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诗人与咏侠诗

合集下载

略论唐代游侠与咏侠诗

略论唐代游侠与咏侠诗
言必信 , 其行 必 果 , 诺 必 诚 , 爱其 躯 , 士之 厄 以 不 赴
困, 已存 亡 死 生 矣 。 既 而不 矜其 能 , 伐其 德 ”[ 也 羞 2 1 。


唐代游 侠之辨析
就 是说 , 贵信 重诺 、 生 取 义 而 又 不 求 回 报 的侠 义 舍
( ) 代 游侠 之 正 名 : 游侠 与 “ 游 侠 ” 一 唐 的一 个 特 殊 阶层 ,特 别 是 太 宗夺 位 的 豪杰 之 士 、 师 长 安 的 流 氓 恶 少 、 京 方镇 经过 大 量 咏侠 诗 的歌 咏 ,更 使 其 光 彩 夺 使府的武卒养客等等 , 均被称为游侠[ 1 】 。总之 , 游侠
目、 流芳千古。但透过这些咏侠诗篇 , 我 似 乎是 一 个 无 所 不 包 的群 体 。 然 而 , 立在 此 群体 建 们 不 难发 现 一 个 问题 , 即唐人 笔 下 的游侠 要 么为 前 之 上 的 结论 无疑 是 欠科 学 的。 因此 , 游侠 的 明 确 对
A s a t A o i ls, P ld n n t e Ta g Dy at , Wa cu l o。S b t c : s a s ca cas r l aa i s i h n n y s s at a y n t O l
l u he . t t r f r o l otbe o i e e t e rpr s n a e t e l fo rs d I he eo e c u d n c nsd r d a h e e e ttv he r a ie of i s i l f Paa i f t o e tme . I o l n y b a n a r c or t e i etg to ft e l dnso h s i s tc u d o l e tke a ta k f h nv s a n o h s i i

试论李白咏侠诗的任侠精神及其形成原因

试论李白咏侠诗的任侠精神及其形成原因

试论李白咏侠诗的任侠精神及其形成原因任侠精神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中体现的独特现象。

承载“任侠精神”的侠客更是中华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侠身上的特质大致包括见义勇为、轻财好施、一诺千金、尚武轻儒、豪迈奔放等。

①纵观中国文学史,初盛唐时期文人身上的任侠精神尤为明显。

本文试以李白咏侠诗为例,论述李白的任侠精神。

笔者认为,李白身上的任侠精神,是他追求自我自由、支配自我愿望、肯定自我价值的强烈意志。

一、李白咏侠诗的任侠精神之体现从数量上来看,李白的咏侠诗作品颇丰。

以中华书局1960 年二十五册《全唐诗》版本为据,可以看出李白作的咏侠诗达六十余首,根据其咏侠诗特点,做以下三种分类。

(一)以古代侠士为歌咏对象,寄托自身情怀此类内容的诗歌以《侠客行》《结袜子》《古风·齐有倜傥生》等诗为代表。

在李白的咏侠诗中,不乏以古代侠士为歌咏对象,同时寄托自身情怀的作品。

在《侠客行》中,李白就借颂扬朱亥和侯嬴的壮举来表达自己对“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精神的赞许;在《结袜子》中,李白同样借高渐离和专诸两位侠士来抒发生命感悟及其豪情;在《古风·齐有倜傥生》中,李白赞赏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的高尚品质。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通过这两句诗表露出自己的心迹:希望自己也能像鲁仲连一样凭能力建功立业,之后飘然离去,不受封赏,只留后人赞扬。

此类诗歌,不仅仅是只为抒发对自由的追求,它更包括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家国情怀的影响。

(二)以侠客生活为描写对象,赞扬侠客精神此类诗歌,以《少年行》《结客少年行》《白鼻騧》为代表。

由此类诗歌可以看出,李白对侠客生活的热爱和对侠客精神的赞扬。

《少年行》中,李白刻画了一位豪气少年和其“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的生活。

诗中少年豪爽之精神形象跃然纸上;《结客少年行》中,李白写了一位行走江湖且身怀绝妙剑术的少年侠士形象,写他羞于模仿荆轲;写他喜与英雄结交:“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浅析李白“诗酒剑”式的咏侠诗

浅析李白“诗酒剑”式的咏侠诗

浅析李白“诗酒剑”式的咏侠诗作者:于青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2期武术,在中国悠久的传统历史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朵明艳照人的奇葩。

而文学这一拥有千年历史的瑰宝,与武术其实有着很深的渊源。

中国各种文学体裁中均有武术的描写和记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体中,我们能发现武术所展现的面貌是不尽相同的,其中诗歌中的“侠”文化就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特别是在中国盛唐时期,诗歌中的“侠”文化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与儒、道、佛家文化相比,侠文化是一种缺乏精确的话语外延及严格的语义规范的文化构成类型,以致在传统文化结构中长期处于若即若离、若隐若现、乃至有形无相的状态。

换句话说,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化的经书典籍中的、可用简明的术语所确认的精神现象,而是一种历史存在与民间想象、社会体验与心理认证、当代世界与价值特指的不断地整合与融汇的动态过程。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侠文化不像儒家文化或是道家文化那般普及与形态化,它更偏重于精神与境界层面。

而它的核心——侠,从远古时期一种崇尚武术的“侠”思“侠”想,发展到先秦时期产生的侠文化中行侠仗义之品德或是独孤游侠的描写与向往。

在盛唐时期,不仅诗歌有了新发展,诗歌中的侠文化也有了一席之地,同时在以前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

“侠”文化在盛唐诗歌中是以咏侠诗为主要形式。

咏侠诗是指以游侠为表现对象,歌咏和表现起侠行、气节、志向、理想等的诗作,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

咏侠诗不仅是诗人对勇于奋战,保家卫国的热血战士的赞美,也有对游侠的颂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先描写边地风沙遮天蔽日的恶劣环境,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疆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

中国古代咏侠诗研究

中国古代咏侠诗研究

中国古代咏侠诗研究
中国古代咏侠诗研究是关于古代文学中关于侠义精神和侠客风范的诗歌创作和研究的学科领域。

1. 文献收集与整理:研究者首先收集和整理古代文学作品中涉及侠义主题的诗歌,包括各个朝代的诗集、文集以及独立的咏侠诗作品。

这些文献来源可以包括诗经、楚辞、唐宋诗集等。

2. 诗歌文本分析:通过对古代咏侠诗的文本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者可以揭示咏侠诗的表达方式、题材特点、意象象征和情感传达等方面的信息。

特别关注诗歌中展示侠义精神和侠客风范的元素和形象。

3. 主题研究:研究者会探究咏侠诗的主题和文化背景。

他们会研究古代侠客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侠义观念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

分析咏侠诗中对侠义精神、义侠行为、忠诚与正义等主题的诠释。

4. 文学风格研究:咏侠诗的文学风格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者会对咏侠诗的艺术特点、诗学风格进行分析,探索咏侠诗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韵律押韵等方面的特点。

5. 文化、历史背景研究:研究者还会将咏侠诗置于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

他们会探索咏侠诗与古代社会、历史风貌以及侠客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社会思潮、僧侣群体和民间传说等元素。

通过中国古代咏侠诗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中对侠义精神和侠客风范的追求和表达。

这一研究领域有助于探索古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唐代咏侠诗研究

唐代咏侠诗研究

唐代咏侠诗研究
【摘要】:咏侠诗是借吟咏侠客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表达作者的见解的一类诗。

