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村疑似“日晷”刻度数据之天文意义浅析
日晷原理现实生活的应用
日晷原理现实生活的应用日晷简介日晷是利用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长度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古老的仪器。
它基于太阳的高度角和影子的长度来确定时间,通过设计合理的结构使得影子的长度与时间之间存在固定的关系。
日晷的原理日晷的原理基于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当太阳升起时,它的光线投射在地面上,物体在阳光下会投下一个影子。
影子的长度在一天中不断变化。
日晷的中心轴垂直于地面,影子投射在一个刻度盘上,盘上刻有时刻。
通过观察影子的位置和长度,我们可以确定时间。
日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日晷虽然是一个古老的仪器,但它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一些实际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日晷的现实生活应用:1.园林设计:在人工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可以利用日晷来确定一个庭院或花园中的光照程度。
通过将日晷置于场地中心,观察影子的长度和位置,设计师可以决定在什么地方种植树木或摆放座椅,以获得最佳的光照效果。
2.农业:在农业领域,日晷可以帮助农民确定最佳的种植时间。
根据太阳的高度角和影子的长度,农民可以决定在何时开始耕种和收割作物。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的能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天文学:日晷对于天文学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天文学家可以根据日晷的观测数据来确定地球的自转速度和位置。
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长度,天文学家可以计算地球的自转周期,并进行更准确的天体观测。
4.户外活动:对于徒步旅行者和露营者来说,日晷可以帮助他们确定时间。
在没有手表或电子设备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长度,他们可以估计出大致的时间,以便安排行程。
5.太阳能利用:在太阳能领域,日晷可以用作太阳能板的追踪装置。
通过跟踪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长度,太阳能板可以保持始终面向太阳,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
这样可以提高太阳能系统的效率。
结论日晷作为一种古老的仪器,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一些实际的应用。
从园林设计到天文学,从农业到户外活动,日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太阳的能量并确定时间。
日晷的知识点总结
日晷的知识点总结一、日晷的历史日晷是人类最早用来测量时间的装置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最早的日晷可能是竖直的棍子或石柱,通过观察其投影来测量时间。
在古代文明中,许多文化都使用了日晷来测量时间,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中国等。
日晷在古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被用来确定耕种、航海、宗教仪式等活动的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晷的原理被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在中世纪,日晷成为天文学的一部分,被用来观测太阳的运行轨迹和测量时差。
在现代,尽管时钟已经取代了日晷成为主要的时间测量装置,但是日晷依然被人们用来观赏和纪念历史。
二、日晷的基本原理日晷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
日晷通常由一个平面和一个指针组成,其中平面通常位于水平位置,而指针则指向太阳的位置。
当太阳照射到指针上时,它会在平面上投下一个影子,通过观察这个影子的位置和长度,人们可以确定当前的时间。
日晷的原理依赖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运动。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沿着一条固定的轨迹运行,这条轨迹被称为赤道。
在赤道上太阳的高度会在一年中变化,而在赤道以外的地方,太阳的高度变化更加显著。
因此,日晷在不同地方和不同季节的测量精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三、日晷的类型日晷可以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最常见的日晷类型包括平面日晷、垂直日晷、极坐标日晷等。
其中,平面日晷是最简单的一种,它由一个平面和一个指针组成,通过观察指针在平面上的影子来测量时间。
垂直日晷则将指针置于垂直方向,可以在任何时间测量太阳的高度。
极坐标日晷则结合了平面和垂直日晷的特点,能够同时测量时间和太阳的方位角。
除了传统的日晷类型,现代科技也使得日晷的类型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例如,一些人们设计了可以调整角度和方向的日晷,使得它可以适应不同地理位置和时间测量需求。
同时,一些数字化的日晷也被设计出来,将传统的机械测量方式与现代科技结合,使得测量更加精确和方便。
四、日晷的应用日晷作为古代的时间测量工具,在现代虽然被时钟取代,但是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日晷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日晷方面的知识点总结一、日晷的定义和原理1. 日晷的定义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影的方向和长度测定时间的仪器,它通过太阳的光线在特定刻度上的投射,来测定时间。
它是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影子投射角度的变化来确定时间的传统设备。
2. 日晷的原理日晷的原理是利用太阳的直射光和影子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当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其光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也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这些变化,可以确定时间。
二、日晷的历史1. 日晷的起源日晷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最早的日晷出现在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中。
埃及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用日晷来测量时间;巴比伦在公元前6世纪用日晷来确定日期;中国在21世纪前就用日晷来辅助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
这些古代文明都发明了各种形式的日晷来测量时间。
2. 日晷在世界各地的使用日晷是世界各地不同文明都在使用的一种时间测量工具,不仅出现在古代文明中,也在中世纪和近现代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日晷成为了当时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在中国,日晷也一直在民间使用,直到现代仍有一些古老的日晷保存下来。
三、日晷的结构和类型1. 日晷的结构日晷通常由一个平面或倾斜的表盘和一个垂直或近似垂直的指针组成。
日晷的表盘上通常有刻度标志,用来标示时间;指针投影影子在表盘上,通过影子的位置来测定时间。
