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__丧葬

合集下载

浙江民俗文化

浙江民俗文化
一、诞育礼俗 催生——生育——坐产——开口奶——做三
朝——满月——取名——抓周。
二、寿庆礼俗 做生——做寿。
第三节 婚姻丧葬
一、婚姻礼俗 合婚——下聘——发行嫁——迎娶——拜天
地——见亲——回门认亲。
二、丧葬礼俗 报丧——入殓——出殡——安葬——做七——
谢孝。 浙东民间丧葬方式:土葬、火葬、潮葬。
四、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五、七夕节 七夕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乞巧之时,女孩们
手拿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不等的针,在月 光下比赛穿线,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六、中秋节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是近似于春节的传
统节日。它源于古代的秋祀祭月,嫦娥奔月的 神话又让这一宗教活动笼上了一层诗意色彩。
浙江民俗文化
第一节 岁时节令
一、春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浙江民间年节中最隆
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民俗气息最浓郁 的传统节日。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夜”
等。
三、清明节 清明节,由我国二十四节气而来,时间在公历
4月5日前后。其时,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 是外出赏春的大好时机,因此又叫踏青节。
就地理环境而言:
浙东地区群山环抱,多山地、黄土,“土性”特 征明显;
浙西地区水网密布,多湖泊、河流,“水性”特 征明显。
浙东以山地为主,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发展相 对迟缓,当地人民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在这块 土地上生存;
浙西以平原为主,交通发达,田地收成高,当地 人民的生活水准自然也要高得多。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老人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 体会桑榆晚景的乐趣,因此又称老人节。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奔丧之礼,自周代以来,历代沿袭。 在封建社会,不奔父母丧,是属于大不孝的行为。
43
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
西汉大将陈汤
44
吊丧
奔丧之后,随即便是吊丧。因吊丧通常要自带纸钱, 也称为吊纸;闻讯而至的亲友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叫做 唁;吊唁者携带来的赠送给死者的衣被,叫做致襚。
布置灵堂
吊丧一般从大殓之后开始,在这之前要把灵堂布置一 番。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 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 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元代的统治阶级把丧葬礼制 更加牢固地建立 在忠孝观念之上,对汉族丧葬习俗,进行必要的改 革。但是,这对于整个中国丧葬礼仪史的影响而言, 是微不足道的。
明代丧葬礼仪,主要依据《仪礼•士 丧礼》,另外也参考唐《开元礼》和《朱 子家礼》。
满清建国之初,宫廷丧仪比较简陋。康熙时, 在学习汉族儒家传统丧礼,特别是明宫丧礼的基础 上,清宫丧制初步形成,后又经雍正、乾隆两朝的 补充才开始完备。
• 属纩礼俗,自周代开始,沿袭甚久。
18


遥清 想方 属文 纩《 时述 ,哀 光》 景诗 甚云 凄: 切

• “

则 书 之 。 属 纩 以 候 气 。
侍 者 四 人 , 坐 持 手 足 , 遗 言
乐 , 清 扫 内 外 , 分 祷 所 祀 。
疾 故 , 去 故 衣 , 加 新 衣 。 彻
唐 杜 佑 《 通 典 》 记 载 :
衣又叫小敛。

沐浴指对尸体进行清洗,包括洗头、洗身、剪指甲、
修胡须。
20
21
• 小敛更衣之衣忌用缎子,谐音“断子”;一般 都用绸子,谐音“稠子”。殓衣又忌用毛皮料 制作。

第三节 丧葬精讲

第三节 丧葬精讲
? 对殡葬文化的理解:
? 殡葬文化指人类在处理死亡事件的殡葬活动中 所产生的观念、实物和操作活动的总和。
? 殡葬活动反映宗教习俗、对待死者的态度(事 死如事生、孝道)、对丧葬礼仪的看法、对灵 魂的观点等。
三、葬法葬式
? (一)土葬
?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 野土,其气发于上为昭明。” ——《周礼》
? 因此,就儒家的观念来说,殡葬乃是对死者的 礼遇,是孝的体现。
一、孝道与慎终追远(续)
? (三)慎终追远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 语·学而》
? 古人对慎终追远的理解
?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 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二、殡葬文化(续)
一、孝道与慎终追远(续)
? 何谓孝:概括来说,孝是一个人处理与父母关系时的行为准则, 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爱。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论语·学而》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 “葬”的会意解释 ? “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
数。 ……”—— 《周易 ·系辞传》 ?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纳蛄嘬之。” ——《孟子·滕 文公上》 ? ?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祟 (高)四尺。” —— 《礼记·檀弓上》
? 只为与死人结阴亲 13岁女孩被拐卖杀害 —— /yszx/200
5-01/28/content_183798.htm