它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初盛唐和中唐的发展,在中晚唐走向衰落。

在长期的发展中,它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要的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即以追求事功为理想,以张扬夸饰为特征,使这一类诗成为诗人们在实现和完善人生的过程中各种欲望和情感的容器。

这种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在中晚唐走里衰落。

本文从社会文化环境、审美理想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研究了咏侠诗在唐代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规律(这个过程既有同唐代诗风的总体演变一致的方面,也有其特异之处),并进一步探讨它对后世中国文学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唐代咏侠诗审美理想艺术风格艺术夸张社会文化心理【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7.22
【目录】:引言7-8一、侠文学的起源、演变及咏侠诗范围的界定8-141、“侠“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性格内涵8-122、侠文学的发展和咏侠诗范围的界定12-14二、初盛唐的咏侠诗14-311、初盛唐咏侠诗创作的
社会文化环境14-172、初盛唐咏侠诗的思想内容17-213、初唐咏侠诗及其与诗风转变的关系21-244、“盛唐气象”及其在咏侠诗的表现24-295、李白的咏侠诗29-31三、中晚唐咏侠诗31-361、晚唐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31-332、中晚唐咏侠诗的思想内容33-353、中晚唐咏侠诗的审美理想及其艺术表现35-36四、结语36-38五、参考文献38-4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咏侠

咏侠

唐代侠士的一般轮廓
侠士形象:“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孟郊: 《游侠行》) “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回头转眄似雕 鹗,有志飞鸣人岂知?”(李颀《别梁鍠》) “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李白《赠李十二》) 知己情结:“结友一言重,相思千里至。”(虞世 南《结客少年场行》) “当须报恩己,终而谢尘缁。”张九龄《使还都湘东 作》 生命态度:“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元稹 《侠客行》) “气高轻赴难,何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
无赖恶少轻狂放荡,游离于市井斗鸡逐猎、任气杀
人、放荡嗜酒,出没在街市、青楼和斗鸡狩猎场所。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王建《羽 林郎》 自拳五色毬,进入他人宅。却捉苍头奴,玉鞭打一 百。贯休《羽林郎》 诗上的侠士(想象中): “太行岭上二尺雪, 崔涯袖中三尺铁。 一朝若遇有心人, 出门便与妻儿别。” 崔涯《侠士》
王维的《少年行》两首: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 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杜甫《遣怀》: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高适《邯郸少年行》:千场纵博家仍富, 几度报仇身不死。 李白《少年行三首》: “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球猎夜拥掷。 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少年游侠 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兰蕙相随喧妓女, 风光去处满笙歌。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 养来久。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载桃李。桃李栽来 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府县尽为门下客, 王侯皆是平交人……
侠客行——唐人咏侠诗
一:排难解纷、济危扶困的思想; 二:轻财好施、重交尚义的品操; 三:尚武轻儒、效功当世的怀抱; 四:豪荡使气、不拘礼法的性格。 还有“不矜其能、羞伐其能”的风度。 ——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 鲍照 魏晋古乐府诗《结客少年场行》

论唐代咏侠诗繁荣的原因

论唐代咏侠诗繁荣的原因
内容 分不 开 的 。徐祯 卿在 《 谈 艺 中说 : “ 乐府往 往 叙事, 故 与诗 殊 。” 历 代 咏侠 诗 多 反 映侠 客 、 侠少 的
枝。 延陵轻宝剑。 ” [ 2 ] 从形式上看 , 班固的诗属于五
言古诗, 从 内容 上 看 , 是 咏 战 国 时 期 楚 国 公 子季 札 的事 迹 。班 固的 诗只 是 残 句 , 现 在 虽 无 法 知道 诗 歌 的原 貌 , 但 赞 美延 陵 季子 不“ 欺心 ” 的高 义应 是 其 诗
也是 时代风 气、 任侠气质积淀使 然。
关键词: 唐诗 ; 咏侠诗 ; 侠客 ; 任侠
中图分类号 : 1 2 0 7 . 2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0 9 4 ( 2 0 1 3 ) 0 5 - 0 0 5 4 - 0 2
咏 侠 诗 是指 歌 咏 侠 行 、 侠风 , 表 现 侠 客 生 活 或 表 达侠义 思想 、 感情 等 的诗 歌 。 “ 侠” 或 侠 义 思 想 进 入 诗 歌 领 域 最 早 可 追 溯 到
面。
鸡走马等无不见到, 唐人咏侠也多不 出此范围。如 崔颢 《 古游侠呈军 中诸将》 : “ 少年负胆气 , 好勇复知
机 。仗 剑 出 门去 , 孤 城逢 合 围 。杀 人辽 水上 , 走马 渔
l 继 承发 展前代 咏侠 诗 成就 的结果
阳归。错落金锁甲, 蒙茸貂鼠衣。还家行且猎, 弓矢
歌 的主题, 故可 以将其视为咏侠诗。咏侠诗在魏晋 及 以后 开始较 多 出现 。至 此 , “ 侠” 完成 了从 史书 走 进 诗 歌 的过程 。 咏侠 诗 至唐 代 , 形 成 了第 一 个 也是 最 后 一个 高
峰 。从 数量 上 , 据《 全 唐诗》 , 有 四 百多 首 , 尽 管 比例 很小, 但却 是前 代 后世 所 无 法 比拟 的 ; 从 体式 上 看 , 有古体 、 近体 、 乐府 、 歌行 体等 , 体 式完备 ; 从 作 者

试析曹植、张华和王褒的咏侠诗

试析曹植、张华和王褒的咏侠诗

试析曹植、张华和王褒的咏侠诗古游侠,由春秋战国时代发展而来,几经周折,至东汉王朝全面开始向下跌落。

但是,与西方的骑士文化一样,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游侠现象,不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民间社会的大众文化,而且在上层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也泛起阵阵波澜。

睚眦必报、义不爱躯的侠风,以武犯禁、权行州里的侠行,成了历代文学家吟咏的对象。

自《韩非子?五蠹》中以“人臣肆意陈欲曰侠”,“侠以武犯禁”等对侠作记述之后,侠便与中国古代文学建立了特殊的关系。

描述游侠形象是魏晋南北朝较为突出的一种文学现象,建安之前,除了史传文学(《史记》之《刺客列传》,《汉书》之《游侠传》、《酷吏传》)之外,最早将侠写进文学作品的是兴盛于东汉年间的华丽大赋,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西京赋》等,但是,其中关于侠的描写只是附会的点染而已。

从魏晋到唐朝,出现了非常多的咏侠诗,其中魏晋六朝时期咏侠诗人可作为代表的便是曹魏诗人曹植、晋张华以及北周王褒,他们分别代表了社会三个阶层――皇亲贵族、平民寒士、将士,赋予游侠以不同的审美心理。

曹植的咏侠诗直接描绘歌颂侠客的有《白马篇》、《名都篇》、《酒赋》、《结客少年场行》、《野田黄雀行》以及《?y篇》,此外,还有一些篇目如《杂诗》、《赠丁仪》、《斗鸡》等,也间接表现了游侠之风。

张华的咏侠诗则较为明显独立,他的《游侠篇》、《博陵王宫侠曲二首》、《壮士篇》都是咏侠的典范之作。

王褒的《关山篇》、《从军行二首》、《长安有侠邪行》、《游侠篇》也是脍炙人口的咏侠诗篇。

但是,就其在魏晋六朝咏侠诗潮中的地位而言,曹植是真正作为咏侠诗的奠基人出现的,他对游侠诗的开拓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为何如此界定?先看他一首《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燕赵豪侠地慷慨赋诗篇论唐代河北诗人咏侠诗

