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态
鲁枢元对精神生态的定义
鲁枢元对精神生态的定义
鲁枢元对精神生态的定义是:“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
这一定义涵盖了人与其所处环境的多方面关系,包括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以及与文化环境的交融。
精神生态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主体性和其生存环境的平衡、稳定和演进,它不仅关涉到个体的心理健康,还涉及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精神变量协调。
此外,鲁枢元还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层次建构起他对精神生态的理解,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分别对应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他指出“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己的关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鲁枢元对精神生态的定义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心理学家。
重建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种“ 伦理 ” “ 、 价值 ” 以及 “ ” 内涵 , 当生 态 学 发 善 的 “
展 到人 和 自然 普 遍 的相 互 作 用 问题 的研 究 层 次 时 ,
[ 基金项 目]江苏省教 育厅 20 0 9年度 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资助 项 目(9 J 7 00 ) 南京林业 大学高学历人 才基金 项 0 SB 2 0 7 ;
困境 根 源 进行 解 读 , 努 力 构 建 自然 生 态一 社会 生 并
态一 精 神生 态 的 生 态有 机 大 系统 , 这对 于推 进 和谐 社会 建设 与生 态 文明建 设具 有重 要 的理论 价值 。
一
的学 科研 究边 界逐 渐突 破原 初 的生物 自然科 学范 畴
而具 有 了人文 社会 科 学 的性 质 , 为 系 统探 究 有 机 成
直 极力 主张 生态 学 已不再是 生 物学 的一个 分支 领
域, 它源 于生 物学 但 已发 展 为一 门独 立 学科 。该 学
科结 合 了有机 体 、 自然 环 境 和 人 类—— 与 生 态 学 一
词 的词根 ‘ io ’ O ks 的意 义 一致 。 ” 所 以 , 生 态学 ” “
、
“ 态 困境 ” 义 生 释
( )“ 态” 一 生
体、 自然 环境 和整 体人 类和谐 共 处 的综 合性 的学科 ,
它强 调生 态 系统整 体 的有机性 、 多样性 与 复杂性 , 追 求“ 人一 自然~社 会 ” 的生 态 和谐 , 多地 具 有 了一 更
“ 态学 ” 整 意义 上 的 提 法 首 次 出现 于 德 国 生 完
一
源并 合理 应对 , 为 当今 人 类 的生存 和 发展 带 来 了 便
自然·精神·生态
自然·精神·生态摘要:劳伦斯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呼吁人们重构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同时也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类自然天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精神异化,号召人们关注和重视精神生态。
人类只有尊重和热爱自然环境,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回归人类本真的内部自然,才能实现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良性发展,才能实现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生态思想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散文家。
早期的作品《儿子与情人》(1913)是他的成名作,被看作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因为故事内容取材于劳伦斯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的生活。
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哀叹和抗议由于工业发展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集中探究了人性的变异与心灵的扭曲,批判了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然天性的摧残。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描写了煤矿工人莫雷尔一家的生活。
莫雷尔夫妇婚后相处不和睦,莫雷尔太太转向儿子们寻求爱的寄托。
这种情感超越了正常的母爱,成了控制与占据儿子感情的中心。
这种影响使儿子保罗竟然丧失了正常恋爱的能力,陷入精神困境之中。
母亲的去世使他在精神上和感情上摆脱了控制。
但是,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茫然。
故事的结尾是保罗在神思恍惚之中蹒跚而行,向神秘莫测的未来走去。
一、失衡的自然生态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给劳伦斯家乡诺丁汉小镇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原来葱绿青翠的森林与农田变成了黑烟滚滚、井架林立的煤矿区。
劳伦斯是生性热爱自然的人,看到这些,他为田园式古老英国的消失而叹息。
工业化的烟尘使花草枯萎,树木凋零。
工业化对自然的破坏以及对人类诗意栖居的破坏使劳伦斯充满了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的不满和憎恶。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毁掉了人们拥有美丽风光的家园,使美好的自然景物遭到了破坏。
精神生态与人性弱点
