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一浮的国学观

合集下载

六艺之为道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术思想片论

六艺之为道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术思想片论

六艺之为道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术思想片论二十世纪上半叶,正值战乱频仍,国是蹇难,而致力于“本国学术之独立”的一代中国学人却创造了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辉煌实绩。

国学大师们留下的著作,其恢弘的精神气象和博大精深的学术建构,堪为后学楷模。

马一浮(1883——1967)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他以张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治学宗旨,秉承宋明心性之学,融通儒、道、释,主张各种立于文字的宗教或学问虽有千差万别,但在心性本源上却是殊途同归。

马一浮的主要学术著述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两者皆为1938年抗战避难途中为浙江大学师生讲学稿。

而最详尽地表述其学术思想的,则是1939年9月至1941年5月在乐山乌尤寺创设“复性书院”并任主讲,结集刊行的《复性书院讲录》六卷,以及当时答复院内外问学者书信结集成的《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续编》。

马一浮的学术思想,可用他在《泰和会语》中“六艺之为道,一心之为德”这句话提挈,以下试做阐明。

一、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何为“六艺”?一般认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古代儒家的技艺教育。

马一浮则依据《汉书·艺文志》,以“六艺”特指“六经”,也就是孔子删修并成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尚书》、《礼》、《乐》、《易经》、《春秋》,“经者常也,以道言,谓之经;艺尤树艺,以教言,谓之艺。

”也就是说,六经总括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以之教导人就称六艺。

六艺之教的宗旨,马一浮引《礼记·经解》中孔子的一段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以及《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孔子是从受教的人来说,庄子则是就所教的内容而言。

国学大师马一浮治学格言

国学大师马一浮治学格言

国学大师马一浮治学格言马一浮(资料图)马一浮作品(资料图)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原浙江大学教授。

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

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2013年4月23日上午,在马一浮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学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成立。

马一浮治学格言集锦读书如人行远,必假舟车。

舟车之行,须由轨道,待人驾驶。

驾驶之人,既须识途,亦要娴熟。

不致迷路,不致颠覆,方可到达。

故读书之法,须有训练,存乎其人。

书虽多,若不善读,徒耗日力。

不得要领,陵杂无序。

不能入理,有何裨益?所以《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

”古人以牛驾马,有人设问曰:“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此以车喻身,以牛喻心。

车不自行,曳之者牛。

肢体运用,主之者心。

故欲读书,先须调心。

心气安定,自易领会。

若以散心读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不能入。

以定心读书,事半功倍。

随事察识,语语销归自性。

然后读得一书,自有一书之用。

不是泛泛读过。

须知读书,即是穷理博文之一事。

然必资于主敬,必赖于笃行。

不然,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必涵养纯熟,然后气自常定,理自常明。

逢缘遇物,行所无事,毫不费力。

然其得力处,皆在平日读书穷理工夫不间断,于不知不觉之中,滓秽日去,清虚日来,气质自然清明,义理自然昭著,此正孟子所谓集义也。

读书非徒博文,又以蓄德,然后能尽其大。

盖前言往行,古人心得之著见者也。

蓄之于己,则自心之德与之相应。

大凡一切学术,皆由思考而起,故曰学原於思。

思考所得,必用名言,始能诠表。

试论马一浮的学术观

试论马一浮的学术观
后得 , 不专 恃 闻见 ; 变化 气 质而 后 成 , 要 不偏 重 才能 。 知识 、 能是学 问之 资藉 , 即是 学 问之 成就 。 才 不 唯尽 知 可 至于 盛德 , 是得 之于 己 ; 乃 尽能 可 以为大业 , 亦必 有
名 , 摄诸 学 , 该 唯六 艺 足 以 当之 。六 艺者 , 即是 《 》 诗 、
只是学 问的资藉 。 不是 真正 的学 问 。学 问的获得 要 而
马一 浮对 “ ” 学 的内 涵作 了解 释 , 大凡 一 切学 术 “ 皆 由思考而 起 , 曰 : 原于思 。思考 所得 。 故 学 必用 名言 始 能诠表 。才明彼 , 晓此 。 …辗 转开 通 , 助发增 即 … 可
靠 自心体 验 ,如果 知识 的获 得 与 能力 的 锻炼 不 能 内
《 、丰 》 《 、易》 《 书》 《 L 、乐》 《 、春秋》 。 。 也 ” 将六 艺之 学作 为其终 生 的研 究对象 , 这在 一定 程度上 说 明其 学 术观 是与 儒家哲 学 的本 质和特 点 紧密联 系在一起 的 。


学术 之 含 义 及 要 素
赖 于修 。 如此 , 故学 问之事起 焉 。 是知学 问乃 所 以尽 知 尽 能之事 , 而非 多知 多能之 谓也 。” 1 5在 这里 , i8 2- 59 马一 浮 区分 了知识 、 能 与学 问 的不 同 , 为 知识 与才 能 才 认
重 庆科技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1年第2期 00 4
Ju a o C ogi n esyo c neadT cnl ySc l c ne E i n N .42 1 om l f hnq gU i rt fSi c n eh o g(oi i cs di ) n v i e o aSe t o o2 0 0

六艺之为道 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术思想片论

六艺之为道 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术思想片论

六艺之为道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术思想片论二十世纪上半叶,正值战乱频仍,国是蹇难,而致力于“本国学术之独立”的一代中国学人却创造了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辉煌实绩。