燕赵豪侠地慷慨赋诗篇论唐代河北诗人咏侠诗

燕赵豪侠地慷慨赋诗篇论唐代河北诗人咏侠诗燕赵豪侠地慷慨赋诗篇—论唐代河北诗人咏侠诗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众多文人雅士纷纷涌现,其中不乏燕赵之地的豪侠诗人。

他们以慷慨激昂的笔触,抒发了对侠义精神的赞美与讴歌,使得唐代咏侠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吟咏的主题、艺术特点以及反映的社会背景等方面,辨析唐代河北诗人咏侠诗的独特魅力。

唐代河北一带的豪侠诗人,其作品以咏史传奇、英雄人物和侠义行为为主题,如《岳飞传》、《岳麓重续》等描写了岳飞与吴玠的壮丽篇章,堪称绝世佳作。

他们的作品不仅咏史,更是对于侠义精神的执着追求,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到作品中,以此唤起读者的热血与激情。

他们通过对侠义人物的歌颂,赞美了其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精神,以此来表达对正义与勇气的崇敬之情。

这些诗人的作品艺术特点鲜明,以雄健豪放的诗风为主导。

他们以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侠义精神的崇高追求,以及对于社会风波和英雄人物的关切。

他们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极具激情的笔调来描绘那些英雄事迹。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宏大的气势和雄浑的音韵,赞美了岳飞的豪情壮志;司马迁在《泰山咏》中,将泰山喻为英雄的象征,表达了对英雄气概的赞扬和对社会正义的呼唤。

与此同时,唐代河北诗人咏侠诗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当时的河北一带正值边塞频繁的战乱时期,百姓生活在阴霾与忧虑之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豪侠诗人通过咏史和咏侠诗歌,给人们带去了一缕光明与希望。

他们用笔尖书写着英雄们的壮丽事迹,激励着人们追求正义和善良,唤起了整个社会的向上向善之心。

总之,唐代河北诗人的咏侠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诗人通过作品,不仅赋予了侠义一种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内涵,更将对侠义的持久激情传递给了千百年后的读者。

他们的诗歌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形态,也为后来的文人雅士树立了榜样和指引。

正是这些咏侠诗的存在,让我们更加崇尚正义,更加向往勇气与担当的精神,为我们的人生注入了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

中国古代咏侠诗之流变

中国古代咏侠诗之流变

中国古代咏侠诗的流变可以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来分析。

先秦时期,咏侠诗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诗经》为代表,其中有一些诗歌描绘了侠客的形象和行为,如《大雅》《小雅》等篇章。

这些诗歌对侠客的描写较为简单,主要表现了侠客的勇敢和忠诚。

汉唐时期,咏侠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代乐府诗歌中的《陇西行》《从军行》等作品,通过描绘侠客的英勇事迹,表现了侠客的精神风貌。

到了唐代,咏侠诗达到了巅峰。

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曾写下许多优秀的咏侠诗篇,如李白的《侠客行》、杜甫的《昔游》等。

这些诗歌在描绘侠客形象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了侠客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使得咏侠诗的内涵更加丰富。

宋元明清时期,咏侠诗逐渐衰落。

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侠客形象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和光彩。

文人墨客们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对于侠客的描绘也逐渐减少。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诗人继续创作咏侠诗,如宋代陆游、元代杨维桢等。

他们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在艺术表现和思想深度上仍有很高的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咏侠诗经历了从初现到兴盛再到衰落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咏侠诗的主题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人的价值取向与咏侠诗创作

