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关键。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1:资源过度依赖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资源的输入。
过度依赖资源产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对策1: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 鼓励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 加大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降低环境污染。
对策2:改善资源利用效率 - 推动资源节约型和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强化对资源开采和消耗的监管,减少资源浪费。
问题2:产业结构单一中国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制造业的发展难以适应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需求。
对策1:发展现代服务业 - 提高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信息技术、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 建设全国性的服务贸易创新试验区,打造服务贸易开放新高地。
对策2: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 - 增加对高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 建立高技术产业创新基地,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
问题3:资源配置不均衡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资源优势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对较好,而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滞后。
对策1: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 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引导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 建设一体化的城乡发展体系,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
对策2: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 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等手段,引导投资和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促进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
问题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但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经济需要加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国家竞争力。
在“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明确提出了“提高产业优化升级水平”的目标。
二、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单一中国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依然是主导,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甚至存在不少“中低端、以制造业为主”的特征。
2. 技术水平低下许多中国制造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较少,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约了制造业的规模和质量。
3. 研发投入不足中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较低,尤其是中小企业更为明显。
这导致了产业技术水平和升级速度的相对滞后。
4. 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传统的制造业模式和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将制约中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解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的对策1. 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并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研发合作网络,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推广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提高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2.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圈。
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智能发展。
3.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实施环保和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
同时,加强环保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4. 推进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利用产业转移和海外投资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国际化。
与发达国家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四、结语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应该形成合力,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助力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第一章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的进展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除改革开放之初略有提高外,第一产业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
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上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从1978年的23.9%提高到2007年的40.1%,但是在1979-1983年、1993-1996年和2003-2007年出现三次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基本都在1-2个百分点之间。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波动比较大的是第二产业,1978-2007年间,最高值(2006年)和最低值(1990年)之间相差7个多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78-1990年的下降阶段;1990-1997年的上升阶段;1997-2002年的下降阶段;2002年以来的上升阶段。
图1: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2002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变化,但是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2002-2006年之间,2006-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不大。
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1.3%,比2002年下降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8.6%,比2002年提高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40.1%,比2002年下降1.4个百分点。
从第二产业内部看,建筑业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一直保持在5.4%-5.6%之间;对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是工业比重的变化。
2002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9.4%,2006年上升到43.1%,2007年略有回落到43%(见图1)。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的直接原因是增长速度的差异。
2003-2007年间,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
2003年第二产业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增速3.17个百分点,直到2006年和2007年,二者的差距才缩小到1个百分点以内。
图2:2002-2007年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比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开放经济下中国工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及影响因素分析:1985~2010
动的因素归纳为 国内需求结构、对外贸易结构和
生产 技术 水 平 ,实 际 上 ,需求 、供 给和 国际 贸 易 三者 都与 制度 密 切 相关 ,三者 都 离 不 开制 度 的作 用 … 。C o h e n 在 分析 R & D对 工 业 结构 升 级 效 用 时
对其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工业产业 结构 的调整思 路和对策,即市场制度选择和所有权改造 6 。涂 红认为制度需要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
阵模型的延伸之下经济持续增长的重心在于工业
发展模式在区域 问的转移 、配置与重塑【 9 j 。陈飞 翔从开放的角度考虑我国工业结构演变 的动 因与
工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才变得显著[ 。 工业发展与工业结构升级高度相关 ,并且是 影响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因素 ,现代 工业
收 稿 日期 :2 0 1 3 —1 2 q O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 项 目编号 :1 1 & n /  ̄ 0 3 ) 。
增长过 程就是 工 业 结 构不 断 优 化 升级 的过 程 ,工
业结构 的不断演变与升级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 特征乃至核心特征 5 。在经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 ,
很 多 中国学者对 中 国工业 的结 构 变化 与 升 级 的影
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崔 民选研究了中国体制变迁
对 中国工业结 构 演进 的影 响 ,他 把工 业 产 业 结 构 放 在不 同时 间序 列 和空 间 点 上 ,动 态分 析 了制 度
