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主张与苏轼“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的殊途同归
李 清照和苏 轼的创作风格有何共通之处
李清照和苏轼的创作风格有何共通之处李清照和苏轼,一位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一位是豪放派的大家,看似风格迥异,但深入探究他们的作品,却能发现一些共通之处。
首先,两人皆善于借景抒情。
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抒发了人生如梦、时光易逝的感慨。
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里“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借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秋景,烘托出自己内心的愁苦和寂寞。
他们都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景物中的细微变化,并将自己的情感与之融合,使读者能感同身受。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他们都擅长用对比。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将过去夫妻间的恩爱与如今的生死相隔相对比,凸显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把往昔汴京的繁华与如今的孤独凄凉进行对比,抒发了对故国的怀念和身世的感慨。
这种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再者,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在作品中均有体现。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遭贬,但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达了对人生挫折的坦然和豁达。
李清照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家庭的变故,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展现了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困境的不屈服。
他们都在作品中传达了一种积极面对人生起伏的态度。
此外,两人的词作都具有真挚的情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别是一家”词人----李清照
“别是一家”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古文家,官居礼部员外郎,文章受到苏轼的赏识。
她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知书能文。
优越的家境和父母的熏陶,造就了李清照的博学多才,她很早便有诗名。
十八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公公赵挺之是有名的政治家,后来还当了宰相。
李、赵的姻缘,双方门当户对,两人志趣相投,都爱好诗词,时相唱和,并致力于金石图书的搜集整理,可谓天作之合。
以南渡为界,前期的李清照,先是宦家千金女,后是贵家少夫人,生活的优裕安适可想而知。
她前期作品多半是表现这种生活情趣的,间有写愁情的,也大多是愁而不哀。
金兵入据中原,他们相继南下逃亡。
后来赵明诚病死在健康(南京)。
李清照从此便孤身一人漂泊在杭州、金华一带,过着辗转奔波的流亡生活,在凄凉寂寞中度过了悲苦的晚年。
李清照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在贫困凄凉的环境中东飘西荡,直至孤独寂寞地离开人间。
因此,她在后期作品中“所表现的那种伤离感乱、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的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
她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悲剧间接体现了历史的悲剧。
她抒的情、写的恨,表面看来是个人的,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李清照是宋代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艺术家。
说她是学者,因为她精于考古、鉴赏;说她是艺术家,因为她能诗、能词,能文,能书能画。
不过,她的突出的成就表现在词的创作上。
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李清照作为妇女,而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修养,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本身就是一种斗争。
陆游的《夫人孙氏墓志铭》记载一件事情,一个姓孙的小女孩,天资不错,李清照想把她的文学创作事业,让这个姓孙的小女孩继承下来。
这个小女孩婉言谢绝了,说,“才藻非女子事也。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竟然认为文学创作不是女子分内的事,可见封建思想对女子的毒害之严重,也表明李清照从事文学创作是和当时的社会风气与传统观念直接对立的。
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转帖]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Post By:2010-3-31 17:05:00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论述的是词的起源问题,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
这里李清照要说明的就是词和音乐的紧密联系。
“从历史上看,诗在《诗经》的阶段也是可以歌唱的,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节),但是到后来诗里面就分成了两支,一是文人诗,二是在民间流传的乐府诗。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词的产生是和乐府分不开的,“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
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
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
”(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所讲的就是词产生的另外一个要素胡乐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
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民间音乐的关系。
李清照为何在《词论》中对苏轼大肆批评?
