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研究
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作者:郑亚楠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07期摘要: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本文在分析实施学分制的背景、理论基础,对有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回顾了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自2010年推行学分制改革的历程,并对学分制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32-04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从2010起开始试行学分制,共分两批进行试点,首批试点学校共7所,分别是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郑州市财贸学校、郑州市商贸管理学校、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和郑州机电工程学校,其中,前6所为市教育局直属公立职业学校,后1所为唯一一所县属中职学校。
第二批试点学校共11所,分别是郑州市金融学校、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郑州市财经学校、郑州市财税学校、郑州市外资企业管理专修学校、黄河科技学院附属中专、新密市职教中心、新郑市中等专业学校、中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登封市中等专业学校,这一批试点学校不仅包括公立职业学校,还包括民办和行业办的职业学校。
为了保证学分制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郑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于2010年6月份下发《关于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的通知》,要求学校自愿报名试行学分制;郑州市职业教研室也出台了《郑州市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指导意见》,并邀请有关专家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研讨,几易其稿。
经过将近两年的运行,学分制试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第一部分学分制有关理论问题研究一、实施学分制的背景1.政策背景。
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籍管理规定》指出“中专学校可试行学分制,试行的具体方案由学校提出,经主管业务部门同意后,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1]1998年12月由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实行弹性选课制度,提高培养质量,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3]2000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又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
建构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考
建构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考
罗 静
( 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 , 湖北 黄石 450 ) 300
摘 要: 通过 分析 中等职业教 育现状 , 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 学生多方 面发展 的需求, 指 建构具有 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分
教师是保证 教学质量 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护理教师的培训
教育,一方面是采用短训班、 学术交流等形式,在教学方法 、 教 学技能上对护理教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是创造 条件 使 护理教师有多种途径参加继续学历教育,教师本身要树 立终生 学习的观念,不 断获取新知识、 新技术 、 新观点 ,提高知识结构
科 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节约时间,可 以在各学科 集体备 课 的基础上。进行以护理专业为单位的集体备课 。不同课程共
同涉及 的内容。相对集 中讲授 。例如 :气胸患者的护理 在内科
[】 2 左月燃 孙勤,梁志,等 . 临床护理学课 程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探
讨 [】 J.中华护理杂志,2 0 0 3,3 1 ):8 9—8 1. 8(1 6 7
培养 I 。在护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采 用医护联合 授课 的办法,共 同办好高等护理教育。
一
2 一 4
维普资讯
现行学 年制既规 定了学生学 习必须经 过统一规定 的学习 年 限, 又规定 了一定 的教 学时数 ; 课程按学期安排 , 每学期的课
实验课教学任务顺利 完成 。
2 5 优化 教 学 内容 .
参考文献:
[】 1 章雅青,蔡威, 高颖 .以护 理为特色的本科课程设置探索 [】 J .中
华护理杂志,2 0 0 3,3 5 8( ):3 8—3 0 6 7.
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政策
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政策1. 导言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政策是为了规范学生研究和评估过程,确保学分的合理获取和转换,保证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制定的管理政策。
2. 学分制概述学分制是高职院校中常用的教学管理方式。
学分是衡量学生研究进展和完成学业的单位,学生通过获得学分来获取学位或毕业证书。
3. 学分获取和转换3.1 学分获取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学分:- 课程研究:学生修读各门课程并通过考核,取得相应学分。
- 实实践:学生在职业实践中积累经验,根据实践成果获得学分。
-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选修课程,取得额外学分。
