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doc
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随着5G时代的来临,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浪潮。
时代在飞速前进,我们在享受时代红利的同时,作为教育者,也不得不思考,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不是也应该顺势而为,有所变革?纵观现在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不难发现,越来越多样的信息技术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无论哪一门学科,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方法了,而是将听、说、看、读、理解、欣赏、拓展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手段融于课堂,通过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进行全面深入地思考、理解。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归功于我们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所带来的便捷。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作为现代社会劳动力的主力军,八零九零后的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的那段时光。
那个时代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就是被定义为“传统”。
就拿语文课来说,如果当天需要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我们的老师会提前让学生进行诗词的相应预习,以便于第二天能够顺利讲解。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遵循最基本、最原始的方法:读熟古诗,成绩好一些的学生还会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就是将课后生字圈出来,自己进行认读或组词。
等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师便从诗人、朝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开始逐一讲解。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时候的老师板书都特别认真,一节课可以将教室前面的那块黑板写满,更有甚者,还会将第一次的擦掉,继续进行第二次的书写。
而我们书本上的笔记也是密密麻麻,各色的笔记挨挨挤挤。
这样的课堂学生虽然获得了很多的重点知识,但是效率低下,课堂呆板,老师学生都身心俱疲。
所以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高效便捷的授课方式便顺势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我们能够利用西沃白板一体机、电子白板等进行授课。
我们的课堂笔记不再需要老师一个粉笔字一个粉笔字堆砌在黑板上,我们的课文重点不再需要老师一遍又一遍喊破喉咙让我们做标记。
因为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在相应的场合适时呈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师读本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师读本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教育领域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本教师读本旨在帮助教师全面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案例分析,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理论基础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概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的效果。
它既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种深化,又是学科教学的一种拓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2. 融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提升学科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方法1. 教学内容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选择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如制作教学PPT、设计上线互动课堂等,以增强学科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 教学方法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信息技术,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 评价方式改进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科教学的评价方式,采用上线测试、作业批改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案例分析通过对某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多媒体教学PPT,结合实验视瓶展示,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化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五、结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科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国家级成果奖--国家级成果奖(教学论文评比)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论文获奖陈士云把多媒体技术融入数学课堂中国教育学会一2007.9 凌新华、饶阳红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叶保红、王侯宇浅谈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中国教育学会二2007.9 沈海涛、刘家兵探究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凌新华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教育学会二2008.5 侯建岚、侯建玲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教育学会二2007.9江波、江伟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中国教育学会二2007.9 侯建琴、葛家珩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高金行、崔玉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三2008.5 彭芳媛、朱绪珍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探究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梁海鸥、郑艳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再创造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 赵颂翔、邱海云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学会体验学习中国教育学会三2007.9崔玉、高金行关注生活,写好作文中国教育学会三2008.5 郑艳、梁海鸥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学会二2007.9 郑艳在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一2006.12--国家级成果奖(教学设计评比)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教学设计侯建玲、王侯宇雨点中国教育学会二2008.5 陈亚红夹竹桃中国教育学会二2008.5 葛家珩、侯建琴倒数的认识中国教育学会二2008.5 叶宝红、王侯宇升国旗中国教育学会三2008.5梁海鸥、郑艳山谷中的谜底中国教育学会三2008.5 课题研究类别主持人课题名称课题单位时间课题审批单位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杨双明农村小学实施和谐教育研究盱眙县古桑磨涧小学2005.7 盱眙县教育局已结题课题研究杨双明《小学和谐教育研究》优秀课题盱眙县古桑磨涧小学2005.9 盱眙县教育局已结题课题研究杨双明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盱眙县古桑磨涧小学2005.6 盱眙县教育局已结题课题研究陈亚红小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盱眙县古桑中心小学2008.12 盱眙县教育局已结题课题研究张绍芳朱绪珍充分利用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研究盱眙县古桑中心幼儿园2010.8 淮安市教育学会正在研究中--市级成果奖(论文评比)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论文获奖邱海云、谈震让作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一2007.12 