李清照为何在《词论》中对苏轼大肆批评?前言李清照和苏轼同为宋词的大家,分别为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他们之间对词作的观点有分歧也是正常的,但是他们也有共同之处。
苏轼先期提出了词作观点“自是一家”,同样李清照也提出了“别是一家”的论调,这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李清照在《词论》中为什么大肆批评苏轼呢?其一,从《词论》创作时间看,李清照是带有私人情绪的。
公元1089年,李清照创作《词论》时,年仅25岁,她的父亲李格非刚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
李格非是怎么死的呢?与北宋那场涉及王朝命运的“元佑党争”息息相关。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的革新变法,接连被贬南蛮之地,以至亡于北归途中。
而元佑党争之时,李格非是保持中立的,却被变法派排斥,也遭受仕途之祸。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李清照是1101年嫁给赵明诚的,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和苏东坡是有政治过节的。
下面发生的故事情节就更有意思了,1091年赵挺之弹劾苏东坡,1092年李格非实则相反,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就是说苏轼非常欣赏李格非。
那么,这就麻烦了。
变法派认为李格非站错了队,活生生的给他扣上了“苏轼一党”的帽子,实际上是比窦娥还冤呀。
这时候,已经成婚的李清照是清楚的。
李格非去世后,阅历不深的李清照更是气恨不休,认为这一切的遭遇都和苏轼有关,所以在《词论》中大发私愤,对苏轼乃至苏门学生的词作水平大加批评。
还不到“三十而立”的李清照俨然还是个大家闺秀的性格,错误思潮的大脑指挥了不切合实际的行动。
其实,争议也是个好事,这也正说明了宋词的发展正在独立于诗之外,逐步成熟定型。
其二,从批评内容看,年轻的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作观点已经显露雏形。
李清照在《词论》中是这样批评苏轼的: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其中,苏子瞻就是指的苏轼(字子瞻),李清照这样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个人学问是可以的,但他们写的词哪里是词啊,分明是乱打标点符号的诗。
《宋词研究》题库及答案
《宋词研究》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声诗2、单调3、词题4、北宋江西词派5、曲子词6、双调7、减字8、《花间集》9、长短句10、三叠11、自度曲12、辛派词人13、片14、摊破15、词序二、作品分析1,分析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2,分析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分析晏殊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4、分析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分析秦观词《满庭芳》(山抹微云)6、分析李清照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7、分析周邦彦词《六丑》(正单衣试酒)8、分析姜夔词《扬州慢》(淮左名都)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苏轼“自是一家”与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学观?2、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3、论苏辛词风之异同4、论柳永词的艺术成就《宋词研究》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声诗:原本不入乐的诗(即“徒诗”),“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这就是“声诗”。
2、单调:不分段的词,亦即一首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调。
3、词题:指词牌下的题目。
4、北宋江西词派:指是以江西籍文士二晏父子和欧阳修为骨干聚合而成的一个台阁词人群体,这个词派以南唐词派为主要艺术渊源,以小令为主要抒写工具,以雅洁婉美为主导风格,与同时期的柳永形成对立的两股势力。
5、曲子词:词的早期名称之一。
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歌词”的意思。
6、双调:一首词分为两段的叫双调。
7、减字:在原来词调的基础少减少乐句和字句,从乐曲的角度叫偷声,从文字的角度叫减字。
如《减字木兰花》8、《花间集》:文学史上最早的词的总集之一,五代后蜀的赵崇祚所编,共收18家词人的500首词。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9、长短句:词的名称之一。
因词的句式长短不一,于是前人有称词为“长短句”。
10、三叠:一首词分三段的叫三叠。
苏轼与李清照的审美理想
浅谈苏轼和李清照对宋词的审美理想苏轼、李清照分别作为宋代词坛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两大代表人物,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对宋词及以后词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他们两人在关于宋词的发展方向方面有相当多的异同,因此,去探讨他们的这种异同和是什么造成他们这种现象是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