- 课外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文化艺术活动等,根据参与情况获得相应学分。
3.2 学分转换规则高职院校学分转换规则如下:- 本专业学分转换:学生按照自己所学专业的要求,将通过研究和考核所取得的学分转换为本专业的学分。
- 跨专业学分转换:学生如需跨专业转换学分,需要经过学校相关部门的审核和审批程序。
- 学分转移:学生如需将已获得的学分转移到其他高职院校,需要符合相关的转学规定和条件。
4. 应用与实施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政策的应用与实施如下:- 学分认定:学校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的学分进行认定和记录。
- 学分对外认证:学生如需将学分用于申请其他院校或招聘岗位,学校可以提供学分对外认证的服务。
- 学分激励机制:学校可以设立学分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和实践活动,获得更多学分。
5. 监督与评估学分制管理政策的监督与评估包括以下内容:- 学分管理监督:学校通过相关部门对学分制管理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 学生学分评估:学校对学生的学分获取和转换过程进行评估,确保学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 学分制改进: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和需求,学校可以对学分制管理政策进行改进和优化。
6. 结论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政策是保证学生学习和评估过程正常运行的重要管理政策。
通过规范学分获取和转换,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研究与实践(下)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06 20 年第 6 期
学分制专栏
第四部 分
一
学分制研究与实践的成果解析
单元组 合 ,相对集中和突 了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 的 “ 约 集
化 ” 培 养 .使 学 生 通 过 对 组 合 课 程 的学 习 与 实 践 ,能 较 快 、
、
建 构 与 学 分 制 相 适 应 的 中等 职 业教 育课 程 体
其基本结构 为 :教 育平 台 ( 普通义 化课基础平 台 、大类 较 集 巾地 掌 握 某 一 职 业 岗位 的核 心技 术 :课 程 组 合 具 有 综 合
专 业 通 用 平 台 、专业 核 心 课 程 共 用 平 行 ) +成 组 课 程 ( 程 性 .包 括 学科 的融合 ,知识 的整 合 ,知识 和技 能 的有 机结 课 模 块 ) 其 基 本 特 征 是 课 程 的综 合 化 、层 次 化 、模 块 化 ,综 合 ,组合课程 的知识 点和技术要求 与职业 岗位 的技术标准 的 : 合 化 是 核 心 : 其 表 现 形 式 为 必 修 课 、选 修 课 ( 选 课 和 任 选 水 平 相 一 敛 限 课) 课 程 组 合 ,使 课 程 之 间 或 某 一 课 程 的 单 元 之 间 的 优 势 得 l 建课 程 体 系的 原 则 、方 向 、路 径 构 育 规律 、 专业 规 律 、个 人 与 市 场 需 求 规 律 ;实 用 性 ,即 基 础 刮 融 通 .将 课 程 之 问相 互 联 系 又 各 具 优 势 的 部 分 进 行 重 组 , ( 3)课 程 设 置 与 课 程 类 别 = “ 育 平 台 +成 组 课 程 ” 教
2课 程 结 构 .
宽普 及类课 程 、深化类溧程和应用技能类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多 个 这 专 门 化 向 人 才 基 本 素 质和 智 能 、 识 结 构 综 合 化 、 样 化 、 性 化 发 展 。 就 要 求 职 知 的综合化 、 多样 化 、 性 化 、 持 续 化 等 方 业 学 校 培 养 出能 满 足 各行 各 业 需 要 的新 型 个 可 质 教 育 深 化 中 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 意 养 规 格 单 一 、 养 模 式 单 一 的 状 况 , 变 培 改
我 国 中 等 职 业 教 育 在 其 几 十 年 的 发 展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现 在 的 生 源 状 况 普 遍 表 过 程 中 形 成 了 一 套 较 完 备 的 以 学 年 制 为 基 现 出学 生 文 化 基 础 差 异 大 、 合 素 质 参 差 综
一
极大 推 动 了美 国 教 育改 革 , 美 国高 等 教 育 础 的 教 学 管 理 制 度体 系 。 形 势 下 这 一 制 不 齐 、 生 知 识 结 构 、 力 结 构 的 差 异 , 使 新 学 能 同
2 中职 学校 全面推行学 质教 育 , 高 . 提 产生 的 。 t 0  ̄ 2 世纪 初 学分 制 在 美 国得 到 普 遍 观 念 充分 认 识 学分 制 的实 施必 要 性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具 有 积 极 意 义 |
科 教 研 究
Ci E c i n ao Hrd U ha d ao Io t: e:—: n u tnn v i 二 l n a : :
中等 职业 学校 实施 学分 制改革 的几点思考
基于.NET的中职学分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NET的中职学分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学校应用学分制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结合嘉兴市中职学校的开展学分制管理的具体实际和教育信息化趋势、网络化趋势、办公自动化要求,详细分析中职学校学分制管理的功能需求,提出了基于.NET的中职学分制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最后通过一个学分制原型系统展示软件应用效果。
关键词:学分制.NET B/S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是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中等职业学交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积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培养出家长放心、企业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高效地整合学校教育资源,适应学校开展的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结合学校学分制试点的经验,在原有校园网办公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NET的学分制管理系统,符合当今IT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并采用B/S构架,最大限度地共享校园数字化信息,高效协同办公,方便快捷收集和处理教育教学信息。