唐人的价值取向与咏侠诗创作

唐人的价值取向与咏侠诗创作2006年12月第6卷第4期河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Dec.2006V o1.6NO.4文章编号:1671—1653(2006)04—0075—07唐人的价值取向与咏侠诗创作冯淑然(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摘要:唐代是咏侠诗的繁荣鼎盛时期.唐代诗人将英雄之梦寄托在游侠身上,通过咏侠来表达自己的功业追求和人格理想,抒写浪漫不羁的情怀,士不遇的愤懑和对民主平等的向往.唐代咏侠诗体现了唐代士子积极入世而又坚持人格独立的精神风貌,完整地体现了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关键词:咏侠诗;价值取向;唐代文学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TheV alueTendencyofIntellectualsandtheOdesto ChivalryWritteninTangDynastyFENGShu-ran(HebeiUniversity,Baoding071002,China)Abstract:TangDynastywasaperiodoffullboomofthechantpoemsonchivalry.Thepoetsof TangDynastyentrustedtheknighterrantrywiththeirheroicdream.Theyexpressedtheirideal ofpursuingsuccessandperfectionoflife,theirromanticfeeling,angerfromunsuccessfulcareer ,anddreamofdemocracythroughpraisingknighterrantry.TheOdestoChivalrywritteninTangD ynasty showedthattheintellectualsofthatagewereactivetotheworldandstucktoindependenceinsp irit. TheOdestoChivalryreflectedtheideaaboutlifeandthevaluetendencyoftheintellectualsofT angDynasty.Keywords:OdestoChivalry;thevaluetendency;theliteratureofTangDynasty唐代是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代,它的统一和强大,显示出一种向外开放而豪情满怀,融会古今而奋发有为的旺盛生命力,而这种蓬勃的生命热情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唐代侠风盛行和咏侠诗创作的繁荣.咏侠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流品.它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据笔者统计,有唐一代,共存咏侠诗三百多首,如我们常见的乐府古题《白马篇》,《游侠篇》,《结客少年场行》,《刘生》,《秦女休行》等皆为咏侠诗;而由乐府古题衍化而成的变题,如由《结客少年场行》衍化而来的《少年子》,《少年乐》,《少年行》,《汉宫少年行》,《长乐少年行》,《长安少年行》,《邯郸少年行》等,也都是咏侠之作;此外,咏侠诗还包括一些边塞诗,怀古诗,咏史诗,送别诗和剑客诗.在这些诗中,唐代士子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与侠文化的丰富内涵结合在一起,通过收稿日期:2006—06—20作者简介:冯淑然(1969一),女,河北曲阳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2o0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与隋唐五代诗文研究.76河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对形形色色的游侠的歌咏,充分展示出唐代文人学士的生活样态和精神风貌.一,爱国精神的称颂与功名事业的追求唐代尤其是盛唐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诗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普遍激发,他们以王佐之才自期自许,喜言王霸大略,热烈地追求"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李白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杜甫说:"自为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精神正好与游侠少年效功当世的情怀相契合,诗人往往借助对古代成功侠士的歌咏,表达他们对功业的热烈追求.如李白侠客行》,写魏国侠士侯赢,朱亥在秦急攻赵之时,计窃兵符,夺权代将解邯郸之围的事迹.诗中称赞二人"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感人意气,对他们的功业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再如其古风?齐有倜傥生》:齐有倜倘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此诗热烈歌颂鲁仲连的千秋功业,不朽英名,栩栩如生地刻画出鲁仲连意轻千金,超逸潇洒的鲜明形象,表达了愿意追随前贤的志向.因为功业意识浓厚,而且相当自负自信,所以古游侠身虽死事却不成的侠行常令诗人感慨不已:"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元稹《侠客行》)如果说对古游侠的歌咏更多地体现了唐人对古人功业英名的艳羡与钦仰,表现了浓厚的用世之心,而对边塞游侠的歌咏更是将满腔的爱国热情与功名思想统而为一.在这类作品中,游侠对功名和理想的憧憬,被导向一个具体的目标,成为对边塞的向往: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蛇弓白玉箭,鹤辔赤茸揪.发迹来南海,长呜向北州.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杨炯《紫骝马》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吴师惊燧象,燕将惊奔牛.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孙绍安《结客少年场行》这些诗句充分表达了诗人们慷慨赴边,以身许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昂扬的进取精神.在人生价值的取向上,唐代诗人将功名事业与从军报国统合在一起,并且总是把报国放在首位,这正应了崔颢的诗句"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赠王威古》).所以唐代歌咏边塞游侠的诗中,经常流露出以身许国的思想,如卢照邻刘生》:"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轻生辞凤阙,挥袂上祁连.陆离横宝剑,出没惊徂旃.蒙轮恒顾敌,超乘忽争先.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在这里,侠客"为知己而死"的报恩精神与将士们慷慨赴难的报国精神已经完全合二为一..咏侠诗人们对边塞的安危是非常关注的,也是非常乐观的,他们用慷慨之笔,热情地歌颂将士们的战斗精神和抗击来犯之敌的必胜信心.如王维少年行四首》其四:"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骆宾王送郑少府人辽共赋侠客远从戎》:"满月临弓影,连星人剑端.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这些诗句,勾画出边塞游侠从军报国的英雄形象,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克敌必胜的坚定信念.再如崔颢的《古游侠呈军中诸将》: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将一场恶战写得如此轻松,而荣耀的功名勋爵又仿佛唾手可得,烘托出无比的信心和自豪.边塞自然环境本是相当恶劣的,但为了保卫边疆,报效朝廷,他们甘愿忍受风沙弥漫,冰霜雪寒之苦,甚至不惜牺牲性命,"少年重一顾,长驱背陇头.焰焰霜戈动,耿耿剑虹浮.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云起龙沙暗,木落雁行秋.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虞世南《结客少年场行》)"紫骝照金鞍,转战如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冰正寒.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卢照邻紫骝马》)在这些诗人的笔下,战地沙场似乎不是满目苍凉的荒城古漠,而是热血男儿建功立业的大好去处.纵然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壮烈,"孰知不向边庭苦,第4期冯淑然:唐人的价值取向与咏侠诗创作77 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三)这样的诗句使人感受到的不是战争的可怕和边塞的艰苦,而是主人公的勇敢豪迈,是令人鼓舞的大漠雄风.二,仗义行侠的讴歌与人生道路的设计《周易?系辞上》指出:"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出,就是做官仕进;处,就是归处引退."出处"一语,不仅表明了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位置和人生态度,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两大对立的人生价值选择的根据.建功立业和避世归隐本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人生目标,然而,游侠却能在此矛盾的两极之间进退自如,急人之难而又功成不居.这与侠的价值观念有关.侠义价值观表现在对"恩"的态度上,首先讲究不受恩报.因此,游侠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道义,使唐代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比前人显得棋高一着: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归五湖.——李泌《长歌行》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王维《不遇咏》'他们以鲁仲连,范蠡,张良为楷模,把"功成身退"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在诗中对其事迹直接高咏,如李白《悲歌》:"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仲连秉奇节,释难含道情.一言却秦围,片札降聊城.辞金义何远,让禄心益清.处世功已立,拂衣蹈沧溟"(吴筠《高士咏?鲁仲连》).他们渴望着像先贤那样建永世之功,留不朽之名, 而又功成不居,全身而退,决不受制于人,保持精神和人格的独立自由.李白可说是唐代士人功成身退思想的集中代表,他对张良,鲁仲连,范蠡皆有歌咏,并始终将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这是人京前的李白;"待我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这是待诏翰林的李白;"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这是安史之乱中的李白.功成身退是李白一生的梦想和追求.传统士大夫大都具有经邦济世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将建功立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毕生志向,但功成名遂之后的人生归宿却要象鲁仲连,张良,范蠡那样归于隐退,决不贪恋名利富贵.因此,他们在咏侠诗中一方面热烈表达对功名事业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渴望功成之后归隐退居:直言身可沈,谁论名与利.——张昌宗《少年行》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闰论勋.——张说《破阵乐二首》其二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其二这些诗句所要证明的只是自己的一片报国忠心,而将个人名利完全置之度外.