浙东民俗文化

浙东民俗文化

七——谢孝。
• 浙东民间丧葬方式:土葬、火葬、潮葬。
第四节 生产行业
• 一、插秧习俗 • 二、制瓷习俗 • 三、商业习俗
• 四、渔业习俗
浙东、浙西文化比较
• 在历史上,以钱塘江为界,江的东面被称为
浙东,江的西面被称为浙西,史称“两浙”。
浙东主要指宁绍平原和金衢盆地,代表古代
越文化区;浙西主要指杭嘉湖平原,它和太
第七章 浙江民俗文化
第一节 岁时节令
• 一、春节 •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浙江民间年节中 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民俗气
息最浓郁的传统节日。
• 二、元宵节
•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元而来,时间在 公历4月5日前后。其时,春光明媚,草木 吐绿,正是外出赏春的大好时机,因此又 叫踏青节。
• 七、重阳节 •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老 人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 锻炼体魄,体会桑榆晚景的乐趣,因此又 称老人节。
• 八、除夕
•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俗称过年。这一 天,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寄上一份祝愿; 贴上一副春联,保宅第人员平平安安;围 着炉火守岁,守住一家人的福和寿。
• 四、端午节
•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 五、七夕节 • 七夕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乞巧之时,女 孩们手拿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不等的 针,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先穿过就是 “得巧”。
• 六、中秋节 •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是近似于春节 的传统节日。它源于古代的秋祀祭月,嫦 娥奔月的神话又让这一宗教活动笼上了一 层诗意色彩。
第二节 诞育寿庆
• 一、诞育礼俗
• 催生——生育——坐产——开口奶——做
三朝——满月——取名——抓周。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一备丧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

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

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1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

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

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

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

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

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2棺木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

二初丧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1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

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

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2移床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

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

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

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

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故人丧葬习俗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一、报丧长辈去世后,即“报丧”,也叫“送信”,乡间还有个把“报丧”俗称为“把信报”,家中死了人,孝子将死者内外穿戴整齐,把一个用红纸剪成的三角形或梭形的“讣闻”和“四块亡者留下的顶带花翎或披肩绸子的帽翅”摆在堂中央,以示通知乡邻。

报丧的办法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死者的嫡亲在临近咽气之前或咽气之后,由儿子或女儿亲自去送信;有的地方由儿子去报丧,女儿留在家中接待吊唁的宾客;还有的地方留少数人守候死者,其他的人都去向亲友报丧。

报丧者到了亲友家门,不能径直进入屋内,一般要在屋外喊几声,等有人应声走出来接待,才进屋说出死者是谁和去世的原因,但也有一进门便拱手向人哭丧的。

二、奔丧奔丧是亲友闻讯后前来吊唁。

旧时汉族人相信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已故的人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其灵魂仍然长存在亲人中间。

“奔丧”者就是向已故亲人表达孝敬之情。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丧葬之礼,服丧期间能否守丧尽礼,直接关系到自己及其亲属的荣辱问题。

根据传统的丧期规定,“奔丧”最少为57天,多的长达700余天。

“奔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与死者关系的亲疏。

在封建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奔丧期限是不一样的。

有的地方还规定奔丧期限以家中有无劳动力为转移。

无劳动力的可以短些,有劳动力的可以长些。

但是无论长与短,都不能超过法定期限。

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奔丧期限的差别。

三、停灵停灵又称“厝柩”,即暂时把灵柩停放在某处,等到选好正式下葬的“风水宝地”之后,再行安葬。

旧时汉族人的死亡习俗,“停灵”根据居地状况、家庭经济等不同而不同,时间或3、5日,或7、9日不等。

“五七”之日,子孙请和尚诵经;犯单数的(6、1、4),加请尼姑。

“双七”之日;本家的孙子和曾孙等吹着唢呐、打着鼓乐为亡灵祭奠诵经。

也有请道士念经画符,超度亡灵的。

同时还要为死者招魂、招魂幡上写有“我阳间有父母双亡”字样。

四、守灵停灵期间要有人守灵。

守灵人多为死者的晚辈直系亲属,也有请阴阳先生或无香火喜闲的人守灵的。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论语·为政》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一、丧礼的程序 周代贵族的丧礼隆重而繁复,主要可以分为卒、敛、殡、葬、祭五个阶段。
1. 卒
1
古人的居室有正寝和燕寝。燕寝是平常居住的地方,正寝只有斋戒和生病时才用。 让病人头向东躺在正寝的北墙下,使病人平静地死去。 后来把人的正常死亡称为寿终正寝。
服大功的对象 男子为出嫁的姐妹和姑姑、堂兄弟和未出嫁的堂姐妹,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娘家 兄弟,公婆为嫡子之妻,都服大功。 父亲为庶子、为长女,服大功;
4. 小功 小功又次于大功,服丧期也缩短到了五个月。 小功的麻布衣服更细一些,也用熟麻布制作,但做工更加精细。
服小功的对象 男子为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祖父母的兄弟)、堂伯叔父母、堂兄弟(指同曾祖父母的叔伯兄 弟)、堂姐妹,服小功。 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和姊妹、为兄弟媳妇,也服小功。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 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 冢”。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 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 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鬛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九族 中国古代有“三亲”,还有“九族”。 明代方孝孺因为支持建文帝,被明成祖处以灭九族的大刑。
九族 九族就是上四代(高祖、曾祖、祖、父)和下四代(子、孙、重孙、玄孙),加上自己,这九族也 就是在“五服”内的,就是在丧礼上要穿丧服的亲属。 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