1 学分制管理系统研发的必要性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的特征是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察的变通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
学分制的意义在于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为学生独立自由地安排学习,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但是,实行学分制管理将颠覆学校原有的管理方式,大大增加教学管理的工作量。
然而,现有的管理系统往往功能单一,无法实现学校行政管理、教务管理、教师OA、学生自主操作和网络化管理需求。
学校无法实现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将直接影响学分制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质量。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一、总则为了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实施办法》,制定本细则。
二、学分计算原则1.学分计算的基本单位为学年学分。
2.学分计算按照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学时数和学习成果来确定。
3.同一门课程按照不同年级或学科进行分值设定。
三、学分获得条件1.学生必须修完课程的全部学时,成绩达到及格线,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考试,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拟考试等。
3.学生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实习或实践课程,并经实习单位或实践指导教师认可。
四、学分转化和认定1.学生在其他学校修读的课程,经核实合格后,可按规定转化为相应的学分。
2.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可按规定认定为相应的学分。
3.学生参加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经指导教师评估合格后,可按规定认定为相应的学分。
五、学分积累和管理1.学生个人的学分积累记录由学校学分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2.学生每学年学分不得超过所修课程总学分的一半,并且必须达到规定的最低学分要求才能升级或毕业。
3.学生的学分可在一定时间内积累,但学时的有效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4.学生的学分可以进行转换,可按规定转化为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历证书。
5.学生退学或休学期间,学分有效期暂停计算,学生复学后学分继续计算。
六、学分奖励和处罚1.学生获得优秀学生称号的,可额外奖励一定的学分。
2.学生严重违纪违规的,可取消或扣除一定学分。
3.学生在竞赛、科研或创新活动中获得奖项的,可额外奖励一定学分。
七、学分制考试和评价1.学生每学年学分制考试不少于两次,其中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2.学生学分的评价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
3.学生学分的评价还包括实习或实践课程的表现、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等方面。
八、学分制管理的监督与评估1.学校设立学分制管理办公室,负责学分制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2.学校每学年对学分制管理工作进行中期和年终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学分制管理工作有效运行。
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管理工作的探索
制( 即学年 学分制 ) , 针对 云南省 中等职业教 育的现状 , 着重 对 学分制推行的几个 因素进行分析,旨在 为云南省 中等职业 教育 学分制方案的推行提供一种思路 。
1 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的意义和作用 1 . 1 有利于激发学 生. 6 学习积极性
近几年 , 随 着中等职业学 校招生规 模的扩大 , 生源状况 多
Hale Waihona Puke 学、 因材施 教能有效解决 这一 问题 。学 校根据学生知识 的欠缺
和学 习倾 向的差异 ,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实行 分别组班和分别教 学, 不 同的班级有不同的、 切实可行的教学 目标 和要求 。在课程 实施 中, 基 础较好 的班级 可以缩短教学时数 、 充实教学 内容 , 基 础较弱 的班级可 以延 长教学时 数 、 降低教学难度 、 适 当补 习初
“ 选我所爱 , 爱我所 选” 。学生 的兴趣 、 爱好得到保护 和尊重 , 有
利于激发他们 学习的积极性 、 主动性和独立性 。学 生在 自主学
习的过程 中, 培养 了参 与意识 、 自主意识 、 竞争意识 , 有效 地开
发 了学 习潜能 。
础课程进行必要整合 , 采用模块化和综合化等课 程模式 , 优化课 程结构 , 把知识传 授和能力 培养紧密结合 起来 ; 二是 打破过去
习失去 了信心 。由于学分制 的核心是选课制 , 在学分制下 , 学生
可 以根据 学校 的教 学计 划 , 结合 自己的兴趣 、 爱好和个性特长 , 在学 习上( 除必修课外 ) 做 到“ 四 自主 ” , 即 自主选择 课程 、 自主
选择 教 师、 自主选择 上课 时间 、 自主选 择学 习进程 , 真正 实现
活力和吸 引力 。 目前 , 在我国推行 的主要是学制时 限内的学分
学分制下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研究
倡 选 修 制度 , 强 化 核 心技 能 , 能 够 提 升学 生 的职业 能
推行 学分 制 的 核 心在 于课 程 改 革 。 实行 学分 制 力 , 从 源 头 上解 决 学 生 毕业 后 的 就业 问题 , 保 障 中 职
、
中职 学 校教学 管理 实行学 分 制度的优 势
( 一) 学分制 更加 适合社 会 的需求 和发展
使 这 些 本 就 不足 的教育 资源 更加 匮乏 , 而 学 中等职 业学 校 的教 育 目的最 终 是 实现 就 业 , 这 是 断扩大 , 社 会经 济发 展 的要 求 。学 分 制 的教 学 管理 可 以使 学 分 制管理 对教 育资源 又有 了进 一步 的要求 , 所 以教育 生在 知识结 构 上 适 应 就业 需 求 及 社 会 就 业 市 场 的变 资源 的严重 紧缺制 约着学 分制 管理制 度 的实施
( 一) 教 育资 源 紧缺
学分制 管理 制度在 课程设 置 上 实行 了弹性 学 制 .