贾厚忠我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一2007.12 沈海涛、刘家兵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淮安市教育学会二2007.12 贾厚忠浅谈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一2008.12 凌新华、邱海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淮安市教育学会三2008.12 江伟环保教育要从课堂抓起淮安市环境保护局二2008.11 杨双明、李春梅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主功参与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一2009.12 杨双明、梁海鸥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二2009.12 葛家珩、侯建琴利用农村资源优势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二2009.12 凌新华、王晓云浅谈优化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二2009.12 侯建琴、葛家珩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二2009.12 侯建玲谈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三2009.12 侯建琴、葛家珩浅谈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淮安市教研室三2005.12 侯建玲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淮安市电化教育馆二2009.12 陈亚红、陈士云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淮安市电化教育馆二2009.12 凌新华、王晓云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淮安市电化教育馆二2009.12 刘正欧地积单位“公亩”的重要淮安市教研室二2006.12 陈雪连、陈亚红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淮安市教育学会二2007.12 朱绪珍、罗素珍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之我见淮安市教育学会三2007.12 郑丽、张晓燕创造性地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淮安市教育学会二2007.12 梁海鸥、郑艳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淮安市教育学会三2007.12 郑艳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淮安市电化教育馆二2007.12--市级成果奖(教学设计评比)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教学设计李春梅、杨双明雪点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二2007.12 朱绪珍、江伟体积和体积单位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二2009.12 江伟九寨沟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二2009.12 梁海鸥、郑艳山谷中的谜底淮安市教育学会一2007.12 叶保红、王侯宇升国旗淮安市教育学会三2007.12侯建玲、孟琴九寨沟淮安市教育学会二2007.12 凌新华、饶阳红2的认识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三2007.12 张晓燕、朱绪珍浅水汽里的小鱼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二2007.12 邱海云、王小云冬夜读书永子丰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三2009.12 陈学莲、侯建玲蚂蚁和蝈蝈淮安市教学研究室二2007.12 王侯宇、叶保红雨点淮安市教育学会三2007.12江伟、江波牛津英语3A Unit8 淮安市教育学会二2007.12--省级成果奖(教学论文评比)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论文获奖杨双明、李春梅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江苏省教育学会一2005.8杨双明、李春梅引导自主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江苏省教育学会二2005.8 侯建玲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苏省教育学会二2005.8 谈震、许乃久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江苏教育报刊社二2006.9 谈震、邱海云小语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江苏教育报刊社三2006.9 邱海云、谈震小语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江苏教育报刊社三2006.9 李春梅、杨双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语言实践活动江苏教育学院、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二2006.8 郑艳、梁海鸥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江苏教育学院、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三2006.8 侯建玲、王侯宇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江苏省教育学会二2007.8 陈亚红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江苏省教育学会二2007.8 凌新华、丁福霞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江苏省教育学会二2007.8 罗素珍、沈海涛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江苏省教育学会三2007.8 植正桂、江伟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江苏省教育学会三2007.8 高金行、赵颂翔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优秀奖2007.8 沈海涛、朱绪珍探索小学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江苏省教育学会三2008.8 沈海涛、罗素珍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优秀奖2008.8 郑艳阅读教学应突出“六新”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优秀奖2007.8 侯建玲、王侯宇谈如何指导农村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一2008.6 高金行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二2008.6 沈海涛、孙芳探究新课程标准下的口语交际教学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二2008.6 植正桂、江伟论小学英语如何创设情境教学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二2008.6 沈海涛、彭芳缓进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个性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三2008.6--省级成果奖(教学论文评比)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论文获奖王侯宇、侯建玲浅议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一2009.6 王侯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一2009.6 葛家珩、侯建琴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一2009.6 葛家珩、侯建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二2009.6 凌新华、王晓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二2009.6 刘正欧巧用负面生成,实现课堂逆转江苏省教育学会二2006.8刘正欧探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路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二2009.6朱绪珍确立主体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二2009.6 朱绪珍、尹君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二2009.6 王晓云、凌新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三2009.6 刘正欧、彭芳媛关注文本,切莫忽视标点符号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一2009.6 刘正欧读经典美文,养诗性品格江苏省教育学会二2007.3江波、江伟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一2008.6 江伟浅谈小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二2009.6江伟学生学习障碍与对策研究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二2009.6 