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大动脉炎

合集下载

多发性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注意事项

多发性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注意事项

多发性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2.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其他注意事项*二、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简介*三、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高发人群和危害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饮食禁忌:1.1、忌吃饱和性脂肪酸的食物。

1.2、忌吃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物。

忌吃食物:糕点:目前我国的糕点一般都含有氢化植物油,对心血管的损伤很大应禁忌。

可自己用花生油制作糕点,可食用。

牛油:不饱和程度高,容易加重心血管的炎症,降低心血管官腔的直径。

换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鱼肉。

饮食适宜:1.1、宜吃低脂肪的食物。

1.2、宜吃不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物。

1.3、宜吃高维生素的食物。

宜吃食物:茶籽油:茶籽油含有不饱和的氨基酸,有利于血管壁饱和脂肪酸的清除,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促进血管炎的恢复。

50g每顿,炒菜食用。

瓜子油:葵花籽提取的油脂,不饱和程度高,营养价值高,有利于机体饱和脂肪酸的代谢。

50g,与菜同炒食用。

茭白:维生素含量高,且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对血管壁具有一定的轻刷作用。

200-300g与肉同炒后食用。

2、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其他注意事项 2.1、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活动期,或有脑部缺血症状及严重高血压的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头臂干型患者注意起卧缓慢,防止头部缺血;心肾功能不全者应防止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脑血管意外;肢体动脉闭塞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外伤。

2.2、一定要到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动脉炎,予以积极地抗感染、抗风湿及抗结核等治疗。

大动脉炎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系统治疗,不得突然减药或自行停止治疗,避免病情反复。

2.3、大动脉炎患者如长期服用激素,应注意观察有无继发感染、水钠潴留、糖尿病、骨质疏松、低钾血症、褥疮、股骨头坏死等,还应注意有无腹疼、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2.4、注意观察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发热患者应做到每日4次体温测试。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10例临床分析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10例临床分析

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
病理特点
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可出现血管壁炎症、纤维素样坏死、肉 芽肿形成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患儿可出现乏力、发热、肌肉或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可表现为受累血 管支配区域的组织缺血、缺氧表现,如头痛、头晕、晕厥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预后 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01
02
03
04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严 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
本研究通过对10例儿童多发性 大动脉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及预后情况。
结果表明,儿童多发性大动脉 炎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关 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 者可出现血管杂音及搏动减弱 或消失等体征。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血管炎, 具有反复发作、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的特点。
结果表明,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主要表现为发热 、乏力、关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出 现血管杂音及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体征。
本研究通过对10例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资 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 情况。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病理学特点,采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管 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
03
治疗方法与效果
治疗方法
激素治疗
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激素,控制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辅助控制炎症。
生物制剂
如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等,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治疗效果

内科学-多发性大动脉炎

内科学-多发性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主要病理生理:一是病变远侧缺血,二是病变近侧高血 压。动脉部分阻塞或完全闭塞,即阻碍其远侧部位血流的供应而 产生缺血症状,根据阻塞部位和程度而有不同的影响
【临床表现】
本病的发展大多较缓慢,亦偶有自行缓 解者。有研究对171例的统计,平均病 程为2~3年,最短者1月,最长者达20 年。
(一)全身性症状
(2)体征:
单侧或双侧桡、肱、腋、颈或颞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上肢血 压测不出或明显减低,或两臂收缩压持续相差>20mm Hg,下 肢血压正常或增高。但很少有上肢肌肉萎缩。43%~51.5%的 患者两侧颈部、锁骨上和胸锁乳突肌外的三角区有连续性杂音或 收缩期杂音。
2.胸腹主动脉型
即下肢无脉症型,约占19.3%。
【实验室检查】
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多发性大动脉炎 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有针对性采用某 些辅助检查对本病的确诊、判断疾病的 早晚、活动期抑或静止期、病变程度以 及范围有很大价值,并为治疗的选择提 供可靠的依据。
【病理】
病变的血管呈灰白色,管壁僵硬、钙化、萎缩与周围组织粘连, 管腔狭窄或闭塞,本病有两个临床阶段——早期的活动期和慢性 血管阻塞期。早期动脉病变由中层的淋巴细胞浸润和有巨细胞存 在的外膜组成,特别是在大动脉壁中的小滋养动脉及静脉部。
慢性血管阻塞期的特点是病变动脉段的纤维增生导致血管腔的阻 塞;病变呈多节段性,在两段病变之间的动脉壁可正常。晚期可 并发局部动脉瘤形成、狭窄后扩张和钙化。头臂动脉型(上肢无 脉症型)的受累动脉常为主动脉弓发出的三支大动脉,由锁骨下 动脉伸展至椎动脉开口处,造成头、眼和上肢组织缺血。
【发病情况】
本病以青少年多见,发病年龄多在5~40岁,30岁以内占70%, 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约为7∶1~8∶1,头臂型以女性居多, 肾动脉型男女比例相仿。