笔者将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主要研究了他们早年人生经历的相似和差异,笔者认为苏轼和李清照早年的不同经历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审美理想;其二从微观的角度探索他们对宋词审美理想的不同之处。
一、豁达乐观的苏轼和多愁善感的李清照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通经史。
他所在的宋朝是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部社会危机四伏的时代。
一方面,经济高度繁荣,物阜民丰;另一方面,国力却日渐衰弱。
尤其是在军事方面,非常糟糕,对辽对金作战屡屡失败。
同时,内部官僚机构膨胀,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
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二十六岁参与制科考试,从此踏上仕途,但他仕途不顺,几经贬谪,像许多正直有才华得知识分子一样,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他在新派与旧派斗争的漩涡中,起伏沉浮,历经坎坷。
在《自题金山小像》中作者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过,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苏轼坎坷的一生。
下面将苏轼的仕途之路罗列,以便更为清晰直观的看到苏轼一生的起起伏伏:初任在凤翔,三年后还京,差判登闻鼓院,又授直史馆,同年父亲苏洵病故。
三十四岁再回汴京。
时王安石推行变法,但因亲眼目睹变法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方案,受王安石一派的排挤。
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满三年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乌台诗案”,被捕下狱。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职位相当低的闲职黄州团练副使。
经此一狱开始变得达观,遂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自称“东坡居士”。
“别是一家”与“自成一家”
“别是一家”与“自成一家”谈到宋词,你很难避开李清照;说道李清照,你又很难躲开她那篇惹出无数争议的《词论》。
她的《词论》是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有关词的理论的批评文字。
在《词论》中,她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毫不隐晦地批评词坛上不少名家。
为此,引出众多褒贬不一的评论。
“别是一家”是李清照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自成一家”则是她潜心创作的具体而深刻的实践。
这一重要的文学理论与杰出的创作实践的完美统一,无疑对当时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今天有关词的理论研究及其创作提供的新的经验。
一、《词论》及其中心论题“别是一家”《词论》的中心是“别是一家”,是李清照针对苏东坡提出的“以诗为词”的作法而提出的议论。
围绕这一中心论题,李清照大胆地、多方面地批评了词坛上的许多名家。
对词的实践创作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 提倡高雅,不满柳永的词“词语尘下”。
“词语尘下”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指责柳永在题材上多事醇酒女人,有的地方还近于秽亵;另一方面指责他的语言缺乏锤炼,下笔率易,不够蕴藉。
* 提倡协乐,词要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句读不茸之诗”、“又往往不协音律”。
批评王安石、曾巩“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李清照对词的“协音律”、“能歌”的特点,叙述非常详细具体。
* 提倡典重,不满贺铸“少典重”。
贺词也多写艳情,他在此种塑造了一批歌妓舞女的形象,但他大多把这些歌女当作玩物来看待,他的那些女性形象多是一些甘心供人玩弄、而没有真情实感的任务。
如从这一角度上批评贺铸“少典重”,也是有道理的。
* 提倡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小山词善于用清新的语言来创造一些富有特征性的形象和情景,把缠绵伤感的情思表露无疑,令人回味无穷。
在小令的技法上,小山词的确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但小山只工小令,不善慢词,而慢词正是讲究铺叙的,李清照的遗憾正是在此。
苏轼“自是一家”与李清照“别是一家”的异同
对苏轼“自是一家”和李清照“别是一家”的看法汉语2班49号刘健豪苏轼认为诗词本是一体的。
在最初的时候,词只是饭后休闲娱乐的一种配曲演唱的歌词,正统的知识分子并不重视这种文体。
词只是当时诗人们在作诗之余有空闲的时候才填写的,而且内容范围狭窄,词的地位也比较低,当时的人们认为词难登大雅之堂,从柳三变得不到重用就可以看出来当时作词人社会地位的低下。
但是苏轼认为词的美学地位能真正与诗歌并驾齐驱,他提出了自是一家的观点,他认为词与诗虽然有形式上的差距,但是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是一致的,他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对词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词向诗的方向靠拢。
“自是一家”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题材的广泛性。