朱绪珍、高海如数学教学中导入的探究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二2008.6崔玉、邱海云关注生活,写好作文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二2009.6 侯建玲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一2009.6陈亚红评价艺术的思考和探索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一2009.6--省级成果奖(教学设计评比)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教学设计王侯宇、侯建玲元日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委员会优秀奖2008.12沈海涛、朱绪珍登鹳雀楼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委员会三2008.12沈海涛、孙芳枫桥夜泊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委员会三2008.12凌新华、王晓云认数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委员会三2008.12陈亚红、陈春梅古诗两首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委员会三2008.12葛家珩、侯建琴认识百分数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委员会二2008.12陈亚红、陈春梅清平乐·村居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委员会二2008.12--发表成果奖(论文发表)类别姓名题目刊物名称期数级别日期论文发表杨双明、李春梅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基础教育教学导刊第12期省级2009 杨双明、李春梅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第12期省级2009 李春梅、杨双明谈写作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师培训第6期省级2004 杨双明浅议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青少年日记(教研版)第12期省级2010杨双明语文教学评价的实践与创新新课程学习第11期省级2010杨双明在写字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教学研究版)第12期省级2010杨双明观察构思表达新作文(教研版)第12期)省级2010 杨双明、李春梅五年级(上)期末综合学习能力自测(待)新语文学习(高年级版)第1、2期合省级2011 杨双明、陈春梅六年级(上)期末综合学习能力自测(待)新语文学习(高年级版)第1、2期合省级2011 贾厚忠巧用非被动语态形式表达被动意义小学时代第8期省级2010贾厚忠运用书面语言规划促进英语口语表达学生之友第7期省级2010贾厚忠试谈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英语大课堂第2期省级2010 陈亚红、陈学连走进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新语文学习第3期省级2009--发表成果奖(论文发表)类别姓名题目刊物名称期数级别日期论文发表陈亚红探寻小学生随文练笔的切入点学生之友第10期省级2010 陈亚红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第11期省级2009陈亚红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基础教育教学导刊第9期省级2009朱绪珍书法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学习方法报12月份省级2010侯建玲谈谈怎样朗读课文新课程学习第12期省级2010王侯宇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学习方法报12月份省级2010 沈海涛、罗素珍学长奖励孩子要恰当家长学校学员读物第1期市级2008 沈海涛、孙芳孩子为何不诚实家长学校学员读物第3期市级2008 沈海涛家庭气氛与孩子的性格家长学校学员读物第2期市级2006江伟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报第12期省级2009江伟感悟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学习报第20期省级2009江伟浅谈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学习方法报第24期省级2009 徐学军、程琨作文能力培养“四阶梯”小学时代(教师版)第10期省级2009 徐学军、程琨小学阅读教学“三要”例谈学生之友(小学版)第9期省级2009--表彰类(一)类别姓名荣誉名称授奖单位级别时间综合表彰贾厚忠淮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淮安市人民政府市级2008.9 杨双明盱眙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共盱眙县委员会盱眙县人民政府县级2009.9侯建琴盱眙县优秀教师盱眙县人民政府县级2003.9侯建琴盱眙县优秀教师中共盱眙县委员会盱眙县人民政府县级2007.9陈亚红优秀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8王侯宇优秀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8 教育侯建玲江苏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江苏省教育委员会省级1997.10 杨双明淮阴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淮阴市教育委员会市级1999.3谈震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中共盱眙县委员会盱眙县人民政府县级2008.12朱绪珍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盱眙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县级2007.10侯建玲优秀班主任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8侯建玲优秀班主任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3邱海云优秀班主任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8侯建琴盱眙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团县委、教育局、少共委县级2006.6 教学杨双明盱眙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9 谈震盱眙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9陈亚红盱眙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9侯建玲盱眙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9邱海云盱眙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9侯建琴盱眙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9凌新华盱眙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9杨双明盱眙县学科带头人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6.9侯建玲盱眙县骨干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6.9--综合表彰类(二)类别姓名荣誉名称授奖单位级别时间教学陈亚红盱眙县骨干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6.9 朱绪珍盱眙县骨干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9刘正欧盱眙县骨干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6.9王侯宇盱眙县首席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6.9江伟盱眙县首席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6.9邱海云盱眙县首席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6.9谈震盱眙县首席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6.9郑艳盱眙县首席教师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6.9 其他贾厚忠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省级2009.11 杨双明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省级2007.12陈亚红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省级2008.11王侯宇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省级2009.11杨双明江苏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省级2008.11侯建玲先进个人淮安市诗教领导小组市级2006.10侯建玲巾帼标兵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4.3邱海云巾帼标兵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6.3陈亚红巾帼标兵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3邱海云“三八”红旗手盱眙县妇女联合会县级2007.3贾厚忠安全先进工作者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6.3贾厚忠学校管理先进个人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7.2谈震教育宣传先进个人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7.3谈震教育宣传与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09.8朱绪珍巾帼标兵盱眙县教育局县级2010.4--成果奖(课题组成员获得各级各类指导奖)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指导奖杨双明第五届“《小学生数学报》杯”数学科普小论文江苏教育报刊社、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8.6 