精神生态与人性弱点近年来许多作家热衷于写“动物小说”,文坛上甚至出现了“动物小说”热潮。
像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这些都是名噪一时的长篇“动物小说”。
至于写动物的中短篇小说那就更多了。
不过现在人们一般不把它们叫做“动物小说”,而是换了一个新的说法,叫“生态小说”。
好在这并非换汤不换药,因为和“动物小说”相比,“生态小说”中确实出现了某些新的精神质素。
不管董立勃是否愿意,他的这篇小说难免也会被人归入“生态小说”的范畴。
因为,生态小说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所谓“反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上的生灵万物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千百年来人们早就习以为常的中心与边缘或主与奴的权力关系。
因此,生态小说的核心精神旨趣其实还不是重建所谓的自然生态,那主要是自然科学的范域,而是重建一种和谐的精神神态。
显然,近年来的许多生态小说还更多停留在关注自然生态的物质层面上,而相对忽视了对于精神生态的观照和挖掘。
即使是关注到了精神生态,也往往偏重于对文化生态的考察,诸如《怀念狼》、《狼图腾》、《藏獒》之类的生态小说,作家们集中思考的还是原始的野性文化对日渐退化的现代文明乃至人种的文化拯救问题。
但仅从文化层面来关注精神生态还不够,生态小说还应该从生命本体的角度关注精神生态。
把生态小说写成了文化小说或文化寓言,这是目前生态文学创作中需要规避的倾向。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生态小说关注生命本体的精神状况和心灵处境,在动物与人的生命关联中洞察、反思和拷问人性的弱点。
毫无疑问,董立勃的《一只叫虎子的猫》正是这样的生态小说。
董立勃的文风以素朴见长,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比起狼和藏獒那样凶猛而稀见的动物来,董立勃写的是一只居家中常见的猫,这就有了更多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小说写了一个少年与一只猫的故事,这其实是典型的“少年文艺”,甚至是“儿童文学”。
但切莫以此低估了这篇小说的深广涵义,要注意到作者在萧散简淡的叙述中倾注了自己的幽情哲思。
论当代河南的精神生态
中图分 类号 : 0 G7
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7 9 5 2 0 0 — 10 0 10 — 0 X( 0 6) 3 0 4 — 3
最深刻 、 面的地 方, 最全 儒家思想毫无 疑问形成 了难以撼 动的 统治地位 , 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应该说 , 儒学思想在漫长的历
收 稿 日期 : 0 6 0 - 2 2 0 — 3 1
作者简介: 吴圣刚( 9 2 16 - ) 男, , 河南遂平人 ,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文学、 文化 学研 究。
迁移 流动 、 民族的交会 融合 , 也有异质文化 的涌人 、 移植和多
元文化的交融。 如东汉至魏晋时期 , 、 西 北边陲的许多 民族 , 陆
续 向 内地 迁 移 , 族 人 民犬 牙交 错 地 住 在一 起 。内 迁 “ 胡 和汉 各
族不但大量吸收 了汉人的封建文化 ,而且也 以自己的文化 习 俗影响汉人。人 口的流动 , 不仅促成 了不同人群 、 不同民族 的 融合 , 也引发了不 同政治 、 经济 、 文化的交流融会 , 尤其是不 同 区域 人民不同的观念 、意识 、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的交流融 会、 和平共处 , 为中原文化不断注入新的特质 , 使中原文化保 持多元共存的状态 。 就文化生态意义而言, 任何文化都不是单 质的, 单质的文 化是难以存在 的。 文化作为精神形态的东西, 相互之间的依赖
态 的发生 、 成长 、 化与 整 个 社会 领 域 发 生 的 变 化是 密切 联 系 变
伊恩·麦克尤恩笔下的精神生态荒原
伊恩·麦克尤恩笔下的精神生态荒原吴晓群(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88)摘要:伊恩·麦克尤恩的早期小说充斥着乱伦、暴力、性虐、惊悚等因素,体现了人性异化和社会荒诞。
以“恐怖伊恩”时期的两部“小型杰作”《水泥花园》和《只爱陌生人》为研究对象,从精神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精神生态荒原的具体表现。
麦克尤恩笔下的精神生态荒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
多种荒原般的城市意象揭露了“家”的不确定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生活意义、道德和伦理的丧失折射了畸形的人际关系,书写了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人的非常态成长凸显了自我的异化,展示了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精神生态荒原;城市意象;人际关系;自我异化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43(2018)03-0107-05收稿日期:2018-03-05基金项目:安徽新华学院资助科研项目“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外语教学研究”(2016td008)。
作者简介:吴晓群,1982年生,女,安徽肥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教学法。
《水泥花园》和《只爱陌生人》分别为麦克尤恩1978年及1981年所著,属于麦克尤恩早期的“小型杰作”,以哥特式风格著称。
作品主要探讨了当代英国社会、家庭及伦理等问题,惊悚荒诞程度让人紧张不安。
情节涉及乱伦、暴力及性虐,文笔间流露出人性异化之凄凉、社会荒诞之惊悚的精神生态荒原。
《水泥花园》借十五岁少年杰克之口,讲述了他与姐姐朱莉、妹妹苏和弟弟汤姆三人在失去父母之后在荒岛般的水泥花园里演绎着惊世骇俗的乱伦情节。
父母的相继离世使孩子们失去了生活的引路人,对孩子作为精神性的存在主体带来了难以填补的精神空白;地理空间的孤立和精神人格的失调造就了他们的精神生态荒原。
在杰克等人看来,“乱伦被视为一种令人不安的解药,用来克服严重的身体、情绪和心理的疏离感。
现代人的精神生态与中国传统闲逸美学
、
现代 人 的精 神 状 况 :从 物 质 病 态走 向精 神
生态
在 西 方物 质主 义 文化 的 冲击下 ,现 代 人 的精 神