在苏轼之前,词描写的范围一般都是男女之情和自然风光,但苏轼的词里有抒发报国立功的报负,有叙写仕途多舛的怨愤,有咏叹羁旅行役的愁思,有寄寓政治失意的情怀,有吟唱倾盖如故的友情,有刻画偾事嫉俗的性格,有缅怀英雄豪杰的战功,有描绘农村生活的场景,有抒写时代人生的感兴,有表现忧乐两忘的胸襟等等。
词描写的范围大大增加了。
二是词境的扩展。
苏轼豪迈的词风描写了乐观向上的信念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他不否定人生,力求自我超脱,反应了一种崇高的境界。
三是以诗为词。
词从一种娱乐工具发展成为一种美学样式是经过苏轼的变革词风才完成的,“以诗为词”是苏轼变革的重要手段。
变革之后扩大了词的表现手法,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在词牌之后加了词题,冲破了词牌的束缚,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能把词写得如此美感是极为难得的。
她对词的见解也是很深远的,她在“自是一家”的基础上她提出了“别是一家”的观点,其实是对词的艺术体性的维护,是对词的传统风格的维护。
苏轼的“自是一家”大大发展了词的创作,于是很多词人为了追求词风的华丽或者内容的充实不惜违反词的一些写作规则。
这样一来,词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词也变的不像词了。
殊途同归_论苏轼_李清照提高词的地位的途径
文章编号:1006-5342(2003)05-0086-02殊途同归———论苏轼、李清照提高词的地位的途径Ξ王可喜(咸宁学院 人文学院中文系,湖北 咸宁 437005)摘 要:在推尊词体,提高词的文学地位的努力中,苏轼在“词为诗裔”的观念指导下,“以诗为词”,开拓词的题材范围,增强词的表现力,从而提高词的地位,而李清照则强调词“别是一家”,将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相结合,让词成为与诗比肩的一种文学样式,同样提高了词的地位。
途径不同,然而殊途同归,达到了提高词的地位的共同目的。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词为诗裔;别是一家;词的地位中图分类号:I10912 文献标识码:A 词最初随着“胡夷里巷之乐”的燕乐在民间产生并流行,到盛中唐,逐渐进入文人之手,文人填词,提高了词的品位。
然而诗词仍未能有同等地位,分工明确,总体来说,诗言志词言情。
文人士大夫用诗来表现国家大事、个人理想一类重大主题,而用词来表现个人内心情感及私生活一类主题。
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诗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诗庄词媚”,诗如壮士词如美人。
词在各种文体中地位最为低贱,士大夫们既爱它,又怕背上坏名声,因为词为“艳科”,主要功用在于娱宾遗兴,他们填词时脱下面具露出本相,而作诗时则戴上面具,讲究诗道尊严。
钱僖平生“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欲阅小词”。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既称“小词”,亦只在上厕之时来读,可见词的地位之低。
词成为“诗余”、“小道”。
随着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填词队伍中来,他们逐渐意识到词的题材狭窄,境界狭小,容量有限,品位低下等缺陷,于是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多种途径来提高词的地位。
南唐后主李煜已用词来表达国破家亡之感,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王国维评之曰:“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十五)。
至北宋,晏殊已用词来表达青春不再,荣华易逝的人生遗憾,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范仲淹用词来表达久戍边关,功业未成的感慨,如《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柳永已用词来表达封建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和羁旅行役之苦及都市的繁华,如《鹤冲天》(黄金榜上)、《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海潮》(东南形胜)等等。
李 清照与苏 轼的文学创作有何共通之处
李清照与苏轼的文学创作有何共通之处李清照和苏轼,一位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一位是豪放词派的大家,看似风格迥异,但深入探究他们的文学创作,却能发现诸多共通之处。
首先,他们都有着真挚而深沉的情感表达。
苏轼的词作中,无论是对兄弟的牵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对亡妻的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那份深情总是动人心弦。
李清照在她的作品里,对爱情的描绘同样真挚,“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女子的相思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情感并非浮于表面,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真实且强烈,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再者,他们都善于借景抒情。
苏轼的《赤壁赋》中,通过对赤壁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些景色描写与他的思考和感悟融为一体。