2. 日晷的类型根据日晷的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水平日晷、立式日晷、架式日晷、纬线日晷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日晷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所应用。
四、日晷的用途和功能1. 测定时间日晷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测定时间。
通过观察日晷上指针的影子,可以确定太阳的高度和时角,从而推算出准确的时间。
这对于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商业活动和宗教仪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2. 辅助天文观测日晷在古代天文观测中也有重要作用。
太阳的高度和位置可以帮助天文学家测定地球的轨道、季节变化和地理位置,为天文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
3. 日历的制定日晷的使用也为人类的历法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日晷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
日晷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日晷的原理日晷的原理是利用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长度来测量时间。
当太阳处于最高的位置时,其倾斜的角度与地面的水平面相等,这样就可以通过太阳的投影来测量时间。
日晷的刻度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而设计的,可以分为小时刻度、分钟刻度甚至更细的刻度。
二、日晷的种类1. 平面日晷:平面日晷是最简单的日晷形式,通常由一根垂直的棍子和在地面上的标尺组成。
太阳的影子会根据时间的不同而移动,从而反映出时间的变化。
2. 立体日晷:立体日晷是在平面日晷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盘。
太阳的影子会投射在表盘上的刻度线上,通过阴影的位置来测量时间。
3. 极矩日晷:极矩日晷是一种通过极子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日晷,它的指针是由极子直接投影在表盘上。
4. 经线日晷:经线日晷是利用纬度和当地的经度来设计的,能够更准确地测量时间。
5. 日晷钟:日晷钟是将日晷与机械钟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日晷,可以更准确地测量时间。
三、日晷的历史日晷作为古代人类的时间测量工具,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埃及和古希腊是日晷的发源地之一,他们利用石柱和日晷表盘来测量时间。
在中国,日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青铜日晷。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日晷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发展,成为当时欧洲主要的时间测量工具。
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钟逐渐取代了日晷成为主要的时间测量工具,日晷在很大程度上被淘汰了。
但是,在近代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传统工艺的追求和对古老文化的尊重,使得日晷重新受到关注和重视。
很多人在自家庭院或者公园中设置日晷,以提醒自己时光的流逝和珍惜当下的时光。
四、日晷的制作方法1.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日晷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常见的有石头、金属、木材等。
2. 设计日晷的形状和尺寸:根据日晷的种类和用途,设计出合适的形状和尺寸。
3. 刻度设计:根据地理位置和所要测量的时间范围,设计合适的刻度和表盘。
4. 加工制作:根据设计好的尺寸和刻度,进行加工和制作。
日晷中的数学
日晷中的数学
日晷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它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
在日晷中,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日晷的原理、制作和使用等方面,探讨日晷中的数学。
日晷的原理是基于太阳的位置和地球的自转。
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到中午时达到最高点,然后再从西方落下。
这个过程中,太阳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日晷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因此需要用到数学知识。
具体来说,日晷需要测量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高度角是太阳与地平线的夹角,方位角是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
这些角度需要用三角函数来计算,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等。
制作日晷也需要数学知识。
日晷的制作需要精确的测量和计算。
首先,需要确定日晷的位置和朝向,以便测量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使用日晷也需要数学知识。
使用日晷需要准确地测量太阳的位置,并将其转换为时间。
这需要用到三角函数和时间计算等数学知识。
此外,使用日晷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季节和天气等因素,以便获得准确的时间。
日晷中的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日晷的原理、制作和使用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在日晷中的应用。
因此,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日晷的原理,还可以帮助我们制作和使用日晷。
日晷最小刻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日晷最小刻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的仪器,用于测定时间的工具。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其原理基于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精确的时间测量工具,并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导航和地理学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讨论日晷最小刻度的重要性。
日晷上的刻度是用来测量时间的基本单位,最小刻度则是其中最小的刻度间隔。
准确的最小刻度可以大大提高日晷的精确度,使其成为一种可靠的时间测量工具。
在日晷的制作过程中,确定最小刻度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日晷的尺寸、刻度的精细程度以及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使用条件等。
最小刻度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日晷的测量精度,因此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精心考虑。
除了日晷的基本功能外,最小刻度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在地理学领域,通过观察日晷的最小刻度可以推算出当地的经纬度,进而帮助确定位置和方向。