第十二章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目的要求:掌握奔丧、吊丧、丧事中的礼节、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民间丧葬迷信和禁忌教学重点:吊丧、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教学难点: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结合教学过程:古代繁琐的丧礼程式中所体现的原则,一是“孝”,二是“敬”。

现按后世较通行的初终、敛、殡、出殡、下葬的五步骤分述如下。

第一节初终古时,人临终称作属纩。

属,放置;纩,新丝絮。

置新丝絮于病危者的口鼻上,用以确定是否死亡,故后世以“属纩”作为临终的代称。

这相当于现在的死亡验定。

招魂仪式后,再次察看死者口鼻前的丝棉,并摸其心脏脉搏,如确已死亡,就着手正式办丧事。

易服,准备丧服。

然后向亲友、邻居报丧,称“讣告”。

讣告的文化含义深远。

旧时丧俗,人死后要用纸或布巾覆其脸上,俗称覆面纸。

其起源已不可考。

第二节殓古人死后,因为被理解为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因而要为死者沐浴。

沐为洗头,浴为洗身。

合称之,即给死者搞卫生,包括修胡须、剪指甲等。

民间称为“抹尸”。

然后入殓。

殓通敛,为死者穿衣以及入棺。

殓分为小殓、大殓。

小殓是给死者穿裹衣衾。

大殓,将死者入棺椁,在小殓的次日。

入敛的衣服、鞋袜、帽均为特制,且冠以“寿”字,此外还有寿器、寿宫云。

殓,依官爵的高下尊卑或家庭财力各有差。

小殓时,有三、五、七套,最多九套,均取单数;质地麻、棉或绸缎,为官者则穿戴官服官帽等,以显富贵。

大殓时,民间多取石灰、木炭于棺中以防潮;并相应放置一些死者生前常用之物陪葬,供死者在“彼岸”使用。

富贵者还用椁(棺外之棺),并在棺中或棺、椁之间大量放置金银珠玉等财物陪葬。

殓时还有“饭含”礼仪。

它因尊卑贵贱而异。

饭含的具体规定各代有损益。

饭含表明,中国人历来是一个重吃喝的民族。

第三节殡一、殡的礼仪规定入殓后,要有一段时间的停柩待葬,称为殡。

首先亲属要换丧服。

旧俗,大殓之后,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穿戴不同的丧服,谓“成服”。

殡的时间因死者的社会地位各异。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精品PPT]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精品PPT]
• 战国时期,起坟植树成为普遍现象. • 秦汉以后,坟墓等级越加分明. • 唐宋元明清的典章对不同品官和庶人的墓地大小,高度都作
了具体规定.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棺椁(guo3)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盛放死者遗体的器具称作“棺”.《说文》:"棺,关也,所以 掩尸.“
• 最早的棺是新石器时代瓦制的瓮棺,商代以后才用木棺,周 时形成棺椁制度.
第5讲中国传统丧葬 习俗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一、埋葬习俗 • 二、丧礼习俗 • 三、丧葬形式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 遗体的方式。
•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丧礼制 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形式极其复杂,其中 许多内容有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 民间相沿成俗。
• 由于用料太多,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再行世. •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瓮棺葬 翁棺的口缘饰 一周长乳钉, 束腰尖底,下 腹部有一小圆 孔。翁棺多用 于成殓夭折的 婴儿尸体,腹 部留小孔以供 其灵魂出入。 这类翁棺多埋 在住房附近, 而不是埋入氏 族公共墓地, 说明儿童受到 了特别的照顾。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唐太宗昭陵
• 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 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 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 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
• 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 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 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 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 累。” 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 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丧葬礼仪【范本模板】

丧葬礼仪【范本模板】

丧葬礼仪现在新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节:第一天一、穿寿衣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二、烧背褡先人在灵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儿女把事先准备好的背褡搭在门槛上(背褡内装纸钱元宝),点火烧之.同时念叨:金童玉女,前来背褡,西去路上,好生伺候。

并呼唤亡人(爹、娘)看好钱褡,该用就用,该花就花,千万不要委屈自己.一路走好,仙界去安家。

待烧完背褡后方可举哀痛哭。

三、丢噙口钱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四、放饼子和麸子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