生 态 系统 已经 发生 了明显 的变 化 ,它 的 内在平 衡 与
提 高 生 活 质 量 , 从 各 个 方 面 改 造 人 类 自 身 ”48 比对 现 代社 会 的未 来 发展 趋 势 也 作 出 [3戈 ]7
戈 比的展 望 中 ,我们 已经 可 以 明显 地感 受 到 ,一 个 追求 人类 精 神生态 的 时代 即将 来 临 。
二 、精 神 生态 时代 的闲情 逸 致
在人 类 即将 到来 的精神 生 态 的 时代 里 ,闲情 逸 致将 会受 到 格外 的重 视 。现 代 西 方 人 所追 求 的 “ 简 朴生 活 ” 实 际上 是 一种对 生命 的 自由状 态 的 向往 , , 其在 对物 质 欲望 的超 越 中包含 着很 多 闲情逸 致 的 因 素 。为 了清 理物 质欲 望 对 人们 心 灵 空 间 的 淤 塞 ,重 新找 回原 本 清 净 纯 朴 的 心 灵 世 界 ,实 现 自由 的 憧 憬 ,占有 自己的全 面 本 质 ,越来 越 多 的现 代 人 ,开 始追 求生 活 中 的闲情 逸致 。闲情 逸致 作 为 一种 高 雅
王 东昌
( 苏州工业园 区唯亭学校 ,江苏 苏州 2 52 ) 1 1 1
摘
要 : 西方物欲 文化的强力冲击下 ,现代人 的精神 生态系统正在失去平衡 ,内心世界 日益 空虚 ,人 在
生意义逐 渐丧失 , 而诱 发 了诸 多精神病症 的产 生。正是在这样 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传 统 闲逸美 学所 主张的 进 竞 争时代 的退让 和谐 、向外扩张时代的精神 内敛 、机械集 中时代 的随性散淡 、高速度 时代 的舒 缓悠然 ,有利 于个体精 神生态系统 的平衡 与稳定 ,有利于个体身心 的和谐和生命 的健康 。 关键词 : 现代社会 ; 中国传统 闲逸 美学 ; 精神 生态系统
鲁枢元对精神生态的定义
鲁枢元对精神生态的定义
鲁迅先生曾经对精神生态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定义。
他认为,精神生态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和信仰的自然环境。
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营养土壤,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鲁迅的眼中,精神生态是一个人思想的源泉,决定着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一个清朗的精神生态能够培养出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使人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
它不仅是人们心灵的净土,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
鲁迅同时也强调了精神生态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生态状况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态能够使人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相反,一个不良的精神生态则会导致个体消极情绪的产生,甚至会引发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
在鲁迅看来,精神生态的形成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建立一个健康、积极的精神生态环境,为每个个体提供一个良好的思想氛围和心灵寄托。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从精神生态中获得滋养和力量,进而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和文明进步的事业中。
鲁迅对精神生态的定义深刻而准确。
他的观点告诉我们,一个人的
精神生态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幸福与快乐,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只有关注和重视精神生态的建设,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精神生态环境,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贯彻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心得体会
持续拓展应用领域。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和准入清单作为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城镇建设、重 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管控要求融入其中发挥作用,在规划编 制、环境准入、日常执法中做到不变通突破、不降低标准。同时,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重点行业、重点区 域环境准入中的约束作用,重点跟踪评估“两高”行业落实区域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资源利用效率等管控要求的 情况,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学习贯彻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精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生态 环境分区管控心得体会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建立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的分区分类管控策略;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 加强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创新,有利于优化国土 空间布局、保障生态环境功能、筑牢绿色发展底线、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科学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明确管控要求、制定准入清单、实施 分类管控,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近年来,各地在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与尝试,相关 制度不断完善,管控体系日益健全,成果应用初见成效。但也要看到,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要求相比,目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短板,不精准、不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需采取更为有力的 举措,加快建设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分区管控更加精准、规范、高效。
