防灾紧急通道;②易倒易碎品合理放置;③家里没人时关闭煤气阀;④每年举行抗震大演习;3、加固公共设施。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
读图1.29分析]深圳布吉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 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在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等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大;同期,改变为城镇用地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洪水流量无大的变化。
说明了土地利用城市化,建筑用地增加、植被减少,洪水流量增加。
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小灾情。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过程1、不同地区“缩小”: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地区,有财力和物力防灾、灾时救援迅速、灾后恢复生产生活;“放大”:经济基础弱、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地区,减灾不力、防灾无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
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五、教学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具: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
这一节我们将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都有哪些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修建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减轻早涝灾害的发生;植树
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合作探究】图l、28 某河流修建水可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教师总结】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2、生态破坏: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上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等。
说明:人类活动很难改变致灾因子的风险程度,但是人类可以增加对致灾因子风险的认识,进行一定的预测,也是有利于防灾减灾的。
【合作探究】阅读: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认识到:虽然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
准确认识灾害的前兆,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程度。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合作探究】案例①通过案例学习,理解以下内容:
【教师总结】提高自身的灾前防范意识、掌握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能够减小自身的易损程度,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中的人员伤亡,这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减灾手段。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灾害中的易损性不同,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式有可能改变灾情。
【合作探究】图1、29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
【教师总结】根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加大。
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地区洪水流量则无大的变化。
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合作探究】案例②通过对案例②的阅读学习,了解:
【教师总结】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灾情。
说明,工程措施对于受灾体易损性的改变作用明显,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人类活动可能增加或减少受灾体的易损性,进而改变灾情大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具有“放大”或“缩小的作用。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害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天灾人祸并行,引起巨大灾难。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合作探究】图1、30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
【教师总结】通过图示说明: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
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合作探究】思考: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教师总结】可以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合作探究】图1、3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通过图1、32,了解:
【教师总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而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因而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合作探究】思考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教师总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
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
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
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合作探究】课下活动: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
(提示: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69页的阅读材料“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向学生介绍过去几年减灾日的主题及其内涵,要求每个学生围绕主题写出个人对于自然灾害及减灾主题的认识、理解,挑选好的短文,出一期板报。
)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至此已全部学完了,希望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能够科学的看待各种自然灾害,既看到不利的方面,也看到有利的方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