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咏物诗的鉴赏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罗隐①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注】罗隐: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开始,参加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2.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枯树①韩愈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

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

寄托惟朝菌,依投绝暮禽。

犹堪持改火②,未肯但空心。

【注】①本诗是诗人晚年所作。

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树木种类不同,故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枯树无枝无叶,只剩下树干,到了严寒季节,枯树不再惧怕风霜的侵袭。

B.枯树树干已经腐朽了,树皮很容易剥离,剥下之后,蚂蚁会来寻觅食物。

C.枯树上长满了菌类植物,到了傍晚,也没任何飞禽会选择到枯树上栖息。

D.枯树虽没有其他的用途,但可用作改火,可见空心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4.诗人写出了枯树的哪些特点?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二)陈子昂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③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教学资料范本【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附参考答案)★、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

见学案★规律探寻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1、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

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

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

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

高三咏物诗鉴赏复习设计[论文]

高三咏物诗鉴赏复习设计[论文]

浅谈高三咏物诗鉴赏复习设计咏物诗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诗歌类型,在备考的过程中,发现咏物诗数不胜数,仅《全唐诗》中咏物诗就有6021首,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貌,逐步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呢?经过几天的研究发现,高考中的咏物诗多考察的是有寄托的一类,如2009年天津卷考了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题目设置着重考察对“竹子”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对诗歌寓意的理解。

再如2012年天津卷考了杨万里的《野菊》,第一题问:“颔联描写了怎样的菊花形象”,第二题问:“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可见高考中托物言何志或托物寓何意是考查咏物诗的命题核心点。

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答题有误。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读诗太少,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不够,像“竹”“菊”已经被众多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岂止是竹、菊,还有松、梅、兰、荷、柳、孤雁、鹧鸪、子规等无一不被诗人们反复吟颂,逐步成为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诗歌意象。

而学生对此知之甚少,读完一首诗后往往不知所云,不能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以往诗歌鉴赏教学大都停留在对文本浅层意义的诠释和对答题技巧的传授,不太注重深究广探诗歌文本所内蕴的深刻人文价值;诗歌教学带有较大的功利性,看重短期的考试,而不去追求诗歌对学生精神生命成长和升华的恒久价值。

这样不仅难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会慢慢使学生厌烦诗歌,很难实现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目标。

为此,对高三诗歌教学进行聚焦式阅读很有必要。

为了攻克这一难点,我首先把目标锁定在有关“松、竹、梅”的咏物诗上。

在上课之初设置了读诗猜谜的活动,选取了郑燮的《竹》,王冕的《白梅》,范云的《咏寒松》等让学生猜谜,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

为调动学习的兴趣,精心制作了配有清雅优美图片的课件。

给学生提供的视觉形象,古朴优雅,很快便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进入一种特定的审美诗意的状态。

我选取了王禹偁的《官舍竹》“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高考复习咏物诗鉴赏指导PPT (共21张PPT)

高考复习咏物诗鉴赏指导PPT (共21张PPT)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
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 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 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 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 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 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 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 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 的精神品格。
例题:
阅读下面诗,回答问题: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金络脑,指马披上威武的鞍具。 (1)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这首诗刻画了渴望披上威武的鞍具,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的马的形象。 (2)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感 慨。


1.C
巩固练习: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4年全国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 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 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 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 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 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 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 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 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鸡无意绪,鸣噪 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 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 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和 “诗骨”分别是什么?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 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 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 “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 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 保持自己的节操。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 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 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 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 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自 • • • •北京卷
红 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 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 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 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 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 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 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 比喻 ,后者主要用了____。 拟人 要用了___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物象”鉴赏课件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物象”鉴赏课件

共同运用了借物抒情和对照手法。 (1)感情 白诗托“西角荒园”的春柳发人才不得其位之慨, 李诗托清秋之柳发迟暮之叹; (2)对照 白诗以柳树之美与环境之差作对照, 李诗以春日之柳与秋日之柳作对照。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练习五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练习二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居高声自远,
注:緌(ruí)缨子,
流响出疏桐。 非是藉秋风。
形象特点— 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不
须借秋风声音自然远扬。
所言之志—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
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分析— 托物言志。
练习三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问题:分析诗中葡萄的形象 及抒发的情感。
此诗通过描写柔弱,杂乱攀附,需 要照料葡萄的形象。表达自己仕途困
顿,期望有人引荐的心情。
练习三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面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 “成尘”为喻,形成对照,用“纵被”和“绝 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 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2)
分 析 刻 画 物 象 的 作 用 及 方 法
作用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象征
艺 术 手 法
描写
正面描写 比喻 拟人 对照 夸张 (直接)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诗鉴赏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诗鉴赏课件
再现形象
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所 描绘的物象,形成清晰、具体
的视觉形象。
02
填补空白
发挥想象力,填补诗歌中未明 确描绘的部分,使诗歌形象更
加完整、丰满。
03
创造意境
在想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 诗歌主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
人的情感表达。
感悟法
体会情感
01
通过感悟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寄托