侠的不受恩报的道德自律规范是一种极其高尚的道德境界,唐代诗人们从中看到了生命的辉煌和志节的清高,二者的神奇统一,正好契合了他们灵魂深处对人生道路的理想设计,因而游侠仗义行侠谦退不伐的美德得到了唐代诗人的大力歌颂.李白《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诗中的赵客就是一位慷慨悲歌,行侠仗义的勇士,他功成身退,不愿示恩于人,因而隐身埋名,浪迹天涯,隐然可见诗人的身影.再以杜甫《义鹘行》为例:阴崖有苍鹰,养子黑柏颠.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雄飞远求食,雌者呜辛酸.力强不可制,黄口无半存.其父从西归,翻身入长烟.斯须领健鹘,痛愤寄所宣.斗上捩孤影,嗷哮来九天.修鳞脱远枝,巨颡坼老拳.高空得蹭蹬,短草辞蜿蜒.折尾能一掉,饱肠皆已穿.生虽灭众雏,死亦垂千年.物情有报复,快意贵目前.兹实鸷鸟最,急难心炯然.功成失所往,用舍何其贤.近经滴水湄,此事樵夫传.飘萧觉素发,凛欲冲儒冠.人生许与分,只在顾盼间.聊为《义鹘行》,用激壮士肝. 苍鹰的幼子被白蛇吞食,健鹘得知后,义愤填膺,以凌厉的翅膀打死白蛇,替天行道,代地执法,仗义行侠,快意恩仇,事后不求回报,翩然而去,分明是鲁连逃赏,与人世间除强扶弱而又不受恩报的侠士何异!杨伦说:"记异之作,愤世之篇,便是聂政荆轲诸传一样笔墨,故足与太史公争雄千古.得之韵言,尤为空前绝后.,,[妇此诗歌颂了仗义行侠,功成身退的侠义精神,寄寓着诗人的人生理想.三,恩报精神的肯定与悲士不遇的愤懑唐代诗人自以为身处大有可为之世,而政治78河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的清明,社会的繁荣似乎又为其展示了锦绣前程. 他们一个个自负管晏稷契之才,怀有经邦济世的宏伟之愿,热切渴望被君上赏识,以实现功成身退的人生梦想.但他们所面临的往往是仕途坎坷,沉沦下僚的冷酷现实.四杰"年少而才高,名着而职小",杜甫"古来才大难为用",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材".其用世之心愈迫切,不遇之感就愈强烈.陈子昂奉使从建安王武攸宜出征,两次进谏,谁知忠信之言未被采纳,反被贬为军曹.诗人悲愤之极,作《蓟丘览古赠卢藏用居士七首》,凭吊古迹,缅怀前贤,抒发了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 "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燕昭王》)在对昭王的追慕中,流露出对现实的失望.李贺一跨人社会就有种急于成就功业,显亲扬名的紧迫感和焦灼感.然而小人的攻使他陷入不能应试的愤懑,奉礼郎的职位又使他萌生人才遭屈的失落,他仰天悲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浩歌》)陈子昂,李贺的愤懑代表了封建社会不遇之士的共同心声.从屈原开始,"自伤不遇"一直都是中国文人主要的创作基调之一.积极用世,渴求明主赏用的心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慨,促使唐代诗人将冀知报恩作为游侠最厚重的侠意识加以高咏,借以寄托自己的知己渴望,抒发自己的不遇之悲:非但慷慨献奇策,意气兼将性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王维《夷门歌》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李白《结袜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在他们看来,士不遇是人生的莫大悲哀,而"士为知己者死"才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生命得以永恒的极大欢乐.与其终生默默无闻,老死于户牖槽枥之间,倒不如用鲜血濡染灰色的人生,在历史的天空中划一道耀亮而悲壮的弧线.因此,这些诗句中的"恩",不是普通的物质赐予,而是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知遇之恩,是一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人格的尊重.其中的"酬","许","报",也不是单纯的"报答"和人身依附,而是一种自觉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唯其不遇者常在,知遇才显得这样难得.渴求知遇者们一旦蒙恩见遇便力图捐躯报主,即后世《水浒传》中草莽英雄们所说的: "若是有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第十四回阮小七语)往日的侠风血勇,深深地烙上了士不遇文化中主体人格意志的鲜明印记.鲍溶壮士行》云:"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崔涯《侠士诗》云:"一朝若遇有心人,出门便与妻儿别."侠士和诗人的心是一片荒漠,渴望着知遇甘霖的滋润,一旦得到点滴甘霖,便以涌泉相报.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饭之思必偿,睚眦之仇必报".唐人的恩报意识很重,上至君主上司的提携之恩,下至普通人的一饭之恩,他们都念念不忘,如李白,杜甫等皆是如此.陈子昂早年得武后亲自接谈,一生感激涕零,以至后人有"子昂之忠义,忠义于武氏者也,其为唐之小人无疑也"之讥,[2] 子昂并非汲汲小人,其忠义正是近于侠的一种知恩图报.他们最怕世无知己,最怕无恩可酬: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高适《邯郸少年行》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岂知眼有泪,肯白头上发.平生无恩酬,剑闲一百月.——孟郊《游侠行》与君同在少年场,知己萧条壮士伤.可惜报恩无处所,却提孤剑过成阳.——雍陶《送客二首》其一英雄无主,空留肝胆照人;枉有一腔忠义豪侠之气,可怜人与剑一样的孤零;世无知音,再无人送易水上的壮士.这些诗句隐含了诗人对世事艰难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忧愤,反映出诗人共同的时代苦闷,在唐代尤具现实意义.欣逢盛世者感叹怀才不遇,恰遇衰世者也感叹怀才不遇.可见, 对于出身寒门须凭自身努力去取得功名的诗人来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的艰辛就包含了种种可以想象的情怀.[3中国文学中的怀才不遇主题,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特定的自我价值观念和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四,怒平不平的赞许与民主平等的向往如前所论,唐人的恩义观念极重,但这种恩义并非施主之于乞丐般的恩义,而是人格尊严平等基础之上的一种惺惺相惜,即"国士遇我,国士报之".从这种平等的恩义观念出发,他们对下层人民往往富有深厚的感情,对上则要求一种比较平第4期冯淑然:唐人的价值取向与咏侠诗创作79 等的君臣关系.从陈子昂到李白再到杜甫,作为君臣大义的典范出现在他们诗中的,是燕昭王和乐毅,信陵君和侯赢,朱亥,刘备和诸葛亮这些"鱼水"关系,而不是"主奴"关系.因此,侠的恩义观强化了他们的民主要求,为他们的叛逆性格提供了精神武器,这在李白诗中最为突出.李白所谓"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少年行三首》其三),就是这种平等要求的说明. 他的《扶风豪士歌》,实际上也是借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平等观念.诗人们所要求的这种平等的君臣关系,在初盛唐时期的政治生活中是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的.唐太宗曾讲过:"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旧唐书?萧璃传》).武后虽为女皇,却深得用人之道,她重用狄仁杰,郭元振等就是显例.唐玄宗登基之初,也颇能任用贤能,有所谓"前有房杜,后有姚宋"的美誉.明君贤臣的清明政治唤起了文人士子的高度自信和美丽幻想,他们自以为可以重演战国士林的辉煌历史.先秦时代的士人,很重视个人的人格尊严,侠士讲"士为知己者死",若君上不是知己,则长揖而去.这种自尊自重,平交王侯的精神,恰恰契合了既渴求功业又自由不羁,热情浪漫的唐人之心.然而唐代已不是政治多元的战国时代了,他们本想凭自己的才华与忠诚获得皇帝的信任,实际上是,君主需要忠诚与才华,但更需要服从,谦卑和奴性.即使"从谏如流"如明君唐太宗者,当魏征指责了他的过失,这位明君竟对其皇后说:"会杀此田舍汉!,,C41明君尚且如此,那些专横的暴君就更不待言了.唐朝自肃宗而下可说几乎都是昏君,贤愚不辨,良才受屈,官宦子弟的平步青云,奢靡享乐同寒士的命途多舛,落拓萧索形成鲜明对比.仕途发展的机遇已不均等,哪里还有士子们向往的民主平等可言.唐代虽说广开仕路,但由于权贵的压制,科场的舞弊以及取士人数有限,大批有抱负有才华的诗人得不到任用."毁出疾夫口,腾入礼部闱.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贾岛《送沈秀才下第东归》),为人才受屈而愤愤不平的岂止贾岛一人.韩愈对贫苦诗人那样荐引,而讥议谤言亦使之难以成功.与韩愈的不平则鸣相应,中唐诗坛上响起了寒士的抗争之音:鸟有偿冤者,终年报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唯有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着报仇名.——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木石填海》诗人充分肯定了精卫衔木石填海的复仇行为和意志,并将其与刺客们的报仇义举相提并论.联想诗人《送孟东野序》,《进学解》,《送穷文》,《杂说?马说》中为友人,为自己,为才人埋没而鸣冤叫屈的精神,与精卫尽绵薄之力盼望人间公平的义举何其相似,难怪世人讥之,我则独赏.再如刘叉《偶书》: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日出日落,世事纷纭.中唐以后,内忧外患,烽火连绵,诛求无度,哀鸿遍野.诗人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每逢此时,诗人便义愤填膺,怒火中烧,而结果却磨损了胸中的正义宝刀.正好应了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说的:"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中晚唐士子在咏侠诗中表达对民主平等的向往与初盛唐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对古游侠知己报恩的歌咏,对君臣遇合的倾慕变为对剑客怒平不平的赞许:去住知何处,空将一剑行.杀人虽取次,为事爱公平.戟立嗔髭鬓,星流忿眼睛.晓来湘市说,拂晓别辽城.——慕幽《剑客》发头滴血眼如锿,吐气云生怒世间.争奈不平千古事,须期一诀荡凶顽.蛟龙斩处翻沧海,暴虎除时拔远山.为灭世情兼负义,剑光星染点痕斑.——吕岩《七言》世多不平之事,方有打抱不平之人.这些剑客一个个闻说不平拔剑而起,替天行道,代地执法,俨然人世良心,公道正义的化身.然而他们怒平不平所争取的平等,只是一种生存的平等,安全的平等,伦理的平等,已远不是初盛唐士子们要求的政治平等,人格平等和发展机遇的平等了.的确,在宦竖专权,朋党纷争,藩镇割据,到处是攻杀劫掠的乱世,连生存安全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文人士子的人格尊严,理想抱负,科名前程究竟又算80河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焦得了什么.再从主观上来分析,这些作者多为僧道诗人,他们少年时和普通士子一样,也曾学书学剑,渴望救苍生,安社稷,一展凌云之才,但或由于科举不第,仕途坎坷,或经历过沧海桑田的世道巨变,感受过人情恶薄的炎凉世态,而后愤然出世.他们带着既关心家国又愤世嫉俗的悲怨情绪,将难以忍受的无穷辛酸,无法排解的磊落不平之气寄托在众多的剑客诗中.五,生活方式的认同与个体生命的张扬如果说对功名事业的追求使侠客与士人不得不有所依附,而对自由的追求却导致了生活的浪漫不羁.前所及建功立业,仗义行侠也好,冀知求报,怒平不平也好,皆是从社会人生的角度追求人生崇高价值的实现.而此处所论描述游侠放荡生活的咏侠诗,却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对游侠的生活方式倾注赞美,表达对理想人生的向往,对人生价值的另一种理解:新丰美酒斗十千,成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一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三首》其二那系马高楼的豪爽意气,那银鞍白马的风流潇洒,那笑入酒肆的欢乐情绪,都充分地展现了唐代诗人摆去拘束,恣意享乐的自由个性.据汪涌豪先生《中国游侠史》称,游侠的日常活动方式大抵有斗鸡飞鹰,走马纵犬,击剑骑射,赌博宴饮和。