国学大师们留下的著作,其恢弘的精神气象和博大精深的学术建构,堪为后学楷模。

马一浮(1883——1967)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他以张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治学宗旨,秉承宋明心性之学,融通儒、道、释,主张各种立于文字的宗教或学问虽有千差万别,但在心性本源上却是殊途同归。

马一浮的主要学术著述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两者皆为1938年抗战避难途中为浙江大学师生讲学稿。

而最详尽地表述其学术思想的,则是1939年9月至1941年5月在乐山乌尤寺创设“复性书院”并任主讲,结集刊行的《复性书院讲录》六卷,以及当时答复院内外问学者书信结集成的《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续编》。

马一浮的学术思想,可用他在《泰和会语》中“六艺之为道,一心之为德”这句话提挈,以下试做阐明。

一、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何为“六艺”?一般认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古代儒家的技艺教育。

马一浮则依据《汉书·艺文志》,以“六艺”特指“六经”,也就是孔子删修并成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尚书》、《礼》、《乐》、《易经》、《春秋》,“经者常也,以道言,谓之经;艺尤树艺,以教言,谓之艺。

”也就是说,六经总括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以之教导人就称六艺。

六艺之教的宗旨,马一浮引《礼记·经解》中孔子的一段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以及《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孔子是从受教的人来说,庄子则是就所教的内容而言。

马一浮儒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高校国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马一浮儒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高校国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马一浮儒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高校国学教育的几点启示作者:任秋霏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5期摘要:本文从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四个方面来阐述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客观评价了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及实践,并讨论了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下高校国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马一浮儒学教育启示马一浮(1883—1967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儒学大师、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

在现代新儒学的复兴和儒学价值的重建中,“马一浮的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倡导儒家学说的教育方面,以及他在推行儒家思想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可贵的探索”[1]。

马一浮丰富的教育思想包含了教育宗旨、教学内容、教育原则、教学形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许多地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为当下高校的国学教育对策研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发。

一、马一浮的教育思想1.教育宗旨——复兴:复其本然之善教育宗旨是教育的灵魂,对教育活动的一切方面均具有指导作用。

马一浮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身心修养,因此,最早作为修养功夫而被李翱提出的“复性”思想极得马一浮的重视,而将“复性”思想作为其儒学教育的宗旨,并将其创办的书院命名为“复性书院”。

1939年,马一浮向国民政府行政院提出的《书院之称旨趣及简要办法》中说:“学术、人心所以分歧,皆由溺于所习而失之,复其性则然矣……教之为道,在复其性而已矣。

今所以为教者,皆囿于习而不知有性。

故今揭明复性之义,以为宗趣。

”[2]他认为当时学术与人心的昧惑乃是由于被习气所囿,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便在于通过教育而使人知“性”,进而“复性”——使人心复得诚明而得通畅。

“圣人之教,使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便是变化气质,复其本然之善”[3]。

“复性”,即是“复起本然之善”。

而在对人性的分析中,他认为:人“性德本来具足”,人自性中的“善”是本来具足的,但“今人日常生活中,只是汩没在习气中,不知自己性分内本自具足一切义理”。

[4]2.教学内容——六艺之道马一浮一生把弘扬儒学视为己任,他办学自然要确立以儒学为教育内容。

马一浮楷定“国学是六艺之学”的现代意义

马一浮楷定“国学是六艺之学”的现代意义
下凡引此书径标页码但因为如今国人已使用惯了为随顺时人语故暂不改立名目第10就背景论马一浮将国学楷定为六艺之学显然是因为对当时之泛谈国学的做法不以为然但他并不因此就关注国学概念本身的合法性问题也不关注以国学称谓我国固有的学术是否妥当问题甚至也不关注别人如何定义他只是为了就自己的立言范围定义国学使人闻此概念即知它指何种学问
上把握其合理性 , 只能探讨 其在现代社会 背景下如此说 的 目的。本文认 为, 他这 么说 的 目的有大有小 。 从小的方 面说 , 两方 面的具体 目的: 方 面反 对以 “ 有 一 小学” 文字 学) 为治“ ( 作 国学” 门径 , “ 之 将 国学” 的根 本定 为“ 六艺之学” 另一方 面反对 以“ 学” 范“ ; 西 规 国学” 而用我之 固有 的“ 艺之 学” 范 “ , 六 规 西学” 。作 为 现代新儒 家第一代 宗师,马一浮 可谓以这一特殊的 学术取 向体 现 了文化保守主 义的根 本立 场。从 大 的 方 面说 , 他这 么说的理 想在于 : 通过 张显 “ 艺” 六 的精神价 值以说明儒 家思 想的普世价值 , 而强调“ 界 从 世
8 3
浙 东学术与中国哲学
《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抛
2 0 年第 4 09 期
学 日本归来的学人, 译之为‘ 国学 ’也就是 , 中国学
术 ’ 意 。 日译 章师 的《 之 国学概 论》 便 是 《 那 学概 , 支 论》 ( 活 ・ 书 ・ ”生 读 新知 三联 书 店 18 96年 6月版 , 第3 ) 页 。就 内涵 而论 , 个概 念 是 否贩 自日本 , 这 可
载看, 国学” “ 应是介于“ 乡学” 太学” 间的教育 与“ 之 机构, 它是由各诸侯所设立 , 有别于天子所设立的
“ 学” 故又 称 为“ 学” 用 一 个不 太恰 当的 比方 , 太 , 小 。 “ 国学 ” 相 当 于我们 现 在 所讲 的 省属 大 学 , “ 就 而 太 学 ” 相 当于 我们 现 在所 讲 的 部属 大 学 。 则