领悟意旨
02
深入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意旨,把握诗歌的核心思想和精
神内涵。
品味语言
03
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欣赏诗人运用语言的巧妙和精妙之
处。
03
高考咏物言志诗考点分析
意象与意境
01
02
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人造物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象征意义。在 咏物言志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松、竹、梅、菊等,它们往往代表着坚 韧、高洁、清雅等品质。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 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 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家国的思念。
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 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 烛照红妆。”通过对海棠花的细 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和清雅之趣。
02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诗人可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态度。同时,运用烘托手法可 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烘托诗人的孤独感。
炼字与音韵
诗人注重炼字,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同时,运用音韵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 和节奏感,使读者在朗读时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诗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诗

练习2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 已经凋谢。 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 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 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她在凋谢的 时候紧紧地抱着枝头, 任北风呼啸也不凋落。
《画菊》是宋元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题画诗。 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 ,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 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 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 言。
马诗
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 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
李贺 于时、怀才不遇的感慨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愤懑之情。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李贺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我的马儿戴上金子做的马笼头,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 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
苏轼 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
若言弦上有琴声,
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 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
放在匣中何不鸣。 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
若言声在指头上, 品)。
何不于君指上听。
练习3
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
征唐王朝由强盛到衰落的沧 病柏 桑巨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
杜命甫运时局的忧虑。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题专练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题专练附答案

2023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专练附答案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苏轼①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②,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本词作于元丰三年,苏轼贬居黄州。

②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12.关于本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从字数上来看,此词是一首中调。

B.从题材上来看,此词是一首咏物词。

C.此词笔致缠绵悠远,属于婉约词。

D.此词以物为人,以人写物,妙趣横生。

13.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也无人惜从教坠”句中,“惜”字运用反衬手法暗露作者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

B.“萦损”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运用想象,描写思妇困倦的娇眼睁开又闭合。

C.下阕首句,作者由“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而后折回杨花。

D.“细看来”三句,作者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14.请赏析下阕画线句中数词的妙用。

(4分)答案:12.(1分)A13.(3分)D14.(4分)词人将杨花之春色分成三份,二分落地化为轻尘,一分落水随流水而去(1分)。

数字描摹出杨花渺无踪迹,春光消逝,渲染出感伤的氛围(1分)。

将点点杨花与流水相融,流露出思妇的愁绪(1分),更含蓄地表达出词人伤春惜花之愁,以及忧患中浓郁的忧思。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蝉虞世南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⑤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缕: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蝉腹下的针喙。

一花一木总关情——高考咏物诗鉴赏指导

一花一木总关情——高考咏物诗鉴赏指导

事 业 有 成 。 为 此 , 借 写 蝉 的形 体 、 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 声 音 , 示 着 自己 高 他 习 暗
洁 清 远 的个 性 情 感 。
传 达 青 春 易逝 、 生 无 常 的深 沉 慨 叹和 哀 愁 ; 水 的 内在 神 韵 多 人 流 传 达 人 生 苦 短 、 运 无 常 的 感 伤 与 哀 愁 ; 阳 的 内在 神 韵 多 传 达 命 夕 凄 凉 失 落 、 茫 沉 郁 、 古 幽 情 ; 雁 的 内 在 神 韵 多传 达 相 思相 苍 怀 大 爱 、 愁 孤 寂 的情 思 ; 鹃 、 蝉 的 内 在 神 韵 多传 达 衰 亡 、 楚 、 离 杜 寒 凄
畏 强 暴 的个 性 情 感 。 陆 游 的 《 花 绝 句》 诗 : 闻 道 梅 花 坼 晓 风 , 堆 遍 满 四 山 梅 一 “ 雪
如 , 游 著 名 词 作 《 梅》 零 落 成 泥 碾 作 尘 , 有 香 如 故 ” 陆 咏 中“ 只 句 , 是 咏 梅 , 是 咏 自 己 。梅 的 内在 神 韵 关 乎 着 诗 人 备 受 摧 残 既 也