实施动态更新调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通常会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变化、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的变更、自 然保护地的优化等情况进行更新和调整。应坚持动态更新与定期调整相结合,加快建立健全更新调整机制,加强和 规范更新调整成果的科学论证和审查工作,切实保障更新调整成果质量。当然,实施动态更新调整,不能盲目进行 。生态功能不降低、环境质量不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突破是实施动态更新调整必须始终坚守、不可逾越的底 线。
中国“精神生态”研究二十年
No 5 2 1 . ,0 0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会科 学版) 社
J u n l fTin i r lUnv r i S ca ce c) o r a a jn No ma ie st o y( o ilS in e
总 第 2 2期 1
Sum NO. 2 21
语的论文有 1 2篇 ; 9 9 1 9 1 8 — 9 8年 , 加 到 1 3 增 8
较早 提及 精神 生态 的文章 。该 文主要 谈论 文化 在
人类 进化 中的作用 与地 位 , 在对 文化 的解 释上 , 他 提 出三种 说 法 。第 一 种 说 法是 : 人 类 政 治 结 构 、 “
这 三种说 法都 提到 了“ 神 生 态环 境 ” 他 认 为 精 精 ,
复 的这一 思维路 径 。他指 出 :文 艺心理 学 的学科 “ 建设 必须 重 视 人 的 生 存 状 态 , 括 人 的 ‘ 包 自然 生 态 ’ ‘ 神生态 ’尤其 是人 的 ‘ 神生 念 ,…一 和 精 , 精 . 近 些年 来 , 国人 的 ‘ 神生态 ’ 中 精 正在 恶化 , 这种 恶化
对 象之 一 。
关 键 词 : 神 生 态 ; 神 生 态 学 ; 学 艺 术 精 精 文
“ 神生 态 ” 提 出到 现 在 已经有 2 精 从 0余 年 的 历 史 , 为 一个 新 异 的 学 术 用 语 , 影 响 与 1 作 其 3俱 增, 已经 成为 诸 多 学 科 的 常 用 语 汇 。据 笔 者 不完
关 注对 象 、 特定 内涵 也 缺 乏 系 统 的研 究 。在 具 体
法律令 、 礼仪 式 、 典 规章 制度 等精 神生 态环 境 的范
畴 。这 一类 范 畴 , ( 代 ) 语 世 界 称 之 为 ‘ 在 古 汉 文
现代城市人的精神生态及其重建
A s at Mo enzt ni tesca o jc v n edf edv l me t f d r i , hc s bt c: dri i oi bet ea dt n r h eeo n e c y w i a o r ao sh l i r ot p o mo n t hl
1 何 谓 “ 神 生态 " 精
现代科学技术与工业文 明的片面发展 , 一方面是 自 然 生 态受 到 极 大 破 坏 , 一 方 面 是 人 自身 被 “ 大 另 从
“ 态学 ” 词在 希 腊文 中即 “ i s gs 意 思 地 上 连根 拔起 ” 海 德格 尔语 ) 生 一 o ol o”, k o ( 。人 由于 “ 精神 家 园 ”
现 代 城 市 人 的 精 神 生 态 及 其 重 建
李 虹
( 安徽建筑工业学 院 法政学院 , 肥 2 0 2 ) 合 30 2 摘 要 : 市现代 化是现社会发展 的 目标 和趋势。城市 的现代 化发 展, 城 使得城 市人 精神生态 失衡 现象 凸显, 探
讨城市人 的精神 生态平衡 问题意义 重大 。引导城 市人注重 自我精神 生态教 育 、 积极发挥 大学在精神 生态重建 中 的重要作用 、 营造精神生态绿化 的社 区环境是城市人精 神生态重建的重要途径 。
关键 词 : 市 人 ; 神 生 态 ; 径 城 精 途 中 图 分 类 号 :9 28 C 1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9 0 2 1 ) 3 0 2 — 4 17 — 2 X(0 1 0 — 0 8 0
O n t iiua o o y Re o t u to fM o e n Ciy Dwelr he Sp rt lEc l g c nsr c i n o d r t le s
如何构建健康的精神生态
如何构建健康的精神生态健康的精神生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不仅需要身体上的健康,更需要心理上的平衡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如何构建健康的精神生态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可以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动力,使我们更加有决心、有信心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要建立积极的心态,我们可以通过多读正能量的书籍,多看一些激励人心的影视作品,多与积极向上的人相处,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二,保持身心健康。
身体是心灵的容器,只有保持了身体的健康,才能保证我们心理上的平衡。
要保持身心健康,我们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还可以通过打太极、瑜伽等形式来调节身体和心灵。
此外,我们还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