被忽视的大师——马一浮

被忽视的大师——马一浮

被忽视的大师——马一浮作者:程辛来源:《艺术品鉴》 2016年第9期马一浮是现代国学大家,其书法合毒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因而丰子恺推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然现代书法史并未给他留下应有的位置。

为何?因其精力重在国学造诣上,姜寿田认为,书法于马一浮而言,只是学问中的余事。

然龚鹏程认为,作为一位书法家,马先生的造诣长久被低估或忽视了。

遍临诸体无所不擅真草篆隶无一不精提及马一浮,其为世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儒学、佛学大师的名气。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他的认知度逐渐加深,马一浮的书法逐步得到书坛的认可。

龚鹏程指出,马先生博涉多优,不唯学称儒宗、大弘法性,书法也卓然成家,不可忽视。

然则,究竟该如何谈马先生的书法才妥当呢?龚鹏程分析,应将马先生的书法和他的学问分开来看。

书法艺术本身有它自己的规矩和对笔墨的要求,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其字就不会有人问津。

一代儒宗,如熊十力、梁漱溟就不能卖字,卖了也无人买。

而马一浮卖字诸人求之,可以从某个侧面来说明,马先生书艺自有其特点与价值。

为何将马一浮的书艺与其学问分开理解?龚鹏程表示,内在的理由是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何?龚鹏程指出,写字对马一浮而言,宴有特殊的意义:为道日损的生涯,唯有书法,可令他从事另一种为学日益的精神心智活动,与相调济,免于枯寂。

对此,姜寿田则亦有分析,作为现代国学大家,书法于马一浮而言只是学问中的余事。

因而,马一浮在现代书法史上并不是一个职业书法家的形象。

而马一浮如何看待自己的书法?他在《戏题鬻书启诗>中自谓:“恨无勾漏丹砂诀,幸有羲之笔阵图。

”以羲之笔阵自许,自视又岂不高?由此诗可知,马一浮对自己的书法所成,自视不低,且独钟于王羲之。

在综合论其书法方面,管继平指出,马一浮自然也是遍临诸体,无所不擅,真草篆隶无一不精。

从马一浮当年卖字润格明言可知,除甲骨文未尝用功外,其余书体皆通。

纵观其学书之路,马一浮早年学书以唐碑人手,尤喜爱欧阳父子,二十岁后遍临魏晋南北朝书,植根于钟王诸帖。

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

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

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马一浮,字仲杰,清朝末年陕西平利知县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儒家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理气体用论”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当时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重要功绩。

理气体用论主要讲述了马一浮的认识,“理”是指理智,称为“智理”,它是指人的本性;“气”是指使命,称为“人物”,它的作用是指导人的行为和言谈;“体”是指人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体,称为“肢体”;“用”是指身体所能使用的资源,称为“实际”,它是指人们行使人物,做出正确的行动。

因此,马一浮认为,理、气、体、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这四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人们达到至理、至道、至真、至善的境界。

其实在理气体用论中,马一浮表达的是他对古代儒家思想的深刻思考,他坚持以“人性”为准绳,认为“理”的实现必须以“人性”为中心,即要本着孔子所主张的“诚信”,以“道德”原则作为行为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全体的社会成员都能够在此“正念正思正见”之下进行行为。

同时,他还认为,“气”是有社会感染力的,如果它能得以坚持,就能够影响人们社会行为的本质,使社会内部成员之间都能够处于一种有规划的状态,从而让社会整体取得良性发展。

在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中,也提出了人的使命所在的一个重要原则至善,也就是所谓的“真善美”意识,即人们需要本着真理、善良、美好的原则,在自身最高境界上展开思考。

至此,马一浮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们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把人的价值本体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从而让人类达到一种和谐美好的状态。

所以,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古代儒家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为现代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对我们今天的修养价值观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往未来之路——马一浮文化观及其方法简析

“通”往未来之路——马一浮文化观及其方法简析
儒 、 、 三 家 各 有 所 重 、 此 共 存 共荣 的 文 化格 局 , 道 佛 彼 长期 以
三教 异 名 所 囿 , 破 除 名 号认 识 之 误 。马 一 浮 认 为 , 性 是 要 心

切学术之本源 , 是一切文化思想融合、统类” “ 之根本依据口 。
来支配和影响着 中华 民族的精神生活。儒道释j家在其 发
在 现实 世界 中成 就 最 高 道 德 境 界 :成 仁 成 圣 ”知 其 不 可 为 “ ,
唯是一心 。以上至贤 , 惟有指归 自己一路是真血脉 。”认 为
而为之 。道 家重个体存在价值 , 主张因顺 自然 , 最终 复归 自 然以“ 得道成仙 ” 。佛家关注人之生老病死和痛苦 , 关注来世 幸福 , 追求“ 成佛 ” 。三家以其文化特质发挥 着各 自的优势 , 弥补彼此局 限, 追求超越 。二是对心性修养 重视 , 、 、 儒 道 佛
理 之学 问 。他 论 证说 :须 知 教 相 多 门 , 有 分 齐 , 其 宗 极 , “ 各 语
别并没有想象 的那么大而很容易互为“ 资源” 。自古至今许 …
多学者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儒 、 、 “ 道 佛 三教融合” 。体 现至少 有两点 : 一是对人生理想境界 的不懈追求。儒家积极人世 ,
来众典 , 义启多门; 邹鲁所 承 , 道唯一贯 。”认 为天下事物的 p 种类虽然很 多 , 是皆是摄 于人 之心性 、 理 , 而可 以相 但 义 故
通 无碍 。
过心性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足它们共 同的 目标 和途径 。马一
浮先生一方 而潜 心研 究中国传统文化 ,另一 方面钻研西方 学术 , 基础上提 出文化相互会通并互相融合的观点。 在此 r一浮丰张中国文化相互会通 , 9鲜明。如对 于中国 旗I 只