大动脉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大动脉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大动脉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大动脉炎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也叫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

常见于10~40岁的女性。

起病多缓慢、隐匿,可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病变动脉供血组织缺血,表现为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等。

英文名称:takayasu arteritis,TAK。

其它名称: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

相关中医疾病:血痹、麻木。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

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动脉血管造影检查(DSA)。

重要提醒:本病为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受累后的动脉由于侧支循环形成丰富,大多数患者预后好,可参加轻工作。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大动脉炎的发病特点三、大动脉炎的病因病因总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自身免疫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结核分枝杆菌或链球菌、立克次体等在体内的感染诱发主动脉壁和(或)其主要分支动脉壁的抗原性,产生抗主动脉壁的自身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主动脉和(或)主要分支管壁的炎症反应。

2、遗传因素近年发现,一些近亲,比如姐妹、母女,患大动脉炎的几率较高,特别是孪生姐妹。

3、内分泌因素本病多发于年轻、育龄女性患者,患者多出现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发病可能与雌激素等水平升高有关。

危险因素:1、40岁以下女性。

2、有高血压病史。

3、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4、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诊疗体会

多发性大动脉炎诊疗体会
高 ,血管 造影可确定受累大动 脉部 位及狭窄程度 、有无 狭窄后的扩张
或形成动脉瘤。
性0 2 . ,淋 巴02 。胸 片正常 。入 院诊断 :①结缔组 织病 ;②结 核 ; 8 . 8 ③血液 系统疾病 。实验室检查 :E R 0mmh R 1 mg ( V S 12 /,C P7. / N 6 L <8 / ) ,R ,AS 正常 ,肝功 能A G mgL F O / 倒置 ,球蛋 白4 . / 24 L,白 g 蛋 白3. /, 疫全套IA42 0 / ( V 9- 2m /),I 3 1 gL免 8 g 7mg N 6 0 380 gL L g M 60 gL ( V 6 0270 gL ,余正常 。P D IG ( ),心 肌酶 2m / N 3- 7m /) P- g + 学L H 36 /, B 9 . /。心脏彩超示三 尖瓣 、肺动 脉瓣轻 D 3. U L H D 268 L 4 U
出现抽搐 、失语 、偏瘫 、上 肢无力、麻木 、患侧 脉搏减弱或消失 ,血 压 降低或测不 出、两侧 不等 ,血管狭窄处可有血 管杂 音及震颤 ,常见
于 颈部及 锁骨上 。眼底检查 :视乳头苍 白,视 网膜动 脉、静脉扩张 , 环 绕于视 乳头周 围呈花环状 。 Ⅱ型 :主要累及腹 主动 脉及其分支 。由 于 肾动脉狭窄而致高血压 。可见冠脉缺血及主动 脉瓣关闭不全 ,肠缺 血 可有腹 痛、腹泻反应 ,下肢 缺血 可有下肢无力 、发冷 、间歇跛行 。 Ⅲ型 :同时有 I Ⅱ , 型表现者称混 合型。 Ⅳ型 :主要 累及肺动脉 ,导
室检 查 :血 红蛋 白8 gL,血小 板2 0 0 L 白细胞 7 0 L,中 9/ 7 ×1 , / ×1 /
致肺动脉高压而有心悸、气促 、右室增 大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

大动脉炎的分型

大动脉炎的分型

大动脉炎的分型
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大动脉,包括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肾动脉、髂动脉和股动脉等。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大动脉炎可分为多种类型。

