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24 为学学案 苏教版 精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二十四为学练习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二十四为学练习苏教版

二十四为学01 积累运用1.根据拼音书写汉字。

吾材之yōnɡ(庸)qì(迄)乎成bǐng(屏)弃而不用zú(卒)于鲁也传之子何shì(恃)而往吾一瓶一bō(钵)足矣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吾资之昏.(糊涂,愚笨)(2)久而不怠.焉(懈怠,疏懒)(3)岂有常.哉(常规)(4)西蜀之去.南海(距离)3.区别并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古义:租,雇今义:与“卖”相对(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古义:却,反而今义:看4.划分句内停顿.(各划两个停顿)(1)然则/ 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2)吾/ 一瓶一钵/足矣。

(3)顾/不如 /蜀鄙之僧哉?5.写出语气词并判断下列句式的语气。

(1)天下事有难易乎?(乎——疑问语气)(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哉——反问语气)(3)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也——判断语气)(4)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矣——陈述语气)6.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1)从“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中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

富者想“买舟而下",结果未能实现;贫者只依靠“一瓶一钵”,就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教育“子侄”,从“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可以看出他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3)文章通过贫富二僧往南海的故事,说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立志的重要作用.7.请欣赏邹勤的漫画作品《过个充实的暑假》,谈谈你对漫画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感想。

示例:当今的不少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不惜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强制他们参加过多的“兴趣”培训班,严重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孩子套上沉重的枷锁,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夺去了他们的快乐。

家长们应该赶快松松手,还给孩子一个欢乐的童年.8.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以“立志·理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请写一则立志(或理想)格言。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为学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为学
(清)彭端淑
学习目标
•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文言文虚词 “之”的用法。
• 2.能够流畅地朗读全文,能够整体理解内容, 感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3.明白“人之为学”,关键在“为”的道理, 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刻苦努力。
作者简介
➢彭端淑(约1699---约1779) 清代文学家。字乐斋,四川人。雍正 年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顺天乡试 同考官等职。辞官以后回到四川,在 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集》。
⑦ 蜀之鄙. ( bǐ ) ⑧子何恃. 而往(shì )
⑨ 语. 于富者曰(yù ) ⑩ 一瓶一钵. ( bō )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 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2.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其有常哉? 这样看来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作用,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
A.不逮. 人(dài ) 屏.弃( bǐng ) 彭端淑( .shū ) B.语. 于富者( yǔ )僧.人( sēng )惭色. ( cán)
•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有误的一组是 (A ) A.吾资. 之聪 (天资 ) 不逮人. 也(及,赶不上) B.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越.明年(到)
• 3.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致的是
A. .子何恃而往?B.贫Fra bibliotek语于. 富者曰
(D)
C. 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 D.贫者. 自南海还 • 4.对“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A.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B.人们为了学习还分困难和容易吗?
•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 打“×”)

(秋)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24 为学课堂实录 苏教版

(秋)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24 为学课堂实录 苏教版

为学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为学》。

[板书:为学彭端淑]先听我朗读一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朗读一遍。

生:[各自朗读课文]师:同学们感觉这是篇讲道理的文章,还是篇讲故事的文章?生:(齐声说)讲道理。

师:讲的是哪方面的道理呢?生:讲的是为与不为、做与不做的道理。

师:为什么、做什么?生:为学的道理和做事情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

师:对,是讲做学问方面的道理。

既然这篇文章是讲做学问的道理、为学的道理,那后面大量的篇幅却是讲两个和尚的故事。

那这两个和尚的故事跟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呢?好,那位同学(手指一举手的学生)说说?生:我觉得作者是借用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阐述为学的成败在于为与不为的道理。

师:这两个和尚的事不是求学问的事,他们是[学生插话:去南海]。

去南海这个事情跟求学有什么关系呢?好,请你(手指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这说明只要你亲自去做了,你就会成功,如果你不去做,再简单的事也会做不了。

师:好,你(手指另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我觉得是用一贫一富两个和尚的事来证明这个学与不学的道理,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而且还突出了穷和尚坚忍不拔的精神,说服力很强,就是说你如果去做了你就一定会成功。

师:这两个和尚的故事,跟求学之间肯定有相通之处,是不是?相通处在哪里呢?生: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师插话: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在于什么呢?]在于自己努力而不在于外界条件。