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雨后海棠的凋零之景,表达了自己对青春易逝的感伤。
他们都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景物中的细微变化,并将之与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紧密相连,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心境。
在语言运用上,他们都有着高超的技巧。
苏轼的语言豪放洒脱,同时又不失细腻,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恢宏,而“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则细腻入微。
李清照的语言清新婉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的运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他们都能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灵活地选择和运用词汇,使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此外,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也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在作品中展现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他对逆境的无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她的词作中也蕴含着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感慨。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反映了她在动荡岁月中的痛苦与迷茫。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的思索和总结。
浅谈李清照与苏轼的词论
锦州 师 院 学 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 版
)
1 9
8 8 年
第
2 期
浅谈 李清 照 与苏 轼 的词 论
张
李 清 照 和 苏轼 是宋代 词 坛 上 风 格 迥 异
的 两 位杰 出的 词 人
,
这 个人 不 再 是 依
,
以 诗 为词
,
”
实 质 上 是 一场 革 新
,
。
红偎 绿的才 子佳 人
而 是 一 个 有所 作 为
、
首先
它拓 宽 了词 的 题 材
把词 从 以
屡 经 挫 折 打击 而不 屈 不 挠
乐 观 顽强 的
。
前 那 种 十 分 狭 隘 的圈 子 里 解放 了出来 , 一成
了与 诗 同 样 的 抒 情 言 志 的 工 具
。
人,
这个 俨事
,
”
,
一
不 再 是一 味 的 探春 寻
,
芳 的 风 流 韵 事 而 是 有 关现 实 的 国 家大 事
总的说 来
,
苏 轼 以 前 的词坛
闺 情 作为 词 的 专 业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作家 把 描 写 爱 情 或
、
苏词 中的 一些 题材 和 主题
是
。
充 斥 了征 歌 选舞
“
滴
“
温 庭 药 以 来 的 词 人 的 作 品 中所 找 不 到 的 其次
这 一 条说 明 词 和 杂 言 诗 的 关 系 词就 是长短 句 诗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浅析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摘要:李清照借鉴前人词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文学主张,“别”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协音律、尚典雅、重铺叙。
李清照的词音律严谨,声调谐婉,为后来的词在脱离演唱形式之后也能大致保持它独特的抒情方式奠定了基础。
她强调的典雅注重作品内在的文化底蕴、具有高雅情致和秀美神韵的雅。
李清照铺叙有自己的独特造诣。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是文学自觉的表现,它对后来的词坛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关键词:李清照词别是一家早在北宋中期,苏轼就说过他的词“自是一家”。
“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看来相似,其实内涵完全不同。
苏轼的“自是一家”说的是他的词同柳永词的区别,指的是词派;而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讲的是词与诗的区别,指的是词体。
它们之间只是字面相似,在理论上没有承传关系。
和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理论有密切关系的是李之仪的词跋,他在《跋吴思道小词》中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
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
”这里所说的“自有一种风格”,就是说词与诗不同,它有自己的风韵和音律,和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词论的精神基本相同。
李之仪生活的年代比李清照稍早一点,可以说李之仪的长短句“自有一种风格”是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理论的先导。
词别是一家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只有结合《词论》才能找出比较正确的答案。