1. Takayasu动脉炎
Takayasu动脉炎是一种以主动脉和颈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包括颈部搏动减弱或消失、上肢血压降低、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2. 巨细胞动脉炎
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以颞动脉和颈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包括头痛、颞动脉区域疼痛、颞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3. Buerger病
Buerger病是一种以下肢动脉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男性,临床表现包括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溃疡等。

治疗方案包括戒烟、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

4. 血管炎性肠病
血管炎性肠病是一种以肠道血管为主要病变部位的大动脉炎。

该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大动脉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不同类型的大动脉炎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因此,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善和戒烟等措施也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导读: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动脉无脉症,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由免疫功能紊乱所致。

这种病若在活动期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就容易使大动脉炎病变处血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而一旦血管闭塞,极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梗塞和肾脏衰竭,预后极差。

目前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一般采用手术转流搭桥、手术支架方法或给予大量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

……赴美留学的20岁的上海姑娘蒋某,出国前即患了多发性大动脉炎,在国内和美国采用大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均未见明显好转,且呈进行性加重。

入住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后,经该院周围血管科雷小明主任医师等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仅仅6周,患者症状即消失,血沉及C反应蛋白(CRP)化验正常,又重返美国就读。

据负责治疗的雷小明主任医师介绍,到目前,他们采用这种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了53例该病活动期患者,均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动脉无脉症,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由免疫功能紊乱所致。

这种病若在活动期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就容易使大动脉炎病变处血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而一旦血管闭塞,极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梗塞和肾脏衰竭,预后极差。

目前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一般采用手术转流搭桥、手术支架方法或给予大量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

但疗效并不稳定,药物毒副作用大,甚至会诱发人体的一些功能紊乱而导致其它相关疾病,如由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诱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微循环系统功能障碍诱发的股骨头坏死,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诱发的胃部疾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

雷小明等人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实践,研制了一种以中西医结合方法平衡免疫为基本治则,平衡免疫、保护血管内膜和消除血管炎症三者并举的治疗原则。

雷小明介绍,所谓以平衡免疫为基本冶则,就是将为患者平衡免疫功能贯穿于大动脉炎治疗的全过程,以避免免疫攻击系统攻击的盲目性,从根本上避免大动脉再损伤。

所谓保护血管内膜,就是一旦发现患者患有大动脉炎就应立即保护动脉内膜,以防内膜增生堵塞管腔及内膜纤维化、钙化与硬化,阻止大动脉向严重发展。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又名Takayasu's动脉炎,以往又称无脉症、不典型性主动脉缩窄症、主动脉弓综合症、高安病等。

本病好发于女性,据文献统计,男女发病比例大约为1:7~8,发病年龄以15~30岁多见。

本病可累及全身多处动脉,受累动脉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锁骨下动脉85%,降主动脉67%,肾动脉62%,颈动脉44%,升主动脉27%,锥动脉19%,髂动脉16%,颅内动脉15%,肠系膜动脉14%,冠状动脉9%。

近年发现肺动脉受累可达45%。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曾被考虑的可能因素有风湿性疾病(风湿热或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结核病或梅毒)、遗传因素、雌激素等。

发病机制亦不清楚。

近来认为可能是感染引起血管壁的变态反应所致。

在患者血液中α、γ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增高、血中抗大动脉抗体阳性,提示本病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

病理学研究提示:多发性大动脉炎为大动脉全层性炎症,呈阶段性分布,早期是动脉周围炎及动脉外膜炎,以后向血管中膜及内膜发展,受累动脉各层均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及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或伴有中层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纤维破坏和断裂以及内膜增生、水肿,滋养血管增生、肉芽肿形成,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并可继发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或伴有动脉狭窄段后的动脉异常扩张或动脉瘤形成。

病变动脉可有侧支形成。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儿童以高血压、瓣膜反流、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特点。

据统计,儿童出现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血沉升高表现,提示大动脉炎可能性为62%。

成年人一般可分为无脉前期(包括Ⅰ期:血管炎前期、Ⅱ期:血管炎渗出期)和无脉期(Ⅲ期:纤维化期)。

无脉前期主要为非特异症状,主要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出汗、皮肤苍白、头晕、头痛、关节痛、肌痛等;无脉期以肢体或器官缺血的症状和体症为主要表现。