结构变化的行业贡献度与非平衡发展分析工业中的各行业对于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的贡献度是存在差异的下面我们转向讨论各行业对工业结构变化的贡献度结构变动1985累计变化贡献度畅3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畅36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畅3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畅15农副食品加工业畅44食品制造业畅44饮料制造业畅26烟草制品业畅91纺织业13畅9312畅7123畅82纺织服装畅33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畅57木材加工畅63家具制造业畅01造纸及纸制品业畅55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畅66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畅0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畅6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畅28医药制造业畅41化学纤维制造业畅14橡胶制品业industrialtechnologicaleconomicsno畅244feb结构变动1985累计变化贡献度畅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畅9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畅9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畅64金属制品业畅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畅6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畅0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畅8110畅141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畅3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畅4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畅6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畅25数据来源可知不仅不同行业在中国工业中的地位差异悬殊而且各行业的份额变化也存在较大差2010年间结构扩张幅度较大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中国工业的比重从19853畅52上升到2010年的8畅65提高了5畅13个百分点并且在2005年时高达10畅73
试论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
试论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一、试论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目录一、引言二、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三、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四、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途径五、案例分析1.投资决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2.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引导作用3.企业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4.国外市场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冲击5.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六、结论七、参考文献一、引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和结构关系。
在中国的发展中,产业结构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
由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如何调整和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论文旨在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的途径,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
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金融业、社会服务业等。
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3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4,9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464亿元。
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4.5%,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
其次,第一、二产业的增长点过于单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最后,产业结构分布不均,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产业普遍发达,而西部地区产业相对落后。
四、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途径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环境保护,在产业结构中加强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引导,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二是鼓励创新,在企业投资和政府拨款上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强企业之间联合研究和在研发方面的互相合作,推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4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
改革开放4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充满了辉煌和机遇,这段时间里我们的国家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其中之一便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在经历了漫长的经济探索和实践之后,中国正在逐步地从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向现代制造业及服务业转移,实现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实力虽然逐渐增长,但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还处于传统时期,经济结构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占比比较低。
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中国的制造水平、技术水平和信息水平相对较低,市场也相对落后,这都是导致中国经济无法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的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以经济改革为出发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外资并放宽了对企业的管理制度。
中国开始大量引进外国先进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提高劳动力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当时,政府着眼于加强农业、工业、科研等各个领域,尽快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经济发展阶段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多年实践,中国的经济逐渐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经济逐步从以农业为主转化为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也逐步发展起来。
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得我国成为世界工业制造和服务业中心。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逐渐步入“新常态”,在这个新的阶段下,彩票、互联网消费、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不断兴起,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而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技术、资本、市场等方面都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这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为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优化和升级的产业结构在这个新的阶段下,发展全国经济不断向“优质高效”的方向前进。
产业结构也逐渐从以大批加工企业为主转变为以大型制造业为主,并逐步实现了智能化、服务化的升级转型。
产业升级改革开放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升级改革开放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升级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它对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分析产业升级改革开放对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影响。
一、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改革开放创新是产业升级改革开放的核心动力和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政府推动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如加大对科技研发投入、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技术进步,并推动传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
通过创新驱动,中国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
二、改革开放扩大了市场机遇与竞争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
这种市场机遇和竞争的加剧,促使中国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同时,国外市场需求的拓展促使中国企业加大了对技术和创新的投入,激发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三、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了高质量的产业投资中国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来吸引高质量的产业投资,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中国不断减少市场准入限制,加大对外商投资的开放力度,提高了外商投资的便利程度。
此外,中国还通过建立各类产业园区和技术开发区来吸引优质产业投资,提高了产业结构的层次化和综合化水平。
四、政府引导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了产业结构。
中国传统产业在面临市场竞争和环境压力时,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和产业链附加值。
政府对传统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使其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型,从而优化了整体产业结构。
综上所述,产业升级改革开放对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优化投资环境以及政府引导是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产业结构的优化将不断提升,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坚实基础。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摘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应对目前面临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消耗偏高、服务业落后等的挑战,我们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加强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换和升级过程,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在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