设置多个专门化方向, 各专门化方 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由于选 课 的灵活 性和 弹性学 制 , 要 求 学校 有 足 够 的教 作 为限选 课 程 ; 同 时 跟 踪 社 会 发 展 和 科 技 进 步 的 趋 育资 源 。具 体体 现在师 资力 量 和场 所 、 试 验 实 习设 施 势, 依 据 学生 的兴 趣 和 爱好 , 开 发丰 富 多 彩 的任 选课 设备 、 图 书资 料 、 活 动 场 所 与校 舍 等 硬 件设 备 上 。师
程 。鼓励 学生 跨专业 、 跨 学校 选修 课 程 和参 加社 会 培 资力量 的缺少 、 教师水平 的不 同会导致选修课种类偏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改革与探索
养模式 , 取消 r封闭和固定化 的班级制 , 以所修课程组 成学 习的 基本单位 ,并通过提供各种各样 的相应的学习计划 和课程类别 .
学分制是 l 9世 纪 末 产 牛 于 美 国 的一 种 开放 型 的 教 学 管 理
管理的动态性 . 继续教育的终身性 二是选修课程的 自由性 学
生可“根据 自己的兴趣 、 爱好 、 能力 、 特长 、 杜会 人才的专业化需 求等 , 自主地选择专业 、 课程 、 任课 教师 、 授课时间、 修读方式等 ,
可“适当调整学 习的内容 、 速度和方法 , 实现真正意义 上的 自由
维普资讯
理 研究 三
21 l O j】 号
毽
中等职 业 学校学分 制教 学改革 与探 索
口 张 军 利 / 疆 新
学 分 制教 学 管 理模 式 的基 本 特 征 学 分 制 作 为一 种 开 放 型 的 教 育 教 学 管 理 体 制 ,它 有 下几 个方 面 的 基 本 特 征 : 是 办学 体 制 的开 放 性 。主 要 表 现 在 学 习对 一 象 的 广 泛 性 . 习 时 间 的离 散 l 学 阶段 ) , 习窄 间 的 广域 性 , 性 学 教 学 教 育 手 段 的 多样 性 .教 学 组 织 过 程 的 灵活 性 ,招生 的 自主性 ,
横 式 从 台后 走 到 了 台前 , 相继 扩 展 判 自学 考试 、 大及 其 他 戚 ^ 电
行灵活的教学制度学分 制 , 势在必行 。 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制 度 .过分 强调培养对象的统一性 和标准化 ,
统 得 多 .自由 度 、 活性 少 , 性 要 求 多 , 灵 共 发挥 个 性 持 {少 . 乏 在能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社团学分制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社团学分制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摘要】学分制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有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及学期学分制之分。
我校社团学分制可以仿照教学管理学分制,制定的一个为高职院校过渡的试行管理办法,对于现有社团开展的工作面对的问题,探讨性的提供一种思路,提前学校创建高职院校全面管理学分制提供一个试点。
我校社团试行学分制是衡量学生在社团中的经历和发展水平的一种课程评价制度,是以学期定额学分为主的学分制。
它以量化的分值方式,通过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的社团学习的成长经历,以考查和出勤率结合,评估出学生学期学到的知识程度。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学分制;管理工作(一)课程结构与配置如附件一所示,内江医科学校学生社团课程的结构由学术人文、文艺娱乐、体育健康、社会实践与服务四个类别构成。
今年以14级新生为试点,前期参考社团共有70个,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团,开课社团可分为两组:一组:星期一、三;二组:星期二、四。
时间均为:16:40- - - 18:10。
每个社团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聘请校内外相关专业的教师授课,课程结束时由任课老师进行考试或者考查,评价出学生学分成绩,并由社团联合会(详见附件一、二)统计归档。
(二)学分配置说明1、学分的规定关于学分的规定如下:每一个学分相当于六个课时(45分钟/每课时)的课堂学习,学生需完成参加社团既定课时,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即获得相应学分。
每期参加社团所得学分实行累加制,在毕业时以最终所学所得学分为准。
注:学术性较强社团学分较高,文艺体育娱乐性社团学分相对较低。
2、毕业学分要求综合我校学生特点,既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又要给学生个人留出空间。
因此,社团学分要求是:中职学生在三年内至少获得8学分,高职学生在五年内至少获得10分,学生对选择的社团没有强制要求,修满上述规定的最低学分,并通过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合格,准予毕业,才能领取该阶段的毕业证书;若未修满最低学分者,可根据该生情况给予降级或延缓领取毕业证的处理,待修满学分后方能毕业。
职业院校学分制管理办法
职业院校学分制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和完善学分制管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分制是以学生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单位,用学分绩点衡量学习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三条各院部应适应素质、能力和知识协调发展的要求,制定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章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第四条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拓展活动课三大类。
(一)必修课是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二)选修课是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可选择性修读的课程,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三) 拓展活动课是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而开展的课程化的课外活动项目,包括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和第四课堂的拓展项目,学生应分别修满不同拓展项目的活动学分。