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五、系绊脚绳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六、盖蒙脸纸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七、放隐身草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灵床前面。

八、烧倒头纸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九、做倒头面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十、点长明灯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十一、挂衣服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十二、放粮食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十三、剪岁数纸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

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十四、做孝服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十五、搭灵棚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

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第十四章 中国民间丧礼其它

第十四章 中国民间丧礼其它

第十四章中国民间丧礼其它目的要求:掌握奔丧、吊丧、丧事中的礼节、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民间丧葬迷信和禁忌教学重点:吊丧、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教学难点: 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本章对中国民间较具普遍性的丧礼习俗作一讨论,以补前述之阙。

第一节奔丧奔丧,指在外地闻亲人、尊长去世,赶回家办理丧事。

奔丧之俗,其起源不可考。

自周礼等典籍记载以来,历朝相沿。

在中国古代,流动性比较大的主要是官吏。

因而,自春秋以来,奔丧就屡载于史籍,被作为居丧礼的一部分,并作为检验是否“孝”的一个环节。

由于唐以后将居丧定为国家制度,因而不居丧或在外不奔丧就成为违法行为,以官吏尤其如此。

奔丧是孝道,具有至上性。

官员在任上,闻丧,可以拔腿就跑,嘱咐他人代为转奏请假。

中国人的宗族关系盘根错节,人数众多,官员都奔似不可能。

奔丧之制延续至今。

如国家劳动保护条例上规定职工有“丧假”,亦即闻父母、祖父母丧即奔,其它近亲丧则酌情处理之。

民间亦如是。

第二节吊丧吊丧,又称吊孝、吊祭,指闻亲戚、朋友、邻人等丧后,亲自或遣人前往祭奠死者并慰问丧主。

吊丧和奔丧的区别大体在于:奔丧是以主人身份“奔”回去办自家的丧事;而吊丧则以客人身份前去慰问和哀悼。

吊丧之俗,最早见于《仪礼》、《礼记》等周礼典籍。

吊丧属于殡期间的活动。

周礼,“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

”丧主对前来吊丧者有相应的礼节应答。

东汉后,吊丧通常要自带纸钱,故又称为吊纸。

旧俗,丧主须及时讣告相关人等,使之能前来吊丧,尤其是死者生前的亲近友好。

否则,丧主可能被指责未尽人子之责,剥夺了“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旧俗,若闻亲、友有丧而不前往吊丧者,多要伤及友情。

这表明,在重丧葬、重人情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吊丧被置于极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丧事中的跪拜礼、鞠躬礼两汉前,中国尚无桌、椅,人们席地而坐,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用于踵(脚后跟)而稍安为坐。

”这里, “坐”是将屁股搁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跪”相当于坐着时看见有人来了,便向上抬一抬身体,并向前倾一倾,算是打一个招呼;“拜”才是现在意义上的跪,以头触地。

浙江民俗文化

浙江民俗文化

第四节 生产行业
一、插秧习俗 二、制瓷习俗 三、商业习俗 四、渔业习俗
浙东、浙西文化比较
在历史上,以钱塘江为界,江的东面被称为浙东,江的西 面被称为浙西,史称“两浙”。浙东主要指宁绍平原和金 衢盆地,代表古代越文化区;浙西主要指杭嘉湖平原,它 和太湖流域的南京、苏州、无锡、镇江和扬州,代表古代
吴文化区。
就地理环境而言: 浙东地区群山环抱,多山地、黄土,“土性”特征明显; 浙西地区水网密布,多湖泊、河流,“水性”特征明显。 浙东以山地为主,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发展相对迟缓,当 地人民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在这块土地上生存; 浙西以平原为主,交通发达,田地收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 水准自然也要高得多。
第二节 诞育寿庆
一、诞育礼俗 催生——生育——坐产——开口奶——做三朝—— 满月——取名——抓周。
二、寿庆礼俗 做生——做寿。
第三节 婚姻丧葬
一、婚姻礼俗 合婚——下聘——发行嫁——迎娶——拜天地—— 见亲——回门认亲。
二、丧葬礼俗 报丧——入殓——出殡——安葬——做七——谢孝。 浙东民间丧葬方式:土葬、火葬、葬。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老人在这一天或赏
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体会桑榆晚景的乐趣, 因此又称老人节。
八、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俗称过年。这一天,长辈给小辈 压岁钱,寄上一份祝愿;贴上一副春联,保宅第人员平平 安安;围着炉火守岁,守住一家人的福和寿。
因此又叫踏青节。
四、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五、七夕节
七夕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乞巧之时,女孩们手拿双眼、
五孔、七孔、九孔不等的针,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先穿 过就是“得巧”。

单位丧事办理管理规定(3篇)

单位丧事办理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单位丧事办理,体现人文关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维护单位形象,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的职工及其直系亲属(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的丧事办理。