杨双明第六届“《小学生数学报》杯”数学科普小论文江苏教育报刊社、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6.12 杨双明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三2006.12 杨双明省《新语文学习》小学生作文大赛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9.6 沈海涛中国第四届“天才杯”全国儿童画擂台赛中国儿童画研究会优秀指导奖2009.1 沈海涛省第十一届《时代英语报》知识竞赛江苏教育出版社、时代英语报编辑部一2009.4 沈海涛省第十三届《时代英语报》知识竞赛江苏教育出版社、时代英语报编辑部三2009.12 王侯宇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三2009.11郑艳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三2006.12 邱海云2005年度新语文学习阅读竞赛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6.6 陈亚红2005年度新语文学习阅读竞赛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6.6 凌新华2005年度新语文学习阅读竞赛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6.6 侯建玲《新语文学习》第五届“希望杯”小学生征文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8.6 王侯宇2008年度新语文学习阅读竞赛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9.6 侯建玲《新语文学习》第六届“希望杯”小学生征文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10.6.6 邱海云《新语文学习》第六届“希望杯”小学生征文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10.6.6 谈震《新语文学习》第六届“希望杯”小学生征文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10.6.6 王侯宇第三届“《小学生数学报》杯”数学思维竞赛江苏教育报刊社、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6.4 凌新华第三届“《小学生数学报》杯”数学科普小论文江苏教育报刊社、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8.12 朱绪珍2008年度“《小学生数学报》杯”科普小论文江苏教育报刊社、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8.12 凌新华第一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评选江苏教育报刊社、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9.6 凌新华2010年度“《小学生数学报》杯”科普小论文江苏教育报刊社、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10.5 王侯宇2008年度“《小学生数学报》杯”科普小论文江苏教育报刊社、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8.12 刘正欧2008年度“《小学生数学报》杯”科普小论文江苏教育报刊社、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8.12 朱绪珍《新语文学习》第五届“希望杯”小学生征文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编辑部优秀指导奖2008.12--成果奖(课题组成员获得各级各类指导奖)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指导奖刘正欧第五届“春笋杯”作文征文大奖赛国家教育部关工委家教中心一2007.7 刘正欧第五届“春笋杯”作文征文大奖赛国家教育部关工委家教中心二2007.7侯建琴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盱眙县教研室优秀指导奖2006.12侯建琴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盱眙县教研室优秀指导奖2007.12侯建玲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盱眙县教研室优秀指导奖2007.12高金行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盱眙县教研室优秀指导奖2007.12侯建玲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盱眙县教研室优秀指导奖2007.12侯建玲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盱眙县教研室优秀指导奖2008.12侯建琴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盱眙县教研室优秀指导奖2008.12高金行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盱眙县教研室优秀指导奖2008.12高金行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盱眙县教研室优秀指导奖2007.12王侯宇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盱眙县教研室优秀指导奖2008.12侯建玲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盱眙县教研室优秀指导奖2009.12陈亚红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盱眙县教研室优秀指导奖2009.12王侯宇全国中小学生科学大众杯金钥匙科技竞赛盱眙县教研室优秀指导奖2009.12凌新华县“两相和杯”征文竞赛盱眙县教育局三2007.12--成果奖(课题组成员获得各级各类指导奖)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指导奖侯建玲2007年度县“希望杯”征文盱眙县教研室一2007.12 沈海涛2007年度县“希望杯”征文盱眙县教研室三2007.12邱海云2007年度县“希望杯”征文盱眙县教研室一2007.12王侯宇2007年度县“希望杯”征文盱眙县教研室三2007.12侯建琴2007年度县“希望杯”征文盱眙县教研室二2007.12凌新华2007年度县“希望杯”征文盱眙县教研室三2007.12郑艳2007年度县“希望杯”征文盱眙县教研室二2007.12侯建琴县“新华杯”读书节活动盱眙县教育局二2006.12凌新华县“新华杯”硬笔书大赛活动盱眙县教研室一2007.11陈亚红县“新华杯”硬笔书大赛活动盱眙县教研室一2007.11邱海云县“新华杯”读书节活动盱眙县教育局二2007.12谈震县“新华杯”读书节活动盱眙县教育局二2008.12邱海云县“新华杯”读书节活动盱眙县教育局二2008.12邱海云县“新华杯”读书节活动盱眙县教育局二2008.12郑艳县“新华杯”读书节活动盱眙县教育局一2006.12郑艳县“苏果杯“少儿书画大赛盱眙县教育局优秀指导奖2005.7郑艳县“苏果杯”征文大赛盱眙县教育局优秀指导奖2007.1--县级成果奖(课题组成员获得各级各类奖)类别姓名内容主办单位奖次日期优课评比谈震县小学数学优课评比盱眙县教研室一2007.10 谈震县小学数学优课评比盱眙县教研室一2007.10邱海云县小学数学优课评比盱眙县教研室一2008.5高金行县小学思品优课评比盱眙县教研室二2007.5侯建琴县小学数学优课评比盱眙县教研室二2007.5王侯宇县小学科学优课评比盱眙县教研室二2009.3江伟县小学英语优课评比盱眙县教研室二2006.12郑艳县小学英语优课评比盱眙县教研室二2008.12 试卷征集评比侯建玲、王侯宇县小学语文毕业生水平试题征集盱眙县教研室一2006.6 李春梅、杨双明县小学语文毕业生水平试题征集盱眙县教研室一2006.6侯建琴、王侯宇县小学数学毕业生水平试题征集盱眙县教研室二2006.6凌新华、饶阳红县小学数学毕业生水平试题征集盱眙县教研室二2006.6叶宝红、王侯宇县小学语文毕业生水平试题征集盱眙县教研室三2006.6沈海涛、洪业清县小学语文毕业生水平试题征集盱眙县教研室三2006.6 教学设计江伟4A Unit4 盱眙县教研室三2007.10 江伟5A Unit9 盱眙县教研室三2007.10 侯建琴、葛家珩倒数的认识盱眙县教研室二2007.1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1、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并且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的整合,在学科课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2、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竣的挑战和更为艰巨的任务。
而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与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解决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不切实际的问题,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而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极其重要的手段。