所谓词别是一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词就是词,词与诗、文都是不同的,词自有其本身的特点、属性或本质,它究竟别在哪里呢?我们从《词论》中概括出三方面:协音律、尚典雅、重铺叙。
我们来看词别是一家在李清照词作中的展现。
首先,是词要协音律。
《词论》中论述音律的篇幅约有200多字,占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李清照大胆批评了晏、黄、苏词“往往不协音律”,仅是“句读不葺之诗尔”,指摘王、曾虽“文章似西汉”,但若作歌词,“别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她指出:“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浅析“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
浅析“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作者:秦莹朱瑞华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7期摘要:苏轼、李清照均为宋代一流词坛大家,苏轼的“自是一家”说与李清照“别是一家”各自词学主张核心,这两种主张在词坛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通过对比两种词论的背景,目的,具体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探讨两者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自是一家;别是一家;词学主张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由此可见,词作为一种文体在宋代发展到了高峰,是宋代文学主流。
随着词的发展,词学也随之兴起,很多词人纷纷著述立说阐明自己的词学主张和审美理想。
苏轼的“自是一家”词论与李清照“别是一家”词论是词学批评史上的两个理论高潮,对后代影响极为深远。
探究两种观点的联系和区别,对理解宋词的发展和变革意义重大。
在宋词的发展进程中,柳永以变革者的身份首先出现。
他将源于民间的长调慢词成功引入文人词的创作,随之俱来的是来自市井街巷浓郁的世俗情味,这与当时人士大夫喜爱的花间词所表现出的闲雅华美的审美趣味相背离,这样的词大胆直率抒情,语言明白流畅,贴近百姓生活,在市民中大受欢迎。
但也因为柳词过于迎合市民阶层的俗艳,引起了士大夫强烈的不满和争议。
自晚唐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致力写词也并未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时候苏轼出现了。
第二位变革者苏轼,以他的创造精神和杰出才干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是他在对柳永词作理性的审视后打出的理论旗帜。
在密州的第二年,他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狂”态毕露,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这种阔大的声势,壮观的场景在柳词中不曾看到。
而后苏轼在给友人的鲜于子骏一封信中写到“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正式提出“自是一家”说。
显然,就提出论说的目的而言,是苏轼为冲破词为“ 艳科”的藩篱。
苏轼与李清照婉约词的差异
苏轼与李清照婉约词的差异作者:张千辰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6期内容摘要:宋朝是我国文学史上词的"巅峰时代"。
这一时代,才人佳作频出,涌现了一批著名词人和流派,如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两派对峙争雄、相映生辉。
虽然两派争雄对峙,但却有些词人兼顾两种风格的创作,其中苏轼的婉约词有些作品更甚于豪放词之作,细细赏读品尝,可与婉约词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相媲美。
两者虽同写婉约词,但由于两者生活的时代不同,生活经历和性格都不同,两者的婉约词风也有着较大差异,这造就两人的词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将通过两人女性形象塑造、创作手法、语言特色上的差异中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婉约词差异一.引言在人们印象中,苏轼可谓是大学士,才华横溢。
他不仅诗出名,词也俱佳,更是开创一个豪放词派。
纵观苏轼词作,除了豪放词外,也有相当多婉约词,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洞仙歌·冰肌玉骨》、《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等可谓婉约词的经典之作。
而李清照作为婉约词的正宗词人,留下多篇经典作:《如梦令》《点绛唇》《醉花阴》《一剪梅》等。
两者都为词大家,但是他们在描写女性形象的上,苏轼往往描写的女性复杂多样,但多而不精,刻画不深刻。
而李清照婉约词对女性的描写,往往都比较单一,有着自身影子在其中,往往刻画女性形象丰满,无论从思想还是动作上,都深入灵魂,引起共鸣。
描写手法由于两者生活阅历和性别上的差异,以及所处在的时代和生活背景不一样,有着不一样的表现手法。
苏轼擅长比兴手法,将以诗言志理念溶于词作上,寄托自身政治抱负;不同于苏轼的政治理想,李清照却擅用白描的写作手法,直抒己见来表现自己真实感情和对事物最直观感受。
两者在语言上都是大家,在语言应用上各有千秋。
苏轼“以诗为词”与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虽然是观点相对立,但是两者在语言的锤炼和运用上都有特色和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05酒意“词情与谁共-李清照-词论
酒意“词"情与谁共?