浅论唐诗中的侠客形象论文

浅论唐诗中的侠客形象论文

浅论唐诗中的侠客形象论文浅论唐诗中的侠客形象论文【内容提要】唐朝是一个诗歌鼎盛时代。

在诗歌在题材上,涉及到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为广泛繁杂。

不少学术界的前辈们热衷于研究唐诗,并且在边塞抒怀、山水田园、咏物咏史等类的诗歌研究上成就斐然。

然而,对于当时受到前朝咏侠诗和当朝社会任侠风尚的影响下异军突起的,日益发展、成熟的咏侠诗和诗中描摹的丰盈的侠客形象却几乎无人问津。

为此,本人在收集和整理了有限的资料之后在这里浅谈些自己对唐人咏侠诗的看法。

【关键词】唐诗,咏侠诗,侠客形象提起诗歌,人们在潜意识里马上会联想到“唐诗”。

是的,诗歌作为一种文体,在唐代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提起诗歌,就会让人们联想到“唐诗”的缘故罢。

提起唐诗,不少学术界的前辈们津津乐道,并且在边塞抒怀、山水田园、咏物咏史等类的诗歌研究方面收获丰厚。

然而,对于当时受到前朝咏侠遗风和当朝社会任侠风尚的影响下异军突起的,日益发展、成熟起来的咏侠诗及其诗中描摹的丰盈的侠客形象却几乎无人问津。

翻开《全唐诗》,我们会为那一个个鲜活的侠客而吸引,不禁让我们有一种探究的欲望涌上心头。

这里所谓的侠客,指的是唐代文人诗中歌咏或塑造的以游侠少年为核心和主体的并有着丰盈的侠行、侠气、侠节、侠情等具备侠的一切特征的游侠。

诗歌中游侠的形象并不是只有唐代诗歌里头才有的,早先在魏晋六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就已经频频出现了,只不过到了唐代,这一诗歌的传统题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拓延,使之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诗歌门类。

唐代社会承接了秦汉以来的侠文化和魏晋六朝的咏侠遗风,形成了满朝的任侠风尚。

换句话说,任侠风尚已经成为当时唐王朝最时髦的风气。

在唐人的意识形态里头,已经充斥着那股子侠行、侠气、侠节、侠情。

因此,人们(尤其是贵族少年)纷纷效仿前朝的游侠,不管是杀人越货、斗鸡逐猎,还是打抱不平、效死边地,在他们身上始终流着滚烫而且丰盈的侠行、侠气、侠节、侠情的血液。

李白咏侠诗

李白咏侠诗

李白咏侠诗侠的含义在中国文化中本身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侠的理解也就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而用诗歌来颂扬古今侠士的行为事迹、高尚情操、高贵品质的咏侠诗也就以相应的状态呈现。

从正式全面给了游侠一席之地的《史记·游侠列传》开始,文人与侠士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咏侠诗也逐渐地繁盛起来。

曹植的《白马篇》首先将幽并游侠儿作为抒情的对象,塑造出了“扬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侠士形象,抒发了作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报国壮志。

而此后的一些宫廷文士甚至帝王将相也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关注侠士作风和行为方式。

如陈后主的《乌栖曲》“陌头新花历乱生,叶里春鸟送春情。

长安游侠无数伴,白马骊珂路中满”;《洛阳道》“黄金弹侠少,朱轮盛彻侯”则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王孙贵族的酗酒纵欲的行径,从优裕的帝王生活中旁观游侠、侠少的放纵冶游,在探询别样生活的同时获取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唐人的咏侠诗内容则比较复杂,既有承接陈后主《鸟栖曲》和《洛阳道》的衣钵,描述贵家公子横行无忌、饮酒纵乐的放荡行径的咏侠诗.如秦韬玉的《贵公子行》“斗鸡走马家世事,抱来皆佩黄金鱼”;李益的《汉宫少年行》“相逢酒杯一言失,回朱点自闻至尊。

金张许史伺颜色.王侯将相莫敢论”。

也由吟咏舍己为人、行侠仗义、舍身报国的豪杰侠客,如元稹的《侠客行》等。

总体来说,唐人咏侠诗中是将真正的侠士与公子王孙、无赖少年和间里恶少是混为一谈的,这也表明.至少在唐代,侠在人们的观念中还保留着这种无赖气、匪气和富贵气混合在一起的状态。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热情洋溢的浪漫主义情怀通过“侠”这种不循常轨的人物找到了寄托,表现出了李白对适意人生、建立自我功业的渴望。

由于文化传承的影响,李白的咏侠诗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白马篇》)这类斗鸡走马、逞酒杀人等时人所谓的侠行描写。

李白的“侠”情结及其游侠诗

李白的“侠”情结及其游侠诗

李白的“侠”情结及其游侠诗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

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徒令日贯虹。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唐代:李白《结客少年场行》太史公司马迁为游侠作传,在序言中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

盖亦有足多者焉。

”可谓对游侠推崇备至。

文中所载朱家、剧孟、郭解之辈,徇人刻己,然诺不欺,非常令人仰慕。

到了唐代,尚侠之风尤浓,并出现了许多专门歌颂游侠的诗篇,如《少年行》、《侠客行》、《结客少年场行》等,李白、杜甫、王维等大诗人都此类的诗作。

李白平生非常崇尚侠客,把古代的侠客如荆轲、侯赢当作偶像,少年时便喜欢以侠客自居,自言“十五好剑术”,曾向大唐第一剑客裴旻学习剑法,据说剑术天下第二。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专指武器之“剑”有103次之多。

其他更有剑的别称如“铗”、“吴钩”、“吴鸿”、“湛卢”、“干将”、“莫邪”、“青萍”、“秋莲”、“霜雪”、“匕首”、“龙泉”,则总计“剑”字共出现了118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

可见李白对剑的着魔程度之深,以及对侠客的仰慕之极。

李白这首《结客少年场行》,也是一首歌颂少年游侠的诗作。

全诗刻画了一位英姿飒爽,武力高强的少年侠士形象。

侠士特立独行,意气相尚,出离于世俗凡庸之流,自带一种豪迈潇洒之气,快意纵横,无所畏忌,非常令人羡慕。

李白诗中描绘的侠客是李白向往的对象。

现实中这样的侠客并不好做,大概只是李白的想象。

正是他对现实社会的局促和压迫感,使他通过描写庸俗的尘埃和笑傲江湖的侠客来发泄自己的压抑,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建功立业的野心。