二、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1、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2、构建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3、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4、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库建设;5、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方法,使二者达到完美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一、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关于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这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就像粉笔、黑板一样是一种常规,这是10多年时间取得的学习革命的成功。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目标针对学生而言: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指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学习工具,进行探究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与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和创造性学习。
针对教师而言:革新课程内容,扩充课程资源,在教材和参考资料等纸质资源的基础上,引入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信息技术手段;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学者等交流,扩大课程资源的范围。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创造新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方式。
2.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阐述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活动、教学支架、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
设置教学目标是要把握好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注重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水平进行恰当的表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教学内容应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注意信息技术的引入对于学习内容的影响,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点,合理分析学习任务,寻找完成学生学习任务的知识起点和逻辑顺序。
选择合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活动进程和结构形式。
教学模式的选用决定教学内容的顺序和教学活动的类型、顺序和结构。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定。
学生常见的组织形式有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个体学习。
要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进行实质的非人为的接受学习,信息技术融合于探究学习,学生既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数据,还可以十分方便地处理数据、制作图表,撰写文章,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博客来交流自己探究的成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将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学科教学的创新、深化和拓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中,使得学科内容和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2. 教学资源方面: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和网络资源,搜集、整合、利用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全面、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3. 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互动教学、游戏化教学等,使学科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具体。
4. 学生学习方面: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获取和交流学科知识,参与学科活动,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效。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中,需要教师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科教学
知识。
教师应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最新趋势和发展方向,并结合学科教学需求,设计和实施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出贡献。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
一、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主要思想
1、跨越技术与学科之间的鸿沟,增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互动交流。
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存在着诸多间隔,如技术人员对学科知识缺乏了解,
学科人员也不太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要想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起来,必须要跨越技术与学科之间的鸿沟,增强技术与学科之间的互动交流,才能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
2、以技术为核心,充分挖掘学科自身的价值,提升学科教学的素质。
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技术为核心,充分挖掘学
科自身的价值,强调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梳理,使用信息技术赋予学科
更丰富的内涵,以提升学科教学的素质和水平,充分发挥技术对学科的促
进作用。
二、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具体措施
1、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综合平台。
建立以技术为核心的综合
平台,为学科建立信息技术的框架,建立技术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
的有机结合,构建信息化的学科教学环境,进而推进学科教学的信息化。
2、鼓励学科教师开展科学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当前各级教育机构广泛探讨和实践的焦点之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是指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时所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师需要通过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兴趣爱好,结合学科教学要求和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出符合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 教学资源收集与整合。
教师需要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如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有目的地搜集并整合相关资料,以支持教学的开展。
3. 教学策略选择和应用。
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使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小组合作、案例分析、探究式学习等,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估与反馈。
在整合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是教师必备的重要教育技能之一,也是促进学科教学现代化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
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交革。
二、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