(2)一些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3)资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整个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推进。
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在整体上正向着资源节约型的方向转变。
2000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3倍,而能源消耗仅增长了2.2倍。
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降为0.4。
1980年,每万吨标准煤消耗仅能产出国内生产总值750万元,到2000年,同样的能源消耗,能够产出GDP2182万元。
中国20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
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许多有利条件。
然而,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有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开放带来的结构升级空间减小。
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战略。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前些年,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由于我们处于科技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之中,有大量先进技术跨国转移,跨国公司将许多新技术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有些技术还很快向海外企业转让。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一、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开放逐步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
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高度依赖投入性行业向高科技服务行
业转变。
目前,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基本上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多元化、
渐进式结构,技术进步、投入资源有效利用和产业股份分类开发结合形成
新的经济结构。
目前,中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工业结构稳定。
中国的工业指数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目前机械、电子、冶金、通信等重工业比重占比也占GDP的45%左右,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高技术服务行业发展快速。
服务业贡献经济增长的比重也正在上升,特别是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等经济领域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
新的动力。
3.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正在缩小。
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走出去
政策的推动,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城乡双方的收入也
在不断改善,人均GDP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二、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思路
1、完善价格机制,促进产业调整。
对外开放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
对外开放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特别是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更是跑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业发展过度,高端产业落后。
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是主要集中在低端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
这种产业结构主要是在劳动力廉价和原材料丰富的背景下形成的。
这些产业的产品属于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大,利润空间有限。
因此,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逐步调整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仍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
这些产业受制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足,竞争力不足,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因此,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我们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措施。
首先,需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只有不断提升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产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其次,需要大力提升产业链价值。
产业链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将产品的附加值最大化。
因此,在对外开放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取长补短,扩大自身的产业链。
再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引进。
高端人才是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只有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产业,才能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吸引。
除了加强国内人才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大吸纳海外人才的力度。
最后,需要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政策引导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政策引导,才能确保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财政支持、加强税收政策等,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必然的趋势。
开放型经济下中国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路径
开放型经济下中国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路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竞争优势。
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和外部压力,中国的产业升级仍然必须继续进行,以保持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势头。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开放型经济下,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
第一部分:中国产业升级的必要性1、全球化竞争趋势加剧,中国必须寻求发展新的竞争优势。
全球化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一大特征,随着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越来越频繁,全球竞争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为了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中国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2、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了新常态。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质量,注重效率,而不能再依赖过去那种量的增长模式。
因此,产业升级是实现经济质量提升和效率提高的必要途径。
3、内需市场空间潜力巨大,只有继续加强产业升级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具有丰富的人力和资源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
但是,要在国内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拓展新的品种、新的渠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部分: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1、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变革。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大国的挑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变革。
政府要出台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立技术创新资金支持机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
2、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协作。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协作。
政府应该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制环境,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进行开放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升级。
3、培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效益。
市场经济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市场经济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产业结构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开放,产业结构的优化逐渐成为了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如何在市场经济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现状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传统的制造业、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相对滞后,环保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这种产业结构的对经济发展的限制,非常明显。
二、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优化产业结构,是效率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
从可持续角度看,调整和优化结构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步骤。
产业升级能够创造出更多高附加值、低污染、高智能的新产业,推动经济向着更低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也很重要。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路径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引擎。
