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

【关键词】:整合小学科学教学技术信息教学方法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实践应该有崭新的教学方法、形式,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作为创新型教学的尝试,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

方法,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正文】:

21世纪人类社会是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有崭新的教

学方法、形式,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作为创新型教学的尝试,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

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

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整合

1. 自然观察课的整合教学:

我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了一些探索实践。即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信

息环境和加工工具,通过电脑远程在线学习使学生获得真实可信、印象深刻的感性知识,从

而正确感知事物的性状特征,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例如:《昆虫》一课,是以昆虫身体的

共同特征以及其他相关昆虫知识为内容的综合型观察课。按照以往的自然(科学)课传统教

学方法,只是提供给学生有限的几盒昆虫标本或几张投影片,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教学过程认

识几种昆虫,然后从头、胸、腹到触角、足、翅膀等一一进行归类概括,从而了解昆虫的身

体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这样的学习,学生只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最初的教学方式就是运用多媒体演示型课件。这种整合方式当然可以增加昆虫画

面的能见度,而且有些课件还能根据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认识昆虫身体特征时把各种昆虫的

头、胸、腹分解开来,帮助学生观察、归类,化解了教学的难点,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兴趣。但这种教学方式仍然没有打破传统自然观察课的“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媒体现,学生看”的被动接受方式。而现在采取以网络远程资源为中心的科学学科

整合发展阶段的教学,则是以现代认知理论一“发现法”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整理资料以及

探究性学习为重点,引导学生围绕“ 昆虫”这一主题从网上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这种以资源为中心的在线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建构起新的知识框架。教学过程是采用了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检索资料,自己分析比较,自己整理归类,自己自学拓展,自主探究答案”的教学策略。即在第一课时内学生基本了解动物的两大分类,什么是脊椎动物,什么是非脊椎动物以及它们的特征基础上,再提出对非脊椎动物的另类--昆虫进行探究归

类。首先,学生围绕“昆虫”提出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昆虫的身体是怎样的?”“昆虫是如何繁殖后代的?” “昆虫是生活在哪里的?” “昆虫都吃些什么东西””然后,教师在网上推荐部分昆虫身体构造的画面资料,供学生自己分析、比较;接着,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运用电脑Word软件整理表格,对有关昆虫体形特点进行逐一

整理、归类、填写,从而得出昆虫身体的共同特征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其中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一到二对翅膀和三对足;最后,学生在对昆虫身体特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通过在线网络自主选择教师介绍的各种昆虫网站,以独立自学或协作探究的方式拓展有关昆

虫的其他知识,突破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束缚,并由固定的课堂扩展到无限的互联网。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自身信息素养,又丰富了知识、学会了网上选择、检索信息

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呈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自然学科的有机整合。本课除了在学习的过程

中注重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商会话能力的培养外,还充分运用了远程互联网络人机交互的

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从而构建起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学习态度“三位

一体”有机结合的学科教学新架构,并在互联网络的资源设计等方面,突破了仅呈现教材内

容和情景画面的单一模式,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与主动发展精神。

2 •操作实验课的整合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诸多课型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之一。科学实验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以获得正确的知识并形成技能,培养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科学态度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实

验有机整合,特别是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电和磁》的单元中,我对其中“暗盒简单电路的判断与接线方式”作了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探索。

“暗盒简单电路的判断与接线方式”一课的教学任务是 1.通过实验和推理,使学生学

会简单的电路连接方式,正确判断暗盒内接头的通断情况。 2.运用计算机研究暗盒内多个接

头的连接方式,提高学生的假设、推理能力。 3.通过假设推理及探究验证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本课教学重点是研究暗盒内接头的连接方式;难点是根据一定

的规律找出暗合内接头的不同连接方式。按照传统的自然实验教学方法,通常是先让学生动

手用暗盒外接电路做个实验,以证明暗盒中接头连接是否良好。然后,教师用演示图片或投

影展示暗盒内接头的连接状况,讲解暗盒中几种电路连接形式。这样的先动手后观察分析,似乎是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但实质上学生只作了简单的操作与判断,无需多动脑筋思考,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与发散、创新能力。这样的实验实际也是

一种填灌式的教学,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素养。为了从根本上改革这种传统的

实验教学方式,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过程设计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在强调培养学生实验

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即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验课的操作程序就是按照“发现”教学模式分为:提出问题一推理假设一进行验证一作出结论四个阶段开展。其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本课所设计的工具型教学课件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极好的支持。

本课中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研发工具”与实验教学整合,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

目标成为本课的主体,由此,这种方式使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高涨,在整个堂课中,不仅大大发挥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而且使他们做到了人人积极动脑思考,创新思维的灵感火花不断迸发,从而使全班学生都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并大大提高了自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