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投与多媒体的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间题具体化、枯燥的间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该课件为存储于 wW 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IML 和Java 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
以中国古典民乐《高ft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通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关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202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0篇
202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0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一、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时代趋势,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技能(一)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表现力,是教学改革的需求: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思想教育课讲道理多易枯燥的特点,运用计算机网络找到相当多的案例视频等生动的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像看电影一样从听觉、视觉上充满兴趣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专注性大大增强了。
(二)多媒体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视听功能,增强感染力: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这是作为现代教师一项新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
笔者本人在多媒体教学中十分注重课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教学中,设计课件时,注意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对人体各种感官的冲击和刺激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丰盛大餐。
(三)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应是教学的全部手段:多媒体教学中最主要的媒体,不是计算机,不是图片,不是视频,而是教师本人。
多媒体本身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不然的话就会本末倒置、物极必反。
所以多媒体教室中,演示的屏幕位置不能取代黑板,应该给黑板一个完整的空间,而屏幕应是教学内容的补充,真正符合其“辅助”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直观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难懂、抽象的问题感到生动、有趣和具体,从而爱学、乐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愉快。
(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能够增大观察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重点和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率;还可以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剪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因而更有代表性,往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比在现场观察还要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本课题于2006年1月正式接到XXX教研室审发的“2006年底小学县级立项课题验收任务书”,接此通知后,本课题立即开题。
现将结题情况作以报告。
一、研究背景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2001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强劲动力。
在会上,XXX 同志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
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创造性。
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是改变教育和研究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研究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就是说,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
XXX部长还指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应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研究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研究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研究、资源共享等研究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形式和契机,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有很多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一、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学校设备在不断更新,中小学学生们的信息素养越来越好,教师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越来越高,这不得不引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对它的思考: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1.融合的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所谓融合,它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融合的个体并不丧失与其自身的特性,使当前行为保持在过去已经形成的某些理念之下的同时,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
因此整合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概念与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这个融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有多种,最佳的融合形式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与教学。
通过创设网络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索并获取知识从而获得学习经验。
采取以资源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融合发展阶段的教学,以培养学生整理资料以及探究性学习为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学习主题从网上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
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方式提供的生动形象的知识内容,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五、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学科中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在实际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学科的过程,它将对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产生变革影响。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育领域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影响,逐渐实现了与学科的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背景、意义、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背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过去,教师只能通过板书和口述的方式传授知识,而现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在线互动等,实现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这种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意义1、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与学科的融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促进教育公平: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现状及问题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设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同时,一些在线教育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1、教师信息素养不足:一些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起来。