加强技术引领和创新驱动,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矛盾,提高产品竞争力。
政府可以在创新基础设施、创新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支持。
2.提高资源效益资源节约和再生利用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
政府可以加大投入和政策引导,督促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创造出更加节电、节水、环保和智能型的产品。
重点做好对能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矿资源的有效规划和开发。
3.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应完善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促进多元化市场发展,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减轻企业负担,实现市场准入的公平竞争。
落实市场化定价、用市场化的方式整合和组合资源,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4.加强产业联盟构建通过产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协作和共同发展,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发挥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
政府可以加强产业联盟的引导,协助中小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5.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培养人才和创业创新传统经济体系和新兴产业体系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考察和优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考察和优化思路
随着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飞跃,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也在不断的加速。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改善传统产业
结构,实现更加平衡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
发展的重要课题。
首先,改善传统产业结构。
针对中国过去长期以来在农副产品、数字
制造和新材料产业等一些技术落后的行业的产业结构,我国要进一步加快
技术进步的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其产业能级,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重视新兴产业发展。
如新能源、环保、军民融合、大数据、互联网
等行业,我国应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不仅支持政府在此产业的投资,
提供税收减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鼓励企业加快参与新兴产
业的发展,并积极发展自身的新产业。
此外,加快完善产业资源配置。
我国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产业及技术
合作,积极支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产业资源配置,拓宽我国经济结构,
改善资源结构和实现更优的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进而提高经济
效率、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
最后,加强产业组织和管理。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主要指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的这种划分方法最早由新西兰的经济学家阿伦·格·费希尔和英国的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提出。
我国在1985年明确了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牧、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程度,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对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增加有效供给,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以至于的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的高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有着很大的问题。
一、三大产业的结构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
由于改革前片面推行工业化战略,改革初期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其他国家相比就存在着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
八十年代的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这种结构上的偏差有所好转,但九十年代以来工业的高速增长又使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
从1990~1998年,工业增加使在GDP中的当年价格比重由37%上升为42.2%,不变价格(1990年价格)比重上升到50.1%,提高了解13.1个百分点。
远远高于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而第三产业的当年价格比重略为上升,这只是由于价格结构变动的结果,以不变价格(1990年价格)看,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由1990年的31.3%下降为1998年的27.9%,降低了3.4个百分点,与相同收入水平的其它国家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摘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整体上升的动态特点。
虽然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仍然存在。
本文通过1978-2009年统计年鉴中数据进行图表分析,得出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些还没有完全得以解决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果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跟不上国际的步伐,那么必将面临更大的潜在危机。
下面就将通过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展过程,并探究三大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而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图1、图2表明了1978-2009年我国的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长状况。
图1 1978-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动情况图2 1978-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从以上两张图表中,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第一,随时间推移,我国的第一产业远没有其他两个产业发达。
这一结果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拉动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较快,为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但目前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部门,其基础地位相当脆弱。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虽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相差甚远。
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致使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放弃在家务农。
许多农村的田地荒芜,农村只剩下留守儿童,农业发展自然出现远远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情况。
第二,我国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如上图所示自1996以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非常增长,几乎呈垂直向上趋势,第三产业虽紧跟第二产业的发展步伐,但仍居其后。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应对目前面临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消耗偏高、服务业落后等的挑战,我们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加强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换和升级过程,普遍具有以下特点:在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
一些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资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整个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推进。
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在整体上正向着资源节约型的方向转变。
2000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倍,而能源消耗仅增长了倍。
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降为。
1980年,每万吨标准煤消耗仅能产出国内生产总值750万元,到2000年,同样的能源消耗,能够产出g d p 182万元。
中国20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
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许多有利条件。
然而,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有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开放带来的结构升级空间减小。
LOcaLHOST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战略。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前些年,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由于我们处于科技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之中,有大量先进技术跨国转移,跨国公司将许多新技术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有些技术还很快向海外企业转让。
最新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分析
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分析[摘要]:产业结构升级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一国经济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增长、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四个方面来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产业结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低级到高级的产业结构转换,即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成长过程中的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产业结构升级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一国经济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增长、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四个方面来进行相关阐述。
