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表格素材 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重点推荐】2019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业2 人民版必修3

【重点推荐】2019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业2 人民版必修3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随堂检测]1.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曾大力倡导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并使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兴办半工半读学校的热潮。

该热潮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革”十年D.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析: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1958年5月30日,时任主席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实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所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2.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A.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文革”后恢复高考解析:选C。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此人出身贫农,小学文化程度,能上大学,说明这是“文革”时期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结果。

3.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

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解析:选C。

“群众推荐制度”是看谁家庭成分好,这一制度有很大的弊端。

1977年恢复高考主要是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促进了教育春天的到来,也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

4.新中国成立后十几年间,我国初步形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 )①学前教育②大中小学教育③成人教育④全日制教育⑤半工半读和业余教育A.①②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认,①②③④⑤内容都属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范畴。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首先开设英文馆,并随对外交往形势的发展和洋务运动的深入,增设其他语种和近代西学课程,逐渐由一所外语学校发展成集外语和近代科学于一体的技术学校,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外语教学的开端。

材料二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

【世纪金榜】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精品课件 人民版必修3

【世纪金榜】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精品课件 人民版必修3
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 育”的深刻含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 女 “开门”。 ⑴措施 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正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
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1.右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
能得益于( D )
A. 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 邓小平整顿教育,恢复高考制度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⑵意义: 使数万名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了比较 正规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为人民大众服务。(1954年宪法)
4.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
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 ①全日制学校 ②半工半读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 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②半工半读 ⑶作用: 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 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思路。
6.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后期) ⑴管理体制:加强地方对教育的领导。
⑵办学体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⑶高等教育逐步发展。 7.“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 ⑴成就: 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3、提出:
1956年4月,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 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 ——1956年4月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课堂演练
1、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后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2、1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 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 但无处发表。为些,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 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 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
C
3、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学工作者排除“文革” 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③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下列所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能直接而 充分说明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有: A.一箭多星技术的掌握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成功发射 “神舟5号”宇宙飞船 D.籼型水稻培育成功
归纳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党和政府的重视;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3、中国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改革开放,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积极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 7、…… 科技进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什么是863计划?
指1986年3月3日提出,经论证后中央 批准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是 我国高科技发展的第一个全面、规范、长 期的系统计划,有力协调和推动我国高新 技术的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题名称: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目标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目标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导入示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三学做思一、一、教育的兴办: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⑴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⑵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导问题⑶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⑷作用:①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⑴重要措施:①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②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③作用:使数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1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解析]
[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 1978 年,而毛泽东提出
A
“双百”方针是 1956 年,故排除所有含④的选项,故选 A 项。
第1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 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 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学术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 政治主张
拨乱反正
,平反大
(3)1983 年,邓小平提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即 “教育要面向 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30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2.成就 (1)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 青壮年文盲 。 (2)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门类齐全的 高等教育 体系。
第3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1页Leabharlann 返回导航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专题概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情 况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 1.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主要有“双百”方针的提出及作 用,“文革”对文化事业的破坏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 的繁荣与发展情况。
第2页
教育事业
拉开了序幕。
②《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
第2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专题概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节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要求】2.说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了解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实,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已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知识表格素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知识表格素材人民版必修3
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过程
阶段 (jiēduàn)
20世纪80年代(niándài)以 前
20世纪80年代(niándài)以后
特征Leabharlann 大力发展高新军事科技,打破美苏对核技 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 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 (1)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生
第二页,共二页。
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第一页,共二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20世纪80年代(niándài)以后。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 与经济的结合。(4)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必须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 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1)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社 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3)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 流
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2)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原因 (3)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 (2)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局势紧张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4)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必须 (3)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
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为社会主 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人民版必修3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学案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教材问题解答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历史叙述
学习·探究区
1.方针:《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教育。 2.措施 (1)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将新中国教育为 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确定下来。
的事业。 ——邓小平
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我国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为此我
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答案
课堂小结
返回
1
2
3
4
5
6
反馈·训练区
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 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探索时期(1956~1966年)
C.“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D.新时期(1978年~至今)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B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5.“1977年毛 ( 泽东 ) 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
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深化探究
探究点2 动乱中的教育
材料
思考
(1)观察图一,思考该图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有何影响?
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
K12课件
8
2.“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1)“三个面向”的提出,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针,
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 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发展教育理论等方面, 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 (2)“三个面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 旗帜和灵魂。
K12课件
2
(2)实施措施: ①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 学校“ 两种教育制度 ”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 劳动制度”,以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 ②在办学体制上,国家采取 多种形式办学 的方针,新建一批多
科性工业大学和多种专门学院。 (3)成果: ①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 。 ②奠定了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
K12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5
(3)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方针和中共中央 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 发展。
2.经验教训:认识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遵 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K12课件
4
3.主要成就 (1)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 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中等 职业教育 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 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4)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 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精讲优练课型课件人民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精讲优练课型课件人民必修3

【结构图示】
主题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 【史料研析】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材料一 人民政府……提供方针政策以保证城乡劳动 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人民 政府是怎样保证工农子女受教育机会的? 提示: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 育。
【微探究1】 材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 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 ‘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 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思考:材料中的现象说明中国教育出现了怎样的问 题?结合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中的“某时期”指什么?
提示:教育界出现了浮夸、冒进的“左”倾错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影响: (1)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出现了 “_文__化__断__层__”“人才断层”的局面; (2)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措施: (1)1977年恢复高考,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 等制度。 (2)1983年,_邓__小__平__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 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2)从材料二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普 遍偏低;党和政府重视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重视扫 盲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具体措施,以推进扫盲 工作。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材料
(3)材料中的教材呈现了怎样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 因造成的? 提示:①特色: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教 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特点;②原因: 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教育革命”和 “开门办学”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表格素材 人民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表格素材 人民版必修3
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代背景
具体措施(原因)
影响
新中国成 立
进入全面 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
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 教育事业回到人民
Hale Waihona Puke 教育的手中逐步形成了
比较完整的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国民教育体
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 确定了教育发展的 系,培养了
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 方向
大批素质较
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高的劳动后
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 备军和德才
育方针
兼备的建设
发展全日制学校,建立半工半读的 扫除文盲,培养 人才
学校教育制度
人才
动乱中的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极“左” 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
教育
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人才缺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新时期教 育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
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和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持 续发展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2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2人民版必修3
《教师法》 《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 《民办教育1986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9年 2003年
3、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各类教育跨上新台阶。
两基、职教和普教、成教、高教。
探究活动: 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原因有哪些?
1)环境改善: “文革”结束后,党和政府对教育界进行 了拨乱反正,尊师重教的风气逐步形成。
2)经济需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政府政策: 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教育立法。 4)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推动。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对旧教育彻底改造
指导方针: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
内容: 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 理制度;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
结果: 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 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9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背景: ① 学校“停课闹革命”。 ② 大中小学校停止招生。 ③ 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 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批示。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 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 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 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 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 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 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 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 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
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和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持 续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代背景
具体措施(原因)
影响
新中国成 立
进入全面 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
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 教育事业回到人民
教育
的手中
逐步形成了
比较完整的教育体
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 确定了教育发展的 系,培养了
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 方向
大批素质较
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高的劳动后
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 备军和德才
育方针
兼备的建设
发展全日制学校,建立半工半读的 扫除文盲,培养 人才
学校教育制度
人才
动乱中的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极“左” 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
教育
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人才缺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新时期教 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