“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紫燕是骏马名,它有着金黄色的眸子;騣,同“鬃”,马颈上的长毛。

充满侠气的诗句

充满侠气的诗句

充满侠气的诗句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无疑展现了侠气的辉煌光芒。

侠义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品质,侠者,乃是对社会有为、有情有义之人的称颂。

诗歌通过婉转的语言、深远的意境,流露出了侠气的风采和情怀。

本文将引用并解读一些充满侠气的诗句,带领读者领略诗歌中的侠气韵味。

1.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飞双燕到天涯。

”——杜甫《石壕吏》这是杜甫的《石壕吏》中的名句,表现出侠义热情。

诗中描绘的“石壕吏”形象,虽然是一个看似平凡的官吏,但他胸怀壮志、志向远大,无论遭受多少困境和逆境,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句诗用直观的意象,表达了他永不言弃、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传递了一种不屈不挠的侠义情怀。

2. “白首卧松云,青春在我心。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是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两句诗。

诗人以自然景物描绘自身心境,借用松云、秋夜等对比的意象,表现了对侠气的追求。

白首表示了年龄的增长和历经沧桑,卧松云则象征了志向高远、渴望飞翔。

诗人虽然在年老之际,但他心中的侠义之情依然如昔,他的青春早已超越年龄的界限,深深烙印在他的内心深处。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这是陶渊明的《饮酒》中的名句,通过写作品“饮酒”的场景,表现了诗人豁达开朗、恬淡从容的心态。

篱下采菊,乃是表现陶渊明追求自由、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南山象征着远离尘嚣、超脱凡俗的理想境界。

这句诗表达了陶渊明追求心灵自由的侠气品质,他不受世俗的拘束,坚持追求内心真实与安宁。

4. “退食从游侠,求闻登太山。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两句诗。

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愿安于现状、追求价值和精神追求的侠气情怀。

退食从游侠,意味着诗人远离尘嚣、舍弃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追求,力求达到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求闻登太山,则展现了诗人对博学求知的渴望,表达了他对真知灼见的追求。

浅析唐诗中的侠文化

浅析唐诗中的侠文化

浅析唐诗中的侠文化一提到唐诗,我便想到李白,而每次一提到李白,我就又回想起他那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顿时感到热血沸腾,一股来自于天地的浩然正气直灌胸腔.有着这样意境的诗句在唐诗中比比皆是,那么这是不是当时的一种文化呢?它又于何时起源,如何发展的呢?通过查阅一些资料我了解到这是一种侠文化,而唐诗正体现着一种任侠之风.若追溯侠的开端应当追溯到战国,那时盛行游侠之风, ,《太史公自序》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背言,义者有取焉。

作《游侠列传》。

”可见司马迁是肯定了游侠存在的价值的.在魏晋的时候,因受玄学影响,游侠之风变弱,但开始兴起了任侠.到了唐朝,因为唐的繁荣昌盛,思想活跃,生活解放,让任侠渗透到了唐代文学中,并越发鼎盛.而我认为侠文化的产生是必然的,人大都向往正义,而侠却能符合人的意愿,我们都向往美好,在太过黑暗的封建王朝,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便更加强烈,这样才会有侠的出现,也会让人们都想,成为侠.初盛唐时期,诗人任侠成风,骆宾王、陈子昂、王翰、王之涣、孟浩然、高适、张旭、韦应物等,都以任侠名世。

骆宾王《畴昔篇》自称:"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都是他干的。

"唐卢藏用《陈氏别传》云:"父元敬,瑰玮倜傥。

年二十,以豪侠闻。

属乡人阻饥,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报。

……嗣子子昂,奇杰过人,姿状岳立。

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

"《新唐书·王翰传》:"少豪健恃才,及进士第,然喜蒱酒。

……出为汝州长史,徙仙州别驾。

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伐鼓穷欢。

"唐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之涣)墓志铭并序》:"惟公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噭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府,布在人口。

唐代咏侠诗文献综述

唐代咏侠诗文献综述

唐代咏侠诗文献综述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开始从事“侠”文化的研究,80年代中后期,学者们开始对咏侠诗进行研究,当前对咏侠诗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咏侠诗产生的源头、思想内容、艺术特征,重要诗人代表等方面。

唐代咏侠诗的兴盛和风格与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对咏侠诗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变化和民族文化的心理转变。

据粗略统计,目前对唐代咏侠诗的研究文献有140余篇,该文拟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理清唐代咏侠诗研究的现状。

1 对咏侠诗产生源头的研究對咏侠诗产生的源头的研究较少,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学者刘飞滨和陈山。

他们认为,咏侠诗的产生源于汉代民间的游侠歌谣,比如:《游侠篇》《结客少年场行》等都是从民间歌谣发展起来的。

不同的是,陈山认为咏侠诗源头的产生体现了下层社会文化对上层社会文化所起的渗透作用;而刘飞滨认为虽然咏侠诗的数量相对其他诗歌较少,但它们所体现的是社会游侠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人们对游侠的态度,在修辞、语言和情感上都便于人们的流传,对后世游侠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咏侠诗源于民间歌谣,但具体的产生时间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首先在以往的历史书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且咏侠诗的界定并不明确,多数学者将汉魏时期作为咏侠诗产生最早的时期。

夏尧哲(2002)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任侠主题》中指出,建安时期的《白马篇》《秦女休行》和《结客少年场行》等古诗“开创了诗歌的任侠主题”。

李晓芹、陈山等学者对曹植在咏侠诗方面的创建之功进行了肯定,认为曹植是咏侠诗的奠基者,他所创作的咏侠诗指明了后世咏侠诗的创作趋势,他所作的《结客篇》让游侠的主题成为一种文学现象,为咏侠诗的创作开了先河。

学者郑美虹对咏侠诗源头的研究是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的,认为屈原是将侠客的崇豪精神融入诗歌创作的第一人。

蔡佑启认为战国时期荆轲的《易水歌》是咏侠诗的鼻祖。

周敏认为描述游侠生活的最早的作品是晋代张华的《博陵王宫侠曲》。

「侠士系列」之隋唐篇:纵死犹闻侠骨香,风尘三侠成绝响

「侠士系列」之隋唐篇:纵死犹闻侠骨香,风尘三侠成绝响

「侠士系列」之隋唐篇:纵死犹闻侠骨香,风尘三侠成绝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随着纷乱的南北对峙的结束,中国重新进入了大一统的帝国时代。

隋朝虽速亡,但唐朝的崛起,加之开明政治,经济繁荣,以及开拓边疆,推行武举制等措施,让这个时代呈现了昂扬向上,豪侠刚健的尚武风气。

李世民父子剧照侠士的活动在隋唐两朝得到了全面的开花。

不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尚侠的行动俯拾皆是。

文人方面,李白、王之涣、韦应物、陈子昂、孟浩然、王维、岑参、司空图等等,皆以自身的侠客行为,及热烈的诗歌歌颂侠义之风。

比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韦应物的“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陈子昂的“废书怅怀古,负剑许良图”;岑参的“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司空图的“凭君抚剑即迟疑,自顾平生心不欺等。

李白剧照当然,最特别是李白这个“诗侠”文人,留下了“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等诸多向往侠士作风和举动的诗篇。