根据动脉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几型:1.头臂动脉型病变累及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无名动脉,临床上出现上肢易疲劳,有疼痛、发麻或发凉感,咀嚼时面部肌肉疼痛,情绪易激动,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易惊厥、视力减退和一过性黑朦;单侧或双侧桡、肱、腋、颈或颞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而下肢动脉搏动正常;上肢血压测不出或明显减低,或双上肢收缩压相差>2.67kPa(20mmHg),下肢血压正常或增高。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症状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症状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症状文章目录*一、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症状*二、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并发症*三、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1. 多发性大动脉炎吃什么好2. 多发性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症状包括疾病活动期炎症表现和受累动脉的血流阻塞引起的症状。

发热、全身不适、易疲劳、体重下降、多汗、食欲下降或恶心呕吐等是疾病活动期的表现。

少数患者在发病初期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并发症血管炎和管腔狭窄常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局部脉搏减弱或消失,双侧肢体脉搏不对称,血压(指收缩压)大于10mmHg (1.33kPa),血管杂音以及脏器缺血的表现。

颈部和上肢血管受累比下肢多见。

临床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及大动脉缩窄程度不同而差异较人。

33%~76%的患者出现高血压。

6%~16%出现心脏的缺血或梗死。

7%~55%出现主动脉瓣反流。

11%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出现二尖瓣反流。

神经系统的表现主要取决于主动脉弓的4条供养头颅的动脉及其分支的受累程度,常见症状有头晕、晕厥、头痛、短暂局部脑缺血发作、脑卒中等。

除非高血压脑病,否则很少出现癫痫发作。

30%的病人影响视力,8%的病人出现暂时性失明,少数病人出现永久性单侧眼睛失明,失明原因包括白内障、虹膜炎、肯光眼等。

约8%~18%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出现皮肤损害,最常见的皮肤表现是雷诺现象、结节性红斑和坏疽性脓皮病。

雷诺现象主要见于肢体血管损害者;结节性红斑多见于急性期;坏疽性脓皮病由血管纤维化和闭塞所致。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1、多发性大动脉炎吃什么好鼓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在坏死期间患者应给予高营养及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

鲤鱼1条(约750克),鲜竹笋500克,西瓜皮500克,眉豆60克,生姜、红枣适量。

2、多发性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忌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之品,以免伤脾化湿。

少吃精制糖、白面、腌制食品,牛、羊,猪肉以及饱和脂肪的食物;尽可能不进食海产品(鱼、虾、蟹)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葱、姜、蒜等);少食油腻性食物;勿饱食;不吃或少吃芹菜、黄花菜、香菇等增强光敏感或促进免疫功能的食物。

多发性大动脉炎误诊为视网膜病变

多发性大动脉炎误诊为视网膜病变
学 出 版社 ,0 7 3 33 0 2 0 :7 —8 .
多见, 发病率 为 6 … 。在 我 国 以头臂 型 和混 合 型 为主 要病 %
变, 目前大 量 证 据倾 向 于本 病 为 自身 免 疫 病 , 病 因 不 明。 但 目前 绝大 多数专 家认 为本病 分为 2个 阶段 , 即无 脉前 期 和无 脉 期 , 血表 现是无 脉期 最 具 特 征 的 临床 表 现 , 大 多数 缺 绝 患 者确诊 时 已处于此期 。受 累血 管不 同 , 不 同器 官缺 血 的 有 症 状与 体征 , 头痛 、 厥 、 昏 、 力 减 退 、 如 晕 头 视 四肢 间歇 性 疲 劳 , 上肢血 压相 差 >1 两 0mmH 。本 例 以视 力下 降 为首 发 表 g 现 , 后 出现 晕厥 , 其 即由头臂 干 、 颈总动 脉 闭塞所 致 的缺 血 引
【 病例 】 男 ,2岁。 因 右 眼 视 物 模 糊 2个 月 , 右 眼 3 伴
红 、 1个月人 院 。查体 : 痛 血压 9 /0 mm 。双 肺 呼吸音 清 0 6 Hg 晰 , 干 、 性 哕音 , 无 湿 心界不 大 , 心率 6 / n, 4 mi 各瓣 膜听诊 区无 杂音 , 软 , 压 痛 , 、 未 触 及 , 压 痛 , 腹 无 肝 脾 无 双下 肢 无 水肿 。 眼科 检查 : 眼上 睑 活 动 自如 , 结 膜 充 血 , 膜 透 明 , 右 球 角 角膜 K P(+) 房水 不清 ty , n (+) 瞳孔 散 大 , , 对光 反 射 消失 , 虹膜 纹理 清晰 , 晶体 表 面 色 素沉 着 , 浊 不 明 显 , 璃体 混 浊 , 混 玻 视 乳头 清 , 生理 凹 陷正 常 , 斑 区 水 肿 , 网膜 可 见 出血 及 渗 黄 视

