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李清照笔下的秋千少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和李清照笔下的秋千少女
苏轼和李清照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宋朝词人,苏轼是宋词豪放派领袖,而李清照是婉约派领军人物。
除此之外,两人还有一些其他关系,李清照是苏东坡的徒孙。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今天,我们从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方面来分析两人笔下的秋千少女,谈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特色。
两首词虽然题材相同,但角度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一样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他将传统上只写爱情的词,变革为表现人性情的词,使词拥有了和诗一样的文学地位。
苏东坡的词和他的诗一样,具有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陆游在《跋东坡七夕词后》中对东坡词的评价最为中肯:“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而苏轼的这首《蝶恋花》写的是一场清晨的邂逅,词风清新婉丽,但是却几乎句句都是千古名句。那个春天的景和那个春天秋千架上的人,都留在了时光里,留在了万千读者的心里。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恼。
词的上半阕写景,既写了暮春时的景色,又借景抒情:
花褪残红,却又有青杏初生。春去夏来,花落果生,反映了自然界季节交替的规律。
下面两句则把视线移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内心也就随之开阔起来。燕子在村头盘旋飞舞,流水绕着人家,整个画面便显得更加生机盎然,又多了几分烟火人家的味道。
最后两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人一抑一扬,既表达了词人的伤春情感,又写出了词人的旷达襟怀,增强了词的哲理意蕴。枝上的柳絮被吹得满天飞扬,越吹越少,絮飞花落,最容易让人动愁。但是柳絮少了,凄凄芳草却长满人间,就算没有柳絮,没有姹紫嫣红的春天,但是绿意蔚然的夏天同样美好。
下半阕写人,通过人的关系、人的行动,表现了对爱情以及对人生的看法:
行人走在高墙之外,笑声从墙内传过来,只写笑声,而没有墙内佳人的容貌和动作,一藏一露,便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两句,写荡秋千的人已经离去,而墙外的行人却还留恋不舍,最后发出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慨叹,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作为女性词人,她的词情感更为细腻,多了几分女儿家的情思和清愁。
她善于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而这首《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她早年的作品,词里带着少女的欢快和纯情。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的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时的状态:
慵整纤纤手,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因为长时间握着绳子而有些麻,轻轻地活动着手指,少女的娇憨之态淋漓尽致。
薄汗轻衣透,少女荡秋千穿的是较方便的轻衣,但是由于荡秋千时太过欢快用力,一身薄汗几乎湿透轻衣,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少女的形态娇弱而美丽,如清晨花蕊上的露珠,饱满而明亮。
露浓花瘦,点明了时间是早上,欢快的少女和带着薄雾的清晨,整个画面就更加的清新明快。
下片写少女见有客来时的惊慌情态:
袜刬金钗溜,少女的惊慌之态一览无遗,连鞋都来不及穿,慌乱之间,珠钗和鬓发也乱了。
后三句却又写少女虽含羞带怯,却又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在门口回头,假装嗅青梅,想要探一探来人是谁。
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惊遽、害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苏东坡和李清照同写秋千少女,但两人所描绘的画面却完全不一样:
苏轼的词描写了一幅绿树成荫、流水人家的暮春画面,却并没有直接描写少女,而是通过墙外路过的行人听到的笑声而展开了一幅想象的画面。
读者虽没有见到少女荡秋千的画面,却又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美好的画面。词人结束时写行人被撩动的情思,感叹多情的烦恼。
而李清照的词则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清晨少女荡秋千的画面,全词节奏轻快,仅用四十一字,就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读者仿佛也能从词里感受到少女的美好。
两首词艺术手法的不同
少女和少女的心事,历来都是美好而纯净的,“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两首词却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来描绘那样的画面。
1. 苏词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中充满了矛盾
苏东坡的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全词处处充满矛盾,最后作结,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一.思想与现实的矛盾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本出自屈原的《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本意是告诉他不必执着于楚国,大有“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意思。东坡写下的这句词,跟他在《写风波》中写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在现实中,东坡却是屡遭迁贬,这句话也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二.情与情的矛盾
“枝上柳绵吹又少”写随着柳始越来越少,春天也快结束了,表达了暮春时节的伤春惜春之感;而“天涯何处无芳草”又表达了一种旷达、乐观之情,春天虽结束了,我们还有夏天,没有柳絮,还有芳草;“花褪残红”写了凋零的伤感,而“青杏小”又写了绿意盎然的生机和希望之情。
三.情与理的矛盾
词的最后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墙内佳人欢笑,墙外行人的情思被撩动,但结果却是佳人洒下笑声后却悄然而去,墙外的行人却烦恼顿生。词人表面是写感情,其中也渗透着人生的哲理。
2. 苏词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苏东坡的这首词还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是实写,情感却是虚写。词人巧妙地处理了藏与露的关系,露出墙内高高的秋千架,露出佳人欢快的笑声,而墙内的一切,都全部隐藏了起来。词人和读者一起想象,便产生了无穷的意味。
3. 李词用了白描的手法,创造出清新明快的意境
李清照的这首词则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清新简洁,只是简单几个细节的描绘,却将一幅清晨灵动少女荡秋千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体现了李清照的审美理想,无论是写情绘景还是咏物,都不用华丽的色彩、富艳的词藻。
词人并没有用任何笔墨去描写少女的容貌、衣饰、动作,只一句“慵整纤纤手”
便写出了少女的慵懒、娇憨之态;词人也没有仔细描写当时荡秋千的具体场面,只一句“薄汗轻衣透”便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当时少女的欢快,荡秋千的喜悦;词人没有具体描写少女的娇羞、踟蹰、好奇,只是一句“却把青梅嗅”便栩栩如生地将这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眼前仿佛便是那个活生生的少女。
两首词反映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特点
其一. 豪放派词的境界宏大,词旨有理趣的味道;而婉约词更侧重儿女风情
豪放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词意多抒发词人的性情怀抱。而婉约派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
苏轼的《蝶恋花·春景》通过写暮春时的景色,既表达了伤春的愁绪,又写了作者旷达的襟怀,既表达了惜春之感,又蕴含着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的哲理。而后半阕看似是写感情,实则表达了词人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一直都抱有“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但是仕途却屡经挫折。他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概叹,也多次表达过想要退隐的想法:“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述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