马一浮对国学的楷定

马一浮对国学的楷定

马⼀浮对国学的楷定汤⼀介马⼀浮先⽣是我国“现代儒学三圣”之⼀,如果说熊⼗⼒先⽣是哲学家,梁漱溟先⽣是思想家,那么马⼀浮先⽣可以说是经学家。

“经学家”与“经学史家”不同,“经学史家”可以是学术⼤师,⽽“经学家”不仅是“学术⼤师”,⽽且是“思想理论⼤师”,马⼀浮先⽣的思想是建⽴在“六艺之学”基础上的⼀套思想理论体系。

马先⽣在《泰和宜⼭会语·对毕业诸⽣演词》中说:“国家⽣命所系,实系于⽂化,⽽⽂化根本则在思想。

从见闻得来的是知识,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个体系,名为思想。

”这段话说明思想体系的建⽴对国家命脉多么重要。

《马⼀浮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马⼀浮学术思想体系可靠的权威性⽂本,可谓意义重⼤。

■马⼀浮先⽣把“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的提法,应为我们研究“国学”者所重视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的民族复兴的过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民族⽂化复兴的⽀撑。

因此,上个世纪末在我国出现了复兴中华民族传统⽂化的“国学热”。

然⽽“国学”作为⼀种学术⽂化应如何定义,则是众说纷纭。

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即中国传统⽂化,这或失之太宽,盖凡⼈创造的均可属⽂化;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即儒学,这⼜似失之太窄,因中国⼀向以儒释道三家并称;或谓“国学”即儒释道三家之思想⽂化之合称,这或并未究其源头。

我想,各种对“国学”的定义也许都有其可取之处,可并存⽽不相悖,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不过我认为,马⼀浮先⽣把“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的提法应为我们研究“国学”者所重视。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年)在《历史的起源与⽬标》中说:“直⾄今⽇,⼈类⼀直靠轴⼼期所产⽣、思考和创造的⼀切⽽⽣存,每⼀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焰。

⾃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

轴⼼期潜⼒的苏醒和对轴⼼期潜⼒的回忆,或⽈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量。

对这⼀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不断发⽣的事情。

马一浮楷定“国学是六艺之学”的现代意义

马一浮楷定“国学是六艺之学”的现代意义

【专题名称】中国哲学【专题号】B5【复印期号】2009年11期【原文出处】《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4期第83~89页【英文标题】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Ma Yifu's Determination on"Chinese Confucianism Is Six Classics"【作者简介】蒋国保(1951-),男,苏州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江苏苏州215006【内容提要】马一浮将“国学”楷定为“六艺之学”,是为了说明“六艺统摄一切学术”。

对此说,不能从学理上把握其合理性,只能探讨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此说的目的。

本文认为,他这么说的目的有大有小。

从小的方面说,有两方面的具体目的:一方面反对以“小学”(文字学)作为治“国学”之门径,将“国学”的根本定为“六艺之学”;另一方面反对以“西学”规范“国学”,而用我之固有的“六艺之学”规范“西学”。

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一代宗师,马一浮可谓以这一特殊的学术取向体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根本立场。

从大的方面说,他这么说的理想在于:通过张显“六艺”的精神价值以说明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从而强调“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的归宿,必归于六艺。

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

【日期】2009-02-01【关键词】马一浮/国学/六艺/楷定[中图分类号]B2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09)04-0083-07在现代新儒家中,马一浮与古代儒家最为接近。

这就是说,在生活、交友、治学、教学等各个方面他都能鲜明地体现传统儒家的生命本色。

“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堪当梁漱溟这一评价的,也的确只有马一浮一人。

但马一浮作为马一浮之存在的意义,不在于他的“纯儒”身份,而在于他在现代社会里能以“纯儒”的身份来阐发儒学的意义与价值。

马一浮对儒学之意义与价值的阐发,集中地体现在他将“国学”楷定为“六艺之学”上。

中国现代思想家马一浮简介

中国现代思想家马一浮简介

中国现代思想家马一浮简介v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

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思想家马一浮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马一浮先生,是我国的国学大师,也是一代宗师。

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所以被大家称之为“神童”,是绍兴人,出生在书香门第。

因为他学识渊博,被人们称之为“儒释哲一代宗师”,人们敬爱的周总理也称他是“中国当代理学大师”,同时他还是我国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个人,兼具书法大家,也是一代诗人。

马一浮先生在十五岁的时候参加了乡试,并且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后来又和马君武等人一次创办了新闻周刊,用以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赢得了“天下文章在马氏”的美誉。

1899年的时候,马一浮先生在上海学习了英语、法语和拉丁文。

之后有去了德国和西班牙专门学习外语。

甚至于在1904年的时候,前往日本学习日语。

之后回国,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且撰写文章用以宣传西方的进步思想。

在辛亥革命结束后,他开始专心研究学术,涉猎广泛,有哲学、文学、佛学等。

马一浮先生还潜心研究书法,并且非常精通草书和隶书,在书法的基础上,还研究碑帖并且各取所长,自成一家。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了浙江大学的教授,之后又在江西大学和广西讲学。