师:在于自己的努力。

要立志,而且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志向。

然而也不能说不在于外界的条件,外界条件也是重要的,只是这里强调了个人的努力。

这就是它们的共同之处。

所以下面写了两个和尚的故事。

(戴眼镜、翻书)【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感受语言,触发语感,约7分钟。

】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

生:[朗读第一段]师:这段话其实只有两句话,是吧?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个次序,开头就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秋)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24 为学说课稿 苏教版

(秋)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24 为学说课稿 苏教版

为学一、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也是一篇文言文。

《为学》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一封信。

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和尚去南海的事例,说明凡事都事在人为。

阐述了做学问没有难易之分,立志苦学,为学不难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知识目标:认识“课后5个生字,理解“为学、何恃等重点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学”的道理。

四、说教法:方法一:借助译文,抓重点词。

抓题眼:“为”,抓文眼:“作者的论点”,围绕题眼,学文眼;围绕“文眼,”拓“题眼。

”方法二:反复诵读理解感悟。

这一环节的完成主要的教学策略是朗读: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反复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深化文章的论点。

并做到学以致用。

五、说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实现生本对话。

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六、说流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3——5分)直接揭示并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为学”,并知道本文的出处、作者及作者为什么写这封信。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二)细读感悟(25——30)好文章要三读,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

在文言文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文本与译文巧妙地结合,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1、初读感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同时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二十四为学课件1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二十四为学课件1苏教版

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 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 “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 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 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 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 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 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 “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 的道理更为深刻。
中哪里可以看出?
重点词语解释
• 亦——也
逮——及,赶得上
• 怠——懈怠
迄——等到
• 屏——摒
常——常规
• 语——告诉,对……说
• 钵——和尚用的碗
• 之——往,到
恃——凭借,倚仗
• 犹——还
鄙——边境
字词句归纳 (一)古今异义
1.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2.贫者语于富者曰 (告诉)
3.越明年
(及,到)
内容梳理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
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 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
聪敏置换。
第三、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 四段 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为学
学则易,不学则难
讲道理
昏庸聪敏
立志为学
摆事实
蜀鄙二僧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 下事”起笔,为什么? 2.第二段“吾昏、庸、聪、敏”的结 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3.“两僧去南海”与“为学”似乎没 有直接关系,选取这一事例的作用是 什么?
一、“超前思考,比较听课”
什么叫“超前思考,比较听课”?简单地说,就是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面,用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对 比,从而发现不同之处,优化思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4为学练习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4为学练习苏教版

《为学》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为学()贫者语于富者曰()不逮人()怠()迄()屏弃()鄙()恃()钵()2.理解课文填空。

(1)“为学”的意思是(求学,做学问。

)(2)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形成(对比),揭示无论做事还是学习,(难和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转化条件决定于(人们的主观努力。

)(3)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阐明了(难和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4)贫者取得成功的原因是(面对困难有知难而进的勇气,有坚定意志,有勇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3.翻译句子。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2)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3)子何恃而往?你凭借着什么去呢?(4)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事情)告诉富和尚。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一个人要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穷和尚吗?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字(),朝代(),本文选自《》。

《为学》原题是《》,作文写此文的目的()。

5.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6——9题。

国有三不祥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4为学练习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4为学练习苏教版

《为学》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为学()贫者语于富者曰()不逮人()怠()迄()屏弃()鄙()恃()钵()2.理解课文填空。

(1)“为学”的意思是(求学,做学问。

)(2)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形成(对比),揭示无论做事还是学习,(难和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转化条件决定于(人们的主观努力。

)(3)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阐明了(难和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4)贫者取得成功的原因是(面对困难有知难而进的勇气,有坚定意志,有勇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3.翻译句子。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2)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3)子何恃而往?你凭借着什么去呢?(4)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事情)告诉富和尚。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一个人要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穷和尚吗?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字(),朝代(),本文选自《》。

《为学》原题是《》,作文写此文的目的()。

5.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6——9题。

国有三不祥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4 为学练习 苏教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4 为学练习 苏教版

《为学》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为学()贫者语于富者曰()不逮人()怠()迄()屏弃()鄙()恃()钵()2.理解课文填空。