之
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孤雁儿·藤牀纸帐朝眠起》
李 莹 13412109
词
的
“词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科”
地 位
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津洛,泊入相,专托人收 拾焚毁不暇。然相国厚重有德,终为艳词砧之。
——【五代末年】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
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之四方。
是 一
家
仄声韵
指点虚无征路,醉乘斑虬,远访西极。正天风吹落,满空寒白。玉女 明星迎笑,何苦自淹尘域。正火轮飞上,雾卷烟开,洞观金碧。
重重观阁,横枕鳌峰,水面倒衔苍石。随处有、寄香幽火,杳然难测。 好是蟠桃熟后,阿环偷报消息。在青天碧海,一枝难遇,占取春色。
秦观
词
别
《喜迁莺》
是 一
家
平声韵
霞散绮,月沈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在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词句破碎·无益完词
•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 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 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天仙子》)
• 声转辘轳闻露井。晓引银瓶牵素绠。西园人语夜来风,丛英飘坠红成径。宝 猊烟未冷,莲台香蜡残痕凝。等身金,谁能得意,买此好光景。粉落轻妆红 玉莹,月枕横钗云坠领。有情无物不双栖,文禽只合常交颈。昼长欢岂定, 争如翻作春消永。日曈曨,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归朝欢》)
•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 •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 雅之为言正也。《风俗通·声音》 • 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心雕龙》
增长知识
已解决悬赏分:特点及创作标准。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她认为,词之区别于诗,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
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一、高雅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陈下”,反对以俚词俗语入词。
主张为词应像南唐君臣那样“尚文雅”,要有文人的清高情趣和格调。
二、典重李清照不满贺铸作词“少典重:,认为作词应当端庄典雅,不宜轻佻为之。
三、浑成李清照重视文学的整体性,批评张先、宋祁有佳句而无佳篇,“破碎何足名家”。
认为词应有整体的意境,浑然一体。
四、协乐李清照认为词要严格遵守五音六律及清浊轻重,反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作词不协音律,并讥其为“句读不葺之诗”。
五、铺叙这是由于当时长调慢词盛行,故而李清照认为词要注意铺陈,不满晏几道多为小令而少铺叙。
六、故实故实即运用典故,用典得当可以增加作品的典雅,充实作品的内涵,李清照批评秦观“少故实”,而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总的来说,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要维护词的艺术体性和文人词的传统风格,主张在内容与形式上既与诗有所区别,又不流于浅近卑俗,脱离市井坊曲的俚俗之词。
而以上数条原则中,又以“协乐”问题最为突出,争论也最为激烈。
李清照在《论词》开篇以李八郎的一段轶事表达了作者对词在音乐方面的艺术要求,认为“可歌”是词的最基本的特点。
她反对苏轼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苏词“往往不协音律”。
的确,苏轼的词常常突破音乐的束缚,在词的双重属性之间偏重其文学属性。
清人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言曰:“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
又《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调则当是…点‟字断句,意则当是…花‟字断句。
”点明了东坡词的不合音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主张与苏轼“自是一家”的词创
主张的殊途同归
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词坛上的巾帼词人,她在《词论》中提出
了词“别是一家”的词学主张,这个主张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
她的前辈苏轼“自成一家”的词创主张则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了词体地位。
李清照和苏轼二人虽然对词体的阐释角度不同,但都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可谓“殊途同归”。
关键词:《词论》“别是一家”“自是一家”殊途同归李
清照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女词人,她不仅细读过唐宋词家的作品,研究了词的起源,声律,合乐的特点和文学上的要求,而且还对一些词家进行了品评,写出了一篇流传后世的词学专著《词论》。
《词论》是一篇系统论述词体特点的重要文章,文中,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之说,把诗与词区分开来,从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则是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提出了词“自成一家”的主张。
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有对苏轼的评价,说苏轼的词“不谐音律”,但是,二者却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高了词的地位。
一、李清照压倒须眉的词学专著《词论》及词“别是一家”之
说的提出
李清照在她的词学专著《词论》中对宋初词坛的大家进行了评论,可谓勇气可嘉。
因为她没有考虑哪位是高官,哪位是名人,哪
位是亲朋,哪位是至交,李清照只是凭着自己对词的研究和对艺术的真诚与热情,让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流露,汇聚成文。