第三,学会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让我们莫名其妙或者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很容易导致情绪的失控。
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包括缓慢深呼吸、运动、音乐、冥想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释放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交环境能够对我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拥有宽广的社交圈子,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分享生活的喜悦和苦涩。
同时,良好的社交环境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个人价值和能力,实现物质和精神富足。
第五,多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精神生态的健康不仅仅在于思想、情感的健康,还在于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健康的精神生态是一个复杂的整体,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去建设和提升。
我们需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关注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学习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重视社交关系的建立和提高个人素质,以此达到健康地构建精神生态的目的。
精神生态视角开题报告
精神生态视角开题报告精神生态视角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健康问题。
焦虑、抑郁、孤独等精神疾病现象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探索精神疾病发生的根源以及精神健康的维护。
精神生态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通过研究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精神生态学能够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解决精神健康问题的方法。
因此,以精神生态视角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从精神生态视角出发,探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精神健康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神生态视角的理论基础:梳理和总结精神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深入理解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精神生态因素的影响:探索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精神健康状况,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3. 精神生态干预方法:研究精神生态学在精神健康治疗和干预中的应用,提出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方法。
4. 精神生态视角与社会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对个体精神健康的影响,探讨社会政策和制度对精神健康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
通过对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结合实际调查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精神健康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要的结果和意义:1. 更深入地理解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机制。
2. 提出有效的精神生态干预策略和方法,为精神健康治疗和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 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精神健康的影响,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精神生态视角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人类精神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将以精神生态学为基础,探索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精神健康的影响,为解决精神健康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精神生态学视域下的虹影小说研究--以《饥饿的女儿》为例
类才能构建和谐家园,反之,就会陷入生态失衡的困境。 已将苦难内化成了生命的强大驱动力,在追寻自我价值
2… 精神生态的反思与建构…
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个体的精神建构,用喜怒哀乐描绘了
2.1… 立足于社会与自然的精神建构
完整的生命画卷。
精神建构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建设,人的精神建构是
生命哲学的要义是将人的精神生活视作绵延创造的
耻,人与人之间毫无隐私可言。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导 致贫民窟的人们难以选择体面的生活方式,个体幸福感 的缺失又进一步造成群体精神生态失衡。因此,城市建 设规划不仅要符合生态宜居观,还要兼顾个体的精神空 间。“生态之美,美在和谐,美在平衡”[2],唯有自然与精 神生态都达到平衡,人们才能安居乐业,这也是虹影对城 市文明与精神生态的思考。
小说研究[J]. 神州,2018(35):1-2,4.