一、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升级资本积累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方面,资本的充裕度对产业结构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资本总量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资本越充裕,资本积累越多,才能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所需的必要资金,推动产业结构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过渡;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是有差异的,在不同行业和部门的资本积累数量不同,对该产业或部门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就会产生差异,在资本积累较多的行业,就会有充足的资本为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行投资,促进本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反之,在资本积累不足的行业,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二、人力资本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比较丰富,素质较高,那么该国的人力资本就能为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使得本国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时的速度更迅速;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比较稀缺,素质较低,那么结果正好相反。
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人员越多,新兴产业发展越快;反之,人力资本素质较低,受教育程度较差,数量较多,则该国就会停滞于传统产业,影响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
最新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效果分析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效果分析[摘要]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中长期增长潜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经济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更是注重对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
从实践效果看,虽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老问题仍然存在,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又面临许多新问题和难题。
[关键词]开放经济;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反映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发达程度、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
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与成效,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中长期增长潜力和国际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
产业政策的导向会极大地影响一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效率,产业政策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大量社会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产业政策之间息息相关,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有效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而合理的产业政策应是对产业结构变迁规律全面的把握。
只有对产业结构的变迁规律与动因有了充分认识,才可以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
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更需要有效产业政策的指导。
一、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和分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源配置扩大到全球范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也开始进入全面调整和转型阶段。
“八五”期间,由于产业政策领域各项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相当突出;农业仍然是最薄弱环节,基础脆弱,不能满足需求;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仍未解除;轻纺产品结构的调整落后于市场需求变动等等。
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研究
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研究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全面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才能保持良好的竞争力,进而生存和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优化产业结构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优化产业结构,让企业在发展中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优化,推动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让中国的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竞争优势。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企业将市场中的新技术、新型态、新经验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可以增加企业市场份额和利润,还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再次,我们需要分析影响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技术、成本、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
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外部环境因素,还有企业自身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
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市场动态、政策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提出适合自己的转型方案。
最后,我们需要探究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操作方式。
首先,企业需要把握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和转化。
其次,企业需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率和速度。
再次,企业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最后,企业需要发掘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寻找市场的新需求,推动产业的结构调整。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企业需要利用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转型升级,拓展企业的新兴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将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任务,而且也将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第一章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的进展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除改革开放之初略有提高外,第一产业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
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上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从1978年的23.9%提高到2007年的40.1%,但是在1979-1983年、1993-1996年和2003-2007年出现三次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基本都在1-2个百分点之间。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波动比较大的是第二产业,1978-2007年间,最高值(2006年)和最低值(1990年)之间相差7个多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78-1990年的下降阶段;1990-1997年的上升阶段;1997-2002年的下降阶段;2002年以来的上升阶段。
图1: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2002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变化,但是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2002-2006年之间,2006-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不大。
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1.3%,比2002年下降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48.6%,比2002年提高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40.1%,比2002年下降1.4个百分点。
从第二产业内部看,建筑业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一直保持在5.4%-5.6%之间;对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是工业比重的变化。
2002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9.4%,2006年上升到43.1%,2007年略有回落到43%(见图1)。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的直接原因是增长速度的差异。
2003-2007年间,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
2003年第二产业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增速3.17个百分点,直到2006年和2007年,二者的差距才缩小到1个百分点以内。
图2:2002-2007年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比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2002-2007年间,第一产业内部的农、林、牧、渔4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呈现很大的波动,其最高与最低增长速度之差分别达到8个百分点、5.07个百分点、5.56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