在导航和天文学领域,最小刻度的精确度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精密测量和导航系统的设计和使用。
本文接下来将详细介绍日晷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并探讨日晷构成和原理,以及最小刻度的重要性。
我们还将讨论最小刻度的实际应用、改进和研究,并展望日晷最小刻度的未来发展。
通过全面理解和研究日晷最小刻度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和改进这一古老而有用的时间测量工具。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日晷最小刻度的探讨:1. 引言:介绍日晷和日晷最小刻度的背景和意义,概述文章的目的。
2. 正文:2.1 日晷的定义和历史背景:解释日晷的基本概念,介绍它的起源和在历史上的应用情况。
2.2 日晷的构成和原理:详细描述日晷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光线的反射和投影原理。
2.3 日晷最小刻度的重要性:讨论日晷最小刻度在日晷测量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对测量精确度的影响。
3. 结论:3.1 日晷最小刻度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日晷最小刻度的具体应用领域,如天文观测、导航等。
古代中国对日晷的观测与研究
古代中国对日晷的观测与研究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拥有丰富科学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对日晷的观测与研究就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日晷,又称日规、日影仪,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照射产生影子的仪器,用来测量时间和方位。
古代中国人对于日晷的观测与研究,既体现了古代人对时间的认识与研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和科学研究。
古代中国对日晷的观测与研究起源于远古时期。
在太阳的昼夜交替中,人们发现日晷可以通过太阳光的角度和影子的位置来测量时间和方位。
古代中国人利用这一原理,通过观察太阳的影子,掌握了日晷的使用方法,并开始进行日晷的观测与研究。
这个过程是持续而系统的,不断积累了关于时间的知识和经验。
古代中国的日晷观测与研究达到巅峰的时期是在古代天文学繁荣的宋代。
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家通过对日晷的观测和实验,准确测量了太阳的高度、方位和运动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天文学理论。
其中最有名的天文学家是司马光和郭守敬,他们在日晷的观测与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建筑方面,古代中国人将日晷的观测与研究应用于建筑物的设计和布局中。
古代中国的宫殿、园林和庙宇等建筑都因日晷的使用而具有独特的布局和风格。
例如,北京故宫中的午门就是一个利用日晷原理设计的门楼,通过太阳光和影子的位置来测量时间,标志着中国帝王的权威和宫廷礼仪。
此外,古代中国对于日晷的观测与研究还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通过对太阳光照射的规律和影子的位置的观测与研究,揭示了太阳的运行规律和地球的自转轴。
这对于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和地理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对于日晷的观测与研究体现了古代人对时间的认识与研究,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和科学研究。
通过对日晷的观测与研究,古代中国人掌握了测量时间和方位的方法,进而将其应用于建筑布局和科学研究中。
这一传统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日晷地理知识点
日晷地理知识点《与日晷相关的那些地理知识,嘿,真有意思!》哎呀呀,说到日晷,那可真是个神奇又好玩的东西!你别小看它,在咱这地理的世界里,它可是有着大大的作用呢。
记得我第一次见到日晷的时候,就被那造型给吸引住了。
嘿,一个大圆盘上面竖着根杆子,咋看咋有意思。
后来我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东西,里面可藏着不少地理知识呢。
咱先说说日晷能告诉咱啥吧。
最直观的就是时间啦!看着那杆子的影子在圆盘上慢慢移动,嘿,就知道现在是啥时辰了。
这不就是在和太阳玩游戏嘛,太阳跑,影子就跟着跑,然后我们就通过影子知道时间啦!而且通过日晷看时间,感觉特别有仪式感,就好像自己回到了古代,成了那个能通过日晷知晓一切的智者。
再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日晷的原理和地球的自转可分不开。
地球自转一圈,太阳就从东边转到西边,影子也就跟着转了一圈。
真是神奇啊!感觉地球就像个大舞台,太阳是主角,日晷就是那个记录演出过程的“摄影师”。
而且哦,不同地方的日晷还不一样呢!因为经度的不同,太阳在各地升起和落下的时间都不一样。
这就导致了同一个日晷在不同的地方,显示的时间可能会有差别。
你说好玩不?想象一下,你带着一个日晷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结果发现时间完全对不上,那感觉多有意思。
日晷还让我对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夏天的时候,太阳高高挂,影子就短;冬天的时候,太阳低低的,影子就长长的。
嘿,就这么神奇!通过日晷,我突然觉得地理不再是那些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鲜活有趣,可以亲自去感受和观察的东西。
学习日晷地理知识点的时候,让我有一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
想着古代的人们凭借着这么个简单的东西就可以安排生活和工作,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
总之,日晷这个东西,既好玩又涨知识。
让我在地理的海洋里畅游的时候,时不时就会因为它而冒出来一些好玩的想法和感受。
原来地理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接地气,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呀!小伙伴们,也赶紧去感受感受日晷带来的神奇和乐趣吧!。
古代天文学家对日晷和水钟的研制与应用
古代天文学家对日晷和水钟的研制与应用在古代,天文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早在几千年前,古代天文学家就开始研究太阳和时间的关系,并通过研制日晷和水钟来测量时间。
本文将介绍古代天文学家对日晷和水钟的研制与应用,以及它们对社会的影响。
一、日晷的研制与应用日晷,又称阳时仪,是一种利用太阳光阴影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在古代,日晷是天文学家们研制的一种重要工具,用以测量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判断时间。
古代天文学家们根据太阳的影子变化,设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日晷。
最早的日晷是直杆日晷,它由一根竖直的杆子和一个水平的刻度板组成。
当太阳光投射到杆子上时,根据影子的位置和长度,可以判断出时间的长短。
然而,这种日晷只能在白天使用,并且对太阳的高度角度要求较高,无法在阴天或者夜晚使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天文学家改进了日晷的设计。
他们发明了浮动刻度板的日晷,利用水平刻度板上的浮动刻度和太阳的位置,可以准确地测量时间。
这种日晷的使用范围较广,不受时间限制,对于古代社会的农耕、商业和航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水钟的研制与应用水钟,古代称之为漏刻,是一种利用水流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与日晷相比,水钟的使用范围更广泛,可以在白天和夜晚使用,甚至在阴天也可以测量时间。