志。长江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它为造船业和航 [3]… 李想,黎治平,陈向辉 . 论张炜小说《九月寓言》中的
运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也锻炼出了南岸人坚毅果敢、勇
生态意蕴[J]. 安徽文学(下),2018(05):29-30.
于创新的精神素养。重山也是虹影书写的重要意象,山 [4]… 张悦,康洁 . 论苇岸散文中的生态意识[J]. 戏剧之
压环境下人人自危。几岁的孩子为了“阶级斗争”互相 小说展露了人受制于自然又试图与自然和解的生命本
打小报告;儿子在战争中牺牲,母亲却只为自己成为烈士 性。作者肯定了这种饱含精神力量的生命价值,并作为
亲属而沾沾自喜;一家人为了政治立场甚至关起门来大 这场饥荒的直接经验者和记录者对此表达了深切的人文
打出手。政治成为当时唯一的价值评判体系,个体的精 关怀。
然意象的多重意蕴表达了人类精神建构脱胎于自然生态
保护环境的精神
保护环境的精神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它主张人类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的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精神强调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意味着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要以绿色为导向,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生态文明:保护环境的精神倡导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指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
生态文明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精神主张人类要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
这包括节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精神要求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这意味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5. 环境教育:保护环境的精神强调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素养。
通过环境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6. 社会责任:保护环境的精神要求企业、政府和个人都要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企业要遵守环保法规,减少污染排放;政府要加强环保监管,制定和实施环保政策;个人要养成环保生活习惯,参与环保志愿活动。
保护环境的精神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它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1摘要生态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将生态因素添加到生态美学当中,使生态学和美学相互交叉。
它是以人类生态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生态价值为导向并重新理解审美现象和规律的美学研究。
学者们希望自然与人类不再对立,而是平等的对待自然并能够让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文章利用生态美学的有关理论对《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美学因素。
小说中的生态美学因素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整体生态环境做出进一步的思考,而且对生态建设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1 Abstract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a new discipline that adds ecological factors to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tent,so that ecological and aesthetic from mutually.It is a aesthetic phenomena and laws based on ecological values ,and an aesthetic study of human ecology and ecosystem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Beautiful Red Gertala River with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excavates the aesthetic factors.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factors in the novel can not only cause us to think about the overall ecological environment,but also play a certainpositive role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Keywords: The Beautiful Red Gertala River; Natural ecosystems;Social ecology; Spiritual ecology1目录引言 ........................................................ .. 1二《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自然生态 ................................. 2宁静祥和的草原 .......................................... 2充满灵性的动物 .......................................... 2三《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社会生态 ..................................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3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 6四《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精神生态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浅析《丛林之书》的精神生态
浅析《丛林之书》的精神生态发布时间:2021-04-20T04:21:22.986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期作者:王雨徐蕴怡[导读] 二十世纪英国作家吉卜林创作的短篇故事集《丛林之书》中,以毛葛利为主要人物,丛林居民在“丛林法则”的制约与指导下和谐共存。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二十世纪英国作家吉卜林创作的短篇故事集《丛林之书》中,以毛葛利为主要人物,丛林居民在“丛林法则”的制约与指导下和谐共存。
在小说中,“丛林法则”经历不同阶段的变化,少年毛葛利的精神也发生了变化,这两者都影响了丛林的精神生态。
本文主要对《丛林之书》的精神生态进行研究,鼓励人们关注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关系,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正确生态观念对待生活。
关键词:《丛林之书》;精神生态;丛林法则;毛葛利;精神历程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即研究生物有机体和与它们自己相互作用的环境。
根据鲁枢元先生的生态批评理论,人不仅仅是自然性的存在,不仅仅是社会性的存在,人同时还是精神性的存在。
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之外,还应当有“精神生态”的存在。
(鲁枢元,2006:20)生态批评对自然生态的研究涉及人类精神生态的研究。
通过研究人类在自然生态的变化中精神的变化历程,展现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关系,关注人的精神生态。
《丛林之书》是英国作家吉卜林最有影响和最受读者欢迎的短篇故事集,其中有九篇都是以少年毛葛利为中心人物的系列动物故事,讲述了毛葛利在丛林里的冒险生活,毛葛利的成长过程中始终与“丛林法则”息息相关。
一、“丛林法则”与精神生态“丛林法则”是动物为繁衍和生存而制定的准则和秩序。
吉卜林在《丛林之书》中多次提及了“丛林法则”,尽管小说从来没有明确提出“丛林法则”的全貌,但这些“法则”却深深地烙印在丛林居民的脑海中,在丛林居民的行为中能体现出来,丛林中的动物普遍都遵循着“丛林法则”而生存。
正如《恐惧如何而来》开篇就提到“丛林法则——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则——几乎对于丛林居民可能会遇到的每一种事件都做了规定。