第五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本专业毕业生应修满的总学分数、各类选修课学分和拓展活动课学分。
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该课程学分。
学分与学时规定如下:(一)毕业学分三年制高职专业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120学分,五年制专科专业总学分原则上应在200-220学分之间,具体各专业总学分数由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
(二)课程学分课程学分是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按培养方案中课程学时数进行计算,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学分(采取三七作五,二舍八入)。
理论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综合实践教育教学课程,包括入学教育、专业认知教育、公益劳动、模拟实习、集中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育、社会实践等每1周计1学分。
学分制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研究
学分制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的研究
( 西交 通职 业技 术 学 院 , 西 南 昌 3 0 1 ) 江 江 30 3
摘 要: 以培养 目 标为 出 点, 发 阐述 了中等职业学校实行 学分制教 学管理制度后, 其课程设置 、 程模式 、 课 课程 内容等方面的课程改革 问题。
关键词 : 学分制 ; 中等职业学校 ; 课程改革 学分制又称为选修制 ,它是 1 9世纪末产生 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目 前学分制普遍用 于我国高等院校 。 t J 学 ̄ ̄ 的突出特点是以 - 学分作 为学生学习量的计算单位 ,以 考试来衡量教学效 果和进行学籍管理, 考试合格后即可取得学分, 修 满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分就可以毕业。现在随着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 ^,学分制 已越 来越受到人1 的重视 , 门 并已在许多中等职业学校 推行。 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总 殳 体{ 计方案。中 等职 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后 ,其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 程, 它主要包括五个层面 : 培养目 、 标 课程设置、 课 程模式、 教学内容与教材、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重构讶 体系 l 呈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 目 标首先应 当以提高 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 的 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回顾我国以前的中等职业教育 , 无论是以教育部门为主创办的职业高中, 还是以 行业或劳动部 门为主创办的中专与技术类学校 , 在课程培养 目 标上有—个共同特征,即以培养特 定岗位或专业的职工为课程 目标 , 其专业设置 、 课 程安排、 师资配合、 场地设施等都围绕这一 目 标进 行。 我们称之为岗位定向式教育模式 , 也可称之为 专业定向教育模式。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 发展 , 动态的市场经济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动态 地适应、 积极地调整、 主动地服务。而以前这种‘ ‘ 行 业单元型” 课程模式培养出 的 来 学生知识面狭窄、 精深 , 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学生毕业后择业的 自 由 度小、 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差,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背离了马克思的“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因此我们 只能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来 调整专业设 置、 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就业和 转业能力 , 中等职业课程深度和广度的结合 , 注重 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市场面向性和针对性 的结 合, 前“ 目 宽基础、 活模块” 课程模式成为大多数中 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首选。这种课程模式的课 程结构 ,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 目 标, 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 它的课程 目 标不再只 针对某一岗位或某一工种 , 而是专业相近的岗位 群或工种群。这样使学生具有从事同类专业多个 岗位群的工作能力。 “ 宽基础、 活模块’ 程模式分为两个阶段。 第 阶段为宽基础阶段, 宽基础体现了“ 的特点。 宽” 此阶段所学习的内容, 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 而 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第 二阶段为活模块阶段 , 活模块要充分体现“ 的 活” 特点。此阶段学习的内容, 针对某—特定工种所必 须的 知识和技能 , 而且以技能为主。 “ 宽基础 、 活模块 ” 课程模式是能够充分适应 学分制 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将课程分为必修 课和选修课两大类 , 其中选修课又分为限制选修 课和任意选修课。因此学分制的 课程结构可分为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研究与实践(上)
是职业 教育 面 向市场 、适 应 市场 在教 学 制 度 上 的 必 然选 择 。
4就 业 背景 .