古代天文学家们通过设计,制造了不同类型的水钟。
其中,最常见的是漏壶水钟和流水漏刻。
漏壶水钟由漏壶和刻度板组成,漏壶中的水流通过刻度板上的标记,可以判断时间的长短。
流水漏刻是利用水从一个容器中流出的时间刻度来测量。
水钟在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宗教、交通等各个领域。
例如,在农业中,水钟的使用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宗教仪式中,水钟可以帮助祭司们实施宗教仪式的时间控制;在交通中,水钟可以帮助航海家和商人准确测量出航和到达的时间。
三、对社会的影响古代天文学家对日晷和水钟的研制与应用,不仅帮助人们测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日晷和水钟的使用使时间更加规范化和精确化。
日晷高考地理知识点
日晷高考地理知识点日晷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对于我们高考地理科目而言,了解日晷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对于深入理解地理知识点非常有帮助。
本文将从日晷的发展历史、构造和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晷的发展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古代中国和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一种简单的日晷,用来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时间。
在中国,古代的日晷一般由一根或多根石柱组成,利用太阳的投影来测量时间。
而埃及的日晷则常常采用类似的设计,使用立柱或者人的头部作为影子的投影物来测量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晷的设计逐渐完善,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日晷的构造也有所差异,但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
一般来说,日晷由一个指针和一个刻度盘组成。
指针通常是一个固定在固定位置的杆或者影子,而刻度盘则用来标记时间。
在使用日晷的时候,我们需要将日晷放置在一个平坦的地面上,使得指针能够与地面垂直,并且保持固定不动。
当太阳光照射到指针上时,指针的影子会落在刻度盘上,我们可以根据影子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除了了解日晷的基本构造,我们还需要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日晷。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来放置日晷,这个位置要保证没有遮挡物,也要能够保证日晷的稳定性。
其次,我们需要调整日晷的指针,使其能够与地面垂直。
这可以通过调整指针的角度来实现。
等到指针与地面垂直后,我们需要等待太阳的出现,当太阳光照射到指针上时,就可以读取刻度盘上的时间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关系,太阳在不同时间的高度不同,因此我们在不同的时间测量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偏差。
为了获得准确的时间,我们需要将日晷校准到当地的时间标准上。
日晷作为一种古老的测量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古代,人们使用日晷来测量时间,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用更精准的钟表和计时设备来测量时间,但日晷在一些特殊场合依然有其独特的作用。
例如,在户外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使用电子设备,我们可以通过日晷来大致确定时间。
日晷相关知识点总结高中
日晷相关知识点总结高中日晷的种类根据其结构和用途的不同,日晷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最简单的日晷是竖直棒形日晷,它由一个垂直的棒或直杆组成,当太阳直射在棒的顶端时,棒的阴影指向地面上的数字刻度,从而可以读出时间。
水平板式日晷则是将日晷表盘放置在一个水平的平台上,当太阳光线投射到板的边缘时,就可以读出时间。
还有一种常见的日晷是南北日晷,它的方向表盘指向南北方向,并通过太阳的阴影来显示时间。
日晷的历史日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据考古学研究表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都使用过日晷来测量时间。
古文明的日晷通常由石头、木头、铁器等材料制成,其结构比较简单,但在当时已经可以准确地测量时间。
另外,中国古代的日晷也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准的测量而闻名,例如日晷塔等。
日晷的原理日晷是以太阳为基准来测量时间的,因此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光线的投射来确定时间。
当太阳处于天顶时,其光线会垂直地投影到地面上,此时日晷的阴影最短;而当太阳处于天空中较低的位置时,其光线会在地面上产生较长的阴影。
通过观察这些阴影的长度和位置,人们可以推断出当下的时间。
日晷的局限性尽管日晷是一种简单易懂的时间测量工具,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日晷只能在白天使用,夜晚和阴天时无法使用。
其次,日晷受地理位置、季节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在赤道附近地区使用日晷的效果会更好。
另外,日晷在测量时间的精确度上也存在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在云雾较大或光线不充足的情况下,会导致测量的偏差。
因此,在现代社会,日晷已经被更为精准和便捷的机械钟表所取代,其使用范围也大大受到限制。
日晷在现代的应用虽然日晷在现代社会已经被机械钟表所取代,但其在一些特定地方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一些室外的景观设计中,会使用日晷来增添一些古典和风情味道;同时在一些科学研究中,日晷也被用来测量太阳高度和时间等参数。
另外,对于一些户外爱好者来说,日晷也是一种有趣的挑战,他们会利用日晷来进行户外求生训练和方向导航。
高中地理日晷知识点
高中地理日晷知识点
高中地理日晷知识点
日晷是一种测量太阳时间的仪器,在历史上被广泛使用,日晷也是
高中地理课上学习的重要知识点,本文将简单介绍高中地理日晷知识点。
一、日晷的分类
日晷可分为常规日晷和高精密日晷两大类,其中常规日晷通常分为金
字塔、帆形及碗状三种,而高精度日晷则是根据所使用的材料不同又
分为铜制、铝制和不锈钢制等三种。
二、日晷的原理
日晷的测量原理很简单,就是当太阳的位置变化时,太阳光照射到日
晷上,投射出一个影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的位置一直在变,这
样影子也随之移动,当影子移动到标记点上时,测量出的就是当前的
太阳时间,经过换算即可得知当前的夏历时间或者年月日时分的格林
威治时间。
三、日晷的使用
日晷的使用很简单,先要安装好日晷,并保证日晷水平安装,然后调
整日晷的方向,将日晷的位置调整到正确的方位。
最后将日晷调整到
阳光照射的标准位置,然后即可测量出太阳时间了。
四、日晷的作用
日晷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它可以测定出
当前的太阳时间,第二,它可以测定出当前的夏历时间,第三,它可
以测定出当前的格林威治时间,从而确定出当前的日期和时间,第四,
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测定出正确的地理方位。
总之,日晷在高中地理课上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测量出太阳时间,测定出夏历时间和格林威治时间,以及确定出正确的地理方位,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地理探究】日晷是个什么鬼?考点给你整理好了!