多发性大动脉炎致左主干严重狭窄1例

多发性大动脉炎致左主干严重狭窄1例

中国乡村医药多发性大动脉炎致左主干严重狭窄1例梅婷婷 江建军多发性大动脉炎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1],亦可累及冠状动脉(冠脉),导致心血管事件。

我院曾收治多发性大动脉炎导致左主干严重狭窄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现将诊治经过报道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43岁,因“胸痛2个月,加重5小时”于2018年9月20日入院。

入院前2个月患者在家活动后出现胸痛,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样,休息4分钟可缓解。

2个月来症状反复,性质同前,劳力相关。

入院前5小时(9:00)患者在田地中干活时出现胸痛加重,程度较剧烈,持续半小时,伴左手麻木,至我院急诊就诊。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肌钙蛋白T 0.215ng/mL,拟“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收入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7年,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30mg、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mg,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50/70mmHg。

否认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否认吸烟、饮酒史。

入院查体:体温36.2℃,呼吸18次/min,右上肢血压154/72mmHg,左上肢血压118/66mmHg,左侧桡动脉搏啰动减弱,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音,心率70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16.0mm/h;生化:AST 99.0U/L,ALT 90.0U/L,LDL-C 1.87mmol/L;肌钙蛋白I 3.52ng/mL;CRP 35.8mg/L;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肾功能、脑钠肽、类风湿因子、抗溶血性链球菌O、抗核抗体、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正常。

B超:左室射血分数55%,舒张期室间隔厚度11.3mm,舒张期左室后壁11.7mm,左室壁偏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无名动脉、两侧锁骨下动脉、两侧颈总动脉),右侧颈总动脉全程狭窄(70%~99%,大动脉炎性病变伴血栓形成),前交通支开放,右侧颈内-外动脉侧枝开放,右侧颈外动脉逆向供应颈内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70%~99%),作者单位:317000 临海,浙江省台州医院心内科通信作者:江建军,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部分型),左侧椎动脉全程狭窄(生理性),右侧椎动脉狭窄(V1段:70%~99%),左侧锁骨下动脉远段、右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萎缩;左肾钙化灶,两肾动脉主干全程狭窄(70%~99%,右侧为著,考虑大动脉炎性病变),两肾动脉高阻型血流频谱改变,两侧股动脉内膜均匀性增厚(考虑大动脉炎性病变)。

可治性罕见病—多发性大动脉炎

可治性罕见病—多发性大动脉炎

可治性罕见病—多发性大动脉炎一、疾病概述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全身炎性反应以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症状,引起病变部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少数引起动脉扩张或动脉瘤[1,2]。

因该病可发生在大动脉的多个部位而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所以又有很多名称。

例如,高安病、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征及巨细胞性动脉炎等[3]。

该病多发生于青年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4,发病年龄5~45岁(平均年龄22岁),90%患者30岁以内发病,但也可见于儿童甚至婴幼儿。

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性,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发病率较高[4]。

目前,西方包括各种族,发病率在1. 2~2.6/百万人口[5'6],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1988-1989年我国东北某林区调查显示,患病率为0.13%。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细胞和体液免疫、感染及性激素等。

近年来认为这是一种与免疫复合物沉着有关的自体免疫性疾病,且多数可能与某些感染有关联。

但目前无充分证据表明细菌、分支杆菌、病毒等感染与本病发病有直接的关系。

在亚洲人群中有报道本病与HLA - Bw52[7],HLA - DR2[8]相关,但在其他人群中未证实。

细胞免疫在本病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动脉壁标本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可见较多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y8T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9]。