无 证 上 岗 的 达 4 %。 另 外 , 各 层 次 的技 2
2 策 背 景 . 政
能人 才平均 年龄 偏大 。调 查企 业 中 的技 能人才平 均年龄 为 3 7岁 ,其 中持证 技 能人才 的平均 年龄 3 8
自 19 9 4年原 国家教 育委员 会颁 发 《 通 中等专业 学校 岁 ,高 级 以 上 平 均 年 龄 4 普 1岁 ,而 技 师 和 高 级 技 师 的平 均 年 学 籍 管 理 规 定 》指 H “ { 中专 校 可 以 试 行 ‘ 分 制 ” 学 ’至 2 0 龄 达到 4 04 7岁 ,高技能 人才 在一些企业 青黄 不接 。虽然 我市 年 7月教育 部 《 于在 职业 学校 逐步 推行 学分 制 的若 干意 职业 学校毕业生近些 年就业率 已超过 9 %,但仍然 满足不 了 关 5 见 》的下发 ,十余 年间国家各级教育行 政部门先后颁 布 了一 社会 对技 能人才高质量 .多种类 、多规格 的要 求 。正 如温家 系列文件 ,运用政策 引导中等职业学校 的教学制度 由学 年制 宝 在 2 0 0 5年 召开的全 国职 教工作会议 上指 出 : “ 当前 我 国 向学 分制试点过渡 ,再 由学分制试点 向逐步推行学分 制方 向 就业 和经济发展正面 临着 两个 大变化 ,社会 劳动力就业 需要 发展 ,并且要求 “ 济 、教育发达地区和 中心城市 在总结试 加 强技 能培训 ,产 业结 构优 化 升级需 要 培养更 多 的 高级技 经 点经验 的基 础上 ,积极在 区域 内推行职业学校全 面推行 学分 _ T,因此需要 大力发 展职业 教育 ” 。而 中等职 业学校 实行学 制改革 ” 。作 为我 国第 一批沿 海开放城 市 ,我 国 东北 地 区经 分制改革 ,正是进 一步适应社会 对技能人才特别 是产业结 构 济 、教育发达地 区和环黄渤海 经济 圈的 中心城市 之一 ,大连 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 多的高质量 、多种 类 、多规 格的高技 能 。 市 的中 等职业 学校 应该 积极 开 展学 分制 试点改 革 丁作 。为 人 才 的 必 然 选 择 此 ,市教育行政部 门在 20 0 1年和 2 0 0 4年先后两 次下发 了积 5 育发 展 背景 . 教
学分制职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选专业 、 选课 程等 , 探索我 校学 分制导师制度 。开发选修课 , 建立选修课制度 , 开发学分制配套 软 件, 运用计算机管理选 修课 。建 立学业 奖惩制度 , 转换 专业 制度 。 进 一 步 完 善 学 分 制 专 业 教 学 计 划 。并 通 过 理 论 . 一 实 践 . 一完 善 理论 一.再实践 , 不 断总结完 善 , 形成 良性循环 。 3 .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 开发学分制配套软件 校教研室应制订具体方 案 ,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们 , 进行考 试和 评价制度改革 的探索 , 建 立与学分 制相适应 的学生学业评 价体 系。 开展分层教学 的研究 , 进行课 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 组织 微机 组的教师开发学分制软件系统 , 有 计划地展 开研究 , 促进学分 制的
对2 0 1 0级 及 2 0 1 l 级 学生分别 进行分 层 , 学 生 入 学 第 一 年 不 分专业 , 把 一年级 的学 生分 为七个 班 , 分班 以入 学成 绩 高低 为原 则, 一、 二班为 A层 , 三、 四、 五 为 B层 , 六、 七 为 C 层 。专 业 课 程 不 分班 , 成绩采 用 1 5 0分 制 , 定A、 B层 。语 、 数、 英 实行 走班 分层 。 分 A、 B、 c层 , A层 提高班采用提高版教材 , 与高职 、 成人 高考等入 学考试要求衔接 , 为学有余 力 的学生提 供条件 。B层采 用普通 大 中专版教材 , 考试及格拿标准学分 , 即按大 中专 的培养 目标设 置课 程 。C层 采用预备 版教 材 , 文化 基础 课 以最低 标 准为 要求 , 取 得 7 0 %学分 可取得及格资格 , 降低 了学 习难度 , 不够的学分 由擅 长项 目学分补足 , 突 出专业单项能力 。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探究摘要:实行学分制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同时保障条件和配套制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教痛教学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在“普高热”和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背景下,学分制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教育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口。
笔者从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认识入手对实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阐述。
1 对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认识1.1 学分制的含义学分制(credit system),《教育管理辞典》将学分制概括为“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
”其基本原则是:学生修习任何课程成绩合格,即被认为已取得该课程规定的学分数;不同课程的学分其价值相等,即:所取得的不同课程的学分可简单叠加得出总分数;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数并已经完成不计学分但规定必须进行的其他学习(如生产劳动课)者,准予毕业,原则上不作修业年限的规定[1]。
1.2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相关政策19世纪学分制在哈佛大学真正成为一种教学制度。
我国最早提出的是蔡元培先生。
教育部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
”这就从大政方针上对职业教育学制的发展方向作了明确的政策性的规定。
2004年8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其中要求各地职业学校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推行学分制。
1.3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理论基础1.3.1 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绝大多数的学习者能够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只是由于各自的学习倾向不同,个人的学习速度也各不相同。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措施随着高校和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尽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都为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不断地在做调整和完善,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完成得仍然不尽人意。
这除了学生基础差等客观原因外,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要求的重点并不在操作和技能上,操作技能还不够熟练,与一些专业计算机培训学校相比,在实用性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此,我们必须研究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按明确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化方向去安排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活动。
在我国,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分布。
既缺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信息技术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每年的需求量高达数百万人,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供给缺口。
根据这些信息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认识到原有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