【地理探究】日晷是个什么鬼?考点给你整理好了!高考地理备考专家数据库日晷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世界各地有着广泛的分布,受地理位置、文化、审美等差异的影响,日晷的造型千姿百态,不一而足,要说共同点,可能就是两个基本的组成“晷针”和“晷面”,我们根据晷面的摆放位置可以简单的分为三类:平晷、直晷和斜晷。
平晷中最常见的就是地平式日晷,晷面与地平面平行,晷针和晷面之间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适合低纬度使用,因其制造容易、安装简单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适合安放在公园、广场和学校等地。
斜晷中最常见的是赤道日晷,它也是日晷家族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
其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面上的刻度等分,晷针与地轴平行,两端分别指向南北极,晷针的仰角是当地的地理纬度,北半球的晷针高端指向北极星。
位于德国鲁尔区的这座日晷造型更具现代感,视觉冲击很强,本质上也属于地平式日晷。
直晷的晷面垂直于地面放置,晷面朝向,南、北、东、西都有,晷针的倾角通常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适合中纬度地区使用。
欧洲许多国家的古老建筑墙面上比较常见,非常吸引游客的眼球。
斜晷中最常见的是赤道日晷,它也是日晷家族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
其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面上的刻度等分,晷针与地轴平行,两端分别指向南北极,晷针的仰角是当地的地理纬度,北半球的晷针高端指向北极星。
那么赤道日晷是怎样来确定时间的呢,因为太阳东升西落,晷针在晷面上的日影自西向东慢慢移动,晷面的刻度是均匀的,移动的晷针日影犹如现代钟表的指针,日影落在晷面相应的刻度上便可读取时间。
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晷针日影在晷面上移动一寸所花的时间称为“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那你可能要问了,晷面的两个面都有刻度,应该看哪一面呢,这个问题是很多人的疑惑。
其实这是由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导致的,以北半球为例,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晷针日影落在上面的晷面,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晷针日影落在下面的晷面,分别读取便可,而春秋二分日的时候,太阳光线正好与晷面平行,就没办法读取时间了。
对日晷研究的总结
对日晷研究的总结引言日晷作为一种古老且简单的天文仪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广泛用于测量时间和定位。
它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显示时间,形态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因而在古代十分流行。
本文将对日晷研究相关的历史、原理以及用途进行总结,旨在深入了解日晷在天文测量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历史日晷作为一种古老的时间测量仪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代。
古埃及人利用高大的石柱和地面上的阴影来测量时间。
而古巴比伦人则发明了一种水平的日晷,通过观察影子的长度和位置来确定时间。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使用日晷来测量时间。
最早的日晷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晷逐渐变得更加精确和精细,并且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欧洲,日晷的发展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达到了巅峰。
古希腊人和罗马人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日晷类型,包括半球形、平面和立体等等。
这些日晷不仅用来测量时间,还可以用来测量纬度和进行天文观测。
原理日晷的原理基于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
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它的光线通过日晷的光板并产生一个影子。
随着太阳的升高,影子的长度会变短。
当太阳达到最高点时,影子最短,然后随着太阳的落下,影子又逐渐变长。
通过观察影子的位置和长度,可以确定时间。
应用尽管现代科技已经提供了准确的时间测量工具,但日晷仍然有其独特的用途和价值。
1.教育和启发:日晷是一种很好的天文教育工具,可以用来教授孩子们关于太阳运动和时间的概念。
此外,通过研究日晷,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天文观测和测量的方法。
2.修身养性:研究和使用日晷可以培养人们对大自然和天文的兴趣,提高人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庭院装饰:日晷作为一种古老而美丽的装饰品,可以用来增添庭院的吸引力和独特性。
4.脱离电力依赖:日晷不需要任何电力或电池,是一种环保和可靠的时间测量工具。
尽管日晷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受到了限制,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的兴趣越来越高,日晷也因其独特性和魅力而再次受到重视。
日晷研究报告
日晷研究报告
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照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它的原理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来确定时间。
日晷一般由一个垂直的棍子和一个水平的刻度板组成。
棍子上有一个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影子的指针,指针的影子会落在刻度板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的位置会变化,因此指针的影子也会随之移动。
通过观察指针影子在刻度板上的位置,我们可以确定当前的时间。
通过对日晷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太阳在不同季节、不同纬度下的运动规律。
例如,在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的轨迹较高,影子较短;而冬季时太阳的轨迹较低,影子较长。
这些观察结果对于农业、建筑等领域的规划和设计非常重要。
除了确定时间外,日晷还可以测量太阳的高度和方位角。