并在抗战期间创办了“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

在解放后,他曾经做过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并且是我国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的特邀代表。

马一浮逸事马一浮逸事不少,但是大部分马一浮逸事都是关于马一浮在文学方面的天赋。

出生在浙江绍兴的马一浮,家里是书香门第,也就是说,从小他就能够接接受到良好的的家庭教育,并且还有一个很好地学习环境,当然父母亲也会给他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

再加上家里的基因好,所以他非常的聪明,而且记忆力很棒,能够过目不忘,在他八岁的时候,家里开始交他学诗,九岁的时候他就能够读《楚辞》等。

马一浮:向内求自心之义理

马一浮:向内求自心之义理

马一浮:向内求自心之义理按语:马一浮先生(1883—1967),号湛翁,别署蠲叟,儒家思想代表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新儒家三圣”,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代表作品《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等。

梁漱溟先生称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本文马一浮先生认为心、思想是一切文化学术之根本,“不知反求自心之义理,终无入头处”。

因此,他反复强调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于“发明自心之义理”,而且说:“从自己心体上将义理显发出来,除去病痛,才可以为立身之根本。

”读书不穷理,只是长习气。

反求自心义理,不负自己不负先圣。

原文:马一浮:说忠信笃敬(节选)大凡学术有个根原,得其根原才可以得其条理;得其条理才可以得其统类。

然后原始要终,举本该末,以一御万,观其会通,明其宗极,昭然不惑,秩然不乱,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乎无不备。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大学》所谓知本、知至,便是这个道理。

知本是知其所从出,知至是知其所终极。

华严家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与此同旨。

所以说天下万事万物,不能外于六艺,六艺之道,不能外于自心。

黄梨洲有一句话说得最好,曰:“盈天地间皆心也。

”由吾之说,亦可曰:“盈天地间皆六艺也。

”今日学子只知求知,以物为外,其结果为徇物忘己。

圣贤之学乃以求道会物归己,其结果为成己成物。

一则向外驰求,往而不反;一则归有极,言不离宗。

此实天地悬隔。

学者要养成判断力,非从根原上入手不可。

初机于此理凑泊不上,只为平日未尝治经。

其有知治经者,又只为客观的考据之学,方法错误,不知反求自心之义理,终无入头处。

吾今所言虽简,却是自己体验出来,决不相诳。

望诸君著实体究,必有省发之时。

一念廻机,便同本得,方知此是诚谛之言,方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先圣,此是夷狄所不能侵,患难所不能入的。

天地一日不毁,此心一日不亡,六艺之道亦一日不绝。

人类如欲拔出黑暗而趋光明之途,捨此无由也。

试论“国学”的核心.doc

试论“国学”的核心.doc

试论“国学”的核心“国学”一词用于指我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源于西学东渐的近代,但颇有质疑者,包括“国学大师”。

马一浮认为:“国学这个名词,如今国人已使用惯了,其实不甚适当。

一然即依固有学术为解,所含之义亦太觉广泛笼统,使人闻之,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

’钱穆亦言:“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

’两位毕生研究“国学’,的大师,都以为“国学”一名不甚妥当,主要有两方而原因:第一,倘若国学就是本国学术,那么,早已受外来文化与学术影响的中国学术,还能以纯粹的“国学”来命名吗?第二,所谓“本国的学术”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假如把我国的哲学、政治、法律、科技、教育、宗教、历史、经济、语言文宇、文学、艺术、考古、戏曲甚至连节庆、饮食等民俗都包含在内,那么,这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或学术?由于定义过于宽泛,无论是用于教学普及还是研究探讨,都缺乏可操作性与实际意义,马一浮谓之“皓首不能究其义,毕世不能竞其业’。

尽管如此,两位大师仍然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而沿用“国学”之名。

如今,“国学”已成热门话题,不仅学者们以此著书立说,各大高校也相继开出“国学”课程,办起了“国学院”,“国学”已然成为一门学科或专门学术的定名。

因此,忽略大师们对“国学”命名的质疑,研究他们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这一概念,或许对界定“国学”的内含与外延更有实质性的意义。

迄今为比的纷争主要在狭义“国学”。

比如,把“国学”视作独立的研究对象,显然不能无所不包,那它应该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倘若把“国学”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门独立课程,那它应该给予学生哪些“通识”呢? 提倡并研究“国学”的先驱之一章太炎曾说:‘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