第三条丧事办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尊重逝者,体现哀思;2. 简约节约,文明办丧;3. 秩序井然,文明礼仪;4. 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

第二章办理程序第四条职工及其直系亲属发生丧事,应立即向单位领导报告,并填写《单位丧事报告表》。

第五条单位领导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丧事办理程序,并指派专人负责办理事宜。

第六条丧事办理流程如下:1. 确定丧事负责人:由单位领导指派专人担任丧事负责人,负责协调处理丧事相关事宜。

2. 安排丧事仪式:丧事仪式应遵循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

3. 安排丧葬事宜:包括遗体告别、火化、安葬等事宜,应尊重逝者生前意愿,同时考虑家庭实际情况。

4. 发布讣告:通过单位内部公告、微信群、电话等方式,向同事和亲朋好友通报丧事情况。

5. 接受慰问:对前来慰问的同事和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并妥善安排接待。

6. 整理丧事材料:包括丧事报告表、悼词、慰问信等,存档备查。

第七条丧事办理应遵循以下要求:1. 丧事负责人应全面负责丧事办理工作,确保各项事宜顺利进行。

2. 丧事仪式应庄重、简朴,避免铺张浪费。

3. 遵循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

4. 丧葬事宜应依法依规办理,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5. 丧事期间,丧事负责人应密切关注丧事进展,及时处理突发状况。

第四章慰问与补助第八条单位职工及其直系亲属发生丧事,单位应给予以下慰问和补助:1. 慰问金: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慰问金。

2. 丧葬补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丧葬补助。

3. 丧假:职工及其直系亲属发生丧事,可享受国家规定的丧假。

第五章纪律与监督第九条丧事办理过程中,严禁以下行为:1.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2. 虚报冒领慰问金、丧葬补助;3. 搞封建迷信活动;4. 铺张浪费,大操大办。

丧事应酬--中华传统丧葬礼仪

丧事应酬--中华传统丧葬礼仪

淮北地区二〇一五年五月序人生一世,不管是穷是富,是贵是贱,大数一到,都会撒手而去的,亲人都会感到痛心的,都要为之举行葬礼。

葬礼就是办丧事、也叫开吊。

开吊分两种:一种是是亲都带、来客就受,属满破孝,叫素吊;另一种是只带主要亲戚,庄客不受,叫清吊。

不管是素吊还是清吊,礼数都是一样的。

这里讲的礼数是指我们本地方的风俗。

我国之大,各地的礼数不一样。

古人云:离家十里路各地各不同。

就我们本地的风俗习惯,供知事者料理丧事的时候参考使用。

目录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第四节孝布的用法第二章牌位的写法第三章丧棚挽联第四章参考联第五章怎样写落款第六章起程前的准备第七章搭桥板的写法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1、老人临终前要给老人剃头洗澡剪手脚指甲,以及照相留念。

2、老人临终前一定要把亲人叫到跟前,如果是女的要把娘的亲人叫到跟前,让老人在临走前看上亲人一眼。

3、老人在快要咽气的时候,要给老人穿上送老的衣服,同时,穿上袜子、鞋、带上帽子,裤角和腰部要勒上红线4、买三尺三寸蓝布做披肩布。

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1、盖上蒙脸纸。

2、用六尺红绸布将老人遗体盖上。

3、烙打狗饼。

就是烙一块薄饼,按照死者的年龄切成小块分成两半,用柳枝穿上,放在死者的袖拢里。

4、点上一盏素油灯。

因为冥都的天是黑暗的,这叫照明灯。

5、老盆一只。

盆里边要放湿青灰,防止烧纸时将盆烧炸掉。

6、砍柳魂枝一根。

柳魂枝下边可截哭丧棒,哭丧棒截成四寸长,用草纸裹上,再用麻披勒上。

儿子儿媳每人一只。

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1、要立即召集家庭主要成员和当地知名人士包括支客掌帐厨师等来研究如何办好丧事。

2、首先要研究把葬礼的日期定下来,葬礼的日期也就是开门的日期,开门的前一天叫加奠,后一天叫出殡。

3、一切工作都在加奠这一天准备,这一天的工作如果准备不好,那么第二天‘开门’就会手忙脚乱,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殡葬活动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形式的。

在100多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生活活动的扩大使得原始人群逐渐被一种固定的生活集体所代替,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在公社内部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没有贫富不均,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

反映在殡葬问题上极为简单,如一个成员去世后,殡葬方法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其大意为,远古时人死之后,后人不忍见死者遗体腐坏,于是就把尸体放在野地里,然后盖上树枝,既不挖坟墓,也不积土为坟,也不种树作标记,更没有丧期的规定,丧葬礼仪更是无从谈起。

到了原始社会时期,在宗教迷信的影响之下,人们逐渐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于是人们一改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就演变为死后对亲人尸体进行埋葬的习俗,当时的人们一般采用土葬的形式。