武人方面,梁士彦、李靖、秦琼、尉迟恭、刘弘基、薛仁贵、郭子仪等,都以自身的文韬武略及光明磊落的作风,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壮丽之举。

其中,梁士彦之“少任侠,不仕州郡”;李靖之“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材略”;尉迟恭之“讨捕群贼,以武勇称”;薛仁贵之“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郭子仪之“体貌秀杰”等等。

李元吉剧照同时,文学艺术上,亦繁花似锦。

从先秦诸子之寓言故事,两汉之奢靡之赋,魏晋南北朝之志怪小说,进化到隋唐之传奇小说。

而这些传奇小说,为大家塑造了诸多的侠士形象,比如虬髯客、红拂、聂隐娘、红线、谢小娥、昆仑奴、贾人妻、车中女子、妙手空空儿等。

这些群体中,有文人,歌姬,千金,盗贼,刺客,将军,胡人等各行各业的侠义人物。

下面,就为大家展示隋唐时期的传奇小说部分侠士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代诗人与咏侠诗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已经是流派众多,百花齐放,呈现一种繁荣热闹的局面,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怪奇诗派,并且今人对他们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唐人创作的咏侠诗却极少关注,往往将它看作边塞诗的内容之一。

如果说隐逸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山水田园诗在唐代的发展和繁荣,战争和多民族的融合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形成和繁荣,那么唐代的任侠风气则产生了波及整个唐代社会的咏侠诗。

唐代咏侠诗的发展和繁荣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社会现实原因。

侠文化的形成历史悠久,积淀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情绪,具有深广的历史底蕴。

“侠”的主题是一种体现了民族美德的精神,是对公平和正义的不懈追求,表现出伟大的济世思想和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

“侠”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象征,“侠”之精神是中华民族高尚情操和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具体地说,“侠”的主导精神就是锄强扶弱,重义轻利。

司马迁最早认识到并揭示出“侠”的本质。

他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热情地赞美了“侠”舍己助人、信义为重的高尚美德,他笔下的朱家、郭解等人,可以说是中国侠文化史上第一批侠客形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侠”最可贵的品质。

从司马迁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出现了第一批咏侠诗,游侠第一次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进入诗歌领域,诗人借诗中侠客的形象来寄托寒士的人格和生活理想。

唐人既有乐观向上的豪迈精神,也有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因此借“侠”来寄托成为时代的创作风气,而司马迁《史记》中表现的游侠精神,六朝文人咏侠诗中塑造的游侠形象和他们火热的生命追求,就成为唐人咏侠诗的创作源头和精神上宝贵的支持力量。

任侠风气在唐代被看作是一种英雄气质和浪漫生活情趣,成为唐人身上的重要习性和当时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

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张扬精神,成为提升文人人格品味的重要因素。

因此,借侠以养成儒、道、佛互补的健全人格,就成为唐人的自觉追求。

在全社会的崇侠风尚中出现了许多的文人,而且是著名的文人任侠。

唐人任侠风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

初盛唐时期,整个社会洋溢着一种高昂的精神风貌。

在这种时代风气的感召下,文人们充满激情,积极投身社会,希望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而当时知识分子入仕主要有科举、征辟或参加幕府三种主要途径。

唐人重科举,但科举于知名度至关重要,为此有些文人选择了任侠,成为一条入仕的“终南捷径”。

同时唐代科举中形成了“座主”与“门生”,如同“侠”的恩报关系,文人将侠精神中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恩精神升格为自觉的行动方式。

这种侠文化的重义感恩精神在唐代就有了较强的功利目的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并因此形成唐人咏侠诗中独特的审美理想。

唐朝的统治集团主要来自关陇地区,具有浓厚的尚武精神,形成一种刚健和豪放的时代风貌,他们中的许多人具有任侠精神和气质。

唐初大将李绩自称:“我
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便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整个唐代社会对逞强好胜、骄纵豪迈、不拘礼法的精神是大加赞扬的。

李白自己也称:“十五好剑术,便于诸侯。

”其诗歌云:“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

……投阁良可叹,但为此悲嗤”(《古风》之八)。

“青云年少子,挟弹章台左。

鞍马四边开,突入流星过。

……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少年子》)。

正是这样一些文人的尚武轻儒、豪荡侠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造成了初盛唐咏侠诗的繁荣和兴盛。

中晚唐以后,政治混乱,社会动荡,藩镇与中央矛盾重重,整个社会已经没有了初盛唐恢宏廓大的气象。

社会生活中的任侠风气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气势,整个的游侠风气沾染时代的因素,他们更多的是借助游侠的独立个性,来抒发内心的郁闷,并且在唐末,受释、老思想的影响,隐逸生活受到文人们的重视。

游侠的神秘生活逐渐和隐逸思想结合起来,这时的游侠性格已经与初盛唐时截然不同,他们多数具有神秘色彩,奇操异节,来去无踪,超脱世外。

唐代以后从上层统治者至一般知识分子对侠文化的异常崇拜,终于导致游侠风气继战国以后再度兴盛起来,继而影响到唐代整个思想的盛行。

正因为有如此强烈的社会风潮,也为游侠诗在唐代的创作繁荣提供了时代精神力量。

同时文人的任侠活动和咏侠诗的创作也推动了侠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推动了整个社会对侠的狂热崇拜,二者相辅相成,终于使咏侠诗在唐代熠熠生辉。

纵观唐人的咏侠诗,远远超过前人作品。

这些实际又深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性,体现着唐代精神面貌和社会思潮,为咏侠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其内容主要有:
1.歌颂古代游侠的侠义精神和完美人格,借以传达唐人的追慕之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游侠形象深入人心,如荆轲、豫让、高渐离、侯赢、朱亥等,他们虽身份不同,但是他们的游侠品质却让唐人难以忘怀,是唐人冀望的人格榜样,是他们追求的人生楷模。

这些游侠充分体现了侠之精神,即重诺轻生、知恩必报、排忧解难、扶危济困。

李白《侠客行》,讴歌了战国赵、魏的游侠群体,体现了侯赢、朱亥的侠骨之义。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士”(李白和《浩歌》),“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亿平原君”(高适《邯郸少年行》),这些诗歌充分表达出唐人心目中的游侠品质,是他们心灵深处渴求的人生价值。

2.歌颂古代游侠少年驰骋边疆,为国捐躯,建功立业的英雄志向,借以寄寓唐人的功利意识。

唐代是一个极度张扬个性自由的社会,在轰轰烈烈的时代风气下,大多数唐人都希望建功立业,创造辉煌,扬名青史。

在初盛唐,许多文人参加幕府,游历边疆,置身大漠,历练了他们豪纵奔放、劲健刚勇的心态,驰骋疆场、捐躯赴难,依靠军功进入仕途成为许多文人心目中的捷径,像李白、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韦应物、雍陶等,都曾在边塞游历或战斗过。

许多文人也希望像武将那样
通过战功置身卿相,进爵封侯,实现理想。

如王维《少年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擎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诗人以辽阔的边地战争为创作背景,赞扬了游侠少年英勇豪迈、慷慨激昂的精神。

“纵死犹闻侠骨香”成为唐代咏侠诗的时代强音。

总之,唐人咏侠诗具有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和昂扬向上的人格力量,诗中行侠与赴国难、报国恩紧密结合,使“侠”演变为一种人生境界的向往,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写,中华书局1960年版
2.《唐代诗人丛考》傅璇琮,中华书局1980年版
3.《唐才子传校笺》傅璇琮,中华书局198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