(1)“为学”的意思是(求学,做学问。

)(2)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形成(对比),揭示无论做事还是学习,(难和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转化条件决定于(人们的主观努力。

)(3)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阐明了(难和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4)贫者取得成功的原因是(面对困难有知难而进的勇气,有坚定意志,有勇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3.翻译句子。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2)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3)子何恃而往?你凭借着什么去呢?(4)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事情)告诉富和尚。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一个人要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穷和尚吗?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字(),朝代(),本文选自《》。

《为学》原题是《》,作文写此文的目的()。

5.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6——9题。

国有三不祥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24 为学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24 为学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4 为学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4 为学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4为学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为学一教材说明《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删节。

原来曾入选过初中语文教材。

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树。

本文阐述的“事在人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说理深刻,语言精练,是古汉语学习的典范。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先提出论点,后用典型事例加以证明,全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二学情分析城区学生见多识广,语文基本功扎实,语文能力也较强,宜以自主自学为主,加以适当辅导即可。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流利地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理解摆事实的作用,初步认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并努力践行它。

四教学重点1)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读解文言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初识举例论证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明确“人之立志"的重要性。

六教学方法自读和探究结合法引导教学法七教学用具多媒体或白板八教学课时一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江苏省丹阳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24 为学学案1 苏教版

江苏省丹阳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24 为学学案1 苏教版

《为学》【基础部分】(学习程序:课外独自完成、学科组长评好分——课内小组交流3分钟——小展示、点评5分钟)1.课文写得很有哲理,我认真读了()遍。

2.我会读下面的生字,我要提醒同学们读准下面的字词。

3.课文中的生字,我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把这几个字写正确。

4.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要点部分】(学习程序:小组交流8分钟——老师分配任务,小组重点探究4分钟——大展示,点评12分钟)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1)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2)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3)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4)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6)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一、翻译文中加点的字。

二、翻译文中带序号的句子。

1.2.3.4.5.6.【拓展部分】(学习程序:展示、点评、总结8分钟)一、读《为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用两个运用设问句有什么作用?3.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5.一、文题是“为学”,文章为什么从天下事说起?6.文中两名“吾欲之南海”语气各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7.赏析“吾一瓶一钵足矣”8.“富和尚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9.学了本文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二、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四为学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四为学

24 《为学》学案一、作者简介彭端淑:清代文学家。

曾任吏部郎中,后在锦江书院讲学。

著有《白鹤堂集》。

《为学》选自《白鹤堂集》,原名《为学一首示子侄》。

写于1744年,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示”有“晓谕,暗示”之意。

二、解题为学为(wéi)——做学——学问。

为学:做学问三、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四、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解释五、概述段意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证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讲道理证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转化。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证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六、小结课文文章通过记叙的故事,以事喻理,告诉我们道理,强调了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

七、课堂练习(一)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不逮人迄乎成昏与庸屏弃蜀之鄙何恃饭钵惭色语于富者僧人久而不怠(二)了解下边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13)1、下边句中加黑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词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在括号里加以说明。

蜀之鄙有二僧( ) 贫者语于富者曰( ) 子何恃而住( ) 顾不如蜀鄙之僧( )2、“者”在文言中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

试解释下边句子中的“者”字。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 富者有惭色( ) 能者为师( ) 普通劳动者( )3、“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说明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A、天下事有难易乎( )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吾数年来欲舟而下,犹未能也( )D、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E、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解释词语(39)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2、屏弃而不用( ) ()3、岂有常哉( )4、犹未能也(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蜀之鄙()7、买舟而下()8、越明年()9、贫者语于富者()()10、吾资之昏,不逮人也资:______ 逮:______11、旦旦而学之旦旦:______ 学:_____12、久而不怠焉久:______ 怠:________13、迄乎成迄:______ 成:______14、吾资之聪,倍人也聪:_______ 倍:________15、屏弃而不用屏:______ 屏弃:______16、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道:_____ 卒:________传:________17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然则:________ 常:________18吾欲之南海,何如?之:____ 何如:____19 子何恃而往子:______ 恃:________.20吾一瓶一钵足矣足:________21、富者有惭色惭色:________22、. 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_23、自败者也败:________24、自力者也力:________25、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______26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七下《为学》学案设计