生态文明精神
生态文明精神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摆摆龙门阵,说说那个“生态文明精神”嘞事儿,用咱四川人的方言,整得亲切点。
你晓得嘛,现在社会发展快了,高楼大厦拔地起,汽车火车满街跑,
但咱们四川人讲究的是“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这生态文明精神,说
白了,就是要咱们在奔小康的路上,不忘保护咱的家园,让环境美起来,
空气清起来,水儿甜起来。
就说咱们四川,巴山蜀水,自古就是天府之国,山青水秀,美得跟画
儿似的。
咱们得继续守好这份家业,不能为了赚钱就乱砍滥伐,污水乱排。
要晓得,大自然是咱的衣食父母,得善待它,它才会回馈咱们更多的好东西。
生态文明精神,就是要咱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少开一天车,多骑骑自行车,散散步,既锻炼了身体,又减少了尾
气排放;再比如,垃圾分类搞搞好,让能回收的回收利用,减少垃圾污染;还有啊,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资源,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态文明行动。
还有啊,咱们得有点长远眼光,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牺牲了子孙后
代的福祉。
要发展绿色经济,搞生态农业,让咱的农产品既安全又健康,
还能保护土壤和水源。
这样,咱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环境也越来越好,
这才是真正的双赢嘛!
总之啊,生态文明精神就是提醒咱们,在发展的同时,别忘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咱们四川人,就是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骨子里,让绿水青山常在,让美丽四川永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tudy of spiritual ecology, which advocates concerning over individual’s spiritual life, is an important branch in the field of ecocriticism. Professor Lu defines spiritual ecology a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s as spiritual existence(mainly human beings)and the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y live including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Spiritualecology involves not only the healthy growth of subjects, but also the balance,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an ecosystem under the coordination of spiritualvariables.17白鲸生态批评In Melville’s time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marched into a boom,which however, was accompanied by human spiritual crisi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were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But what accompanied the progress was a profound sense of confusion.尊重自然Modern people had a wealth of materials, but they felt isolated from nature, from the society and from faith in the crisis of values and culture. In such society,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Spiritual Ecology and spiritual resources are not known sufficien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self is ignored. So human’s spiritual culture begins to decline, emotional life becomes boring and the people become selfish and hardhearted.―Prof.Lu remarks: ―The more science becomes developed,the more the people become incapable; the more technology becomes advanced, the more space becomes narrow; the more goods becomes abundant, the more life becomes boring; the more the world becomes noisy, the more spirit becomes lonely…‖56尊重自然So they seek for improvement of the spiritual life. The famous eco-writer Thoreau noticed that the excessive civilization of human society resulted in men’s a lienation from nature and hundreds of people le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There are invisible spiritual crisis existing in the increasingly commercialized society.尊重自然It was not merely brought about by colonization or the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More important was the fact that it pained the westerners when they lost interest in pursuing the truth of fate an d thus the invisible spiritual c risis appeared in the westerners’mind.尊重自然Melville found the man’s spiritual crisis brought by industrialization to civilization, as a result of degener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decay of the human spirit. Ahab clearly represents a self-proclaimed sovereign individual who defies human limitation in searching for insight into the mystery of God. 白鲸生态He dares to challenge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Ahab went to the sea to revenge himself on Moby Dick, not to make profit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 on the ship. Just before his climactic tree-day encounter with Moby Dick, Ahab utters his own version of the avenging dream as he unburdens himself o Starbuck in ―The Symphony‖: What a forty years’fool-fool-old fool, has old Ahad been! Why this strife of the chase? Why weary, and palsy the arm at the oar, and the iron, and the lance? ... God! God! God!