据历史记载,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相对于先民们把死者置于野外而言,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当然它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古代婚丧嫁娶都是人生的大事,所以殡葬礼仪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人类开始鬼魂崇拜后,葬礼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首先,为了讨好鬼魂并使之早日升天等,尸体就不能再简单地一埋了事了,而是要想方设法使之不受损伤、长期保存。

最初是用麻一类的东西将尸体裹起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发明了瓮棺、木棺、石棺等,不仅如此,棺材外面还要用木椁框起来,所谓“棺椁数重,积石积炭以环其外”。

如唐代的《通典》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

”从文献上,埋葬行为是从“弃尸”到“野葬”,然后才出现掘坑而葬,这样坟墓便出现了。

通常埋棺之处(坑)日墓,也叫茔;墓地范围以内的区域日“兆域”。

墓地埋棺之处的地面上堆起土丘,日坟,或冢。

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指高处。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一备丧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

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

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1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

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

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

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

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

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2棺木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

二初丧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1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

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

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2移床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

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

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

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

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

墓地管理员知识点(五级)

墓地管理员知识点(五级)

墓地管理员知识点(五级)第一章墓地管理员的职业道德第一节职业道德基本知识一、职业道德概述1.职业的定义: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

职业具有5个特征: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

职业分为:大类、种类、小类、细类墓地管理员:4—07—14-062.道德的含义:就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道德要靠传统习惯去传承,靠社会舆论去监督,靠宣传教育去弘扬,靠内在信念去坚守。

3.职业道德的含义: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者劳动中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也就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的特点:继承性、稳定性、职业性、实用性和从属性。

4.道德建设与社会文明: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八荣八耻:5. 道德建设的内容: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道德。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容:职业认识的提高:人们对社会道德关系以及关于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掌握是有区别的。

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的道德情感包括对职业的热情、幸福情感以及对工作对象服务的热情等。

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意义是指人们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和精神。

职业理想的树立:职业理想指人们对未来部门和工作种类的向往,它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反应,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

职业道德行为的培育:第二节墓地管理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一、殡葬职业道德概述1.殡葬职业道德的概念:就是殡葬从业人员在殡葬工作这一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观念和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殡葬职业道德的内涵:事死如生;优质服务;良心自律。

一些古代丧葬制度

一些古代丧葬制度

一些古代丧葬制度一些古代丧葬制度丧葬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

入殓,俗说“入棺”、“收殓”。

安葬,俗说“过山”、“出葬”。

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

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

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

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

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

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

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

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

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

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

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

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

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

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

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

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

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

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

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

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亲人去世祭奠仪式流程

亲人去世祭奠仪式流程

亲人去世祭奠仪式流程以亲人去世祭奠仪式流程为标题,本文将详细介绍亲人去世后的祭奠仪式流程,以帮助读者了解并参与其中。

第一节:通知亲友与安排丧事1.1 亲人去世后,首要任务是通知亲友。

家属应当根据情况,选择电话通知、发短信或者亲自拜访,告知亲友亲人的离世,并说明丧事安排。

1.2 安排丧事,包括确定丧事地点、时间和相关人员的职责。

通常,家属会选择在家中或者殡仪馆设灵堂,以便亲友前来吊唁。

第二节:准备遗体和灵堂2.1 家属应与殡仪馆协商,安排将亲人的遗体运送至灵堂或殡仪馆,并办理相关手续。

2.2 在灵堂或殡仪馆,家属应当摆放亲人的遗像和鲜花,悼词、挽联等相关物品也要准备齐全。

第三节:追悼仪式3.1 追悼仪式通常在灵堂或殡仪馆的适当场地进行。

家属可根据个人信仰和习俗,选择唱诵经文、念经、祈祷等仪式。

3.2 家属可以邀请喇嘛、道士、牧师等宗教人士主持追悼仪式,为亲人超度,为亲友祈福。

第四节:安葬仪式4.1 安葬仪式通常在亲人的出生地或者家族墓地进行。

在家属和亲友的陪同下,将亲人的遗体送至墓地。

4.2 家属应事先准备好鞭炮、纸钱、酒食等物品,以供仪式使用。

在墓地前,进行告别仪式、撒纸钱、焚香、祭奠等活动。

4.3 在安葬仪式结束后,家属和亲友可以合影留念,以作纪念。

第五节:后续事宜处理5.1 安葬仪式结束后,家属需要办理相关手续,如领取死亡证明、办理火化证明、办理丧葬补助等。

5.2 家属还需要通知亲人的亲友们亲人的离世,并表达谢意。

5.3 在一段时间后,家属可以选择举办亲人的追思仪式,邀请亲友前来缅怀亲人,共同分享回忆。

总结:亲人去世是人生中的一种悲痛经历,而祭奠仪式是表达哀思、告别亲人的重要环节。

在亲人去世祭奠仪式中,家属需要通知亲友、安排丧事、准备遗体和灵堂、举行追悼仪式、进行安葬仪式,并在后续处理相关事宜。

这些环节既是对亲人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家属和亲友们共同悼念和宣泄情感的方式。