作为中等专业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填补低端人才培养的空白,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而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
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其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整体改革与建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深入研究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中等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
XXXX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教育部XX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X政发(202X)3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关于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通知》(X教职函(20XX)2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学院决定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紧密对接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和1+X证书制度,以创建优质高职院校为统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为重点,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保障,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服务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化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工作目标(一)建立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包括选课制、弹性学制、学分绩点制、重修制、主辅修制、导师制、学分互认制、学分积累和转换等在内的教学管理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
(二)建立以学分制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建立按学年注册、按学分缴费、按绩点综合考评和奖励学生、按学分毕业的学籍与学费管理机制,赋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学习进程的权利。
(三)建立以学分制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构建和完善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及教学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及完备的教学信息服务。
(四)建立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制定与学分制管理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收费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籍管理、选课管理、实验室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规章制度,营造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学院创新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提高学院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基本原则(一)整体设计在学院学分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对学分制改革方案进行整体设计,明确工作任务、实施要求、配套制度、支持条件,加强学习考察、调研论证,确保方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符合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FpgXXX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为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岗位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研究の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学生管理の科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学制:3年。
第二条学分设置:1、学生修三年の学分总数为5000分,每学期学生修学分为1000分,顶岗实1年学分为1000分。
2、每学期学生修学分1000分包括学业水平学分和道德水平学分,学业水平学分为600分,道德水平学分400分。
3、学业水平学分中,修过程学分为300分,学生每周可获得15学分;学业成绩学分为300分,该项学分主要由各任课教师确定。
4、道德水平学分每学期为400分,学生每周可获得20学分(每天4个学分),5、每学期均按照20周,每周按照30课时计算。
第三条修过程学分6、修过程学分为300分;每学期按照20周,每周按照5天,每天按照6课时计算,学生每修1个有效课时可得到0.5个学分,每周可获取15学分。
7、各任课教师依据学生上课情况给予学生学分,修过程学分=学生有效上课课时X0.5。
每学科修过程学分分值=课程表安排のXXX课时数X20X0.5。
8、考勤。
学生迟到、早退每次扣0.5个学分,旷课1节扣2个学分。
9、教室纪律。
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违纪行动,依照无效课时处置惩罚,另每次扣除1分。
10、作业。
学生每少交1次作业,扣除1个学分。
11、学生课上顶嘴老师、无理取闹酌情扣除50-200学分。
12、学生学期累计缺课超过该课程教学时数三分之一或作业缺交三分之一者,课堂纪律极差、研究态度不端正,且屡教不改者,修过程可学分为零分。
第四条学业成绩学分13、学业成绩学分为300分,各科学业成绩学分依照每个课时0.5分の原则确定本学科学业成绩学分分值。
每学科学业成绩学分分值=课程表安排の周课时数X20X0.5。
期中测验、期末测验各占一半。
FpgFpg14、学生学业成绩学分=该科目学分分值X学生考试成绩/100,该项学分主要由各任课教师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研究(——学校学分制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管理系统的开发的必要性
实施学分制是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学生对自我发展的需求的重要举措,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的重大改革。
这一改革,使学校以往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方面的运作模式必须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因此,我们在建立和完善学分制制度体系的同时,开发了适合本校学分制方案特色的教学管理系统。
学分制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模式给教务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是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关键支持工具,是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及全面实行学分制的重要保证。
教学信息处理的信息化、网络化,也是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基于网络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涉及教学管理各环节、面向教学管理、教师、学生等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管理系统,涵盖了基本教学信息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排课和课程表管理等教务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学分制管理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经济可行性