本病患者血清a、7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升高,尤其是IgA、IgM及C反应蛋白等升高,类风湿因子常呈阳性也提示与免疫异常相关。

二、临床特征本病多发生于12~30岁年轻女性0IO],最小者出生后2个月发病。

临床现包括非特异性炎症性症状和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导致的组织或器官缺血症状[11]。

(1)非特异性炎症可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食欲缺乏、发热、易疲劳、体重下降、多汗、月经不调等,可伴关节红肿、血管神经性水肿和皮肤结节性红斑。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改变。

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为主,少数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而致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因病变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

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者称为高安(Takayusu)病或无脉病;在胸主动脉者,则表现所谓不典型(先天型)主动脉缩窄;在肾动脉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累及肺动脉可能产生肺动脉高压;影响冠状动脉可产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本病常为多发性病变,表现一组特异病征。

本病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病名,依其临床表现而归类于“脉痹”、“痹证”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 其病因迄今仍不明确,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

(1)自身免疫学说:目前一般认为本病可能由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或立克次体等感染后体内免疫过程异常所致。

(2)内分泌异常:本病多见于年轻女性,故认为可能与内分泌因素有关。

(3)遗传因素:认为有一种遗传因子(先天性)与本病可能有关。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男女之比为1: 6~10。

本病年龄为5~45岁,平均年龄约22岁。

2.病理 各种原发性感染,如链球菌或结核菌或病毒等在体内产生抗体,由于再感染引起抗体抗原反应。

主动脉系统对这种抗原抗体复合物具有免疫学的亲合性或易感性;故易受影响而产生炎性病变,此为病变的活动期。

当清除感染因素或主动脉抗原时,则抗主动脉抗体的产生受抑制,也抑制了体内的免疫机制,而转为病变的稳定期或非活动期。

本病可发生于主动脉、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髂动脉、肝动脉、脾动脉、冠状动脉及肺动脉等。

约84%的患者病变可侵犯2~3支动脉,其中以肾动脉、胸主动脉、头臂动脉(尤以左锁骨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为好发部位。

腹主动脉伴肾动脉受累者约占80%,单纯肾动脉受累占20%,并且双侧较单侧多见。

其次为腹腔动脉及髂动脉、肺动脉受累约占50%,常呈多发性,其病变程度较轻。

多发性大动脉炎6例临床分析

多发性大动脉炎6例临床分析
P l 0 6 4 1 ) 8 - 9 . o ,2 0 ,6 ( 0 :10 2 10 1
2 M a o i .Th ee e i u o s q e c s o i h e — n lsAS e d lt r s c n e u n e f r ty n o g ti u a p c l p cn rc l r a ia a ig:t e t e k a tr a e st a i g i O s e le n t i p cn m e
右心室其 它部位 或 多部位 起搏对 心功 能影响 的研究 逐渐增多 。有研 究 r结 果 显 示 , 用 主 动 固定 起 搏 3 ] 使 电极导线 行 R VOT起 搏 的安 置成功 率 、 x射 线 曝光 时间 、 搏 电 极 参 数 等 与 R 起 VA 基 本 一 致 。 由 于 R T靠近 正 常 的心 电激 动 传 导 通路 —— 希 氏 束 VO
1 055 1 2 — 06 .
例缺血 型心肌病 并 I度房 室传导 阻滞 和完 全性 左束 支 传导 阻滞 的患 者 ( 符合 三腔 起 搏器 安 置 的 I适 应
症 ) 使用 1 8 T螺旋 电极起 搏 R , 68 VA 亦获满 意起 搏
4 史浩颖 , 汪芳 , 孟伟栋 , 组织 多普勒评价右室不 同部 位 等. 起搏对左 室收缩功能和 同步性的影响[] 中华心血 管病 J.
浦 肯野纤维 系统 , RVO 起 搏可 获得 更 接近 正 常 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心 室激动顺序 和左 、 心室 同步收缩 , 右 其对 心功 能 的影 响较小 _ ] 1 。本文 7例 心功能不 全或 E  ̄5 “ F 0 并缓慢 性心律失 常 的患 者安 置埋 藏式 心 脏起 搏 器 ,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的护理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的护理