就这样,一篇被后代词学家所重视的《词论》诞生了。
《词论》中,李清照对晏殊,柳永,秦观等婉约派词人的评价较高,但也逐一指出他们的局限。
如对晏殊,认为他“苦无铺叙”,秦观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风逸,而缺乏富贵态”等。
其实,《词论》中对词家的评价并不是很全面和中肯。
比如秦观的《淮海词》在爱情词中是“多主情致”,但一些他写的怀古类的词并不如李清照所言“少故实”,反而是几乎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
由此可见,李清照此篇《词论》是在广泛阅读前人作品。
认真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写成的”一家之言”。
虽然《词论》的创作具有主观性,但《词论》无疑是一篇重要而系统的词学专论。
其中,李清照简明扼要的指出词的发展史,词的合乐特点和文学性,还联系宋代的词家作了文学评论。
最值得一提的是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
所谓“别是一家”,就是说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比诗更严格和独特的要求,认为词不仅要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谐律”“可歌”。
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丧失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征。
因为词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征,才能不被诗“压迫”,甚至取代,才能在文学中有自己
的一席之地。
与苏轼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提高词的地位不同,李清照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二、苏轼“诗词同源”的词学观念和“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艳科”。
诗人墨客们对填词总是抱着游戏的态度来对待的,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胡寅《向芗林》后序,《斐然集》卷一九)。
可以这样说,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不能与诗歌相提并论的,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的。
总之,词的文学地位是很低的。
苏轼在理论上为词“平反”,破除了诗尊词卑的的传统观念。
苏轼紧接着提出了“诗词同源”的说法,认为诗词本是本属一体的,虽然诗与词在外在的形式上存在差别,但是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该是一致的。
所以,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他评价柳永的《八声甘州》中的名句“不减唐人高处”,这都是对词的肯定,他从诗词本同源的角度出发,将诗与词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加之苏轼本人的巨大影响力,就使得词的文体地位大大提高了。
为了实现词和诗的真正并驾齐驱,苏轼提出了词“自是一家”的主张。
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壮观也。
”(《苏轼文集》卷五三)。
这里的“自是一家”与柳永词的“风味”不同,它的内涵丰富,包括词应追求的与诗相同或相似的壮美的风格和扩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
相一致,填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情实感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总之,无论是“诗词同源”的词学观念还是“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的提出,都是为了打破词为“艳科”“小道”的的传统看法,提高词的地位,让词有诗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感染力。
三、李清照的重律与苏词的“不协律”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从小对苏轼就很尊重和崇拜。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一个全才的文人,他在诗,词,散文,史论,书法和绘画等很多方面都很有成就。
但是,对与苏轼的词,李清照总觉得“以诗为词”虽然豪放杰出,但却往往“不谐音律”。
李清照在《词论》中重点指出了词要“合乐”的特点,即要“谐律”,李清照在自己填词时注重贯彻自己的主张,努力纠正词家前辈作品中的弊病,极其重视词的“谐律”性,努力将词引入“正宗”的发展道路。
所以便在《词论》中评价苏轼“不谐律”。
在现在看来,李清照认为苏轼的词不谐律的原因极可能是因为苏轼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来看待词,没有将词与诗清晰地分开来。
李清照认为诗文要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和轻重,因为词是用来唱的,所以必须是要有“合乐’的特点。
而苏词的不合音律则破坏了词的“正统”和“正宗”性。
其实,苏词不合律是有原因的,苏轼为了全面改变词风,提出了“以诗为词”的手法,而“以诗为词”
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从而使词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独立的抒情文体。
还有,苏词主要供人阅读,不求演唱,所以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所以自然不会被音律所束缚,即使偶尔不谐音律也是不顾的。
这是为提高词的地位而做出的必要“牺牲”。
总之,苏轼使词独立于音乐之外,所以偶有不谐音律处,李清照为使词更“正宗”,所以极力推崇词必“合乐”。
虽然。
李清照和苏轼在词是否要合乐的问题上有不同的主张和见解,但是二者无疑都是为了提高词的地位而进行的探索和努力,事实证明了二人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词的文体。
方式不同,但目的相同,可谓是“殊途同归”。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文慧:《旷代才女李清照》,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第78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