祭奠仪式的举行不仅有助于缓解家属和亲友的悲伤,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孝道与慎终追远(续)




何谓孝:概括来说,孝是一个人处理与父母关系时的行为准则, 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爱。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论语· 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 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 是以为孝乎?” (《论语· 为政》)
一、孝道与慎终追远(续)

(二)儒家的孝道 在一个人问孝时,孔子提到了殡葬的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 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 为 政》) 因此,就儒家的观念来说,殡葬乃是对死者的 礼遇,是孝的体现。

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我国藏族地区,土族、 普米族、怒族、羌族、拉祜族、裕固族、畲族 等也有天葬习俗,不过与藏族的天葬有所差异 尸体运到天葬场后,要举行葬尸仪式,其程序 是:先将尸体置放在尸台上,然后在附近烧起 松柏香堆。香堆上撤上三荤(血、肉、脂)、三 素(乳、酪、酥)、糌粑.以引“神鹰”到来。 而后天葬师就将尸体割碎喂鹫鹰,以食净为吉 祥。
三、葬法葬式(续)

(五)树葬


树葬其实是天葬的一种,又叫“风葬”、“挂 葬”、“空葬”、“悬空葬”。 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其中 以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最为盛行。
三、葬法葬式(续)

(六)崖葬

崖葬又叫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居住于南方濮越 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 。
三、葬法葬式(续)

只为与死人结阴亲 13岁女孩被拐卖杀害—— /yszx/200 5-01/28/content_183798.htm

在山西省的大多农村中,都有这样一种陋俗,那就 是给死去的人找个配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结个 骨头亲,又称“阴亲”。在农村中就有这种“活人 好找,死亲难结”的说法,“阴亲”讲究年龄在 12岁以上的,生前没有成过亲的。如果谁家死了 人,那他的家人都会为死去的人张罗一门“阴亲”, 一是让死者在阴间不孤单,二是死去的人来生也不 会是一个孤家寡人,找一个死亲,少则一两万,多 则五六万,如果想找一个般配的阴亲更是难上加难。 山西省洪洞县的马牧村张恩贵 14岁的儿子 死了, 同县人汤素梅 竟然诱拐了远在几十里之外的霍州 市向阳学校 13岁的初一女生李玉婷 ,先用药迷倒, 后杀害后卖给张恩贵为其儿子结阴亲。该事件发生 于2004年10月。

一、孝道与慎终追远(续)


2、灵魂观念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灵魂定义

灵魂是不可捉摸的虚幻的人的影像,按其本质来说虚无得像 蒸汽、薄雾或阴影;它是那赋予个体以生气的生命和思想之 源;它独立地支配着肉体所有者过去和现在的个人意识和意 志;它能够离开肉体并从一个地方迅速地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它大部分是摸不着看不到的,它同样也显示物质力量,尤其 看起来好象醒着的或睡着的人,一个离开肉体但跟肉体相似 的幽灵;它继续存在和生活在死后的人的肉体上;它能进入 另一个人的肉体中去,能够进入动物体内甚至物体内,支配 它们,影响它们。
“葬”的会意解释 “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 数。……” ——《周易· 系辞传》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纳蛄嘬之。” ——《孟子· 滕 文公上》 „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祟(高)四尺。” —— 《礼记· 檀弓上》
三、葬法葬式(续)

(三)水葬



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 的葬法。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们对水寄于无限美好的向往 和遐想。 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漂尸式、投河式、撒 灰式。 水葬一般流行于藏族、门巴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三、葬法葬式(续)

(四)天葬

一、孝道与慎终追远(续)

人类学家弗雷泽的灵魂解释

正如未开化的人在解释无生命的自然过程时认 为是活人在自然现象之中或背后操作一样,他 们也这样理解生命现象本身。在他看来,一个 动物活着并且行动,也是因为人体里面有一个 小人或小动物使得他行动,这个动物体内的小 动物,人体内的小人,就是灵魂。
一、孝道与慎终追远(续)
一、孝道与慎终追远(续)

(三)慎终追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 语· 学而》 古人对慎终追远的理解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 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二、殡葬文化(续)

对殡葬文化的理解:


殡葬文化指人类在处理死亡事件的殡葬活动中 所产生的观念、实物和操作活动的总和。 殡葬活动反映宗教习俗、对待死者的态度(事 死如事生、孝道)、对丧葬礼仪的看法、对灵 魂的观点等。