通过观察太阳在日晷上的影子,我们可以测量太阳的高度角,从而推算出太阳的方位角。
这些数据在导航、地理学等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然而,日晷也有一些局限性。
它只能在白天使用,而且在阴天或夜晚无法准确测量时间。
此外,日晷的精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日晷的制作质量等。
综上所述,日晷是一种古老但仍然有实际应用的仪器。
通过对日晷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太阳运动的规律,确定时间,并在
一定程度上进行导航和地理测量。
然而,由于其一些局限性,现代社会往往使用更精确的计时设备,如钟表和手机。
日晷中的数学
日晷中的数学
日晷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它由一个垂直的棍子和一个水平的表盘组成。
在日晷中,时间是通过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长度来确定的,因此它的原理其实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日晷的表盘是一个圆形,它被分成了若干等分,每一等分代表一段时间。
我们可以将表盘上的刻度看作一个数轴,每一个刻度代表一个时间单位,比如一小时或十五分钟。
其次,日晷的垂直棍子被称为指针,它的长度和方向会随着太阳的位置而改变。
当太阳在地平线上方时,指针的影子会向西边倾斜,而当太阳在地平线下方时,指针的影子则会向东边倾斜。
我们可以利用影子的长度和方向来确定太阳的位置,从而确定时间。
最后,日晷的原理还涉及到一些三角函数和几何学的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正切函数来计算指针的倾角,从而确定太阳的高度角。
我们还可以利用三角形的相似性质来计算指针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
之间的关系。
因此,日晷中的数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刻度和时间单位,它还涉及到了三角函数、几何学等高等数学知识。
通过了解日晷的原理和数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的应用和意义。
- 1 -。
日晷相关知识点总结
日晷相关知识点总结日晷的原理是利用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长度来确定时间。
日晷通常由一个平面或者横杆及其上的刻度组成,当太阳照射在这个平面或者横杆上时,会在地面上产生一个影子。
通过观察影子的位置和长度,可以确定当前的时间。
日晷的使用需要考虑到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
因为太阳的位置会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不断变化,所以日晷的设计和使用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同时,不同地理位置的日晷也需要进行角度上的调整,以适应当地的太阳高度和方向。
在古代,日晷被广泛用于导航和农业。
古代航海者和农民可以通过观察日晷来确定方向和时间,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航海和农耕。
而在现代,日晷已经被其他更准确的时间测量工具所取代,但是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日晷的实际使用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如地形、天气和其他障碍物的影响。
比如在山地或者密林中使用日晷,需要考虑到树木和地形对太阳光的遮挡,这可能会影响影子的形成,从而影响时间测量的准确性。
此外,日晷的设计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
设计一个准确的日晷需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刻度的精确度、结构的稳定性等方面的因素。
而且不同的日晷设计可能适用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使用场景。
总的来说,日晷虽然在现代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时间测量工具,但是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技术仍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通过研究日晷,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类对太阳运动的观测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会古代科技的智慧和辛劳。
同时,对日晷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地球和时间的关系,这对现代科学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夏至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日晷
夏至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日晷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世人的赞美。
在这些古建筑中,日晷作为重要的测时工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尤其是在夏至这一特殊的日子,日晷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一、日晷的定义与功能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投射影子的原理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它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一个垂直的棒状组件(即指针)和一个底座。
底座通常由花岗岩或砖石制成,以确保其坚固耐用。
指针则由金属或陶瓷制成,形状多样,但最为常见的是类似剑的造型。
通过观察指针与影子的位置、角度和长度变化,人们可以推算出时间的大致范围。
古代建筑中的日晷常常与建筑的布局相结合,以实现更准确的时间测量。
例如,当太阳光照射到指针时,指针的影子将投射在底座上的刻度上,从而告诉人们当前的时间。
二、夏至对日晷的重要性夏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表示夏季的正式开始。
在这一天,太阳经历了一年中最高的轨迹,日照时间最长。
因此,夏至对日晷的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夏至这一天,日晷的影子最短,最重要的也是最准确的测量时间。
由于夏至时太阳高度最大,因此日晷的指针影子长度最短。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指针的影子是否在刻度尺上精确对齐,来确定当前的时间。