花一木总关情
高考 咏物 诗鉴 赏指 导
◎ 莆 田第八 中学 邹荔 娟




遭 际、 趣爱好或 者观察的角度 、 情 了解 的 深 浅 等 不 同 , 因此 虽 同 咏 一 “ ” 也 往 往 会 有 大 相 径 庭 的 感受 。 物 ,
的 。 反 观 近 些 年 ,高 考 对 咏 物 诗 的 考 查 频 率 较 高 ,02至 20 20 08 六 年高考共 考查 了 l 1首 咏 物 诗 , 取 的 大 都 是 以物 喻 人 、 神 选 形 兼 备 的 咏物 诗 。那 么 , 何 对 学 生 进 行 高 考 咏 物 诗 的鉴 赏 指 导 ? 如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咏物类诗歌鉴赏题】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咏物类诗歌鉴赏题】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咏物类诗歌鉴赏题】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一、高考真题感知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咏物诗)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漸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参考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

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小结】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二、咏物诗特点:内容: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一特征着力描摹。

思想: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或思想感情。

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比喻、象征、衬托、对比、拟人。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物:动植物、物品景:自然风景志: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情:热爱、憎恨、赞美、快乐、悲伤等三、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特点、品行)(2)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突出了哪些特征?【例】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2)孤芳自赏、率性自然、超凡脱俗(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诗歌鉴赏复习之咏物诗复习

诗歌鉴赏复习之咏物诗复习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吕诗【着注重】描①青写女的:是传说逍中遥掌闲管适霜雪,的任女由神 风吹雨打 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 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问是:闲两适首之诗士中木的芙豪蓉迈的与形大象有度什的么形不象同,? 后者 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而今渐觉命出力蓬。蒿
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
第7页/共28页
时人对松是怎样的看法?
两个“凌云”各有何含义?
时人不识凌云木
时人忽略 了小松。
未长成的小松 必将凌驾云端。
直待凌云始道高。
高耸入云后才称赞。
长成后的松树高高 凌驾云端的姿态。
第8页/共28页
②寄托什么志 , 寓含什么理。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 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 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 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第9页/共28页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 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第10页/共28页
意象特征
埋没于深草 有凌云之志 时人不识
第23页/共28页
答题技巧总结: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 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 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 剖析所托之情。
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高三复习咏物诗鉴赏

高三复习咏物诗鉴赏

不幸遭遇、坚贞人格 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 象征意义 的写照
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通过描写梅花 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形象,表现了作者 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表现了作者低沉孤傲、消沉
无奈的思想感情。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 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小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三步到位: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第3步:分析表现手法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 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 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侧面描写(环境 烘托)的手法。 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感情
感受咏物诗
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王安石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 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 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答:托物言志。林 中鸟与笼中鸟不同 境遇的对比手法表 达了对自由的热情 赞美,对束缚个性、 禁锢思想、窒息性 灵的憎恶和否定。
古人云:“一枝一叶总关情”“歌 诗合为情而发”。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 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或暗示自 己的志向情操,这就是咏物诗的定义。咏 物诗常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咏物诗的目 的不在“物”,而在“情”。“物”只是 一个载体。要提高赏析咏物诗的能力,关 键是要找准“物”的特点,然后与自己的 感情引起共鸣,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
咏物诗的鉴赏思路: 咏物诗鉴赏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的鉴赏真正咏物诗发展成熟之作品始于唐代。

在经过了将近四百年分裂、动乱的痛苦之后,唐代社会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当繁荣的社会局面,更由于以诗赋取士和诗歌自身传统之影响,使唐之咏物诗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各种题材无不在唐诗中得到反映,咏物诗更是以其新颖的内容在有唐一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间产生了许多咏物之优秀作品,现就唐代咏物诗之艺术特点小做探讨,权作抛砖引玉之意。

(以下所举之诗全以唐之咏花诗为例,以管窥豹,其理一也)(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唐代咏物(花)诗之特点绝大多数皆表现为描绘生动,新颖传神,此可谓咏物诗之第一境界。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又如罗隐之《菊》,其描绘之生动,壮物之细致,如菊花之历历在目也,尤以“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最为生动传神:菊唐·罗隐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

唐代咏物(花)诗艺术特色的第二点是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此咏物诗之第二境界也。