护理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护理效果。
评估结果可指导后续护理计划调整。
护理效果评估
反馈机制
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收集患者和家属的意见。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与服务。
谢谢观看
何时进行护理?
出院后护理
出院后患者仍需定期复查和随访。
遵医嘱进行长期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
何时进行护理?
急性发作
如出现急性症状加重,需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及时处理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如何进行护理?
如何进行护理? 药物管理
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定期评估药物 效果。
监测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的护 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多发性大动脉炎?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如何进行护理? 5. 护理效果评估
什么是多发性大动脉炎?
什么是多发性大动脉炎? 定义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影响大血管的自身免疫性 疾病。
常见于老年人,可能导致血流受限和器官损伤。
什么是多发性大动脉炎? 病因
如何进行护理?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巧 。
强调饮食、运动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如何进行护理?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压 力。必要时可Biblioteka 引入心理咨询服务。护理效果评估
护理效果评估
护理目标
设定短期和长期护理目标,确保患者健康状况改 善。
目标应具体、可测量且可达成。
谁需要护理? 护理团队
护理团队通常包括护士、医生、营养师和心 理咨询师。
团队合作有助于提供全面的护理。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多发性大动脉炎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多发性大动脉炎_课件模板
症状及病史:
于栓塞及动脉痉挛,导致栓塞平面远侧的 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以至消失;栓塞的近 侧动脉搏动反而加。
4.感觉和运动障碍 由于周围神经缺 血,引起栓塞平面远侧肢体皮肤感觉异常、 麻木甚至丧失。然后可以出现深感觉丧失, 运动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足或腕下垂。
5.动脉栓塞的全身影响 栓塞动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发性大动脉炎>>>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发性大动脉炎>>>
诊断:
发生大动脉病变。 2.先天性主动脉狭窄 本病以男性多
见,狭窄部位常位于动脉导管韧带附近且 呈环状,杂音在胸骨左缘上方,不在下方, 一般无其他动脉受累表现。
3.动脉硬化性闭塞性 本病多见于 40~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主要累及大中 动脉,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发性大动脉炎>>>
症状及病史:
肢体主干动脉搏动突然消失的部位,可以 准确地诊断出栓塞的位置。
③动脉造影:能了解栓塞部位,远侧 动脉是否通畅,侧支循环状况,有否有继 发性血栓形成等情况。在确定诊断的同时, 还应针对引起动脉栓塞的病因作相应的检 查。如心电图、心脏x线、生化和酶学检 查等,以利于制订全身治疗的方案。
症状及病史:
微的体位改变或被动活动均可致剧烈疼痛, 故患肢常处于轻度屈曲的强迫体位。
2.皮肤色泽和温度改变 由于动脉供 血障碍.皮下静脉丛血液排空,因而皮肤 呈苍白色。如果皮下静脉丛的某些部分积 聚少量血液,则有散在的小岛状紫斑。栓 塞远侧肢体固供血不足,皮肢温度降低并 有冰冷感觉。用手指自趾(指
内科学疾病部分:多发性大动脉炎>>>
病因:
栓脱落等。 ②血管源性,如动脉瘤或人工血管腔

多发性大动脉炎护理查房PPT

多发性大动脉炎护理查房PPT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通过减轻炎症缓解 病情。
免疫抑制剂:用于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减轻炎症反应。
药物治疗
长效抗生素:预防患者出现感 染并对炎症可能产生的细菌感 染进行治疗。
护理实践技巧
护理实践技巧
保持心理稳定:维持患者的乐观心态, 降低患者的焦虑和紧张。 注意休息:建议患者多休息,避免过度 劳累导致病情加重。
护理实践技巧
热敷治疗:使用热敷可以缓解 肌肉疼痛和增加血液循环。
预后及观察指 标
预后及观察指标
患者血炎症反应过程、心肺及血管并发 症、神经系统损害程度、肢体缺血状况 等需要多次进行观察。
治疗后血沉、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 血清免疫球蛋白、硫酸肌酸等指标变化 可用于评估患者预后。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多发性大动脉 炎护理查房 PPT
目录 导言 患者教育 护理查房 药物治疗 护理实践技巧 预后及观察指标
导言
导言
简介:本PPT主要介绍多发性大 动脉炎的相关护理查房内容和 护理实践技巧。
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
食物:饮食应清淡,戒烟限酒,并且少 吃高胆固醇及高热量的食物。
运动:适当运动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改 善身体状况。
患者教育
特别关注:应特别注意手脚冰 冷、疼痛等症状,并通知医生 。
护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房
护理查房
一般情况: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 ,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情况等。
神经系统查房:主要观察患者的行动能 力、感觉、反应、疼痛等情况。
护理查房
血管系统查房:对患者的手、 足部、肢体血流情况等进行观 察和记录。
药物治疗