’事实上,“章氏把诸子、文史、制度、内典、理学、历史等列入‘国学’,实际上是把过去‘经、史、子、集’都算‘国学’。

’马一浮对此不以为然:“四部之名本是一种口录,犹今图书馆之图书分类法耳。

旧瓶装旧酒--论马一浮的哲学思想

旧瓶装旧酒--论马一浮的哲学思想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深圳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849:;<5 4= >?@;A?@; B;CD@:ECFG * H9I<;CFC@E J >4KC<5 >KC@;K@E ,
3456 &# 746 & L<:6 &##+
旧瓶装旧酒
—— — 论马一浮的哲学思想
柴文华
虽然马一浮坚持了儒家天人合一的两点论和联 系论的思路,但天道与人道或天心与人心总有一个 统一性的问题, 这也是程朱与陆王的分野之一, 马一 浮明确提出了心一元论的观点。 “心 ” 马一浮所说的 就是指心性、 圣人之道、 同然 “凡世间有形之物, 之心、 本具之性, 可以毁灭, 唯有 心性, 不可毁灭。圣人之道, 即此同然之心, 本具之 性,不自外铄,不因他有,故有显晦而无始终 ” $ ! % “心 ” 表明此 是当然之则, 集先验性、 普遍性、 & ’#!+. * , 内在性于一身。 “总该万 在马一浮看来, 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 “万事万物皆从此出。” & ’,#(、 有, 不出一心” , -". * 第一, 物者心所生。马一浮指出, 普通人有一种 看法,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由环境决定的,换句话 说, 也就是被物所决定。这是颠倒了人与物的关系, 抹煞了人的主宰性、 自由性。 实际上, 不是物决定人, 而是人决定物, 环境都是由人心所创造出来的。 正像 “其实物不能自转, ‘一切唯 他所说: 转物者心, 所谓 ”$ # % & ’!(, * 在心物关系 心造’ , 不可说一切唯物造也。 “心外有物” 上, 唯物论者往往执迷于 , 见物不见心, “心之象” 见器不见道, 不理解物是心所生, 即 , 如果 “一切法皆心也。 没有心, 也就无所谓物。 马一浮说: 是心能出一切法,是心遍摄一切法,是心即是一切 法。圣贤千言万语只明此意……寻常日用只是随顺 $#% 习气, 全无自由分, 是谓失其本心。” & ’"-- * 在马一 浮看来, 不论是佛学理论还是圣贤教训, 都强调了心 作为本体的意义。 总之,马一浮在这里批评了具有唯物论倾向的 “心外有物” “见物不见心” “见器不见道” “环境 人 、 、 、 “一切唯心造” 决定人生” 等观点, 明确赞成和提出 、 “物者心所生” “一切法皆心也” 、 的心生物、 物统一于 心的思想。 第二, 心兼理事, 统性情。从天人合一的理论框

马一浮先生:欲治国学,有几点先须辨明

马一浮先生:欲治国学,有几点先须辨明

马一浮先生:欲治国学,有几点先须辨明
马一浮先生简介
马一浮先生(1883—1967),单名浮,字一浮,号湛翁、蠲翁、蠲叟、蠲戏老人。

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化宗师。

十六岁应试,名列会稽县案首(第一名)。

二十岁赴美日欧留学。

回国后“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潜心研究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

抗战爆发后,先生忧愤于民族危亡,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

1939年,在四川乌尤寺创建复性书院,讲明义理,选刻古书,培养人才。

抗战胜利后,先生回杭,重居林下,主持智林图书馆。

建国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但愿诸生亦当具一种信念,信吾国古先哲道理之博大精微,信自己身心修养之深切而必要,信吾国学术之定可昌明,不独要措我国家民族于磐石之安,且当进而使全人类能相生相养而不致有争夺相杀之事。

具此信念然后可以讲国学。

——《泰和会语·引端》
诸生欲治国学,有几点先须辨明,方能有入:
一、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
二、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泼泼的,不可目为骨董;
三、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于机械;
四、此学不是凭藉外缘的产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

——《论治国学先须辨明四点》。

六艺之为道 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术思想片论的论文

六艺之为道 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术思想片论的论文

六艺之为道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术思想片论的论文
二十世纪上半叶,正值战乱频仍,国是蹇难,而致力于“本国学术之独立”的一代中国学人却创造了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辉煌实绩。

国学大师们留下的著作,其恢弘的精神气象和博大精深的学术建构,堪为后学楷模。

马一浮(1883——1967)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他以张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治学宗旨,秉承宋明心性之学,融通儒、道、释,主张各种立于文字的宗教或学问虽有千差万别,但在心性本源上却是殊途同归。

马一浮的主要学术著述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两者皆为1938年抗战避难途中为浙江大学师生讲学稿。

而最详尽地表述其学术思想的,则是1939年9月至1941年5月在乐山乌尤寺创设“复性书院”并任主讲,结集刊行的《复性书院讲录》六卷,以及当时答复院内外问学者书信结集成的《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续编》。

马一浮的学术思想,可用他在《泰和会语》中“六艺之为道,一心之为德”这句话提挈,以下试做阐明。

马一浮国学观及其特色

马一浮国学观及其特色

马一浮国学观及其特色
龚鹏程
【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0)006
【摘要】因近年国学热而重被提起的马一浮,以六艺之学为国学,现今颇受推崇.但其国学观,在他那个时代,其实极为特殊,因而赏音也就较少.马先生之洞见及其学术宗旨,亦正需由他如何与众不同处才能看出.故而从三个方面说明马先生国学观的特点.(1)说明其国学不仿拟西学,也不取法于西人之治学方法,甚且认为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大问题.(2)说明民国初年的国学运动皆依托大学,惟马先生反对现代大学体制,独欲以夏变夷,自办书院,讲说六艺.(3)再说明历来理学家较重四书,不甚治经学,故清儒倡肓经学以反理学.民国时期讲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也自认为继承了清人治经之法,反对理学.马先生却是阐发群经大义的理学家,不只在当时无与伦匹,在整个学术史上也可独树一帜.
【总页数】8页(P17-24)
【作者】龚鹏程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独白与多元——马一浮国学观检讨 [J], 干春松
2.论国学的内涵及其施教——马一浮国学论的立教义旨 [J], 刘梦溪
3.深入研究国学大师马一浮的新儒学思想——"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25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J], 李峻岭
4.马一浮国学观散论 [J], 蒋国保
5.论马一浮的国学观 [J], 何光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19卷第4期 2010年8月JOURNA L O F S I CHUANVo l 19No 4 Aug 2010UN I VERS I TY FOR NA T I O NAL I T I ES 历史文化论马一浮的国学观何光涛摘 要!马一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