如陆归蒙之《白莲》,其写出了白莲清高自傲、超凡脱俗的神韵,被后人赞赏为“语自传神,不可移易”:白莲唐·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又如骆宾王之《秋菊》,其诗没有一句具体描绘菊花之形态,而又句句在写秋菊之特点,真可谓不得形似而得其神似也,此乃咏物诗中较高之境界,全诗如下:秋菊唐·骆宾王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

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

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

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

唐代咏物诗之第三个特点就是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可称咏物诗中第三境界也。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又如刘禹锡之《咏庭梅寄人》,全诗借庭梅之凌寒放开,无意争春之意态来抒发自己仕途囹圄、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

作者将自己之主观情感投射在庭梅身上,使它也充满了身世飘零之悲苦,全诗如下:咏庭梅寄人唐·刘禹锡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

咏物诗之第四个特点为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此种艺术手法在咏物诗中较为常见,为咏物诗中第四境界也。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辛夷坞唐·王维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又如陆龟蒙之《浮萍》,其借浮萍之物态特征,寄寓了作者苍凉的仕途生涯,并讥讽浮萍之随波逐流,漂泊不定之特点,表明了自己甘愿淡泊以守孤高品质的志向。

全诗如下:浮萍唐·陆龟蒙晚来风约半池明,重叠侵沙绿罽成。

不用临池更相笑,最无根蒂是浮名。

(5)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唐代咏物诗中,还有一些借咏物来说理,其艺术特点就是咏物寓理,物理浑然,其开启有宋一代之言理诗之先河,然其在唐之咏物诗中比重不大,余亦罗列于此,且称其为咏物诗中第五境界也。

此类诗如白居易之《大林寺桃花》,其寓理于诗,说明大多数花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而逐渐开放的,其现代物理表明,在标准气压下,平均每升高十米,气温就下降0.1度,余不禁惊叹作者观察入微,融理于诗,物理浑然,遂成千古绝唱: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又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6)物我两忘,寄托无穷。

“物我两忘,寄托无穷”是咏物诗词中之最高境界,遍观整个唐之咏物(花)诗,而真正能称“物我两忘,寄托无穷”之作绝少,在唐之咏花诗中更是凤毛麟角,唯李商隐之《落花》及罗隐之《桃花》可勉强入选,虽觉憾事,但唐是真正开启咏物诗之朝代,故还在探索与发展阶段,再加上唐之繁荣昌盛,这种“寄身世于物”者还少见,故对咏物诗“物我两忘,寄托无穷”之最高境界,唐人作诗尚未梦见,其咏物诗多就物咏物,或就物抒情,托物言志,寓理于诗,而并未深入到“寄兴无端”之境。

现将李商隐之《落花》与罗隐之《桃花》附录如下以资商讨:落花唐·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桃花唐·罗隐暧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咏物诗词鉴赏要诀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

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

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那么,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

例如,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曰:“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

’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

”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

词中的杨花像是很有情意,能万里随梦寻郎,能化为浮萍,还能变成离人泪;而词中的思妇“愁绪满怀无着处”,梦中万里寻郎“不得到辽西”,又“无计留春住”,梦醒后“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咏物与抒情所似水中着盐。

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词曰:“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词,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们即以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这样一道练习题:“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

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

”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

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试以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为例来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

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

而他的《板桥题画?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也写得很不错,抓住了竹子枝繁叶茂而不开花的特点,表现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

为了巩固对这一诀窍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用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来出一道这样的鉴赏题:“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在思考时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当然还要想到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

然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

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

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

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以咏蝉三绝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虞世南之《咏蝉》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的《蝉》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其差异之大,形同霄壤。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个很好的评论:“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

都写得物我无间,情意胶合。

为了提高比较鉴赏的能力,我们可用杜甫和崔涂的两首《孤雁》来命题:杜诗曰:“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崔诗曰:“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缯缴,孤飞自可疑。

”题曰:“这两首咏孤雁的五律写得同样工巧,宋人范元实在读完崔诗后又读了杜诗,说‘知崔涂之无奇’,请你为他做简要的阐述。

”要答对这道题,必须从立意的高度出发,做如下的回答:“崔诗仅写出了诗人漂泊异乡,郁郁不得志的苦况,暗喻畏旅途之多有不测,并托孤雁以自悲;而杜诗在此基础上把离乱飘泊中失散的人们的痛苦心情也融进诗中,具有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