这种准确的时间测量对于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三、夏至日晷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日晷常常被设计成独特的造型,并嵌入建筑物的重要位置,以展示出主人的品味和财富。
这些日晷往往是细致精美的艺术品和实用工具的结合。
夏至日晷常常出现在宫殿、祠堂、园林等重要建筑中。
例如,紫禁城中的“午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夏至这一天,正午时分,太阳光透过午门上方的洞口照射进来,落到地面上的石板上。
这样设计的午门不仅可以测量时间,还具有独特的风景价值。
除了宫殿,寺庙也经常使用日晷来测量时间。
在一些寺庙中,日晷被放置在塔底的底座上,指针形状多样,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
每天中午,太阳光投射在日晷上,形成清晰的影子,帮助僧侣们安排日常的功课和事务。
穿越时空的记忆——日晷之认识误区
穿越时空的记忆——日晷之认识误区日晷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天文计时仪器。
在钟表普及使用之前,日晷曾是古人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计时工具之一。
在宇宙观上,在对生存空间的认识方面,日晷推动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向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的进步。
在中国古代,“盖天说”向“浑天说”的转变,日晷也与有功焉。
在时间观上,时间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时间的单位被更加精细地划分。
例如,中国古代的“年”字,本意是作物成熟的周期,但日晷出现后,年的概念变成由太阳相对地球的活动周期(即太阳回归年)来确定了。
关于时间单位,日晷之前已有年、月、日、时等概念,但这些概念都来自天象,日晷出现后,才有了人造的、更加细分的、源自日晷刻度线的“刻”的概念。
在科学进步方面,日晷本身即属于天文学仪器,又反过来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其中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历法的形成和完善,因为最初的日晷首先就是用来测定年度和季节、节气的。
正是由于有了日晷,中国人早早便制定和使用了“二十四节气法”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古代中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之,日晷的制作和使用,使人们对“日地关系”这一天文学的基础认识不断趋向正确。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国内对日晷缺少系统的研究,对可见的零星史料亦存在严重的误读、误解、误判,加之中国考古发现中罕有早期日晷实物,造成大多数国人对日晷的认识形成了多种误区。
误区之一——起源之误根据考古资料,在国内学界通行并见于一般教科书的观点是,早在距今大约4000年前,即夏代中国就有了“立竿测影”的工具——圭表,日晷则是其后的事。
表是指直立在地面上的杆状物,测量这个杆状物投影长度的量尺称作圭。
圭表是用来根据日影的长度测定方向的,还可以根据日影的长度计算年份、季节、节气,但不能计量时刻。
后来,表就直接衍化成了日晷的针,因此日晷的晷针亦被称作“表”。
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和日晷还有不少学者根据对零星史料的研究认为:表和圭表是先后出现的,最初只有表没有圭,表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表仅是用来根据日影测定方向的;从表到圭表,不知道历经了多少年(因为史料阙如),但从上古到“三代”之初的夏,至少也要几百年;从圭表到日晷,谁也说不清,从“有据可考”的角度说,至少也历经了一两千年的漫长岁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村疑似“日晷”刻度数据之天文意义浅析蔺长旺2018年6月21日凌晨中道圣大公司在山西浮山县圣王山南峰进行夏至日出观测,之后在周边地区进行野外环境调查过程中发现一古代石质天文仪器疑似“日晷”。
一、高村疑似“日晷”的基本信息高村疑似“日晷”中心点的坐标为北纬35度52分53秒,东经111度40分1秒;经使用电子天文罗盘现场测量,当前疑似“日晷”上的指北线刻度竟然恰好为0度,亦即正北方向。
高村疑似“日晷”刻度数据复原示意图盖丹绘制自6月21日到27日,笔者连续四次参与了实地的勘察测量,获得的基本数据如下。
1.石体长2.6米,宽度1.25—1.5米,粗沙石质,当前呈不规则形。
经在一侧面解刨发现背面亦呈平面状,东北方向一角之下部石体破碎。
2.石盘正中有一直经为4公分的小圆洞(孔),深5公分左右。
以圆洞为中心,自半径0.4米起向外分别刻有三道大圆圈,第一与第二圆圈之间有12个等距分布的小圆圈;小圆圈直径10公分;第二与第三圆圈之间有表示刻度的短刻划,均匀分布,每30度之间有7个短刻划,可表示8个刻度。
3.上方正北方向,刻有一个尺寸为0.42m x 0.32m的竖式长方形,长方形下边沿至中心小圆孔的距离为0. 75米,长方形中心点至中心小圆孔的距离为0.95米,长方形上边沿至中心小圆孔的距离为1.16米;中间360度方向略靠左侧的上下位置上,似有两个明显的符号,一个小圆圈“o”在上方,一个短划“—”在下面,由于时代久远,风化所至,其他已看不清。
4、由中心小圆孔通向长方块中心的延长线(零度方位线),经天文罗盘测量正好是0度。
5、三个大圆圈中的内圆圈至中心圆洞半径0.4米,中间圆圈至中心圆洞半径0.522米,外圆圈至中心圆洞半径0.63米。
中心圆洞(孔)至正北方向小圆圈中心的距离为0.45米。
6、圆周360度内在第一和第二个大圆圈内共有12个直径10公分的小圆圈均匀分布;每两个小圆圈之间至中心圆洞的角度均为30度。
7、其反面是否存在图案与刻划,因体积与重量很大,目前尚未确认。
若反面存在图案与相同刻划,则可断定其为日晷,否则很可能是一个具有使用功能的观测天象的基座平台。
高村疑似“日晷”侧视图二、高村疑似“日晷”刻度数据梳理与浅析4、据何驽先生考古报告:陶寺古观象台观测点夯土遗迹共有四道同心圆,中心圆面直径25厘米,二圈同心圆直径42厘米,三圈直径直径约86厘米,外圈同心圆直径145厘米。
R1 = 12.5cm R2 = 21cm R3 = 43cm R4 = 72.5cm而高村疑似“日晷”石盘上的距离刻度值则有8个数据值:R1 = 40cm R2 = 45cm R3 = 52.2 R4 = 63 R5 = 75cm R6 = 95 R7 =116 R8 > 116也就是说,高村疑似“日晷”的距离刻度数据包含了陶寺观象台观测基点的两个主要数据。
假定高村疑似“日晷”不是赤道式而是一个用于测日影的基座平台的话,那它至少可以通过日影长度确定8个节令。
具体到某一个数值对应什么节令尚需进一步计算求证。
5、陶寺观象台当今与帝尧时期影长数据计算值比较:高村疑似“日晷“北纬:35.88138度(35度52分53秒)东经:111.66694度(111度40分1秒),其纬度坐标与陶寺几乎相同,只差2秒8毫秒,故其影长值可视为基本相同。
6、关于陶寺夏至实测数据媒体报道的分析“2009年6月21日12时38分(夏至时分)何弩先生和来自国内各地的诸多专家们在陶寺曾使用发现的圭表进行了日中立竿的实测。