大动脉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大动脉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和(或)肺动脉的慢行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由于受累动脉产生狭窄或闭塞及狭窄前后动脉瘤样扩张,而导致病变部位器官组织缺血表现。

但因受累动脉部位不同,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也不同。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病机:一.大动脉炎病因不甚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大动脉炎与多种致病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有关。

据Veda报告,本病初期的各种感染达80%,感染可引起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或(和)肺动脉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其中以结核杆菌、链球菌最多见。

>本病患者可同时存在肺内或肺外结核,特别是动脉周围及动脉旁有结核病灶者;81%本病患者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48%病人有结核病史;尸解发现大动脉旁有结核灶,病理所见有类似结核损害的郎罕巨细胞肉芽肿。

日本学者报道起病之初有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或肺感染者约有80%。

目前有报道人类疱疹病毒在主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人类巨细胞病毒重复感染可能是炎症性动脉瘤形成的病因。

二.雌性激素大动脉炎以青年女性多见,可能与雌激素排泄量呈持续性高水平,而无正常双期节律有关,雌激素过多和任何营养不良(如结核病)相结合,可使动脉壁遭受损害。

三.遗传因素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测定可见A9、A10,B5、B21,Bw51、Bw52,的检出率高,故认为这些HLA表型与本病有关联。

据报道日本已有10对姐妹、母女等近亲先后发病,且与HlA-Bw4。

有关;北美本病患者与HLA-MB3相联。

四.自身免疫反应根据大动脉炎活动期与早期常有关节痛、四肢肌肉酸痛、全身疲劳无力、低热等风湿表现,血中丙球蛋白及01一02球蛋白异常增高,CRP阳性、抗链'O'滴度升高、抗主动脉抗体效价增高,IgG、IgA、IgM增高,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等特点,目前公认本病属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之一。

发病机制可能由于感染、中毒、药物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自身免疫功能失调,使大动脉壁具有抗原性,而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对它并不能识别,与该自身抗原接触后产生抗大动脉抗体,于大动脉壁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大动脉壁而发生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病理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大动脉炎(右侧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闭
塞)
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程志刚
患者,男性,50岁,反复晕厥、四肢麻木10个月。

超声检查:右侧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近侧段、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管腔内可见实性回声充填,CDFI示其内未见血流信号。

右侧颈外动脉管腔内可见部分实性回声充填,CDFI示其内可见血流信号,源于其属支反流,峰值流速约27cm/s。

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部分内中膜不规则增厚,最厚处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厚约2.7mm,该处管腔狭窄,直径狭窄率约58%,PW示峰值流速增高,约369cm/s。

双侧椎动脉走行正常,左侧椎动脉内径约4.1mm,右侧椎动脉内径约3.2mm,管腔内未见异常回声。

CDFI示管腔内血流通畅,充盈良好。

PW示右侧椎动脉血流频谱不正常,收缩期血流信号消失,舒张早期流速约31cm/s,左侧血流频谱基本正常,峰值流速70cm/s。

超声诊断:颈部多发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原因待查
(1)右侧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闭塞,颈外动脉狭窄
(2)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管腔狭窄
(3)椎动脉异常所见,符合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改变
DSA检查:主动脉弓造影显示,右侧头臂干起始部及颈总动脉完全闭塞,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左锁骨下动脉通畅,左侧椎动脉发自主动
脉弓,明显增粗。

前交通代偿不良,后交通代偿良好。

结合临床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

CDFI示右侧无名动脉闭塞
CDFI示右侧颈总动脉闭塞
CDFI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
CDFI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
右侧颈外动脉峰值流速明显减低
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
右侧椎动脉血流方向正常,血流频谱不正常,收缩峰消失
左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及频谱正常
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管腔狭窄
CDFI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处血流呈“五彩样”
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处峰值流速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