-crack my heart! –stave my brain! –mockery! mockery! bitter, biting mockery of grey hairs, have I lived enough joy to wear ye; and seen and feel thus intolerably old? Close! Stand close to me, Starbuck; let me look into a human eye; it is better than to gaze into sea or sky; better than to gaze upon God.666In order to satisfy his own desire, he can sacrifice everything. He had no mercy for the injured whales and the other sailors. Ahab actively hunted for the white whale in order to assert man’s supremacy over what swam in front of him as ―the monomaniac incarnation‖ of a superior power:If man will strike, strike through the mask! How can the prisoner reach outside except by thrusting through the wall? To me, the white whale is that wall, shoved near to me. Sometimes I think there’s naught beyond. But ’tis enough He tasks me; he heaps me; I see in him outrageous strength, with an inscrutable malice sinewing it. That inscrutable thing is chiefly what I hate; and be the white whale agent, or be the white whale principal, I will wreak that hate upon him. Talk not to me of blasphemy, man; I’d strike the sun if it insulted me. For could the sun do that, then could I do the other; since there is ever a sort of fair play herein, jealousy presiding over all creations. But not my master, man, is even that fair play. Who’s over me? Truth hath no confines. (Herman Melville,1999:176)196To revenge, Ahab gave up all his love either to his family or to his followers. He went to the sea to revenge himself on Moby Dick and to prove that he could conquer nature. And it is impossible for him to treat his followers friendly with hatred in heart. When Ahab talked with Stubb in chapter 29“Enter Ahab; to him, Stubb ‖ ,he called Stubb ―dog‖ and ten times ―a donkey, and a mule, and an ass.‖尊重自然When Ahab had dinner on the ship, he was ―surrounded by his war-like but still deferential cubs‖ ―They were as little children before Ahab;‖180 When Stubb told Flask his curious dream, Flask responded:―W ell,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Flask, is to let that old man alone; never speak to him, whatever he says. Halloa! What’s that he shouts? Hark!‖160―Fraternalism in Melville is not only democratic and tragic; it is democratic because tragic.‖剑桥258Ahab always stayed alone and lacked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He thought he was the commander over nature and the crewmen and he had right to command them to do what he wanted. For a long time he lived in his own thought and gradually self and vengeance occupied his mind and no other things. Therefore, he became monomaniac and unapproachable in the others’eyes and his behavior did show his madness and hysteria throughout the whole voyage. The hatred for nature and desire for domination of nature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Ahab’s death. He tortured the other crewmen on the whaling ship as well as tortured himself mentally, which trapped himself into a mental corner. 尊重自然―What is it , what nameless, inscrutable, unearthly thing is it; what cozening, hidden lord and master, and cruel, remorseless emperor commands me; that against all natural lovings and longings, I so keep pushing, and crowding, and jamming myself on all the time;‖668For Ahab, to fight with Moby-Dick is to seek a thing to fill his spiritual vacancy since Moby-Dick is a kind of spiritual symbolism, namely, the bearing mark of the teleology.白鲸生态If viewed from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 the process in which Ahab fights against the whale is simply the process in which he fights against himself.His great error is that he fails to accept human limitations. In assuming the possibility of learning the final truth, he puts himself in effect on a plane of equality with God.The ecological issues are not only the issues about nature, but also the issues about human self. Human beings protect Natural Ecology as well as Spiritual Ecology. We must change some habitual notions and ways of thinking, and then the ecological crisis can be solved fundamentally.Ahab had no mercy for the injured whales and the other sailors. He stayed in his captain cabinall day long; only if necessary, he went to the deck and ordered the other sailors to do the chores. He thought he was the lord and master of nature and of the others and he was superior.Ahab cried, with a laugh of derision, I am immortal then, on land and on the sea,—immortal on the land and on the sea.(Melville,1999:491)Actually Captain Ahab was not on good terms with other crew on the whaling ship and he just separated himself from them. In the cabin of the captain, there was no companionship at all.His great error is that he fails to accept human limitations. In assuming the possibility of learning the final truth, he puts himself in effect on a plane of equality with God. His struggling consists of both greatness and tragedy. 白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