七下《为学》学案设计

七下《为学》学案设计苏教版七下《为学》学案设计学习要点: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复述课文内容大意,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给下列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逮怠迄屏鄙恃钵2、反复诵读课文。

3、文学常识积累。

要求: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如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检查导入1、导入: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

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2、听写字词。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

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

4、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一读课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

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划分句内停顿示例:“天下事│有│难易乎?”“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吾│一瓶一钵│足矣”“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二读课文,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的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1)识记下列词的意义。

学:①学习②学问资:天资材:通才,才能怠:懈怠道:学问卒:最后鲁:愚钝鄙:边境语:告诉恃:凭借,依靠越:到了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去:距离顾:难道是故:因此(2)找出文中带“之”的语句弄清“之”字的用法。

2017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课件-第24课 为学 (共26张PPT)

2017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课件-第24课 为学 (共26张PPT)

预习检测
yuē 曰 hū 乎 wú 吾 bō 钵 shǔ 蜀 shì 恃
bǐ sēng pí ng 鄙 僧 瓶
cán juàn 惭 倦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倾听朗 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 等朗读时的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进一步 纠正和巩固字音。
细读课文
1、对照课后注释自己翻译文章。
2、遇到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4、指名翻译。
感悟课文
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 难,“僧富者不能至而 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贫僧立志而行,努力 去为,而富和尚仅凭 立志,却不立志而行。
各抒己见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阐述了做学问全凭主观努力的道理, 告诉我们:做学问关键在于“立志”,更在 于“立志而为”的毅力。 难和易是相互转化的,难事只要去做 也会变得容易;容易的事,不去做,也会 变得困难。 后天的努力比优越的条件更重要。
愚公移山
• (清)彭端淑
学习目标
•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思。 • 2、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能够准确翻译全 文。 • 3、明白“人之为学”,关键在“为”的道 理,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刻苦努力。
作者简介
彭端淑( 1699--1779 ) 清代文学家。字 乐斋,四川人。著有《白鹤堂集》。
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 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是针对学习上 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目的在于教 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我 们学习这篇文章,也是教育我们要克服学 习上的畏难情绪。
课后作业
1、背诵 全文。 2、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
一、给下列加黑字的注音 ( 10 )
不逮人迄乎成昏与庸屏弃蜀之鄙
何恃饭钵惭色语于富者僧人久而不怠
二、了解下边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13)
1、下边句中加黑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词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在括号里加以说明。

蜀之鄙有二僧( ) 贫者语于富者曰( ) 子何恃而住( ) 顾不如蜀鄙之僧( )
2、“者”在文言中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

试解释下边句子中的“者”字。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 富者有惭色( ) 能者为师( ) 普通劳动者( )
3、“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说明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A、天下事有难易乎( ) 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C、吾数年来欲舟而下,犹未能也( )
D、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E、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三、解释词语(39)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
2、屏弃而不用( )
()
3、岂有常哉( )
4、犹未能也( )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6、蜀之鄙()
7、买舟而下() 8、越明年()
9、贫者语于富者()() 10、吾资之昏,不逮人也资:逮:______ 11、旦旦而学之旦旦:学:_____12、. 久而不怠焉久:怠:________ 13、迄乎成迄:成:______14、吾资之聪,倍人也聪:_______倍:________
15、屏弃而不用屏:____屏弃:_____
16、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道:_____ 卒:________传:________
17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然则:________ 常:________
18吾欲之南海,何如?之:____ 何如:____19 子何恃而往子:恃:________.
20吾一瓶一钵足矣足:________21、富者有惭色惭色:________
22、. 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_23、自败者也败:________
24、自力者也力:________25、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____
26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学:___
四、翻译句子(20)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4、子何恃而往?
5、吾一瓶一钵足矣。

6、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7、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于庸也。

8、吾资之聪,倍人也 9. 自力者也
10、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五、原文填空(18)
1、文章借蜀鄙之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学要具备两个条件: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

3、.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只强调,“______________”则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高:“_______________”表明贫者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低。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明写贫者的行动,他终于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成功:“_________________”表明富者的物质条件准备永无完备之日,“____________________”则暗写富者到底没能去南海。

5、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
5、《为学》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原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四川人。

本文通过的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从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