与2002年相比,2007年农业比重下降4.08个百分点,林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牧业比重上升2.11个百分点,渔业比重下降1.73个百分点。
表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和增长速度的变化(%)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2.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的农轻重关系严重失调,片面追求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由于不符合中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已经难以为继。
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1979年4月中共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20年代80年代初期出台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并且调整冶金、化工、机械等重化工业的产品结构,使之能更好地为消费品工业服务。
这一产业发展重点的转变符合当时中国资本稀缺、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较好地适应了城乡居民快速增长的消费需要与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
从图4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前工业比重的波动比较剧烈,而改革开放之后则显示出比较强的趋势性。
改革开放之前工业比重的剧烈波动主要是由于人为加快工业的增长造成产业结构的极度不合理,从而又将工业增速回调造成的。
2002年以来,中国保持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工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从2002年的39.4%提高到2007年的43.0%。
图3 中国工业占GDP的比重(1949-2007)资料来源:1949-1998年数据来自《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2007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
(1)制造业比重2002年以来,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从表2可以看到,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78.57%提高到2007年的80.29%,2003年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一度达到81.18%。
采掘业增加值比重从9.98%提高到2006年的12.32%,2007年略有下降到11.59%;而电热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则从10.27%持续下降到8.12%。
采掘业比重提高的原因主要在于随着制造业快速增长对矿产品需求的扩张所导致的矿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电热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重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电力投资增幅的相对缓慢,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由于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下降所致。
表2:2002-200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变化(%)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2)轻重工业比重1979年开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发展轻工业的政策措施,1980年对轻纺实行“六个优先”原则,1981年提出要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1979-1981年的轻工业增长速度超过重工业,重工业比重1981年下降到48.5%。
此后直到1998年,中国的重工业比重一直保持在52%左右的水平。
从1999年开始,中国进入新一轮重化工业阶段,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且与轻工业增长速度的差距越来越大。
从表3可以看到,1998年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慢0.6个百分点,1999年以来重工业增速一直超过轻工业增速,2006年二者的增速差距达到4.1%。
图6:中国重工业比重变化情况(1978-2007)资料来源:1978-1998年数据来自《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年后来自《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7》表3:1998-2008年轻重工业增长速度的变化资料来源: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工业的快速增长使得其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从图3可以看到,1998年以来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由于2003年重工业的高速增长,重工业的比重提高很快。
到2007年,重工业的比重已经达到70.4%。
图3: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就重工业内部来看,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发展滞后于加工工业的问题长期存在,并出现过几次严重的结构失衡。
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我国轻重工业比重处于较为合理的区间,但是由于1985年上半年、1988年和1993年上半年三次出现经济过热,加工工业发展过快,基础工业瓶颈制约加重的矛盾开始不断凸显出来。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下,到1990年代中期,我国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才基本缓解①。
1998年以来,随着中国重新进入重化工业高速增长时期,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原料和加工工业的需求,不得不大量进口能源、铁矿石等资源,采掘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也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重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变化单位:%注:1998年之前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8年开始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各年。
(3)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比重变化工业化的过程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即资本不断替代劳动的过程。
我们用固定资产原值(P)与职工人数(E)的比值P/E衡量要素密集程度的变化。
从图7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按当年价格计算,1997年是1978年的12倍,按不变价格,1997年是1978年的3.1倍。
按当年价格和不变价格,2007年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分别是1998年的1.9倍和1.6倍。
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一方面缘于整个工业各行业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源于资本密集行业比重的提高。
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及炼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四章。
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等6个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60.4%上升到1998年的65.8%,2007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5.0%。
图4-2 工业人均固定资产变化情况注:1997年以前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8年以后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1997年以前价格指数采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50年=100),1998年以后价格指数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1=100)。
资料来源:1952-1997年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 1949—1984》、《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98年以来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6、2008。
表 4-4 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情况单位:%注:由于工业增加值的基年不同,各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能够看出趋势的变化。
资料来源:1984年以前数据根据《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数据计算;1990年以后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各年计算,并对行业进行了相应归并。
(4) 工业参与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很低,1978年我国出口总额仅为99.5亿美元。
随着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交往不断增多,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
1980年,我国制成品出口额占制造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1.4%和9.5%。
从2002年开始,制成品出口快速增长,到2006年制成品出口额与制造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之比已经分别达到108.5%和71.4%。
中国出口产品在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根据WTO的统计,1978年中国出口额仅为99.55亿美元,2006年达到9690.73亿美元,其中制成品出口额的增长最为迅速,出口额从1980年的87.12亿美元增加到8954.33亿美元。
中国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了中国产品在世界出口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幅度提高。
1978年,中国产品出口额仅占世界总出口额的0.78%,到2006年,中国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已经达到8.03%,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出口国。
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世界制成品出口额的10.84%,其中,服装出口额占世界服装出口额的30.63%,纺织品占22.27%,办公和通信设备占19.80%,其中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通信设备分别占26.13%和22.71%,机械和运输设备也占到10.46%。
1980~2006年中国出口产品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单位:%资料来源:根据WTO Statistical data(网址/)数据库数据计算。
可以说我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之中。
随着国际分工方式的转变,我国与世界的商品往来逐步从产业间分工逐步演化为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