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一些教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
因此,需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传统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 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在小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阶段,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
首先,学校应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引入更多的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其次,学校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英语等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也能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信息技术联合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信息技术,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信息技术项目,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它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医疗、企业管理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科的跨界合作和专业发展。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意义、实践和发展趋势,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科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加直观、生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网络课程等,这些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培养其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2.促进学科跨界合作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互通和跨界合作,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实践应用等领域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大数据领域,信息技术与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结合,为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评估和利用能力,使其在信息化社会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信息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助力学科的发展与应用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可以为学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强大的支持,为学科带来新的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在医学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医疗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促进医学科技的发展。
1.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主要包括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共享、虚拟实验等方面。
这些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便捷的教学方式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简单来说,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它能够丰富教学资源。
通过互联网,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取海量的信息,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
这些丰富的资源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知识。
例如,在地理学科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卫星地图和实地拍摄的视频,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地貌和气候特征;在历史学科中,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和文物图片,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变迁。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虚拟实验等手段,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以物理学科的电路实验为例,通过虚拟实验软件,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自由搭建电路,观察电流、电压的变化,不仅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还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风险和成本。
再者,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同时,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造和表达的机会,例如利用图形设计软件、编程工具等,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各种作品。
然而,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课堂
桑树台中心小学刘欢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概论
二、教学设计
三、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
前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群体中一门新学科,它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
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从无声电影教学(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即产生。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
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越来越紧密。
怎样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交流。
我今天主要与大家交流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概论
一、教育技术
1、现代教育技术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
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教育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实现教育的优化,而不在于发现教育规律。
教育技术包括有形的物质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两方面。
物质技术有:计算机、投影、网络、电视、音响等。
智能技术有: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
2、教学媒体
概念:当某一种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并且是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分类:教学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高互多媒
体。
视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媒体,如:教科书、挂图、标本、幻灯、
投影等。
听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
如:广播、录音等。
视听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听器官。
如:电视、电影等。
高互多媒体:指使用多种感官且具有人机交互作用的媒体。
如:多媒体计算机
3、课程整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