实测结果是这样的:"表"的投影落在了“圭”上那两个红色标记之间的位置,影长41公分,减去四千年来“黄赤交角”的变化误差就是40公分。
40公分正是“一尺六寸”,与《周髀算经》的“地中”恰巧相同(周髀的尺寸是25公分为1尺)”(刘合心:《他发现了“中国”的起源》)。
按照当今黄赤交角23.43度计算,陶寺观象台和高村疑似“日晷”:在夏至日的正午影长应当分别为44.15cm和44.16cm; 按照古代某一时期的黄赤交角23.97度计算,寺观象台和高村疑似”日晷“在夏至日的正午影长应当分别为42.18cm和42cm。
根据理论计算,陶寺当今夏至影长计算值44.15cm (23.43o ) - 陶寺尧舜时期夏至影长计算值42.18cm(23.97o) = 差值1.97cm。
若与所谓一尺六寸(40cm)的地中数据相比较,则帝尧时期陶寺的影长数据相差2cm, 而当今陶寺的影长数据则应相差4cm左右。
那么,媒体文章报道称“影长41cm与40cm只差1cm”的报道 , 恐怕是有误的。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在陶寺夏至影长40cm 时的黄赤交角并不可能是之前学界所说的23.97o. ,否则不会产生上述难以吻合的误差。
但若说陶寺时期的黄赤交角是23.97o倒是与笔者按照线性估算方法计算的数值23.94o基本符合,说明23.97o是没问题的。
7、黄赤交角变化对让影长数值的影响因受地球的章动 (Nutation) 等因素之影响,黄赤交角是变化的,在22.1°至24.5°之间变化,周期是41,000年,目前正在逐渐减少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很粗地用线性估值来看黄赤交角什么时候会变得最小 ( 22.1°),随后开始变大:T = 20,500 * (23.44 - 22.1)/(24.5 - 22.1) = 11,446也就是说,以后大约一万一千多年中黄赤交角都会逐渐变小,直到达到最小值 22.1°。
按照《周髀算经》夏至影长为40公分,冬至影长为337.5公分。
而高村疑似“日晷”R1也为40公分,与《周髀算经》夏至影长的40公分相吻合,也就是说高村疑似“日晷”的年代与《周髀算经》所依据的黄赤交角数值(23.97度)的年代应相同。
取黄赤交角最大值24.5o、以陶寺纬度35.879o计算, 90o–( 35.879o–24.5o ) = 78.621o影长 40.2 cm,接近”一尺六寸”的40cm.也就是说只有在黄赤交角接近最大值24.5o时,陶寺夏至影长才是40cm.那么,在什么年代黄赤交角是24.5度呢?《周髀算经》中关于地中有这样的记载:“夏至南万六千里,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日中立竿测影。
此一者,天道之数。
周髀长八尺。
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
”那么,在满足《周髀算经》”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相当于40cm),亦即黄赤交角为24.5o的前提条件下,到当今黄赤交角23.44o, 我们可知,其间黄赤交角变化了1.06o。
然后按照上述( T = 20,500 * (23.44 - 22.1)/(24.5 - 22.1) = 11,446)线性估值的办法概算,[11446年/(23.44o - 22.1o)]/1.06o = 8058年。
这就是说《周髀算经》所言的“一尺六寸”(相当于40cm)是指距今8058年以陶寺(高村)纬度为参照的天文环境。
换言之,很可能我们的祖先早在8000年前通过观测就获得了如此精准的关于地中概念的数据了。
8、陶寺时期(黄赤交角23.97度)能获得地中数据夏至正午影长一尺六寸(40cm)的地点(纬度)在哪里?1、90o–( 35.879o–24.5o ) = 78.621o影长40.2 cm(黄赤交角24.50距今8000年,陶寺纬度35.879o)2、90o–( 35.30o–23.97o ) = 78.670 影长40 cm(黄赤交角23.97o,陶寺时期,垣曲西部35.30o)依据上述公式推算,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按照陶寺(圣王山高村)的地理纬度坐标(35.879度)推算,其夏至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尺六寸(40cm)的年代,只有当黄赤交角接近最大值24.5度,亦即距今8000年前才有可能。
2、按照陶寺时期黄赤交角23.97度,夏至日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尺六寸(40cm)地点,应在北纬35.30度,亦即陶寺以南的垣曲西部一带。
尽管学者对《周髀算经》的成书年代有多种之说,说辞不易,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他记载了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
典籍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从新石器考古文化来看,伏羲时代当在距今8500到7000年间,其观象于天,观法于地,一定是积累了很多天文观测的认知,并传了下来。
据此推断,在距今8000年前,古人在中纬度35度线左右地区长期观测日出日落,从而获得夏至正午日影一尺六寸(40cm)的的认知,也并不奇怪,当是很自然的事。
三、高村疑似“日晷”与周边环境的相关性圣王山南峰、高村日晷与陶寺观象台观测基点的纬度数据,仅仅相差2秒8毫秒,是可忽略不计的。
只是在春、秋分时才会出现影长最大误差4cm 。
由此可见,圣王山南峰、高村日晷与陶寺观象台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尽管当前无法判断圣王山南峰2米厚约40平米活土层的年代,但也无法否定其可能是昔日陶寺观象台系统组成部分或称是其子系统,笔者之所以如此判断的依据如下:其一、陶寺观象台很可能是陶寺时期统治者为其祭天授时方便而在宫城附近建造的,虽然可借助于古崇山(塔儿山)的山脉标志观测日出以确定节令,但由于其观测基点距离参照物山脉很近,观测仰角较大,需要修正在日出以后一定时间段里方位角变化等因素才能确定观测缝隙的构建方位,且所测的日出时间大多晚于实际的日出时间。
为求准确,很可能会在同一纬度线上建设辅助站点,即便不是在圣王山,也会在其他地点。
其二、陶寺观象台观测日落的条件从考古发现的观测设施来看并未具备,且距离西山方向很远,也无法选择山脉参照物。
观测日出并同时观测日落,能获得更多的可用数据。
而位于同一纬度线上的圣王山南峰即可观测日出,又可观测日落,特别是观测日落可有近30个明显的山脉标志可资利用。
高村疑似“日”晷又恰位于陶寺观象台和圣王山之间,东西相顾,便于古人对观测信息的及时传递。
其三、中国最早的有关天文学观测的文献是《尚书·尧典》中关于四仲中星的记载,记载了帝尧时代的天文学观测和历法状况:“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寅宾出日,平秩东作。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由此记载也可知,尧舜时期的观象应该是有多人(组)在多地组织实施的。
其四、目前尚未断定圣王山(高村)疑似“日晷”的具体年代,根据其石头面上的刻痕,专家认为应是铁器所为,而中国用铁的历史据考最早可追溯到商代晚期或是西周时期。
由于圣王山隋唐时期民间关于李渊、李世民与老子显灵等传说的文化元素相对丰厚,加之附近兴唐观还有唐朝御碑的佐证,故考古专家初步认定,很可能是隋唐时期皇朝用于祭天、祭祖含有天文元素的器物,至于其实用性功能尚有待于天文专家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