中国人的鬼魂观念


“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 —— 《礼记· 檀弓下》 “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礼记· 郊特牲》 古人深信:人死后的鬼魂就在自己的周围游荡,注视 着他们,并参与乃至操纵他们的生活。而人却看不见 鬼魂,这增加了人们对鬼魂的恐惧感。为了祈求鬼魂 不要降灾,同时为了求得祖先的鬼魂的庇佑,有时是 为了驱赶一些有害的鬼魂,人们逐步创立了一整套与 鬼神交往的活动形式,诸如祖先祟拜、祭礼、驱鬼等, 殡葬也是其中之一(鬼神交往术)。

“死无葬身之地” 是一个人的最为悲惨的结局。

2、“祖德祖荫”——铺张的造坟文化



:(孔子)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 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祟(高)四 尺。” ——《礼记· 檀弓上》 坟墓的意义: 第一,坟墓给了人们一种归宿感; 第二,满足了人们对永恒的需求; 第三,可以维系代际联系和教化人心; 第四,可以显示社会等级和炫耀社会地位。 造坟攀比: 其一,讲究棺材和骨灰盒的用料和质地。棺材俗称 “寿器”或“千年屋”。 其二,对墓穴选择十分考究。 其三,大修坟墓。
冥婚之俗的历史记载




《周礼· 地官》有嫁殇之禁,注谓生时非夫妇,死而葬相从 者。 “曹操幼子苍舒卒,杨邴原有女早亡,操欲求与苍舒合葬, 邴原辞曰:‘嫁殇非礼也,然终聘甄氏亡女合葬。魏明帝 幼女淑卒,取甄后从孙黄与之合葬,追封黄为列候,为之 置后袭爵……” 《北史· 穆祟传》:“崇元孙平城早卒。孝文时,始平公主 薨于宫,追赠平城驸马都尉,与公主冥婚。” 《旧唐书‘懿德太子重润传》:“中宗为聘国子监丞裴粹 亡女为冥婚合葬。及韦氏败,至忠发墓持其女枢归。” 《元史》:“郭三从军死,其妻杨氏守节,舅念其子,不 忍使鳏居地下,欲聘邻家亡女合葬之,杨氏遂自缢死。” 则元时犹有冥婚之俗。 杨用修《丹铅录》亦云:“今民间犹有行焉,而无禁也。” 然则前朝尚有之矣。
三、葬法葬式

(一)土葬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 野土,其气发于上为昭明。” ——《周礼》 “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礼运》
迷恋土葬的文化

1、“入土为安”——农业社会的性质,土地 对农业的重要性使中国人养成了“安土重迁” 和“叶落归根”的对土地的依赖情结。
2、湘西赶尸

视频
三、葬法葬式(续)

(二)火葬


有关火葬的历史记载 “羌人死,焚而扬其灰。” ——《庄子· 逸篇》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熏则烟上, 谓之登遐(飞升成仙)。然后成为孝子。” ——《列子》 “羌人死皆焚其尸” ——《后汉书》 火葬在汉文化中深受打击 “凡人有丧,以火焚之”是“实灭人伦,有乖丧礼。” (《马可· 波罗游记》 “火葬起于西域,惨毒不仁。昔人比于炮烙之刑,施之仆隶, 然且不可,况于亲乎?……岂有燎灼其亲之尸,而仁人孝子 乃能安之于心乎?”——唐龙江《梦馀录》
民俗学
——丧葬民俗
人类肉体的归宿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死亡对于人们来说 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几千年来国内形成的 很多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 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 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 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
一、孝道与慎终追远

(一)殡葬之由来

1、殡葬的词源学解释与文献记载

(七)腹葬

据说在国外,有的原始部落人死后,亲人要举 行“人体圣餐礼”。他们认为吃了亲人的尸肉(续)

(八)其他葬式

野葬、塔葬、衣冠葬、瓮棺葬等。
1、“结阴亲”——怪异的冥婚文化

何谓冥婚?江浙吴语区将冥婚俗称为“鬼配亲”、 “攀阴亲”,是为生前未婚配,或已离异而孤丧的 亡灵,择另一相似遭遇的异性亡灵相婚配,再进行 一次合葬的习俗仪式。
和死人结婚是冥婚的变式。这 照片里的人是余杭乡村的! 那个 女人叫叶子梅 ,17岁 ,家里很有 钱,是当时的地主,和 那个小伙 子 ——19岁的王海德订婚了,后 来还没过门,女方得了热病死了。 他们已经订婚1年了。 1922年, 后来小伙子不想按当地风俗和死 人结婚,就逃跑去当兵,后来被 女方家人捉了回来。这照片是下 午傍晚拍的,女人已经死了6天, 背后是用木架支撑起来的,她的 脚没有着地! 你们看他们背后的 两边的字 一横是上凸的,那是专 用给死人写的字! 后来男人去了上海,开了小茶馆, 死在1988年,后来和一个上海本 地女人结了婚,生有1女1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