他在批评章太炎等国学观的同时,提出国学者乃六艺之学的国学观,认为传统儒家的六艺之学可以代表我国固有的一切学术,甚至还可以之统摄西方一切学术。

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反对当时思想学术界的全盘西化而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血脉;另一方面则是期以学术救国,以六艺之学改变世道人心而达到∀复性#的目的。

关键词!马一浮;国学观;六艺;复性中图分类号!K8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8824(2010)04 0050 03作者简介:何光涛(1975-),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讲师。

(四川成都,邮编:610086)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号湛翁,晚年自署蠲戏老人或蠲叟。

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国学大师。

先生博通四部,犹精经子二部;并深研佛学义海,妙悟禅宗;还旁通六书,善篆隶行草,有书法作品集传世;又是著名诗人,有多部诗集出版;可谓集传统文化之大成。

除此外,先生还精通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

总之,先生学识渊博,德业精深,被粱漱溟先生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是现代儒学的开创者之一,和梁漱溟、熊十力一起被誉为∀儒门三圣#。

1938年,马一浮先生以大师名义在广西泰和给浙大学生讲授国学,初次提出了他的国学观:∀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

#[1]于此先生首先对∀国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他说:∀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意思是别于外国学术之谓。

此名为依他起,严格说来,本不可用。

今为随顺时人语,故暂不改立名目。

然既依固有学术为解,所含之意亦太觉广泛笼统,使人闻之,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

照一般时贤所讲,戓分为小学、经学、诸子学、史学等类,大致依四部立名。

然四部之名本是一种目录,犹今图书馆之图书分类法耳。

#[1]在这段内容里,先生对其时社会上流行的∀国学#一词的名称和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否定。

首先认为∀国学#一词是为区别外国学术(西学戓新学)而产生的新名词,是因外缘而生的虚名,故∀本不可用#。

其次他认为以我国故有学术作为∀国学#的内涵太过笼统和模糊,同时他对当时一些以四部(经、史、子、集)作为国学内涵的分法进行了批评。

那么他所理解的∀国学#又是怎样的呢?他说:∀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1]∀六艺之学#即是国学的内涵。

而∀六艺#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乃儒家之六经。

他认为六经是我国二千多年来一切学术文化的源头,其他一切学术皆源于六艺,只是其支流而已。

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1]。

那么儒家六艺何以能统摄一切学术呢?对此马一浮先生在∃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一文中50第19卷第4期 何光涛:论马一浮的国学观作出了详细的解答。

原因之一即是∀六艺统诸子#[1]。

先生认为诸子之学出于六艺,而诸子之中,∀举其要者,不过五家,儒、墨、名、法、道是已。

#[1]而此五家皆源于六艺。

儒家以六艺为源,自不待言。

∀墨子虽非乐,而∃兼爱%、∃尚同%实出于∃乐%,∃节用%、∃尊天%、∃明鬼%出于∃礼%#[1],即言墨家源于六经之∃礼%、∃乐%二经。

又如,他认为∀道家体大,观变最深,故老子得于∃易%为多#[1],认为道家源于∃易%。

其它名家、法家亦如此。

只是各家作为六艺之支流,对六经所得皆不全,各有自己的不足之处。

如道家重∃易%太过而沦为阴谋家。

其它家亦如此。

而这也正说明六艺之学才是源,是大全,而诸子之学只是流,是偏、狭,故只有六艺才足以该摄诸学。

原因之二,即∀六艺统四部#。

马一浮先生认为六艺可以统摄四部,那么何以可能呢?就经部言。

他说:∀今经部立十三经、四书,而以小学附之,本为末允。

#[1]此分法不妥之原因在于它不能突出源流、主次关系,因此他认为应将经部内容按源流分为经、宗经论和释经论三部分(取佛教之经、论分法)。

后两者皆源于经。

如∃左传%、∃公羊传%和∃谷粱传%因其内容以阐释经义为主,应列入释经论一目,而不得称经;∃尔雅%亦如此。

而∀六艺之旨,散在∃论语%,而总在∃孝经%,是为宗经也。

#[1]认为∀∃论语%大义,无往而非六艺之要#[1],∃论语%从各个方面体现着六艺之宗旨,而非仅对某一经之具体阐释,故应纳入宗经论中。

其它皆类此。

经先生如此一分,经部条理秩然。

其次诸子统于六艺,前巳论及。

再次史部亦应统于六艺。

如说∃史记%编年之手法源于∃春秋%,其所录各种诏令、奏议则亦∃尚书%之遗意;各种典章制度出于∃礼%等。

可知史部出于六艺明矣。

而集部皆出于∃诗%、∃书%。

因∀∃诗%以道志,∃书%以道事,文章虽极其变,不出此二门#[1],∃诗%、∃书%是众文章之源。

至此可明∀六艺统四部#。

马一浮先生进而还认为:∀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

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

因∃易%明天道,凡研究自然界一切现象者皆属之;∃春秋%明人事,凡研究人类社会一切组织形态者皆属之&&今人以数学、物理为基本科学,是皆∃易%之支与流裔,&&文学、艺术统于∃诗%、∃乐%,政治、法律、经济统于∃书%、∃礼%&&宗教虽信仰不同,亦统于∃礼%&&哲学&&本体论近于∃易%,认识论近于∃乐%,经验论近于∃礼%&&#[1]。