开发教务管理系统的费用低,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不需要配置专用的硬件设施,经济上是可行的。
(二)技术上可行性
校园网的使用为教学和科研创造了一个新的环境,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手段,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平台,为网上数据交换提供了现成的信息通道。
开发人员精通vc、xml、构件和SQL Server等各种高级编程技术,具有软件开发的实践经验,掌握网络技术。
并可得到教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三)组织与管理可行性
教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熟悉本校学分制实施方案及细则。
对于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积累了多年的实践经验,但是过去是人工的方法进行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劳动强度较大,他们希望采用计算机管理,将已有的管理经验转化到管理软件中。
这就使得系统调查,需求分析等工作能够得到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
三、系统分析和系统的功能设计
(一)系统分析
该系统的业务性质的描述如下:
1、基本信息管理:主要对教务管理所涉及的各实体信息进行管理。
分为专业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部门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排课信息管理、成绩比重管理八部分。
(1)专业信息管理:记录各专业的名称、性质。
(2)班级信息管理:为班级编号,记录班级名称及所在专业、学制、班主任信息。
注:班级编号组成:两位年份+两位班内编号如:2007年01班编号为:0701
学制四种:学分(中专)、学分(3+2)、学年(1年)、学年(2年)。
(3)学生信息管理:记录学生学号,所在得班级,学生的姓名、性别。
注:学号组成:班级编号+两位班内编号。
(4)课程信息管理:课程属于那个专业,名称,课时数是多少,属于哪个学期,课程性质及考核方式。
注:课程性质用三种: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考核方式两种:考试和考察
(5)部门信息管理:包括部门的名称以及对部门的备注信息(比如计算机教研室)。
(6)教师信息管理:教师的姓名、职称、所在部门。
注:职称五种:见习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外聘讲师
(7)排课信息管理:包括班级,课程名称,任课教师,所在的学期。
(8)成绩比重管理:填写比重信息,比重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如:3-1-6、3-0-7
2、学生成绩管理:学制分为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
(1)学年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固定(如两年、三年);规定学生每学期修完定课程,如果不及格需要补考。
(2)学分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修满限定学分方可毕业。
学分制课程分为主干专业课(必修)、限制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三种;学分分为课程学分、附加学分和奖励学分。
主干专业课每生必修,不及格不记学分(即学分为“0”),及格则获得基准学分,该门课的总学分=基准学分+(考试成绩-60)
×0.05;限制选修课每人必修,基准学分30分以下不记学分课程学分=基准学分+(考试成绩-30)×0.05;任意选修课学分固定,学生可任意选择不同的课程,通过获得固定学分,不过则不得学分。
附加学分是课程学分之外的相关学分,主要指实习学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学分、思想品德学分等;奖励学分是学生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或国家认可的专业技能比赛、文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获奖者,可视不同情况奖励学分。
(二)功能设计
开发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将学分制管理过程中的繁杂的工作,利用系统软件得以简化。
故该系统必须达到操作简便,使用灵活,实时性强,自动及时进行数据备份等要求。
界面友好,易于学习,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经过短时间培训即可掌握基本操作。
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尽可能提供较为明确的出错提示及解决方法指导,具备必要的错误保护机制。
教务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主要由教务处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条主线构成。
管理人员通过本系统完成所有的日常教务工作。
从学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其在学校内的所有和教务相关的数据都通过教务系统进行管理。
教师可通过校园网查询本人的课表,提交考试申请,核查学生考试资格并录入学生成绩。
学生则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Internet选课、查询成绩。
所以教务管理系统应达到目标包括:第一、建立一个集Client/Server和Browser/Web的多模块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整个校园网甚至Internet上的用户都可访问本教务系统。
第二、建成的系统应能避免因软、硬件故障造成的数据损失;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安全、保密。
系统有足够大的吞吐量,不会因过多的服务请求而出现系统崩溃。
能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提供服务。
第三、通过提供多层次的教务信息服务和先进实用的使用手段,满足校内外对教务信息共享和利用的要求,并为各级领导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服务。
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对专业信息、班级信息、学生学籍、教师信息、课程信息、部门信息等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统计操作。
2、学生模块:对选修课选择,成绩查询统计。
3、排课管理模块:记录各教师要教的课程名称;根据教师提供的教课信息进行排课处理;删除旧课表;生成课程表。
4、成绩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各科学习成绩的录入,统计处理,各种成绩表册及成绩报告单打印和保存,提供各种查询功能以便及时了解各科教学情况和各班学习质量。
5、用户管理模块:可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备份 、恢复、数据的导出操作,系统所有功能使用权限控制,比如系统设置只有最高权限的人可以修改,成绩录入员只可以录入成绩而不可以修改档案等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下:
业务流程图如下:
四、学分制管理系统的应用
该系统自2005年末着手研究开发计划,2006年末试运行。
学期初,各教学班的课程安排,即时录入系统,以备教师及学生查询;学期末,任课教师将学生成绩通过网络录入系统,学生假期即可利用网络查询成绩及至目前为止的学分情况。
除学生网上选课由于硬件原因目前还没有开展以外,系统的功能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学校在校学生的基本资料、各学科成绩,教师的基本资料,各专业教学计划,各学期的课程安排,均已经录入系统。
大大减轻了教务管理尤其是学生成绩管理方面的工作量,有效的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及网络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学分制的施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