故西方学科分类虽细,但皆可纳入六艺之列,其各个学科皆为六艺之支流而已。

由此可知,在马老先生的思想里,无论中学,还是西学,皆可统摄于儒家六艺之学。

故∀六艺该摄一切学术#。

那么他提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这一国学观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他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尚西学,倡全盘西化,以致∀六经久成束阁#[2]的侮圣毁经思潮的不满所致。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挽救吾国固有之学术,以至∀振之于厄绝之余#(同上)。

他有∀为往圣继绝学#之志。

二是∀欲使诸生于国学得一明白概念,知六艺总摄一切学术,然后可以讲求。

譬如行路,须先有定向,知所向后,循而行之,乃有归趣,不然则&&若涉大海,茫无津涯#[1]。

即为学者找一条∀讲求#之途,∀讲#是求学,∀求#是学之目的∋∋∋求心、求性、求道。

即通过对元典(六艺)的回归,进而以元典为基础,踏上儒家∀成人#之路,最终完成一种道德人格的建构。

这即是先生所说的六经存在的两种形态:∀经字就字义言,是线装书&&就义理言,则是常道,所谓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也。

#[3]∀有六经之迹,有六经之本。

六经之本是心性,六经之迹是文字。

然六经的文字亦是心性的流露,不是臆造出来。

#[3]这里的∀迹#即是末,意味六经之存在有本末之分。

本是六经所蕴含的道德心性、人伦日用之常道;末则是语言文字、书本。

学者之旨趣应是透过六经文字文本去感悟其中蕴含的心性道德,以成就自我的心性人格之建构。

那么六经中又有怎样的道德精神旨趣呢?先生引用了∃礼记(经解%的部分内容予以说明。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并曰:∀自来说六艺,大旨莫简于此。

有六艺之教,斯有六艺之人。

#[1]即言学∃诗%可以使人温柔敦厚,学∃书%可以使人知识通达而有远见,学∃乐%可以使人心性平和、宽广、朴实善良,学∃易%可以使人51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双月刊(1986年创刊) 2010年8月纯洁文静而又细心,学∃礼%可以使人恭敬节俭庄重谦虚,学∃春秋%可以使人善于言说和判断。

由上可知,通过对六艺的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智识与德性,促使人进行自我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那么六艺中所蕴含的这些精神意蕴又是怎样的呢?它们又从何而来呢?马一浮先生回答说:∀以六德言之,∃诗%主仁,∃书%主知,∃乐%主圣,∃礼%主义,∃易%明大本是中,∃春秋%明达道是和。

#[1]即言六艺本身兼具仁、智、圣、义、中、和六德,而此六德又是人本身就具有的∋∋∋∀六艺本是吾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

吾人性量本来广大,性德本来具足,故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

#[1]此六德乃吾人本心自性具足的,乃吾人之良知、良能。

故先生曰:∀六艺统摄于一心。

#(同上)这接下来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人之性德本是圆满具足的,正如孟子所谓的人性本善,那为什么又要学六经呢?为什么要用对六艺的学习来实现自我人性之建构呢?原来,是人心出了问题。

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心晦盲闭塞,人欲横流#的时代,是一个∀溺于所习,流为不仁不知#、∀无序不和#的时代[1]。

在此时代里,天下人∀惟在徇物肆欲而不知率性循理#[2],人性之善端早已被私欲所吞没,对社会的腐败,人心的堕落,世间的种种惨象等,先生有着深刻的体认。

在他的乐府∃上留田行%和∃五噫%二诗里,对此有充分的表现:野鸟饥食骷髅,上留田!平地生出王侯,上留田!民命贱如蚍蜉,上留田!出门但见戈矛,上留田!大雪已没九州,上留田!昨日观会,烹羊与牛,上留田!今日兄弟变为冤仇,上留田!翻复皆用汝谋,上留田!狐狸不守一丘,上留田!日出东方明月光西流,上留田!满堂举酒相酬,上留田!祝尔万岁千秋,上留田!(∃上留田行%)∀力田不遇丰年,噫!治国不用仁贤,噫,养子尽如鹰鹯,噫!掘井谁及见泉,噫!服药不得上仙,噫!#(∃五噫%)[3]一切道德伦理秩序已荡然无存,人们那本来具足的仁义善端也被各种恶劣的社会习俗所遮蔽,人们的本真心已为习见所掩盖,人们丧失了自我,人与兽间仅存的那一点区别不复显现,人沉沦为兽了,世界陷入了黑暗的深渊,看不到丁点希望。

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现实呢?如何让人重新找回自我呢?如何让人成为∀正当的人#并正当而光明地生活呢?马一浮先生认为只有学习,学习六艺。

而∀学问之道无他,在变化气质,去其习染而矣#[1]。

对六艺之学习,就是∀以为激发吾身本具之德性,使吾自觉本心之善端#,从而∀使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便是变化气质,复起本然之善#[1]。

通过对六艺的学习来去除各种习染,敞亮本心。

也即∀破习即以显性#。

正如禅师们所谓∀拨开乌云见日月#。

随着真心的呈现,从而渐渐实现对本真自我的回归∋∋∋复性,实现自我人格的重建。

此即∀成己#,按传统儒家的要求,不仅要成己,还要成人。

那就是还要帮助别人∋∋∋国人甚至全人类都找回真实的自我,做一个正当的人。

而这一切皆是奠基于对六艺的学习之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